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们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我们又应该怎样受持奉行这部经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就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赏析与点评
孔子</a>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上文重在破除人们对现象世界的各种执着,自本段起重在破除人们对化法、化处、化主名相的执着,得法空。如来所说之法,犹如燃烧的火,发出智慧之光。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叫“火”,这种对“火”的理解,是破除对“火”这种物质现象的执着;人们口头上说小孩玩“火”很危险,在这种语境下的“火”只是名相,并不代表真实有火。否则,火从口出时,嘴唇就会被烤焦。同理,佛陀把以上所说的法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如果有人执着于这一名相为真理,则堕入法执。“般若波罗蜜”的本义,只能心悟,不能言传。所以说,“如来无所说”。如果有人误把《金刚经</a>》中的经文当真理,唐古灵禅师则有如下忠告:“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1,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 微尘:为了说明万法皆空的道理,一切有部通过分析法,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极微组成,七极微为一微尘。佛经中经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才假名叫作微尘。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并非实有世界,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赏析与点评
“中国”确实是一个地域概念,但若有人因而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则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中国”的含义随唐、宋、元、明、清之更替而不同。同理,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若有人因而将“三千大千世界”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加以执着,则是错误的,因为每一尊佛因其福德、因缘之不同而形成自己特定的教化区,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三千大千世界”实体让我们去执着。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1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1 三十二相:佛陀报身(智慧成就所得身)从头至足的三十二种圆满相好。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三十二相而见到说法的如来?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过三十二相而见到说法的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没有固定相可得,不过是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十二相罢了。
赏析与点评
佛陀在前面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重点在破除听者对如来应身(色身)的执着,而此处佛陀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重点阐明说法主如来庄严相不可得。如同讲师的学术成果到达一定程度时,被授予教授职称,这仅仅是对这位讲师知识结构的认同,并非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教授”存在。同理,菩萨智慧、福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修得三十二相的报身,这仅仅是衡量一个人修行程度的方便说法,并非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三十二相让我们来执着,更不应把三十二相与佛划等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和生命来布施,又如果再有人,能信受奉持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广为他人宣说,他得到的福报功德就更多了。
赏析与点评
这是第三番校德:生命的奉献比上次校德时所用的七宝布施要珍贵得多,以此说明因法空比人空让人更难理解,为他们讲解时所得功德自然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