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入因果分第五
3个月前 作者: 无著
原典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闲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1],及得利疾忍,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悕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注释
[1]白法:白净之法,总指一切善法。一般来说,有二种白法:惭与愧。
译文
这已经讲完了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呢?即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何由六度而入唯识呢?六度又如何成为彼入果呢?修六度的这些菩萨,不贪着财位,不犯戒,遇苦不会动摇,对于修行不懈怠,于此等散动因中,不再使它现行的时候,心专注一境,便能如理简择各种事物,使之悟入唯识。菩萨依六度悟入唯识以后,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统摄的波罗蜜多。即使离开六度现起加行,由于对圣教获得殊胜理解,还由于对波罗蜜多起爱重、随喜、欣乐各种作意,菩萨便能以恒常无间相应不离的方便,修习六度,迅速达到圆满。这里有三个偈颂:
白法已经积集圆满,并得利疾忍。菩萨以自乘的甚深广大教。
周遍觉知一切事物只是虚妄分别心的显现,得到无分别智,希求胜解净信,所以意乐是清净的。
由于以前的加行和此法流,所以得见十方诸佛,了知自己和菩提很接近了,是不难证得的。
由于这三个偈颂,总的显明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即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自体、瑞相、胜利。应当知道,偈颂各句按照这种次第显示说明。
原典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著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1]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注释
[1]开悟:意谓开智悟理。即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乃佛教修行之目的所在。
译文
由于什么因缘,波罗蜜多的数目只有六种呢?因为成立对治所治的六障。从证得佛法的所依,菩萨在随顺化导成熟诸有情。为了对治不发起出离生死趣向解脱心,所以成立布施、持戒二种波罗蜜多。凡夫不肯发趣出世的原因,是贪着财位和眷恋家室。为了对治虽已发趣而又退还的原因,所以要立忍辱、精进波罗蜜多。这退还的原因,主要是处于生死中的有情众生,违犯菩萨身心,使之产生各种痛苦,以及由长时修习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了对治虽已发趣不再退还而失坏正道的原因,所以立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失坏的原因,有的是散动,有的是邪恶的智慧。这样成立对治所治障,只立六种。由于修前四波罗蜜多的不散动因,次一个慧波罗蜜多,就是因不散动而获得成就。这因不散动的定力为依止,就能如实等觉各种事物的真实含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这样证得各种佛法的所依处,所以只立六种。由于布施波罗蜜多,能够正确摄受各种有情众生。由于持戒波罗蜜多,能够对各类有情众生不毁害。由于忍辱波罗蜜多,虽然遭到毁害,但能忍受。由于精进波罗蜜多,能够帮助其他人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这就是由于摄受利益有情的四种因缘,使诸有情众生于成熟解脱的出世大事,有所堪任。从此以后,心还没有得定者,使之得定;心已得定者,使其得到解脱;当开悟的时候,使之成熟起来。如此,从这随顺成熟一切有情众生方面,也只有六种,应当这样了知。
原典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1]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2]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3]。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注释
[1]菩提心:菩提另译为道,求真道之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又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为菩提心。
[2]回向: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
[3]应作四句:即(一)布施非波罗蜜多,(二)是波罗蜜多非布施,(三)是布施亦是波罗蜜多,(四)非布施亦非波罗蜜多。
译文
这六度的体相如何显现呢?由六种最胜来显示:一、由所依最胜,因为以菩提心为所依;二、由事最胜,因为具足现行;三、由处最胜,因为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四、由方便善巧最胜,因为以无分别智所摄受;五、由回向最胜,因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六、由清净最胜,因为是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是以布施作为波罗蜜多呢?还是以波罗蜜多作为布施呢?有的布施并不是波罗蜜多,应当作四句分别。就像对于布施那样,对于其余的波罗蜜多,也作四句分别,可以例知。
由于什么因缘,这六波罗蜜多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呢?因为前一个波罗蜜多随顺产生后一个波罗蜜多。
原典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a>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闲、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讐,及能善住</a>自他安隐[1],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2]、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注释
[1]安隐:又称为安稳,意谓身安心稳。
[2]懈怠:梵文Kausid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勤相对,意谓于佛教善行不努力。
译文
而且,各个波罗蜜多的训释名言,云何可见呢?在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小乘)中,施等善根都很微劣,菩萨所修的善根最为殊胜,因为能到大乘果的彼岸,所以通称波罗蜜多。而且,布施能够破裂悭吝、贫穷,并能引得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所以称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并能取得善趣、等持,所以称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并能使自己使他人安住于安隐境地,所以称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并能出生无量善法,使其增长,所以称为精进。又能消除所有的散动,并能引得内心安住,所以称为静虑。又能遣除一切见趣、各种邪恶慧,并能真实品别知法,所以称为慧。
原典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1],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2]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闲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注释
[1]七宝: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记载,据《法华经</a>·授记品》,七宝如下: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无量寿经</a>》则载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大智度论</a>》则载为: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玛瑙、真珠。
[2]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
如何应知修习此等波罗蜜多呢?应当知道,这种修习简略来说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前四修如前所说,关于成所作事修问题,即诸如来任运地广行佛事没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再次修习六度。而且,作意修是修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随喜、欣喜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假若诸菩萨,从最初发心,乃至经过若干无数大劫,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能顿舍一切身命,以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盛满七宝,奉献布施给如来,一直到安坐于菩提座,菩萨的布施意乐仍然没有厌足。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四威仪当中,经常缺乏一切资生众具,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永恒现行,一直到安坐于菩提座,这样的菩萨对所有的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意乐,仍然没有感到厌足,这就称为菩萨的广大意乐。
诸菩萨即于此中的无厌意乐,一直到安坐于妙菩提座,永远没有间息,这就称为菩萨长时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众生,由于这样作,深刻产生欢喜,是那蒙益有情之欢喜所不及的,这就称为菩萨欢喜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只看到众生对于自己有大恩德,从来不见自己对于那有情有恩,这就称为菩萨荷恩意乐。
诸菩萨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以恳切的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可爱殊胜的异熟果,这就称为菩萨大志意乐。
菩萨又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和各类有情众生,共求无上正等菩提,这就称为菩萨纯善意乐。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对于其余菩萨,凡是能以六种意乐,修习六度相应,积集无量善根的,自己也深心随喜赞叹,这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不仅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统摄的六度修行,同时也愿意自身与此六种意乐所摄的六度,从最初发心,一直到安坐于妙菩提座,永恒不相脱离,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假若有人听闻这菩萨的六种意乐所摄的三种作意修以后,只要能够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还能产生无量的福聚,各种恶业障也能消灭,更何况是菩萨呢!
原典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1],二、摄善法戒[2],三、饶益有情戒[3]。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4]。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5],二、加行精进[6],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7]。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8],二、引发静虑[9],三、成所作事静虑[10]。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注释
[1]律仪戒:又称为摄律仪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不同而分别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以修一切善法为戒。
[3]饶益有情戒:又称为摄众生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众生为戒。
[4]谛察法忍:菩萨以其智慧审谛观</a>察诸法实相,了达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对于这甚深教法,能够深信认可。
[5]被甲精进:修习六度的菩萨们,就像将赴前线作战的战士一样披起铠甲,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以助成精进。
[6]加行精进:披起铠甲,一切准备好以后,菩萨向菩提大道迈进,就像行军一样,所以称为加行。
[7]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如战士到前线,虽大敌当前而不生恐怖,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菩提路远、烦恼障重而怯弱,这就是无怯弱。犹如两军交火,不管敌人力量如何强大,也决不后退,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不后退,这就是无退转。如军队作战,胜而不骄,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暂时的胜利而喜足,不断地精进努力,直至完全胜利。
[8]安住静虑:心专注一境,使身心得到轻安。
[9]引发静虑:在定中引发神通等殊胜功德。
[10]成所作事静虑:以神通作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业。
译文
这六种波罗蜜多的差别如何可见呢?应当知道,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如下: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如下: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如下: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如下: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如下: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如下: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原典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1]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注释
[1]工论明:又称为工巧明,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即工艺学。
译文
这样的相摄云何可见呢?由此六度能够统摄一切善法,是其体相,因其随顺般若,佛德是六度的等流。
六度如此所治所统摄的各种杂染法,云何可见呢?因为是悭贪的体相、因和果。
这样的六度所得到的殊胜利益,云何可见呢?诸菩萨在流转生死中得到大富大贵的胜利,得到广大圆满的受生,能够得到广大的朋友和部属的胜利,能够得到广大事业加行成就的胜利,不受各种恼害,使烦恼污垢轻微淡薄,能够得到善知一切工艺学问的胜利。能够得到世间胜生、出世无罪,乃至安坐于妙菩提座,能够永远现作对一切有情众生有一切利益的事情,这就称为胜利。
原典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此中有一嗢柁南[1]颂: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注释
[1]嗢柁南:梵文Udāna的音译,意译无问自说。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佛不待弟子提问,径自吐露,称嗢柁南。
译文
这样的六度互相抉择,云何可见呢?世尊在这一切六度中,在有的地方说施,有的地方说戒,有的地方说忍,有的地方说勤,有的地方说定,有的地方说慧。这样的所说,有什么意趣呢?事实上在一切波罗蜜多中,修习任何一种加行的时候,都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有这样的意趣。这里有一首嗢柁南颂:
应当知道,数、相和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相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