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九
3个月前 作者: 为霖道霈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a>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a>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四)
○第九出现涅盘。转化既周。安住秘藏。为物示灭。故次明之。然大涅盘。盖众圣归宗冥会之所。寂寥无为。而广大悉备。形名绝朕。识智难思。(【钞】转化既周.蹑前起後。安住秘藏。显真涅盘。为物示灭。显应涅盘。文具二故。)今以无名强名。亦为五别。一释名</a>。涅盘。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而言大者。横无不包。竖无初际。此约三德涅盘。若约义开。略明三义。一者体大。自性清净故。二者相大。方便修净。累亡德备故。三者用大。化用无尽故。般者。入义。性入.真入.示现入故。若圆融无碍.即大涅盘。(取其义类。乃有多方者。即生公释。远公同此。言多方者。或云不生。或云无作。或云无起。亦云无为。亦云无相。或云不灭。或云寂静。或曰安隐。或名解脱。皆是义翻。法华序品长行之中。便於中夜。入无余涅盘。次即云。佛灭度後。偈中又云。佛此夜灭度。明知古德。正翻为灭。亦云灭度。超度四流故。总以义翻者。即唐三藏等。)二出体性。涅盘既妙绝常数.恬怕希夷。虽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义求。不出三法。即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以为其体。所以三者。翻三杂染故。成智。恩。断故。而法门法性应化身故。能证大智。冥所证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种。不离一如</a>。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体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为大涅盘。(翻三杂染者。烦恼为般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是涅盘之中般若德也。翻於结业。以为解脱。翻苦依身。即是法身。心体离念。本法身故。故三杂染。即性净三德。二成三德者。般若是智。解脱是断。法身是恩。法身兼应。应物恩德。三成三身。般若法门身。法身是法性身。解脱为应化身。作用解脱。亦解脱故。若真应对辨。则有真实三德。应化三德。应化三德。一一别从真三德起。今从通义。应身但解脱德摄。)三显种类。虽理无不统。义类尘沙。今自狭之宽。略分一两。或唯说一.即大涅盘。或说有二。自有三门。一余无余。二性净方便净。三真与应。或分为三。此有二种。一约三乘。二即自性.真.应。或分为四。一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有余无余。义通大小。今唯说大。於三种内。不明二乘。余皆具论。融而无碍.为大涅盘。如文具之。非独应灭。四彰业用。囊括终古。导达羣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盘云。能建大事。则出现法门.皆斯用也。然诸门广义。备於别章。略在文具。
○第五释文中二。先徵起。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般涅盘。
○後正显中十。一体性真常。二德用圆备。三出没常湛。四亏盈不迁。五示灭妙存。六随缘起尽。七存亡互现。八大用无涯。九体离二边。十结归无住。然斯十段。随义虽殊。皆含体用。互相交彻。显大涅盘。今初分三。初举法劝知。二指理同事。三释显同相。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大涅盘者。当须了知根本自性。
【疏】根本自性者。即下所列真如等十。为真应涅盘之根本故。体即自性清净涅盘。以出二碍。名方便净。为真涅盘。大悲应物。亦自此流。故名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盘。
○二指理同事。
如真如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实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法界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虚空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法性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离欲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无相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我性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如真如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
【疏】同事中。皆云如者。如即同义。能同涅盘。通真及应。所同如等。即自性涅盘。故上句皆有涅盘之称。真应无本。应非不生。何出现之为妙。故以本该末。以体显用。今皆圆寂。为大涅盘。(【钞】真应无本下。总显文意。先反显。真应涅盘。若无自性涅盘为本。皆非不生。而真涅盘。由性净显。共许不生。而应涅盘。皆谓生灭。故今特说。应无性净。安得不生。後故以本下。顺显。以性净本。该真应末。真望性净。亦称末故。真与性净。二俱为体。该应化用。皆为无住三德涅盘。)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妙道。穷理尽性。无不同故。德无尽故。十名己如前释。於中後二加际言者。穷真於无真。为真如际等故。(【校】今皆圆寂。今。净源</a>疏注及嘉兴藏作令。)
○三释显同相。
何以故。涅盘无生无出故。若法无生无出。则无有灭。
【疏】显同相者。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故云如真如等不生灭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显。非生因所生故。既无有生。亦非出障。始既无生。则永常不灭。是知玄</a>道存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则生灭齐观。齐观则彼此莫二。所以真如与我同根。法性与我一体。真既不灭。应灭宁真。是知涅盘名灭者。乃在於无灭者矣。
○第二明德用圆备。
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盘。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为欲令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於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圆满.皆如现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永离一切诸想着故。
【疏】德用圆备者。如来之身。色相圆备。常现大机前故。文中先标举。後徵释。标中约人显实。云不为菩萨。明说永灭.是为二乘。迹尽双树。并为凡小。据此亦名拣异灰断。後徵释中。文有二重。初释之中。自有二义。一令称实。见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盘云。涅盘不空者。谓有善色常乐我净故。因灭无常.获此常故。二於一念下。令见三际应用.亦即是常。故云。皆如现在。涅盘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开栴檀座佛塔。见三世佛。无涅盘者。楞伽亦云。无有佛涅盘。无有涅盘佛。亦不起二不二想者。远离觉所觉故。谓既知幽灵不竭。妙色湛然</a>。三际大均。何生灭之动静。故不起二也。亦不取此一常。故无不二也。下重徵释。徵意云。菩萨何以能不起想。释云。菩萨由了法空。本无想着故。既无心於动静。终不谓佛常与非常。
○第三出没常湛。
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盘。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盘。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盘。
【疏】谓涅盘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不为故.能建大事不碍出没。以无为故.住净法界。体常湛然。不碍出没故.显迹为生.即是有余。息迹为灭.即是无余。故余无余.乃应物之假号耳。体性常湛。故存不为有。亡不为无。是知寂然不动。未尝无为。应迹无方。未尝有为。岂可随於见闻。以滞殊应之迹。
○四亏盈不迁。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於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徧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後。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疏】先喻。後合。然法身无像.故无器而不形。圣智无心。故无感而不应。像非我有。自彼器之亏盈。心非我生。岂普现之前後。(【钞】论云。经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於彼此。情系於动静者乎。既无心於动静。亦无像於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然则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焦。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纷纭自彼。於我何为。所以智周</a>万物而弗劳。形充八极而无患。益不可盈。损不可亏。宁复痾疠逵。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故摄论第十颂云。众生罪不见。如月於破器。徧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是以经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无依。菩提器破.智水宁止。无信清珠。故心水浑浊。何由见佛耶。然此中虽明现身。即是三德涅盘所流大用。亦涅盘摄。若尔。宁殊出现之身。出现身以法身为门.而论真应。非无般若解脱二德。智慧日</a>身.无不照故。永离戏论.即解脱故。医王之喻。即示灭故。(然此文下.拣定。亦展转通妨。於中有三。初正拣定。恐有问云。今说法身。何名涅盘。故此释云。大般涅盘.必具三德。此即法身。余之二德.从法身流。)此有般若。宁异菩提。若分相说。菩提为能证智。唯是修生。涅盘是所证理。唯约修显。故涅盘中说</a>。菩提必从生因所生。涅盘必从了因所显。若摄相说。菩提是即理之智。涅盘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碍摩诃般若。即理之智。不碍寂灭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净。涅盘修显。亦方便净。随一为门.则皆收尽。即大涅盘真菩提也。今以涅盘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诸门。(【校】门。纂要及金陵本误作用。兹据净源疏注嘉兴藏南藏续藏改正。)皆从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第五示灭妙存。
佛子。若有众生。应以涅盘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盘。而实如来无生无没。无有灭度。
【疏】既为物示灭.即体无灭。(【钞】示灭下。灭既是示。即无灭矣。故为妙存。妙存二字。全是无名第四章名。彼论云。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於无。处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无。不在有无。怕尔无朕。斯为妙存。然出没常湛。兼明於出。今但无灭。故不同也。)
○第六随缘起尽。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於意云何。岂一切世间火皆灭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盘。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盘。
【疏】有喻.合.结。合中以机喻薪。以涅盘喻火。众生善根.未熟可熟者。成正觉以熟之。如为火事。若所应度者.皆已度竟。则现般涅盘。寂无所为。如火息灭。故法华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然现灭现生。皆是涅盘大用。故摄论第十。名涅盘如火。既起灭在缘。则益不可盈。损不可亏。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第七存亡互现。
复次佛子。譬如幻师善明幻术.以幻术力.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示现幻身。以幻力持.经劫而住。然於余处幻事已讫.隐身不现。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幻师。岂於一处隐身不现。便一切处皆隐灭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善知无量智慧方便种种幻术。於一切法界普现其身。持令常住尽未来际。或於一处.随众生心所作事讫.示现涅盘。岂以一处示入涅盘。便谓一切悉皆灭度。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盘。
【疏】由顺机故。此灭彼存。非如来身不能长久。前喻约见灭见成。此喻约常见不见。
○第八大用无涯。
复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盘时。入不动三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只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蘂.一一华蘂。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若有众生善根熟者。见佛身已。则皆受化。然彼佛身.尽未来际究竟安住。随宜化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
【疏】谓正示涅盘。而便分身无边。穷於来际。不动三昧者。究竟寂灭也。由寂无动。故无所不动耳涅盘受纯陀供处。大同於此。而佛数少。顺机不同故。(【钞】涅盘等者。即举同拣异。彼第十经大众问品云。尔时一切菩萨摩诃萨。天人杂类。出大音声。唱如是言。奇哉纯陀。成大福德。能令如来。受取最後无上供养。而我等辈。无福所致。所设供具。则为唐捐。尔时世尊。欲令一切众望满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是诸世尊。及无量众。悉皆现身。受其供养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设供。尔时纯陀。所持粳粮成熟之食。摩伽陀国。满足八斛。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会。尔时纯陀。见是事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一切大众。亦复如是。释曰。彼经虽言无量化佛。但云受大众供。无此重重等众生数尽未来际。此但约文.以明优劣。非当时化.不能普周。亦以彼证无尽化现。皆涅盘用。)
○第九体离二边。
佛子。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大般涅盘。
【疏】身若是实。有不可灭。身若是虚。何能起灭。若有方所.此现彼无。由非实故.起灭无恒。由非虚故.能无不现。无方所故.感处即形。本愿力故.化周法界。随堪度故.见则不同。
○第十结归无住。
佛子。如来住於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真如法性.无生无灭.及以实际。
为诸众生.随时示现。本愿持故.无有休息。不舍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法。
【疏】上来九门。初门多显其体。余八皆体用双明。今此分二。初至实际。通结九门之体。後为诸众生下。通结八门之用。随时示现.正显於用。本愿力故.显何所因。无有休息.皆穷来际。不舍已下。明用分齐。谁独非涅盘而欲舍之耶。(【钞】第十至结归无住。结上九门。皆归无住涅盘。於中有二。先释经文。即是结前之义。言谁独非涅盘而欲舍之耶者。即侧用玄得中文。彼以第九考得难云。经云。众生之性。极於五阴之内。又云。得涅盘者。五阴都尽。譬犹灯灭等。下结意云。至则五阴不都尽。阴若都尽。谁得涅盘。故玄得答云。且谈论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论涅盘。故不可离涅盘而语涅盘也。若即涅盘以兴言。谁独非涅盘而欲得之耶。意云。即涅盘故。更不可得。下引净名。众生即涅盘相。此明一体故无可得。今言</a>一体故无可舍。众生即涅盘。若舍众生。即舍涅盘也。)是则初住实际.故不住生死。後不舍众生.故不住涅盘。由双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校】悲下嘉兴藏有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为无住涅盘。自性涅盘.众生等有。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独言具四。故就无住。总以结之。安住涅盘建大事也。
○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坏水漏影随灭 最胜智日亦如是 众生无信见涅盘
【疏】偈文有六。初偈颂第四。
如火世间作火事 於一城邑或时息 人中最胜徧法界 化事讫处示终尽
【疏】次颂第六。
幻师现身一切刹 能事毕处则便谢 如来化讫亦复然 於余国土常见佛
【疏】次颂第七。
佛有三昧名不动 化众生讫入此定 一念身放无量光 光出莲华华有佛
佛身无数等法界 有福众生所能见 如是无数一一身 寿命庄严皆具足
【疏】次二颂第八。
如无生性佛出兴 如无灭性佛涅盘 言辞譬喻悉皆断 一切义成无与等
【疏】後偈颂第十。初句无生之生。次句无灭之灭。次句结归涅盘无名。後句结其大用无尽。此二无碍。是无住义。余不颂者。含在此中。(第九如来出现涅盘竟。)
○第十明出现见闻亲近所生善根。前九门出现一期始终。今明於上见闻功深益远。奖物进修。文中三。初徵起。次正显。後结示。就正显中分二。先明见闻信向益。後见闻不信益。前中。先法。後喻。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於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於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
出生无尽觉慧故。离於一切障难故。决定至於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
【疏】法中。先总後别。今初。见等如後喻合中。後出生下。别。即示不虚之相。有十一句。不出智断恩德。思之。(【钞】第十出现见闻。不出智断恩者。初三句。标三德果。初句智德.般若满故。次句断德.解脱满故。次句恩德.法身究竟故。次二句。总成上三。三俱愿满。皆不虚故。後六句。覆释上三。初三句释上无尽觉慧。不尽有为.此成事智。随顺无为.此生理智。此二因圆。生诸佛智.即是果满。次二句。释上究竟。大悲恩德.穷未来故。种智行成.得法身故。後一句。释上断德。得至佛地.无障可断故。解脱功用故。故上出现意业中云。得如来地。息一切用。)
○第二喻中三喻。喻其三德。初少服金刚喻。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疏】少服金刚喻。喻於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刚故。以有智慧者。必无烦恼。故不共住。
○第二少火烧多喻。
佛子。假使乾草。积同须弥。投火於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於无余涅盘。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疏】少火烧多喻。喻断德。性究竟者。了惑本寂故。
○第三药王徧益喻。
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於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
【疏】药王徧益喻。喻恩德。种种利生故。文中先喻後合。二合中二。先明为六根境界益。合上药王徧益六根。皆通在世灭後。灭後亦有见故。况忆念等。宝性论中。亦明如来与菩萨为六根境界。大同於此。(【钞】宝性论者。论有四卷。此当第一。是成就自利利他。偈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於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後若有众生下。明遗迹之益。合上取彼地土。所经土地。犹通现灭。其塔庙者。唯约灭後。亦同法华。乃至举一手等。皆已成佛道。
○第二明不信益。
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於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於涅盘。
【疏】不信益者。此明益深。如来秘密藏经明。骂药服之得力。骂沈烧已还香。骂佛犹胜敬诸外道。若尔。岂无骂罪。骂罪非无。今语远益。故法华云。跋陀婆罗等骂常不轻。千劫於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还遇常不轻菩萨教化。涅盘喻以毒涂之鼓。欲闻不闻.无不死者。故菩萨之名。起自闻谤之日。谤尚远益。况深信耶。况解行耶。况证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钞】如来秘密藏者。具云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a>。此即下卷。大迦叶问。唯愿说是如来秘密藏法。佛言。迦叶。於汝意云何。汝谓我行菩萨道时。所舍手足头目耳鼻皮肉骨髓血及妻子。略说乃至一切财物。处处逼恼於菩萨者。是诸众生。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及诸恶趣。何以故。本行菩萨行时。志意净故。及大誓愿净戒聚故。於诸众生。大悲纯至。及坚忍故。以大慈故。大功德法故。牢强精进。向大乘故。息心净故。大愿饶益故。不喜自乐故。其有众生触娆菩萨。毁骂之者。菩萨德故。不堕恶道。迦叶。我今引喻。以明斯义。迦叶。犹如病人。良医授药。而是病人。故骂是药。及与良医。先毁以後。乃服此药。迦叶。於意云何。药以骂故。不为药耶。病不除耶。不也。世尊。虽复毁骂。不失药势。而能除病。如是迦叶。菩萨如药。及彼良医。不生恭敬。种种触恼。然是菩萨。纯净志意。无有缺减。又举大宝珠。有大势力。有人毁骂。不失宝力。又骂明灯。烧之亦能除暗。言骂沈者。义引。彼云。骂赤栴檀。以手搥打。连燎弃之。为作何香。迦叶答言。答言。作栴檀香。又云。如人抱执粪秽弃之。以华香供养。是人有何等气。答。有秽气。佛言。供养外道。但有见畏。地狱畜生饿鬼等畏。涅盘喻者。即第九经.如来性品。南亦第九。即菩萨品。文云。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於众人中。击令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不横死者。即一阐提。释曰。彼经犹拣阐提。此意取不欲闻。以喻不信而得益耳。法华不轻可知。菩萨之名者。亦即此卷。答云。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如日光明。诸明中大。大涅盘光。能入众生之毛孔故。众生虽无菩萨之心。而能为作菩萨因缘。迦叶问言。云何未发心而作菩萨因缘。(【校】上三萨字.应从嘉兴藏作提。)次如来举梦中见罗刹喻。初闻不信。梦中罗刹。令其发心云。汝若不发菩提心者。当断汝命。寤已发心。或於三涂。续复忆念。发菩提心。即大菩萨也。生公云。菩萨之名。起自闻谤之日。)
○第三结示。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於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
【疏】可知。(已上第一别答十问竟。)
○第二总以结酬。拣喻异法。
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喻。非是究竟。
【疏】上来性起请说因喻。普贤依请明十出现。皆借象取譬。意显佛旨深玄。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岂言象之能及。故令外忘言象。内绝思求。则庶几於出现之旨。
○大文第五显名受持分。於中分二。先长行。後偈颂。今初。准晋经。此前有诸菩萨发二种问。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今但有答。即分为二。先显名。後佛子此法门下。明受持。令知总名。寻名求旨。识受持法。依之修持故。今初。
佛子。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名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名入如来印。名开大智门。名示现如来种性。名成就一切菩萨。名一切世间所不能坏。名一向随顺如来境界。名能净一切诸众生界。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
【疏】有十名。分为五对。一内深外绝对。谓内证三德秘密藏故。外则凡小不能测故。二证寂开智对。三现果成因对。谓性净万德.即是佛种。今十门出现.即是现义。四越世顺佛对。世尚不知。安能破坏。此十通是佛分齐境。五净机演实对。知生佛同源。则能净故。随缘不变之性。诸佛本故。而性相无碍。因果圆融。为不思议。过此更无为究竟法。前九别义。後一总该。
○第二明受持中二。先辨定法器。後举益劝修。今初。
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诸菩萨摩诃萨。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转轮王无此太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後。此诸宝等。於七日中。悉皆散灭。
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a>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唯诸菩萨.乃能如是。
【疏】有法.喻.合。法中二。先标器非器。非器不为。所谓权小乘。可思议乘。历次修故。名余众生。是器则为。所谓圆机。不拣凡圣。趣向大乘。拣於小乘。不思议乘。拣於权乘。一运一切运。十信满心。即摄诸位。圆融无碍.名不思议乘。後此法门下。明受非受。释上为不为。有圆信手。能受众行。故上为之。权小於斯。不尽能受。是故不为。法集经</a>云。是经虽行阎浮提。於能信深法者。常在如是众生心手中行。亦有以信解行证。皆有手义。以後後破前前。亦是一理。第二喻可知。第三合中。以经合七宝者。若无此法。非真佛故。生如来家。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如来相者。初心顿行佛行故。散灭有二义。一不能信受。则教不行故。二不能修行。则行不行故。般若论云。法欲灭时者。修行灭故。下释散灭所由。可知。
○第二举益劝修中三。初略标释。
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二广释所由。有二。先反显。後顺释。今初。
佛子。设有菩萨。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疏】若不依此教。纵多劫修行。尚非真实。况能疾得菩提。此中设有之言。似当假设。望慈氏赞善财言。余诸菩萨。於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今善财一生。则能净佛刹等。斯则举权显实。非假设也。若实有此不信人者。为在何位。文无定判。义当三贤。以入证圣。必信圆故。若约教道。三只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顿能信者。宿因闻熏。为种别故。今更不信。当来岂闻。
○第二顺释中二。先明闻信生家益。後信闻成行益。今初。
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智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於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深入如来无碍境界。
【疏】先明闻信。後当知下。成益。生如来家为总。余句为别。别中一以如境为家。无性论云。生如来家者。谓佛法界。於此证会。故名为生。二以行法为家。具家法故。三以俗境为家。世亲</a>释云。由此能令诸佛种性不断绝故。四远离非家。五以佛行为家。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萨。行如来道。相续不断故。广如彼释。六菩萨法性为家。亦是佛种性故。亦同如来一如境故。七净当佛家。八住本佛家。九总明因果事理无碍家。前六自分家。後三胜进家。前来初住见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无功用故。生无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显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无碍故。
○第二信闻成行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则能以平等智.知无量法。则能以正直心.离诸分别。则能以胜欲乐。现见诸佛。则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虚空界。则能以自在念.行无边法界。则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则能以自然智.离一切世间垢。则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网。则能以大观察.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则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
【疏】十句。分为五对无碍。一即观不碍於止。二见佛不碍入法。三智行法界.不碍起福。四智不染世.不碍悲入。五体绝三世。不碍用而回向。不入而入.释上入义。不於已下。复释不入而入。智体即如。如外无法而可攀缘。故无可入。心行处灭.寂然无入。不失照用故。恒以一如而观诸法。故名而入。此二无碍.方为真入。又一即是如.便於一中。已见一切。
○第三总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
【疏】可知。
○第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见闻供养诸如来 所得功德不可量 於有为中终不尽 要灭烦恼离众苦
譬人吞服少金刚 终竟不消要当出 供养十力诸功德 灭惑必至金刚智</a>
如乾草[卄/积]等须弥 投芥子火悉烧尽 供养诸佛少功德 必断烦恼至涅盘
雪山有药名善见 见闻齅触消众疾 若有见闻於十力 得胜功德到佛智
【疏】即属第十见闻之益。不颂显名受持。显名受持。後文自颂。此颂应在拣法异喻之前。以前长行.钩锁显名。亦是见闻益故。若回此偈於现瑞後。与後偈相续。文理甚顺。四偈分二。初一颂法说。後三如次颂前三喻。
【论】如是已上如来出现十无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经具明。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示少分。是心智路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无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余众生手者。乐学二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土者。是余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余众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通。设令於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名付嘱。不名流通。若论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萨。十方此土。数分难量。如来何须虑恐无人信乐。无人流通。是故当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回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嘱流通。不付嘱十地已去大菩萨等。经意唯为趣向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明趣向一乘凡夫.回心悟入法界。乘不思议乘。十信.十住.令其升进故。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终後。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无此子。王命终後。此诸宝等。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心悟入。不付嘱十地已去诸菩萨。故经云。设有菩萨。於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如是菩萨。即是权教中观空无我。但欣出世。虽修六波罗蜜。厌苦发心。乐求净土。非是达自无明.是根本如来智故。此菩萨修於净行。观空无我。厌苦发心。取舍全在。二见恒存。非如此教依智发心。达自心境本不思议。无忻厌心。无净秽障故。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众生心是如来心。一如此品所说。
○大文第六现瑞证成。於中二。先现瑞。後证成。今初。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六种震动。所谓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十八相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出过诸天一切华云.一切盖云.幢云.旛云.香云.鬘云.涂香云.庄严具云.大光明摩尼宝云.诸菩萨赞叹云.不可说菩萨各差别身云。雨成正觉云。严净不思议世界云。雨如来言语音声云。充满无边法界。如此四天下如来神力如是示现。令诸菩萨皆大欢喜。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疏】先此界。後类通。动刹等数皆广多者。法难思故。
○二证成中二。先果人证。後因人证。所以具二者。法玄妙故。因果交彻之法故。因圆果满之法故。前来诸会唯菩萨者。唯因行故。发心品中唯果证者。果之本故。初心成佛。难信受故。随义各别.所以互无。唯斯具二。今初。
是时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前。
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随顺法性。演说如来出现不思议法。
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皆说此法。如我所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亦如是说。
佛子。今此会中。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等皆与授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於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佛殊胜境界。
我等为令未来诸菩萨闻此法故.皆共护持。
如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众生。皆亦如是。
【疏】分四。一现身。二而作下。赞说。三佛子我等下。引说证成。兼明结通所说。一说一切说故。四佛子今此会下。举益证成。於中四。一得因位果满益。一生得菩提故。神通三昧。即十通十定故。二佛刹微尘下。得发心益。与远记者。不期速成故。又前明一生.即多之一。此辨多劫.即一之多。既一多圆融.何定劫数。妄生多劫.智日不迁。苟执短长.未期成佛。同号佛殊胜境者。缘佛出现境故。三我等下。护持久远益。四如此下。结益广徧。
○第二因人证。於中四。
尔时十方诸佛威神力故。毗卢遮那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来起智不越念故。如来应缘不失时故。随时觉悟诸菩萨故。往昔所作无失坏故。令得普贤广大行故。显现一切智自在故。
十方各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於此。充满十方一切法界。示现菩萨广大庄严。放大光明网。震动一切十方世界。坏散一切诸魔宫殿。消灭一切诸恶道苦。显现一切如来威德。歌咏赞叹如来无量差别功德法。普雨一切种种雨。示现无量差别身。领受无量诸佛法。
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说此如来不可坏法。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a>明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而来於此。彼一切处亦说是法。如是文句。如是义理。如是宣说。如是决定。皆同於此.不增不减。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来法故。来诣此处.为汝作证。如我来此。十方等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亦复如是。
【疏】一明集因。前果人证。承前现瑞之因。故略不叙。今此显因果别故。广出集因。文显可知。二十方各过下。明现身。虽来自十方。而周徧法界。则来即无来矣。三示现菩萨下。辨其德用。十句文显。四以佛神力下。发言诚证。皆同普者。普法同故。界佛名异者。不失主伴故。普光明者。常寂光土.无不徧故。佛名普幢自在者。本智高出.无所不摧。事理无碍故。兼示结通所说。
○大文第七以偈总摄。文中二。先叙意。後正颂。
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菩萨大众。欲重明如来出现广大威德。如来正法不可沮坏。无量善根皆悉不空。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胜之法。善能观察诸众生心。随应说法未曾失时。生诸菩萨无量法光。一切诸佛自在庄严。一切如来一身无异。从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说颂言。
【疏】前中二。先说仪。後欲重下。辨意。欲重显前十门出现故。文有十句。句各一门。而约利生为次不等。一成正觉。二即法轮。三是见闻生善。此三正显益故。四即出现之法。是前总门。五即是心。约智显故。六即圆音。七即境界。境界无量。生光亦多。八即涅盘。动寂自在。大般涅盘为佛庄严故。九即是身。约本说一故。十即是行。果中说因故。
○後正颂。
一切如来诸所作 世间譬喻无能及 为令众生得悟解 非喻为喻而显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万劫难可闻 精进智慧调伏者 乃得闻此秘奥义
若闻此法生欣庆 彼曾供养无量佛 为佛加持所摄受 人天赞叹常供养
此为超世第一财 此能救度诸羣品 此能出生清净道 汝等当持莫放逸
【疏】正颂中四颂。初一颂说分中结酬。以此总包十段意故。後三颂显名受持。初句显名。余皆劝持。且分为三。初偈叹深难闻。次一偈.明闻由多善。後偈举胜劝持。然此一品。文旨宏奥。能顿能圆。究众生之本源。罄诸佛之渊海。根本法轮之内.更处其心。生在金轮种中.复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并居凡类之心。小功而能速证。安得自欺不受.长沦生死之中。今闻解能欣.尤须自庆昔善。
【论】此品是自己进修。经过五位已终。理智万行大悲圆毕也。是自己如来出现。处世利生无着之门。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归流广大之极。此品如须弥山。诸宝山王.高莫过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载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虚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满故。如圆净摩尼宝镜。其量徧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现其中。无碍显现。此如来出现法门.亦复以法身妙理.无色无形普光明根本清净大圆明智镜。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业普贤行海。诸佛身土.咸处其中。无不自在。是故有发菩提心者。当信自心.及一切众生心.总有如是如来智德自在。当知不久。还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内在一微尘中.一切微尘.亦复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细众生.皆有如来四智经卷之海。云破彼微尘出经卷者。明菩萨自得此已。乃见一切众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众生数身行。方便引之。令心开悟。达自智境。如佛不异。故云破此微尘.出此经卷。如经云。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八十亿小洲。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喻明一切众生.有自观察力。无有不得如来智慧大海心故。又经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a>有佛成正觉。为明诸佛如来.不异此心成正觉故。又下云。一切众生心悉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此明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荡然。性自无生。无得无证。即成正觉故。便以此法.广利众生.是普贤行故。无心性理妙慧.简择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恶道业报.名为文殊。随差别智.同行知根利生.无有休息.名为普贤。以大悲救护一切众生.名为观音。以此三心.一时修学。名毗卢遮那。惯习心成.名为自在。无法不明.名为无碍。智随根应。普徧十方。性无往来.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惯习总得。妄生多劫.智日不迁。此总非难.何须不作。学而不得.犹福胜人天。不信不修.苦何穷尽。大意此之如来出现佛果之门。文殊妙理。普贤妙行。等一切众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体。令後学者.如是信修。深诚非远.勿自生难。如此品颂云。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正觉。意明菩提是无心性无体相无得无证之妙理。通达此法者.名为妙智。以此菩提妙智.普印邪思妄行.性自无生.名为正觉。论主颂曰。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无坏。智珠无价在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徧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大体常须自信自己身语意境界一切诸行分别.皆从如来身语心意境界诸行分别中生。皆无体无性.无我无人。但以法界无作自性缘生。本无根栽处所可得。性自法界。无有内外中间。应如是知。如是观察。观自观他.同一体性。无我无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观众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普贤广大行愿。一如此经.五位法则。此品和会。明文殊是显根本智之法门。普贤是根本中万行。无作根本智是佛。故令体用自相问答.说根本智佛果之门。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根本智自无成坏。皆因文殊普贤二法所显发故。以此还令所显之因.还自说故。佛自无成坏者也。以明因可说。果无作者故。以此三法.自在圆通。名佛出现世间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出现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a>疏论纂要卷第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