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发隐
3个月前 作者: 杨文会
道德经</a>发隐叙k.jpg" width="25%" height="25%" />
道德经发隐叙
憨山清禅师解道德经。历十五年方成。虽与焦弱侯同时。而弱侯未之见也。故其辑老子</a>翼。阙憨山解。诚为憾事。弱侯所采凡六十四家。後之解者更有多种。故经中奥义。发挥殆尽矣。予阅道德经。至出生入死一章。见各家注解无一合者。遂以佛教义释</a>之。似觉出人意表。复益二章。继阴符发隐梓之。或问。孔子</a>既称老子为犹龙。何以其书不入塾课耶。答曰。汉唐以来人皆以道家目之。不知其真俗圆融。实有裨於世道人心。若与论语</a>并行。家弦户诵。则士民之风当为之一变也。
光绪癸卯季春之月石埭杨文会</a>识於白下深柳堂
道德经发隐
石埭杨文会仁山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开章十二字。直显离言之妙。若以不可道者谓是常道。不可名者谓是常名。则活句翻成死句矣。洋洋五千言。无一而非活句。不知此义。何能读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无而忽有。有即非有。有既非有。始亦无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无体。依无名起。起即无起。谁为其母。天地万物。当体空寂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承无名句来。妙者缘起万有也。即无以观於有。则常无而常有矣。常有欲以观其窍。承有名句来。窍者空洞无物也。一作徼。物之尽处也。即有以观於无。则常有而常无矣。二者俱常。不坏理而成事。不离事而显理。名虽异而体则同也。无亦玄。有亦玄。度世经世。皆无二致。乃此经之正宗。可谓理事无碍法界矣。更有向上一关。若不透过。犹未造极。直须玄之又玄者方称众妙之门也。此重玄法门乃神圣所证之道世</a>人罕能领会。故未详言。後世阐华严宗旨者。以十玄六相等义。发明事事无碍法界方尽此经重玄之奥也。○此章用有无二门。交互言之。以显玄旨。为道德五千言之纲领。犹之心经用色空二门。两相形夺。以显实相。为般若六百卷之肇端。大凡载道典籍文义虽广。必有简要之言。以为枢纽耳。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谷者真空</a>也。神者妙有也。佛家谓之如来藏。不变随缘。无生而生。随缘不变。生即无生。生相尚不可得。何有於死耶。玄者隐微义。牝者出生义。佛家名为阿赖耶。此二句与释典佛说如来藏以谓阿赖耶同意。从阿赖耶变现根身器界。或谓之门。或谓之根。奚不可者。緜緜若存者。离断常二见也。用之不勤者。显无作妙谛也。此章言简义幽。列子</a>以为出自黄帝</a>书。信然。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典云。生者诸根新起。死者诸根坏没。又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谓之出生入死也。生之徒三句。最难发明。须用华严十世法门释之。则句句有着落矣。一切释典。皆论三世。独华严论十世。於过去世中说</a>三世。所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於现在世中说三世。所谓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於未来世中说三世。所谓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共成九世。摄归一念则为十世。此之一念。非现前刹那不停之念。乃是无念之念。不生不灭。元清净体。所以能摄九世而为十也。此中生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未来。死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过去。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即是三世现在。徒者类也。若如前人所释。则动之死地一句。与死之徒一句。互相混滥。且三股均分。不曰三之一。而曰十之三。是以十为总汇。旧注虽用摄生一语足成十数。而三个三字反觉浮泛。故不能谓之确解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此言起妄之由。性本无生。而生生不已者。以业识恒趋於生。而背於无生也。既厚於生生。则九世相仍。流转无极。其害可胜言哉。善摄生者。於生起之元。制其妄动也。心不妄起。则生相全无。所以谓之善摄生也。兕虎甲兵数语。乃其实效。不可作譬喻解。破生相无明者。内外一如</a>。自他不二。即此幻化空身。便是清净法身。尚何死地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