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译注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药师经白话解释)
甲、经题注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a>是本经的经题。此题是以人、法、喻立名的,药师如来是「人」、本愿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一般佛经常用人、法、喻三种来作题:用佛菩萨的名号来作经题的归在「人」的一类;以佛法的名称来作经题的归在「法」的一类;用净妙宝贵的东西来譬喻经</a>的好处,作为经题的可归在「喻」的一类。
1.药师:用戒、定、慧法药医治九界众生的报病、业病、烦恼,拔除众苦,故彼如来名为药师。《法华经</a>》中称「药王」《涅(nie聂)盘(pan盘)经》中称为「新医」,意义相同。
2.琉璃光:药师如来具有身光,正如华严有足光、法华有眉光一样。《华严经</a>》说:「见如来体胜妙殊绝,形体映澈,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故名琉璃光」。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外以身光照映大机。
3.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第一,「佛」是梵文「佛陀」(Buddha)音译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金刚经</a>》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本愿功德:所修妙行是为本愿;所证胜果是为功德。本愿有本来所有愿行的意思;功德可解释为念念常</a>见自己本性的真实妙用。
5.经:梵文修多罗(Sutro),直译为「线」,贯穿法义之意。意译为「经」,是佛所说的教法,《华严疏》说:「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意思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贯穿常法应知的义理,摄化应度的众生。也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1)涌泉义(有义味无穷);2)出生义(能生妙善);3)绳墨义(楷定邪正);4)显示义(能示正理);5)结鬘(man蛮)义(贯穿诸法)。
6.药师琉璃光如来:《阿修罗经》说:「琉璃光菩萨遇智胜佛初发总愿,宝顶佛所始发别愿」。《十方诸佛现前经》说:「青龙光佛所发十二誓愿」。由此两经所述药师琉璃光如来原为琉璃光菩萨。
7.《药师经》在我国有五种译本:
(1)《佛说灌顶拔除罪过生死经》又《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是东晋?帛尸梨密翻译,为最早的译本。
(2)《琉璃光经》一卷,是刘宋˙慧简所译。
(3)《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a>》一卷,是隋˙达磨多翻译。
(4)《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a>(zang葬)三藏</a>(zang葬)翻译,通俗所谓《药师经》就是指这一卷。
(5)《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a>》二卷,唐?义净</a>翻译,上卷述其他六佛之事,下卷述药师如来之事。
现在翻译成为语体文(白话文)是根据唐˙玄奘三藏译本的流通本(印光</a>老法师重刻本),其中在玄奘原译本基础上增加东晋译本上八大菩萨名称,如义净译本上的神咒及其前后文二十多行。
8.译人唐˙三藏法师玄奘:当时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是印度人,所说的是巴利语,后来编集佛经,也用梵文和巴利文写的;传到中国,用汉文和藏文翻译成中国文,本经就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奉唐皇帝的诏命而翻译成汉文,现在来说是古汉语。
三藏法师是全面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的法师(藏是包藏的意思);此经、律、论三藏是佛教的经典,一般称为「大藏经」、又名「佛藏」(如道教的经书叫「道藏」。)
法师:是佛教的称谓(道教也有称法师),指通晓佛法,善于讲经,又致力于修行弘法,而学识道德都高尚,能为人师表的僧尼之尊称。较高的学位如精通经藏(佛的教言)的僧尼称「经师」,又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尼亦可称「经师」。《高僧传》列「经师一科十一人,如东晋?帛法桥『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诵,哀婉通神』;支昙(tan潭)龠(yue月)『特禀妙声</a>,善于转读』。」
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佛所制僧团戒律)的僧尼称为律师,如北魏?慧光、唐˙法砺(li例)、道宣</a>、怀素</a>等皆称律师,以明《四分律》见称。现代如重兴南山律宗的弘一</a>律师,持戒精严,著作甚多,主要的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
论师:指精通「论藏」(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尼,称为论师。小乘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有世友、法救、妙音、觉天四大论师;大乘以马鸣</a>、龙树</a>、提婆</a>、童寿四大论师;称唯识学派护法等人为唯识十大论师。在印度,「论」主要是发挥或解释经义的,有「宗论」(宗经之论--发挥)和「释论」(释经之论--解释)两种。
所以全面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尼,可称为「三藏法师」,学位最高,如唐?玄奘可称为三藏法师,唐?义净亦称为三藏法师(这两位大师均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载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
9.玄奘三藏法师的简史:玄奘大师洛阳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廿年(600),卒于唐高宗</a>麟德元年(664),终年65岁(根据杨廷福教授考证,见《玄奘论集》第18页)。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廿岁受具足戒。因感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印度),以释众疑。乃于唐贞观二年(628)始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辗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他「遍谒众师,备飧异说」,学识渊博精诣,所以在五印度被誉为「大乘天」。将梵文佛经650多部,经中亚、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唐太宗</a>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大师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当时长安的大慈恩寺,在玄奘法师译经的时候寺中常住七千余僧,极一时之盛。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75部,1335卷,计1300多万言,并特制《三藏圣教序》。故唐?三藏玄奘大师对我国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玄奘大师的译法,以直译为主,杂以意译,译文经过润色,通顺之后才定稿;故经典的译文既切合原意,又易于理解,读之通畅,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集。
大师主持的译场里,「译主」与「笔受」均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然译文时亦有外来僧人参加。
又大师《大唐西域记</a>》为世界名著,这部书把他亲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域邦、地区、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习俗、气候物产、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政治情况等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它涉及整个中、南亚广大地区的历史、地理,作了许多的记述,已有日、英、法文译本,是一部很有价值和影响的名著。
玄奘三藏法师是我国历史上的卓绝人物,也是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是国际上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亦是对中亚、南亚次大陆各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日本龙谷大学</a>在六十年代成立了「《大唐西域记》研究会」和「玄奘学会」,在我国研究玄奘三藏法师的书,如杨廷福教授着的《玄奘论集》和田光烈教授着的《玄奘哲学研究》,先后于1986年7月和同年10月出版。
乙、经文
(原经文、语体文及注释)
乙1序文分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语体文
(一)叙事证信
阿难亲闻佛说此经(1):当时释迦世尊(薄迦梵(2))周游教化各国,到了广严城(3),安坐在发出微妙音乐的树下;和大比丘(大苾刍(4))八千人在一起,还有大菩萨(5)三万六千和国王、大臣、婆罗门(6)、居士(7)、天(8)龙八部(9)众生、人、鬼神(非人(10))等无量大众,恭敬地围绕在四周,释迦佛为他们说法。
注释
1.阿难亲闻佛说此经:即原经文「如是我闻」。释迦牟尼佛原是2500多年前印度迦(ji?家)毗(pi皮)罗国(即今尼泊尔王国)的悉达多太子,天资聪颖,文武兼全,智勇双备。因见世间众生(人和动物)诸般受苦,欲求解脱,故十九岁出家学道。经过寻师访道和</a>六年苦行,三十岁时的十二月初八日黎明,坐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启明星出现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逝世)。
释迦佛一生言教,弘法度生,根据天台宗的说法,把佛说法分成五个时期:
1)华严时:成道后二十一天内说完大乘无上法门的《华严经》。
2)阿含时:以后十二年在鹿野苑说《阿含经》等小乘经。
3)方等时:接着八年间又说《维摩经》、《金光明经</a>》、《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此时大讲「藏、通、别、圆」四教的道理,是大、小乘利根、钝根等通行的轨道,故称方等时,为大乘初期。
4)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说《般若经》(梵文般若即智慧),是讲智慧和了义、弘扬「诸法皆空」的道理。
5)法华涅盘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兼以一昼夜时间说《大涅盘经》,阐发佛陀出世的本意,汇三乘统归一佛乘。
释迦佛圆寂(逝世)的那一年,他的弟子们,以摩诃迦叶(she色)、阿(?欧)难陀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释迦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才有文字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才有经、律、论三藏。前后共有六次结集,才有现在规模的《佛藏》。近数年我国正编印《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预计将收入4200余种,约23000余卷,估计十年出齐,1989年4月16日止已出版《中华大藏经》计四十册。
经首,都有「如是我闻」四字,表示信证。根据《智度论》二说:「佛入灭时,阿难问一切经首置何字?佛言:『如是我闻』等言」。所以「如是我闻」解作阿难陀亲闻释迦佛如此说。
2.薄迦梵:是梵文Bhagavat的音译,意译为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大乘义章</a>》卷十二说:「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佛的十种称号参后。48面至49面注释。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3年诞生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园(Lumbini)
3.广严城:是印度的一个城市,梵文音译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
4.大苾刍:出家的僧侣叫苾刍,一般叫比丘,是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上乞佛法养慧命,下乞衣食滋身命)是指出家后受具足戒的比丘,女的出家人叫比丘尼、乞士女。这里的「大苾刍」指阿罗汉。
5.大菩萨:即原经文「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o朵)Bodhisattva的简称,是音译;意译为觉有情,是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即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大觉)、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a>:「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解救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梵文摩诃萨意译为「大」,这里指菩萨中果位高的大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弥勒</a>菩萨等都是大菩萨,是居于菩萨极地的等觉菩萨。菩萨和佛陀不同,即使等觉菩萨也要低一级,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比大学里的教授,菩萨是自觉觉他,觉行未圆满,好比副教授。还要注意的,菩萨和「神」或「神仙」不同,神仙还是属于天道,不能摆脱六道轮回。
6.婆罗门:是印度四种姓之一,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所以又叫梵志。
印度四种姓:
一、婆罗门: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传统的四种阶级之一,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故又名梵志,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在上层,受人尊敬,为精神和思想领域的高阶层,这个阶级掌握文化教育,形成婆罗门教。
二、刹帝力:是王侯武士集军政大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三、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四、首陀罗:是地位低卑,生活艰苦的奴隶贱民。
7.居士:是以清净身心虔诚信仰佛法,已归依佛、法、僧三宝,并持一定戒律(如五戒,或受持一戒至四戒)的在家佛教信徒。男居士梵名优婆塞,女居士梵名优婆夷。与出家僧、尼合称为四众,僧尼负有住持和继承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是护持和弘扬佛法的;大乘经如《维摩诘经</a>》、《优婆塞戒经</a>》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修行者。
8.天:为六道之一的天道,是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龙指天众、龙众等。
9.八部:即八部众,据《舍利弗问经</a>》说有:1)天众,2)龙众,3)夜叉(又名药叉),4)干闼(ta榻)婆(乐神),5)阿修罗(Asara),6)迦楼罗,又名揭路茶(Garuda金翅鸟),7)紧那罗,又名紧捺洛(Kinnara歌神),8)摩?(hou侯)罗迦,又名莫呼落伽(Mahoraga大蟒神)。以上统称为八部,这里指法会上的八种众生。
10.非人:指鬼神而言。
原经文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语体文
(二)礼请起说
此时,曼殊室利(1)法王子(2),蒙受佛的威力,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恭敬地向佛躬身合掌行礼道:「世尊,愿请演说,『如是相类的诸佛名号和他们本来立下的大行愿,并殊胜的功德』,使听到的人,能消除业障(3),也是为了要利乐今后『像法起时』(4)的一切众生(5)的缘故」。
当时世尊就称赞曼殊室利童子道:「善哉!善哉!曼殊室利、你用大悲心来劝请我说诸佛的名号和本愿的功德,是为了拔除缠绕众生的业障,并使『像法起时』众生们得到利益和安乐的缘故。你现在仔细听了,要很好地思维,我当为你说法」。曼殊室利说:「好,愿请说法,我们乐于恭听」。
注释
1.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manjushvi),简称为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为释迦世尊的大弟子,智慧辩才第一,故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典型法像是:手持宝剑,骑狮子座和普贤菩萨(骑白象座)同为释迦如来的左右二胁侍。中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场之一。
普贤:原文为samantabhady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译「遍吉」,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和行德,他有延年之德;发过十大行愿,为弘扬佛法,故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像,故好像。普贤菩萨坐莲台六牙白象背上,手执如意,或手持莲花,容颜慈祥,相好庄严,使人有安祥敬慕的感觉,白像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四川峨眉山为东来道场在晋代山上建普贤寺,今名万寿寺。
2.法王子:法王是指佛,也可称为法主或说法主,法王子是指佛的弟子,亦有将来成佛之意。
3.业障:一切众生都原来具有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本性,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此妄心障覆本性,叫做「业障」也叫无明。
三障:是佛教信众信仰和修持佛法的三大障碍,据《大智度论</a>》卷五说:1)烦恼障,即贪、嗔、痴(三毒)等一切烦恼;2)业障,由身、语、意所造成的一切不利于佛法修习的思想行为;3)报障,即地狱、饿鬼、畜生等恶报。
烦恼:大、中、小烦恼的根本烦恼有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大烦恼有十:1)愤怒2)仇恨3)结怨4)虚诳5)奸诈6)欺骗7)倨傲8)迫害9)妒嫉10)自私,此为十恶。
中烦恼有二:1)无惭2)无愧
小烦恼有八:1)不住2)懈怠3)放逸4)昏沉5)掉举6)失念7)不正知8)散乱
4.像法起时:即原经文「像法转时」佛法在世有三个时期:(1)释迦佛在世时称为正法时,为一千年;(2)像法时是佛逝世后以佛像供养,来弘扬佛法的时期,为一千年,(3)末法时,为一万年。
像法转时是指像法起时,如临像末,正法渐离,人欲渐炽,病苦越多。
5.一切众生:即原经文「诸有情」。是指有情识的生物。众生亦称有情,包括人和一切大小动物。
乙2正宗分
原经文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语体文
(一)如来开示
(1)依正行愿
佛告诉曼殊室利:「此去东方过十个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佛国(1),有个世界名叫『净琉璃』,有佛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2)、明行圆满(3)、善逝(4)、世间解(5)、无上士(6)、调御丈夫(7)、天人师(8)、佛(9)、世尊(10)。
(2)别陈行愿总说
曼殊室利、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从前修行菩萨道(11)的时候,在因地发过十二个大愿,要使一切众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
注释
1.此去东方过十个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佛国:即原经文「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殑伽是梵文Gangga的音译,意译就是印度的恒河。以恒河里的沙(无量数)比喻数量之多的意思,十殑伽沙,即十条恒河的沙。
2.应正等觉:「应」,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正等觉,或称正遍觉,梵文为三藐三佛陀;意思是佛乃不偏不邪、没遗漏的超脱生死的大觉者。称诸佛无上的正智,叫正等觉。即佛的觉悟。是佛的十种称号之第二。(第一为如来,见经题注释)
3.明行圆满:又名明行足。佛是三明万行,具足圆满,意思是佛的智净微妙,明晓无量劫的罪福,自利利他的功行庄严,六度圆满。是佛十号之第三。
4.善逝:到诸深三摩提(即三昧Sam?dhi)无量智慧中去,名善逝。为佛十号之第四。《大乘义章》十二末说:「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5.世间解:佛对世间生灭因果无不解了,名世间解,又名知世间,能了知有情世间(众生世间)和器世间(生存环境、山河大地等国土世间,并非有情)之事。《净影大经疏》:「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为佛十号之第五。
6.无上士:天上人间佛是至尊无上的,名为无上士。为佛十号之第六。
7.调御丈夫:佛教化众生时恩威并施,化物不暴(pu曝),挺然不屈,都能调御信服的意思,名调御丈夫;是佛十号之第七。
8.天人师:佛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导师典范,名天人师。为佛十号之第八。
9.佛:是梵文薄伽梵(Buddha-Lokannatha)的意译,音译为佛陀?路迦那他。佛是佛陀(Buddha)的简称,意译为觉者,是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又觉行圆满者,故名佛,是佛法修行的最高果位。(佛譬如是大学教授的话,则菩萨如副教授、缘觉如讲师、罗汉如助教,合为四圣法界)。佛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为佛教的创始人(即教祖),佛数为无量数,如印度恒河的沙。为佛十号之第九。
10.世尊:即原经文「薄伽梵」。为梵文Bhagavat和Lokannatha薄伽梵的意译。统上佛的九号万德具足,故名世尊,即薄迦梵;《大乘义章》卷十二说:「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为佛十号之第十。
11.菩萨道:菩萨修行圆满,自他二利,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名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原经文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暗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昧,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语体文
(二)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相好如我愿):愿我来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1)的时候,愿我自身具有无量光明门(2),炽然非凡。这身光照耀着周遍一切无量、无数、无边的世界(3)。再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的形相和八十种随形的好德性(4),来庄严我身;并愿一切众生都和我一样同证菩提,同具光明相好。
第二大愿(身光利他愿):愿我来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我的报身像琉璃一样(5),内(智光)、外(身光)明彻(照映真法大机),其相晶莹纯净,一无瑕污;而且光明广大,功德巍巍(高大),身善安住在真净土、发出的光焰交织如网,其庄严超过太阳和月亮。照到幽冥地狱里的众生,都能蒙受佛法的开晓,随他的意趣,做他乐意做的佛事。
第三大愿(受用智便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要以甚深无量(竖澈真如)、广大无边(横穷法界)的智慧方便(6),使一切众生所求受用之物(世间七宝、出世三乘二果)都得到满足,不使他们有所缺少。
第四大愿(住菩提道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如果有人不明正法而行邪道(7)的,都要使他们安住在正觉的菩萨道中(8),如修小乘佛法的声闻(9)、或独觉的人,都要把大乘的究竟法(自觉觉他)使他们安身立命。
第五大愿(三聚清净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药师如来法门中修清净行的,一切都要使所持的戒律,不缺其一(10),要具有『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生不度』的三聚戒(11)。如果有毁犯戒律的,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后,还是能够清净自在,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
第六大愿(六根完具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些人,身处卑贱下劣,五官六根(12)有缺陷,容貌丑陋,且心智顽愚,或有眼盲聋哑、屈手跛足、驼背、痲疯、颠狂等种种病苦,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后,一切都能端正貌美、聪明智慧,五官四肢健全无缺,没有种种疾苦。
第七大愿(除病离贫(13)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众生身心受到种种疾病的逼切,无医无药来救治,无亲无家可归宿,真是贫穷又多病苦;如果他的耳朵一旦听到我的名号,种种病苦都会消除,就能身心安乐;家中所需资具都能丰实满足。甚至经过信、解、行、证的过程,证得无上正觉(14)。
第八大愿(转女成男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像有的女人,因是女身,受到百恶(15),所迫害的苦恼,极度厌恶女身,要想舍离;如果听到我的名号后,来世都能转女成男,具备近成世间的丈夫相(远成调御丈夫相),经过修行直到证得无上正觉。
第九大愿(改邪归正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要使众生们跳出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罗网门(16),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如果已经堕入种种恶见,像在密林中迷了路的,也都要引导他们到正见路上来,逐渐使他们学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人』的菩萨行(17),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大愿(免难消灾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像有的人犯了国法,口供在案,于是绳捆鞭打,关在牢里,或将受刑杀戮;以及其他无尽灾难,和无法抗拒的凌辱,以致内心悲愁,身受煎迫,身心两苦。如果听到我的名号,一心归依、忏悔前愆,那么由我的慈悲、福德和威神之力(18)都能解,脱一切忧苦(19),得到身心自在。
第十一大愿(空腹饱餐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像有些众生,受饥渴所逼恼,为了求得食物又造作出种种恶业来。如果听到我的名号而开慧、专心念我名号而思慧,更受持而修慧(20),那么我要先把世间的上好饮食给他吃饱喝足,以养色身;然后再把出世间的禅(shan善)悦法喜(21)消除他的烦恼、增长他的智慧,以后终于建立一个究竟安乐的无余涅盘的境界。
第十二大愿(衣具满足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像有些人们贫困缺衣,被蚊虻叮咬,受冬寒夏热之苦,日夜身心逼恼,如果听到我的名号,专心忆念而不断修持,就能得到如他所爱的种种上妙衣服,还能得到其他一切宝贵庄严的物具(如珠璎铃佩,靴鞋等严身之具),又如花缀璎珞装饰头上,以香涂身,演奏各种鼓乐乐器等,随心所欲,都能满足。」
「曼殊室利、这是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点微妙至上的大愿。」(合之为二愿:1.求菩提愿,即愿我来世得无上正等菩提,2.利乐他愿,使众生所求都能得到满足。)
注释
1.无上正等正觉:即原经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正等的意思,三菩提是正觉的意思,总的说,是认为能觉知佛法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是得到无上的、明悟「空」、「有」平等圆通的中道之理,破灭无明(暗钝的妄心)、大觉圆满而证得佛位(果)。《大智度论》卷八十五说:「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就是成就这种觉悟。
2.自身光明:像法华的眉光、华严的足光一样,药师如来有身光,遍(hian变)照一切世间,并愿一切众生也有身光。
3.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佛经中把一个佛刹(即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叫三千大干世界,据《长阿含经</a>》卷十八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之四天下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宇宙空间是无边的,大千世界是无量无数的,常称「十方微尘世界」,所以说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4.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佛菩萨有无漏不尽的神通力,可将法身化为三十二种(甚至更多)大丈夫相的应化身来适应众生的随机方便;三十二相亦称三十二大丈夫相,指佛的庄严容仪,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又有八十种好的微细特征,合称为「相好」。据《大智度论》卷四中说:三十二相是:「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又叫千辐轮相,脚心底有轮宝的肉纹),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man漫)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状),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伊泥延膊相(股骨如鹿那样纤好),9)立正手摩膝相,10)马阴藏相(阴部如马),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16)细薄皮相,17)七处(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师(狮)子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师子颊相,26)口中津液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声相,(声音清净深远),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ji记)相,32)白毛相。(眉间有白毛,也称眉间白毫相,平时卷缩,伸开达一丈五,从这里放出的光叫毫光,或眉间光。)」
随形好:指身体某部位某种美的容仪,有八十种,例如:鼻高好孔不现相、身清洁、身不曲、容仪备足、一切乐观、面具满足、言音深远、口出无上香、随众生意和悦与语、脐不出、身持重、发不乱、足有德相………等等。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是显示的德相,圆满庄严,然天上的梵王和人间轮王也具有,但是很大差别,《智度论》卷四中说:「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虽同样有三十二相,但好差区则很大。生到净琉璃世界的众生,可以经常见佛闻法,依佛指示的教导去修行,逐渐得到相好庄严,与佛无异,达到如佛平等一如</a>。
5.身如琉璃:身如青色宝琉璃是其体,净无瑕秽是其相,内外明彻是其用,由于内智光和外身光非欲爱所生,才有神通力照映大机,功德庄严,开晓幽冥众生或安居净土,作诸佛事(三恶道无真理之光故称幽冥)。
6.无量无边智慧方便:无量是指智慧深湛,竖彻真如,无边是指智慧广大,横穷法界,智是证真,慧是达俗,度生中可以方便圆通,即随方应便,以利导人。
7.邪道:除了如来戒、定、慧为正觉道外,其他邪迷六师外道都是邪道。印度前有95种外道。
8.菩提道: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菩提道是汉梵双举,意思是修持正觉的途径,即正觉道,如来戒、定、慧名正觉道。凡外道所谓戒、定、慧名邪迷道。
9.声闻、独觉、大乘:佛法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其中菩萨乘是大乘(自觉觉他),声闻乘和独觉乘是小乘(只自觉)。声闻是闻佛教言,悟四谛理(苦、集、灭、道),断见思惑而成道(入涅盘)。独觉即缘觉;天台宗分缘觉和独觉为二。在佛世时观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叫缘觉;在无佛世时观飞花落叶之外缘成道的,叫独觉,即独自觉悟而离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而成道的,又叫辟支佛(乘)。
10.不缺戒:(大乘戒品)列有十种戒,不缺其一谓之不缺戒。犯戒如器皿已缺,最基本的五戒为:杀、盗、淫、妄、酒。
11.三聚戒:1)摄律仪戒(无恶不断),2)摄善法戒(无善不修),3)摄众生戒(无生不度),三者总称三聚戒。所以持戒的含义有「止持」(消极的制止一切不应做的恶事)和「作持」(积极地尽量去做应做的好事)两重意义。持戒可使我们身心清净,自在愉快和无漏的正定相应。
12.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和六根相对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诸根不具是六根有所缺陷,凡生理缺陷都是宿业所报,如诸根不具是杀害动物的受报,身处下劣是尊己卑人的受报,容貌丑陋是瞋恚不忍辱的受报,顽愚是邪见的受报,盲聋瘖哑是毁谤三宝的受报,肢体畸形是畋猎伤害动物的受报。这种种病苦,除了外界因素及内部失调外,均按因果定律得到报应。
13.除病离贫:病是杀生的报应,贫是偷盗的报应,修行持戒即可除病防贫。又如女身之苦,甚于男身,如能至诚受持,来世能修得男身。
14.证得无上正觉:学佛修行有四个过程:信、解、行、证,就是信受后坚定不移,学习佛法,依此四个进程修行达到证得佛果(无上正觉),那时修行者自己心境上必有所得,故称为「证」。解为明白了解的意思;行是修的功夫、修的功德。
15.因是女身,受到百恶;即原经文「为女百恶」。妇女之苦甚多,如月经不调不净,生育艰苦、公婆虐待、丈夫凶狠,子媳不和,孤寡无男等。《玉耶女经</a>》说:「谓女有十恶,」《华严经》说:「为女有五障。」
16.罗网:即原经文「魔罥网」。魔有四种:1)烦恼魔,2)五阴(色、受、想、行、识(zhi志)魔,3)死魔,4)天魔。都是指尘世劳碌及贪爱欲望笼罩三界如罗网一般遭致灾害,故称魔罥网(即罗网)。因闻佛号心地清净,才能弃邪归正,解脱诸魔。
17.菩萨行:即行菩萨道,自未得度先度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菩萨行。方法有六种,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18.福德威神力:佛有三德:1)至尊至大,庄严光明,无所不在的法身德,2)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能观照实相的般若德(智慧德),3)教化众生时能以方便真实的智慧,自在无碍地取胜的解脱德。佛有六通神力和十四种畏力,都是力量无比的。众生承受佛的福德,顺随教理,并借佛的威神之力,解脱忧苦。
19.一切忧苦:苦是在身所受,如不可避免的灾难,不可抵御的陵(凌)辱;忧是内心所受,如爱别离的「悲」,怨憎会的「愁」,求不得的「煎」,老病死的「逼」。人生有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盛(或称五蕴盛,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烦恼之火烧心的苦)。
20.闻名、『专念、受持:得闻佛名,是启示闻慧,然后一心不乱的专念佛号和功德,是为思慧,继续不断的无间的受持付诸实行,是为修慧。
21.禅悦法喜:即原经文「法味」。先以世间的上妙食物(如印度的奶酪、醍醐)使饥渴者饱足,再以出世间的法味,即禅悦法喜,增长智慧,排除烦恼,再通过自我教育、刻苦修行而达到无余涅盘的毕竟安乐境界。(声闻、独觉二乘为偏空涅盘,是不究竟,唯如来是毕竟安乐涅盘,即无余涅盘,为至乐境界。安乐即涅盘。)
原经文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语体文
(三)佛土庄严皆七宝成
释迦佛再次告诉曼殊室利说:「至于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大愿和他佛国的功德庄严,我若用一劫(1)大时或一劫多的长时间来说也是说不尽的。然而他所成就的佛国(2)一向清净,没有尘世的污秽和男女的爱欲,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更没有愁事和叹苦声。一切建筑,胜过人间:地面是琉璃宝铺的,界道是金绳围的,城墙楼台、宫殿楼阁、轩帘罗帐都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做成的;也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功德庄严,相等没有差别。
在他的佛国里(东方琉璃世界)有两位大菩萨:一位名叫日光遍照菩萨,另一位叫月光遍照菩萨(3),是药师如来的左右胁侍,其位在那无量无数众多菩萨的上首,即将依次递补佛位(4)。都能修持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法门,依正法宝藏(如来藏心)(5)修证。所以,曼殊室利,诸多有信心的清净善</a>男子和善女人们(6),应当发愿往生到那位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去。」
注释
1.一劫:劫是梵文「劫波」(kolpaepoch)音译的简称,是指时间很长的意思。世界的一「成」到一「毁」叫做一劫,劫有小、中、大三种:一个小劫为1680万年,(世上人的寿命有增减,从人寿十岁算起,每百年增加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再从此每百年减一岁,直减到十岁,如此增减时间总共为1680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八十个中劫合为一个大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为四劫。
2.然而他所成就的佛国:即原经文「然彼佛土」。彼佛土指东方琉璃世界,有八种殊胜:1)无娑婆(尘世)的秽恶,2)无男女的欲爱,3)无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4)无愁事、无苦声,5)无泥土沙碛,6)无坑堑的坎坷,7)胜过世间的木石结构,都是七宝(上已注明)所成,8)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功德庄严。
3.日光遍照:日光破暗以照昼,月光清凉以照夜,两位大菩萨的日光、月光都是周遍法界,胜过日月。这两位大菩萨是药师如来的左右胁侍,合称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如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又如大日如来和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经。
4.次补佛处:凡菩萨修行到无上正觉菩萨这最高位即等觉位,乃一生补处,渐近佛位,将依次递补佛位而成佛。佛为妙觉,等觉与妙觉相隔一间,尚有一重生死未破、一层法性未圆,亦如亚圣和圣人、副教授和教授之差一样。日光、月光两位大菩萨被推崇在众菩萨的上首,是将依次递补佛的处所。意思是渐邻佛位,而继本佛之后将要成佛,故日光、月光两位菩萨是药师佛的补处菩萨。
5.正法宝藏:即如来藏心,是佛理教义的中心,诸佛菩萨依此修证,教行理果,从此出生。十二大愿就是正法宝藏,一切利人为中心。
6.善男子、善女人:是指闻佛法后归依三宝,正信、正业、正行而信受的男女,这里统指缁素(即在家出家的修行者),都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无疑叫「信」,闻熏佛法叫「善」。)
原经文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a>,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份,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旁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语体文
(四)因果定律学持净戒
这时世尊又告诉曼殊室利童子说:「曼殊室利,有些人不懂得顺理为善、违理为恶(1)的道理,一味贪恋别人的财物,而自己又吝啬,不知布施和布施果报的道理,这是痴愚不明智,和缺乏善信的根基门(2),他只晓得多聚财宝,勤加守护着;看见有人来乞讨,心里就不乐意;如不得已而做一些施舍时(虽暂时布施而非出于本意),就像割他身上的肉一样,深深地痛惜。
还有不少吝啬贪心的人,积聚许多资财,连自己也不舍得受用,怎么会给至亲的父母、至爱的妻子、为他劳苦的奴婢、佣人、乃至穷苦的乞丐呢!因此那种悭贪的人,死后要得报应,转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3)去。
由于过去在人间时,他曾偶而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以昔暂闻,今得暂念),那么今日虽在恶道中,只要暂时忆念那位如来的名号,就在一念之顷,即刻脱离饿鬼或畜生的恶道,还能来生人间;同时因为明了过去世悭贪的业报,害怕到恶道中去受苦,就不敢自私地贪图欲界(三界五欲)之乐,也就喜欢给人恩惠施舍了,见到别人在布施也随喜赞叹;对一切所有财物,都不贪恋别人的也不吝惜自己的;经过学修逐渐地还能把自己的头、目、手、足等血肉身体的部分施舍给来求的人(4),何况其他身外的财物呢!
再说、曼殊室利、还有些人,虽然在如来的学戒之处受持(5)五戒、十戒、比丘戒或菩萨戒(戒有四级差别),但破毁了根本重戒(6),或有的虽不破毁重戒而违犯仪轨法则;有的对重戒、仪轨法则虽不破坏,而毁斥正见,妄谈其他;也有的虽不毁斥正见而丢弃多闻全面的教理,所以对佛所说的契理之经,其深刻的意义不能了解;有的虽然多闻全面的教理,但妄自认为未得智而得到了、未证佛果而说证得了;由此傲慢覆蔽了自己的心,所以自以为是而非他,嫌恶正法,甚至诽滂佛祖、毁教排禅、这就和邪魔结党为伴的了。
这种愚人,自己做了上述种种邪见的恶行,还要使无量百亿(7)众生受他们的影响,堕落到大险的火炕中,不能自拔。
这六种人(破戒、犯律、毁见、弃闻、增慢、谤法的人和效法六种的人)将来应堕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中轮流辗转不息,无有尽期(即从地狱出,复转畜生,畜生罪毕再转饿鬼,如是轮转)。但若能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外凭佛力便舍恶行,内凭自力修诸善法,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8)去。
假使不能舍诸恶行,也不能修诸善法而堕入恶道的人,就凭药师如来救度众生的本愿威力,可以使他当前暂能听到药师佛名号,这样他们从三恶道中寿命完了,还可以生到人道,有机会得到深信因果的正见、乐于精进(9)、学佛,伏恶持戒、善调意乐,就能出世俗家,而入如来家(即出家为僧尼)。在如来的出世间法(10)中受持学戒之处,没有破重戒、毁轨则等情况,而深信正见,多闻博学,甚解佛法经典深义;远离傲慢之心(11),礼敬诸佛,不谤正法称赞佛法,亲近善知识,不与邪魔为伴;渐次勤修六度、上弘下化的菩萨行,就速得修证圆满门(12)。」
注释
1.有些人不懂得顺理为善、违理为恶:即原经文「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所谓「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为善为恶,各有各的果报,如果今世贫贱者,就是前世或前几世不肯布施该得的报应。佛门修持者应修戒、定、慧三学,还必须修持六度。六度和四摄是众菩萨应修行之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度」的梵语叫「波罗密多」(意「到彼岸」),布施是六度之一,有三种:1)财施,用自己的资财送给别人,2)法施,用佛法劝化度人。3)身施,又名无畏施,不惜牺牲自己肉体生命为大众谋福利,即舍己为人,如革命烈士为国为民捐躯身亡。布施亦为「四摄」之一。(四摄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利于团结人们。)
2.缺乏善信的根基:即原经文「阙于信根」。意思是不信佛法的基本理义,例如「因果律」、(凡是一切物质的变化、心的变化、心物混合的变化均受此因果律的支配,完整的说:「因缘果报」,缘是助因,由因、缘和合而产生果,故对善恶诸业,是自作业,身受果报)「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三法印」(1)诸行无常,世界万有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也没有创造万物的主宰者,3)涅盘寂静,脱离生死和六道轮回,进入毕竟安乐的涅盘境界)等等,凡对这些教义都不信的人是缺乏信根的。
3.转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即原经文「生饿鬼界,傍(旁)生趣」。三界有情(众生)因惑造业,业有善恶和轻重,获得各种果报,在六道轮回中辗转受到不同的苦或乐。六道的前三者(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后三者(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也称三恶趣。饿鬼界即饿鬼道。旁生趣即畜生界,也名畜生道。
4.把自己的头、目、手、足等血肉身体的部分施舍给来求的人:即原经文「以头目手足,血肉身份,施来求者」。《报恩经</a>》说:「大光舍头及忍辱太子舍眼」;《莲华藏世界经》说:「灯光舍臂」;又如释迦佛的弟子舍利佛以目施给婆罗门,都是将自己身体部分施舍给需要的人。
5.学戒之处受持:即原经文「受诸学处」。学处即是学戒的地方,戒共有四级:五戒、十戒、比丘戒和菩萨戒。
6.破毁了根本重戒:即原经文「破尸罗、破轨则、毁正见、弃多闻、增上慢、嫌谤正法」。这六种都是持戒修行中的愚人邪见。梵文「尸罗」,意译性善,破尸罗意思是破毁根本重戒;破轨则是不守法度的犯戒律;毁正见是对正确的佛之所说加以否定,即不深信因果律等佛法,妄说法空或斥小乘。弃多闻是向小背大,强调偏面,不顾圆融的见解。增上慢是抬高自己,妄自傲慢,认为未得智说得到了,未证佛果说证得了。嫌谤正法是恶意毁谤佛法,甚至呵佛骂祖、毁教排禅。这六种人是罪恶深重的。
7.百亿:即经文「俱胝」。梵文「俱胝」意译百亿,常说「那由他」(十亿为一兆,十兆为一京,十京为一那由他)都是代表极大的数目。
8.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即原经文「不堕恶趣」。这里指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9.得到深信经因果的正见、乐于精进:即原经文「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正见是指深信佛法,如因果律等,精进是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勤学佛法。善调意乐是指自己内心中制恶持戒学佛,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和愉快。
10.如来的出世间法:即原经文「如来法」。法即出世间法,指佛陀所说的教法,亦即佛法,为佛教三藏经典,名《佛藏》,又名《大藏经》。
11.远离傲慢之心:即原经文「离增上慢」。意思是礼敬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颂赞佛法,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专研并深解佛法、道德高尚、能为人师表者,他能引导人正信佛法、诚发菩提心。又善知识有三种:1)外护善知识,使人不怖畏,得安稳修习佛法;2)同行善知识,能一同学习佛法者,得互相研究、互相促进;3)教授善知识,弘扬佛法,使学佛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
12.速得修证圆满:即原经文「速得圆满」。指一超直入修证了义,叫速得圆满。
原经文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魇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为饶益。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刹帝力、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正,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语体文
(五)业因果报往生觉岸</a>
1.离嫉妒诽谤恶
释迦佛再次告曼殊室利说:「如有些人们,贪图别人的富贵荣华,嫉贤忌才,赞扬自己诋毁别人(1),将来就当堕入三恶道中,经历无量千岁,遭受各种惨痛剧苦,受尽了惨痛剧苦的果报以后,他从恶道中死亡,继之再转生人间,成为牛、马、驼、驴等牲畜,常常被人鞭打,忍受饥渴的逼恼,又常肩负重担,沿途奔走。即使轮回为人,也是处于低贱地位,作人奴婢,受人使唤驱役,身心总不得自在。
若是前世为人的时候,曾经听到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此以前的善因,现在再忆念起来,一心一意地归依(2)药师如来,这时佛以威神之力,慈悲护念,种种痛苦都能解脱;使各种根器(六根)变为聪明伶俐,智慧多闻,终能求取上胜佛法,常遇善信的朋友;永远断除外魔邪见的罥网(罗网),破灭包藏烦恼的愚痴无明的蒙蔽,枯竭妄念流注如河的烦恼(3),解脱一切生、老、病、死的忧愁苦恼。」
2.离斗讼咒诅恶
又对曼殊室利说:「如有些人,好生是非,欢喜离间,甚至互相殴斗、互相诤讼(4),恼乱自己,更恼乱他人,损人不利己,大家痛苦;而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会增长种种恶业,辗转相互报复,常常做出有害无益的恶事,互相谋害对方,如祷告山林、树木、冢墓间的鬼神,代他报复;或宰杀牛羊猪鸡等众生,用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恶鬼(5),书写仇人名字在草木作成的形象上,用恶毒的咒术咒诅他;或以魇、魅、蛊毒(皆鬼名)等鬼道邪术相害;还有用邪道咒术使尸体活动起来,命令他去伤害仇人的性命,或损坏仇人的身体。
这些人们,如果能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承佛威力,上述六种暗害的恶事,都不会致害,一切都会转化而起慈悲之心,化灾害为祥和,化损伤恼乱为利益安乐;互相不再有损恼之意和嫌恨之心、各各欢悦;由于各自身受到生活中的喜悦满足,不相侵凌而变得互为饶益。」
3.往生净土
世尊又告曼殊室利:「像佛门四众(6):僧、尼、男居士、女居士和其他至诚信佛的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受持八分斋戒(7)的,或常年受持,或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受持,在受持学戒之处,由于这个善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的净土、听闻佛法而未决定的人,如果听到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而专念持名,到临终时,就有八位大菩萨(8),他们的名号叫: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这八位大菩萨会乘空而来,指引他道路,往生东方琉璃世界,从种种颜色相杂的莲花中自然化生(9)。
4.上升天下
或有因此善根功德,生于天上(10),虽生天上受福报,而本来善根尚未穷尽,不会再堕到三恶道中去。
5.还生人间
当天上寿尽,还能降生人间,福德大的,能当皇帝,统治四洲(11),其威德为万民顺服,自在地使百千万人民,安立在行十善道(12)的国土中;福德差些的,或生人间的王族、婆罗门(13)、居士等大家族里,财宝富饶,仓库丰满,身形相貌也极端正,眷属具全,聪明智慧,勇健威武如大力士。
6.转女成男
如果是女人,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诚受持的话,以后不再转生女身。」
注释
1.诋毁别人:即原经文中「悭贪嫉妒、自赞毁他」。悭贪嫉妒:吝惜己物是悭,恋求他物是贪;《成实论</a>》说:「悭有五:财悭、法悭、家悭、处悭、赞悭。」害贤为嫉,忌色为妒;这些都是恶业,其中悭贪是身恶业,嫉妒是意恶业,自赞毁他是口恶业。各各都有恶报;嫉妒堕为畜生,恒受鞭挞之报;悭贪受饥渴逼恼之报;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是自赞毁他之报。
2.一心一意地归依:即原经文「至心归依」。归是归投,依是依靠,意思是以至诚恳切之心,把身心性命归向佛陀。佛门弟子首先要做到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法、僧称为三宝;佛的法身、佛像均为佛宝,佛的遗教、经律论三藏为法宝,继承弘传佛法的人,即僧尼为僧宝。
3.枯竭妄念流注如河的烦恼:即原经文「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魔是贪欲为业,以八万四千尘劳,网罗众生,所以叫魔罥(即罗网),如能永断尘劳、无明等恶业,即可转业成道,圆满佛果。无明即愚痴,是生死烦恼的根本,因为愚痴重重包藏着生死烦恼如壳一般,所以叫无明壳。而人的妄心不断流注,欲念此起彼伏,如滔滔江河一般,没有休止,使人在生老病死中受尽愁苦,所以叫烦恼河。惟有断无明,化愚痴为智慧,才能一切皆断,修得涅粲,永离生死苦海。
4.好生是非,欢喜离间,甚至互相殴斗、互相诤讼:即原经文「好喜乖离,更相斗讼」。也即乖离、斗讼、互相谋害:乖意违背、离意间断,好喜乖离是指那些爱找别人岔子、与人格格不入的人,但这还是内心的瞋恶,属意业。斗是殴击,属身业,讼是争辩曲直,吵到执法官方以求判决,属瞋恶的口业。(身、语、意统称三业)这些瞋恶可以升级到互相谋害,恶业更大。上述都是明害,下面种种邪道恶事却属暗害,有:1)告召,2)祭祀,3)咒诅,4)魇祷,5)蛊事,6)起尸等六类暗害妖术。
5.药叉、罗刹婆等恶道:药叉即夜叉,汉译捷疾鬼;罗刹婆汉译可畏,是专吃生人的恶鬼。这些恶鬼也包括魇魅、蛊道。魇与魅、蛊都是鬼名。《楞严经</a>》说:「贪枉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叫魇鬼;贪欲为罪,是人罪毕,遇畜为形,叫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为形,叫蛊鬼。」
6.四众:指佛门四众,是苾刍(即比丘,欲称僧)、苾刍尼(即比丘尼,俗称尼姑)、邬波索迦(即优婆塞、男居士,汉译近事男,邬波斯迦(即优婆夷、女居士,汉译近事女),后两者是在家修行者。
7.八分斋戒:即八关斋戒。1)不杀,2)不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香华鬘、油涂身,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7)不坐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只吃早、中二餐。前七项是戒,后一项是斋,合称为八分斋戒。有的常年受持,有的在一年中的正月、五月、九月受持三个月。
八关斋戒,是释迦佛为在家男女佛教信众(佛弟子)制定的八点戒条,为暂时出家之学处。受持者须一日一夜然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能受持八关斋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又称近住律仪)。八戒在五戒外再另加上三条,6)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7)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8)不非时食(过正午不吃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参见《俱舍论》卷十四)此八法释迦佛判定每月六斋日受持。六斋日梵语叫posadha,音译为布萨陀婆,优婆沙陀,和布萨是一义。布萨意译为长净,净住,长养。有清净梵行之意。依佛教仪式有三义:(1)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卅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能长养善法。(2)在家信众于每月六斋日实行八关斋戒,亦谓增长善法。(3)信众向别人忏悔所犯罪过,叫做渐增长,意为断恶长善。僧尼半月布萨说戒一次与八关斋戒的半月布萨三次是同出一个原因。
六斋日为什么要选择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这六天。又每年要选择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呢?!
(一)从科学的依据来分析:这与太阳月亮运转行度和地球人类道德的规则、生理的心理的规则有关联。同时与中国的天文、《易经</a>》象数和过去东方的天文都有联带关系。
(二)从佛教方面来说,据《大般若经》卷十四中说:「六斋日月八日,廿三日、十四日、廿九日、十五日、卅日,诸天众会。」又《四天王经</a>》中说:「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鬼、蜎飞、蚑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廿三日使才复下;廿九日太子复下;卅日四王复自下。」选用每月六日,每年这三个月,受持戒斋,也是一种权巧方便。如要详细研究可参学《大宝积经</a>》。
受持戒斋的目的:是为了种植出世之因,不是为了怕天神来伺察善恶,不是怕疾病凶衰,也不是怕天神嫌毁。
其他的日子也可以受持,一日受持有一日的功德,日日受持,日日皆有功德。
总之,受持关斋戒身心止恶行善,同时一心不乱念药师如来名号,学修「药师法门」,现生能得药如来的感应,所求皆遂。临终往生东方琉璃或西方极乐园,如若愿力和业力不足,功德和戒行不够亦能上生天道。
8.八大菩萨:这八位大菩萨都是位居等觉已近佛位的大菩萨,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
乘空而来:这个「空」字不是天空虚空的空,是指不知内外、中间一下子自然现出来,看到八大菩萨。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含义。
有的本子中用「乘神通来」,如果是想从虚空中这是有相的,就不对,是外道了。
示其道路(示其去处):是指行修持者的神识往那里去,这里指的「道路」是没有形象的(是形容词),那个境界,菩萨即现前,或一笑一摆手,你就懂了,知道如何与佛菩萨相应。学修药师法门或弥陀法门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临命终时仍不断的持念佛号。这边气一断,那边就往生净土了。
即于彼界,是指东方琉璃世界或西方极乐世界。
9.从种种颜色相杂的莲花中自然化生:即原经文「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华即花,宝华是指佛界的莲花,莲花是光明净妙,有色有香,又能结果。《华严经》是把华来作经名,是喻佛在修因之地时,所修的种种功德,经修行而得到佛果的地位。此处指净信修行有果的,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引其「神识」到佛界,在宝华中化生,了脱生死,非同凡间的化生,是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
自然化生出一个你修持者,同莲花生</a>大士一样,自己又得一个身体,这叫「意生身」,不是原来的「中阴身」了。
10.生于天上:三界六道众生,福报最厚的在天道,即指六欲天:1)四天王天,2)忉(d?o刀)利天,3)夜摩天,4)兜(d?u都)率天,5)乐变化,6)他化自在天。
三界是梵文Trilokya的意译,佛陀把世俗世界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皆处在生死轮回中:是有情众生的三种境界。《俱舍论》卷八中说:「(1)欲界为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包括五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六欲天和人;以及他们所依存的场所(器世间),如人所居的四洲等。(2)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所居………仍离不开物质。包括四静虑处(四禅天)十八种天,称为色界十八天。(3)无色界,更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其体非色,立无色名,依众生同分及与命根而得相续。包括四天,称为四无色天。」以上三界系佛教依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和禅定修行思想出来的。
总的说来三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生于天上,然生天还是有漏善因,感有漏的乐果,不是究竟的。在天上享受天乐,然到天福尽时仍要堕落下来。
11.能当皇帝,统治四洲:即原经文「或为轮王,统摄四洲」。指人间的金轮王,统治四洲的是:1)南赡(shan善)部洲,2)东胜神洲,3)西牛货洲,4)北俱卢洲。
12.十善道: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三身业)、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四口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三意业)。」十善又称十善业。十善可分止、行两种、《法界次第初门》卷上说:「十善有二种,一止一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止则息于重倒之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至乐果也。」修此十善道的能升天道。
13.王族(刹帝力)婆罗门:印度古时社会分为四种阶级:1)刹帝力即王族,2)婆罗门即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者,3)吠舍即商人和手工业者,4)戍(x?虚)陀罗即农民。佛经中这四阶级也叫四姓。
原经文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南无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耶、阿啰诃谛、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谛、莎诃。』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华、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像。
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语体文
(六)演说真言诸佛护念
1.持咒治病
世尊又对曼殊室利说:「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当他成佛时,由于他在菩萨因地所发的本愿力,欲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尤其看到人们遭受种种病苦的报应,如羸瘦畸形、消渴虚痨、黄疸热病等;或是被人以邪术受魇、魅、蛊、毒等暗害;或因短命;或时横死;药师如来的悲心要使这四种苦报消除(1),人们为消灾延寿向他祈求都能愿满。
2.入定说咒
那时药师世尊,首先入定(三昧)(2),名叫『除灭一切众生苦恼』。凝心息虑的正定完毕,在他佛身头顶的肉髻(ji记)中,放出大光明(3),在光芒四射中演说药师真言(大陀罗尼咒)(4)如下:
『南无薄伽伐帝(6)、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耶、阿啰诃谛、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6)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谛、莎诃。』
当时药师世尊在光芒中说完此咒,大地震动,放出大光明,照耀一切众生,所有的病苦都被消除,普遍蒙受安稳的快乐。」
3.持咒灭苦
「曼殊室利、如果看到有病苦的男子、女人,应当一心为那病人虔诚持咒,自己应先洗澡漱口,以求清净,对着病人吃的食物或药品或无虫的净水,念这药师真言108遍(7),然后给他服用,这样所有一切病苦,都能消灭。
如果有其他祈求,只要至诚专心无间地念诵此咒,都能同样如愿;不仅无病延年,命终之后,还能往生到东方琉璃世界去,决不会退转回来(8),乃至继续修行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4.结劝受持
所以曼殊室利、如有男子、女人对那药师琉璃光如来,诚心殷切、恭敬供养的话,应该常常诵持此药师真言,不要废忘。」
佛又对曼殊室利说:「若有清净正信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等所有十种佛的名号,听了就修持念诵阳(9);早晨刷牙漱口、洗澡清净后(10),敬献各种香花、烧香、涂香,奏种种微妙音乐,来供养药师如来像(11)。
对这部药师经典,或者自己抄写,或请别人抄写,可以分播四方流传后世,自己一心诵念受持,边听边思考,研究经中意义,做到信、解、行、证。对于那精通佛理的法师(12)们,应尊重敬修供养,把一切生活所需资养身体的衣、食、住、药等东西,都要无偿地供给他们,勿使有所缺乏。这样的恭敬供养三宝,就能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保佑,满足所求的愿望,乃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注释
1.要使这四种苦报消除:即原经文「欲令是等病苦消除」。病苦是苦报之一,苦报有四种:1)众病苦报,2)诸毒苦报,3)短命苦报,4)横死苦报。病苦中瘦挛,指手足拘曲;干消即是消渴,为虚痨症;黄热中黄是黄疸的肿症,热是发热的蒸症,即热性传染病。横死是寿命未尽,无病不该死亡,但突遭横祸而死。加上中毒、短命,都是药师如来本愿要消灭的苦报。
2.入定(三昧):即原经文「入三摩地」。三摩地(samath)。又叫三昧,汉译为正定,如静坐中息虑凝心、不昏不散的境地,即心专注于一境。
3.肉髻中,放出大光明:是三十二相之一,比喻佛的法身所现的般若相。肉髻是头顶最高处、像发髻状的肉,放出光明是显现无上正觉来完成救度众生的事业。
4.药师真言(大陀罗尼咒):梵文陀罗尼(incantation)就是咒,也可说「真言」,这里是药师真言,因为一切咒是佛菩萨亲口所说,不讲其意,所以叫密咒,梵文翻译汉文时,只译音,不译意。
5.南无:是梵文Namas、Namo的音译,一般译为南无,或那谟,意译为归依、归命、归敬或致敬。「南无」是佛教信众一心归顺于佛陀的常用语,用在佛、菩萨名号之前,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虔信,如归依佛、法、僧三宝。《观无量寿经</a>》说:「南无阿弥陀佛」。又如《如意轮陀罗尼经?如意宝轮王陀罗尼》说:「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法)耶、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6.薄伽伐帝:即薄伽梵,意译世尊。鞞杀社:即药,窭噜:即师,薜琉璃:即琉璃。钵喇婆:即光,喝啰阇也:即王,怛他揭多耶:意译如来,阿啰诃谛:即应供,三藐三勃陀耶:即三藐三菩提,意译正遍知。怛侄他:即说咒曰。唵:此字下是密咒,不能翻译。(此咒大意是:用法药医治一切众生病苦。使之立即痊愈。)
7.念这药师真言108遍:即原经文「咒一百八遍」。烦恼有108种,所以用108遍的咒力破除108种烦恼。如借咒力加持食物、药品和无虫的洁净水中,都成为良药,能消除所有病苦。
8.决不会退转回来:即原经文「得不退转」。这里指到了东方琉璃世界后,所发的誓愿不退转、修得的果位不退转,所得的修证也不退转(愿、位、证三者)。
9.所有十种佛的名号,听了就修持念诵:即原经文「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此处提出如来、应供、正等觉等所有十种名号,是强调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尊敬和崇拜,所以要念诵他所有十种名号。出声地背念叫诵。
10.早晨刷牙嗽口、洗澡清净后:即原经文「晨嚼齿木澡漱清净」。这里讲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必先清净身和口;印度古时用小指大的齿木放在口内咀嚼,来清洁口腔和刮舌。
11.供养药师如来像:即原经文「供养形像」。供养佛像的香华表示万行,烧香表示智观,涂香表示戒品,伎表示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乐表示法言</a>,其他幢幡表示禅定,还可供养清净饮食品、灯光照明及各种资财等等。供养僧宝可用衣、食、住、药等资身。这一段说明修、供、受持和解义等修持的方法。
12.法师:参见经题注释8,一般指精通佛法,善于讲解经义,为人师表者称为法师,是指学识道德高尚的僧尼之尊称。目今对年长的僧尼礼貌上也称呼法师。道教中善符箓、祈禳诸法的道士,也称为法师,如同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
原经文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华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
语体文
(七)恭敬佛陀流传经宝
这时曼殊室利童子禀告佛说:「世尊、我今发誓,愿在今后像法起时以种种善巧方便,使一切有清净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等,都能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甚至睡梦中,耳边也要听到药师佛的名号而有所觉悟(1)。」
又说:「世尊、若能对此药师经领受经义、持念不忘、阅读背诵(2),或给他人演说开示(3),自己抄写,或请别人抄写,可以流传后世,要十分恭敬尊重(4)法宝,用种种花香、涂香、末香、烧香,和鲜花做成的花环(5),珠宝串成的璎珞,幡盖(6),奏乐等而作供养;又用五色练缎做成锦囊,装好经卷,安放在打扫得干净的地方所设置的高座上(5),以作供坛。
注释
1.甚至睡梦中,耳边也要听到药师佛的名号而有所觉悟:即原经文「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地藏梦入地狱而大愿陡发,法华则梦证圣位而弘经相成,此《药师经》中的文殊师利菩萨则愿睡中和醒时都流通药师如来圣号。
2.持念不忘、阅读背诵:即原经文「受持读诵」。信力领纳叫受,念力坚执叫持,对文口念叫读,背文记念叫诵。这四点为自利,是学佛法者自学自修、自利、自度,乃至得证佛果(正觉)必须做到的。
3.演说开示:口舌宣扬为演说,简略的开解佛法叫说,详细的现身说法叫演,直讲佛法叫开,婉转说出深奥之理叫示。这四点为利他,是弘扬佛法、利他度人,必须做到的,也是利他度生的必要本领。
4.恭敬尊重:用物质(六种供物)的供养是外供养,内心的恭敬尊重是内供养,更为重要。
5.花环:即原经文「华鬘」。「华」即「花」字,华鬘是花连贯成串的花环,套在头上或身上作为装饰品。
6.幡盖:即幢幡盖。幢,在佛像前立竿为柱,顶安宝珠,上面用丝帛装饰,表示佛陀统率众生,制伏魔众的意思。一般有称「经幢或石幢」,其上刻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
幢幡连称,用来供奉和装饰佛菩萨像等。
盖:佛像上所置的装饰品,如圆筒形,丝帛制品,如《无量寿经》卷上说:「妙珍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
7.五色采缎做成锦囊,装好经卷,安放在打扫得干净的地方所设置的高座上:即原经文「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楞严经》说:「写此经咒贮于香囊,或带身上,或供宅中,诸毒不能为害。」亦同本经之意。设置高座安放经典,也是恭敬尊重之意。五色彩是青黄赤白黑五色线缕,也用于灌顶道场作金刚线等。
原经文
「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语体文
(八)四大天王供养守护
曼殊室利接着说:「那时四大天王门、和他们的眷属,还有其他无量百千天神,都到这里有经宝的地方来,供养和守护经处,可使外魔不生,内障不起。
世尊,如此经宝(2)流传的地方,佛教信众有能信奉受持的,就能蒙那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本愿功德力、都听到佛的圣号,那么经宝流行区域就会消灾延寿,不再发生死于非命,也因诸佛护念,不再被各种邪神恶鬼来夺人精气,即使被夺,还得和原来一样,能定慧庄身心安乐。」
注释
1.四大天王:也称为护世四天王。据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小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所以称为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实此名不恰当。寺院的天王殿塑有四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zha托))塑像白色,把持琵琶法器;南方增长天王(毗(pi皮)琉璃)身青色,手持宝剑法器;西方广目天王(毗琉博义)身红色,右掌托宝塔,左手绕缠一龙为法器;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身绿色,右手持华伞,左手握银鼠为法器。他们的法器是吉祥的意义:宝剑舞动生风,琵琶协音可调,宝伞遮风挡雨,龙(水蛇)被降服变顺,四方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以保国泰民安。
2.经宝:此经为法宝,本愿为佛宝,受持闻名为僧宝,三宝住处(所在地)最为吉祥,所以不会有横死,及诸恶鬼神夺其精气等许多灾患。
原经文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份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语体文
(九)诵思经典一切皆遂
佛告曼殊室利:「是的,是的,正如你所说的,因诸天王的守护,恶鬼不能侵,身心安乐,不再有横死,真实不虚的。曼殊室利,如果有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们,要想供养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话,应首先造立那位药师佛形像,其次布置好清净的高座请上安置,第三有供奉各种鲜花,第四应烧各种佳香,第五再用各种幢幡(1)将那里装饰得非常庄严。那么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意业净),吃清净食物(口业净),沐浴更清净衣,保持芳香清洁(身业净)等,使身口意三业清净(2)。还要内心清净,应当不生一点妄贪迷惑的垢浊心和愤怒害人之意(3),对一切众生要心怀利益安乐和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4),而且要一律对待,无论怨亲、彼此平等(5)。然后奏起梵乐,歌颂赞唱,绕着佛像向右转,应边走边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读诵药师经时,一面思惟以求理解其中精华奥义,(自利),才可演说开示,化导众生(利他)。能如上述的供养修持,这样随你所乐意祈求的,-『切都能如愿以偿:求长寿的得长寿、求富饶的则得富饶、求官位的得官位、求子女的得子女(四求皆遂)。
还有些人,忽然睡着做到恶梦,看见各种恶相或有怪鸟【******】包围,或在住的地方出现怪异现象;那么此人如果用种种上好美妙的资财用具恭敬供养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恶梦、恶相和种种不吉祥的现象,都会因内心修省、忏悔业障而一齐隐没,不能再为害他的身心(6)。
或者有水灾、火灾、刀灾、毒害(7),和身临悬崖的险境,或遇猛象、狮子、虎狼、熊罴(8)、毒蛇、恶蝎(9)、蜈蚣蚰蜒(10)、蚊虻(11)等恐怖场面,只要能至诚地忆念那位药师佛,恭敬地供养,一切恐怖和灾难都可以解脱。
一个国家如果遭到外有别国侵扰,内有盗贼、不法份子等叛乱,若能忆念、恭敬供养药师如来,那么这些内忧和外患,都可解脱,免除刀兵干戈的灾难。」
世尊又说:「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们,直到寿命终时也不信奉天道(12),只是一心一意归依佛法僧三宝,受持禁戒(即净戒)(13);如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等;在所受的戒中,如有违犯、毁戒的,害怕堕入恶道,只要能至诚专心念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又恭敬地供养,肯定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中或者有的女人,分娩临产时忍受极度的痛苦,如能至心称念药师佛名号,并礼拜、赞颂、恭敬供养,那么,种种生产的痛苦都会消除;所生的子女,身体各部分都很健全,体形容貌,都极端正,看见的人心生欢喜,而且他智慧敏锐(14),平安顺利、健康少病地成长,没有鬼神来暗害他。」
注释
1.幢幡:幢和幡,都是旗帜之类。《无量寿经》说:「七宝金幢」,幢是圆柱形的佛前饰物;幡是扁的狭长形旗帜,都是佛前的装饰,也可以竖起来作出行队伍的前导。
2.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八方斋戒是意业净,清净食是口业净,清净衣及澡浴是身业净。
3.不生一点妄贪迷惑的垢浊心和愤怒害人之意:即原经文「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内心的垢是贪心,浊是痴心,怒是嗔心。贪嗔痴是烦恼中的三毒。
瞋:为梵文pratigha的意译,三毒之一,有仇恨和损害他的心理,《大乘五蕴陀》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贪:又称为贪毒,亦为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自身生喜之念,起贪着之心及取待的欲望与无明共起三界轮回苦的根本烦恼。
4.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是给人快乐之,悲是拔人痛苦之心,喜是见人离苦得乐而生悦之,舍是舍弃一切而无着之心。
5.无论怨亲彼此平等:即原经文「平等之心」。对待怨、亲,无厚薄好坏、彼此平等无异之心。
6.恶梦、恶相和种种不吉祥,都会因内心修省忏业障而一齐隐没,不能再为害他的身心:即原经文「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所谓不祥之兆,都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报应,如恶梦恶相、怪鸟百怪等不吉祥现象,都能由内心自省自修,及早忏悔身、口、意三业之所造,再恭敬供药师如来而消失。
7.水火刀毒:是无情之物造成的灾难。
8.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恶象即指凶猛的大象,师子即狮子,(佛经中狮子都作师子,两字相通用);熊罴俗称为人熊,力大能拔树。这些都是有情动对人的威胁,依因果法则,也是由过去三业所造成的果报。
9.恶蝎:蝎尾有毒钩,能刺人中毒。
10.蚰蜒:俗称蓑衣虫,和蜈蚣同类。
11.虻:状如蝇,专叮牲畜,也能咬人,有牛虻、花虻、食虻之别。
12.直到寿命终时也不信奉天道:即原经文「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尽形是尽形寿的简略,人寿终结到死亡,叫尽形寿,形是指身体肉体,其寿命即形寿。不事余天的天,是指天道,天有三:1)外道天,为无想天(邪);2)魔王天,为欲色二顶二自在天(邪);3)凡夫天,为六欲四禅四空天(此天为正)。即使正天的凡夫天也是有漏,未超脱生死,故不当事奉;正天尚不事奉,何况其余二种邪天呢,所以叫不事余天。意思是天道虽是六道轮回中最上等的,但还是有漏的,就是说善根福报会享尽漏完的,漏完了依然可能落到人道或其他道,所以只有归依三宝依教修行,才能达到无漏的无余涅槊。(故不能以天道为满足)
13.禁戒:即净戒。禁是禁止身、口、意三恶业,戒是戒诸恶行。五戒:不杀、盗、淫、妄、酒。十戒:在五戒上加:6)不着华香华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倡伎、亦不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10)不捉蓄金银财宝。比丘尼戒在《行事钞》上说:「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此处(原经文)五百戒只是指数字之多而已。
14.体形容貌,都极端正,看见的人心生欢喜,而且他智慧敏锐:即原经文「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外为形色(容貌举止),内为利根(智慧和品德)。
原经文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阿难,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汝今能持,当知皆是如来威力。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
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
阿难,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
语体文
(十)颂扬世尊佛理教义
这时释迦世尊告阿难说:「如我赞扬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所有功德,这是十方诸佛修行达到极广极深的境界(甚深行处)(1)能参究诸法宝相、穷源尽底,确是一般修行者难以了解的,你听了相信么?」
阿难答道:「大德(2)世尊、我对如来所说的契经,深信无疑,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如来的身语意三业,没有不清净的。世尊、纵然太阳、月亮可从天空堕落,最高无比的须弥山门、可倾倒移动,但对诸佛所说的佛法,决无异议。世尊,有的众生,没有完备信仰佛法的根基(信根不具)(4),听到诸佛修行到甚深行处,有这样的想法,为何单念药师琉璃光如来这一尊佛的名号,就能获得如此消灾集福拔苦与取,所求皆遂等的功德胜利呢(5)?由此不信,反更产生诽谤,那末他将在无明永暗的生死长夜(6)中失去大大的利乐,还因谤佛获罪要堕落轮回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里去,流转无穷,无有出期。」
释迦佛告阿难道:「那些人,如果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虔诚至心地受持,深信佛法,不再疑惑,那就没有理由也决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的。
阿难,这种诸佛甚深所行,是一般人很难相信和理解的,而你现在却能深信受持,当知都是如来的慈悲威力所加被。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的修行者、和未登十地的诸菩萨(7)等,都还不能如实信解,唯有接近佛位的等觉菩萨(8),才能如实信解。
阿难,在生死轮回中人身是很难得的(9);对佛、法、僧三宝真实信仰、至诚尊敬,尤为难得;能听到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则更为难得。(佛对阿难叹此三难得)
阿难,药师琉璃光如来,如此功德巍巍,都因为在菩萨因地修无量的上弘下化的菩萨行(10),行无量的善巧方便(11)慈济众生,发无量的广大愿,如果我用一劫或一劫多时间来广为赞说,一劫长的时间毕竟有限,会很快过去,而药师佛的功行誓愿,善巧方便,是没有穷尽,说不完的。」
注释
1.甚深行处:修行由浅入深,有四处:1)六凡行处(三界六道的修行);2)二乘行处(罗汉、独觉的修行,还浅窄不深);3)菩萨行处(深行尚未圆成);4)佛行处(乃是圆满究竟、穷无尽底的甚深行处)。所以此处说的甚深行处即佛行处,是十法界中除佛一界之外,其他九界都难可了解。十法界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合称为十法界。
2.大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圆和万德具全者尊称为大德。佛具三觉,亦指:1)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2)始觉(外缘助熏开始觉各本有自性)、3)究竟觉(发心修行,达到惑尽智圆</a>成佛道的究竟清净)。故称佛为「大德世尊」。再者,有伏恶之势称为大威,有护善之功亦称大德。又《毗奈耶杂事十九》说:「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对菩萨也可称大德,有时称「善男子」。又对阿罗汉有时也可称大德,如第十节中救脱菩萨对阿难称呼大德,是对阿难的尊敬。
3.须弥山:即原经文「妙高山王」。佛经上说的须弥山,其高广无比,为众山之王,故称妙高山王。
4.信根:是对佛法的根本信仰,《杂阿含经</a>》卷十六说:「起信心根本坚固」,这种信念即称信根。除信根外还有四种根本:精进根(努力修行)、念根(四念处</a>)、定根(四禅)、慧根(四谛)。合为五根。
5.一尊佛的名号,就能获得如此消灾集福拔苦与乐,所求皆遂等的功德胜利呢?即原经文「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佛说「一摄一切,一切摄一」,意思是一切诸法归入一法之中,而一法代表了一切诸法,故一佛的一名、一相、一行、一愿,都是诸佛法界行处,即甚深行处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因此凡念一佛名号,礼敬一佛,即礼敬诸佛,乃有如此的功德胜利。同样「一摄一切」的道理,一「正」能治众邪,一「善」能消诸恶,所以一佛名号,而有如是功德胜利。
6.长夜:《胜鬘宝窟</a>》中本说:「长夜者,生死远旷名长,无解自照称夜,又生死难晓,故称长夜也。」如凡夫流转生死,无明昏暗,犹如长夜。
7.未登地菩萨、一生所系菩萨:菩萨行其有五十一阶果位,由浅入深: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及等觉菩萨位,合为五十一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阶位称为三贤位(根据《仁王护国经</a>疏》),因为未登十地,位未入圣位,(十地位等觉菩萨位,乃至佛位才是圣位)故称未登地菩萨。
等觉菩萨是接近佛位的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故称为一生所系菩萨。他虽然低于佛,一重生死未破,一层法性未圆,但对甚深行处佛的所行已能如实信解。二乘(声闻、缘觉)信而不解,三贤位菩萨解而不实,十地大士解而未知,到等觉位方能如实信解。
9.人身难得:佛说三个难得:1)人身难得,2)信敬尊重三宝尤难,3)闻药师如来名号,复难于是,是三难中之最难得。闻名尚难,何况入佛甚深行处,当然更难而又难了。这是佛对阿难叹此三难。
10.行、愿:愿是因,先弘誓始于心,行是果,终以大悲济难,这是大乘因果,诸佛菩萨都是依此行愿两端而修持。
11.善巧方便:善巧是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方便是在施行方法上</a>,种种方式随宜而设,为方便权宜的妙用。
原经文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长病赢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涕泣围绕。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
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命难,亦不造作诸恶之业。
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随力所能,恭敬供养」。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曰:「善男子,应云何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续命幡灯,复云何造?」
救脱菩萨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语体文
(十一)归依三宝免堕六道
释迦佛开示结束时,法会大众里有一位大菩萨,名叫救脱(1),从座位上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地,二手合掌,恭敬地向佛躬身施礼道:「大德世尊、今后一千年像法起时(2),有些众生业障深重,被各种病患所困扰,长病拖得骨瘦如柴,不能饮食,喉唇也干燥,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只觉黑暗袭来,已经出现死亡现象(3),他的父母、兄弟、妻儿等亲属,和朋友师长等围着他哭泣,而他自己虽然躺卧病床,却见到阎(yan严)罗王(4)的使卒勾引他的神识』(5),到阎罗王的跟前。由于众生都有与生俱来的神识形影不离,将跟随每个人所作或罪或福的事情都丝毫不漏地记录下来,现在那人命终,原原本本拿来呈给执法阎王。这时阎王就根据记事簿审问推究,计算他一生所做的事,善恶多少,然后根据罪福轻重,判处他该受的业报,再人六道轮回去受报。
这时,如果病人的亲属师长或朋友(6),虔诚地为他归依药师琉璃光如来、请僧众们一遍遍的读诵此药师经,点燃七层的灯(7),(让智光照亮七菩提路)悬挂五色的续命神幡(8),(建立五分法身以断五根所贪的五尘欲)或许还能使他的神识回来延长寿命,只是好像做了一场恶梦。因借三宝、幡灯等光明之力,使他亲见梦中情景,明了业报不虚。经过七天,或二十一天,或三十五天,或四十九天,他的神识回来时,好像大梦初醒,病也痊愈了。自己都能记得阎罗王的审判,确切明了善和不善业所应得的果报,以及亲友们所修祈忏的功德。由于他亲自证见的业感果报,所以今后他不但平时止恶行善,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听从去作任何恶业。
所以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们,都应这样自修功德,受持诚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9),至诚地恭敬供养。」
此时阿难请问救脱菩萨道:「善男子、病难时应当怎样恭敬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续命幡灯又该怎么造?」
救脱菩萨道:「大德、如果有病人想解脱病苦,应当代他受持七天七夜的八分斋戒(见前注释),应当把饮食物品和其他如衣服、被缛、汤药、房屋等生活资具,尽力去筹办,好劣随人,但必须尽心至诚地供养僧众。每天昼夜六时(10),虔诚礼拜,恭敬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专心读诵药师经四十九遍,燃灯四十九盏,诚造药师佛的圣像七尊,每尊像前各放灯七盏(七佛计四十九灯),每盏灯的光量像车轮那么大,点燃开始直到四十九天,灯光长明不熄,以消身三口四七支恶业;并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手(11);还应放生(12)各种禽畜、水族动物等四十九个;如能这样做,可以度过危险的灾难,不被种种横祸和恶鬼所害(13)」。
注释
1.救脱菩萨:此菩萨起悲悯心,示持洪法,拯救众生苦难,解脱众生横死,故名救脱菩萨。
2.像法起时:即像法转时,详见46页注4。
3.死亡现象:即原经文「死相现前」。死相有:1)体温渐散;2)呼吸缓慢、心跳微弱、人气将断;3)神识欲去。
4.阎罗王:即原经文「琰魔法王」。阎罗王,是冥界之王,对善恶赏罚,福罪升降法中得大自在处理,故名法王。他的使卒(即部下)叫琰魔使。
5.神识、俱生神:唯识论说众生有八识,神识即众生的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意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是经过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众生的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加第七识叫末那识(此识以第八识为所依、所缘而生的识,常缘第八识的具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Manas),及第八识。人死亡之后,前七识均亡,唯独第八识阿赖耶识,包藏善恶业种的熏染,随其罪福不断在六道中轮回辗转无穷,无有灭亡。
俱生神:因每次出生第八识是与生俱来的神识,故名俱生神。
6.亲属师长或朋友:即原经文「亲属知识」。亲属知识:指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和朋友、师长。
7.点燃七层的灯:即原经文「燃七层之灯」。七层之灯,昔以身、口破七支戒,今以智灯照出七菩提路。恶业有七支: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所以防止七恶有七支戒。这里供养的数量、日期、遍数等都由七及七的倍数、或自乘数(7×7=49)来实行,表示就是要消灭七支恶业,赎罪复生。
8.五色续命神幡:为了续命悬五色神幡,今以神幡建立五分法身之幢,来消灭昔日以五根所贪的五尘欲。
9.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即原经文「随力所能」。尽自己最大努力,筹备高级珍奇之物,或尽己所有,不计等级,丰俭、优劣,惟在至诚虔心。
10.昼夜六时:印度古时,昼六个时辰,夜六个时辰,昼夜六时共十二时,即将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说明:此批注作了修改)
11.?手:一?手是伸长手指,从大指端到中指端的长度。
12.放生:即原经文「应放杂类众生」杂类是禽、畜、爬虫、水族动物之类,放生是解脱其死亡的灾难,延长其寿命,由此可得消灾延寿的功德。
13.不被种种横祸和恶鬼所害:即原经文「不为诸横恶鬼所持」。诸横指刀、兵、水、火、饿、怨、敌等横祸致遭横死。又如车祸事、飞机失事、压死、跃死、逐死和蛇咬伤致死等。
横死:是寿命未尽,遭横祸而死。
原经文
「复次、阿难!若刹帝力、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
彼刹帝力、灌顶王等,尔时应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诸系闭。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稳,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切有情,无病欢乐。于其国中,无有暴恶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而刹帝力、灌顶王等,寿命色力,无病自在,皆得增益。
阿难,若帝后、妃主、储君、王子、大臣、辅相、中宫彩女、百官、黎庶,为病所苦,及余厄难,亦应造立五色神幡,然灯续明,放诸生命,散杂色华,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语文体
(十二)国泰民安无病欢乐
救脱菩萨再对阿难说:「像刹帝力王族(1)、灌顶王(2)等,可能遇到国家的七种灾难:所谓人群中流行的疫病(疾疫)、外国的侵略(外患)、国内的叛乱(内忧)、预兆灾害的星象变化(星变)、日月天文的变化引起的灾难(薄蚀)、不适时的风雨雷电之灾(风灾、雨灾、触电等)、以及久旱不雨(旱灾)等灾难(3)在这些情况下,刹帝力王族和灌顶王等,应该对--切众生发慈悲心,赦狱囚(犯人)、放鸟兽,要按前面所说的供养之法,来供养药师如来,如造幡、诵经等,因药师如来有拔苦与乐、消灾致福之愿,故有前述种种的功德。
由此内心修省的善根(内借自力),再蒙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力(外被佛力)能使他们的国家得到没有内忧外患、安稳和平的政治局面,也无天灾人祸,而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人民群众也就过着没有病灾的安乐生活。在他们国内没有暴恶夜叉、恶鬼邪神等来恼害人民,一切恶事恶相也都消失。
帝力王族和灌顶王等,因尊佛悬幡而寿长,由心慈放生而命延,因燃灯斋戒而色盛力强(体力增长),由大赦而无病安乐,由内心供养三宝而威德自在、施政良仁,国泰民安。所以举国上下都得增益。
阿难、还有国王的眷属臣民,如皇后、妃子、太子、王储(王子或藩王之子),大臣、宰相,太监宫娥,或中央、地方的大小官员、人民百姓等,如果也为疾病所苦,或遇其他种种厄(e呃)难,也应如国王那么修供,色神幡,燃灯长明(可破幽暗),放生各类大小动物(可延生),散彩色鲜花(散愁苦为欢乐),烧各种名香(除臭污为芬芳),那么各种病苦都得消除而痊愈,种种灾难都能解脱。」
注释
1.刹帝力王族:即原经文「刹帝力」。印度当时有四姓阶层,刹帝力为四姓之一,是王族。
2.灌顶王:印度国王的太子,在即位时由转轮圣王取四海之水盛在金瓶里灌洒太子的头顶,作为王位的仪式,所以以后就称灌顶王。转轮王是手执轮宝来降伏统治四方的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王,各有相应金属所制的轮宝。金轮王掌管东、南、西、北四洲,银轮王掌管东、南、西三洲,铜轮王掌管东、南二洲,铁轮王掌管南阎浮提一洲。
3.灾难:七种灾难的发生,都是由于不明十善、不信三宝,不行仁政,不施恩德的缘故。
《仁王经</a>?受持品》:「佛为十六国王说,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讲读《仁王经》,灭七难,生七福。一、明失度难;二、星宿失度难;三、灾火难;四、雨水难;五、恶风难;六、亢阳难;七、恶贼难。」
《药师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前所说之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一、人民疾疫难;二、他国侵逼难;三、自界叛逆难;四、星宿变怪难;五、日月薄蚀难;六、非时风雨难;七、过时风雨难。(详见122面原经文)
《法华经?普门品》说观音之威神力能灭众生之诸苦难。天台之观音义疏</a>上以七难科之。一火灾难、二灾难、三罗刹难、四王难、五鬼难、六枷锁难、七怨贼难。
原经文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言:「善男子!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
救脱菩萨言:「大德!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是故劝造续命幡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
阿难问言:「九横云何?」
救脱菩萨言:「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二者,横被王法之所诛戮。三者,畋猎嬉戏,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者,横为火焚。五者,横为水溺。六者,横为种种恶兽所啖。七者,横堕山崖。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是为如来略说横死,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
复次阿难,彼琰魔王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宝,坏君臣法,毁于性戒,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是故我今劝诸有情,然灯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俱在会坐,所谓:
宫毗罗大将,伐折罗大将,
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
頞你罗大将,珊底罗大将,
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
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
招杜罗大将,毗羯魔大将,
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随于何等村城围邑,空闲林中,若有流布此经,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或有疾厄求度脱者,亦应读诵此经,以五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
尔时,世尊赞诸药叉大将言:「善哉!善哉!大药叉将!汝等念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恩德者,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语体文
(十三)药叉护法免罹横死
1.问答释疑
这时阿难问救脱菩萨道:「善男子,为什么生命已尽,死相现前的人,还可以得救而延长寿命呢?」救脱菩萨说:「大德、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如来讲有九种『横死』(1)吗?所以要劝告悬挂续命神幡和点燃长命慧灯,修诸福德,就是要以修福的功德达到他应有的寿命而尽终,(即延长他不应当尽而尽的寿命),就可以不经过苦难的祸患。」
2.免遭九横
阿难又问:「有那九种横死?」
救脱菩萨道:「像有的人们,得病还轻,但是没有医生,没有药品,也没有照顾护理的人;假使遇到庸医,却给了他不对症的药,实在不该死而死了,就造成医疗事故而横死。还有相信世上的邪魔、外道、妖孽(2)的巫师,听了他们封建迷信的瞎说祸福,就产生恐怖、心慌动摇,由于不能端正自己的心,到处问卜吉凶(也是封建迷信),反招来了祸患;甚至杀了禽、畜、水族等种种动物,来祭祷鬼神,或是召唤山川精怪,乞求保佑;这样的不敬佛陀、不明佛法、残害杀生、迷信外道、丧失正见等等的做法,要想延长寿命,终归是得不到的。而他的愚痴、迷惑、信邪、倒见,延误了医治,倒是真的使他横死了;而且因此死后要入地狱,永无出头之日。这是第一种横死(3)。
第二种横死,犯罪而横受国法处以极刑诛杀。也包括文字狱、冤假错案等致死。
第三种横死,是打猎嬉耍,随便杀生,或沉湎酒色,放纵过度,丧精败神而横死于恶鬼邪神夺其精气,少年夭亡。
第四种横死,是火灾,或雷击、触电、枪炮、原子弹等伤害致死。
第五种横死,是水灾,如洪水泛滥、山洪暴发或乘船遇难、落水溺死。
第六种横死,是被种种猛兽,如狮虎豹狼等咬食而死。
第七种横死,是悬崖失足,或受追逼坠落,以及山崩、地震等而死。
第八种横死,是被人毒药暗害、或书祷于魇鬼、用邪术咒害或咒起尸体等中毒及害死。
第九种横死,是因为饥渴所困,没有饮食,贫穷饥饿而死。
以上这些都是释迦佛约略说过的横死有这九种,实在还有其他无量无数的横死,难以一一都说到。」
救脱菩萨又说:「阿难,那阎罗王主要掌管世间有情众生的名册,记录人们的罪福,若有人不孝五逆(4)、破坏侮辱三宝、违反国家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法规,以至国主不施仁政、臣民不忠不爱国家)、毁坏信佛法和恭敬供养三宝者的各项净戒等等,阎罗王都会依据他们罪业的轻重,经过审讯和招供后处罚他。所以我现在劝请人们,燃灯造幡,放生修福门(5),使人们度脱苦厄,再不遭受各种灾难。」
3.药叉护法
这时,大众里头有十二位药叉大将(6)都在法会座上,他们是:
宫毗罗大将(蛟龙,为金龙身首)
伐折罗大将(金刚、执金刚杵)
迷企罗大将(金带、腰束金带)
安底罗大将(破空山)
颊你罗大将(沉香)
珊底罗大将(螺、女形、首冠华鬘)
因达罗大将(能天主、地持)
波夷罗大将(鲸鱼、长大如鲸)
摩虎罗大将(蟒龙)
真达罗大将(头有一角)
招杜罗大将(严帜、杀者)
毗羯罗大将(善艺)
这十二位药叉大将,每人各有七千药叉(7),作为眷属,他们异口同声地向释迦佛宣誓:「世尊,我们现在蒙佛威力,能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圣号,不再有对恶道的恐怖了。我们相率一起,都同心归依佛、法、僧三宝,直到寿命终结,誓愿共同肩负起对一切众生应尽的义务,谋求福利,使他们得到安乐。随时随地的,任何村庄、城市、国都,甚至空旷的森林中(人烟稀少之处),只要那里传布流通此药师经,或有尊敬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的人们,我们十二药叉将率领七千药叉眷属,随时保护他们,都使他们摆脱一切苦难;他们所有种种愿望和祈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有疾病和苦难、要求解脱的人,也应当至心诵念此药师经,可用五色的丝线结出我们的名字(8),直到如愿顺遂圆满然后自当解结。」
4.安乐众生
这时释迦世尊称赞十二位药叉大将说:「善哉!善哉!大药叉将军们,你们知念报答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恩德,是应当时常这样利益安乐于一切众生。」
注释
1.横死:年老五脏六腑衰竭、终其天年而死亡叫正命死;身体健壮、寿命末尽,无病突然死亡,叫横死。如水溺、触电、高空坠落、车祸等。
2.邪魔、外道、妖孽:一信邪魔、二信外道(当时印度除佛教外有九十五种外道)、三信妖孽(山林草木之怪为妖,禽兽虫豸之怪为孽)的人都会遭受灾害。
3.第一种横死:即原经文中的「九横」的「初横』』第一种横死是生了病可以医治,不当死而死亡,其原因有八种:1)无医生,2)无药物,3)无护理照顾的人,4)遇庸医,5)药不对症,6)信邪魔(如神汉、巫婆),7)信外道,8)信妖孽。后三种就是人生了病,不好好请正规医生治疗,相信封建迷信的神汉或巫婆来作邪法,或杀了牲畜、水族动物等祭祀鬼神,告召妖孽等等,延误了医治时机加重病情而死。何况想要自己延寿而杀生,这是丧心的,谄鬼耗财这是违理的,卜问祸福等封建迷信是不明法理的,顺从魔鬼外道是丧失正见的,当然自心不正欲求延寿,终不可得。
4.不孝五逆:五逆指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阎黎和破和合僧。
5.放生修福:放生大小各种动物,如禽兽和水族动物等。若能燃灯供佛,造幡放生,则自然罪除愆消,横死中可尽其寿命,尽命中还可增其寿命,上述九种横死也都可免除。
6.药叉大将:药叉是梵文yaksa的音译,汉意译为勇敢能腾飞,即夜叉。恶的药又是【******】的捷疾鬼;这里的十二位药叉大将是善良的,各有别名和特征已在译文中说明。
7.七千药叉:十二药叉大将各有七千眷属(部下),合计为八万四千药叉,这些数字的含义是:「十二」表示可丧十二根尘,依十二愿行不起颠倒妄想而成真如法性。「七」表示可丧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等趣)。「八万四千」表示尘劳有八万四千(多的意思),要把八万四千尘劳一一转为功德。
8.用五色的丝线结出我们的名字:即原经文「以五色缕,结我名字」。五色缕代表五根力法门,借此结名是众生结愿的意思,是感因,神将的卫护是报应,两相感应,才得成就。
乙3流通分
原经文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法门名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亦名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应如是持。」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诸菩萨摩诃萨、及大声闻、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落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语体文
这时阿难请教佛道:「世尊,请问这个法门(1)应叫什么名称?我们该怎样信奉受持(2)?」
释迦佛即告阿难:「这个法门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可以叫《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或者叫《拔除一切业障经》,应该牢牢记住,依经中意义来奉持。」
此时释迦佛演说药师如来法门完毕,诸位大菩萨和大声闻、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又名阿修罗)、揭路荼(即迦楼罗)、紧捺洛(即紧那罗)、莫呼洛伽(即摩?罗迦)、人和鬼神等一切与会大众,听了释迦佛所说的微妙法门,个个皆大欢喜,决意深信领受,依佛所教,虔心至诚地修学奉持(3)。
注释
1.法门:言为世则叫「法」,众圣同由叫「门」,就是说众圣都是由这些法门之路,勤修苦学,超凡入圣的。释迦佛说此药师如来法门,就是说此经有三种名称:
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人、法命名,人是药师,法是本愿。
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此名从感应而论,有情结愿能感因,神将卫护是报应。
3)拔除一切业障经:从法、障而论,拔除是对治,即是法,业报不论粗细都是障。
以上三名,可以说是根据三个方面来命名的。
第一个名称是从药师如来方面,犹如医师。
第二个名称是由自他双方,悲智双运,犹如医师诊治病人。
第三个名称是从病症方面,犹如病人。
以上三名,自能上契药师如来和释迦佛救度之心,中符神将维护之心,下达有情业障之心,悲智双运,自他均利。
2.信奉受持:即原经文「奉持」。信受遵守叫奉,专念诚诵叫持。
3.听了释迦佛所说的微妙法门,个个皆大欢喜,决意深信领受,依佛所教,虔心至诚地修学奉持:即原经文「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闻是开慧,欢喜是思慧,受持是修慧。信是深信无疑,受是完全领受,奉是遵照佛、菩萨的教导,行是学习修行。佛经终末多有信受奉行四字,而为结束。
后记
弘一大师是笔者先父金赤文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的老师,当时与同学丰子恺</a>、刘质平、曹聚仁</a>、潘天寿、喻元周、朱鸿锵、沉本千等诸世伯均受老师教导,影响极深;因此晚辈由大师伟大精神的感召,学读佛学书籍而起正信佛法,进而归依三宝,乃至虔心素食,尊弘一大师的演讲开示,学修「药师如来法门」。
数年前笔者就感《佛藏》经典中,佛学术语较多,且是古文,对现代初学者不易理解。后知已有几位善知识,大德们为《阿弥陀经</a>》、《地藏经</a>》、《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白话注释或白话译本;但是唐?玄奘三藏法师主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尚少白话注释本,因此笔者发心将其译为白话并加注释,使初学佛法者易于懂得经典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按照弘一大师的开示,认真学修「药师如来法门」。笔者译注本经的因缘就是如此。
现依弘一大师在福建泉州及永春演讲开示的精神,提出数点具体建议,以供修习者参考:
一、学习佛法者应先虔心归依佛、法、僧三宝,发菩提心,要悲智双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修持本法门必须敷设高座供养药师如来圣像,焚香供果,至心虔诚礼拜,然后诵念《药师经》原文,(语体文仅作参考)念诵时一心不乱、思维其义。
三、诚念药师如来洪名,应遵弘一大师开示,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四、经中「药师真言」可以消除病苦、有求皆遂,故常持此咒,功德和利益莫大也。
本《译注》在【******】(佛历二五三三年)弘一大师圆寂47周年纪念日完成初稿。今年是弘一大师诞辰110周年,能及时出版单行本流传,是遵奉大师弘扬「药师如来法门」的教导和遗愿,这是对大师的尊敬和虔诚的怀念;更要学习大师爱国爱教的精神和伟大崇高的品德,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初稿曾请上虞师范高级讲师顾文元老师、讲师陈冲范老师及上虞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钱杭根老师等校阅和润色,又请浙江美院朱金楼老教授审阅;最后恭请上海佛教居士林副林长郑颂英老居士与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审定并赐序言,均此谨致谢忱。
笔者佛学知识浅薄,慧根低劣,译注过程中虽然参考许多有关资料,然其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一定还有不少,恳请大德们和诸读者惠予批评指正。
佛弟子
金兆年敬识于弘一大师研究会
公元一九九○年十一月六日
佛历二五三四年九月二十日
弘一大师110周年诞辰日
附录(弘一大师演讲开示)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戊寅(1938)七月在泉州清尘堂讲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a>。
二、佛说药师如来愿经一卷,隋?达摩芨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家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
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
来」斯为最妥善。
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
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
四、持咒。
所获利益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
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速入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
(一)人中,得大富贵。
(二)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
(三)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
(四)东方净琉璃世界。
10.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
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
【跋】
曩余在清尘堂讲药师如来法门,后由诸善友印施讲录,其时经他人辗转抄写,颇有讹误。兹由觉圆法师捐资再版印行,请余校正原稿,广为流布。法师出家以来,于药师法门最为信仰,近拟于泉州兴建大药师寺,其愿力广大,尤足令人赞叹云。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己卯(1939)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王世英记
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维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于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于对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二、辅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决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分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罣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着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因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惟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庸置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己卯(1939)二月在泉州光明寺讲
药师如来法门大略,如大药师寺已印行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所载。
今所述者,为吾人平时修持简单之课仪。若正式供养法,乃至以五色缕结药叉神将名字法等,将来拟别辑一卷专载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上海佛学书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装入玻璃镜中。供像之处,不可在卧室。若不得已,在卧室供奉者,睡眠之时,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供于几上。不赞诵时,宜以净布覆盖。
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净洁。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拭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
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于礼佛之前预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兼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礼敬
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
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万不可匆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赞叹
礼敬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
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
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右(上)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供养
赞叹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供养偈云: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诵经
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赞偈云: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
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持咒
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a>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八遍,后再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阁黎传授,不可结手印。擅结者,有大罪。
持咒时,不宜大声,唯令自己耳中得闻。
持咒时,以坐为正式,或经行亦可。
七、回向发愿
回向与发愿大同,故今并举。其稍异者,回向须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愿如何云云。若先未修功德者,仅可云发愿也。
回向发愿,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则前所修之功德,无所归趣。今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回向之愿,各随己意。凡药师经中所载者,皆可发之,应详阅经文,自适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课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明斯言,以自求多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