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志卷第二

3个月前 作者: 印光
    第三、五峯灵迹


    法身无相,偶居莲华千叶之中;圣化多方,横出香水四流之表。返常合道,利用契机。故飞轮衔宝,荡除尊贵之幢;晦影韬光,树植萧闲之帜。千寻壁立,跛驴智何处求踪;万象镜悬,羚羊角谁能漏迹。微露一机一境,宛然分主分宾;净蠲六识六尘,触处随时随地。岂同夸张方伎,惑乱俗流;侈谈蓬岛三山,灵芝益寿。神州五岳,丹诀延年;神异迥殊,正邪攸别。志灵迹。


    五台,亦曰五峯。台言高平,峯言耸峭。所以有五者,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西南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特秀而窵居焉。


    东台,约高三十八里,顶若鳌脊,周三里,亦名望海峯。若夫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镜,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洲,因以为名。东溪之水,北注滹沱。支山,东南延四十里,入阜平县界。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县界。


    明给事中锡山仁甫万象春诗:


    攀岩耸步上层峦 身世悠然宇宙宽 一望沧波迷大海 遥瞻紫气接长安


    丹峯隐隐霞光映 碧树重重月影团 怪道阴云生石洞 从知灵物此中蟠


    其灵迹二十六。


    那罗延窟


    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


    镇澄诗:


    石窟开岩畔 灵踪接上方 云霞常出没 神物自幽藏 冷积千年雪 虚明五夜光 东南观海岱 烟水思茫茫


    笠子塔


    台顶。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见异僧入那罗窟留笠子,建塔藏之。


    镇澄诗:


    梦里乾坤度几秋 穷源直到海峯头


    短筇击碎那罗窟 佛国恒沙任尔游


    观音坪


    台北麓一里许。


    华严谷


    台之西北,今名东台沟。


    枣林


    台之东北。元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延庆因猎至此。仆夫四人,逐一白鹿,偶见大宅高门,鹿即窜入。有一长者,须发皓然,拄杖而立曰:「鹿乃我家所有,卿何妄逐?」仆曰:「我不用鹿,饥困柰何?」翁指东林枣方熟,四人就林而食。囊之归,进枣延庆,庆怪之。复迹寻之,遂失其所在。


    五王城


    台东北数十里,有五王寺。


    天城


    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迥出云霞,朱楼绀殿,皎若天城。得遇之人,尘机顿息。」


    大会谷


    台东谷,众溪交会,滹沱之源出此。


    华林


    台东南二十里,即今古华岩。


    温汤泉


    台东南七十里。


    马跑泉


    台东南六十余里。


    龙泉关


    台东南六十里。关之东即直隶,关之西即山西。


    释德清</a>诗:


    策杖烟霞外 重关虎豹林 路当崎曲险 山入塞垣深


    惨淡黄云色 萧条落日阴 边笳如怨客 呜噎岭头吟


    旧路岭


    台东南五十余里。


    铁铺


    台南五十里。


    栖贤谷


    台西南沟,俗呼「宰杀沟」。自古真人藏修处也。


    镇澄诗:


    路入清凉境 幽栖独此多 烟霞藏梵宇 钟磬出松萝


    叠嶂呈奇画 流泉弄玉珂 寻真未相识 且看白云过


    观音洞


    栖贤谷口岩畔,洞有滴泉,味甘。


    法本诗:


    足蹑云梯上翠巅 画楼飞阁接云天 殷勤瞻礼圆通相 一滴甘泉热恼蠲


    化竹林


    台西南支山二十里,亦名「昶竹林」。昔人远望,万竹鳞鳞,近则失之,遂此卓庵。


    释善安诗:


    茅房小筑万松间 幕幕烟光四壁环 深谷岂宜俗客住 溪云常共野僧闲


    夜深山鬼闻经去 日午天人送供还 自是身心常寂泊 不知飞瀑日潺湲


    青峯


    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顶」。


    释法本诗:


    蹋徧尘区念已休 归来结社碧峯头 无穷松韵清双耳 不尽云山豁两眸


    一个蒲团消白日 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间八万四千梦 尽向无生一念收


    现圣台


    青峯之南。唐观国师尝见万圣罗空,五台停岫。


    释觉玄诗:


    瑞霭云飞杳杳穷 十千开士御寒空


    缤纷不尽莲华雨 无限真人到此峯


    明月池


    台西南廿里。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


    雨花老人诗:


    倚杖看明月 沧浪水正清 悠然歌此曲 可以濯吾缨


    未入非熊兆 空沉老兔精 若逢知道者 相与结鸥盟


    石佛岭


    明月池南二十里。


    漫天石


    东台顶。古有怪石,夏流液,夜有光,後人造屋,火之。


    研伽罗山


    旧云东台山名。应是梵语,未详所出。


    紫府


    五台总称。远望五峯之间,紫气盘郁,神人所居也。无恤猎常山西,瞻紫云之瑞,至此见圣。


    镇澄诗:


    西望龙泉锦绣开 紫云郁郁锁仙台


    就中一片清凉地 劫火曾经几度来


    黄巍岭


    商英望此见神灯,料是小东台。


    观来石


    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锦绣峯」。山峯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支山南延六十里,至嶔岩寺。


    万仁甫诗:


    南台孤耸隔诸台 极目氤氲瑞气开 花满重冈堆锦绣 岩藏湿雾锁莓苔


    千寻宝刹摩云出 百道飞泉带雨来 欲证菩提何处是 暂从法地一徘徊


    其灵迹二十一。


    仙花山


    即南台之山名。


    普明歌:


    南台之麓 仙人之居 春云霭霭 暮雨霏霏


    卧於石罅 而坐神龟 杳然飞去 仙花披靡


    李环洲诗:


    南极名山绝汉开 扪萝直上最高台 白云缥缈峯前过 红日曈曨地底来


    望眼敢云空四海 飞身应拟近三台 寻真到此聊经宿 莫谓丹成便浪猜


    普贤塔


    南台山上。


    古南台


    台南二里。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副使杨彩诗:


    沱水恒山一脉来 清凉胜迹自天开 石门秘诀封何日 宝树灵根那为栽


    演法当年缘正觉 传灯</a>歧路谩相猜 停骖渐欲收登览 先上南天紫翠台


    石罅、神龟


    二俱仙花山南半麓。


    石城


    台南二十里,四山峭壁,若城焉。


    德清诗:


    青山白社意何真 不厌孤游杖屦频 石裂峭崖天作障 寺居空界日为邻


    瑶花紫术春常在 丰草长林鹿自驯 怅望餐霞人已去 峯头明月好谁亲


    白龙池


    台东南麓。


    插箭岭


    台东二十里。宋太宗</a>北征入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回。


    万木坪


    台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


    龙宫圣堆


    近娑婆寺。昔有龙母,闻法化去,时龙池即涌为堆,故名焉。


    圣钟山


    台南八十里。昔有神钟,飞来悬于岩下,高数丈。钟後飞鸣而去。今铁簴尚存。


    圣僧崖


    亦名「滴水崖」,台南七十里。唐贞观中,梵僧于此立化。


    古竹林


    台西南三十里,唐法照</a>入圣境。


    镇澄诗:


    森森万竹拂苍烟 可信人间别有天 回首不知谁是梦 夕阳山色意茫然


    虒阳岭


    台西南三十余里,佛陀波利见文殊处,有尊胜幢存焉。虒阳河源发於此。


    志公洞


    清凉石南。


    法华洞


    志公洞前。


    七佛洞


    台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


    台东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黤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阁岭


    台西北岭,昔人见化金阁,建寺以拟之。


    德清诗:


    只园杰阁境清虚 布尽黄金计不疎 山指岳莲瞻玉气 地从尘海入空居


    青天有客乘鸿鹄 白社何人揭梵书 万里风烟仍击目 不堪登眺转愁予


    一片轻云日夜浮 即看春色又神州 无边芳草年年路 不尽滹沱滚滚流


    人世即今频侧目 乾坤自古一登楼 凭虚直欲陵风去 更许何人汗漫游


    侍郎杨海州诗:


    年来踪迹厌红尘 此日登临托胜因 紫界左窥连渤岱 银潢西指控周秦


    堂斋罢柝钟声静 梵偈传香月印新 赢得缁流询姓字 便疑驱遣幻中身


    天盆谷


    金阁之左,山若仰盆。


    泰山樵子孙枝诗:


    石磴穿云上 松萝觅路除 山深无客到 地僻有僧居


    刳木通泉水 开畦种野蔬 好游浑不倦 空阁且停舆


    蛇沟


    天盆北,旧名「车沟」,若车箱形。


    海螺城


    天盆之东,昔人於此见化城,若海旋焉。


    镇澄诗:


    怅望青山思更依 化城缥缈隔烟霏


    曼殊境界原非外 只要当心一息机


    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峯」。月坠峯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其上有泉,羣山拱合,岩谷幽潜。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界。


    万仁甫诗:


    重峦硉矹倚青苍 绀宇参差八水旁 欲向法门探上乘 闲来净土即西方


    泉飞石壁三衣湿 花吐金莲万壑香 指点诸天僧话久 峯头明月已生光


    其灵迹十七。


    魏文人马迹


    在台上。石上印文若人马足迹,俗以为魏帝至此。


    觉玄诗:


    魏帝銮舆避暑来 旌旗卷日映山台 盘陀石上空留迹 风雨千年印绿苔


    八功德水


    台北。


    副使李北沙诗:


    台山闻自昔 今日见青冥 翠抹千寻壁 祥看五色屏


    云笼七宝树 水绕八功亭 散落天花夜 清音送客听


    二圣对谭石


    唐法林,见缁白二叟坐谈石上,近之则失,因为名。宣公子覩异,於上建楼。


    觉玄诗:


    妙德弘开向上关 维摩一默不轻还 对谈若谓无言说 风雨依前点石斑


    狮子踪


    对谈石下。


    雨花老人诗:


    谁跨狻猊到五峯 徐行蹋徧玉芙蓉 一方石上遗灵迹 八水池边绝异踪


    花落每经香雨湿 春深惟有绿苔封 杖藜归去应寻觅 见在西岩第几重


    牛心石


    台东有石,状若牛肝。


    文殊洗鉢池


    台东北谷。昔有白发母洗鉢于此,僧明信问其故,曰:「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唯见光映林谷。


    泥斋和尚处


    台东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馔,与宾共食。


    觉玄诗:


    西台东北古岩阿 尊者修行志不磨 日午自搓泥剂子 旋充中食省檀那


    鸟门


    台西北隅。


    龙窟


    台西半麓。


    石门


    台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


    台西北三十里。


    禅堂沟


    台西北沟。


    峨谷


    台西五十余里。


    秘魔岩


    台西四十余里,木叉和尚居此。


    德清诗:


    羊肠百折任青藜 草莽萧萧仄径迷 绝壁倚天应隘日 断崖无路只飞梯


    依人野鹤寻常下 逐客山猿日夜啼 自是烟霞随去住 到来元不费招携


    龙洞


    在秘魔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


    萨埵崖


    秘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坠而飞。


    香山


    中、西二台之间。


    北台,高四十里(旧传三十八里,中台四十里。今登中台,不见北台地面;登北台,则见中台地面,是知北台高于中台,故易之),顶平广,周四里,亦名「叶斗峯」。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睛。四方云气,每归朝而宿泊焉,盖龙帝之宫也。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磵,若槀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令人悲凄。登临者,俯仰大观,益觉此生微茫虚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众溪发源,注清河。


    万仁甫诗:


    高台天际郁崔嵬 几见山僧杖锡回 幢影翻时陵日月 钟声鸣处隐风雷


    身依北斗怀宸极 面对南山献寿杯 冰积万年消不尽 何时穷谷起飞灰


    其灵迹二十四。


    黑龙池


    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


    西陵丘坦之诗:


    一片黄沙起 山川总不分 满空飞乱石 四谷合乌云


    莫是龙</a>王怒 疑从虎口闻 春光已三月 犹自雪纷纷


    镇澄诗:


    万丈峯头金井开 醍醐甘露谩相猜 龙王神力难思议 一滴能令徧九垓


    说法台


    台之东。常出钟梵之音,人多闻之。


    法本诗:


    闻道仙人说法台 法音寥寂石生苔 谈经大士今何在 惟有白云空去来


    隐峯塔


    唐邓隐峯,参马祖,飞锡</a>解军,倒化于北台。妹尼立塔,近者僧明来重修。


    觉玄诗:


    隐峯倒化古岩前 笔立裙衣上耸然 良妹已收灵骨後 石幢高树在峯巅


    蒲坂福登诗:


    人间重苦是无常 谁不临歧手脚忙 唯有吾师惺大梦 等闲游戏死生场


    法本诗:


    金锁玄关不可留 邓公遗塔晚峯头 颠亡倒化乘神浪 千古令人仰未休


    镇澄诗:


    大士曾参</a>马祖关 陵空一锡向青山 头陀本自无生死 争肯区区取涅盘


    生陷狱


    台後半麓。隋繁峙民张爱,盗龙池钱若干。将归,暴风卒起,吹堕于此。上耸巉崖,下临绝涧,黑云四蔽,冰雪拥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随出。


    镇澄诗:


    迷里清凉生地狱 悟时地狱即清凉 须知二法元无相 不离当人一念彰


    罗汉台


    台之次东,一级平台。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华严岭


    台之东南,二台之间。


    孙孜诗:


    策杖登层岭 攀萝上极巅 深林迷白日 古涧落寒泉


    四望山川尽 平临星斗悬 不须求羽化 际此是登仙


    梦觉诗:


    好静寻山谷 探奇上岭头 双眸廓海宇 两足跨云楼


    杖倚寒空月 人临碧汉流 吾知非宿善 安得五台游


    楼观谷


    台之东南二十余里。


    金刚窟


    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秘宅。《只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於此。迦叶佛时,楞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後并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下正秀诗:


    为访金刚窟 相将启石扉 无心能造诣 有相可归依


    阁迥云阴重 岩深暑气微 三三前後语 千古露真机


    福登诗:


    金刚窟子无缝罅 入者还他师子儿 铁壁银山直拶透 三三之语许渠知


    德清诗:


    均提相送出精蓝 无着投机事已惭 莫谓当年人不荐 至今谁解话三三


    云南净伦诗:


    杖藜特叩金刚窟 [同-(一/口)+巳]首云生白水池 欲问三三前後事 一声幽鸟夕阳西


    法本诗:


    无着寥寥不复闻 古岩余瑞尚氤氲 游人千载希灵迹 犹向峯头礼白云


    镇澄诗:


    石门寂寂锁苍苔 波利寻真去不回 大智愿王无向背 游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


    在楼观谷後,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


    雨花诗:


    五郎沟下卧残碑 一径斜通白水池 雨歇空山澄罔象 风生曲岸动涟漪


    银沙布底月来处 雪浪滔天云起时 到此君应怀藻监 洗清法眼是便宜


    觉玄诗:


    江汉微茫尚炳灵 一泓池水自澄渟 溶溶淡染秋光白 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楼观谷西山麓,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


    正秀赞:


    正行将令 却入禅那 外彰威武 内息干戈 扫除六贼 戡翦四魔 金汤教法 屏障山河 名标寰宇 迹寄岩阿 偶来稽首 谩说伽陀


    镇澄诗:


    国士寥寥马不嘶 白云深锁五郎祠 宋家世界空成梦 铁棒常拈欲恨谁


    玉泉


    楼观谷口,无着见化人于此饮牛。


    紫霞谷


    台南,俗呼「北台沟」。清凉深处,禅侣幽栖也。


    释明让诗:


    紫气絪縕昼不开 灵霞日护法王台 云栖道者谈经後 散落天花徧九垓


    龙门


    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若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霁。顺庵胡公题其石,妙峯刺舌血书《华严》处。


    镇澄诗:


    独宿龙门夜 寥寥心自如 神灯出杳霭 清籁发寒虚


    雪色千山迥 秋声万木疎 坐来诸念寂 因识古曼殊


    金沙泉


    龙门之侧。


    仙人庵


    台後。


    觉玄诗:


    何年仙子此修行 服日餐霞道气清 袖拂天风骑鹤去 至今传说有庵名


    九女泉


    台後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台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於此。


    大黄尖


    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


    卓锡泉


    在兰若寺。唐初,僧道贤缚茅藏修,每下涧汲水,往返甚艰。偶客僧至沐浴,贤数汲涧下。明日僧浣衣,贤再汲不厌。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别器汲之,略无怠色。僧曰:「子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不出。僧弹指,锡飞泉涌,僧即随去。


    憨山


    《古传》云:「昔有梵僧,从魏孝文帝,乞一卧具地,帝许之。僧展卧具,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骇之,驰骑而去,帝闻山铮然,顾之,趿然随後。帝曰:「尔憨耶?」山乃止,故以为名。


    文岫山


    台之西北四十余里。


    宝陀山


    台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秦戏山


    台东北七十里。《山海经</a>》云:「秦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竞注。过繁峙城北,经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入真定平山,左绕台山三面。


    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峯」。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与西、北二台接臂,南眺晋阳,北俯沙塞。有五溪发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经</a>》云:「峨谷之水,出於中台」,即此也。


    万仁甫诗:


    羣峯面面拥奇观 朝雨和烟积翠峦 策杖千山浑不倦 披裘六月尚余寒


    苍崖碧嶂周遭合 古木黄沙四望宽 云雾渐看山半起 却疑身已在云端


    其灵迹三十二。


    灵鹫峯


    台东南支山,今称「菩萨顶」,宛似西天灵鹫山,故借为名。


    正秀诗:


    大士栖灵地 何缘得共登 光中披梵夹 象外见真灯


    举杖风堪御 腾身虚可凭 人天相接处 知是最高层


    镇澄诗:


    青山藏白社 寂寞隔尘寰 钟磬丹霄外 楼台翠霭间


    鹤依双树老 僧共野云闲 欲识曼殊面 还应过别山


    甘露泉


    台右。


    大宝塔


    灵鹫之前,五峯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万历间,圣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晋阳王道行诗:


    浮图屹立奠坤仪 从此羣山势尽卑 百丈高僧无我相 万年天子竟檀施


    轮光徧入星河影 金色浑成世界奇 借问曼殊何处是 欲从言下决狐疑


    镇澄诗:


    浮图何缥缈 卓出梵王宫 远带青山色 孤标紫界雄


    金缾涵海月 宝铎振天风 自是藏灵久 神邦万古崇


    佛足碑


    在大塔左侧。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吒厘精舍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缾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言:『吾今最後,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後外道辈嫉心,除之愈显。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贞观中,玄奘</a>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太宗勅令刻石祖庙,以福邦家。至明万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此梦真也。」遂倾囊,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佩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此圣神嘉赞也。


    镇澄赞:


    巍巍大雄 浩劫忘功 神超化外 迹示寰中 刹尘混入 念劫融通 开兹觉道 扇以真风 竭诸有海 烁彼空蒙 岩中留影 石上遗踪 碎身作宝 永益羣盲 稽首佛陀 悲愿何穷


    文殊发塔


    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色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法本赞:


    昔有[监*毛]毵女 领犬复携儿 入众乞辰斋 既得还索之


    我固无贪妬  愍尔多瞋痴  个中无是物  何必生嫌疑


    飞空明玉相  断发留金丝  大士乘通去  灵踪万古遗


    绀塔陵云霄  慈光破世迷  稽首大智王  神功不可思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a>》。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饮者生慧。


    觉玄诗:


    般若池边止渴时 山瓢一吸乐何支 尘尘烦恼俱消歇 无限清凉说向谁


    杂花园


    大塔前。唐末改筑戒坛,今为空壤。


    凤林谷


    台东南谷。


    西天洞


    凤林谷北岭。


    梵仙山


    台东南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成道。


    秋崖诗:


    爱玩吾家紫府山 溪云老树共僧闲 乾坤谩说蓬莱异 闻者虽多达者难


    觉玄诗:


    山头紫气日长浮 上有仙人汗漫游 饵菊换教风骨异 白云影里去悠悠


    井沟


    梵仙山西。


    杨柏谷


    井沟南。


    九龙冈


    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龙冈,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镇澄诗:


    山色苍苍锁暮烟 令公遗塔白云边 将军忠义乾坤并 千古清标尚凛然


    竹林舍利塔


    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椁,内银匣,中有琉璃缾,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系宋僧云宗藏之。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灯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龛,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


    镇澄赞:


    无边浩荡春 寄之在纤草 万里长天色 印之於盆沼 佛身等太虚</a> 促之在微眇


    至道无古今 圆通绝大小 一龛藏法界 神功自天巧 稽首共瞻依 谁识衣中宝


    清凉谷


    在台南四十余里。


    古清凉


    在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若。


    翰林顾绍芳诗:


    窈窕回峯众木阴 凭陵双屐暮云深 千盘磴里开僧寺 万壑泉中出梵音


    室利西来曾示迹 清凉此地足栖心 亦知世网终成幻 一鉢何年倚道林


    清凉石


    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後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牀」。


    杨彩诗:


    禅林此石自何来 胜迹长留说法台 独伴白云迷岁月 寒风暑雨任摧隤


    镇澄诗:


    一方灵石倚山峦 劫火曾经体正完 造化刻雕文藻丽 风云磨拭玉光寒


    瞻依尽灭多生障 摩触能令万世安 更有一般难信事 包容法界未为宽


    清凉泉


    在清凉谷北岩。


    真觉诗:


    迸珠鸣玉下危巅 上有清凉没底泉 涓滴尚能消热恼 百川虚作浪滔天


    罗汉洞


    清凉谷北岩畔。


    真觉诗:


    清凉自是圣贤居 现有文殊领圣徒 洞室镇常闲说法 游人还听解知无


    清凉桥


    台南溪上。


    万年冰


    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地多静居。


    寒山石


    台东南三里许。


    玉花池


    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於此过夏,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


    觉玄诗:


    何代池开白玉花 香风拂拂散天涯 云行尊者飞空去 万古芳声不浪夸


    伽蓝沟


    台之西北。


    万圣澡浴池


    中、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临之,於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华、锡杖之状。人或以为菩萨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於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後人凿方为砌,构亭藏之,而灵相遂隐焉。


    觉玄诗:


    六月中台既望期 圣凡交会在斯时 想应千佛同来此 一夜云生澡浴池


    正秀诗:


    一池清且浅 甘洁胜琼浆 能洗愚痴垢 还生定慧香


    光浮千界白 色映四天苍 无以凡情测 神哉不可量


    太华池


    在台上西北隅。唐传水深丈余,古今见者,深浅不定。临池监影,令心划然。


    镇澄诗:


    灵沼开云际 泠泠下翠微 虚涵千嶂碧 影落四天辉


    曾盥仙人掌 还停客子机 登临春欲尽 花雨晓霏霏


    祈光塔


    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


    觉玄诗:


    一上中台自激昂 却将身世两相忘 彩虹五色圆光现 人各居中不在旁


    台中舍利塔


    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於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丘坦之诗:


    四台环四面 金殿向中开 埋宝方成塔 祈光别有台


    鸣钟千谷应 听法万人来 莫怪牛山哭 浮生真可哀


    师子窝


    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a>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唯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


    紫柏真可</a>诗:


    狐兔成羣白日嘷 天开此地育金毛 翦除荆棘凭君相 培植栴檀在我曹


    静蔼刳心成大义 法琳</a>张胆建清操 祖宗风格陵夷尽 哮吼扶颠敢惮劳


    司马赵国麟诗:


    每过僧诵处 便觉一官轻 幽壑从吾好 浮云任世情 凭栏看鸟尽 倚杖听泉声 佳水佳山地 终当结素盟


    古寺寒山外 钟声日暮时 闲云飞鹫岭 孤月照龙池 因果高僧话 胡麻衲子炊 从来麋鹿性 归路意迟迟


    娑罗树


    清顺治</a>间,一梵僧指宝塔峯曰:「有娑罗树焉。」山人随视,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矣。圣祖驻跸,忽闻异香,勅赐「栴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顿成法席。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峯为中台,翠岩峯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後以锦绣峯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峯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塿,固不足以当五峯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於北台者,则悞以古当今也。准妙济传:「五峯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峯埵』,即常山,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是山,因以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者着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杀处也。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圣教无考焉。


    五台不产百嘉,半麓已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细輭如緜。其诸台麓溪壑之间,纯生杄朱,异草杂花,不可悉记。其金芙蓉,他山则无。至若灵芝神药,啗者足能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识。今据妙济传,略录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昼开夜合)。金芙蕖(陆地莲)。百枝。零苓香(邢云露诗:「玉毫金相照清凉,花雨云流湿不妨。佛散妙香香满路,骚人采采入诗囊。」)。鬼见愁(生台麓,能驱邪。邢云露诗:「神呵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鉢囊(世传五百罗汉,结夏中台之野。遗其鉢囊,化为此花焉。)玉仙(亦名「大吉」,在南台)。天花(菌类,生於柴木,台山佳品也。释镇澄歌:「君不见,五台山上产灵葩,山人目之为天花。多在巅崖深险处,枯木云蒸抽菌芽。厥色浑如玉,厥味薄於瓜。樵牧得之如获璧,持来献入司公衙。司公得之亦甚喜,歌筵舞席争相夸。烹羊宰鹅不足美,必得是物充珍佳。在上欲得索其下,公使展转来山家。僧吏鸣钟告其众,众闻官令惊复嗟。裹粮探求入深谷,岂辞猛兽及毒蛇?求之不得须贷易,归来典却佛袈裟。昔谓人间苦尘役,偷闲学道归烟霞。岂知寂寞寒岩下,营营公事数如麻。异物有时尽,人欲自无涯。我愿君子心,如月绝疵瑕。清光徧照饥寒屋,肯令一念恣骄奢?」)。


    异草有三:瞢[梦-夕+登]、鸡足、菩萨綫。


    药草有二十五:茯苓、长松、黄耆、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芦、白芨、天麻、乌药、甘草、柴胡、百合、沙参、茵陈、回香、管仲</a>、木贼、秦艽、苍术、细辛。


    药石有一:钟乳石。


    第四、伽蓝胜概


    峯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於金刚,钟鼓达於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买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藉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羣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丛林之缔构宜隆也。志伽蓝。


    按:古传五峯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沈。大孚灵鹫,肇於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峯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磬出於烟萝。至若天城现影,金阁浮空。无着悞入,不是人间;法照归来,犹存山麓。此不思议界,圣境冥现矣。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今略录显着於左云耳。


    台内佛刹凡六十八


    大显通寺


    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帀鹫峯,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a>重修。武后以新译《华严经</a>》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勅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古传中有两堂圣众,非戒定慧全者,莫预此寺。自明初以来,勅旨护持,凡十余道。永乐三年,设僧纲司,率合山僧祝厘,本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粮。


    王啸庵诗:


    五月行踪入大孚 万松如翦雪平铺 寻真客到青萝嶂 驻锡僧居白玉壶 几代苔文留锦字 诸天钧乐护灵符 鑪烟经卷停云阁 不信人间有画图


    丘坦之诗:


    却向凋陵後 追思初建时 空廊留古像 毁殿落新泥 幡断犹存字 苔封不辨碑 圣人不复作 遗迹重伤悲


    大宝塔院寺


    显通之南,五峯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勅太监杨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勅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


    释正秀诗:


    佛刹岿巍倚碧空 诸天寒色照帘栊 琼楼静掩娑罗月 宝塔香飘薝卜风 百道明霞浮几上 数声清梵落云中 万年慧炬通霄汉 洪福应归圣主宫


    丘坦之诗:


    宝塔白毫光 传从阿育王 万山如磬拜 千佛共称扬 铃铎迎风乱 栴檀逆鼻香 夜深闻梵乐 清切动悲伤


    百尺轮王藏 庄严不可当 曲藏无量佛 巧创大明王 登眺多高阁 经行有步廊 规模拟忉利 形胜擅清凉


    镇澄诗:


    御节下清凉 山林品汇光 皇华辉鹫岭 佛日焕龙章 宝刹开初地 金绳界上方 功兮何所致 明祚万年昌


    大圆照寺


    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勅分舍利为二:一塔於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於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参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大文殊寺


    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a>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圣一现。七日,忽光中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历代人君,不废修饰。明永乐初,勅旨改建大文殊寺。勅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每帙盛以锦囊,约以锦縧,护以蒨毡,并钦造文殊镀金像。万历辛巳间,上勅太监李友重修。


    释秋崖诗:


    古今皇帝勅 寺启鹫峯头 客喜松间屋 僧栖云外楼


    羣山皆北向 二水自南流 名字闻天竺 神僧荷锡游


    镇澄诗:


    古寺晚峯头 登临兴未休 林烟笼绀殿 幡影挂朱楼


    僧度溪桥月 鹤翻双树秋 坐来深院寂 夜雨一灯浮


    大广宗寺


    鹫峯南半麓。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紫柏真可诗:


    方丈萧萧倚鹫峯 显通久寂讲经钟 更怜铜瓦风霜老 只恐重来不易逢


    鳞鳞万瓦五峯中 不用泥烧用铸铜 无柰朔方冰雪甚 住僧无力可支倾


    储御史诗:


    仙宫开晓日 鹫岭住高僧 气宇闲林鹤 襟怀古涧冰


    秋崖图晚节 苦海羡先登 坐见超凡界 崐仑驾大鹏


    秋崖诗:


    小朵天城寺 百年我遁中 青山云影淡 紫府树林丰


    洗鉢龙吞水 扶筇鸟入空 天机何处是 黄叶舞秋风


    罗睺寺


    塔院寺东北隅,唐建。张天觉於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


    广缘寺


    鹫峯东,古名「大王寺」。世传昔有王子弃国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後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处。


    法王寺


    妃子寺後,明张法王建</a></a>。


    普济寺


    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於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


    孤月诗:


    深隐岩阿不记年 名缰利锁莫能牵 七斤衫子重联补 日炙风吹愈转鲜


    飒飒春风和鸟哀 清音直到耳边来 鑪烧柏子端然坐 对月残经又展开


    镇澄诗:


    落日北山寺 萧然古涧边 白云生翠崦 明月下寒泉


    孤鹤栖双树 疎钟破晓烟 焚香坐清夜 暂尔已忘缘


    正秀诗:


    斋余聊结伴 来此叩禅关 古寺开前代 危楼倚北山


    僧持灵锡去 龙带岭云还 寂寞烟霞里 优游且共攀


    般若寺


    楼观谷,唐无着尝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闻晋王,重建。


    觉玄诗:


    有缘尊者信前生 童子开门远迓迎 尽说曾游般若寺 不知谁在里头行


    虞山瞿太虚诗:


    寒岩一片云 徘徊长松顶 下偶幽栖人 往来樵牧境 相看两相得 无言意自永


    冷风忽飘拂 吹度清凉岭 斐亹金色界 望望何辽迥 如逢绣墩翁 或对均提名


    为问般若寺 可与衡茅并 仙衣几时还 天末日引领 那得寒潭中 复驻悠悠影


    性善诗:


    古洞岩阿一径通 石门幽掩薜萝中 青衣自昔迎先觉 金色於今摄後蒙


    风奏松音回劫梦 日薰花气露春容 自怜未会三三意 把笔徒劳绘太空


    太平兴国寺


    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勅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後,真宝,代州人,以义为质,能外死生,钦宗厚遇。靖康之乱,宝为金酋所获,庭抗不礼。金不忍杀,百方劝诱,终不顾。且曰:「吾许宋皇帝以死,为佛弟子,岂当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闻,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没焉。


    秋崖诗:


    宋世功臣志异常 弃名林下学僧郎 乾坤到此谁堪并 独许英风动帝王


    阿师功业与天齐 恨杀丹青不与题 傥得将军常在世 宋朝争肯属单于


    法云寺


    即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开拓重修。


    丘坦之诗:


    欲览诸山胜 先须渡法云 万山开釜口 五顶各支分


    侑佛山中乐 留宾涧底芹 老僧慰辛苦 安置费殷懃


    普恩寺


    普济寺东山,旧称「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间,具生、室利板的达寓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间,赐藏经兼护持。


    洪武御制诗</a>:


    师心好善善心渊 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 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 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


    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 骅骝杂遝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 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 人间甲子不知年


    此之谓「入如来禅」。


    平章寺


    金建。


    报恩寺


    并在华严谷,皆荒凉。


    金界寺


    华严谷,唐建。张商英</a>於此见神物。成化初,清玉禅师重修。


    万寿寺


    亦名「玉花寺」,中台东南麓。隋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疋,不用人驱,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为「万寿」。


    铁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寿宁寺


    在三泉寺南岭,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勅改建曰「寿宁」。元华严菩萨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寿宁寺


    元碧峯建。


    三塔寺


    鹫峯之西,万历初勅建,僧了尘主之。


    李环洲诗:


    八十禅翁号了尘 锡飞来自天之津 见明水月成空寂 风静岩花解悟真


    法藏度流三塔寺 江山收尽五台春 浮生半日逢君话 浪迹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驾狻猊像,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


    镇澄诗:


    瞻对金容意黯然 依稀身在福城边 南询有路无人践 烟水茫茫镜暮天


    南国莺啼花雨天 吾师开化福城边 等闲一顾青莲眼 证入无生已六千


    吉祥妙德相难穷 有作何能尽至功 唯有菩提心界里 一轮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


    在凤林谷。嘉靖初,独峯和尚建。


    宝林寺


    日光北。嘉靖间,古灯禅师建。


    凤林寺


    嘉靖间,彻天和尚卓庵。尝有盗贼至,见二虎据门,贼乃革恶,因呼为「二虎禅师」。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五年勅建慈寿寺,使官徵之,不可。使官强起,师辟谷七日,乃终。赐祭,塔於本山。


    一江和尚诗:


    五月清凉界 谈经入凤林 松风和梵语 流水奏幽琴


    云淡曼殊面 花妍古佛心 不须觅黄卷 徧演法王音


    镇澄诗:


    古木寒岩寺 山门控碧流 丹梯接上界 复道绕重楼


    松老鹤巢稳 云闲僧舍幽 何时投杖屦 於此事清修


    护国寺


    鹫峯南,三里许。元成宗勅建,真觉国师住此,着《慧灯集》。明弘治间,周国母重建。


    镇澄诗:


    探奇来古寺 触目动幽怀 路绕万松曲 门迎一水开


    丹墀迷蔓草 画壁没青苔 不见谈经者 空堂云自来


    帝释宫


    即今玉皇庙。


    碑楼寺


    宫南。


    万圣佑国寺


    交口东山麓,元海印大师居此,注《肇论</a>》。英宗为建寺,赐号「弘教大师」。


    镇澄诗:


    白社翠巅头 登临思转悠 风烟千嶂暮 钟磬一林幽


    清写藤萝月 寒生薜荔秋 虚堂无一物 坐看大云流


    观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a>间,吻叶和尚重建。後有夫缘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为人。


    法本诗:


    万松深处梵王宫 幕翠回岚知几重


    定起峯头新月上 一枝松影下帘栊


    吉祥寺


    即清凉桥,在中台南麓。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而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别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代不乏人尔。


    佑国寺


    即南山寺,台怀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後有仁山和尚继兴,立为十方常住。结制安禅,寸阴不废。


    大文殊院


    即沐浴堂,在佑国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後有本空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授戒安禅,躬行慎切。


    护众庵


    在观海寺南五里。原是丛林,因无其人,数年歇响。後有如然和尚,复整为十方常住,葺废修残,弘戒演经,晓夜不懈。


    镇海寺


    交口西南岭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


    紫柏真可诗:


    云里有雷音 逶迤一径深 好将三里雾 化作万方霖


    蛟室寒岩裂 僧房夏木森 我来了宿约 去住两无心


    云集庵


    在晓天梁。


    天圣寺


    井沟,嘉靖间建。


    灵峯寺


    阳白谷,唐建。成化间,义宾上人约五十三人,结社参禅。皇戚周善世来游,观众有感,割金三千重修。


    秋崖诗:


    一室千峯里 幽居少客临 经函就月案 禅榻倚云岑


    极目空天地 潜心无古今 流馨到人世 故我得相寻


    中峯寺、圣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阳白谷,皆灵峯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


    金灯寺


    南台东北麓,元建。成化间,一庵重修。


    性善诗:


    梵刹碧山旁 金灯夜吐光 众生心有感 菩萨用无方 萝月庭秋冷 松风海曙苍 五更初定起 清磬听何长


    金阁寺


    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因建寺。


    杨彩诗:


    尘中日夜恣昏狂 暮景来参古佛堂 高阁崚嶒银汉近 白云缥缈玉毫长


    一乘此际窥宗旨 千手翻疑涉杳茫 兀坐颓然尘念净 数声清磬倚斜阳


    王道行诗:


    驾壑朱甍乍有无 云开福地忽平铺 莲华十丈承神足 贝叶千函锁佛图


    香积厨中松火冷 涅盘会上石牀孤 瞻依共说通身眼 何似怀中不二珠


    镇澄诗:


    杰阁倚雄峯 登临兴未穷 怡然观物化 肃尔礼慈容


    帘卷千山雨 窗含万壑风 倚阑何所思 霜月挂寒空


    竹林寺


    中台南三十里,唐法照悞入化竹林,因创寺,名焉。历代以来不废修葺。


    丘坦之诗:


    徧刻千尊佛 存来不记年 纤微岂人力 妙丽自天然


    殿毁塔犹在 山荒名尚传 寺僧头尽白 亦复昧因缘


    秋崖诗:


    清凉山畔几丛林 罗列千峯万木森 溪涌寒云流碧玉 风飘落叶散黄金


    纵横雁塔星霜古 攲侧龙碑岁月深 多少禅宫看代谢 徘徊谁不动愁吟


    清凉寺


    中台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历代以来,不废修饰。唐宋皆设僧正司。


    祝颢诗:


    後岭前峯迭送迎 景多目眩乱吟情 青山影里僧家住 绿树阴中客骑行


    流水洗心尘垢净 凉风吹鬓梦魂清 山高已见诸天近 明日登临见化城


    智导庵


    中台南麓,即清凉泉侧。万历间,释明经建。


    望海寺


    东台,元建。嘉靖间,秋月禅师重修。


    镇澄诗:


    宝刹陵霄汉 登临意廓然 云霞连海岱 岚色接青天 远塞冥鸿杳 长空孤月悬 始知身是梦 回向礼金仙


    普济寺


    南台,宋建。成化间重修。


    性善诗:


    策杖寻幽上翠巅 清凉春尽景芳妍 千崖花缀千崖锦 五顶峯连五顶天


    梵刹迢嶤陵日月 经堂寂寞锁云烟 真容欲覩知何在 极目苍苍意惘然


    法雷寺


    西台,唐建。明法聚重修。


    晋阳西屏诗:


    台山远蹑势陵虚 台上高飙不可居 五顶插霄皆嵲嶫 万林蔽日总扶疎


    旧闻胜槩风光异 今觉闲游怀抱舒 徧历峯巅望四极 恍疑天近地无余


    灵应寺


    北台。五台唯此山高风猛,人难措泊,往者多冻馁而死。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居,开粥以济饥寒。万历丁亥,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劳死。感梦慈圣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陈儒,载送峯顶,更建殿宇供奉,为祝厘之所。


    丘坦之诗:


    客子新游地 文殊旧道场 庄严托圣母 护法有龙王


    殿与云霄近 山多松柏香 风涛复暴作 愁绝老僧房


    演教寺


    中台,唐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舍利焉。


    秋崖诗:


    嵯峨高万丈 气宇眇蓬莱 塔影连云汉 钟声出斗隈


    龙池藏日月 圣地绝尘埃 天下多名胜 难同是五台


    净土庵


    栖贤谷。嘉靖间,玉峯和尚开山,历试苦行,尝四十余日昏散不入。後广集缁流,事净土行,因结庵。


    新安明渊诗:


    雪发头陀遁僻林 定忘昏散道犹深 双眉不着人间梦 一尘高挥劫外音


    野衲从风因有道 山禽相狎为无心 蒲团夜照清凉月 一榻松风独自任


    龙兴庵


    栖贤谷。嘉靖初,太虚和尚卓庵於此。初住,林茂无人。正旦,见金色女,手执莲花立石上,俄而不见,流光满谷。又尝闻龙</a>鸣。居无何,大开社火,广接方来,丛林鼎盛,因为名。


    镇澄诗:


    纷纷逐荣辱 大士独惊心 避俗离寰闠 诛茅入远岑


    林花观代谢 沤影识浮沈 定入千峯夜 寒云一榻深


    灵鹫庵


    华严谷东岭。正德间,僧官从铃建。


    大鉢庵


    紫霞谷。羣峯拱抱,茂林森耸,无边禅师得楚峯和尚道,济下廿八代。楚峯尝嘱曰:「尔後有鉢饭,当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於此,掘得铜鉢,受斗余,遂成丛林。


    伏牛法光诗:


    住老台山不记年 蔬餐涧饮乐心田 云埋五顶谁人到 雪覆千峯独自眠


    击鉢谩歌佛祖句 缚茅常结水云缘 自从勘破西来旨 此段因缘不易传</a>


    镇澄诗:


    羣山环抱树森森 大士开图岁已深 铜鉢埋来应有谶 可知原是旧丛林


    静林庵


    紫霞谷。释真云所构。学天目中峯禅,梓其书以施人。


    寂江诗:


    静林庵结碧岩阿 目极溪山乐处多 帘卷白云生远岫 窗含明月映澄波


    灯寒绝涧龙蛇冷 路僻羊肠虎豹过 门掩清凉无个事 数声啼鸟隔烟萝


    杂华庵


    塔儿沟,僧正参建。


    法云庵


    即古弥陀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为「憨山子」。清幼岁,人呼为「清郎」。万历己亥与友妙峯卓庵於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


    镇澄诗:


    独宿千峯里 良宵开竹房 幽松发爽籁 澹月生微凉 野色凝心静 溪声引兴长 魂清眠不得 拥衲坐绳牀


    大林庵


    在凤林谷,金陵素庵法师构。


    龙树</a>庵


    在车沟。嘉靖初,宝印、楚峯、玉堂同参大川和尚,曰:「向去三人载一车。」後至蛇沟,共结庵而居,致成丛林。盖蛇沟,旧名「车沟」也。


    杨海州诗:


    岩扉一榻安 便遣红尘累 巾裾带月清 枕簟流松翠


    梵磬夕转幽 花雨晴还坠 莲社倘相容 日耽菩提醉


    谢畹溪诗:


    三老习禅静 结宇白云林 户外数峯秀 岩前众壑深


    夕阴连雨足 空翠落庭昏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栖凤庵


    天盆北岭。嘉靖间,宝峯建。


    释紫崖诗:


    峯头嘉木绿依依 客子寻芳路转迷 清磬一声寒雨外 淡烟缥缈隔幽栖


    华严庵


    栖凤庵东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诵《华严》,於此卓庵。


    白头庵


    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於此,後罔知终焉。


    性善诗:


    皤然一老叟 来自无何有 手携紫节藜 飘飘鹤随後 两鬓带秋霜 未拟年多寿 隐显翠微中 樵牧传之久


    乞食向人间 结庵倚山阜 紫气拥崖巅 丹砂煑星斗 乘兴入蓬莱 相寻不相偶 题诗细咨询 遗踪果非谬


    卧云庵


    中台西南麓,明建。


    法光诗:


    卧破白云不出山 终朝无事乐闲闲 一声清唳松头鹤 格外风光那可攀


    不二楼


    西台北,楼倚二圣对谈石。景泰间,宣城公子游此,遥见紫金楼跃出云表,因建重楼,拟所见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师慧月</a>至此,见文殊、净名二圣对谈,须臾失之。有感,偈曰:


    清凉有分归来晚 大圣无缘奉觐难


    一句了然千圣外 相逢何事自颟顸


    先是,成化间,有老尼居此,自忆宣公子再来,发其私隐,皆符契。将终,勒石志曰:「吾若来时,必阐《华严》,重修是楼。」月公至此,讲《华严》凡五徧矣。故时人呼为「华严楼」,亦曰「三生楼」。


    镇澄诗:


    大士谈经不二楼 八功德水印明秋 泠泠清梵满山谷 散入冥空不可收


    谈经人在翠微中 缥缈烟霏隔几重 欲寄此心无可托 长随片月挂西峯


    冰雪谈经岁已深 萧条瓶鉢挂高岑 虚空不住婆娑影 劫火难销刻苦心


    台外佛刹凡三十六


    东台外九寺


    华林寺


    在古华岩,唐建。至明朝凡四修。


    香云寺


    华林相邻。


    香蘽寺


    华林之东,中有ru头香蘽。


    慈云寺


    香蘽之南。


    龙蟠寺


    大会谷。其山状若蟠龙。


    凤岭寺


    龙蟠相邻。


    温泉寺


    台东南五十余里。古传昔有王者婴疾,至是就浴,疾差,因建寺。元重修。


    铜钟寺


    大会谷中。有神钟,受三十斛,雕文镂藻,绮焕可观。寺僧慧灯受戒赴京,及归,钟失。徘徊怆恻,冥启大圣。忽闻空中报曰:「钟乃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刚窟中,尔何求耶?」灯遂勒石为铭云:「寺法器,世无伦。击振吼,息烟尘。集圣贤,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闻空神。」表神钟之去处,绝後代之疑人。


    龙泉寺


    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初,羣盗纵横,往者惮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羣盗乃绝。由是道路复通,往来无难。马公将卒,以三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耻为盗者。皆愿施,重修其寺。谚云:「前日马那吒,今朝智菩萨。」


    燕京释永庆诗:


    龙泉抱古寺 梵影出重城 乔木团青盖 丹崖列翠屏


    朝烟诸壑暝 秋水半溪明 讲罢西斋月 萧然一榻清


    南台外九寺


    灵境寺


    去台二十里。成化间,释清善建。


    法本诗:


    萧萧灵境倚云层 拽杖南来试一登 帀地莓苔敷卧具 半龛萝月代昏灯


    缁衣有力耕南亩 白社无人叩上乘 览尽清凉多少寺 不堪愁思忆衰兴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台东南谷,元建。


    娑婆寺


    台西南三十里。高齐释玄赜卓庵于此,诵《华严》。有妇携子,数来听经,赜疑之。妇即知其疑,告曰:「师莫疑!我名娑婆,乃龙母也。因闻法得悟,我将脱是类矣。」赜曰:「孰当信汝耶?」妇指龙池曰:「我若真悟无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讫,随手而起,即成高阜,妇即化去。後人目其阜,名「龙宫圣堆」。玄赜於此建寺,名曰「娑婆」,龙母名也。


    镇澄诗:


    华座巍巍树影重 白云不散讲时钟 龙闻了义乘通去 梵宇犹存翠霭中


    佛光寺


    台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解脱和尚於此藏修。


    参政王陶</a>诗:


    五台山上白云浮 云散台空境自幽 历代珠幡悬法界 累朝金刹列峯头


    风雷激烈龙池夜 草木凄凉雁塞秋 世路茫茫名利者 尘机到此尽应休


    嵌岩寺


    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圣福寺、法华寺、殊公寺


    并在仙花山阳。其廓魔、石台、双岭等寺入焉。


    西台外九寺


    秘密寺


    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大千和尚诗:


    览胜登临兴有余 秘魔岩畔几闲居 羊肠石径通幽谷 鲸首钟声透碧虚


    隐隐龙宫多子母 萧萧僧舍少亲疎 何时得遂归来志 相共云间展鉢盂


    圭峯寺


    峨谷,隋建。


    觉玄诗:


    几年闻说圭峯寺 未暇从容试一游 丹凤翻来形势古 青猿啼断海山秋


    霜钟捣日开金殿 铁鉢分泉漾碧流 嘉赏每思酬宿愿 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头寺、向阳寺、育王寺、望台寺、石门寺


    六寺并在峨谷,隋唐所建。


    铁勤寺


    台西南六十里铁勤山,唐慧洪大师建。


    镇澄诗:


    西出清凉路转遥 铁勤方丈倚青[山*票] 铿锵涧水幽琴合 起伏云山翠浪朝


    僧定虚堂生白月  鹤飞双树动清飙  头陀更在深岩下  默默无言味寂寥


    北台外九寺


    宝积寺


    台北谷。


    木瓜寺


    台北谷。


    普济寺


    大黄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台西北谷,元魏第四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献武则天</a>,下勅重建。唐末,唯德禅师重修。


    净名寺


    台西北繁峙县南,唐建。具九山龙戏龟之势,寺在龟背上。宋兴国间,勅建。金大定间,重修。元天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


    天觉诗:


    月满汾川宝铎寒 谁来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际 尊者飞光出指端


    天上凝云常覆定 人间劫火漫烧残 三千世界无留迹 聊向阎浮示涅盘


    正觉禅院


    台北,临滹沱,宋称「天王院」。宣和初,黄冠所侵,改「神霄宫」。三年,复佛寺。时有真容院僧慧识主之,邑人仰重,相与踊跃葺之。复请额于朝,赐名「正觉禅院」。将立石志其事,识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礼,礼复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为文,其略曰:「昔我师释迦以修多罗教付阿难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由是宗教并行。今五台山善言佛者,宗则佛光解脱师,教则华严观国师。其间名流继出,代不绝人。自宋以来,唯教仅存,其言宗者寂无闻;顾识所主院独以禅名,柰何?」植复於礼曰:「事固有实废而名存者,虽圣人不去也。昔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a>以为羊存,犹得以识其礼,故告之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盖存其羊,冀礼之复行也。识之院榜之曰『禅』,其谁曰不可?」礼固知识之志也,请并记以告将来。其有能发最上乘者,庶几因是而得解脱。复於此土传无尽灯,则於世尊拈花嘱付之意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黄尖下,二十里,元建。羣峯环抱,山气日佳,禅者之栖也。关西僧戒喜,久参悟中和尚。及辞,中曰:「尔缘在北,逢源而止。」万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残碑,因识清源古基也。


    兰若寺


    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万历初,法华道者游行五顶,诵《法华》,日夜无怠。後挂锡於此重修。中有卓锡泉、宋谷寺、天宫寺入焉。


    镇澄诗:


    清凉北控太行峯 望入烟霄紫翠重 日暮白云飞不尽 几回敲断夕阳钟


    普光</a>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峯藏修处。洪武间勅修,上赐诗以旌之。金公尝依《华严》,制为佛事,梵音哀婉,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袭其法,四方学者于兹灌顶受业焉。


    御制诗:


    沙门号璧峯 五台山愈崇 固知业已白 此来石壁空 能不为禅缚 区区几劫功 处处食常住 善世语庞鸿 神出诣灵鹫 浩瀚佛家风 虽已成正觉 未入天台丛 一朝脱壳去 人言金璧翁 从斯新佛号 盏水溢蛟龙 飞锡长空吼 只履挂高松 年逾七十岁 玄关尽悟终 果然忽立化 飘然陵苍穹 寄与璧峯翁 是必留禅宗


    《清凉山志》卷第二终


    附录:结莲社普劝文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我等现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办,犹当勉力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俛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於无常,勿徒贻於後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