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区界门

3个月前 作者: 道忠
    ●丛林


    智度论云。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祖庭事苑</a>云。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论云(如上所引)。又大庄严论云。如是众僧者。乃是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又杂阿含二十五。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如来灭後百岁。有商人子。名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即四祖优波毱多。梵音楚夏尔。以祖师居之。今禅庭称丛林也。


    忠曰。优留曼荼山在摩偷罗国。见杂阿含。又以优波毱多所居青色丛林。今禅庭称丛林者。睦庵附会也。固无根据矣。


    宝积经菩萨见实会云。过去有王。名曰尼弥。了达诸法。如法为王。(乃至)三十三天欲得见彼尼弥王。帝释天主即告御臣名摩多棃庄严千马宝车。往阎浮提鞞提呵国迎尼弥王。(乃至)尔时摩多棃又复将王到须弥顶。尔时尼弥王遥见青茂丛林。告摩多棃言。彼林定是不颠倒众生。所居之处。摩多棃言。大王。此是忉利诸天善法之堂(广说如彼)。


    宋高僧传</a>石霜诸禅师传云。诸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云云)。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


    大乘义章</a>云。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飜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乃至)功德丛林者。从果为名。智慧神通。四无量等。是其功德。众德积聚。说为丛林。定能生之因。从果目。是故说为功德丛林。


    中峯本禅师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於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然草木培植则丰。沾濡则荣。霜雪则雕。斧斤则败。丛林以无上大道为培植。以慈悲喜舍为沾濡。以偷安利养为霜雪。以贪欲瞋恚为斧斤。主丛林者。不谙其培植之道。沾濡之理。则草木病矣。况偷安利养之霜雪。贪欲瞋恚之斧斤。时时斫伐。而殒获之。故其草木。区萌芽蘖。犹不暇。而欲望丛林之盛。材器之萃。难矣哉。


    联灯会要</a>。智门光祚禅师章云。示众云。汝等诸人。横担拄杖。出一丛林。入一丛林。儞道。丛林有几种。或有栴檀丛林。栴檀围绕。或有荆棘丛林。荆棘围绕。或有荆棘丛林栴檀围绕。或有栴檀丛林荆棘围绕。只如四种丛林。是汝诸人。在阿那个丛林里。安身立命。若无安身立命处。虗踏破草鞋。阎罗王徵儞草鞋钱。有日在。


    忠按四种丛林出智度论说。彼荆棘作伊兰。


    智度论云。如栴檀譬喻经</a>中说</a>。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遶。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佛以大众围遶。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遶。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遶。如师子王师子众围遶。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遶共住。


    华严经</a>净行品云。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长阿含经</a>世记经阎浮提洲品。说阎浮树边空地。种种丛林名。


    ●五山


    支那五山者。一径山兴圣万寿寺(在杭州临安府)。二阿育王山鄮峯广利寺(在明州庆元府)。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明州庆元府)。四北山景德灵隐寺(在杭州临安府)。五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在杭州临安府武林县)。


    宋濂</a>护法录</a>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曰。浮图之为禅学者自隋唐以来。初无定止。惟借律院以居。至宋而楼观方盛。然犹不分等第。惟推在京钜刹为之首。南渡後。始定江南。为五山十刹。俾其拾级而升。黄梅曹溪诸道塲。反不与其间。则其去古也。益远矣。元氏有国。文宗潜邸在金陵。及至临御。诏建大龙翔集庆寺独冠五山。盖矫其弊也。国朝因之。锡以新额。就寺建官。摠辖天下僧尼。


    虎关链和尚曰。唐土五山。起於大慧已後。当时灵隐寺兄弟。会于直指堂(在法堂傍)议定五山。非朝廷之制矣。一径山二灵隐等也。或问灵隐何因得独议定耶。答曰。灵隐之在京都内也如日本平安城有北山。径山则隔远。如平安於东大寺。故灵隐兄弟。得专定之。又径山本小刹。至大慧初为巨刹。此时王都在杭州也。


    中峯本禅师山房夜话云。及达磨东迈。百丈未生。牛头横出一枝。南北宗分两派。皆腰鎌荷锸。火种刀耕。执爨负舂。鹑衣丐食。铁石身心。氷霜怀抱。以佛祖大事因缘。一肩负荷。了无畏怯。盖行处既亲所到必的矣。彼时安有五山十刹之广居。三玄五位之奇唱。放收杀活之异作。拈颂判别之殊音。不加雕琢。而玉本无瑕。安用规模。而眼元自正。自百丈建丛林已来。广田大宅。指顾如意。其柰正因日坠。谬妄日滋。纪纲日繁。礼义日削。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住持遇名胜相看。就送客位回礼(云云)。而五山大方。则不回礼。


    日本皇都五山者。一灵龟山天龙资圣寺(五山第一)。开山梦窓疎石(嗣高峯)。号正觉心宗普济玄猷佛统大圆国师。二万年山相国承天寺劝请梦窓为开山。春屋妙葩(嗣梦窓)。为第二世号智觉普明国师。三东山建仁寺开山明庵荣西</a>(嗣虗庵)号千光祖师。四慧日</a>山东福寺开山圆尔辩圆(嗣无准)号圣一国师。五京师山(又名九重山)万寿寺两开山。十地觉空上人。及东山湛照宝觉禅师(同嗣圣一)。瑞龙山太平兴国南禅寺(五山之上)。开山无关普门(嗣圣一)号大明国师。此山为五山之冠矣。盖准中华天界大龙翔集庆寺冠於五山也。


    日本镰仓五山者。一巨福山建长兴国寺。开山兰溪道隆</a>(嗣无明)号大觉禅师。二瑞鹿山圆觉兴圣寺开山子元祖元(自号无学嗣无准)号圆满常照国师佛光禅师。三龟谷山金刚寿福寺。开山明庵荣西(嗣虗庵)。四金峯山净智寺开山大休正念(嗣石没)。号佛源禅师。准开山南洲宏海(嗣兀庵)。号真应禅师。五稻荷山净妙寺。开山退耕行勇(嗣明庵)。


    梦岩应和尚旱霖集云。应子从容曰。二三子。欲闻五山十刹之故乎。五山之称。古无今有。今有何。贵寺不贵人也。古无何。贵人不贵寺也。古者虽穷乡远地。蟒岩虎穴。有有道之人处。则有志之士。四方万里麇至。王公大人。望山而拜。过者不敢唾其地。如佛之所住。何寺院大小之问乎。厥後檀信。竞造大寺。择名德主之。人以为道德之所在。而食之丰约。众之多寡。不较矣。今者。乃官差住持。僧园加富。而费用殷繁。五山之称。由此而着。彼方乃吴越钱王置之。後世沿焉不革。此方乃关东平元师置之。平氏亡。南朝先皇。陞南禅为第一。近代又加天龙余并如旧。法运将季。外卫者不视不择。由此妄庸之徒。埀涎声利。以机巧以狐媚。滥膺窃据。纷焉沓然。成风成俗也。虽谓聚学者。但以濡沫小惠。羁縻其心。学者又貌敬腹非。上下交相欺。盖牙侩履狶之不如也。遂使古佛丛林。忍訽于柳柳州铁炉步志者。盖斯辈欤。不思五山位名之弊。臻于此极。呜呼尧舜如在井。则以为鼃黾乎。鼃黾如在天。则以为蛟龙乎。果无此理。则托物焉欲身之立名之扬者。不亦甚惑乎。浮光幻影。须臾变谢。来报之说不诬。则吁可恐哉。二三子。一日意行出通衢。偶见禅衲有远行之色者。问之何往。曰京师南禅。或曰相阳建长。住持者谁欤。曰不知。或曰某人。某人言可为法行可为师否。三种住持。十科僧业。具阙何如。曰不知。且其人与子亲旧而省觐耶。又以富囊褚好施予有所于求耶。曰并无之。若尔远趋奚为。曰天下之望刹也。滥厠僧伦。不一日挂锡於其间不亦恨乎。主人贤否何恤。遂行。余自语曰。甚哉後生之无识也。假如啸此等之族。千百围遶。钟鼓闛鞳。饭气饙馏。但是一閧之市。而住持盖其平也。岂佛祖建立。永延慧命之本意也耶。


    忠曰天竺亦有五山名。或言准之立支那五山。我未见其本说。今且录於兹。


    智度论云。问曰。佛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鉢婆罗。耆闍崛。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


    法华文句</a>云。有五精舍。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因陀世罗求诃。此云虵神山。萨簸恕魂直迦鉢婆罗。此云少独力山。五是耆闍崛山。 又云耆闍崛山者。此飜灵鹫。亦曰鹫头。云狼迹。


    ●十刹


    忠曰。刹者刹竿之义。寺前树刹竿。故称寺为刹也。刹竿见器物门。


    支那十刹者。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在杭州临安府)。二道塲山护圣万寿寺(在湖州乌程县)。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在建康上元府)。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在苏州平江府)。五雪窦山资圣寺(在明州庆元府)。六江心山龙翔寺(在温州永嘉县)。七雪峯山崇圣寺(在福州侯官县)。八云黄山宝林寺(在婺州金华县)。九虎丘山云岩寺(在苏州平江府)。十天台山国清教忠寺(在台州天台县)。


    日本十刹者。历应五年所定。一净智寺(在相模)。二禅兴寺(在相模)。三圣福寺(在筑前)。四万寿寺(在山城)。五东胜寺(在相模)。六万寿寺(在相模)。七长乐寺(在上野)。八真如寺(在山城)。九安国寺(在山城)。十万寿寺(在丰後)。


    康历年中。重议定。一万年山等持寺(在山城一山号凤凰)。开山梦窓疎石。二灵龟山临川寺(在山城)。开山梦窓疎石。三安国山圣福寺(在筑前博多)。开山明庵荣西。四万年山真如寺(在山城)。开山子元祖元。五神鷄山安国寺(在山城旧号北禅寺)。开山大同。六蒋山兴圣万寿寺(在丰後)。开山直翁智侃。七巨鳌山兴国清见寺(在骏河)。开山关圣。八瑞云山定林寺(在美浓)。开山高峯显日。九觉雄山大福田宝幢寺(在山城)。开山春屋妙葩。十龙嵨山崇禅寺(在出羽)。开山春屋妙葩。


    尔後历代沿革。不得悉记。


    ●甲刹


    十刹之外。甲於禅刹者。为甲刹支那甲刹。有龙翔山集庆寺。华藏山显报寺等。不得尽录。


    日本甲刹有平安山佛心寺。灵龟山景德寺等。不得尽录。


    ●隣封


    忠曰。隣寺隣山言隣封。封者封疆也。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有隣封遗书。


    ●山隣


    忠曰。大德寺妙心寺称山隣矣。吾闻诸先师。盖为其在五山之隣封也。或曰。五山僧。自称丛林。贬大德妙心。称山林。故五山僧。制大德妙心长老入寺疏。多用山林两字。意在轻侮。谓我辈居公方官寺。渠自居山林也。余谓。此说差矣。夫大德妙心。天子敕愿寺。岂可贬称哉。五山亦各有山号而各称丛林岂非山林耶。故支那五岳。亦有以山林称之者。居顶</a>圆庵集木庵再住天童京城方外交疏云。圣人同一心。岂分竺乾洙泗。天下无二道。何论钟鼎山林(止此)盖钟鼎。谓儒在朝廷。山林谓释在佛寺。又愚庵及禅师录。净慈冬至小参云。千载南屏古道塲。目前无法可论量。群阴销尽阳生也。四海同瞻化日长。如是则钟鼓山林依旧。太平气象维新(止此)。夫天童净慈皆居五山之一。住天童疏。而居顶有此词。净慈小参。而愚庵有此言。则山林之目。何在贬抑。故其说无谓矣。又敕修清规。圣节疏语曰。山林钟鼓乐化日之舒长。草木昆虫被膏泽之渗漉(止此)。此之疏。五山大方。蕞刹巨刹。可皆通用而取苏轼</a>句。成山林钟鼓之语。五山亦可称山林矣。又丛林者。凡众僧所集处之称。五岳何得专称而令他不称哉。


    东坡赠清凉寺和长老诗云。老去山林徒梦想。雨余钟鼓更清新。


    ●十方刹


    忠曰。请诸方名宿住持。不拘甲乙。故为十方刹也。敕修清规请新住持云。凡十方寺院住持虗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制疏茶汤榜。请书记为之。


    义堂信禅师日工集云。上杉兵部来。和会报恩永式。堂曰。昔十方诸檀为先师造寺。不可胜计。特以天龙为十方刹。兵部曰。吾闻临川以下。大小寺院。皆为度弟院。今此瑞泉又然。


    空华集云。天龙资圣寺以本备十方之居。故先师不允徒弟者挂搭(详职位门净头处)。


    飜译名义集云。裕师寺诰云。寺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界。法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受供处所无彼无此无主无客。僧理平等。同护佛法故。其中饮食众具。悉是供十方。凡圣同有。鸣钟作法。普集僧众。同时共受。与檀越作生福之田。如法及时者。皆无遮碍。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不恡身财。护持正法。


    忠曰。寺诰十方义与请十方僧住持少异焉然寺通十方。则其义同。


    ●度弟院


    忠曰。未详何义。盖对十方刹为言。则己所度之弟子令住持之。甲乙而传者(又见称呼门度弟处)。


    义堂日工集云。神崎某。以寺施与。余坚却之曰。凡今时以度弟院为资者。天下皆是也余则不然。以有三宝互用之诫也。 又云府君赐东荣寺。为度弟院。 又云承新规。改度弟院为十方。则许预十刹。余伏以临川已为十刹首。是度弟也。当寺及普门亦皆度弟诸方以为何如哉。府君僧录皆颔之。


    ●受业院


    首受出家业寺院也(受业义见称呼门受业师)


    传灯</a>录云。福州古灵神赞禅师。本州大中寺受业。後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廻本寺。受业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有蜂钻窓纸因缘


    ●常住


    敕修清规副寺云。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 又典座云。护惜常住不得暴殄。 又庄主云。有补常住。而消祸未萌。 又办道具。滤水囊云。常住若不滤水。罪归主执之人。


    忠曰。常住者。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云云(器物门常住物处详引四种)今禅林总辖常住僧物之所。又谓之常住。所谓千年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现前现前。四者十方现前详释如彼)。


    释氏要览</a>云。增辉记。梵云拓鬬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鬬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广灯录洞山聪禅师章云。僧问。无根树</a>子。向什麽处栽。师云。千年常住一朝僧。


    罗湖野录</a>云。明州启霞宏禅师。院之山林深秀。有贵人卜葬所亲迎柩至。宏坚卧其穴。不克丧事。郡守仇待制遣人谕之曰。千年常住。一朝僧。长老何苦争耶。宏曰。不可以一朝僧。坏千年常住。贵人亦贤者。善其言而改图。


    中峯本禅师山房夜话云。今之苾蒭。於所为处。动背至理。惟务恶求。如片地之不获。或多财以压之。或重势以临之。或构罪以恐之。或挟术以胜之。虽成就於一时。皆烦恼业根。岂福田利益者哉。竞以千年常住一朝僧之说。为张本。殊不思千年常住苟非定慧资熏自他兼利。必何所从而得耶。或罔其所自。是犹舍池而招明月。弃树以集众鸟。理岂然哉。


    禅林宝</a>训云。妙喜曰。安着禅和子。不过钱谷</a>而已。时万庵以谓不然。计常住所得。善能撙节浮费。用之有道钱谷不胜数矣。何足为虑。然当今住持。惟得抱道衲子。为先。


    虗堂和尚径山录有朝廷降赐度牒二十道。入常住修造上堂


    ●公界


    公道之疆界也。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a>。不得以两边公界手巾拭头面。公界手巾。系着衣後净手拭之。以披五条也。


    ●塔头


    祖师塔处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师到达磨塔头。塔主云。长老先礼佛。先礼祖。师云。佛祖俱不礼。塔主云。佛祖与长老是什麽冤家。师便拂袖而出。


    ●子院


    丛林诸院。依附本寺者。为子院。


    ●都道塲


    都道塲者。每郡县。建祝寿道塲。以为一郡一县聚会祈祷之处。义堂日工集云。唐土每城里有都道塲。诸宗集会祝圣(止此)。是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或住持赴郡县都道塲所归时。鸣钟集众。门迎。诣方丈问讯。


    僧史略云。魏大武帝始光二年。立道塲。至神?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塲。庆帝生日(报祷门圣节详引)。


    ●定额


    忠曰。朝廷定天下佛寺之数有限。此云定额。定额外。不许私建寺(凡定僧数或定赋税数皆称定额)。


    本朝文粹前中书王。请以施无畏寺为定额寺。状云。伏愿陛下鸿慈特降龙涣。准之前例。列之定额。


    ●宣政院


    朝廷管僧道衙门。此谓宣政院。


    忠曰。元朝初置之。日本寺社所也。


    元史</a>百官志云。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员。二十八年。增佥院同佥各一员。元贞元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罢断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员。天历二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续文献通考</a>云。宣政院古无之。元立。掌释教僧徒。佛祖通载</a>云。迨我皇元世祖皇帝混一海宇。条纲制度。一出睿思。谓以俗制於僧殊失崇敬。谕天下。设立宣政院。僧录僧正都纲司。锡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门。护持教法。赖圣天子。不负佛嘱也。然而裨贩之流。好爵縻贤恃其所贵而贵之。奔走伺候。处污不羞。以敲朴喧嚣。牒诉倥偬。为得志。不夺不厌。致有囊加巴僧录。枉取栲栳山僧钱。罔咈律行。可谓师子身虫也。仁宗皇帝居储宫日。目击其弊。降旨。除宣政院外。一例革之。是亦不负灵山付嘱也。


    中峯本禅师录师子正宗寺陞座云。今乃与宣政院使平章相国。及王子宰相。尚书</a>侍郎。舍人。宣使一行官从。同时会集。


    ●行宣政院


    旧说曰。在朝廷曰宣政院。在诸道。曰行宣政院。行奉行也。谓遐方州县。难通治。故置之。奉行宣政院事。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泰定间。脱欢丞相。领行宣政院。分上中下三等寺院。额定岁请知事员数。


    佛祖通载云。元仁宗。延佑五年戊午。六月。再立行宣政院。 又云。文宗天历元年戊辰。革行宣政院。设立十六处广教总官府。以摄僧。


    续文献通考</a>云。行宣政院。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十六处。置行宣政院於杭州。除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至元二年。西蕃宼起。又置行宣政院。以也先帖木儿为院使。往讨之。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又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虞集</a>撰笑隐欣和尚行道记云。江淛行省丞相脱欢公。故荅剌罕顺德王之子也。以世勋。名德靖重。知大体。兼行宣政院事。领东南浮图之教。凡大刹。非名德。不轻授。


    中峯本和尚录。示脱欢丞相法语云。贤宰相。以是光。沛仁泽。宣大政。


    忠曰。脱欢兼行宣政院。故有宣大政之语。


    忠按日本昔时亦有此职名。 义堂日工集云。贞治三年甲辰夏。有朝旨。关东幕府。始置行宣政院。以十州管内禅教诸刹系焉。


    ●涅盘台


    涅盘台。焚化亡骸之处。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云。丧至涅盘台。


    ●化坛


    涅盘台。又名化坛。


    幻住庵清规云。默持经咒送至化坛。 又云。公界与乡人。往化人坛上。收骨。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