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3个月前 作者: 空海
唯蘊無我住心第四
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是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
二攝教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釋云。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執不出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落。故佛為求聲聞者說人空法有之理。所謂人則人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唯蘊無我住心。
三明三昧者。大日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緣地。依此等三昧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緣。世間以集為因以苦為果。出世間以道為因以滅為果。毘尼中舉要言之。所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也。以知因緣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得真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為諦也。從無明至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際。若隨此而輪轉。名之為順。既見四真諦已。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是名不隨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為因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說種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四釋名者。華嚴經云。上品十善修自利行。以智慧狹劣怖三界闕大悲。從他聲聞而得解了。故名聲聞。
五地位者。大乘同性經云。聲聞有十地。一者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內凡夫地。五者學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是名十種聲聞之地。瑜伽論聲聞地與俱舍論廣略為異。速即三生遲六十劫。前七方便從淺至深。斷見修惑立四沙門果。五停心四念處四聖諦。七支別解脫戒是其學處也。五傍心觀者。多貪眾生修不淨觀。乃至多尋思眾生修持息觀。初不淨觀有二。一別二通。別治四貪者。論云。修不淨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治顯色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二治形色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三治妙觸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四治承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通治四貪者。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治多尋伺言息念者。阿那阿波那。謂持息入謂持息出。別相念住者。依已修成滿勝止觀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觀身念住以自共相。謂觀於身皆不淨性。觀受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漏皆是苦性。觀心念住以自共相。一切有為皆無常性。觀法念住以自共相。及一切法空無我性。總相念住者。彼觀行者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常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苦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空觀。居緣總雜法念住中觀身受心法總修無我觀。暖善根者。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頂善根者。如山頂故。此亦如煖此轉勝故更立頂名。忍善根者。於四諦理此最勝故無退墮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品忍者。謂具觀察四聖諦境。修十六行具緣三界。中品忍者。欲色無色聖諦行相。漸減漸略乃至二念欲苦諦境。上品忍者。從中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世第一法。如上品忍欲苦一行唯一剎那。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四沙門法者。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須陀洹者。謂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乃至道類智名預流果。斯陀含者。謂欲修惑斷一至六。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阿那含者。斷欲九品。此類有七。行色有五。行無色四。必不還來名不還果。阿羅漢者。謂從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第九無間金剛喻定。至盡智生成阿羅漢。不受生故。
聲聞藏法門并修證位次略有八門。第一明二十部異執。第二明所立法門。第三明進修位。第四明斷惑依地。第五明所斷惑。第六明斷惑得果。第七明定不定性。第八明理無大小。
第一明二十部異執者。依宗輪論等。自有二十部。文殊問經頌曰。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謂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具釋如餘。然此二十部攝為六宗。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所計我之與法二種皆有(此有六部。犢子賢正量密林山冑經量法上</a>部)二有法無我宗。此宗所執法則實有我則為無(此有四部。一切有多聞雪山飲光部)三法無去來宗。此宗所執現法是有去來為無(此有七部大眾雞胤制多山西山北山化地法藏部)四現通假實宗。此宗計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實(此有一部即說假說)五俗妄真實宗。世法顛倒但有假名。出世非倒法是真實(此有一部即。說出世部)六諸法但名宗。此宗所計若世間若出世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此有一部即一說部)
第二明所立法門者。准俱舍等論。總有七十五法攝一切法盡。總束此法以為五位。作頌曰。
色十一心一 心所四十六
不相應十四 無為法三種
色十一者。五根五境無表色也。五根者。俱舍頌曰。
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
五境者。俱舍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為性
無表色者。不可見無體色。心王一者。俱舍第四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王者集起三業得自在故。心所四十六者。此有六位。
一大地法有十。俱舍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二大善地法有十。俱舍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三大煩惱地法有六。頌曰。
癡放逸懈怠 不信惛沈掉
四大不善地法有二。頌曰。
無慚及無愧 唯遍不善心
五小煩惱地法有十。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六不定地法有八。頌曰。
尋伺及悔眠 貪瞋與慢疑
不相應十四者。頌曰。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滅定
命根與四相 及名句文身
無為法三種者。頌曰。虛空及二滅。
此七十五法攝盡三科門。言三科者俱舍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第三明進修位者。總有五位。一順解脫分位(亦名資糧位)二順決擇分位(亦名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無學位。初順解脫分者。解脫即涅槃。體離諸縛故。此位順彼故得是名。如何種殖解脫分善。謂諸有情生在人中。或施一食或持一戒。深樂解脫願力所持便名種殖解脫分善。正理云。初修行者。當於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德背生死過。先近善友為眾行本。俱舍二十三云。諸有創殖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分。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於第三生便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脫三位亦爾。此言三生據極速者說。若極遲者即六十劫。非遲非速中間可知。二明順決擇分。於中分二。初明進修加行。二正明順決擇分。初加行有三。一住清淨戒修習三慧。二修持身器。三入修要門。俱舍二十二云。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淨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等思修所成也)。
世親釋此三慧相言。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二修持身器者。論云。身器清淨略由三因。何等為三。一身心遠離。二喜足小欲。三住四聖種。身遠離者離相雜住。心遠離者離不善尋二喜足小欲者。言喜足者。無不喜足。言小欲者謂無大欲。無貪善根以之為性。三住四聖種者。一於衣服喜足聖種二於飲食喜足聖種。三於臥具喜足聖種。四於有無有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皆以無貪喜足為體。論云。為顯何義立四聖種。為求解脫歸佛出家(云云)三入修要門者。見道前有七方便。此七方便遊踐聖諦。能超生死證涅槃果。一五停心觀。二別想念處。三總想念處。四暖。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五停心觀者。一多貪者修不淨觀。二多瞋者修慈悲觀。三多癡者修緣起觀。四多著我者修界分別觀。五多尋伺者修數息觀。以此五種停息其心名五停心。雖有此五入修之要唯有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故俱舍頌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云云)
婆沙云。不淨觀持息念。於佛法中為涅槃甘露門(云云)。此不淨觀體是無貪。緣不淨境對治貪心。從境為名名不淨觀。此觀能治四種境貪。謂緣青瘀修不淨觀治顯色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形色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妙觸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供奉貪。若緣骨瑣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所依地者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四近分中間欲界。其所緣者。唯緣欲界所見顯形。由此故知是人趣中三洲除北。若是生法能緣自世。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既與勝解作意相應唯是有漏。有離染得及加行得。若尋增者修持息念。論云。言持息念者。即契經中所說阿那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此觀以慧而為體性。言持息念者。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為名也。此相圓滿總有六位。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廣如婆沙等說。別相念處觀者。七方便中第二方便。此別相念住體有三種。一自性念住。以聞思修三慧為性。故俱舍云。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有三種謂聞等所成。二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相應法為體。三所緣念住。以慧所緣七十五法為體。前說不淨持息是聞思慧。即入修慧之方便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修舍摩他毘缽舍那舍摩他此云止。毘缽舍那此云觀。即是修習定慧二行。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此身受心法各別自相名為自相。一切苦集有為皆無常性。一切苦集有漏皆是苦性。一切有為之法定空非我性名為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性者七十五法中除身受心餘六十二法。是即別相法念住境。念住。於境令心不散故名念住。總相念者。即七方便中第三方便。以慧為性。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總相念住。此順解脫分善根。遇佛出世唯人三洲方能種之。廣如論說。暖法者。是七方便中第四方便。謂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就至上上品。從此念住上上品。後有順決擇分善根生名為暖。以慧為性。此法初起譬如鑽火暖為前相。真智亦爾。義喻相似故立暖名。是法能燒煩惱惑薪。道前相義如火前相。從相立名故名為暖法。此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乃至具修十六行相。觀於苦諦有四行相。謂非常苦空非我。觀於集諦有四行相。謂因集生緣。觀滅聖諦有四行相。謂滅靜妙離。觀道聖諦有四行相。謂道如行出。是為十六。具如俱舍。頂法者。是七方便中第五方便。此前暖善根有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第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此法說以慧為自性。此轉勝暖更立異名。前二種善根中此法最勝。故名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猶如山頂進向山南退還山北故名為頂。故婆沙云。暖不受邪教。頂不斷善根。忍不墮惡趣。世第一法不作凡夫。俱舍論文稍異也。忍法者。七方便中第六方便。彼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上至第三品成滿之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此法亦以慧為自性。四諦能忍可中形於暖頂。此要勝故名之為忍。然此忍法有上中下。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觀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然於下品具三十二。中漸漸略。上品唯觀欲界苦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世第一法者。是七方便中第七方便。此上品忍無間有善根生名為世第一法。此法亦以慧為自性。同上品忍緣欲界苦諦。行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有漏故名為世間。形後最勝故名第一。對前作等無間緣。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生聖道為士用果故名第一。此四善根亦名順決擇分。以修慧為體。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闕無等引故。無色亦無。以無暖等四種善根見道眷屬。又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無見道。以見道中欲界之苦先應遍知故。欲界集先應斷故。此四善根是有漏故。能感色界五蘊異熟。故涅槃云。是法報得色界五蘊。然為助滿作圓滿因。感得喜樂捨受心心所法色觸二處四相及得。不能作牽引因感命根眾同分眼等五根。增背有故。
第四明斷惑依地者。四禪三空未至中間九地為依。若次第者。唯依未至地斷三界惑盡。若超越者。依四根本未至中間亦皆能斷此所依不定謂聲聞種姓若依未至定起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若依第四靜慮起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或復依餘地者。若依未至定起暖。彼依初靜慮起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復次有見等惑。剛強難伏如狩□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自餘之義廣如婆沙。
第五明所斷惑者。所迷不同有二。理事。迷理煩惱名為見惑。迷於事者名為修惑。迷理惑者。且迷苦諦。起十煩惱。謂身邊二見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迷於集諦起七煩惱。謂邪見見取貪恚慢疑無明。迷於滅諦起七煩惱與集諦同。迷於道諦起八煩惱。謂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慢疑無明。迷於事法起四煩惱。謂貪恚慢無明。此欲界中總有三十六。色界除恚有三十一。所以者何。彼界定地心皆軟滑無違情事故不起恚。無色亦爾有三十一。迷事煩惱欲界具四。上二界中各三除恚有六。故三界迷理煩惱有八十八。迷事煩惱總有十種故。三界中總有九十八使也。
第六明斷惑得果者。見道位前順決擇分。雖觀四諦而由未斷見所斷惑未見真諦。自此已去以無漏道斷迷理惑親見諦理得見道名。此位亦名正性離生。此見道已上聖有二十七。總頌曰。
信見身慧俱 向果各有四
七反家并種 中生有無上
退思護住法 堪達并不動
總以有為無漏五蘊擇滅無為六法為體。得果二種。一者次第二者超越。且說次第後論超越。次第行者在於忍位。依未至禪修於八諦十六觀行。略至唯觀於欲界苦。次世第一剎那心。後以苦法忍為無間道。乃至道類智解脫。總有八無間八解脫。第八無間為近無間。第八解脫一剎那中盡斷三界見諦煩惱。唯是無漏頓斷九品見所斷惑故。修道有二。通用有漏無漏道故證須陀洹果。須陀洹者名為預流。問曰此預流名為目何義。若初得聖道名為預流者。即預流名四向四果八人之從後向前數。應目初向第八人也。又釋八忍中從後向前數苦法忍應為預流。答此預流名目得初果不目第八。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a>二隨法行。由根利鈍故立此名。隨信行者。由信隨行名隨信行。隨法行者。彼於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故立此名。修道位中諸鈍根者轉名信解。諸利根者轉名見至。欲界修惑有其九品。色界初禪有九品。乃至非想亦有九品。即是九九八十一品。失德各分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應知故此中下下品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欲界修惑九品之中。依未至定斷初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斷第六品第六解脫道起證斯陀含果。唐云一來。此人一來人間而般涅槃故名一來。向天亦爾。薄貪瞋癡。唯有下品三品惑故。斷欲界惑七八品者名阿那含向斷第九品盡第九解脫道證阿那含果。唐云不還。必不還來生欲界故。亦名五下結斷。那含有七。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四無行五上流六樂慧七樂定。樂慧者。生色淨居有五那含是。樂定者。斷色界惑生無色界名曰上流。斷彼初品而至非想第九品無礙道來名羅漢向。斷彼非想第九惑盡解脫道中證羅漢果。羅漢有六。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於此六中前之五種。從先學位信解姓生。即此總名時愛心解脫。要以待時及解脫故。不動法者。此即名為不動心解脫。以無退動及心解脫。亦說名為不時解脫。以不待時及解脫故。此從學位見至姓生。此羅漢果有二涅槃。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斷結惑盡身智猶存名曰有餘。身智俱亡名曰無餘。此之四果總名沙門。
第七明定不定性者。得應果人有二種別。一定性二不定性。若定性者。住於此位灰身滅智入無餘界。不定性者。遇善智識迴心向大受變易身。修於大行終成正覺瑜伽論疏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耶。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正思真如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識等不謂得生。餘法清淨無為離垢真如法界在。若依此文一切阿羅漢於無餘依涅槃界中。欲般涅槃時要入滅盡定。方次即般無餘涅槃。問若爾慧解脫阿羅漢應不般涅槃。答有二釋。廣如疏述。
第八明理無分隔者。宣律師云。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除病為先。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成羅漢。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指。故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為必以威儀為主(云云)
勝鬘經云。毘尼者即大乘也(云云)智度論云。八十部尸羅波羅蜜(云云)摩耶經云年小比丘親於眾中毀呰毘尼。當知是為法滅之相(云云)又云。初心大士同聲聞律儀。護譏嫌戒性重無別(云云)大般若經云。佛於鹿野初轉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緣覺心。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證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云云)如是文證非一。如上聲聞人所修所證也。四阿含等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摩訶僧祇及根本有部等律五十四部四百十六卷。大毘婆沙發智六足等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是其所宗三藏法門也。我聖朝所見傳數如此。天竺所有甚多。然其要旨不出此是則所謂羊車也。喻曰。大日經有聲聞真言真言曰。
^h□^e□^b□^h□^b□^h□^h□^b□^h□^h□^e□^h□^b□^h□
初醯字有訶聲是行是喜即聲聞行。有伊聲即聲聞三昧也次睹字有多聲即聲聞所入如如也。有鄔聲三昧也。次有缽字。聲聞所見第一義諦。帶羅字即小乘所離六塵。帝也乘如之義也是聲聞所乘之乘。毘有縛聲是縛也縛則煩惱。有伊聲則無縛三昧揭多離也行也。已下怖障義。聲聞人厭怖生死極切故。此真言是法佛如來。大悲願力為利有情說之。若有眾生應以此法入道者。令從此門入大悲藏。是則法界一門法身一德。若得此意聲聞乘即是佛乘無二無別。若不可知者。則菩薩之毒大士之魔。不可不詳。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