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第五章 问疾


    于是世尊对法王子文殊师利说:「文殊师利,去维摩诘长者家探望一下他的病情。」


    文殊师利回答:「世尊,要面对维摩诘长者是很难的。对于深奥佛法的法则,他有天生可敬的辩才。他又极度精于完整表明自己以及调和他人的分歧。他的辩词犀利,没有人能抵抗他那不可侵犯的智慧。


    他已做完了菩萨所有的工作,也透彻了解佛与菩萨的所有秘密奥理。他善于教化一切魔土,玩弄大神通。在智慧和解脱技法里他都有成就。于不可分、非二元的究竟法界他也有无上高深的了解。他善于以统一实相里的无穷型态来教导佛法。


    他善于针对一切众生不同的六根给予开悟方法。他技巧地彻底整合了他对解脱方法的体验。他对各种问题都有坚决把握。因此,虽然他不能由像我这样只有薄弱防卫的人所抵挡,可是,蒙被佛恩,我愿意去看他,尽可能地和他谈话。」


    那时在那集会里的菩萨、大声闻弟子、帝释、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大家都有这个念头:「年轻的文殊师利王子和那位善知识之间的谈话对佛法一定会有深奥的教导。」于是八千位菩萨、五百位声闻、许多帝释、梵天、天王以及数十万天人和天女,大家都要跟随法王子文殊师利去听法。结果,由这些菩萨、声闻、帝释、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簇拥着,法王子文殊师利进入毗耶离大城。


    此时维摩诘长者独自在想:「文殊师利,那位法王子,就要和许多随众来我这里。好,叫这间屋子转变成空!」于是,他的房子就神妙地变成空无一物了,甚至连门房也不见了。而且,除了维摩诘躺在上面的那张病榻之外,哪里都不见有床榻或椅子。


    现在维摩诘长者看见法王子文殊师利来到,就对他说:「文殊师利!欢迎,文殊师利!非常欢迎你。没有任何来而你在这儿。不用任何看而你出现了。不用任何听而听见你了。」


    文殊师利说:「居士,正如你所说。来的人终究不来。去的人终究不去。为什么?来的人没人知道他会来。去的人没人知道他会去。出现的人终究不会被看见。善知识大人,你的病况还能忍受吗?还活得过去吗?你的四大没受干扰吧?你的病痛消退些了吗?不再增加吧?佛问起你:『你是否有些辛苦、不适、微恙?你的苦恼是否轻微?你是否健壮、舒适、没有自责、有人照顾?还有,你是否与无上快乐毗邻而居?』


    居士,你的病从何而来?还要多久?情况如何?如何才能治愈?」


    维摩诘回答:「我的病是从无明和对存在的渴望而来,将和一切众生的病一样长久。只要一切众生无病,我也就不病。


    为什么?文殊师利,对菩萨而言,世界只由众生形成,而且,住在世上疾病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众生都无病,菩萨也就无病。譬如说,文殊师利,如果商人的独生子病了,他的双亲因为他的患病也会患病。而且只要独生子的病未愈,他们就一直在痛苦里。完全一样,文殊师利,菩萨爱护众生好像每一个都是他的独子。他们患病,他也患病;他们好了,他也好了。文殊师利,你问我我的病从哪而来,菩萨的病是由大悲而起。」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房子为什么是空的?你为什么没有仆人?」


    维摩诘:「文殊师利,一切佛土都也是空的。」


    文殊师利:「是什么使它们成为空的?」


    维摩诘:「因为空性,它们才是空的。」


    文殊师利:「空性的空是什么?」


    维摩诘:「因为空性,连解释都是空的。」


    文殊师利:「空性可以由概念去解释吗?」


    维摩诘:「连概念本身也是空的,所以空性不能解释空性。」


    文殊师利:「居士,应由何处觅得空性?」


    维摩诘:「文殊师利,空性应该由六十二见里寻觅。」


    文殊师利:「应由何处觅得六十二见?」


    维摩诘:「应该由众如来的解脱里寻觅。」


    文殊师利:「应由何处觅得众如来的解脱?」


    维摩诘:「应该由一切众生的主要心智活动里寻觅。文殊师利,你问我为什么我没有仆人?所有的魔王和反对者都是我的仆人。为何?众魔王提倡有生有死的这一生,而菩萨不躲避生死。外道的反对者主张各种见解,而菩萨不受见解所苦恼。所以,一切魔王和反对者都是我的仆人。」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病属于哪一类?」


    维摩诘:「它是非物质的,也不可见。」


    文殊师利:「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维摩诘:「它不是肉体上的,因为肉体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不是精神上的,因为精神的本质与幻觉相似。」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四大元素里哪一个受到干扰,地?水?火?风?」


    维摩诘:「文殊师利,我生病只是因为众生的四大受到疾病干扰。」


    文殊师利:「居士,菩萨该如何去慰问另一位患病的菩萨?」


    维摩诘:「他应该告诉他肉身无常,而不该劝他出家或厌离。他应该告诉他:肉身是糟糕的,但不该鼓励他由解脱里寻找安慰;肉身是无我的,但是众生应该受到教化;肉身是平和清静的,不必去寻找毕竟寂灭。


    他应该力劝他忏悔过去的恶行,可是不是为了赦罪的缘故。他应该鼓励他的因自己的病而对众生所起的同情心,鼓励他的由无始以来所经历的苦难的回忆,以及鼓励他的为众生福祉而努力的良知。他应该鼓励他不要烦恼悲伤,而要显明善根,要保持初机纯净和不生渴求。像这样,鼓励他继续努力成为能治一切疾病的医王。菩萨应该如此以能令生病菩萨高兴的方式去慰问他。」


    文殊师利问:贵大人,患病的菩萨要怎样调伏自己的心智?」


    维摩诘答:「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要以这样的思考来调伏自己的心智:疾病是因从无始以来全面介入误解而生,是由不实的心智组构而来的烦恼所生。所以究竟来说,不可能觉察到什么是可称为有病的。为何?


    身体是四大元素的产物,而这些元素里没有主人和代理人。这身体里没有自我,而且,除了任性坚持有自我之外,毕竟不能觉察一个说是有病的我。


    所以,想想『我不该与任何自我相关联,我应该在认识病根里安息』,菩萨必须放弃他自己是一个人的概念,而要产生自己是一个物的概念。


    想想『这身体是一个众物的聚集体;当它出生时,只是众物的出生;当它死亡时,只是众物的死亡;这些物与物并不知道或感觉到彼此;当它们出生时,它们不会认为:我出生了;当它们死亡时,它们不会认为:我死亡了。』


    再进一步,他为了彻底明了自己是物的这种概念应该这样致力思考:『正如自我概念的情形,物的概念也是一种错误见解,而这种误解又是一种致命的病;我应该让自己从这病里解脱出来,应该致力舍除它。』


    如何舍除这种病?就是舍除自我观念和占有。


    如何舍除自我观念和占有?就是不羁于二元观。


    不羁于二元观是什么?就是没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没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是指什么?就是对平静的不偏离、不动荡和不疑惑。


    平静是什么?就是由自我到涅槃解脱中每件事的平等。为何?因为自我和涅槃两者都是空无的。怎么能两者都是空无的?如言辞所指,两者都是空无的,没有一个是立于真实的。因此,明白这种平等性的人对疾病和空无不以为不同;他的病本身就是空无,疾病本身如同空无一样是空无的。


    患病的菩萨应该明白感觉终究是非感觉,但是不该停止感觉。


    虽然在佛性完全成就时快乐和痛苦都会被抛弃,但那时并未牺牲对恶道一切众生的悲心。因此,菩萨由自己的苦难里明白了这些众生的无穷苦难,他正确地为这些众生着想,决心要治好所有的病。至于这些众生,没有什么要施上的,也没有什么要去掉的;菩萨只用教导佛法,让他们明白那疾病发生的本源。


    这本源是什么?是对象觉知。只要有显然的觉知的对象,它们就是生病的本源。哪些东西是觉知的对象?有相的三界是觉知的对象。


    对基本的、显然的对象的彻底了解是什么?就是无觉知,因为没有能毕竟存在的对象。


    什么是无觉知?不二元地去觉知内在主体和外在对象,这样叫做无觉知。


    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来调伏自己的心,以便克服老、病、死、生。文殊师利,这才是菩萨的病。如果他另作他想,他的一切努力将归徒劳。正如战胜所有敌人的人被叫做英雄,征服老、病、死的人才叫做菩萨。


    患病的菩萨应该告诉自己:『正如同我的病是不实的、不存在的,一切众生的病也是不实的、不存在的。』经由这样的思考,他对一切众生能起大悲而不是落入任何情感上的怜悯。


    那戮力去除偶发激情的大悲并不会为众生的任何一生设想。为何?因为落入带感情的、具目的的观点的大悲只会使菩萨徒劳于再世轮回中。


    然而不涉及带感情、具目的观点的大悲就不会让菩萨于再世中徒劳。他不因带有这类观点而再世,而是心智毫无牵绊地再世。所以,他的再世几乎就像解脱。因为他是如解脱般地再世,他有能力和才干去教导将众生从束缚里解脱的佛法。如同佛所说的『自己受缚的人能拯救受缚的他人,那是不可能的。而自己已解脱的人才能解脱受缚的他人。』


    所以,菩萨应该共享解脱,而不该参与束缚。


    什么是束缚?又什么是解脱?没有施用解脱方法而汲汲于从世界解脱,对菩萨而言是束缚。十足施用解脱方法去参与世间生活,对菩萨是解脱。没有解脱方法里的技巧,却要品尝静思、禅坐和入定之味,这是束缚。用解脱方法技巧去品尝静思和禅坐之味,那是解脱。智慧未与解脱方法合一是束缚,智慧与解脱方法合一是解脱。解脱方法未与智慧合一是束缚,解脱方法与智慧合一是解脱。


    为何智慧未与解脱方法合一是束缚?未与解脱方法合一的智慧是专住于空无、无相和无愿。然而,因是被情感上的怜悯所感动,不能专心于好、相的培养,不能专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化育众生的工作,所以这是束缚。


    为何智慧与解脱方法合一是解脱?与解脱方法合一的智慧是被大悲所感动,因此能专心于培养好、相,专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度化众生的工作,所有的时间专心深入探讨空无、无相和无愿,所以这是解脱。


    什么是未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束缚?未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束缚就是菩萨的种植善根。菩萨被教条信念、烦恼、执着、憎恨和下意识直觉所控制,未能为了觉悟而将善根回向。


    什么是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解脱?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解脱就是菩萨的回向。菩萨弃绝一切信念、烦恼、执着、憎恨和下意识直觉,将善根为了觉悟此一目的而回向,但并不从里头有着一丝骄傲。


    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来思考事情。他的智慧在于思考身、心、病都是无常、苦恼、空虚以及无自我。


    他的解脱方法就是:设法避免一切身体疾病以免累倒自己,以及在不妨碍轮回之下专心成就众生的利益。还有,他的智慧在于明了身、心、病三者既不新,又不旧;既同时,又循序。而他的解脱方法在于不寻求身、心、病的止灭。文殊师利,这是患病菩萨集中心智该用的方法。


    他应该这样来过日子:既不调伏自己的心智,也不放纵自己的心智。为何?


    以放纵心智来过活,这适合傻瓜;而在调伏心智里过活,这适合声闻。所以菩萨应该在既不调伏也不放纵自己的心智下过活。


    不在两个极端的任何一边过活才是菩萨界。


    不是凡夫的范围,又不是圣贤的范围,这样才是菩萨界。


    是世界的范围,却不是烦恼的范围,这样才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明了解脱,却不进入最终的彻底解脱,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那四个魔王出现,但是他们做的工作却是出世的,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求一切智,却不在不对的时机得一切智,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明白四圣谛,却不在不对的时机体验那些真理,那里就是菩萨界。


    一个内观的领域,却不断自愿再生于世,这就是菩萨界。


    一个人们体认无生的领域,却不要注定前往涅槃,这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没有怀抱任何信念,却明白了相对性,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交往一切众生,却保持了免于一切苦难的本能,那里就是菩萨界。


    一个不会发生身心耗尽的孤独领域就是菩萨界。


    是三界的领域,却与实相领域不可分,那就是菩萨界。


    是空无的领域,然而人们培养一切善,那就是菩萨界。


    是无相的领域,那里的人注意普渡一切众生,那就是菩萨界。


    是无愿的领域,那里的人自愿显示世上的一生,那就是菩萨界。


    一个几乎没有承诺的领域,然而一切善根都不断地受到承诺,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种超绝的领域,那里的人成就了一切众生思想和行为的超绝,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通的领域,却没有去尽亵渎,那就是菩萨界。


    是依圣法生活的领域,根本不用觉知任何邪道,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无量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接受再生于梵天,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忆的领域,却不受任何亵渎的影响,那就是菩萨界。


    是静思、禅坐和入定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因禅定之力而再化身于无色界,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念处</a>的领域,而身、受、心、法却不是究竟挂念之所在,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正勤的领域,却不去觉察善和恶的二元性,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如意足的领域,却无需努力就精通,那就是菩萨界。


    是五根的领域,那里的人却知道众生五根的利钝,那就是菩萨界。


    是与五力共同生活的领域,却喜好如来的十力,那就是菩萨界。


    是七觉分圆满的领域,那里的人精通细微才智分别的知识,那就是菩萨界。


    是八正道的领域,那里的人喜好无边的佛道,那就是菩萨界。


    是培养「止、观」才能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落入极端寂静主义,那就是菩萨界。


    是体验万物未生性质的领域,却又是身体的完美、各种相、好以及佛土装饰的领域,那就是菩萨界。


    显示声闻和辟支佛姿态的领域,却无损于佛性,那就是菩萨界。


    是自然全然纯净的万物一致的领域,却显示适合一切众生各种偏好的行为,那就是菩萨界。


    一个人们体验一切佛土不可毁灭、不可创造、有无限虚空性质的领域,然而人们由所有的佛土种类和大小显明了佛土性质的确实,那就是菩萨界。


    是转动圣法之轮和显示究竟涅槃高尚庄严的领域,却绝不背弃菩萨事业,那就是菩萨界!」


    维摩诘说了这些道理,伴随法王子文殊师利的天神中有八千位发了佛觉心。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