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净心品

3个月前 作者: 麦彭仁波切
    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菩萨提心之情况,据《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无数不可思议劫前,如来正等觉胜他幢如来出世传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师利菩萨变现为一说法上</a>师,名为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宫化缘,并讨得满满一钵食物。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商主之子,名净臂童子。当时他正躺在母亲怀中,一见比丘后,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讨要食物,比丘便分给童子一份摸达嘎食。


    童子又跟随比丘来到如来前,比丘将钵交给他,令其亲自供养佛陀。童子即将之供养佛陀及诸眷属,结果一钵食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童子随即皈依比丘,比丘则为他传戒,并令其发菩提心。


    童子父母为寻儿子随后赶来,净臂又开始劝请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终就与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并发菩提心。此乃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之经过。”


    与上述公案较接近之记载,可见于《呵斥破戒经》,此经有如下记述:


    “久远之前,极光如来出世传法时,弥勒菩萨曾为一转轮王,并初发菩提心。四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于胜他幢如来前始发菩提心。他于一千年中以种种资具及昂贵珍品供养、承侍如来,以此广积善业。待如来涅槃后,他又建成长宽高各为一由旬、一由旬、半由旬之七宝遗塔,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另《报恩经</a>》中记载阿难曾问佛陀:“世尊对诸比丘如是关爱,不知世尊发菩提心已有多长时日?”佛陀告诉他说:“无数劫前,有两人因广积恶业而致身堕地狱。狱卒令二人推拉马车,且不得停下歇息,并不断以大铁锤痛击他们。其中一人因身单力薄已无力再拉,但他被锤打致死后又立即复生并再度遭罪。此时另一人则对他生出强烈悲心,此人祈请狱卒:‘我一人拉车即可,请务必将他释放。’狱卒闻言顿生嗔恨,抡起铁锤就砸向发悲心之人,结果此人被砸死后立即转生三十三天。”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道:“当时在地狱中心生慈悲之众生即为我前身,我最初发菩提心之对境即为地狱众生,后来即开始对一切众生皆发慈悲心。”


    又《毗奈耶经》中记载,有声闻眷属曾问释迦牟尼佛最初如何发心,佛陀回答说:“久远之前有一具光国王,他拥有一色如睡莲般洁白之象,此象七肢分外强健、庄严。国王将大象交与驯象者调服,驯象者驯服它后又将之交与国王。国王与驯象者某日同骑此象前往森林狩猎,进入林中后,大象嗅到雌象气味后即开始疯狂奔跑,疾如厉风,两人顿觉天翻地覆。国王心生极大忧怖,他令驯象者立即管束住大象,怎奈驯象者却说道:‘仙人咒语我已施用过,亦用铁钩勾招过它,绳索、镣铐也全都试用过,不过国王应知,凡此种种均无法调伏贪心,所谓贪心可谓此消彼长、生灭不已。’想尽一切办法均无法制止住狂象躁动后,驯象者只得对国王说:‘看来所有办法都已对此象无能为力,国王还是抓紧树枝、力争脱身吧。’国王只能依言与驯象者相继抓住树枝,狂象则一路奔跑而去。


    脱离险境后,国王对驯象者说道:‘你怎能将未驯服之大象交与我?’驯象者辩解说:‘我确实已将其驯服,但它一闻到雌象气息就无法自制,我亦无可奈何。不过,因它已被驯养过,不久它即会自行返回。’


    七日过后,大象狂野之心渐趋正常,它已能约略忆念起自己被驯养之情景,于是便又从林中返回王宫。驯象者大喜过望,他急忙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犹自怒气难消:‘看来你并未真正驯服此象。’驯象者信誓旦旦保证说:‘我真真切切已将其驯熟,国王若不信可亲自测试。你只需放一燃烧铁球,然后令此象吞入肚中,它定会依令行之。’


    正当大象未有丝毫犹豫正欲吞下铁球时,驯象者提醒国王:‘大国王,它若真吞下燃烧铁球,则必死无疑。’国王不甘心地问道:‘它既已被驯服,为何还要给我们制造大麻烦?’驯象者回答说:‘大国王,我已说过,我所驯服者乃它身体,并非其心。我只为一调伏身体之驯象师,根本不能堪称为心之调伏者。’国王紧接着问他:‘在此世间有无能调心之人?’驯象者此刻受天人劝请脱口而出:‘大国王,唯如来正等觉方能调伏身心。世间人因贪欲增上,尽管为摧毁贪心亦会行种种精进之道,不过大多都半途而废。我以各种方法驯服具有美妙身相之大象,而无色相之微细心唯赖佛陀教言方可调伏。佛陀具大威力,又断尽烦恼,实为真正英雄。任何人只要依止佛陀,无形之心都可调柔。’


    具光国王听到驯象者说佛陀拥有精进、威力等功德后,立即开始行广大布施以积累资粮,并在发心后又发愿道:‘以此广大布施力,愿诸众生得佛果,往昔如来未调伏,所有众生皆度化。’他当时即如是发无上菩提心并发愿。”


    其他本师传中有极明、极贤国王之公案,唯名字与上文不同而已,实际所指乃为同一国王。


    又曾有诸多弟子向释迦牟尼佛询问道:“世尊初发无上菩提心后,最早是于哪位佛陀前供养饮食?”佛陀回答说:“久远之前,我曾转生为一广大城市中之大光陶师,彼时亦有一位名为释迦牟尼佛之佛陀出世传法。他拥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之两大弟子,分别叫做舍利子、目犍连,亦有一侍者名为阿难。佛陀带诸比丘眷属前往广大城市化缘时,因佛陀当时患有风湿病便传语阿难道:‘阿难,你应前往大光陶师处,向其索要酥油、芝麻油、蜜汤等物。’阿难依言前往,将佛陀吩咐告知大光后,大光与儿子亲自带上酥油、芝麻油、蜜汤来至佛前,并以酥油、芝麻油为佛陀敷抹,沐浴,后又服侍佛陀喝下蜜汤。待佛陀病愈后,大光在佛陀脚下顶礼并发愿说:‘以我供养之功德,愿我将来转生于释迦族,并能拥有与你相同之功德与果位;愿我能令梵天界以下所有可怜众生皆得以无畏、无惧而得度化。’如是发愿已,其子亦发愿道:‘愿我将来能通达色法本性,并能承侍佛陀。’


    当时之陶师之子即为如今之阿难尊者。”


    陶师最初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之事迹,在《贤劫经</a>》中也有相似记载。此经云:“往昔我为劣人时,释迦牟尼如来前,供养陶器盛满油,最初发起菩提心。”而世尊转生为海尘婆罗门时发下五百大愿,实乃为调化刚强难化之娑婆世界众生而发菩提心之开端,此理上文已宣说过。


    此外,依靠佛陀而造作之微小善根,或依佛陀而发之诸愿亦绝不会空耗。此中道理佛经中有云:


    久远之前,胜伏如来出世传法。如来某日与两大殊胜弟子及菩萨、梵天眷属同往富丽庄严之国王王宫化缘,途中偶遇三位童子。这几个孩童均打扮得鲜亮、得体,他们一见佛陀立刻生出信心。其中一童子由衷倡议说:“值遇殊胜福田,我们理应尽心供养。”另外两位则为难说道:“此处又无鲜花等供品,我们以何作供养?”那最先倡议之孩童闻言便把一无价珍宝——双股珍珠项链拿出欲供养佛陀,另两位伙伴便效仿他,也各自取下双股珍珠项链以为供养。带头供养者又问他们二人:“供养时你们欲发何愿?”其中之一手指紧挨如来右侧之人说道:“如来右方之人为诸弟子中智慧第一者,我愿能与他相同。”另一位则指着如来左边神变第一之眷属说道:“我愿获取如他那般之成就。”两位又问他欲发何愿,他则坚定说道:“我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


    胜伏如来听闻他所发大愿后,欣喜授记道:“你所愿极为广大,亦善妙非常。以你愿力故,在你每迈出一步之短暂时间内,即可迅速积累成百上千转轮王所造善根,亦可累积亲睹成百上千帝释天、梵天、如来庄严身相所需之善根。”此时,两位发声闻乘心之童子所供珍珠项链自然挂于佛陀左右肩上;另一位童子之发心已为如来发心,他所供养之珍珠项链,顷刻间就化为佛陀顶上之宫殿,且内里有如来身相。胜伏如来又面带笑意为两童子授记道:“待他成佛时,你俩分别为他眷属中智慧第一、神通第一之弟子。”


    当时之两童子即为后来之舍利子、目犍连尊者。


    如是上述种种公案皆在叙述释迦牟尼佛初发心之情况,其他经典中有关释尊于不同佛前发心之记叙尚有多处。所谓最初发心据《经庄严论》所言可分两种:其一,以粗大名言而发之世俗菩提心;其二,以细微法性而发之胜义菩提心。《经庄严论》又将以名言而发心之因抉择为五种:“友因根本力,闻力善习力,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也即是说,佛陀在胜他幢如来前发心是凭友力而发心,因文殊菩萨当时变为说法上师智王,他以善巧方便劝请童子,并将之带往如来前使其发心、积累善根;而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三位童子中之倡议者时,他看到胜伏如来后便供养双股珍珠项链,并发愿获如来果</a>位;再看他转生为地狱中拉马车者加巴谢达时,因悲悯朋友而初发悲心。这后二者皆属因力发心,实乃其前世种姓苏醒、成熟后方才发心。三孩童中,当时发心广大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各自发心欲成为神通、智慧第一者,即分别为后来之目犍连、舍利子尊者,他们当时即如是发心。地狱公案中加巴谢达之发心既可称为因力发心,亦可称为根本力发心,因《经庄严论》有云:“彼根为大悲,恒思利他众。”发菩提心之根本即为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故而可称之为根本力发心。同时,加巴谢达之发心亦为其大乘种性苏醒之缘故(,因之又可称其为因力发心)。


    至于具光国王之发心则是以听闻力而生菩提心,因当时驯象者明确告诉国王,他只能驯服象身,无法调伏象心,唯有佛陀方可调心。如是宣说佛陀功德后,国王便开始广行布施,并于佛前发心,因他乃听闻别人话语后发心,故可称之为听闻力发心;再看大光陶师,当其供养释迦牟尼佛食物时,自己发愿欲与释尊一模一样,此乃依前世善根力而发心,以他前世造善业之因而能值遇如来出世,并能积集资粮、发成佛愿;而海尘婆罗门五百大愿之发心,因其此生与多生累劫之前世皆不断修习大乘所摄善法,故而最终获取超胜其他菩萨之广大悲心,并以此大悲心而守持浊世不清净刹土。


    发心之因并非五项全需具足,其中之一力都能令人生起菩提心,且最终成为真正菩提心。最初凭五因中之一因而发起菩提心,随后在胜解行地时,于其他世代、不同界域,亦可有各种不同之再度发心。此等发心通过自力生起后,将日趋稳固。直至登地之后,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发心,且越来越增上、殊胜。


    原本大乘种性之人都可含括于因力发心具足者,不过依不同因缘仍可说为种种不同之最初发心。如上所述之几种初发心情况,若按次第而言,发心顺序应为商主之子、三孩童中一童子、加巴谢达、具光国王、大光陶师、海尘婆罗门、此种次第可谓互不相违。但加巴谢达因对地狱众生生悲心而发愿;三孩童中一童子因目睹佛陀而后生信,并供养珍珠项链,然后发愿;与此二者相较,具光国王、大光陶师之发心分明超胜彼等,因这二人皆因真正知晓佛陀功德后才生起猛厉欲乐心,然后发愿欲获佛果,商主之子亦与国王、陶师情况相同。


    有人以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来为发心分类,实则除佛经中所言以外,我们欲对前后次第一言断定实在有很大困难。无论如何,初发心后,后来之发心将愈发增上、稳固(此点无可怀疑)。及至海尘婆罗门时,他已对整个大乘佛法生出坚定信心,并令无数众生趋入大乘道,自己亦以大悲心守持不清净刹土,此乃真正利他菩提心之开端。因此,文殊菩萨首先令其发无上菩提心,以此善根使其种性觉醒,接下来依次第发心,此种说法当然可以成立。或者以三童子中发愿成佛者之发心,及加巴谢达地狱中生悲心为开端,商主之子之发心等次第而来也无矛盾之处。但因佛经中未有明显表述,我们自己完全以理证作推断、判定确有相当困难,所以无论上述次第如何排定,我们均应明了:佛经中常常碰到之有关初发心之描述,种种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个阶段不同,因此不会自相抵触。


    一般而论,仅仅依靠佛陀为获佛果而发愿,其无上菩提之果报也必将成熟,绝不耗尽。如魔王波旬仅仅伪装发菩提心,但他也已得未来成佛之授记。不过在未得圣道之前,特别对初学者而言,虽菩提种子未毁灭,但遭遇恶劣外缘时,他所拥有之菩提心相续在随后之来世中未必会连续现前,有可能出现忘失、中断等情况,因此发心有稳固、不稳固之别。五种因中,只具有友力、未具备其余四力,则此发心之因即为不稳固;若依其他四种力而发心,则此菩提心方堪称稳固。


    此外,《经庄严论》又云:“各地所发心,胜解清净心,异熟之发心,如是断惑心。”所谓胜解行发心是指处于胜解地时所发之心;至不清净七地时,已修成自他平等心,故可称其发心为清净意乐发心;至三清净地时,功德自然而成,因之可将其地之发心名为异熟发心;及至最终获得佛果时,实已断除一切障碍,所以称其发心为断惑发心。另外,随五道十地之境界愈加广大,其相应功德亦可谓越发增上。因其差别所致,不同生世中都会再度发心,故而不同佛经中才宣说了种种不同之发心。


    同样,对无生法忍亦有各种不尽相同之界定:小品无生法忍于加行道忍位即可获得;第一地菩萨已现见诸法真谛</a>,他们所得之无生法忍可谓中品;登八地菩萨位时,其出入定已无分别,无念智慧亦已成熟,他们所得之真正无生法忍即可称之为大品无生法忍。因此可知,无生法忍不可一概而论,不同阶段各有各自所属之无生法忍。概而言之,随其所证空性境界之愈发增上,其所获无生法忍之境界、意义也日渐究竟,深广,故而上引佛经中才有种种对无生法忍之不同描述。


    与之类似,如来对众生所作之授记亦需具体分析。有些众生造作无上菩提心之细微因,需经长时护持方能成熟无上菩提,但如来见其初发心时就为之授记;有些众生得一地菩萨果位时就得如来授记;而登八地菩萨位者,自然就得如来授记。如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婆罗门子智贤时,在他见到燃灯佛之当下即登八地,随即就理所当然得燃灯佛授记。在佛陀所获各种授记中,此授记最为人熟知并受重视,也最为重要,燃灯佛之所以成为过去佛之依据也由此而来。此外,虽身为不退转之菩萨,但暂时未得如来授记之情况也时有发生,故《广智经》中如是说道:“目犍连,众生根基各有差异,故应了知如来所说法亦相应有所不同。”《首楞严经</a>》(《健行三摩地经》)也对授记略分四种:对未发菩提心者之授记;对刚发心者之授记;秘密授记;对得法忍者之真实授记。


    供养无量佛


    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劫中在无量如来前广造善根,此中道理在《毗奈耶本事经</a>》中有记述:“第一俱胝劫,从释迦佛始,护国佛之间,七万五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一俱胝,我恒供养佛,为得佛果故,我无愁虑心。第二俱胝劫,自从燃灯佛,至根幢佛间,七万六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二俱胝,我恒供养佛,如是生世中,我无厌烦心。第三俱胝劫,善妙如来始,迦叶佛之间,七万七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三俱胝,我一一供养,行持菩提道,无稍厌倦心。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我前所发愿,现已皆圆满,不住如来境,摄受诸有情。”在阿难请问后,世尊也宣讲了种种供养佛陀之经历。


    要略言之,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如来前积集善根,于每一如</a>来前殷勤供养,并守持无量法门,最终圆满无量愿力,守持无量刹土,成熟无量众生。此等经历不可言说,实乃无边无际,为增上信心,今略而说之。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响声婆罗门,当时有一无障授记如来已住世无数年。响声于如来前行种种供养,诸供养品中有光明赫赫之珍宝华盖、覆盖整个大地之黄金地板、宽一由旬之纯金无量殿等等。此种十方庄严之宫殿有八万余座,一一宫中均置盛装美女一千、击钹乐器一千;宫中遍地撒满鲜花,天人妙香、薰香袅袅袭来,令人顿感悦意、欣喜;以如来威神加持,所有宫殿皆自然飘浮于空中,并恒时传出赞叹佛、法、僧之音,及宣流三解脱、四圣果、无常、苦、空、无我、八解脱、等持、三摩地、神变、神通、灭尽定、解脱相应之声;当宫殿飘荡于空中时,香水、天人花雨阵阵降下……响声即将上述种种庄严、美妙之境悉数供养如来。他尚且作赞叹如来之偈颂,并长久恭敬承侍如来。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喜见国王,统领四大部洲,治下城邑各个兴盛繁荣。他于每一部洲都拥有八百万城市,每一城市均呈四方形,且宽十由旬;所有城市外均有幻化所成栅栏,全以金线相连;内中庭院皆由珍宝制成;瞭望哨楼亦以黄金建造,上以珍宝璎珞覆盖;大地纯以无价之珍宝铺就;七宝村落皆由金质璎珞相连,且唯有造无量善根之人方可居于其中;七宝树庄严周遍……总之城市内外财富充溢、圆满。人们享乐之时,琵琶、击钹之音自然传出;欲闻乾闼婆音时,此种声音亦能自然鸣响。各种所欲均可随意现前,想在千万年中于此地安享妙欲也能自在满愿,喜见国王治下国土即具足如是无比安乐。


    当时甘露光如来正出世传法,喜见便将四大部洲全用彩旗以为装饰,供养如来正等觉及其眷属。国王妻子、儿子及众眷属亦行供养,如来与八十万声闻眷属于八百万年中欢喜享用他们所供甘美饮食等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狮慧国王,精通一切论典及声明学问。他召集国中所有沙门、婆罗门,并供养他们饮食,还以嘎西布包裹饮食等物。如是八万年中,他日日夜夜均厉行上供下施,并于沙门、婆罗门前听闻论典意义,仔细观察众生种种心态。为了达智慧之力与非力道理,他即如此精进修学。


    未得授记不丧气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如大萨拉树般之月喜婆罗门,种姓清净,性格善良,精通三吠陀并了达往事之理。他主要宣说顺世外道之论典,无碍通达供施之因,颇具大士夫相,对三吠陀所有教义均运用自如。他对业力成熟道理深明不昧,为使外道、劣种人、乞讨者都能维持生活,他于二千、三千、四千日中长时对其行广大布施,又以此种方式于随后之八十万年中勤行上供下施,且在自己上师面前从未请问能令人极其执著之事理。


    当时无忧如来正出世传法,其声闻眷属如天上繁星一般无边无际,菩萨眷属亦广大无量。月喜婆罗门不由心下暗忖:我虽勤行种种稀有难得之上供下施,但却从未供养过如来及其声闻等眷属,不知有何方法能令其皆欢喜应供?是否我供养之举多有过失,如来及眷属才不愿应供?他随后又思虑是否因如来及声闻眷属等按时享用饮食、过时即不进食之原因,才致此种结局,总之他一直对此事如鲠在喉。


    某日清晨,月喜婆罗门起床后,便与婆罗门女及诸婆罗门眷属乘骑白马所驾马车前往如来居处。如来当时正坐于一树下,婆罗门望见如来身仪后不由想到:过去一直以为如来乃一比丘,现在看来实为错谬千里。如来绝不仅仅呈现比丘相,他之形象确实庄严、殊胜无比,我一定要对如来供养殊胜饮食等物!


    想及此,他便在如来前先报上三遍自己姓名,然后忏悔并发愿道:“世尊,我过去错认你仅仅为一比丘,我现已知错并忏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供养、承侍如来与眷属。”


    无忧如来慈悲说道:“如来出世并非只为某一人之利益,你于有生之年供养之愿望无法施行。”月喜婆罗门闻言并未放弃供养念头,他又再三祈请说:“如无法一生供养,世尊能否开许我七日供养之恳请?”


    世尊这才默许了他所提请求。


    月喜闻言即刻返回,他马上告知诸亲友,请众人务必尽心尽力供养佛陀。自己则于住所外又建一十二由旬大之院落专供佛陀应供之用,然后又劝请龙王道:“我欲供养如来及眷属,望你等多多关照,能以香水遍洒地面。”接着又请诸夜叉备好坐垫、乾闼婆调好乐器、翁形鬼负责装饰华盖,还要求其它龙应竭尽全力使整个地区凉爽宜人、不冷不燥,且均需以珍宝装饰完美。


    一切准备妥当后,无忧如来带众眷属欢喜入于庭院中且相继落座。此时,香水及花雨自然降下,乾闼婆开始弹拨乐器,而佛陀则以神变将院落边缘之围墙变幻成一百由旬长之蓝宝石墙面,墙头则纯以水晶制成。月喜等众人献上种种饮食、布匹,以日、月为主之诸天子也极具威严地遍布现场。待供养圆满后,月喜在如来前发愿道:“我实为一切众生而行供养,以此善根,愿所有众生都能获无上菩提果位。”


    佛陀此刻颔首微笑,日、月等天子将院落最边沿之地都照耀得明晃赫然。月喜此时又祈请道:“凡接触如来光芒之众生,对如来皆已生起永不退转之信心,祈请如来能令众生善根成熟。另外我还想再问,如来又以何因缘而微笑?”无忧如来就告诉他说:“婆罗门,佛光周遍照耀,所有接触之众生于无上菩提道中皆不会退转。他们会于清净刹土中成佛,成佛利众后则会示现涅槃。此等人众现均已种下菩提种子。”言毕,如来便率眷属起身回返。


    月喜婆罗门为众生能得如来授记,即如是于七日中恭敬供养如来。虽自己未得授记,但他并不灰心颓丧,亦从未生起过诸如“我得不到无上菩提果位”之类念头。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童行菩萨时,正值如来正等觉大蕴如来出世传授菩提道法门。他即对如来及其声闻僧众于九十六俱胝时日中供养、承侍,并为得无上菩提而发愿,不过他同样未得如来授记。


    当宝支如来出世时,当时有一转轮王名为美现,释迦牟尼佛彼时即转生为一智贤商主。如来为众生宣说大乘道法门,智贤则于一千年中以种种资具供养如来及其眷属,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他也同样未得宝支如来授记,及至燃灯佛出世时才得授记。


    又无数不可思议劫前,精进无量如来出世传法,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一婆罗门女,名为智慧无量。当如来宣说无量刹土之功德时,智慧无量一直供养并承侍佛陀。她还发愿未来要守持如来刹土,并为此目的回向善根、精进修持。为获清净刹土,她于无数俱胝时间中供养、承侍如来,并终在广大清净之如来刹土中示现成佛。


    释迦牟尼佛现今于十方不同世界之刹土中,拥有种种名号、显现各种智慧,分别以不空成就如来等不同名号住持不可思议之无数如来刹土。有关此道理之广大、细微评析,于《宝源经》中有广述,请参阅。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马车具缘商主。如来有次与六万两千眷属同渡恒河,商主不惜花费巨资于恒河上架桥,并制造船只,令如来与眷属顺利渡过。他还以种种饮食供养如来,且使其心满意足,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国王时,曾于梵天如来与六万两千阿罗汉圣者前供养承侍三月,供养物品包括檀香屋室、鲜花、庄严妙香、神馐、安乐资具等。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曾于檀香如来及眷属前供养香水、宝瓶等物,又以祈请承侍如来沐浴以为供养。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以种种资具于月亮如来前供养承侍三月。


    又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以种种资具于调根如来前供养三月。


    又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以无量供品于宝山如来及其声闻僧众前供养五年。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曾于证法如来前以击钹等妙音及食物进行供养,后又发欲获无上菩提之愿。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婆罗门,他在根幢如来前以偈颂、甘美饮食作为供养,并发愿得无上菩提。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国王时,于安乐如来前供养食物、布匹等物,后又建成高宽各一由旬、一闻距(俱卢舍)之遗塔。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另一国王时,以各种资具供养富楼那如来与眷属三月。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闻性施主时,于不住行如来前供养资具,并获不住法门,又发愿得无上菩提。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婆罗门根施时,于一万年中以种种资具供养除苦如来。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国王吉祥藏,他将自己美丽、善妙之女儿供养与一位苦行婆罗门。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悦意比丘时,于一大劫中供养畏宣师等两千万如来,以种种供养使其皆心生欢喜。


    《毗奈耶本事经》第一回、《贤愚经</a>》、《富楼那请问经》、《一百本生传》等经论中,再加各种契经,都对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供养之举多有描述。《呵斥破戒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名字皆为自乳之转轮王次数,达十二俱胝之多;转生为名叫大天之国王次数,亦达四俱胝之数。同样,转生为名为梵天炽燃、甘蔗枝、众人敬、美色等姓名之转轮王,次数亦非常众多。无论姓甚名谁,他们全在如来前殷勤供养。


    当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住于有缘地时,曾于无量劫中供养无量如来,但均未获如来授记。《广智经》中有云:“过去世时,我曾为喜色法之意乐根基众人舍弃无数美女;在喜音声之众人前,则以种种妙音于如来佛塔前进行供养,如是做时,从未自我满足。又于喜味众人前舍弃众多甘美之味、喜香众人前布施种种妙香,均未曾有过自我满足之感。喜触之觉受众人前,乃以各种柔软所触以为供养;喜法众人前则施与各种心识法,皆不曾自我满足过。在喜涅槃境界之众人前,定不损害其意乐……是故诸菩萨应修学种种意乐,并了知一切意乐皆为灭法。”


    最终得菩提授记


    此外,《如来法藏经》等经典中又云: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转轮王等国王时,于名号相同之无数如来前供养并受持佛法。既如此,供养名号不相同之如来数更不待言。也即是说,释尊因地时转生为转轮王,曾于名号皆为释迦牟尼佛之诸佛及其眷属前供养资具并承侍,且于无上菩提道中修持不断;又于百千皆名为燃灯佛之佛陀前、百千皆名为炽燃佛之佛陀前勤行供养;尚且于六千万名号皆为萨拉王如来之佛陀前多次出家;于五百万皆共名为圣支佛之如来前,则以转轮王之身份供养承侍;还于五千万名皆为炽燃佛之如来前、九十俱胝皆共名为郭芝雅那如来之佛陀前、九千俱胝同名为迦叶佛之佛陀前尽心供养。


    当众多如来皆不出世时,则于九百万独觉前,于有生之年全力供养;于五百劫中,又供养成千上万缘觉;于五百劫中转生大梵天,后又来到赡部洲转生为国王,然后又转生天王,接着又转生人间无数世,彼时除缘觉外无有如来出世;十三劫之后,隐藏如来出世传法,释迦牟尼佛再从梵天转生人间,并成为善见转轮王。当时人寿九万年,他即于有生之年尽心供养如来。


    如是过七百无数劫后,他又供养承侍一千名号皆为瞻结如来之佛陀,然后又相继供养六万两千如来、八万四千如来、五百如来、六万两千如来等佛陀,也均未得授记,因其当时有执著心及我所见之故;见燃灯佛时之所以能得授记,是因他在见到燃灯佛之当下即获无生法忍。《大解脱经》中云:“久远之前于清净劫时,我于九十二俱胝如来前供养承侍,但始终未得如来授记。若宣说未曾授记我之如来名号,则多生累劫亦难穷尽。过如是无数劫后,不变光如来出世时,我于其前听闻《大解脱经》,闻已受持,并终获无生法忍,同时亦得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于《圣僧伽吒经</a></a>》中亦云:“九十九无数劫之前,胜宝如来出世传法,我于彼时素喜布施,曾于十二俱胝月亮如来前供养种种资具,又相继于十八俱胝宝贤如来、十八俱胝精部如来、二十俱胝顶髻如来、二十俱胝迦叶如来、十六俱胝无垢光如来、九十五俱胝释迦牟尼如来前行广大供养,并精心承侍。接着再于九十俱胝拘留孙佛、十八俱胝迦那迦牟尼佛、十三俱胝吉祥贤佛前广行供养,再于二十五俱胝劫胜佛、十二俱胝毗婆尸佛前尽心供养,最终得此圣僧伽吒法门,诸如来均为我授记。此前因种种因缘,我未得如来授记;闻听《圣僧伽吒经》后,赡部洲天降七宝雨,我当时即获菩提授记;再过漫长时日后,我又不得授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后,燃灯佛出世,我当时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妙云,彼时我方得授记。当下再忆念自己过去无数劫中所行之六度万行,竟仿似近在昨日。得授记后,我令很多众生均趋入正法法门。”


    至于释迦牟尼佛如何于燃灯佛前得授记,则如下文所述: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历经两大阿僧祇劫后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智贤童子。当时燃灯佛正受明灯国王迎请,住于灯煌王宫中。明灯国王下属有一财子国王,于十二年中一直广行布施,他那时正准备行最后一次广大布施:财子欲以金杖、金瓶及金盘、四宝卧具、五百银币、盛装美女等五大布施品上供下施。


    此时于另外一城市中有两婆罗门子——智贤、智慧,正于一上师前学习吠陀论典,按当地习俗,弟子应以财物供养报答上师恩德。当两人正为供养之事苦思冥想时,忽听闻财子国王欲行最后一次以五大供品大布施之消息,且国王亦已明确布施对象为精通吠陀之人。二人不由想到:我们精通吠陀,又广闻多学,若前去索求,想来也许能满愿。


    财子国王此刻也受天人劝请道:“近日有智贤、智慧婆罗门子欲来你处,望你能将五大布施品赐予智贤婆罗门子。如此一来,你十二年中所行之广大布施定可获得极大果报。”国王闻言不禁想到:天人都为二人前来劝请,想必他们定是与众不同之大尊者。


    其后不久,国王即远远看到两位相貌端严之婆罗门子向自己王宫走来,这二人后于准备接受供施之婆罗门行列中安坐。财子又暗自思忖起来:天人所谓之智贤婆罗门子可能是两位中那一人吧。于是他便主动走到两人面前指着智贤问道:“你是否即是智贤婆罗门子?”“正是我。”智贤回答道。


    国王便将智贤安排在整个队列之首座,并以各种饮食供养众人,而将五大布施品则悉数赠与智贤。智贤接受了其中金杖等四件,至于美女则未敢纳受,他对国王婉拒道:“我乃行持梵净行者,怎能接受女人为眷属。”但那盛装女人一见相好貌端之智贤,立刻就对他心生爱意。她此时竟主动劝解智贤说:“无论如何,你都应接受我。”智贤则坚持说:“我断不能接受。”


    国王原本就已将此女人列入布施之列,而如今智贤又不肯接受,于是她只得怏怏返回灯煌王宫。回去后,她将自身金饰全部取下交与一制作花鬘之人,并嘱咐他说:“如此昂贵之饰品全部交与你,只求你能日日送我供养天尊之青莲花。”此人立刻答应下来。


    智贤婆罗门子将四大布施品带回供养上师,上师又将五百银币回赠给他,自己并未接受。智贤当晚就于梦中感得十种梦兆:饮大海之水、空中行走、手握太阳、手握月亮、国王令</a>自己坐上马车、骑跨仙人、乘骑白象、骑跨天鹅、骑跨狮子、骑跨巨石。梦醒后他自己心下暗想:不知谁能为我解析此等梦境?


    离智贤住处不远之地有位具五神通之仙人,智贤就向他打探。仙人回答说:“我无法对你作授记,你应前往灯煌王宫,那里有明灯国王正欲迎请燃灯佛,如来定会亲自为你授记。”


    依仙人所言,于燃灯佛前往王宫之当日,智贤也赶赴灯煌王宫。


    国王当</a>时为供养佛陀,下令国中所有人众务必将鲜花集中起来以作供佛之用。当别处地方均已难觅鲜花踪影时,被智贤拒绝之女人找到做花鬘者索要青莲花。那人为难说道:“国王已下令将所有鲜花全部收走。”女人闻言不甘心地对他说:“你去水池中仔细探察一番,以我福德力,也许尚</a>存少许未被采摘之青莲花。”


    结果因智贤福德力所致,当做花鬘者来到水池边时,发现池中竟还有七朵青莲花摇曳生姿。女人得知后立即命令他道:“速为我采来。”他惴惴不安地回答说:“我实在不敢,若国王知道一定会重重惩罚我。”女人劝慰他说:“此池中之花朵是否已被采光交与国王?”做花鬘者据实说道:“这倒是实情,所有花均已被采过。”女人就说:“现在还有七支,这难道不是我福报现前?把花采来交与我不会给你增添任何麻烦。”那人只得说道:“(我可以采下七朵青莲花给你,)只是你万勿让国王发现,只能悄悄携带花束。”女人再次安慰他说:“确实是我福报现前才有青莲花留存,你尽管放心采摘,我藏于水瓶中就是。”做花鬘者最终将七朵青莲花全部采上岸来交给女人,她就将之藏于水瓶中带往城市。


    智贤也欲供养佛陀花鬘,但他在花园等地四处搜寻都未见一朵鲜花之痕迹。再次返回一花园中时,恰逢手捧水瓶之女人。因智贤福德力现前,青莲花竟枝枝从藏身之瓶中显现出来。智贤便对女人说:“给你五百银币,能否将花卖与我?”女人抓住机会、愤愤不平地回答他:“原先你不愿接纳我,现在倒愿接受这青莲花?我怎能把花卖给你!”言毕没多久,女人又改口道:“你要青莲花欲意何为?”智贤向她解释说:“我欲供养佛陀。”


    女人听罢就趁机说道:“我不要你五百银币,只希望你在供养后,能发愿让我生生世世做你妻子。若果真能如是发愿,我可将青莲花白白奉送。”


    智贤坦率回答她说:“我性喜布施,将来会把妻子儿女、甚至自身血肉都统统布施干净。”女人则坚定说道:“只要你能发愿让我永远做你妻子,我就绝不会为你布施制造任何违缘。你欲布施何物,我皆心甘情愿随喜、奉送。”


    女人说完就送给智贤五朵青莲花,自己留下两朵也欲亲自供养佛陀。女人最后又发愿道:“在你生生世世行菩提道时,愿我都能成为你共同行持善法之王妃。”


    明灯国王此时已将整座城市清洁、装饰一新,他手撑具一百辐条之宝伞,与众大臣共同迎请如来;财子与其臣下也出城恭迎如来。众人在如来脚下顶礼后就祈请如来入城,燃灯佛与众多僧众便欢喜进入城中。当如来双足踏上城门阶梯时,大地即震动六次;天人也降下鲜花、妙香;盲、疯、聋等人全部恢复正常;身陷牢狱之人顿时解脱枷锁;所有产妇皆出离痛苦、恐怖;地狱众生也心生悲意;众生各个快乐洋溢,骏马、大象等畜生皆出欢喜鸣音……总之以如来功德力感召,种种瑞相自然纷呈。


    智贤、智慧与那女人手捧鲜花来到燃灯佛所,当时在场之人可谓人山人海,大家均想挤上前去供养佛陀,因而三人一时无法近前。燃灯佛早已了知此等态势,他发现智贤婆罗门子可谓众人中有极大福德者。为令他顺利近身,如来便幻化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一时众人纷纷四散避雨。智贤这才有机会近前拜见如来,当他一睹如来令人视而不厌之身相后,立即生起极大欢喜心,马上以五朵青莲花供养如来。


    如来以神威加持力令这些青莲花当下就大如车轮,这些华盖般之青莲花当如来行走、停留之时,于其顶上始终形影相随。女人亲睹之后也生出欢喜心,将剩余两朵青莲花供养给佛陀。此两朵鲜花亦在如来加持下大如车轮,并于如来耳旁变成华盖。


    眼见大雨倾盆已使整个场地泥泞不堪,智贤便欲将自己金色发髻铺在地面供如来行走。他边剪下发髻,边发愿道:“具智之如来,我若得菩提,无生死双足,速踩我头发。”满其心愿,燃灯佛双足终于踏上智贤头发。一直跟随智贤之智慧此刻忍不住嗔心大起,他以不满语气恶狠狠说道:“诸位请看,燃灯佛竟像对待畜生那般践踏婆罗门子智贤头发。”


    燃灯佛踩过智贤头发后,一边回望地上金色发丝,一边告诉诸随行比丘道:“你们切不可踩踏这些头发,此婆罗门子实为已在无量如来前广积大善根之大士夫。”他又对智贤授记说:“过一大阿僧祇劫后,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为整个三界之怙主、导师、明灯、如来正等觉,号释迦牟尼佛。”


    获如来授记后,智贤腾身七多罗树高之地,且头发又重新长出并分外端严。当其住于虚空中时,大多数众生都亲眼目睹,他们纷纷发愿说:“待你成佛时,我们均愿成为你声闻眷属。”女人也发愿说:“直至你成佛前,我都愿做你妻子;等你成佛后,我也愿成你声闻弟子。”


    明灯国王将散落于地之头发根根捡起,财子国王见到后马上请求能将之赐予自己。明灯国王满其心愿将其全部送与财子,财子一一数来发现共有八万根。大臣们此时争相索求,财子便一人分与一根。等诸大臣各自回家后,他们就为每根头发各建一座佛塔以为供养。


    智贤获燃灯佛授记后,明灯国王、财子国王、城中臣民皆已知晓他未来应具不可思议功德,大家自此后就尽心尽力以欢喜心对他猛厉供养。


    智贤在一片欢乐氛围中并未忘记智慧,他问智慧:“我已得无上菩提授记,不知你现在又发何心?”智慧惭愧说道:“我所有之一切都已毁灭尽净,因燃灯佛足踏你头发时我竟嗔心顿起,我当时说:‘如来就如对待畜生一般践踏智贤头发。’”智贤闻已劝请智慧道:“请过来与我一同在如来前出家。”


    二人出家后,智贤精进修学三藏,如法摄受眷属,并于死后转生兜率天;而智慧则因对佛妄说恶语,死后便立堕地狱中。智贤以供养如来青莲花之果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恒享大乐,此善根亦成他成佛之因缘;得佛果后,五百匝得人尚以鲜花、乐器等种种供品对他诚心供养。


    上述公案与《燃灯佛授记经》中所载妙云婆罗门子得如来授记之故事大致相同,个别情节稍有出入;塔洛(译师)所翻译之《佛传公案经》中亦云智贤婆罗门得如来授记。若与上文所引记叙相较,只在文字、意义等方面稍有偏差,此处所详叙之公案,大体即按智贤婆罗门得授记之公案铺陈。


    与此道理相同,我们也可理解各种公案情节或多或少有些出入之原因。过去有多位上师曾说过,智贤与妙云童子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实指乃同一人。


    至于贪执智贤之女人善取,即为后来之耶输陀罗;有些佛经中言释迦牟尼佛未出家时之王妃名为沙措玛,沙措玛其实是众多王妃之总称,其中之一当然可叫耶输陀罗;另有名为持称者也即耶输陀罗,她乃释迦族持杖之女,是罗睺罗之母亲;释迦族铃声之女名为热玛(隐藏姆),当义成王子看到她时,目不转睛之际,竟将手中铁箭捏成粉末,然后就将之娶为王妃;王子之王妃尚有释迦善世之女,她名为兽生。当其宣说寂灭话语时,王子非常欢喜,还将自己项链送与她,并娶其为王妃。


    上述三人乃义成王子最主要之三位王妃,王子其他女眷尚有八万人,耶输陀罗乃其中最殊胜之王妃。有众多上师都曾指出,一些经典中言沙措玛实指热玛,此为总称用作别称之例,此种说法确实言之有理。


    释迦牟尼佛如是于燃灯佛前得授记,并获无生法忍。其本体安住于法身中无有丝毫动摇,同时也在十方世界幻化出无量无边之化身,于每一刹那都能圆满如大海般深广之积集资粮、忏悔罪障、成熟众生之功德,此种刹那间之丰功伟业实乃无法言</a>喻。


    当迦叶如来于此刹土出世传法时,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智贤无上婆罗门子,并于死后转生兜率天成为最后有者,名为白顶天子菩萨。当其与世间之因缘成熟时,便以五照见降临人间,其后又经历入胎、诞生、出家、成佛等种种过程,此中详细情况可从《广大游舞经》、《毗奈耶经》等与本师传相关之经典中了知。


    释迦牟尼成佛后于不同环境、各种根基众生前三转*轮之详情;及开示广大、甚深佛法;拥有照见万法之智;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生慈悲心;对众生作三世无障之授记;显示种种神变令众生脱离苦海,并获暂时及究竟乐,如是共同所化众生前所显示之行持、事迹,个中因缘、经过可于其他传记中了知。


    上述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广行菩萨行之各种事迹,乃从佛经中大概归纳后而宣说,与本传记较接近之其他论著有:《善见大史》、《誉广大士传》、《善财童子传》等。本传记之记叙次第是以六波罗蜜多为顺序,不按此顺序亦能成文。


    在藏地,普遍流传有一些佛经中讲述过、非常可靠又异常精彩的本师传故事,完全可作释迦牟尼佛传记之补充;若无以上补充材料,本传记所叙亦基本涵盖释迦牟尼佛前世行菩提道之主要内容。凡夫对释迦牟尼佛传记之深广内容,实不可以三言两语轻易断言。听到本传记中的任何一个公案后,仅仅于一刹那间生起信心,解脱的种子就会播植在自相续中,无量无边功德就此孕育、产生。若全部听闻、完整阅读,并对之生起恭敬心与信心,所得功德更无法用言语描述。以此种方式了知大乘菩萨道之内容,并对其生起信解心,此种作为对自他都能带来极大利益。正如马鸣</a>论师所说:“以殊胜感人故事,宣说如来与佛法,不信之人令生信,对佛法生欢喜心。”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发心、供养并得如来授记之深广道理。


    摸达嘎食:一种食物名。


    如来依五种观察选择降诞人间:国王迦毗罗婆窣堵、种姓刹帝利、氏族甘蔗释迦、生母摩诃摩耶、时会五浊恶世。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