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论心性
3个月前 作者: 冈波巴
若以秘密真言教法的术语来说,称为“心性的本来面目”,而若以般若波罗蜜多教法的术语来说,则叫做“自性清净界”,叫做“中道”,或者叫做“般若波罗蜜多”罢了。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有不依靠秘密真言教法而成佛的方法”这种观点。
《功德荟萃》第二十二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秘密真言”教法与“波罗蜜多”教法,二者的道理其实是一致的。
接着,冈波巴</a>大师又解释说:
(譬如)若以秘密真言教法的术语来说,称为“心性的本来面目”,而若以般若波罗蜜多教法的术语来说,则叫做“自性清净界”,叫做“中道”,或者叫做“般若波罗蜜多”罢了。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有不依靠秘密真言教法而成佛的方法”这种观点。
下自“皈依”、“共通律仪” 等等,上至最高层次的“光明禅定”的修法,假设某人不懂得将所有这些教法,都一览无余地作为是修行人身心修行过程中所必备的一串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假如他不懂得按这样的道次第进行实修的话,)那要知道,由于这人所修的这种“道”,并不是全面而完备的,因而,此人也还不能算是真正了解“法”的行者。
如果尚未如此了解,那么,纵然此人续部论典学富五车,但因为(他所掌握的成佛)教授并不完备,所以,他的修行之道也还是不全面的。
由此可见,“饱学密续论典”与“教授无不完备”(二者不偏不倚,相互并重),的确是极其重要的呀!
无论是显是密,所有这些教法又该凭何实修呢?
那就是要凭“见”、“修”、“行”三者,来进行综合的实修了。
有关“见”、“修”、“行”等的论述,无上恩师米拉日巴尊者是这样点拨我的:
确知见故自应观自心,
若于心外他处觅见解,
则如力士寻宝,
是否卫法师?
确知修故不除沉掉过,
修行若除昏沉散掉过,
则如白昼举灯,
是否卫法师?
确知行故不取亦不舍,
行事若有取舍与冀忧,
则如蜜蜂投网,
是否卫法师?
确知密誓当置于正见,
如若另求无稽之密誓,
则如上求泉眼,
是否卫法师?
确知果故自应观自心,
若欲他处求得无得果,
则如蛤蟆冲天,
是否卫法师?
确知上师故应问自心,
若于心外另寻他上师,
则如自弃其心,
是否卫法师?
是故一切显有轮涅法,
无不摄于自心,
是否卫法师?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见”,
所以,就自观其心吧!
如果要从自心之外的其他地方寻找见解的话,
那么,
就会像是(自身本有宝珠,而于他处)寻宝的力士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修”,
所以,
就不要试图去断除昏沉、掉举的过失了。
在实修的时候,
如果要去断除昏沉、掉举之过的话,
那么,
就会像是白昼举灯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行”,
所以,
就不要(对幻现于眼前的境相)时取时舍了。
在行事的时候,如果要有所取舍并存有冀忧的话,
那么,
就会像是蜜蜂自投蛛网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密誓”,
所以,
就(把自心)放在已有把握的正见上吧!
如果试图另从其他地方寻找无稽的密誓,
那么,
就会像是有人企图把泉眼改到上方去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果”,
所以,还是自观其心吧!
如果希望从他处觅得“无得之果”的话,
那么,
就会像是蛤蟆冲天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由于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上师”,
所以,(悟明心地以后,实证的修行)就要自问其心了。
如果要从自心以外寻找其他的上师,
那么,
用这种行为,就会像是拋弃了自心一样了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由以上种种观之,
一切的现象、一切的存在、一切的轮回与涅槃中的事物,
其实都是摄于自心的呀,
是不是呢,卫地的法师?
当心中确切地生起了这样的“见”、“修”、“行”后,在修习“本元心”的时候,如果说先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再修“光明”的话,那么,这其实就是像某人拋掉了他自己的本性,而装模作样地学起了或贤或愚或贵或贱的其他人的模样一般了。因为是丢失了自己的本性,所以,用这种做法是带不来什么益处的呀!
要知道,这个人的真实性情,其实就是他的(未经刻意更改的)原有的本性,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同样道理,所谓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性就是“未经更改(的本元状况)”,详细点儿说,“心的本性”其实就是:
◆ 既不刻意于要“明”,也不刻意于“非明”;
◆ 既不刻意于要“善”,也不刻意于“不善”;
◆ 既不刻意于要“悟”,也不刻意于“未悟”;
◆ “心的本性”,不刻意于“心念”、“明知”等任何一方面。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有时)我们又称它为“本来面目”啊!
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本性是光明、心的本性是无念,心的本性,又叫做“平常心”。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心的本性岂不成“无记”了吗?
因为心的本性,既不刻意于“善”,也不刻意于“不善”;心的本性,他不刻意于(二元对立的)任何一个方面,所以正好是无记的呀!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对于心的这种法尔如此的本性,若已如实地证知了,要知道,那就是所谓的“光明”啊!
“未经更改(的原本状况)”,就叫做“平常心”。
如果刻意于善与不善、明与非明,就是有所“更改”了;波罗蜜多教法中的“远离一多”等等宗义宗见,也都只叫“心意造作之空”罢了(而非本然的空性)。
倘若业已证知了这种“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么,由心所执取的所有外境,也就都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本自解脱”了。(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 将外显的现象确认为心而在未经更改的状态中放下此心,由于这种状态具有“光明而不散乱”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如灯”;
◆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无可认定”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如空法性”;
◆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清净而澄澈”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犹如无染明镜”;
◆ 由于这种状态具有“相续不断”的特质,所以取名形容它叫做“犹如江河”。
假如我们业已如此地证悟到外显的现象就是心(的变现),并进一步地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那么,所有的外显之境就都会呈现出“犹如梦幻”等等特质了;假如真的证到了这种情形,那么,就是在自己的身心中播下了“无漏”的种子了,所谓“无漏律仪”的体性,自然是在这种情形上安立的,而“初地的功德”,也是借此情形而获得的。
如果有人心怀疑虑,自忖: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见初地证悟的特征呢?
其实这是因为,按照秘密真言教法的宗见,由于认为可以在一生一世圆满(成佛的)功德,所以,从“资粮道”到初地“见道”间的所有修道次第,都是可以化零为整、摄而为一来修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便便的大腹,收口于小小的嘴巴一样提纲挈领。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二十二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