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类 报祷门

3个月前 作者: 道忠
    ●圣节


    忠曰。天子生日。曰圣节。


    敕修清规。圣节云。钦遇圣节。必先启建金刚无量寿道场。(其规详彼)


    小补韵会云。圣武正切。说文圣通也。通论曰。通而先识曰圣。於文耳呈为圣。心通万物之情。若耳之通声。


    尚书</a>洪范云</a>。睿作圣。 传。於事无不通。谓之圣。正义曰。郑玄</a>周礼</a>注云。圣通而先识也。是言识事。在於众物之先。无所不通。以是名之为圣。圣是智之上。通之大也。


    书言故事云。尊称天子。曰圣皇圣帝。东都赋圣皇乃握乾符。注班固</a>称光武。为圣皇(文选</a>)。晁错</a>策。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前汉书</a>晁错传)。故後人尊称天子。曰圣帝。


    僧史略云。生日为节名。自唐玄宗</a>始也。魏大武帝始光二年。立道场。至神?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庆帝生日。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中。是臣下。奉祝帝寿之始也。自尔以来。臣下吉祝。必营斋转经。谓之生辰节道场。于今盛行焉。 又云。昔汉祖。与卢绾同日生。有奉酒馔相遗。此为庆生之权舆也。後则束帛壼酒。孩儿服玩。以加祝贺。大则玉帛。长生久视之意。属于物品。以为庆生之丰礼也。及闻佛法中。有弭灾延命之说则以佛事。为庆也。元魏後周隋世。多召名行广学僧。与儒道对论。悦视王道。亦庆生之美事矣。唐高宗</a>。召贾公彦。於御前。与道士沙门。讲说经义。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命许孟容等。登座。与释老之徒讲论。贞元十二年。四月诞日。御麟德殿诏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及许孟容韦渠牟与道士葛参成。沙门谈筵等。二十人。讲论三教。渠牟最辩给。文宗九月诞日。召白居易</a>。与僧惟澄。道士赵常盈。於麟德殿谈论。居易论难锋起。辞辩泉注。上疑宿构。深嗟揖之。庄宗代。有僧录慧江。与道门程紫霄。谈论。互相切磋。谑浪嘲戏。以悦帝焉。庄宗自好吟唱。虽行营军中。亦携法师谈赞。或时嘲挫。每诞辰饭僧。则内殿论义。明宗。石晋之时。僧录云辩。多於诞月谈赞。皇帝亲座。累对论义。至大宋太祖朝。天下务繁。乃罢斯务。止重僧讲。三学为上。此无乃太厚重。而贞实乎。


    宋洪迈</a>容斋三笔云。唐德宗。以诞日。岁岁诏佛老者。大论麟德殿。并召给事中徐岱。及赵需。许孟容。韦渠牟。讲说。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归于善。帝大悦。赉予有差。此新书</a>列传所载也(云云)。国朝命僧。升座祝圣。盖本於此。


    宋喻文豹唾玉集云。德宗每年生日。令僧道。及给事中等官。大论麟德殿。相与问难。赉赐有差。时以为上仪。白乐天有三教论衡</a>。我朝圣节昇座本於此。


    居家必用云。圣节唐太宗</a>以前有宴。而无节。至明皇。始曰千秋节。历代节名。不同。


    事物纪原</a>云。唐会要</a>曰。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源乾曜张说</a>等。请以是日。为千秋节。休暇三日。至长庆七年。十月十日。穆宗诞日。令天下州府。置宴。文宗开成二年诞日。始禁屠宰。此圣节禁屠置宴之始也。宋朝俱循用之。


    忠按。旧唐书</a>文宗本纪。开成二年。有圣节断屠之制。然实圣节断屠。始於隋高祖。仁寿三年。东斋纪事办事物纪原之误。见节时门三长斋月处。


    隋书</a>文帝纪云。仁寿三年。夏五月癸卯诏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但风树不静。严敬莫追。霜露既降。感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


    周必大</a>淳熙玉堂杂纪云。钱文僖公惟演。金坡遗事云。旧规。学士六人。遇圣节。共率百二十缗。寺中设斋。今送五十千。与枢密使同开道场。前一日赴宴。当时所记如此。近岁枢密院满散圣节。及贡院赐宴。则学士待制皆与。而无送钱故事。


    ●六好日祝圣


    帝王诞生。支干相当之日。讽经祝赞。一年有六个本命好日。故曰六好日也。


    幻住清规云。一年内有六日。是本命好日。此六日亦与朔望同。粥前讽大悲咒祝圣。切惟。皇恩如天之覆。林泉懦弱之者。仰承帝泽。而获终身之安。其賛祝之诚。岂可择日而为之。盖二六时中。俯仰折旋。皆是谢恩祈祷之时也。今特取本命朔望。而为者。乃表而出之之意也。


    又云。如遇本命好日。回向。称甲子令辰。


    庄子</a>天地篇云。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忠曰。祝圣祝寿语。出于此。


    ●景命日祝赞


    天子即位之日。祝赞讽经。


    忠曰。或以六好日。为景命好日。非也。


    敕修清规景命祝赞云。景命好日。隔宿。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


    忠按。景命日。葢每月有祝。蒲室集</a>。奉敕。重修百丈清规</a>疏语中。十二个月。但除正月三月。余皆有景命日祝香语。都十道。


    诗经</a>既醉篇云。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笺云。成王女。既有万年之寿。天之大命。又附着於女。谓使为政教也。


    文选刘越石劝进表云。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


    注良曰。肇始。景大也。


    ●每日祝赞


    敕修清规每日祝赞云。斋粥二时。下堂。僧众必须登殿。维那举无量寿咒。三遍。回向。


    旧说曰。每日三时。祝祷皇风永扇。帝道遐昌者。唯有禅林而已。余所未闻之。


    ●万岁祝君


    敕修清规圣节黄榜式云。逐日轮僧上殿。披阅真诠。宣持密号。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


    禅林开堂祝圣。有万岁语。盖叶县省禅师为始(见丛轨门祝圣拈香处)。後代例有万岁。万岁。万万岁语。


    虗堂愚和尚育王录入寺云。师陞座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恭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恭愿。尧仁广被。舜德日新。(净慈录。径山录。皆有万岁万岁万万岁语。)


    无学元禅师建长录入院云。骤步登座。祝圣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恭愿。如日之明。如天之普。九州共贯。并包有截之区。三景同光。申锡无疆之祚。


    忠曰。日本有万岁万岁万万岁语。此为始。自後大休念禅师。一山宁禅师。皆有此语。


    明极俊禅师。建长录入寺云。祝圣。拈香。大日本国相模州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新住持。传法(臣)僧。入院开堂之次。虔爇此香。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陛下。恭愿。统一国圣明之尊。如日如月。恢万世鸿熙之祚。同地同天。


    忠曰。大日本国等语。似今时造语者。此为始。


    前汉书</a>郊祀志云。武帝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


    祖庭事苑</a>云。呼万岁。自古至周。未有此礼。按春秋</a>後语赵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遗王书。愿以十五城易之。赵遣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见相如奉璧大喜。左右呼万岁。又田单守即墨。使老弱女子。乘城上。伪约降。燕军皆呼万岁。冯瑗之薛。召诸民债者。合券。券既合。瑗乃矫孟尝君之命。所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皆呼万岁。至秦始皇</a>殿上上寿。羣臣皆呼万岁。见优孟传。盖七国之时。众所喜庆於君。皆呼万岁。自汉已後。臣下对见於君及拜恩庆贺。以为常制。又谓山呼者。汉武帝。至中岳翌日亲登崇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盛闻呼万岁者三。山呼万岁者。自汉武始也。


    野客丛书</a>云。东汉臣下。多呼万岁。冯鲂既降羣盗赦其罪。各返农桑。皆称万岁。耿恭於虏围中拜井得泉众皆称万岁。马援曰。今赖士大夫之力。蒙被大恩。纡佩青紫。吏士皆称万岁。岁旦门下掾王望请上太守寿。掾史皆称万岁。臣下往往若此。不以为僭。此犹可也。观汉刻中有故民吴仲山碑。其铭中。有子孙万岁之语。民犹称万岁。官吏可知。鲜有非之者。惟窦宪为将军。至长安。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韩棱正色曰。礼无臣下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所避忌者惟此语。此语在当时。不无讳避。但不至如後世之切耳。


    事物纪原云。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瑗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葢七国时。众所喜庆於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於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宋许观东斋纪事云。万岁之称。不知起於何代。商周以来。不复可考。吕氏春秋</a>。宋康王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悉应。战国策</a>。冯驩烧债券。民称万岁。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称万岁。韩非</a>子</a>。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新序</a>梁君出猎。归入庙中。呼万岁曰幸今日也。纪信乘黄屋。载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呼万岁。陆贾</a>奏新语</a>。左右皆称善。呼万岁。汉武帝登嵩高呼万岁者三。元帝送许后。入太子家。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呼万岁。冯异传。赵臣将兵助异。并送缣谷。军中皆称万岁。王望曰。今日虽击牛酾酒劳飨。军士皆称万岁。伏王马援封侯。乃首请上雅寿。掾史皆称万岁吴甘宁入魏营。斩数十级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是则庆贺之际。上下通称之。初无禁制。不知自何时始专为君之祝也。


    孔氏(平仲)杂说云。人臣不嫌称万岁。马援传。援酿酒享军士。皆伏称万岁。是也。


    居家必用云万岁大雅云。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始於战国以来。臣下对君庆贺。呼曰万岁。


    又诗经大雅既醉篇云。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又小雅瞻彼洛矣及鸳鸯篇。有君子万年语。


    宋史</a>外国传云。勃泥国。在西南大海中。太平兴国二年。其王向打。遣使齎表入贡。其表以华言译之云。勃泥国王。向打。稽首拜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愿皇帝万岁寿。今遣使进贡(云云)。


    三才图会仪制类。蕃国接诏仪云。司賛唱。搢笏鞠躳。三舞蹈。三拱手加额。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山呼万岁。出笏俯伏兴。


    元史</a>礼乐志云。通赞赞曰。搢笏。曰鞠躳。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曰出笏。曰就拜。曰兴。


    忠曰。累言万岁。万岁。万万岁。见宋史勃泥国事中。及图会蕃国。接诏仪中。其於中国。见元史礼乐志。然则如上累言者。本是西戎北狄之祝语欤。


    ●修正


    义堂日工集云。永和五年己未正月。在报恩。正旦对众说云。吾国丛林。或三日或五日。修正勤行。亦是同国俗也。吾山。例定坐七日。以祈国家安全。亦成办自己修行也。


    ●二祖三佛忌


    二祖者。达磨及某寺开山也。或云。达磨百丈二忌也。三佛者。涅盘忌。诞生会。成道会也。


    忠曰。诞生成道非忌。然言二祖三佛忌。随多得名也。


    正月十七日。为百丈忌。十月五日。为达磨忌。然日本古来不修百丈忌。故加某寺开山忌。以为二祖忌矣。凡开山忌。自常住经营之。达磨百丈二忌。率众财营辨。非常住措致之。


    ●佛诞生会


    四月八日。其规如清规。


    忠按。佛生日。当以二月八日为正。何缘作此说。曰周书</a>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溢。井皆腾涌。宫殿震动。其夜五色光气。贯于太微。徧于西方作青虹色。时王问太史苏由。由对曰。有大圣。出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於国无损乎。对曰。一千年後。声教当被于此(僧史略引)。忠以谓。周书异记。周时记录。必当用周正。则其四月(建卯)。是夏小正</a>二月(建卯)也。故当定二月八日。为佛生日。然今例用四月。是以周四月(建卯)。谬为夏小正四月(建巳)而已。


    僧史略云。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案只桓图经。寺中有玻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详彼不言佛生日。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又疑是用多论二月八日。腊月乃周之二月也。东西辽敻。故多差异焉。(萨婆多论云。佛。二月八日。沸星现时生。)


    忠曰。东京。腊八称佛生日者。以余观之。周书异记四月八日佛生。而周四月。即夏小正二月(建卯)也。然或以夏小正二月。又谬为周二月(建丑)。周二月。即夏小正十二月。故以腊八。为佛生日也。又萨婆多所谓。二月八日佛生者。取夏小正二月(即合周书异记)。然賛宁。以为周二月。而以合夏小正腊月。非也。又自引周书异记现瑞。证佛生。何不主张周四月(建卯)佛生义耶。又腊八浴佛。出于譬喻经</a>说(次佛成道会处引)。然賛宁不得之。强援只桓图经。未足成浴佛义。


    忠曰。佛诞生。或省生。但言佛诞者。非也。


    赵与旹宾退录</a>云。诗诞弥厥月。诞大也。朱文公则以为发语之辞。世俗误以诞训生。遂有降诞庆诞之语。前辈辩者多矣。书曰。诞膺天命。诞亦大也。范晔</a>賛光武。乃有光武诞命之语。尤不可晓。殇帝纪云。诞育百余日。亦误。


    ●佛成道会


    十二月八日。其规如清规。


    忠曰。八相事略云。佛成道。五大院安然出五说。一二月八日(出因果经)。二四月八日(出方等泥洹经)。三三月八日(出西域记)。四三月十五日(又出西域记)。五八月八日。  忠按。佛祖统纪</a>正宗记等。取二月八日说。似以因果经为正。然中华日本。古今用十二月八日。僧史略会之云。腊月乃周之二月也(止此)。名义集引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腊八也(止此)。


    忠曰。周书异记者。周时记录。必可用周正。则其二月(建丑)。是夏小正。十二月也。


    腊八有浴佛者。 丹霞淳禅师录腊八上堂云。屈指忻逢腊月八。释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事。重把香汤浴净身。诸禅德。古有十六开士。因僧浴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洞明妙触。尽入圆通境界。大洪今日普请。往灵济殿上。灌沐释迦如来。个中亦有悟底消息。诸人还会麽。香汤潋灔两三杓。便向如来顶上倾。


    腊八浴僧有本缘。 法苑珠林</a>云。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如。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


    释氏要览</a>。引譬喻经。作请佛僧。洗浴身垢。注云。今淮北及至三京。皆用腊八浴佛。


    又宝积经云。波斯匿王女无垢施。始年八岁。二月八日。沸星现日。与五百婆罗门俱。持满瓶水。出至城外。浴洗天像。婆罗门。见诸比丘。在门外立。皆谓不吉(广说)。 依之。二月八日浴像。本是天竺风俗。


    ●佛涅盘忌


    二月十五日。其规如清规。忌义。见节时门。忌日处。


    ●达磨忌


    十月初五日。其规如清规。


    ●百丈忌


    正月十七日也。


    清拙澄禅师圆觉录。百丈祖忌。拈香语尾云。白丈祖忌。日本未曾讲行。今次初设此礼。百丈以前。无住持。今之住持。两序大小职任。堂宇规式。皆百丈祖立之。为长老者。不肯设忌。可谓昧本。本且不知。末奚取焉。闻之者。足以劝。


    ●开山忌


    某寺开山入灭日。修供养。其规见清规。


    ●嗣法师忌


    某寺住持之嗣法师。入灭日。修供养。其规见清规。碧岩录</a>云。巴陵。众中谓之鉴多口。常缝坐具行脚。深得他云门脚跟下大事。所以奇特。後出世。法嗣云门。先住岳州巴陵。更不作法嗣书。只将三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如何是提婆</a>宗。银椀里盛雪。云门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报恩足矣。自後。果不作忌辰斋。依云门之嘱。只举此三转语。


    备用清规嗣法师忌云。巴陵三转语作忌。不堕流俗。後世道不及古务在广设祭筵修营厚供可无愧乎。近代大川。做浙翁和尚忌。横川设天目和尚忌。方丈设位。置食一分。烧香一炷。大展九拜。不许讽经。二大老。深有意焉。


    ●愍忌


    诞生日。曰愍忌。


    中峯本禅师录。吴江州太湖。简村顺心禅</a>庵。高峯和尚愍忌拈香云。顺心庵里。太湖中央。俄然逢愍忌。世相未能忘。大众高峯老和尚来也。雨蒸苗叶绿。风撼稻花香。


    岐阳曰。幻住清规云。三月廿三日。高峯和尚愍忌。按高峯行状。师生宋嘉熙戊戌。三月廿三日申时。乃知愍忌。是诞生日也。或云。尊宿示寂後。称其诞生日。为愍忌也。


    云章曰。高峯生日。中峯设愍忌斋。依此。诞生日亦言忌也。


    或曰。善知识。为哀愍众生出生应世。故其诞生日曰愍忌。 忠曰。此义杜撰。按痴绝冲禅师录普说云。为令尊堂戴氏小一太君愍忌与百日。同时辨香积供(止此)。是则妇人言愍忌非哀愍应世之义。明矣。亦不必局尊宿善知识也。


    ●入牌祖堂


    入祖师牌於某寺。祖师堂也。


    敕修清规尊宿全身入塔云。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俟迎牌位入祖堂。则止。或待新住持至。方入祖堂有佛事。


    有存日逆修入牌者。 卧云日件录云。无极和尚在世时。入自牌於天龙祖堂。後其孙鹿苑寺东岳攀例。又入自牌於天龙。近时景南愚极。皆有是举矣。


    ●千佛会


    圆悟勤禅师天宁录。乔贵妃设千佛会上堂云。千华显瑞应。万善积灵台。广辟解脱门。大开无价藏。(乃至)集无涯福禄。祝睿算无强(云云)。


    ●知识会


    忠曰。供养华严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也。


    北磵简禅师续集。灵隐散知识会。首求颂云。无识无知五十三。劳他童子遍咨参。朝来灵隐罗斋去。添得从前满面惭。


    ●祖师会</a>


    圆悟勤禅师天宁录。祖师会上堂云。西天二十八祖也恁麽。唐土六祖也恁麽。天下列刹相望。诸老宿也恁麽。山僧也恁麽(云云)。


    中峯本禅师广录。历代祖师画像赞序云。临济十七传。而至仰山雪岩和尚。先师入岩翁之室。於羣弟子未造之先。误中其毒。口耳俱丧。既而深栖天目。影不出山三十年。无一法与人领荷。杭之妙行寺。尝集五宗传道之师遗像数千轴。每遇岁旦展挂。缁白瞻礼。目之曰祖师会。有好事者。图少林至</a>天目。直下相承。二十八代。祖师遗像。岁遇少林讳日。荐羞粢盛。以酬递代传持之意。


    退庵先禅师录有祖师会上堂。


    雪岩钦禅师录。啸岩居士请。自赞题注云。入钱塘北关祖师会。


    备用清规达磨祖师忌云。住持专诚。山门执事备辨。维那侍者提点。法堂敷陈玩具书画。


    忠曰。祖师会在岁旦。其达磨忌。张列祖像。亦是祖师会而已。备用称。敷陈书</a>画似不局祖像。日本东福寺。每岁十月十七日。圣一国师忌。展挂名画珍墨数百轴。观者如堵。盖攀中华仪也。


    ●楞严会


    敕修清规云。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其规详彼)。


    又云。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满散。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古法放参後。山门首讽诵。真歇和尚住径山。谓众不专诚。则在粥罢。 又云。普回向偈。真歇和尚自制。信知。名行尊宿一举。四海一律也。


    旧说曰。夏中楞严会始於真歇了禅师。真歇初住明州补陀山。僧行悉病疫。歇祷观音大士。大士梦中告云。佛在世时。有楞严咒。须令僧行。依戒腊行道诵持。回向圣凡。觉而依教行法。果众病平愈矣。自此丛林依行。但逐一回向。歇後住径山。方作普回向偈。天下遵用。


    忠曰。真歇作普回向文。及观音梦告。诵咒脱疫。没可疑焉。但如言夏中楞严会。始于真歇。为难信耳。备用云。古法放参後。山门首讽诵。真歇住径山在粥罢。既言古法。则真歇已前。有楞严会。


    又普陀山志有十五卷。第三卷云。高宗绍兴元年。真歇清了</a>禅师。泛海。结庵于山椒。题曰海岸孤绝处。郡请于朝。易律为禅。 又第六卷。载真歇小传云。此山禅宗。盖自师始。称开法第一世云(止此)。不言观音灵梦。诵咒病愈事。


    曹源生禅师录。散楞严会上堂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曼殊室利五脏心肝。尽情吐露。这里荐得。九十日内。异口一音。讽演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声声无间。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时时见前。若也踌躇。龟峯。不免重下注脚。卓拄杖一下。遂高声唤云。侍者收取拄杖。


    ●盂兰盆会


    盂兰盆经</a>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鉢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鉢饭。便以左手障鉢。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大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柰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戹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牀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鉢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应亦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代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昧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祖统纪云。盂兰盆经言。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止此)。盂兰。此翻解倒悬。言奉盆供於三宝福田。用以解饥虗倒悬之急。 又述曰。目连托救母。以兴缘。如来云奉盆。以埀法。所以教人道。以报重恩也。自大教东流。古今帝王。所以奉盆供者为多矣。然今之寺舍。多於此日。施斛供亡。如常法者。虽无奉盆之仪。而不失盂兰之意。


    忠曰。依玄应意。连盆字。为梵语。


    玄应一切经音义</a>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按西国法。至於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以彼外书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无人祭神请救。则於鬼处受倒悬之苦。佛虽顺俗。亦设祭仪。乃教於三宝田中。深处功德。旧云盂盆。是贮食之器。此言误也。


    又见祭供门。盂兰盆供处。


    云栖正讹集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圣贤。一则下济饿鬼。悲敬异出。恶可等混。


    羣谈采余云。中元七月十五日。俗传地官赦罪之辰。人家多持斋诵经。荐奠祖考。摄孤判斛。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水中。及塔上。谓之照冥官府。亦登郡邑厉坛祭祀。


    又羣谈采余云。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之说。诸皆主佛经目连救母。於是日。以百味。着盆中供佛。然不知何谓盂兰盆也。及读释氏要览云。盂兰犹华言解倒悬似有救母之说矣。而盆字。又无着落。问之博识。不知也。後见老学庵笔记</a>。父老云。故都於中元。具素馔享先。织竹为盆盂状。贮纸钱於中。承之以竹。迨焚倒。以视方隅。而占冬之寒煖。谓盂兰盆。乃知风俗祀先。全无佛氏之意。因而考梦华录亦云。以竹斫成三脚。上织灯窝。谓之盂兰盆。又买素食。擦米饭。享先。以告报秋成。但多目连经搬其杂剧数言。反覆思之。盂兰盆实起於风俗。而目连救母之事。偶符是日。且佛氏盂兰盆。二字之音。又与之同。遂讹而为盂兰盆也。或当是此箊篮盆三字。亦不可知。但佛教与祀先之事日崇。而风俗之事日远且微也。故不复知前知义。并笔记华录。抄过亦错。但於三字难通。因得其说。赘之於稿。


    忠曰。欲通盂兰盆字义。何不读大盆经小盆经。此三字。本出于佛经。而灯窝为盂兰盆。告报秋成或视焚倒占寒煖。皆起於俚俗谬作。倪绾不言世俗讹转佛氏盂兰盆。而为盂兰盆实起於风俗不辨本末也。要知俗儒有此说。故收录。


    释氏通监。唐代宗大历元年纪云。七月壬午。作盂兰盆会于禁中。设高祖太宗已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号。标其上。自大庙迎。入内道场。铙吹鼓舞。旌幢烛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顺门迎拜。导从。自是岁以为常。(忠按。唐书元载传。载此事。)


    水浒传</a>云。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年例各处。点放河灯。修设好事。


    忠曰。河灯。小片板树烛。流之於水上。今大清僧寺。七月修水忏作此。其实。事系水忏。而不关盂兰矣。


    ●祈祷


    旧说曰。有灾则祈祷。无灾则不用之。故祈祷。无定式。


    敕修清规祈祷云。凡有祈祷。须如法严治坛场。铺陈供养。住持专心加谨。僧众各务整肃。


    义堂日工集云。余告恕义天</a>曰。禅家大尊宿。病中或临终。祈祷。是何义。儒尚言。丘之祷久矣。况出家。视生死如幻乎。又今时例为住持本命。祈祷于方丈是则取笑於有识者。公他日据师位。莫随例颠倒矣。


    ●祈保


    忠曰。祷保安也。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楞严会。乃祈保安居。 又月分须知云。有处。四孟月。大众行道讽经。祈保。


    ●祈晴


    敕修清规有祈晴。祈雨。祈雪。遣蝗。禳日蚀。禳月蚀。等疏语。凡有灾厉。则无不祷焉。


    旧唐书五行志云。大历四年秋。大雨。是岁自四月。霖澍至九月。京城闭坊市北门。门置土台。台上置坛及黄幡。以祈晴。秋末方止。


    忠曰。土台。土克水。黄亦土色。克水义也。


    ●祈雨 祈雪


    祈雨。祈雪等见祈晴处。


    法藏别传云。景云再春。时雨罕润。冬又不雪。人皆吁天君命。召藏禁中。恳讯救农之术。乃启沃曰。有经名随求。则得大自在陀罗尼。若结坛净写是总持语。投於龙湫。应时必获。诏可其请。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作法。未旬大雪。


    ●禳日蚀 禳月蚀


    见祈晴处。


    ●遣蝗


    见祈晴处。


    ●青苗会


    祈保田稼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五月端午日。住持上堂。次第建青苗会。堂司预出诸寮。看诵经单。


    幻住庵清规云。五月二十八日。起青苗经会。三日。至六月初一日散。须预备香烛供料。并立疏文。及预出经单。请大众。结缘披阅。然後聚其经目。入疏回向。 又青苗经疏云。岁遇中夏当植物长茂之时启建青苗胜会。用保田畴。仰祈护佑。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上堂云。毘卢藏中。有大经卷。主伴互融。理事俱显。及乎点读开科。多是讨头不见。山门保护青苗。为汝提掇一遍。卓拄杖。乃合掌云。稽首文殊普贤。却须管取一百四十大愿下座。


    忠曰。葢青苗会转华严经</a>也。


    介石朋禅师能仁录。有保苗上堂。


    明极俊禅师宝林录。有散青苗经上堂。


    石溪月禅师报恩录。清拙澄禅师圆觉录等。有青苗会上堂。


    ●不断轮


    敕修清规祈祷云。如祈晴。祈雨。则轮僧十员廿员。或三五十员。分作几引。接续讽诵。每引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各三七遍。谓之不断轮。终日讽诵。必期感应。方可满散忏谢。


    忠曰。轮者。自第一引。次第精修。数引终。则复第一引临场。如轮环然。故言轮。


    ●浴佛


    佛祖统纪云。摩诃利头经。四月八日。是佛生日。人民念佛。浴佛形像。


    旧说曰。浴佛香汤方。沉香(壹两)。白檀(壹两)。甘松(半两)。丁子(半两)。熏陆(半两)。芎藭(半两)。郁金(壹钱参分)。此七种。盛净布囊。投於铛内。用净水三揆。煎减二揆。移铛冷之。然後盛浴盆。


    天中记</a>云。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


    诞生佛像法。见灵像门。


    传灯</a>录。药山俨禅师章云。师见遵布衲洗佛。乃问。这个从汝洗。还洗得那个麽。遵曰。把将那个来。师乃休。


    腊八浴佛。见佛成道会处。


    ●浴圣


    浴圣僧也。


    敕修清规知浴云。浴头覆维那首座住持毕。鸣鼓三下。浴圣。桶内皆着少汤。烧香礼拜。想请圣浴。


    高僧传道安</a>传云。安立誓。愿生兜率。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窓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更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之处。彼乃以手。虗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覩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後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戱。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


    法苑珠林。洗僧法云</a>。敷扬玄教已自周圆。严仪洗具。後皆备讫。唯众一心。奉请三宝。稽首归依。上请。十方诸佛。三世慈尊。五分法身。真应两体。九十八使。惑缠已尽。三十二相。微妙庄严。实无四求。假同四事。为众生故。有感便来。唯愿各各。乘摩尼宝殿。坐码碯云中。放百亿光明。照三千刹土。梵王持盖。帝释布华。降此道场。入温室浴。次请发心已上。补处已还。欢喜离垢之人。善慧法云之士。三贤十圣一切诸菩萨。惟愿运天人於掌内。安法界於毛端。齐驭四足之灵鹏。俱骋六通之神骥。不见相而见。不来相而来。降此道场。入温室浴。次请。山中宴坐。独觉大人。言下证真。四果高士。及向趣圣僧。宾头上座等。惟愿空中振锡。戏六神通。云内持瓶。具十八变发波斯之正信。伏劳度之邪心。及此现前和合大众。百千腊已下。乃至无腊。竝入温室浴。次请。弘慈本誓。誓度四生。方便善权。权形六道。随声即至。如影赴身。不念即彰。不请之友。竝入温室浴。次请。三界天众。四海龙王。八部鬼神。一切含识。有形之类。蠕动之流。竝入温室浴。


    又南海寄归传。出灌沐尊仪法。


    ●焚疏


    忠曰。日本禅林。修正满散。解夏满散。焚疏及经马纸钱。在讽经後。而诸清规未录此。(化纸钱见钱财门)


    大慧为孟宗丞普说云。本朝仁宗皇帝时。京师有言法华者。不知从何所来。常行闤闠中。饮啖无所择。道俗莫能凡圣之。时吕文靖公作相。欲验其真伪。遂焚疏。请明日就府第斋。言公如期果至。文靖遂释所疑。


    ●跪炉


    敕修清规圣节云。两序分班对立。住持就跪。知客跪进手炉。侍者跪进香合。维那白佛宣疏毕。知客跪接炉。住持收坐具。


    备用清规圣节云。或住持。受州县关请。上首知事。偏位跪炉。库司客头。跪进手炉。复跪接炉。库司茶头跪进香合。 又如来降诞云。如或住持它缘。首座偏位跪炉。圣僧侍者。堂司库子。跪进手炉香合。方丈侍者亦得。为法重也。古宿公论。唯佛祖忌。当首座代住持。为传法故。圣节知事代。为山门也。大慧笑翁皆行之。


    旧说曰。圣节。知事代住持跪炉。由山门设供矣。若三佛二祖。率众财设供。则首座代住持。偏位跪炉。圣僧侍者。进手炉。库司行者。进香合。如今日本。三佛二祖。山门设供。而住持不在。则须都寺偏位跪炉也。


    忠曰。备用重法。故首座代住持。旧说则众财设供。非由山门。故首座代焉。若依备用意。则三佛二祖。虽山门设供。须首座代住持也。又按备用言知事代。为山门也者。谓圣节事。系山门世谛也。非谓为山门设供。旧说庶於野矣。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原夫大众拜。与住持跪炉宣疏者。以祝圣寿。报佛恩。当严其礼。以示特重。


    僧史略云。据寄归传中曰。焚香胡跪。叹佛相好。合是导师胡跪尔。(胡跪法。详礼则门。)


    忠曰。跪炉。亦见世礼。 戒环法华要解云。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节致钦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礼。此方春秋。郑伯肉袒降楚。示为臣仆。及祷则跪炉。祭则跪奠。皆致钦也。


    宋史礼志忌日云。命行香羣臣。班殿下。宰相一员。升殿跪炉。而罢通揖。 又云。宰相执政官。分左右。行香讫。执笏俱复位。次引班首升殿。诣香案前俛伏跪。搢笏执炉。俟读疏毕。执笏俛伏。兴降阶复位。又再拜退。


    ●出班上香


    敕修清规圣节云。行者鸣钹。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烧香侍者。捧香合。次东堂西堂。出班上香。次两序对出。向佛问讯。上香毕。两两相朝转身归位。大众同展三拜。 又两序出班上香云。凡出班上香。行者鸣钹。维那出炉前。向外偏立。揖住持上香(侍者捧合)。次揖两序。相朝而出。转身问讯住持(谓之借香)然後上香。若圣节。佛祖。嗣法师忌。无借香问讯。有立班西堂。当先上香或谓首座已出世。当先上香者非。盖必与都寺。同出班故也。


    忠曰。出班烧香。亦见世礼。宋史所谓。宰相执政官。分左右行香(止此)。是也。见跪炉处。


    ●揖班上香


    即出班上香也。


    敕修清规。佛降诞云。维那揖班上香。


    ●放生


    佛祖统纪云。放生光明经。述流水长者救鱼。十千天子报德。此缘起也。智者买断簄梁。悉罢江上采捕。此立法也。赴计诩狱中之难。报修禅堂上之恩。此显验也(此三事并见知者纪)。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颜真卿</a>为碑)。本朝真宗天禧元年。诏复天下放生池。沿江淮州郡。上下水五里。并禁采捕(二事详见通塞志)。慈云奏西湖为放生池。以四月八日。会郡人。纵鱼鸟。法智於南湖以佛生日。放鱼鸟。祝圣人寿。枢密刘均。奉敕撰碑。此皆放生之梗槩也。


    释门正统</a>曰。复次精舍所踞。号曰仁祠。式警羣迷。聿形悲济。於彼坊佐。或临江湖川泽。污沼堤防之处。多有因高就下。普化博施。捐以为放生池者。滥觞虽非於真经。渗漉实推於佛陇。自天台海曲。买沪梁之地。绵亘三百里。敷奏王家。全宥潜蛰。因艹庵曰。海上渔人。截流一网。巨尾纤鳞。皆为所有。一日何止万死耶。智者尝剏放生池於海涯。当其放之也。则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後纵之海中。圉圉洋洋。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中国台道渐息。而海东诸国极炽。忠法师谓。智者缘在此方。而道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闻者莫不笑之。以余观之。其语若诞。教理有凭。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非此乎。中兴以来。祥开延庆。化广葛川。金塘大堤。歌放刘礼部之颂。溍浔渌浦。酬於王丞相之恩。故教行录金园集。各有放生仪轨。鳞番叠幅。率土化之。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彩蠲。演唱竺坟。悟流水胜因。识衔珠善报者。举袂扬尘。挥汗成雨。固不待於百年。而後胜残去杀也。况动以祝圣为名。则忧国爱君。顾不韪欤。 又利生志中广说。文繁不录。


    放生事。在外典。 列子</a>说符篇云。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