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类 祭供门

3个月前 作者: 道忠
    ●罗汉供


    忠曰。十六罗汉。见灵像门。五百罗汉名。莫闻藏乘说。近有南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一卷。刊布。亦不载本据矣。罗汉供。别有式。


    又曰。东福寺每岁修正。讲罗汉供。昔明兆殿司。妙于绘事。曾畵五百应真。一日遇异人。授以一轴书。不知所往。展视之。则罗汉供祭文也。时人以为畵像感应。至今为东福宝物。故此轴不识何人书。


    佛祖统纪</a>云。佛灭时。付嘱十六阿罗汉。与诸施主。作真福田。时阿罗汉。咸承佛敕。以神通力。延自寿量。若请四方僧。设无遮施。或所住处。或诣寺中。此诸尊者。及诸眷属。分散往赴。蔽隐圣仪。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


    传灯</a>录翠微无学禅师章云。师因供养罗汉。有僧问曰。丹霞烧木佛。和尚为什麽。供养罗汉。师曰。烧也不烧着。供养亦一任供养。又问。供养罗汉。罗汉还来也无。师曰。汝每日还吃饭麽。僧无语。师曰少有灵利底。


    密庵杰禅师径山录建会上堂云。千岩酿秀。万木回春。罗汉会兴。贯通今古。一愿龙王福护。瑞雪快晴。二愿施主归崇。骈臻辐辏。三愿大众同心同德。扶掖丛林。滴水氷生。始终一致(云云)。


    ●盂兰盆供


    释氏要览</a>云。盂兰盆。此释子。申孝报恩。救苦之要。以目连救母为始也。梵语盂兰。此云救倒悬也。盆则此方器也。此经目。华梵双举也。若梵语从声。其盂字不须从皿。必执笔者悞尔。若于阗等。可知也。义净</a>云。盂兰者。西域之语。此云救倒悬。即饥虗危苦。谓之倒悬也。盆乃东夏之音。此则救苦之器。所以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此从义以制名也。古师云。盆或是鉢。但译时。随俗称盆。盆之与鉢。皆器故也。经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此文。又通。保安现在父母)。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牀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又云。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若供养佛食。回供僧者。即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却於寺中设供亡人盖悞之也)。


    法苑珠林</a>祭祠篇云。问曰七月十五日。既开道俗造盆献供。未知得造宝盆种种襍珍。献佛以不。答曰。并得。若依小盆报恩经</a>。略无宝物。依大盆净土经。即有。故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三劫饿鬼之苦。生人道中。母子相见。时瓶沙王。即敕藏臣。为吾造盆。藏臣奉敕。即以五百金盆。五百银盆。五百瑠璃盆。五百[王*车]璖盆。五百码碯盆。五百珊瑚盆。五百琥珀盆。各各盛满百一味饮食。事事如法。将来。献佛及僧。准此定得。问曰。依小盆经云。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牀卧众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初受盆时。先安在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不论襍华供养。今时诸寺。有力富者。广造襍华。或用襍宝。或用襍缯。或用米麪。或用诸蜡。或用铅锡。或用襍色等。亦有道俗贵胜。讥论此事。目连为母生在饿鬼。佛令设百味饭食。献佛及僧。何因将此宝华襍物献之佛僧。岂得食此宝华襍色等不。答曰。不得以己狭劣。妨他大福。故大盆经云。瓶沙王造五百金鉢盛满千色华。五百银鉢。盛满千色百木香五百瑠璃鉢。盛满千色紫金香。五百[王*车]璖鉢。盛满千色黄莲华。五百码碯鉢。盛满千色赤莲华。五百珊瑚鉢。盛满千色青木香。五百琥珀鉢。盛满千色白莲华。王视如法。即敕兵臣。严驾。十四万众俱。到只洹寺礼佛奉盆。及僧。以七宝盆鉢俱施与佛及僧。僧受用竟还驾归国。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其次须达居士。毗舍佉母。二百优婆夷。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等。颁宣国内依目连盆法。为吾造盆。各用五百紫金盆。黄金盆盛满百一味饮食。後以五百紫金轝。五百黄金轝。盛满百一物。事事具足。遂至王及夫人前。见其如法。时王即以严驾。十八万众共。至佛前奉千金盆千金轝等。竟。敬礼还归。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事物纪原</a>云。今世每七月十五日。营僧尼供。谓之盂兰斋者。按盂兰经曰。目连母亡。生饿鬼中。佛言须十方众僧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後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极工巧也。今人第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荷叶。中贮杂馔。陈目连救母畵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远甚矣。


    忠曰。是亦不见大盆经者也。然依之。足知中华当时风俗。故录之。


    又见报祷门。盂兰盆会处。


    ●入门欢


    大监清规云。一代住持。入祖堂。新安位牌。则前历代诸住持。皆相迎接。问讯欢喜。住持之小师。当为本师。修设历代供养。点心肴馔。作入门欢。若独设一位。新入住持自飨。令历代住持空坐。看别人受供。是何道理。两无面目。


    忠曰。或作劝勉之劝。非也。又有作款者。款曲也。希叟昙禅师开善录入院提纲云。入门款。无改换。芝峯一一从公断。事涉春缘。何妨花判。


    ●传供


    大监清规佛诞生云。住持至。烧香一炷。大展三拜。不收坐具。侍者一班。进卓排立。传供。


    敕修清规圣节云。住持上茶汤。上首知事。递上。


    忠曰。递上。即传供也。


    ●贴供


    见职位门。贴供行者处。


    ●上供


    备佛饷祖饷也。


    敕修清规圣僧侍者云。斋粥二时上供。


    ●发供


    ●斛食


    忠曰。施食法。方木函。堆盛饭食备三界万灵牌前。此即斛食也。


    汉书</a>律历志云。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七月盂兰盆会。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


    释氏要览云。若比丘。各自备一斛食。施者。即依焦面大士经。施与饿鬼也。


    佛祖统记云。六道斛。净名经云。以一食施一切(言一切则全收六道)。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後可食。南岳随自意三昧云。凡得食。应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天台观心食法。鸣钟後。敛手。供养一体三宝。次出生饭。称施六道。此皆等供十界。即是今人施六道。修水陆供之明证也。述曰。妙乐云。世人设六道者。是梁武见江东多淫祀(杀生命祭邪鬼)。乃以相似佛法。权宜替之。此盖荆溪一往。以祭祀恶法。对佛法论之。将以止天下之杀。故未论十界等供之义。焰口经。令供养三宝。即是四圣。供婆罗门仙。即是人道。供焰口众。即是鬼道。余四道。虽不备。盖是当时赴机未普。故经文隐略耳。若大乘行人。圆观法界。则当依净名经中义。若慈云谓鬼道得食。余五道不得者。此等意。亦是用婆沙论云(丙)若因祭祀唯鬼神得之。余趣不可尽得。此是约人世祭祀。言之耳。若依出世法。用平等心。修无碍供。则当仰观净名南岳天台三处之文。则理无不在。今有营小斛。曰散洒者。或一巨斛者。或至四十九斛者。皆所以等供六道羣品也。可不信哉。


    阿难斛食缘。见丧荐门。施食法处。


    ●香馔


    敕修清规。达磨宿忌回向云。率比丘众。营备香馔。以伸供养。


    忠曰。说文馔具食也。宿忌具九味。葢谓之香馔。


    旧说曰。不烹熟者。言香馔。烹熟者言羞。或曰香馔此方俗所谓洗米也。 忠曰。并杜撰。


    ●九味斋


    忠曰。或作鸠美菜。盖集美味也。或作供备菜。大监清规作九味斋。今依此为正。盖果糍类。有九味。而已。如今时。小器长脚者。金银装饰。高餖飣馒头羊羹等。及诸珍果。或十二器(左右各六器)。或十六器(左右各八器)。予曾观建仁千光祖师。五百年忌。其器银碗雕华形。横列四行。每行十器。凡有四十器。


    大监清规。末後事仪云。正大夜时。念诵讽经。九味斋畧之。


    忠曰。九味斋。本是宿忌供物。可以之证焉。


    云章和尚讲敕修清规。到达磨忌曰。儿孙者。遇祖忌。则须尽如在之诚。以酬恩德。前晚备设供具鸠美菜等者。见殷懃之情也。本是前晚供物故。来早宜撤之。然犹留之。严饰灵筵耳。或曰。僧家不可晚食。况祖师乎。是故宿忌回向。但举茶汤。到半斋回向。列举珍羞供物。及茶汤也。予谓。圣贤虽道高。世相须同凡。若诸供一时进之。则匕箸难周。调摄违法。故宿夜进鸠美菜。来早献饭羹。於理得处。又当日供养。寻常也。若不以前晚供具。则无可以表丹悃者。徒不可以晚食。作难。而妨诚心矣。但茶汤礼。则以当日为本。学者须知之。


    江湖纪闻云。至元归附後。胡雨岩游学湖湘道永之境。投宿敝寺。有老僧。背灯而坐。曰客来何暮。胡曰。店艰乏食。行路良苦。僧袖中出二斋。令食。席地就卧。僧诵偈云。百补袈裟旧鉢盂。几年同我此山居。寒灯夜照青莲座。得伴看添贝叶书。旦觉衣湿而冷。扪席乃知。露宿草上。青天旷野。一无所有。行至一寺。俨然夜所宿处。惊语行者以故。曰此祖师葬处。祖师顺寂。十五年矣。夜供五斋。讶缺其二也。


    忠曰。五斋。盖九味斋。五器也。此可以证九味斋。书斋字。及九味斋。前晚供养也。


    ●珍羞


    敕修清规。佛降诞上堂云。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


    小补韵会云。羞膳也。一曰致滋味为羞。周礼</a>享人注疏。牛羊豕调。以五味。盛之於豆。谓之羞。又食也。礼记</a>月令。羣鸟养羞。注羞谓所食也。疏云。若食之珍羞相似。


    又作馐正字通云。馐馐。竝俗字。旧注音修。膳也。荐也。义与羞同。误分为二。经传本借羞。


    李太白</a>诗集。过汪氏别业诗云。我来感意气。搥炰列珍羞。


    ●生饭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a>。鉢刷安第二饙子缝中。出半寸许。盛生饭。不得以匙筯出生饭。不过七粒。太少为悭食。凡受食则用出生。或不受食。却不可就桶杓内。撮饭出生。


    旧说曰。施鬼界众生之饭。故曰生饭。出饭不可过七粒。面不可过一寸。馒及饼。可指甲许。生饭不可飣请菜中。为受饭鬼。与受菜鬼。相争也。凡鬼中。专受生饭者。旷野鬼也。专受施饿鬼食者。面然鬼也。


    或说曰。生饭者。人之生气。在左掌。故先用右手拇指中指。而撮之。少点左掌。熏着生气於饭。然後置鉢刷唱偈。施与鬼子母。故曰生饭。或曰。生字义。古德未下解。有谓。生是熟之对。未下筯之新饭。是生义。以供鬼也。


    忠曰。人生气在左掌。未得本据。谓生者。众生也。非生熟义。佛自言出众生食(後引)何不见经文。生曲说而为难解哉。资持记云。施生。不必多也(出生处引)。乃出於施众生之食也。


    佛祖统纪云。出生饭。此有二缘。一者涅盘经令施旷野鬼。毗柰耶律。令施鬼子母等。此曹本食肉啖人。佛化之。受戒不杀。乃嘱弟子。随处施食。今斋堂。各各出众生食。是也。此唯出家人行之。二者焰口经托阿难为缘。令施饿鬼食。今斋堂。别具小斛。於食毕。众作法施之。或各具小生斛。夜间咒施。此通道族行之。


    旷野鬼缘。 涅盘经梵行品云。善男子。如我。一时游彼旷野聚落丛树。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旷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复於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复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於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躃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我以慈悯。手摩其身。即还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还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悯心。赦我愆咎。即於我所。生善信心。我即还复如来之身。复更为说种种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杀戒。即於是日。旷野村中。有一长者。次应当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为长者。更立名字。名手长者。尔时彼鬼。既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已受戒。当何资立。我郎答言。从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悉当令其施汝饮食。善男子。以是因缘。为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从今。常当施彼旷野鬼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党眷属。善男子。如来为欲调伏众生故。示如是种种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


    诃利帝母缘 鼻柰耶杂事云。懽喜夜叉神。生子至五百。其最小者。名曰爱儿。欢喜入王舍城。所有男女。次第取食。人民痛恼。当往告佛。时诸人曰。此鬼噉我男女。则是恶贼。何名欢喜。因此。竞呼。为诃梨底母。众往白佛。佛持鉢入城。以鉢覆其爱儿。母归不见爱儿。上从天宫。下至地狱。寻觅不见。佛问言。汝有几子。答言。五百。佛言。五百失一。何甚苦恼。况他一子。汝何食之乎。母曰。愿以示诲。佛言可受我戒。得见爱儿。母曰。我依佛。佛举鉢见爱儿。从佛受三归五戒。白言。我今与子。何所食噉。佛敕声闻弟子。於食次出众生食。呼汝等名字。施之(略钞)。


    佛祖统纪云。诃利帝。此飜恶贼。盖是鬼子母。未受戒时。食王城男女。居人怨之。故作此目。


    又别有阿利陀因缘。 灌顶封印大神咒经云。阿利陀。复白佛言。我等鬼神。官属七百。常以精气血肉为食。今日归命於佛世尊。既授戒法。不杀物命。唯愿天尊。敕诸弟子。法食之时。惠施</a>少少饭食之余。


    又与出生交看。


    传灯录杉山智坚禅师(嗣马祖)章云。师吃饭次。南泉收生饭云。生。师云无生。南泉云。无生犹是末。南泉行数步。师召云。长老长老。南泉廻头云。怎麽。师云。莫道是末。


    逍州谂禅师录云。师因见院主。送生饭。鵶子见。便总飞去。师云。鵶子儿。见儞为什麽却飞去。院主云。怕某甲。师云。是什麽语话。师代云。为某甲有杀心在。


    ●出生


    忠曰。生饭亦言出生。出众生食之畧言也。


    行事钞讣请设则篇云。明出众生食。或在食前。唱等得已。出之。或在食後。经论无文。随情安置(资持记云。虽通前後理合在前。准宝云经</a>乞食分四分一与同梵行人一与乞人一与鬼神一分自食。故知。前出。後方自食)。涅盘因旷野鬼(云云)。四分僧伽蓝中。立鬼神庙屋。传云。中国僧寺。设鬼庙。伽蓝神庙。宾头卢庙。每至二食。皆僧家。送三处食。余比丘不出。爱道尼经令出如指甲大(资持记云。旧云。晋法猛。游西国传。鬼庙即旷野神。或鬼子母。今多画於门首本为出食祭之。今人乃谓门神讹替久矣。爱道下。示多少下引智论鬼能变食。故不在多。恐费信</a>施)。智论云。鬼神得人一口食。而千万倍出也(资持记云。以鬼有通力变少为多。此明施生不必多也)。


    教诫律仪云。凡欲出生粥。不得令净匙。拄着净人出生器中。若着处。即须更受匙又云。凡所出生。饼当如一半钱大。饭不过其七粒。自余饭食。亦不得多。又云。凡所出生食。须事事如法。又云。出生食。不得将所弃恶食物致生中。又云。凡出生法。须安牀边浅处。令净人掠取。不得自用手拈。意在护手。


    忠曰。饭出生。用右指。粥出生。用匙。可按律仪文而知也。


    释氏要览云。今详若食是米麪所成者。方可出之。或蔬茹不用。缘物类不食。翻成弃也。如爱道经云。出生饼。如指甲大。又出生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七粒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以食出生时。默诵此偈)。


    孤山智圆</a>法师闲居编</a>出生图纪序云。儒礼。食必祭其先。君子有事不忘本也。释氏之出生。具云出众生食。盖祭旷野鬼神。及鬼子母。沙门用心。悯异类也。不忘本仁也。悯异类慈也。两者同出。而异名。今观後学。鲜测厥由。遂使出生事。乖谨洁。於檀越家。则或杂以所弃。处众堂。则盘器污杂。因图其形容。纪其事迹以示来者。且祭神如神在。享于克诚。在儒尚然。况禀佛制。今众居。宜以净器聚敛。安此像前。良久施飞走鳞介之属。檀越家。当於僧食毕。取其生饭并着一器。供彼形像。然後散之。然律亦许二。食时先送食供养(寄归传亦云。复於行末安食一盘以供诃利帝母也)。若或先供。则众僧不须各出。窃恐於时未安。今宜各出。然後聚而供之。既人别用心。则咸思佛制。庶几上士。勤而行之。所谓贤者之祭。必受其福也。


    涅盘南本第十五云。佛游旷野聚落(云云。如前引)。寄归传第一云。施主初置圣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众。复於行末。安食一盘。以供呵利底母其母先身。因事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童。遂受药叉身。生五百儿。日飱王城男女。佛遂藏其稚子。名爱儿(云云。如前引)。故西方诸寺。每於门屋处。或在食厨边。案画母形抱一儿子。於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於前。盛陈供食。母乃四天王部众也。大丰势力。其有疾病无儿息。飨祷焉。皆遂愿。详说如律。神州先有名鬼子母也(今详。此方佛寺。皆於门壁画二神神後一女。盖其遗像。既二俱受祭。故并画之。或有立居士像者盖手长者也。西壁即旷野之身。东壁即佛所化者。今明受祭。唯图旷野之像焉)。


    三余赘笔</a>云。古人每饮食。必祭。未有不祭而饮食者。今之释老食时犹祭。而士大夫。乃反不行。古云。礼失而求之野。此亦可见。


    史绳祖</a>学斋占毕</a>云。余尝观张横渠语云。曾看相国寺饭僧。因嗟叹。以为三代之礼。尽在是矣。诚哉斯言。余亦曾观成都华严阁下。饭万僧。始尽得横渠之所以三叹。盖其席地而坐。不设倚卓。即古之设筵敷席也。未食。先出生。盖孔子</a>乡党所谓。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朱文公注云。陆氏鲁论释。瓜字作必。谓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孔子虽薄物。必祭。祭必敬。如齐严。此圣人之诚。余又於礼记及左传</a>有云。子曰。吾食於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遇我以礼。吾祭作而曰。疏食不足祭也。古人以此为礼。今之腐儒。匪惟不能祭。见有学者行之。则指以溺佛。为笑。是不曾读书也。而反使髠徒得窃吾教而坚持之。又终食之间。寂然无声。此子所谓食不语也。只此三者。非三代之礼而何。及到石室。亦看士人会饭。则攫拏如猿猱者。有之。吼詈斋仆庖人者。有之。打损器皿者。有之。亵谈喧笑。视饭僧。为有愧。匪独士也。余尝出入制总两幕。士夫会食。亦犹是也。得不动横渠之叹耶。


    忠曰。佛氏出生。非斅孔子乡当之行。自有旷野神鬼子母事缘。皎在綖文。史氏唯知责腐儒。不曾读书。亦自不曾读内典。妄以出生。为窃儒教矣。呜呼士大夫。何物。而不践三代礼乐。其会食。招猿猱喧杂之讪耶。僧人何物。而致使异教发礼在是之叹耶。盖儒佛之小大浅深。於此乎见。不待劳辩焉。史氏遂不少转脑。反思释迦大圣之教化。薰陶倍万於汝儒而折其慢幢。犹轩轩有轻侮之言。实可悯哉。


    ●献粥


    ●献斋


    ●斋僧


    云卧纪谈</a>云。池州梅山愚丘宗禅师。因练塘居士洪庆善持江东使节。夜宿山间。相与夜话。洪问。以饭僧见於何经。其旨安在。宗曰。四十二章经</a>有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乃至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其无修证则是正念独脱。能饭斯人。则功超诸佛然前辈知此旨者多矣。洪曰。其为谁乎。宗曰。且以近说。如秦少游滕州贬所。自作挽章。有谁为饭黄缁之句。东坡既闻秦讣。以书送银五两。嘱范元长。为秦饭僧。及东坡北归。至毗陵以疾不起。太学生裒钱。於东京慧林饭僧。苏黄门撰东坡墓志。首载之。洪曰。嚫金有据乎。宗曰。公岂不见。毛诗</a>小雅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盖饮食不足以尽敬而加赠遗。以致殷懃也。於是为诵丁晋公斋僧疏曰。佛埀遍智。道育羣生。凡欲救於倾危必预形於景贶谓白衣干禄。叨家宰之重权。丹陛宣恩。忝先皇之优渥。补仲山之衮。曲尽巧心。和傅说之羹。难调众口。尝於安寝。忽梦清容。妙训泠泠。俾尘心而早悟。真仪隐隐。恨凡目以那知。盖智未周身。事乖远害。至祸临而莫测。成灾及以非常。黜向西京。感圣恩而宽宥。窜於南裔。当忠宪以甘心。咎实自贻。孽非他作。念一家上散地。望万里以何归。既为负国之臣。永绝经邦之术。程游湘土道假灵山。正当烦恼之身。忽接清凉之众。方知富贵。难保始终。直饶鼎食之荣。岂若盂羹之美。特形归命恭发精诚。虔施白金。充修净供。饭苾蒭之高德。答嬾瓒之深慈。冀保此行。乞无佗恙。伏愿。天回南眷泽赐下临。免置边夷。白日便同於鬼趣。赐归中夏。黄泉再感於天恩。虔罄丹诚。永繄法力。洪曰。向读名臣传。只见补仲山衮和傅说羹一联而已。今获全闻。其精祷若此。


    大慧为卢时用普说云。我初到衡阳。诸处道友。送得千百贯钱来。自家遣两个侍者。去岳山沩山诸处。斋僧一巡。衡阳人。初不知有斋僧之说。有来问妙喜者。对他道。只是把钱。雇和尚吃饭。过得几时。因普说。方与他说斋僧功德。後来稍稍知归向。唐时有个宣律师。为他持戒殊胜。戒光直透天宫。感得韦駄天神。每日供天厨食。因问天神。世间功德。何者最大。曰斋僧功德。最大。


    梵网经</a>不行利乐戒第九云。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上。阿闍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夏斋


    忠曰。结夏秉拂。都寺辨斋。曰夏斋。见埀说门。谢都寺斋上堂处。


    ●冬斋


    忠曰。冬至秉拂。都寺辨斋。曰冬斋。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谢秉拂冬斋上堂云。法离见闻。言诠罔及。道非色相。智照洞然。首座用处。即是藏主用处。藏主用处。即是都寺用处。一即三。三即一。木马火中嘶。黄昏候日出儞诸人。向个里。着得眼。便见。都寺用处。要且不是藏主用处。藏主用处。要且不是首座用处。还会麽。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


    ●罢参斋


    忠曰。参禅了毕。设斋供养大众也。


    传灯录洞山价禅师章云。因夜间不点灯。有僧出问话退後。师令侍者点灯。乃召适来问话僧出来。其僧近前。师曰。将取三两粉来。与这个上座。其僧拂袖而退。自此省发玄旨。遂罄舍衣资设斋。


    忠曰。是所谓罢参斋也。


    云栖袾宏和尚禅关策进</a>序云。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後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罢讲斋


    忠曰。教家参禅。有省悟分。即罢讲教辨斋。供养大众也。


    虗堂愚和尚显孝录拈提云。良遂座主。参麻谷。谷见来。携鉏去鉏草。次日又来。谷便闭却门。遂因此契悟。乃云。和尚莫谩良遂好。若不来见和尚。几被十二分教。误却一生。遂将房计卖却。作一罢讲斋。


    忠曰。联灯不言罢讲斋事。


    皇甫冉</a>送陈法</a>师。赴上元诗云。延陵初罢讲。建业去随缘。


    忠曰。此但是休讲。游方也。不必参禅之谓也。


    ●茶汤


    忠曰。凡佛前。祖前。灵前。每日供茶汤。为恒礼。


    宋刘敬叔</a>异苑</a>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宅中先有古塚。每日作茗饮。先辄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塚何知。徒以劳祀。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及夜。母梦。一人曰。吾止此塚。二百余年。谬蒙惠泽。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飨吾佳茗。虽泉坏朽骨。岂忘翳桑之报。遂觉。明日晨兴。乃於庭内。获钱十万。似久埋者。而贯皆新。提还告其儿。儿竝有慙色。从是祷酹愈至。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