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3个月前 作者: 宣化上人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宣化上人</a>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为甚么说是重要的日子呢?因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a>》开始讲说的第一天。在其他的国家或者有人讲这一部经;但在西方国家,相信这是头一次,因为是头一次,值得我们来纪念它,所以说很重要。


    本来说《华严经》是要先讲经的名字,可是现在我们先讲经疏的序。因为这一篇序所说的就包括《华严经》全部的道理,先把这一篇序文讲解之后,对《华严经》的大概意思就会明白了。这一篇序文是谁作的呢?是华严菩萨澄观</a>法师作的。在没有讲序之前,先讲一讲这位作序的法师。这位法师身高九呎(约二百七十四公分),眼睛有重瞳,重瞳就是有两个瞳孔,就是两个眼仁,也就是两个眼珠。白天看他不怎样,和普通人一样,但在晚间看他的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他的双手过膝,很长的。你们注意一下,凡是两手长过膝盖的人,这样的人都属于大贵人,这是一种奇特相。他有四十颗牙,我们普通人则只有三十二、三十四,或者三十六、三十八颗牙。佛有四十颗牙,那么这位法师的牙齿和佛是一样底色的。他读书非常快,七行俱下,他这么一看,以我们看一行的时间,他可以看七行,这位法师真是聪明到绝顶。


    为甚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后,有一位阿罗汉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叫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到中国去做甚么?这两位说,是到中国的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这样可以放你们去了。这位罗汉以后也到五台山去,就对一般人说他见到的境界。这时人们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一看,果然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的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他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为甚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修行时非常认真,丝毫也不马虎,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之后,和没出家之前发过愿,以十事自励——以十种事来勉励自己。这十种事情是很重要的,每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㈠体不捐沙门之表。㈡心不违如来之制。㈢坐不背法界之经。㈣性不染情碍之境。㈤足不履尼寺之尘。㈥身不触居士之榻。㈦目不视非仪之缘。㈧口不味过午之肴。㈨手不释圆明之珠。㈩宿不离衣钵之侧。


    这十种,我再来给你们略略地解释:


    ㈠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无时无刻都穿袍搭衣,很郑重其事的,像个比丘的样子。表,是样子。


    ㈡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于佛所说的一切规矩、戒律,一定遵守,绝不违背。


    ㈢坐不背法界之经: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著《华严经》坐,背不对著《华严经》坐。他这种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背着坐。


    ㈣性不染情碍之境:这个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爱的爱。对情这种障碍的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


    ㈤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似不太公道,比丘尼会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甚么呢?足不履尼寺之尘,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所以他一生都没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西方人或许会认为这是神经病,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甚么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有甚么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是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没有甚么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㈥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的床,他都不接触。


    ㈦目不视非仪之缘: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不合乎礼仪的因缘,他都不看。如作戏或唱歌跳舞,或街上有甚么怪异之事,他都不看。


    ㈧口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尝尝它有甚么味道,他都不尝。你看看高僧放不下就不要出家。肴,就是吃的菜、饭,肴馔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修行,持戒是要很严谨的,真想要修行连水果都不可以吃;还有过午不饮浆,牛奶等浆类也都不喝。


    ㈨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佛。


    ㈩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他旁边,保护他的衣钵。


    上列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所以他才能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这九个皇帝是谁呢?是唐朝的:㈠唐玄宗</a>㈡唐肃宗㈢唐代宗㈣唐德宗㈤唐顺宗㈥唐寭宗㈦唐穆宗㈧唐敬宗㈨唐文宗。由代宗以后都是拜清凉国师做国师的。为甚么他叫清凉国师呢?当时他住在五台山,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他给皇帝说法,皇帝说:“啊!你真是令我得到清凉了,我现在真是自在清凉了。”所以以后就不称澄观法师,而称为清凉国师,又叫教授和尚,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你们看看,一个人经过九个皇帝,七个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要是没有道德,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应?他的学问特别好,读的书很多,佛教、道教、儒教的书,他都读过,他对《易经</a>》也特别有研究。


    这一篇序是华严菩萨所作的序文,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在还没讲《华严经》之前,就先讲一讲它。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


    往复无际:


    往就是去,又是起——升起,又是动,又是变,所谓“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你要至诚了才能化,不至诚就不能化。复就是来,也是灭,也是静。这是说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动静一如</a>。所以说无际,就是没有痕迹,没有道路,也就是“口欲言而辞丧”,口里想说话,可是言辞丧亡了,没有法子说得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里想要攀缘,可是没有法子能攀缘,想攀缘也不可以。而虑亡——这种思虑都没有了,所谓不识不知,无思无虑。这是甚么呢?这是《华严经》的用大,表示《华严经》这种利用是大的,所以说“往复无际”,往而未往,复而未复,往复不二,没有两个。往是从复那里来的,复也是从往那里来的,所以往复无际,没有一个道路,这好像鸟行空一样,没有痕迹


    ——好像用把刀斩水似的,你斩了一刀,等一等它又没有痕迹了。


    说是这样说,可是鸟在空中飞过去,并不是没有路,而是有一条路在那儿。鸟飞过去,那条路要过一天一宿二十四个钟头后,那条路才没有了;不过我们肉眼看不见那一条路,所以不知道。虽然现在有爱克斯(X)光镜,又有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得到五眼了,一看,啊!那个地方头先有小鸟飞过去,所以那个地方的微尘都没有,真空</a>了。用刀斩水,水虽没有痕迹,可是在天眼看来,那刀痕也是要经二十四个镜头,在水里的刀伤才会长好。刀砍水,水也受伤吗?为甚么水不受伤呢?刀砍到人身上,人就出血;砍到水里,水就透风——水里会有一股风在里头。不过这个不是现代科学所能研究出来的,或者过一、两千年后,科学就会有这种证明了。现在我这么说,相信很少人相信;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为甚么呢?他将来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就相信了。这是往复无际,是用大。


    动静一源:这是体大。动的根源也是在这儿,静的根源也是在这儿,这本体根本没有一个动静。动静是有所变,就方才我说“动则变”,一动就会变,像《周易</a>》八八六十四卦,你一摇它,它要是不动,就是本卦;要是一动,就变成其他卦了。这动静的本体是一个的,动的根本就是静,静的根本也就是动,两个是二而不二——虽然说是两个,本来是一个,它们来自同一源头。再举一个很浅的例子,大家就明白这个动静。这个动静的本体就譬如母亲生出两个儿子,一个叫阿动,一个叫阿静。阿动叫妈妈为妈妈,阿静也叫妈妈为妈妈,所以这就是一体而生。


    老子</a>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他没有说清浊是一源,而说清者是浊之源,动者是静的一个基础。又说:“人能常清净”,人要是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天地都归回到我自己这里了。再说:“天清地浊”,天是清,地是污浊的;“天动地静”,天是动的,地是静的。现在科学发现,说地是动的,天是个静的;但是这种动静不是科学所谓的动静,这个动静是说它的本体。你看地,科学证明它动,实际上天也动,你看天似乎不动,其实它也动;地是动,其实它也不动。这种道理不是凡夫用文字语言可以解说明白的。


    老子又说:“男动女静,男清女浊”,男人清净,女人污浊;男人动,女人静。有的人说:“这种道理我不相信,男人才是污浊的,女人干净。你看!女人天天又擦胭脂又抹粉,把面装饰得不知多干净!”为什么她要装饰,如果不污浊为什么要装饰?好像地上要是没有尘土,你扫它干什么?你扫地也就因为它肮脏,有尘土。为甚么要做一个假面具,就因为自己知道是污浊。现在有一些明星更用美容术做假面具,把鼻子换成假的,面孔也装成假的,本来老得像鸡皮鹤发,但是用一种药品把头发染黑了,整容把肉拿下一点或者是加上一点,皮肤弄得光光的,虽然看似好看,里边却很痛苦。而老子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就直接说“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我们不管它是动是静,还是清浊,我们现在是讲动静一源,动到极点是静,静到极点又是动;清到极点就浊,浊到极点就清,所以没有甚么分别,都是一个根源,一个源头来的。


    有人说,这个道理我始终不明白,我很容易令你明白,方便法很多。甚么方便法呢?你白天不睡觉,要做工是不是?这就是个动;你在晚间要睡觉不做工,这也就是个静。你不能说天天睡觉不做工,不可以的;你也不能说,我天天做工不睡觉,这也不可以的。所以这个动静,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一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是体大。因体大,所以把动静都包括了。


    含众妙而有余:含是包含、含藏。含藏众妙,不是只有一种妙。而有余,虽然说众妙就是很多的妙,但是还有余——还有多余出来。这是相大,往复无际是用大,动静一源是体大,这就是体、相、用三大。所以《华严经》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大,上列三句序文说</a>明了三大。


    妙,本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是众妙,这是清凉国师,也就是华严菩萨——澄观大师,他用道教的名词,来显示佛法的道理。这众妙是《道德经</a>》上的经文。这文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就是从这儿来的,名词虽一样的,可是意义不同。《华严经》是含众妙而有余,而《道德经》的众妙之门是没有余的。


    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超,是超越,超过去。超过去甚么呢?超过言语思想。就是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所以叫迥出。迥,当“远”字讲。怎么远呢?它超出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这种境界是甚么呢?其唯法界欤,这就是法界。其唯,就是唯独,唯独法界有此境界。


    法界有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碍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佛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又有十种法界。这十法界又分开为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这四圣六凡法界,归纳起来,不出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性,这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念。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这是四圣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这叫三善道;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这叫三恶道。


    ㈠地狱法界:为甚么会堕地狱?因为你做堕地狱的事情。譬如你杀人放火,搅乱社会的治安,令社会人人都受到灾害,这就会堕地狱。堕地狱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贪心来的。你有贪心,就会堕地狱。地狱大的有十八种,小的有五百种,其次又有千万多种地狱。


    地狱不是预先造成的,预备好等你去堕地狱的。是怎样造成呢?是由你的业感所现。你造地狱的业,就现出一个地狱来。这地狱现到甚么地方?现在你的心里。你在生的时候,不快乐,很忧愁,常常哭,所谓“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那个小黑屋很黑很黑的,没有光明,并且还要受苦。在小黑屋子里头,甚么都看不见了,旁边就来一把刀,将你的身上刺破出血。你痛得不得了,死过去了,等痛死了,然后呢?很奇怪的,就有一种风,叫巧风,这种风一吹,你又活了。


    ㈡饿鬼法界:饿鬼,就是欢喜发脾气。瞋心重就转饿鬼,做饿鬼去。饿鬼有很大的脾气,无论甚么事情,他都要发脾气,所以谁要是愿意发脾气,就会转为饿鬼。这饿鬼是怎样做的?也就是你心里头尽发脾气,就会做饿鬼。


    ㈢畜生法界:畜生怎样做的?畜生就是由愚痴来的。你要是愚痴,甚么也都不明白,就会转为畜生。你看畜生为甚么被人支配呢?就因为它愚痴,不如人聪明。你说你看见有些畜生很聪明,你很羡慕,你很欢喜的,那没有甚么困难的,只要你做畜生的事,就会变成畜生。畜生做甚么事?就是愚痴的事。例如:明知事情不合理,却一定要做,不管它合理不合理,这就是无明。无明现前变变成愚痴了,所以这样子就会变成畜生。


    这三恶道都是从贪瞋痴来的;那么三善道从甚么地方来的呢?从善功德来的。


    ㈣人法界:你要是做善事,就可以做人。看你做的善事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你做得多,就可以做煤油大王、汽车大王,或者金大王、银大王、钻石大王、房子大王、地大王、天大王,做这么多大王。


    ㈤修罗法界:立功,,有的地方你知道它是功,你立了;有的地方它不是功,你以为是功,也立了。好像去杀人,帮国家打仗,这就是阿修罗的法界。阿修罗好和人斗争,他以为斗争胜了,他就有功了,所以就做修罗。天上也有修罗,人间也有修罗,畜生也有修罗,饿鬼道里也有修罗,这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


    畜生里头怎么有阿修罗呢?有些畜生专门喜欢欺负其他的畜生,如害群之马,它在马群中,不是踢踢这个,就是咬咬那个,这就是修罗。还有在人中,你没有麻烦,他给你弄出一个麻烦,这也是阿修罗。这修罗就是好斗争,他有天福,没有天权、天德。天上的修罗这叫无酒,他没有酒喝。


    你不想做修罗,要先不发脾气,你有脾气那就同修罗一样。所以你想要不做修罗,首先要不发脾气,要“性如灰”——性情好像灰似的,里头没有火;又可以说“性如水”,好像水似的,谁渴了就饮水,而且水也柔和不硬;又要“性如棉”,像棉花那么柔软,谁冷的时候,都要穿棉衣,也就是对人有好处,那就不会做修罗了。有人说,那做人的衣服,我不愿意,这是譬喻,不是真的做衣服去,上面是修罗法界。


    ㈥天法界: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生天上,就是到极点了。啊!到了天国乐园,亲近天主。其实这个天主,他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在佛教里这个天主,不要说他不大,这连坐的地方他都没有,还要站着。有的人说,那我不相信,天主给佛站着。你不相信那你就去试一试,你信你的天主去,不信佛,这没有甚么关系的。


    那么不懂佛的人,他认为天主是最高了;其实在佛教里这个天主,就是一个地保官。这个地保官,他管一般老百姓,他说:“我是最大的,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能没有比我更大的了,我管着你们,你们都要听我的招呼。”因为他是一个乡下的地保官,这些乡下佬都不知道文化是甚么?也都不知道佛法是甚么?也不认字,所以就听这地保官的指挥说:“他就是我们的主啊!我们要常常接近这个主。”这地保官有时自己单独去见市长,见了市长又要鞠躬、又要作揖,可是没有人看见,所以这些老百姓也不知道还有市长管着他。若他去见总统呢?那他更要客气了,总统叫他坐下,他说:“不要啦!我在这站着就可以了,我站着已经觉得很光荣了。”在〈楞严咒〉里边有一句“南无因陀啰耶”,那个因陀啰耶就是这个天主。以后你们见着他,就问问他:“你就是天主啊?”他一定面都变红了。


    天法界也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有一个天主,而是有很多天主的。这个天主,原来是个女人,因为有三十二个女人帮她一起造佛像,给佛装金,以后得到做天主的果报,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一直到现在,他还是做他的天主。那有多久以前呢?有几万万万年几百万万……年也不一定。你不要像历史学家一定要去追求研究有甚么证据?没有甚么证据。这不过是我现在对你们这么讲,你不信吗?我不会不高兴你不信,这是我说一说,你信不信都没有关系。为甚么呢?你信,天主也是天主;你不信,佛也是佛,不会有一个增减的。


    ㈦声闻法界:声闻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有没有五果阿罗汉?有一次我给人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一个很投机的人就说:“我知道,五禅是特别又高一层了。”他造出这五禅。阿罗汉最高是证到四果,初果断了三界中八十八品见惑。


    甚么叫见惑呢?见惑是对境起贪爱。也就是你见到甚么境界就被这境界转了,这叫见惑。对这种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好像见到一部很漂亮的汽车,你就想法子也买一部汽车,坐到里边,嘟!嘟!嘟!就跑得很远,不用走路了,这就是起了贪爱。你若对这部汽车不起这种妄想, 不打这种妄想了,就没有见惑了。汽车是这样子,甚至于飞机、洋房或美丽的衣服、东西——包括一切,不需要说明白,你自己明白就得了。总而言之,你见到甚么,生出一种贪心来,放不下,甚至于睡觉也睡不着了,尽想这个美丽的东西:“这个真是太好了!”就这么一想,对境起贪爱——生出一种贪心、爱心来,这就叫见惑。


    思惑是迷理起分别。因不明白道理,就生出一些妄想分别。譬如说:“啊!讲这个《华严经》,不错……恐怕不是这样吧!我不应该相信的,我应该信我自己,我不应该信《华严经》。清凉国师有十事自勉,那是他的事,不过那么讲,嘿!他也不一定是这样子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了。分别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讲的是真的,是假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有八十一品。


    见惑有八十八品,即八十八种。思惑有八十一种,你说你没有看见那么多。你不但没有看见,你连听都没有听见,怎么会看见呢?


    见惑是粗惑,思惑是细惑,尘沙惑就是像微尘和沙那么多微细的惑。若断尘沙惑,则像尘沙那么多不明白的事情都明白了。说那不错啊!不错,你就试一试看,发心来修行。


    ㈧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之后就是缘觉法界。为甚么叫声闻呢?因为他闻佛声音而悟道,修四谛法:这个佛法,让众生来成佛。而菩萨就是依照佛法来教化众生的,所以他是自度度他。


    他也自觉觉他,菩萨自己觉悟了,他想:觉悟是不错的,啊!甚么都明白,豁然贯通了,也没有无明、烦恼了,真是妙到了极点,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但我一个人得到这种境界没有甚么用啊!我应该教所有的同类——就是人,都得到不可思议最妙的境界。于是乎他不留恋在这种妙的境界上,而去忙得不得了,天天要教化众生,要度众生,他要令众生都同样得到这种觉悟,这是菩萨法界。


    菩萨也是从心里做成的,声闻、缘觉也都是从心里做成的。譬如你心里愿意做菩萨,你就行菩萨道;若心里想:嘿!菩萨道,我才不愿意做这一套,菩萨道尽自己吃亏,我是不愿意吃亏的,于是乎就不愿意行菩萨道了。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发大菩提心,以法界心,修法界行,行法界道。


    ㈩佛法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德行圆满,修行圆满,一切一切都圆满,所以称佛。佛是甚么?就是人嘛!不过他已返本还原,明白他本来的面目,找到他自己的家乡,所以成佛了。


    佛成佛,最先就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华严经》他说了三七日,共二十一天。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不是应身说的,而是法身说的——佛现毗卢遮那佛相,来说《华严经》。在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就只看见佛在入定,没有说法,法身大士才看见佛在说法,二乘人见佛还是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在那儿打坐。其实佛在打坐中现清净法身说《华严经》,可是二乘人虽然有眼睛,看不见卢舍那佛;虽然有耳朵,听不见佛的声音。佛那时候现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有多大呢?有一千丈那么高——千丈卢舍那,法身则是遍满一切处。佛现千丈卢舍那佛身,菩萨都看见佛在说《华严经》,可是罗汉就看不见、听不见。我们现在既不是罗汉,或者是菩萨,为甚么我们现在看见《华严经》,我们也听《华严经》这种法呢?或者是过去种菩萨的因,所以有这种因缘听这种大法、大教。


    这十法界,分开有十种法界,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遍满十法界。所以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若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样成的?就应该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例如我们现在参加暑假佛学讲修班,你怎么来的?说我是坐着飞机来的,我是搭巴士来的,或者说我自己开车来的。都不是,你们这都错了。怎么错了呢?因为你是从心里来的。你心里想中美佛教会有一个暑假佛学讲修班,第一个是九十六天,第二、第三个也是九十六天,第四个期间缩短了,大概很容易的。所以我去参加这个讲修班,试一试看,到那个地方只是几个礼拜嘛!再困难也可以受得了。于是乎心里就想去,就来到华严佛学讲修班当学生。这不就是一切唯心造吗?你若是心里不想来,就是有飞机、有轮船、有巴士、有火车,也都没用。心里不想来,根本就不会迈步,一步不迈,怎么会来?所以,这是一切唯心造。


    心是甚么?心就是法界。现在不是说“其唯法界欤”,这不过是换一个名称,其实就是“其唯如心欤”——就是你的心。你说,原来我认为法界是很大的,现在变成我的心了,我的心很小的。你方才没有听见,这十法界都是现前一念心?你的心怎么小的?你的心比虚空都大,比天地都大,不过你不会用它。你的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不过你就只知道你有那个小心,像一粒微尘那么大,那是你境界太小了;你若是境界大,就知道你有大心。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剖裂玄微:


    剖,就是拿刀割开,好像把龙眼——桂圆外边的壳剖开了。裂,你一剖,它就裂开了。剖裂甚么呢?剖裂玄微。甚么叫玄微?玄是玄妙;微是精微。既玄妙又精微,就是这个法界。前面那一段文,是“标举宗体”。标,标示;举,举起来这个宗体。现在这一段文是“别叹能诠”——特别赞叹法界的玄微奥妙,它是太妙了。剖裂玄微,就是把这不可思议的境界给打开了。


    昭廓心境:


    这个“昭”和“照”差不多意思。不过这个昭是明的意思——明白了。廓是扩大,张开了,张小使大。本来很小的东西,好像扇子合起来很小,张开来就变成很大。又好像伞似的,平时伞很小的,要是下雨天,把它一打开就大了,这叫张开。那么这里张开甚么呢?张开心境。清凉国师知道我们的心境都是很小的,一点就放不下,谁说你好,你抱着这个好就跑;谁说你坏,你就七八家都搬在一起,眉头都皱了。你看!这种境界怎能修行呢?或者被骂了一顿,就觉得要发神经了;或者被人毁谤一顿,就觉得很不高兴。这都是甚么道理?这是因为没有昭廓心境,心境太小了。你若能剖裂玄微,昭廓心境,则可穷理尽性。


    穷理尽性:


    这是《易经》上的句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清凉国师他对《易经》很有研究,这篇序文很多文法,都是从《易经》上拿来的。穷理,穷是没有,理是玄理,玄妙之理都穷尽了,再没有比这个更玄妙的了。尽性,尽是了了,了就是没有了,性也尽到极点。甚么叫尽性呢?尽人性,尽己性,并兼尽物之性。尽人性,这个人好爬山;那个人好游泳;那个人喜欢打坐,各有所好,你知道了,这就是尽人性。尽人性,还要尽己性,我已知道别人了,还要知道自己是个甚么人。我自己是不是一点定力也没有?是不是一点智慧也没有?是不是一天到晚想发脾气,尽不高兴?奇怪!谁叫我不高兴?甚么道理?从甚么地方来的?哦,原来我的无明这么重。你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就把自己的性也尽了。知道自己了,就不要这么样坏了,要往好的路上走,自己给自己做参谋,自己给自己做顾问。那么人也知道了,自己也知道了,就知道物。茶杯也是个物,是喝茶用的;香炉也是物,是烧香用的,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也都知道了,这叫尽物性。这是穷理尽性。


    彻果该因:


    彻是通达,该是包括。彻也就是由果就包括因,因也可以通达果,也就是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在因地的时候,就包括果地;果彻因源——在果地的时候,就通彻这个因——也就是源头。这一部经,初发心便成正觉,在这最初一念的发心,就成正觉,就成佛了。所以这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它就是这样的玄妙。


    汪洋冲融


    :汪是深的样子,洋是广大的样子。汪可解释为汪汪,汪汪就是很深很深,不知道有多深,好像海深似的。洋可解释为洋洋,洋洋是既深且广,所以说好像大海一样。冲当“和”字讲;融是融通,又可说是圆融或通融。这种《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道理是既深又广,但是它又和、又通、又圆融,融会贯通。融会就是把它会合在一起;贯通就好像用线把它穿起来一样,贯而通之。


    广大悉备者


    :悉备,是完全充足,没有欠缺的意思,也就是无欠无余,不少一点点,也不多一点点,正恰到好处。广大悉备者,完全具足了。具足甚么呢?具足变种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


    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名字。经有通名、别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是这一部经特别的名字。单单一个“经”字叫通名,一切的经典统统都叫经。例如大家彼此都叫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叫人。这也就是无论这一部经,那一部经都叫经,这是普通的一个名称。别名——人各有其名,经也各有其名。姓张的,就是张先</a>生;姓李的,就是李先生,这是姓,又有个名字,或者张大,或者李小,这都是别名。


    大:甚么叫大呢?体包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叫大。


    方:就是方法。就个方法,也就是佛法。所谓“法门无量”,佛法的法门无穷无尽,深如大海,所以叫方。


    广:就横竖来讲,横是广,竖是大,再也没有比它再广大的了。这里也就包括着:用也大、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广、体也广、相也广。这是大方广三个字简单的解释。


    佛:佛是一个大觉悟的人,离觉所觉。甚么叫离觉呢?天天想要觉悟,没有离开觉悟;觉悟之后,就离开觉了,离觉所觉,所应觉悟的,他离开了。说那我也离开觉了,我就是佛了,你可以试试看,做一个假佛。佛的智慧朗然普照,离觉所觉,他的智慧比太阳光都光明,普照一切。你若能普照一切,才可以说离觉所觉;你若不能普照一切,那就不能说离觉所觉。


    我前几年遇到一个中国人,自认为自己开悟了,他说:“我以前看佛教的书、道教的书、医书……所有的书我都看;现在我甚么书都不看,甚么书都不需要了。”意思是他满足了,甚么智慧都有了。我说:“你现在做甚么呢?”他说:“我卖酒了。”我说:“哦!难怪你甚么书都不看,你被酒醉了。”令他很不好意思。开悟不是自己说我已经开悟了,开个甚么悟呢?怎样开呢?好像锁,锁上了,怎么开锁?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明明是锁上了,却说是开了,这是怎么样开的?把锁打烂了,那不算开。不要不讲道理,像土匪似的,把人的家玩给破坏了。


    华:就是有芳香,甚么是芳香呢?德行圆满了,用德行来庄严,有一股异香,这叫华。


    严:是庄严,用修行的功德来庄严十种身,佛有十种身,叫做严。


    经:有很多种意思,有涌泉义,又有绳墨义。甚么叫涌泉义?经就好像地里涌出的水泉一样,源源而来。甚么叫绳墨义?经讲种种的规则、方法,令人照着来修行,就好像木匠由墨斗拉出一条绳来打直线,这叫绳墨义。这条线或者是黑色,或者是白色,无论白色、黑色,都叫绳墨。墨本来是黑色,但白色也可代表白墨。


    经又有四种意思:贯、摄、常、法。经从开始到终了,一个字一个字串在一起,就好像念珠穿在一起一样,这叫贯穿所说义。摄,是摄其所化的机,就好像吸铁石似的,能吸金属一样。例如:有人从纽约来到这里,参加华严佛学讲修班,这是经的力量把你摄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经就像吸铁石似的,把你从纽约摄到这儿来,这叫摄持。今年暑假班又来了一个老朋友,记得有一次到纽约,他把我送到青年会,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不会英文,到了纽约,给这位老朋友打电话,他去找青年会,安排我住的地方。那时我找他,现在他来找我了。这是甚么道理呢?这是被经典摄来的,他说他不相信,不相信但他可来了。常,不不变的,不但现在不变,过去也不变,未来也不变,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不变,这叫常。甚么叫法?法就是所有一切众生,都遵守这个方法,照这方法去做,所以叫做法。无论你是过去、现在、未来、此方、他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叫法。


    经,本来还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讲多了,恐怕你也记不住,或者我已经忘了。有人说法师尽开玩笑,不开玩笑那有那么多真话讲!你听的是玩笑,就是玩笑;你听的是佛法,就是佛法。你若认为没有甚么道理,我讲的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你若认为我讲的有道理,我就是讲得马马虎虎,没有道理,你也觉得不错,比美国法师讲得好一点。经又有七种立题,所有佛说的三藏</a>十二部一切经典,都不超出这七种立题。


    二、别叹能诠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这一段序文叫“教主难思”。


    故我世尊


    :故,当“所以”讲,所以说我世尊,我世尊就是佛。清凉国师——他称了“我世尊”,就是我佛。我世尊,可以说是,我将来也可以做世尊,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现在在这一段文上,所应该讲的是——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


    十身初满


    :佛有十身,十身在经文中会祥细地解释,在此先不论。初满,就是最初圆满,得到十身的时候。


    正觉始成:十身初满和正觉始成的意思是一样的,正觉始成也就是十身初满,十身初满也就是正觉始成。正觉不像其他外道那种诸恶觉观。外道也有觉观,那是恶觉,不是正觉,是邪觉,邪知邪见,他也有智慧,但那是邪知邪慧;佛是正智正慧。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三叹奇哉。他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说,只有我是真的,你们都是假的。佛不是这样的,佛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众生不单是人,就是非人、一切畜生、饿鬼,乃至在地狱里受苦的众生,只要他能改恶向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可以成佛的。所以佛教的伟大也就在这里,它不是说单单我可以成佛,你不能成佛,而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能成佛。佛在正觉始成的时候,就看见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乘愿行以弥纶:


    乘,就是乘着他的愿行。好像乘船、乘车、乘马到甚么地方去。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所发的愿行无量无边,所以说弥纶。弥纶,也是《易经》上的名词。《易经》上说,圣人造易是根据天地的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是弥纶。弥纶的意思,就是周遍包罗万象。周遍,无所不周,无所不遍。包罗万有,一切森罗万象都包括在这里边,所以说弥纶。佛的愿力,是周遍包罗的,不是像我们发了一种愿,以为就够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种种大愿,每一生发一种愿,每一生发一种愿,愿愿成佛道,度众生,这叫乘愿行以弥纶。


    混虚空为体性:佛和虚空一样,所以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假设你要知道佛的境界,应该清净你的意念,像甚么呢?像虚空似的。混是混融,融会贯通,和虚空合而为一,混合和虚空一样的体性。虚空没有相貌,没有边际,佛的体性和虚空一样,所以说混虚空为体性。


    富有万德:


    万德是一个总相的名字,其实不只万,是万万德。富有万德,他宝贵到极点,万德庄严。


    荡无纤尘:


    荡是坦荡荡,也就是扫荡的意思。好像讲堂有时要清洁扫除,若不扫除就会有尘。但是佛是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他没有一点尘。富有万德是智慧明了;荡无纤尘是业障除尽,空了。这个尘,也代表见惑、思惑、尘沙惑,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明断了,无明断尽,尘沙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把所有一切不清净的东西,都清净无余,都没有了,这叫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这一段文是“说仪周普”,就是说经的仪式,周遍法界。


    湛智海之澄波:


    湛,是湛寂。智海,智慧好像海似的,但是是湛寂的,就是不动的,是静的。澄波是澄清的波浪,没有甚么波浪;没有波浪,也就是烦恼断尽了。因没有波浪,所以说湛智海之澄波。


    虚含万象:


    好像虚空包含万象一样,在智海里头,一切的道理佛都明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皎性空之满月:


    皎,皎洁清净。性空之满月,佛性就好像虚空的满月似的。满月,就是十五的月光。


    顿落百川:


    百川就是有水的地方。顿落,就是虚空的满月,顿然间落到一切水中,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有月光。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潭也就是川,就是有水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有月光,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月当空,普遍在一切水里,都会现出来这个月的光影。是不是有这么多的月呢?不是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所有一切水里的月亮,都是这一个月亮现出来摄照的。虽然有千千万万的水潭,现出千千万万月的光影,但是月的本体是一个。所以说皎性空之满月——皎洁自性,好像虚空满月一样;顿落百川——顿然间落到一切的水里边去了。这也就是说,众生心里头都有水,佛性就是月光,照到众生的心水里。“众生心水净,菩提日日增”,众生心清净了,菩提就一天比一天长大、长高。我们众生的心水若是清净了,佛的光明就照到我们的心水里;我们的心水要是不清净,佛的性光也不能照到。好像水池一样,水要是浑浊了,就没有月光;水要是清净,在水里就出现月光。


    不起树王:


    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在菩提树下坐着说的,他没有起来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里坐着说,这叫不起树王。“菩提树王”,菩提树为什么叫树王呢?菩提树比其他的树还要高,根扎得深,枝叶茂盛,所以叫树王,也就是菩提道场。


    罗七处于法界:


    罗,是罗列。罗列七处——是在七个地方说一次,所以说七处九会。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会,这一部《华严经》的七处九会是:第一会在菩提道场,第二会和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a>明殿说的,第三次在忉利天,第四次在夜摩天,第五次在兜率天,第六次在他化天,第九次在逝多林说的。逝多林又叫重阁讲堂,所以说七处九会。这七处九会,都是在最初成道说的。


    佛最初成道说了九会《华严经》。最后一会所在的逝多林也叫重阁讲堂,是后来才造的,在佛成道的时候,这个讲堂还没有。没有这讲堂,他怎么能够在这说《华严经》呢?这就是一个“妙”字,佛可以把过去的无量劫,搬到现在;把未来的无量劫也搬到现在;所以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甚么呢?你说有现在,这是一个执着;你说有过去,也是个执着;你说有未来,还是个执着。你若没有执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不停。你说这是现在,这眼前的一刹那已过去了,所以现在的不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所以三心了不可得。这就是破人的一种执着。


    现在释迦牟尼佛“不起树王”,他在一个地方,不起于座,却能升到一切处,遍一切处去说法。又能在所有的诸佛国土,都坐在菩提树下,不起于座而升到一处,为众生说法。又可以说他在这一个地方,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法,也是不起于座,就能够到其他世界去说法。又可以说在一处,就可以遍满七处来说法,为甚么呢?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能纳无量劫为一念,延一</a>念为无量劫,所以说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就在菩提树下坐着,而到七个地方去说九会的《华严经》。


    无违后际:


    依照人的思想来看,一定有前有后,后面不能搬到前面,前面也不能搬到后面。可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妙处,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就可以现出一个逝多林,在那儿说法。也就是在重阁讲堂,又叫野阁讲堂,因为是在野外造了一栋阁楼,有好几层楼,所以叫做重阁。佛最初成佛时,没有这个讲堂,但他可以现出这个讲堂,在这边讲《华严经》。所以这叫做无违后际——不违背后边的边际。


    畅九会于初成:


    佛畅谈九次的法会,在最初成道的时候,用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说完华严大法。


    尽宏廓之幽宗:


    尽,穷尽;巨集廓,巨集是宏大。廓可以说是空,又可以说是张——张大。幽宗,这个幽是玄妙的意思。本来幽是很幽暗,但是这里的幽不是黑暗,这是一种妙处,这种妙处,人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见,也不容易听到,这叫幽宗。


    被难思之海会:


    被,是教化加被。佛法可教化不可思议数量的众生,好像大海会在一起。海会,海是大海;会,是大家聚会在一起。佛说《华严经》是用海印三昧说的;佛说《妙法莲华经</a>》时,则是入了无量益处三昧。甚么叫海印三昧呢?是所有的香水海,这香水海澄静无波,可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色身,都现在香水海,就好像用印印到物质上一样。所有世界的一切众生,有形有色的,都有一个影子在这香水海里,好像有个印纹似的。因为十方的众生在香水海里都有一个印,所以就叫海印。而佛是入了这种三昧,所以叫海印三昧,因此说被难思之海会。


    圆音落落:


    甚么叫圆音?圆,是圆满;音,是音声。这一种的音声,非常圆满。“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天人听,就是天上的语言;菩萨听,就是菩萨的语言;阿罗汉听,就是阿罗汉的语言;人听,就是人的语言;畜生听,就是畜生的语言;饿鬼听,就是饿鬼的语言;地狱道的众生听,就是地狱的语言。所以说佛用一种音来说法,无论那一种类的众生,都明白这个法,所以说众生随类各得解。落落,就是一切众生,一听这个法就明白了,好像落到他心里一样,这是圆音落到众生的心里头。这种声音不是单单一个国土,就是在西方或其他的他方国土,也能听见佛说法的音声,也能见到佛说法的形像。好像甚么呢?好像虚空里净满月一样。净满月在虚空,每一个人见了这个月,都说是对着他,月光正照着我。佛也是一样,佛说法的时候,众生看见,佛正面对面给他说法呢!就好像月光照着自己一样,这叫做圆音落落。


    该十刹而顿周:


    顿,是顿然间。顿然间就周遍了,包括诸佛国土,诸佛的刹海。十刹是一个国土的总名,其实不止十刹,无量诸佛刹海,都现出来释迦牟尼佛说这法的样子。


    主伴重重:


    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伴,就是一切的大菩萨。这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说主伴重重。


    极十方而齐唱:


    极,是到极点。到十方诸佛国土,同时演说《华严经》,讲《华严经》。在每一个诸佛国土里边,都现出七处九会,其他的世界也现出来七处九会,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演说这华严大法,所以说极十方而齐唱——同时来宣说这部经典的道理。


    讲到这一段的序文上,有人起了怀疑心,说:“法师,你前几天讲:‘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今天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这个道理讲不通呀!”不错!你问得很有道理。可是这个道理,只是你自己这么样想,我已讲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还这么样想,怎么可以呢?虽然说二乘不见不闻,这是因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不见佛;等缘成熟的时候,不但二乘,就是三乘、四乘都可以听见。甚么叫三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甚么叫四乘呢?再加上佛,就是四乘。


    有一句话说:“天雨虽宽,不润干枯无根之草;佛门广大,虽度少缘不善之人。”天下雨就好像佛法似的,大树就得大的滋润;小树就得小的滋润;可是干而无根的草,雨想要滋润,也滋润不了它。佛门虽然广大,但难度——没有法子度少缘不善之人,也就是和佛没有缘的人。所谓“当面错过,交臂失之。”这也是对面不认识观世音,观世音就在你对面,你念观世音,拜观世音,诵观世音,但当你见到观音,却不认识观音。说我没有见到过呀!见到了我就会认识。其实你天天都见,天天不认识。观世音菩萨认识你,你不认识观世音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佛门虽然广大,不想往善的做,不想往好的做的人,也没有法子度他。所以有的人学佛法,学学就跑了,这就是好像没有根的草似的,雨没有法子来滋润它;学佛法也是这样子,见和闻,这都要有一种缘,若没有缘呢?就是想见也见不着。所以各位现在到中美佛教会暑假讲修班,我们都是很有缘的,才能遇在一起,研究佛法,这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应该高兴。


    虽空空绝迹,而义天</a>之星象烂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群经为眷属。


    虽空空绝迹:


    这是即相离相,就是在相上就离开相,怎么样离开呢?你没有执着,就是离开,相而无相。虽,是虽然,虽然说空,空也绝迹。空,就是把相空了,空空是把没有相也空了。绝迹,这种迹断绝了。虽然迹断绝无相,但是即相离相。


    而义天之星象烂然:


    天以自然为义,而义天之星象,这义理好像天那么大,这个天又有星,又有日光的星象。烂然是光明的样子,也就是说佛教的教义,好像天那么大,在教义里边包含种种道理,所以称义天之星象烂然。


    湛湛亡言:


    湛是湛寂,也就是清净的意思,清湛而静寂。亡言,没有甚么可说的,这就是即言显言。为甚么要显言?要是没有话说,也不能明白表示没有话可讲的道理;你要是想明白在言语而离言语,你必须要用言语来形容明白没有言语的道理。所以这一句与下一句,是“言该本末”,所说的话,本来说本,也该了末;本来说末,也该了本,本末不二,这就是始终如一。所以说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


    而教海之波澜浩瀚:


    教是佛教——佛所说的五时八教。五时是㈠华严时㈡阿含时㈢方等时㈣般若时㈤法华涅槃时。八教是㈠藏教㈡通教㈢别教㈣圆教㈤顿教㈥渐教㈦秘密教㈧不定教。


    五时:第一时说《华严经》,这叫华严时。《华严经》只说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内所说的法怎么会这么长呢?其余的《法华经</a>》、《涅槃经》说了八年也没有《华严经》这么长。因为这是卢舍那佛说的,所以说得又快又多。第二时阿含时,《阿含经》讲小乘教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这叫三藏教。第三时讲方等诸经,就是由小乘刚要往大乘的初门,就叫通教。为甚么叫通教呢?它通前通后,和前三藏教也通,和后边的般若教也通。第四时是讲《般若经》,这叫别教,别前别后,和以前的通教也多少有所分别,和以后的圆教也不同,所以叫别教。第五时是法华涅槃时,这叫圆教,专度大乘,为大乘根性说法。


    八教:藏教就是三藏教;通教就是方等;别教就是般若;圆教就是法华涅槃。顿教就是来得很迅速,立刻就可开悟。渐教就是渐次地开悟,一点一点地开悟。秘密教是为此说,而彼不知;为彼说,而此不知,彼此互不相知。不定教就是法没有定法。全部合起来叫八教,八教叫教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藏犹如大海那么多,所以叫教海。


    波澜,疲 是小波浪;澜呢?是大波浪。波浪中的大波浪叫波澜。浩瀚就是大而没有边际的样子。


    若乃千门潜注:


    若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意思,也就是转语词。千门表示门之多,并不是一定是一千个门,或者九百九十九也不一定,或者是一千零一也不一定,总起来说为千门潜注。


    潜,就是人眼看不见,但水可流到的地方。好像大海,所有的江河湖水都归于大海里去, 有的你可看见它流到大海里去;有的你看不见,它也流到大海;有的在地的上面流到大海里面去;有的在地底下潜流到大海里去,你看不见,这叫潜注。又可以说大海的水周遍大地,你在大地上无论那个地方,你把地掘开,里边都是水,这也就是地里边都有潜注的水。所以你把地挖开它有水,就好像我们人身有血一样,人身没有破皮的时候,血不流出来;若把皮割开,血就流出来了;这也就是人身里边的潜注。又好像打药针,用一支装上药的玻璃管药针,打入人身上的血脉里去,这也叫潜注。这在中文就叫注射药针,好像射箭的射,给注射了,所以叫射。而千门潜注就如注射药针。


    在这里千门潜注也就是所有佛法里边,无论是五时八教,是大乘、小乘,所有种种的教义的教理,好像水都归到大海里一样,所以说与众典为洪源。


    与众典为洪源:


    众典就是一切的经典——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讲过很多次了,“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这是十二部经的偈颂,要祥细知道,可以问一问这些出家众,他们若是记得就会讲给你们听,若记不住呢?他们就要找一找,这样子你们会得利益,他们也会得到好处。因为他们忘了,又可以记起来;你们不知道也可以知道,这是自利利他的法门。洪源也就是表示经典好像大海似的。


    万德交归:


    佛具足万德,德无不备,障无不寂,所以这万德是德的总称,交归是互相归回来,归回到甚么地方呢?归回到《华严经》。


    摄群经为眷属:


    《华严经》在一切经里边是经王。《法华经》是经中之王,这《华严经》是王中之王,在王里边的王,王中又王,所以摄群经为眷属。《法华经》能摄其他的经为眷属,而《华严经》又摄《法华经》为眷属,所以说摄群经为眷属——和它做一个眷属、一个族姓,但是它可是一个王。


    其为旨也,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a>鉴而常静。


    其为旨也:


    这一段文是说“旨趣玄微”。旨趣,旨是宗旨,趣是趣向。这部经宗旨的趣向,玄妙而精微。


    冥真体于万化之域:


    冥是冥契,是契合的意思。契合真体,这个真体,也就是个本体。万化是世间造化的开始,也就是造化之种,所以叫万化。域是疆界,就是那种地方。也可以当“处”字讲,你要是不懂“域”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那个地方。冥真体,就是契合这本体,本体也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甚么样子呢?也就是法性,法性是甚么样子?法性像虚空似的,无取,你不能取,你不能说法性在这,我把它拿来搬到这个地方,没有法子搬的;亦无见,也没有办法看得见的,因为甚么?因为它像虚空似的,你怎么可以见?你说你把虚空拿来我看看,你拿不到的,你说我看看虚空,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你看不见虚空是个甚么样子。虚空就是甚么也没有的,甚么都没有,你说它是个甚么样子?没有个样子,所以说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你能性体达成空寂,这就是佛。不可思量,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前边已经讲过了,“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谁要是能像虚空似的,谁就是佛了;要是不能像虚空似的,那还要修行。佛就好像虚空一样,所以说,冥真体于万化之域,虽然是虚空,但是还有妙有,真空里面生妙有,妙有不碍虚空,虚空不碍妙有,所以说——


    显德相于重玄之门:


    显,显露出来。德相是万德之相,佛的功德相,显佛的功德相于重玄之门。重玄就是玄之又玄。所谓重玄之门,就是众妙门,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非常玄妙的,佛的德相在玄妙门径里头显现出来。


    讲起佛的德相是说不完的,有这么一首偈颂,讲佛的德相,说:“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刹尘就是法界微尘刹海的国土,不知有多少。刹尘心念——好像刹尘那么多的心念,也可以数它有多少。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的水没有法子饮得尽的,但是也可以一口就把五湖四海的水都喝尽了。虚空本来不可量的,但也可以数量出来,有多少虚空。风可系——这个风,你用绳子也拴不住它。那么,假设你有神通,可以把风拴住;虚空,也可以把它量出来有多少;大海的水,你用神通一口把它都喝干了,刹尘的心念都可数尽,算明白;可是没有办法能说出佛的功德有多少。所以说显德相于重玄之门,为甚么说重玄呢?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用繁兴以恒如:


    它的用途多得不得了。繁,是多;兴,是兴起。用繁兴——用途很多;以恒如——常常的。如,是静的意思,也就是不动的意思。


    智周鉴而常静:


    智慧周遍来观察。鉴,是观察:常静,是恒静。


    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真妄交彻:


    甚么是真?甚么是妄?妄是从真那里来的,真是从妄有的。所以真不记妄,妄不离真,这叫真妄交彻。好像甚么呢?好像水的波浪和湿性是一体的,波浪不离湿性,但是湿性可不是波浪。这湿性和波浪,也就譬喻真和妄一样,妄就不波浪,在湿性里边生出一种波浪,就有了妄;湿性就是真,所以在波浪里边也就有湿性。湿性的本体是没有波浪,单单湿性不一定有波浪,所以用来譬喻真妄交彻这个道理,真里边包含有妄,妄里边包含有真,虽然是两个名称,但是原来是一体,原来都有湿性。《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为甚么不求真?真也没有一个相;为甚么不断妄?妄也没有一个相。你要是迷的时候,就是妄;你若是悟的时候,就是真,因此叫真妄交彻。这个真妄交彻,彼此不相舍离的,所以才说——


    即凡心而见佛心:


    就在凡夫的心,你就可以见到佛心,可是凡夫可以成佛;但是佛是不是也可以做凡夫呢?不能这样讲。因为佛若再做凡夫,那么,人就不需要做佛。佛不做凡夫,如果他化身为凡夫,那是化身去做凡夫,他本体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凡夫是不是永远都是凡夫呢?就在凡夫的心性里边,就可以见到佛性,因此应该这么讲,凡夫可以成佛,不可以说佛又可以成凡夫。所以说即凡心而见佛心——就在凡夫的境界上,就可以见到佛的境界。为甚么呢?因为真妄交彻,是离不开的,众生怎么可以成佛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单单是人,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佛。


    讲了这么多天,甚么叫众生呢?众生一般讲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就是因为有情才有胎生,胎因情有,父母有感情才生出子女来。卵惟想生,卵生的众生是因想而生,好像鸡抱鸡蛋,它趴在那想我这个鸡子或者鸡女就快生出来了,它可以一天到晚这么想,想来想去,也不出来了,就趴在那儿一点也不动,因为老母鸡一定要鸡子出来,一定要生。快点!它(母鸡)这么想,想来想去地,果然遂心满愿,这个小鸡子生出来了。母鸡就用嘴把蛋啄开,一啄开了,母鸡就欢喜得不得了。母鸡热得身毛都脱去了也不走,甚至豁出命来,死了都要把鸡女、鸡儿生出来。你看这就因为想而想出来的,以前下蛋也就预备生鸡女、鸡子,所以抱在一起就生出来了。母鸡抱小鸡的时候,它这种想,那真是专一没有杂念,它不打其他的妄想,只有一个妄想,快点快点,再等一天就可以了,第二天又再多等一天,等来等去,等到三七二十一天或四七二十八天,就生出小鸡了。


    湿以合感,湿生就是有和合的机会,而生出这个湿生。例如:水土互相和合的地方,有一点不垢不净的样子。你说它干净,也不是干净;你说它邋遢,也没有生出虫子。这时候,哦,它还没有生虫子,等不多久!这个水土相合的地方,得到太阳光种种的因缘,就生出各种虫类。化以离应,例如蝴蝶是由蛹化出来的。若讲十二类生,除胎生 、卵生、湿生、化生外,还有有色——有形色可见,无色——无形色可见,有想——有想的众生,无想——没有想的众生。又有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有这么多种类的众生,你要是想明白,要以研究研究《楞严经</a>》,《楞严经》上说得很明白。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很多的因缘帮助他生,所以叫众生。众生可以成佛,因为都有佛性,因为这样,所以说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


    事理双修:


    事是事相,理是理体;事是有相,理是无形。无形即是理,好像我们成佛,成甚么佛?就是成一个理。我们知道有这一种道理,所以要依据这个理来修。《华严经》讲四种法界,就是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碍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现在讲事理双修,又修事相又修理体,事也不碍理,理也不碍事。


    依本智而求佛智:


    本智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智慧。依照我们本有的智慧来求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我们本来的智慧。而人人都有本智,所以人人都可以开佛的智慧;要是没有根本的智慧,也就不会成佛。这不但人人都有,一切众生都有根本的智慧,所以才说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各位把《华严经》研究明白了,也就即凡心而见佛心;再能依照《华严经》的方法来修行,这也是依本智而求佛智——得到佛的智慧。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的真富贵,《华严经》是佛最大的宝藏,无价的珍宝都在《华严经》里头,所以听过《华严经》的人,才知道佛法的妙处。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理随事变:


    道理和事相交彻,所以有的时候,理会随事变化,一变成多,多又变成一,一多缘起。无论是多是一,这种缘起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说理随事变——


    则一多缘起之无边:


    你明白一样,样样都明白;一样不明白,样样都不明白。所以说,得一万事毕,你得到一,万事都会完了,若没有得到一,也得不到多;得不到多,也不明白一。一本散为万殊,世界上种种色色,形形相相都是从一生出来的。你们算众生算算看,人是一,狗是二,猫是三,猪是四,算到无量无边,连老虎和狮子都算了,有多少?这从那来的?从“一”这个数来的,所以一本散为万殊。那么万殊又怎么样呢?仍归一本,还要回到一个地方,甚么地方呢?我告诉你,一个生,一个死,就是生死的地方。无论你是甚么,都离不开生死,所以啊!虽然是形相不同,到结果还是一个。一本散为万殊,就是个生,万殊仍归一本,就是个死。


    事得理融:


    事和理融会贯通,而无障碍。《华严经》是讲圆融无碍的道理,大能入小,小能容大的事理。


    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千差是有千种的差别,涉入就是交彻。虽然有千万种的差别,但是彼此互相涉入而无障碍。这种妙境界,可以说是凡圣交彻,事理交彻,善恶交彻,真妄交彻,是非交彻。可以将这句变化为百千万句,这叫一多缘起之无边,也可以说千差涉入而无碍。


    刚才讲了这一段序文,有个学哲学的说,有多少意思,合乎一点逻辑;有一个学社会学的说,这个不对,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不分,善恶也不分,事理也不分,真妄也不分,这不分怎么能证明是个真?是个妄呢?你要是愿意没有事情找事情做,那事情多得很;你要是不愿意在头上安头,那就根本没有个事情;你若再不愿意,像演若达多,各处去找头去,那更没有事情。


    那个演若达多,没有听过《楞严经》的人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一讲,很有意思。他一早去照镜子说:“咦!镜子里面的这个人有头,我怎么没有头呢?我的头跑那去了?镜子里的人有头,我没有头了!”于是他就发狂了——没有头还能活着?所以就跑到街上问,你看见我那个头到甚么地方去了?我的头到那里去了?各处去问人。你看!这是不是没事情找事情干?要是没有头,又怎么会说话呢?又怎么能去问人呢?但是他不明白这一点,就有这个执着说他头丢了,头没有了。中国有这么一句话,“骑驴找驴,骑马找马”,骑到驴身上,说驴到那里了;骑到马身上,却在找马。自己骑着都不知道,这就是一念的无明把他遮住了,而到处找。你们想一想,要是向下边一看,把无明破了,原来马是我骑着,不必找了;原来驴也是我自己骑着,也不必找了。真妄——你要是找真妄,就是有所执着,就有真妄;你要是无所执着,真妄根本就是一体。


    所以讲起“一多缘起之无边,千差涉入而无碍”,究竟是甚么道理呢?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叫无有定法。你要往这边讲也可以,向那边说也可以,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假的;你们天天能多打一分钟的坐,那就是真的。说的是假的,行的才是真的。


    你们学明白多一点道理 ,这这是开多一点智慧;你多坐一分钟,得到多一点定力,这叫做定慧双修。听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你再不乱讲话,这就是修戒,你不想偷着吃东西,这也是修戒。这里也没有好偷的东西,所以干脆就不要想,这就是戒律。杀生更不要谈了,这个地方不会有杀生的。有人说这不对,我天天都想杀人,你要杀人,先把自己给杀了,为甚么呢?不杀自己,自己会变妖怪,你想要杀人,那就会变妖怪、变魔王。那么说杀我自己,我也舍不得,我叫你杀自己,是杀你的杀性,不是杀你这个人,把你的杀心杀了它,为甚么我要生想杀人的思想呢?要停止我这个思想。你要是能这样子,就是杀无明贼,断烦恼恶,这是真正的杀,不妨多杀一点,把无明杀了。为甚么你要杀人?那就是无明,你要先杀这无明。所以我叫你杀自己,并不是杀你自己,而是杀你的无明,把无明斩断,斩破了它,无明斩破就是不黑暗,就是光明。妄就是黑暗,电灯就是真,真妄也是这个道理,真是破妄,妄是显真。你看我们现在因有电灯,有真的光,所以我们人人都看得见,能看经、写字;要是没灯光,想写字,开着眼睛也写不出来字。有人说:可以用天眼嘛!你有天眼,可以用天眼,没有天眼用甚么眼?用地眼?这就是真妄的道理。


    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以更收。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


    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


    故得,就是接着上边的“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那里来,所以得到十身历然而相作。十身,有两种讲法,有两种事实,第一种就是㈠菩提身㈡愿身㈢化身㈣住持身㈤相好庄严身㈥势力身㈦如意身㈧福德身㈨智身㈩法身。第二种讲法是㈠众生身㈡国土身㈢业报身㈣声闻身㈤缘觉身㈥菩萨身㈦如来身㈧智身㈨法身㈩虚空身。这十种身是同时具足,而互相相应,所以叫“同时具足相应门”。


    甚么叫㈠众生身呢?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每一类众生都有他的身体,这是众生身。菩萨为了观机逗教——观看着机缘来教化众生,因人说法,为甚么人就说甚么法,所以现众生身而为众生说法。㈡国土身:我们所住的国土,都是菩萨所化现的,菩萨化现一个国土身,来利益众生,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在这个国土来发菩提心,这叫国土身。㈢业报身:众生有众生的业报,菩萨也现出这么一个业报身,来教化众生。又现出㈣声闻身:声闻就是比丘相。㈤缘觉身:又叫独觉身,来教化众生。我们现在谁发声闻的心,谁就是声闻;谁发缘觉的心,谁就是缘觉。㈥菩萨身:你要是发菩萨心,你就是菩萨。你这个菩萨,或者就是那个菩萨所化的化身。菩萨现出菩萨身,菩萨身就是利益众生,把自己忘了。又现㈦如来身:就是现佛身。也现出㈧智身:有智慧的身体。又现㈨法身。又现㈩虚空身。


    这十身,可以同时化现出来,而本来的身不变,所以说十身历然,历就是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了。而相作——现出众生身相、国土身相、业报身相、声闻身相、缘觉身相、互相现相而作佛事,彼此不相障碍。不是像我们人,就这么一个身体,走到纽约去,三藩市就没有了;走到檀香山去,纽约又没有了。这不是这样,能同时现出这十种身,而互不相妨碍,这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能现这十种的身。


    六位不乱以更收:


    六位是甚么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四个位,再加上等觉、妙觉就是六位,这六位有条不紊,一点都不乱。以更收,这就是同时在一个时候,具足这十身,圆满这六位,而不会错乱。


    广大即入于无间:


    广大是最大,无间是最小,但是这广大能到无间这么小的地方去,而这个大还不会小,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并且这个广大的境界到最小的地方,这个最小的地方也不会大。这叫甚么呢?这叫“广狭无碍自在门”——广不碍狭,狭不碍广。你在无间的地方,可以见到广大的境界;而广大的境界又是在无间里边。


    尘毛包纳而无外:


    尘,是微尘;毛,是一根毫毛。尘毛能把广大包到里边而无外,不会包不下的。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在一根的毫毛梢上现出诸佛国土,一切众生都在这国土里边。“坐微尘里,转大*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讲经说法,虽有无量的众生来听法,却全都在这一粒微尘里边。所以,这种境界就是广狭无碍自在门——广不碍狭,狭不碍广;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种的境界不是凡夫所可想像的。


    炳然齐现,犹彼芥瓶:


    炳然,是很清楚的样子。好像芥子装到一个玻璃瓶里,芥子虽很小,但看得清清楚楚,一齐现出来。这是一多无碍,多不碍一,一不碍多。


    具足同时,方之海滴:


    一有多的成分,多也有一的成分好像海里边的一滴水,具足海的味道,《华严经》也是这样子。


    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


    灯光互不障碍,在虚空里头,在一千个灯,每个灯现出自己的光来,彼此互不障碍。这一个灯不会说,你这个光太大了,障碍我这个光;那一个灯也不会说,我这一个光太小了,被你这个光给照没有了。互相都不障碍,这叫和光。在虚空里,一个灯也是有光,一千个灯也是有光,这就是一多无碍。《华严经》的道理也是这样子,无量无边,但是互不障碍,都是很清楚的。


    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


    好像秋天的时候,秋空的月光,或者是隐,或者是显,有时它就月盈,有时月亏。但是隐帮助显,显帮助隐,如月满后就亏了,亏了又满,《华严经》也有这种道理。所以说似秋空之片月,好像秋空的月一样,这叫“秘密隐显俱成门”。


    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


    重重,就是左一层,右一层,很多层,重重无尽。交映是互相交映,你的光照我,我的光照你,这叫重重交映,互相来显光明。好像帝释天及大梵天前的网罗幢一样,这个网罗幢是圆形的,旁边都有一些孔,好像鱼网似的,一个孔接一个孔,在每一个孔里边镶一粒宝珠,而每一粒宝珠都会放光;所以这么多重重无尽的孔,就有重重无尽的宝珠在这个网罗幢上镶着,珠光互相交映,所以说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


    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


    这一部经是圆融无碍的,好像晚间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边,觉得时间过了很久,在梦里又做皇帝,又做官,又发财,做种种的梦。在一个晚间所做的梦,就有一生那么长的时间,《华严经》也有这一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所以才又说法门重叠。


    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


    《华严经》的法门重叠无尽,无尽又重叠,所以叫重叠。就好像云彩在虚空里,左一层,右一层,云起长空,这一块云过去了,那一块云又来了,《华严经》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


    这是六度万行芬披,华开锦上,好像在锦上绣上花——锦上添花,这个锦就是锦绣。本来的花就好,又再加上多一点花,而这花也是重重无尽,所以说好比锦上添花。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锦上添花千个有,雪中送炭半个无。”锦上添花——好像做了总统了,又有人给送这礼物,又有人给送那个礼物。总统太太想要一串钻石项链,即刻就有,不知有几百个人送,这个也送,那个也送。本来她只要一串,结果几百串都收到了,但是她不会对人讲说:“我已经有一串了,我不要你这串了。”这就叫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半个无——在雪里那个人,冷得不得了,他贫寒到连个房子也没得住,没有房子住,住到甚么地方呢?住到雪地里边。可是就没有人给送一盆炭火去,叫他温暖一下。锦上添花本是这个世间的潮流,人人都趋炎附势,趋炎——热闹的地方,附势——依附有势力的;那么,当时用这个来比喻《华严经》的道理,就等于锦上添花一样,好上加好。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开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


    这一段序文,今天未讲经前,就有人先问,说他不明白,我以为他想要捷足先登,现在才明白,今晚是他翻译成英文,这还可以。本来在没讲经之前,这个道理你明白不明白,不能问,因为在没讲经之前,你也来问,他也来问,若有几百个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变成几百个人来问,尽答覆这问题的时间,就是一天也不够。所以讲经的规矩,是没讲之前,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等到讲的时候再明白,不能先问。这是因为人太多了,问了也没有法子答覆。


    若夫高不可仰:


    这是非常之高,高不可仰——普通的高,可以看得见;要是高得太厉害,望都望不见顶。


    在《论语</a>》上,有人问颜回,孔子</a>是怎么样的境界?说:“你的老师,他是怎么回事?怎么样子?”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越仰看就越高,弥高没有再那么高的了,太高了;钻之弥坚,要是用钻子来钻它,那更坚固,没有法子钻得进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似在前,但不知甚么时候就跑到后边去了,这就是不可思议。那么,现在这就是说仰之弥高,用这“高不可仰”,那是更弥高了。


    则积行菩萨:


    积行菩萨就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修行,修了不知多久的时间,可是对《华严经》不相信,也不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这就不能到佛觉。你要是生信了,这才算跳过龙门了;你要是对《华严经》不生信,就好像没跳过龙门似的。没有跳过龙门,是因为这龙门太高了,所以没有跳过去。甚么是龙门呢?《华严经》就是龙门。积行菩萨因不相信《华严经》,就好像鲤鱼没跳过龙门,不能变成龙,这叫曝鳃鳞于龙门。


    曝鳃鳞开龙门:


    鳃是鱼的呼吸器,在鱼头的两侧;鳞就是鱼鳞。这里有一个公案,也就是有一个传说,甚么传说呢?孔子的儿子叫鲤,为甚么叫孔鲤呢?因为生他的时候,皇帝赐给孔子两条鲤鱼,所以孔子就叫他孔鲤。其实叫孔鲤,我认为很不合法的,虽然是皇帝赐给你鲤鱼,但是鱼是死的,那为甚么叫一个生的活儿子,要叫死鱼的名字?所以孔子自己生儿子,也不会取名字,取个孔鲤,就因为纪念那天他有鲤鱼吃,所以他这个儿子,变成一条鲤鱼了。


    鲤鱼,它会跳的,好像蛤蟆,会跳还会蹦。据说龙宫有龙门,这个龙门有多高呢?我因为没有到龙宫里去参观游历过,不知道有多高,大概最低限度有两丈高——二十尺那么高。这鲤鱼无论是大的、小的,要是能游到龙门边,从门外跳到门里去,就会变龙了,所以就叫鲤鱼跳龙门。鲤鱼要是跳得过去,就变成龙;若跳不过,就把鳃摔烂了,或者把鱼鳞摔掉了。这鳃和鳞摔坏了还不要紧,怕就是怕摔死了,这生死关头,这在这个地方。就好像我们人要开悟的时候,要是没有执着,过了魔障,就开悟了;要是正要开悟的时候,你执着,就着魔了。着魔了,那甚至于生命都没有了,所以开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就是和鲤鱼跳龙门是一样的。跳过去就成龙;跳不过去,就变成泥巴,就是死了,死了变成泥巴,这叫曝鳃鳞。曝,是被太阳晒,鲤鱼因没有跳过龙门,被太阳晒干了,也就要变成微尘了,所以这叫曝鳃鳞于龙门。


    深不可窥:


    深,就好像大海水一样,深不见底。窥是窥探,你看不见海的底有多深。


    则上德声闻:


    上德是有大德的人,好像舍利弗、 目犍连、须菩提、阿那律陀、老迦叶等,这些都是上德声闻。


    杜视听于嘉会:


    杜是堵上,杜绝了,也就是塞住了,塞住甚么呢?塞住他们的耳朵、眼睛,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这叫杜视听。在这个七处九会的嘉会中,这些上德声闻虽然在佛的旁边,但是他们听不见,不明白《华严经》的道理。


    《华严经》的序文讲一个多礼拜了,我今天又想起来了,要问一问你们各位,还记得不记得清凉国师的十种愿?谁能记得,背出来给我听一听。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就是不破坏,不蠲除,不舍弃,不把沙门这种样子布施给人,送给人。这种样子绝对不能送给人,绝对是他自己要的。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连心里边都不打妄想,不违背佛的戒律。 你看这个厉害不厉害?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无论在甚么地方,他的背后如果有《华严经》,他就不坐,他一定对著《华严经》坐。你要是单说不违背《华严经》,《华严经》谁能违背它?没有人可以违背它。或者说他坐在那儿,不背诵《华严经》,这又错了。还有目不视非仪之彩:彩就是花花绿绿这种彩色。就是好像作戏、跳舞之类的,穿上花衣服在那里跳跳蹦蹦的,像那些不守规矩的,都是这样。手不释圆明之珠:手里总也不放下圆明之珠,时时刻刻都拿着它念佛,不把念珠放下,甚至于吃饭也挂在脖子上,不把它放下。


    (编者注:清凉国师以十事自励,此书三○至三四页,上人已经详细提过;此处是对当时在会弟子的问答,弟子并未将十事完全答出,故不完整。


    )


    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旷劫之果。


    见闻为种:


    你见到这一部《华严经》和听见这一部《华严经》,这都会在你的田中种下菩提种子,这叫见闻为种。种就是种子,你这金刚种子种下去了,始终会成就的,而这种种子,将来成熟时,也就是成就佛果时,所以才说,见闻为种。


    八难超十地之阶:


    八难是八种很困难的事情。那八种?就是三恶道这三个难,再加上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共八种难。为甚么叫八难呢?因为这八种人很困难闻到佛法,若是想要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叫八难。


    ㈠地狱难:因为地狱不闻佛法。


    ㈡饿鬼难:饿鬼也不容易闻到佛法。


    ㈢畜生难:畜生也不容易闻佛法。


    以上三恶道,都很困难,都很困难闻到佛法。


    为甚么不能闻到佛法呢?好像昨天讲“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他们也不能闻佛法,你们知道为甚么?是甚么道理佛在那儿说法,他们听不见呢?本来是在佛的面前,但有如隔着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这一点各位应该要注意,为甚么呢?就因他们在过去生中都不赞叹佛、不赞叹法、不赞叹僧,性情都很古板的。甚么叫古板呢。就是太老实了,在佛前唱赞,他也不愿意唱,说:“修行就修行,唱这个干甚么?念这个干甚么?这简直像作戏嘛!有甚么意思!”或是想:“嘿!这真是胡闹,真是没有意思。”做佛事他说是唱戏,人家唱“阿弥陀佛身金色”,他说:“我要是愿意听这个,那我去听音乐多好呢!我就因为不愿意听音乐,所以来拜佛。在佛教里头也有这些个东西,唉!这真是讨厌!”他不单自己讨厌,还叫旁人也讨厌:“你不要学这个了,这没甚么意思,这是假的。”究竟也不知道甚么是真的,甚么是假的,都还不明白,怎会学真的呢?就算它是假的,你会不会呢?结果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了。类似这些人,因为在因地不赞叹佛、不赞叹法、不赞叹僧,在三宝前他很古板的,所以见到声闻的果位上,佛说《华严经》,他看不见、听不见。这一点各位要知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因地做得不真,在果报上就有很多麻烦,弯弯曲曲的,不直。这就是为甚么佛讲《华严经》,二乘人听不见的原因。


    ㈣北俱卢洲难:这种人很有福报,他们的寿命可以活到一千岁,但是就不见佛,不要说见佛,就连佛法也听不见;也不睹僧,看不见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为甚么看不见呢?就因为修福不修慧。虽有福报,而不闻三宝名,这叫一难。


    有人说那地方也不错,活一千岁,吃得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不能种善根,不闻三宝的名字,你就不能供养三宝;不能供养三宝,你的善根就不能增长;善根不能增长,你活完了一千岁,或者就堕地狱去,或者转饿鬼,或者转畜生,没有一定的。


    ㈤长寿天难:又叫无想天,这个天上的寿命,比北俱卢洲的寿命更长,但是也是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所以也叫一难。


    ㈥盲聋喑哑难:好像一样是人,但他就没有眼睛;一样是人,他就听不见;一样是人,他就不会说话。他为甚么这样子呢?这些盲聋喑哑的人,都是在过去无量劫毁谤三宝,说佛、法、僧不对。毁谤三宝就要堕地狱,堕地狱的罪受完了,然后又转饿鬼,然后再转畜生,做畜生也是经过不知多久时间,然后才做人。虽然做人,可是或者是瞎子,或者是聋子,或者是哑巴,或者是瘫子。瘫子,就是不会走路的,一天到晚就是在床上,坐着睡,睡了又坐。这都是毁谤三宝的果报,这种人都是在八难之内。


    过去在美国很少出家人,就是要想要出家的,也不是真正受过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是似是而非,像是出家人,其实不是。就好像过去这Suma God,是个美国籍的出家人,但他在日本受五戒,在日本受了五戒后,他们就说是出家了,叫沙弥戒。以后他自己知道他在日本受的戒是不圆满,不是个真正出家人,所以他到香港,就要求我给他授中国的比丘戒。当时我说:“我们中国这个戒,不是像日本式的很简单,随随便便就可以授,中国传戒最低限度要五十三天,或者三十天,最少是十八天,要有三师七证来授戒,不是一个人可以授的。”结果他也没有时间,也不能得到具足戒,以后在新加坡没多久,他就圆寂了。


    现在美国比丘也有了,比丘尼也有了,这都是经过详细地修行和学习,学习戒律,学习出家比丘的样子——沙门。这就是真正有了佛、法、僧三宝,可是在这个国家很少人能认识的,因为这个国家,是一个过去根本就没有佛法的国家。现在有了,人也不确实认识;不确实认识,所以也就不能真正修好。


    你们要知道我现在在这里传佛法,不是传中国的佛法,也不是传缅甸的佛法,也不是传印度、锡兰的佛法,我所传的是初祖迦叶到二祖阿难,乃至于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a>传到中国,这种以心印心的佛法。这种佛法不单单是那一个国家的佛法,是整个世界的佛法,宇宙的佛法,法界的佛法。


    为甚么我常常对你们讲,我说我不希望那一个人信我,也不希望那一个人不信我。你信我,也是在法界里边,不信,也是在法界里,没有跑出法界外边去。所以谁到中美佛教会金山圣寺来的人,我不管你信不信我所讲的佛法,我没有佛法,这是世界的佛法。六祖大师说,我要是有一法可传给你,那就是欺骗你,我一法了不可得,没有法。在这个没有法——一法不立,万法皆空——这种情形之下,外边的人,有的人就毁谤我们,说这个地方又是这个教,或者又是那个教。有人听见人家告诉他说,我们传的是白莲教,或者会有人说是红莲教,或者又会有人说是黄莲教,还是青莲教、紫莲教,有这么多。其实我们这里是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各位要是不相信,就来试一试看。因为我们不是在八难里边,所以才能研究佛法,我们这佛法,你们到外边去讲,也不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根本就没有,甚么也没有,一法不立,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㈦世智辩聪难:这种人认为他自己的智慧很大。哲学是又无头又无尾,又无始又无终,也无上也无下,也无古也无今,哲学就讲这个。你说它死的,它又活;说它活的,它又死,怎么讲怎么对,这叫学哲学。这也就是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会辩的,有点聪明,但是世间智慧不是出世智慧,这种也在八难之一。


    ㈧佛前佛后难:我们现在是八难之一。生在佛前也是难,生在佛后也是难。佛出世的时间,我们赶不上,所以在佛前佛后难。不要以为自己是很不得了;有甚么不得了——在八难里边,这八种的难都不容易学佛法。


    佛在世时为正法时代,叫解脱坚固;再过了五百年,叫禅定坚固;再过了五百年,叫多闻坚固——这是人人都读诵大乘经典,能背几部大乘经典,人看书看得多,但真正解脱的人没有了。甚么叫解脱?就是证果了,证果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叫解脱坚固。解脱就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烦无恼。禅定坚固时,人专门欢喜打坐。你们现在谁欢喜打坐,谁就是禅定坚固;谁要是证果了,谁就是解脱坚固;谁要是能背下《楞严经》或《法华经》等,这就是多闻坚固;过了多闻坚固,就是到末法时代,叫寺庙坚固——人好造庙,这里造一个庙,那里造一个庙,造了很多庙,这些庙都很大的。


    那么过了寺庙坚固五百年后,现在是甚么呢?斗争坚固。你看现在,国与国斗争,家与家斗争,人与人斗争,你抢我的,我抢你的,互相斗争,一定要斗争。有的人说将来要斗争几百年,当然了,五百年的时间嘛!五百年都是你我斗争的时候。末法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候啰!所以不要再毁谤三宝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修道的人很少很少,都喜欢斗争。出家人和出家人,现在都是斗争的,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互相斗争,一定要把对方斗争倒了。你那个庙可以住一百个人,我造个庙就要住一千个人,一定要大过你;你能住一千人,我造个庙能住一万人,一定比你那好。这都是斗争,所以这是八难。


    可是八难虽不能闻佛法,但是要是有因缘的话,一听见《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名字,他们就可以由地狱、饿鬼、畜生这八难里边,证得十地。十地是菩萨位,菩萨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这十地的果位,都可以证得,所以叫做八难超十地之阶,阶就是阶级,就是到那个地位上。


    解行在躬:


    解,是明白,明白这部经的道理;行,是修行。躬,就是自己,你明白也是在你自己;修行也是在你自己。你要是既明白又修行,这样子则


    ——


    一生圆旷劫之果:


    在你的一生之中,就可以修行圆满。旷劫是无量劫,就是多的意思,众生要经过很多大劫,才能修行成佛,好像佛在“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个大劫修相好。所以我们现在闻到《华严经》,要是能依照《华严经》来修行,再明白《华严经》,就可以在这一生成佛证果。旷劫之果,也就是好像释迦牟尼佛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我们在这一生就可以成佛。


    师子奋迅,众海顿证于林中。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


    师子奋迅:


    师子奋迅,这是一个譬喻。师子奋迅三昧,这种三昧非常勇猛精进,就好像狮子发起威风来,非常奋迅,走得也快,又有力量。


    众海顿证于林中:


    众海,也就是海众,是人多的意思。顿证,很快地证得。林中,这个林是逝多林,也就是诸大菩萨聚会在一起,好像丛林一样。在这个时候,顿然间都证果了,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不退果。


    象王回旋:


    这是说到舍利弗,舍利弗带着六千比丘,这六千比丘都想见一见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现身给这六千人见,为这六千人说法,令这些人修行大悲法,生长大悲菩提心,得到大悲体,行大悲行门。所以当时这六千比丘都证得阿罗汉果,得到法眼净。这就是象王回旋


    ——


    大象里边有象王,它带着一群象走路时,要回头看这一群象眷属,这叫象王回旋。


    六千道成于言下:


    舍利弗带着六千比丘,也就好像象王似的。这时有六千比丘都得到法眼净,都证果了。《华严经》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


    启明东庙:


    启明东庙在正文里会讲到,是善财童子到一个大庙里头,证果开智慧。


    智满不异于初心:


    智慧满了,不异于初心——由初发心便成正觉,很迅速地,所以和初发心时是一样的。这个智满了,也就是果满了——智慧的觉果圆满了。这是很快地,不像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段文都是说很快就得到果位。


    善财童子拜了五十三个师父,一般中国人不懂佛法,就拿他来做譬喻,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了五十三个师父,所以中国佛教有一种风气,就是参师。拜了一个师父不够,就拜两个,两个又不够,又拜了三个,乃至于一百个或者两百个。说拜的师父越多越好,实际上,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大错误。


    不错,善财童子是五十三参,但他是奉师命而拜师的。他的师父下令说:“现在我把我的智慧、神通、道德,都教给你了,我再没有甚么可教你了。若你还想学佛法,你就由这个地方向南去,经过多远的路程,那个地方有一位修道的善知识,他叫某某名字,你去拜他做师父。”


    善财童子因为法忘躯——为求佛法,把自己的辛苦完全给忘了,于是又向南边去求佛法,经过很远的路程,然后见到善知识,受种种的困苦艰难,在那儿学习佛法,因为他很聪明,一学习,把这位善知识所明白的佛法,都学明白了。这位善知识就又给他介绍另外一位善知识,叫他去亲近另外一位善知识,学习佛法。


    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经过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当时这些善知识是不贪图供养,是不攀缘的,都是有道德、有神通,行菩萨道的善知识,他不在乎你供养不供养,只要有诚心求法,他就教你。这是经过五十三位善知识来教善财童子,最后他也证果。


    现在在中国佛教的风俗,好叫人参师,说是参师越多越好。居士们也都莫名其妙,以为参一个师父,这就是佛法。因为参师把佛教搞出很多麻烦来,这叫背师——违背这师父,又偷偷地去拜另一个师父。在中国的佛教都是这样,一听那个法师最有名,这个法师一来,就要去参师了,偷偷去拜个师父;再听那一个法师最有名,他来了,又要去参师,皈依了。


    所谓参师,就是再皈依一次。如果你相信佛的话,第一次已经皈依了,为甚么还要皈依第二次,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你若认为:“我第一次不懂得,不知道佛会不会来呢?我那时候也马马虎虎的,没甚么诚心,所以那个仪式也很马虎的。”你要是认为第一次佛不来,第二次他已经看你对佛教不相信了,为甚么他会再来?


    中国人是不告诉师父,偷偷地再去拜个师父,这叫违背良师。拜个师父,他要是修行也还好,但是他也不修行,那个师父他拜了几天又够了,大概认为这个师父又旧了,再拜一个新师父。所以在这一生中,一句佛法也不懂,就只是拜了多少个师父,这一点也没有用。


    好像在正月间来的那些中国居士,都是拜了一大堆师父。他说我拜八个,他说我拜九个,那个说我拜十多个,我比你更多,可惜就没有人拜到五十三个。为甚么他们这样子拜呢?就说善财童子是五十三参,我们多参点师父是好的,就好像我们掉到水里,每个师父伸一双手,便把我们给拉起来了,十多个一点也不费力。这意思是他要是堕地狱,这十个师父,那一个有道德,就可以救他。你说这岂不是太狡猾了吗?太不老实,太滑头。甚么叫滑头?就是头上抹了油,阎罗王也抓不住他,小鬼往他头上一抓,他头很滑,抓不住,这叫 滑头。所以修道要认识真理,不要像愚夫愚妇,也不明白道理,各处去乱闯乱撞。


    寄位南求:


    就是说善财童子向南方去求名师,参访善知识。


    因圆不逾于毛孔:


    因圆果满


    ——


    因也圆,果也满了。不逾于毛孔,不逾就是不超越,这也就是说它快的意思。


    佛教里本来是好的,但是有一些不明白佛法的人,都做错了;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就变成不好了。


    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a>。


    剖微尘之经卷:


    剖是把它剖裂开,剖裂开甚么呢?剖裂开微尘那么多的经卷,这是一个讲法;也可以说是把一粒微尘里的经卷剖裂出来。微尘虽然最小,可是在微尘里边有法界,也有无量无边的经卷。


    则念念果成:


    你把微尘那么多的经卷剖裂开了,则念念果成——念念都是成就佛果的。又有一个说法,把微尘数这么多的《华严经》偈颂和品剖裂开,这一念都是成就佛果的法门,所以又说了下一句话。


    尽众生之愿门:


    众生无论发甚么愿,你发了无量无边那么多的门,可是它能穷尽众生发愿的行门。


    则尘尘行满:


    每一粒微尘,都是你修行菩萨道这种行力所成就的,这就是表示你这种行门,是修得无量无边。这种行门,要依照《华严经》来修,才能圆满,才能成功,所以这《华严经》是最微妙的一部经典。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


    真可谓,是清凉国师赞叹这部《华严经》,说这一部《华严经》,真可谓常恒之妙说——这种法是常恒不变的,又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通方之洪规:


    又可以说是通法,就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方法;洪规是大的规矩,所以叫通方之洪规。这种通方的洪规,不是一个地方可以用的,是遍一切处都可以用的,所以叫通方。通,任何地方都行得通,都用这种方法,所以才说是一个大的规矩。


    称性之极谈:


    甚么叫称性呢?称性而说,就是说得和这个性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称性就是从性分中流露出来。性,就是佛性,就是由佛的法身自性,所演说最高、最妙、最深的道理,这叫极谈——这种道理说到极点了。


    一乘之要轨也:


    这是最上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要轨,要,是要紧;轨,是轨范,就好像火车的铁轨,这个是要轨。要轨就是人人应该从这条路上修行的一种轨范,所以这部经的道理是最要紧的。《华严经》这种大法是难遭难遇,不容易闻到的,这是龙树</a>菩萨从龙宫里边把它背诵出来的,我们才能得闻。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寻斯玄旨:


    现在,清凉国师又举出个例子来譬喻《华严经》,所以寻斯玄旨——你找到这部玄妙的经典,找到这种玄妙的宗旨。


    却览余经:


    若你读过《华严经》生,再读或看其他的经典,就好像旭日初升,把星星的光辉都夺去了。


    其犹杲日丽天:


    其犹,就好像;杲日,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杲日丽天,就是旭日把星星的光明都照得没有了,所以才说夺众景之耀。


    夺众景之耀:


    众景就是明,景当“明”字讲,耀是光耀。就是说太阳光把其他星星、月亮的光明给夺去了。你看,晚间虽然很多的星星,很大的月亮,可是没有太阳这么光明。《华严经》就好像太阳光,把星星、月亮的光明都给夺去、盖住、没有了。这就是说这部《华严经》的道理,把其他经典的道理都给说尽了,所以说此经是夺众景之耀。


    须弥横海:


    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妙高山在香水海的中央,好像在海里横着似的。


    落群峰之高:


    所有其他的山,与须弥山比较,都低了,这就是须弥山把其他山峰都比低落了。而《华严经》在一切经典里边,也就好像须弥山王似的,比一切经典都高,这叫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大贤阐扬于东夏。顾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


    清凉大师的文章,真是非常地好,每一句都是对着的。是以——因为前边的道理,所以菩萨——就是龙树菩萨,搜秘于龙宫,这种经典可以说是秘密不传之法,秘密教,人间没有的,在人间这法已经断了,所以这一位龙树菩萨才去搜秘。他到那儿去找这秘密法?不是人间,因他把人间的文字都读尽了,所以没有书可读了,他就走到龙宫去,因为他是证果的菩萨,有神通,走到海里,这水自然就给他开一条路,就这么妙!一到龙宫,龙王见菩萨来了,也不敢管他,就随他到图书馆去看,他一看,就欢喜《华严经》。这《华严经》上部有很多卷,中部也有很多卷,下部是最少的,所以他就看下部经,看了一遍,都记得了。他说好了,他要走了,因为他要是把这一部经带出来,龙王不会愿意的。虽然他是菩萨,比龙王大得多,但是他也不能用势力来压迫龙王,所以他就用记忆力,念一念就记得了,于是此经就给带出到人间来。到了人间,他就默写出来,这叫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


    大贤阐扬于东夏:


    大贤就指觉贤、喜学法师。《高僧传》里的觉贤法师、喜学法师,很多个都是翻译《华严经》的,所以说大贤阐扬。阐是阐明,扬是把它扬开。阐扬于东夏,东就是中国;夏,中国是华夏之邦,所以叫东夏。


    顾惟正法之代:


    顾惟


    ——


    我这么回顾,这么想一想,回忆一下,这是清凉国师说的。回想一下,在正法时代——在佛住世的正法时代。


    尚匿清辉:


    尚且都要把它这种清净的光辉藏起来,就是把它收到龙宫里去。佛住世正法的时候,都要把它收到龙宫里去,你看!这有多要紧呢!要是不要紧的经典,为甚么把它藏到龙宫里呢?


    幸哉:


    我真是高兴,真是幸运,特别的吉祥。


    像季之时:


    像,是像法时代;季,就是末法时代。季是末法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分伯仲叔季,伯,大;仲,第二;叔,第三;季,第四。又叫孟仲叔季,“孟”就有一点第一的样子。现在这像季之时,就是像法和末法中的时代。因为清凉国师那时候,就是像法和末法交接的时代,像法之后,末法之前,这叫像季之时。


    偶斯玄化:


    偶斯,就是很偶然地,我没想就遇到这个人了,就叫偶然而遇,偶斯也就是偶遇。玄化,也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另外一个名字。


    况逢圣主:


    那时候,唐朝皇帝信仰佛法,皈依三宝,亲身请法师到宫里头,去给他讲经说法,所以说况逢圣主。


    得在灵山:


    这种经典,是由印度灵鹫山传来的。


    竭思幽宗:


    竭思,是穷尽思想。清凉国师说他竭尽他的思想了,把思想都穷尽了,来研究这幽玄的宗旨,这个不可思议的宗旨——幽宗。


    岂无庆跃:


    岂无,就是岂能没有庆跃。庆跃,是高兴得不得了,好像小鸟跃似的,那么欢喜得跳跃起来。这岂无庆跃,是说清凉国师太高兴,遇到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欢喜得跳起来。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


    在前边所讲的那一段文,是“感庆逢遇”。感,就是感激;庆,就是庆幸,所以他说幸哉,偶斯玄化,这就是感庆逢遇。现在这一段文是第十个细目,就是“略释名</a>题”略略地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名字的题。这一部经,从一开始讲序文,分出十个细目:㈠标举宗体。㈡别叹能诠——意思就是能显、诠显出来经的道理。㈢教主难思——佛是不可思议的。㈣说仪周普——所说的道理是最普遍的。㈤言该本末。㈥旨趣玄微


    ——


    这种宗旨非常玄微奥妙。㈦成益顿超——这种利益是顿超的,成就顿超的利益。㈧结叹弘远


    ——


    结是结束,叹是赞叹,赞叹这一部经弘大而远。㈨感庆逢遇。㈩略释名题。


    上列是十种细的科目。现在这一段文,就是“略释名题”——略略地解释名目的题目。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题,是题目;称,是名称,这个题目的名称叫《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者就是这部经。


    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


    即当“就”字讲——就是,就是甚么呢?就是无尽。无尽,就是没有穷尽,没有穷的甚么呢?就是这部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的总名。因这个题目的名称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七个字,包括所有的经典的名字和道理。因此这七个字要是详细讲是重重无尽的,没有法子讲得完,所以叫总名。


    <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


    世主是世出世之主,一切世界的王,就是世主,佛是出世之主,妙严,依报正报都是妙严,微妙而庄严。第一,这一品,是排列在三十九品的第一品。即众篇,就是众多的篇幅。义类,是分别义类;别目,是特别的一个名目。


    现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恐怕会有地震的情形发生,因为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讲的时候,大地六变震动。所以要是这种情形发生的时候,各位不要害怕,因为不会大的,是小小地震动一下。这是护持《华严经》的善神拥护法会。虽然有护法拥护法会;但是也会有魔王来</a>搅乱这个法会,所以常常有人来打门,这时候你们也不要动心。讲《华严经》是用定心来讲的——释迦牟尼佛用定心来讲,一切的菩萨都是用定心来听,这都是在定中说</a>法、闻法。所以若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发生,你们都不要恐惧;或者没有也不一定,这是无有定法。


    在晋朝时代,有一位法师最初在道场寺翻译《华严经》,翻译时,堂前有一个水池,每一天正在译经时,从水池里就飘飘摇摇现出两个童子,都各拿着鲜花到这儿,烧香供养这位法师。这不但这位法师看得见,当时在这个法会里边,有很多人都知道这情形,都看见。但不是完全都看得见,为甚么呢?因为当时有善根深厚的人,在这译经法会时,都开法眼,得到法眼,所以他们就看见这种情形。


    为甚么有这两个童子来供养这个法会呢?因为这部经在龙宫里头藏了几百年了,龙树菩萨在佛灭度后六百年,才把它请到这世界上来。经过六百年,都没有人知道这《华严经》在龙宫里头藏着。龙树菩萨到龙宫里,把这一部《华严经》读了一遍,因他过目不忘,记忆力特别好,所以读一遍就记得了。记得清清楚楚的,把这部经传到世界上来。龙王也很喜欢将这部《华严经》流通到世界来,所以他也很欢喜,不是自私地想:“哦!我这部经在龙宫是不传之密,不传的秘密法,不叫人知道。”不是的,他很高兴地说:“哦!这部大乘佛法传到世界上去了,真是太好了。”所以他派龙子龙孙,变现成二个童子,来供养这个法会。因为当时, 翻译这部经典,是翻译经典的法会,不是讲经,所以每一天翻译的时间一到,就有二个童子在佛前上香、供花,所谓双童献瑞,这事情在一般佛教里大家都知道。


    所以我们现在讲《华严经》,或者就有六种震动发生,若震动发生,不要惊恐,或者有,或者没有也不一定。我没有甚么道德,所讲的道理,都是很浅显的,不合乎佛的心印法,护法善神或者也就不管——随他们去讲吧!预先告诉你一声,讲经时或许地晃起来,讲堂晃起来时,不要害怕。有的人又有了疑问,讲法的地方不会地震?在四、五年前你常常说,只要你这个法师在三藩市一天,就不会发生地震,就是有也很小。怎么今天又要地震呢?这不是前后所说道理不同,很矛盾的,但到震的时候,能叫它不震;不震的时候,能教它震动,这是无有定法。


    前几天晚间,有个弟子从纽约打电话来问我,一般人都说明天纽约会地震,如果会地震,他要早点回来;如果不地震,就等到下个月五号,或者六号回来。我答覆他:“我不知道,因为我现在不在纽约,纽约的事我不知道。”过了两分钟,他讲完旁的事,又问我:“怎么办呢?”我说:“不要怕,地震就地震嘛!你管它干甚么?”现在看报纸,纽约也没有地震,这件事也就过去了。那么现在我们三藩市就是有地震也不要紧的,这是佛法的表现,不需害怕的。因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或者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


    在唐朝,实叉难陀</a>法师翻译完《华严经》之后,就由贤首国师来讲。最初翻译这一部经是那一天呢?是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辛酉时,这个时候开始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到圣历二年十月八日,把这部经典翻译完了。在这没翻译之前,就在最初翻译经典之前,也正是和六祖大师相差不太远的时代,武则天</a>做了个梦,梦见甚么呢?梦见天地宇宙内都下甘露,普降甘露——没有一个地方不降甘露。所以她就高兴地请实叉难陀法师翻译这部经典,所翻译的也就是现在这部经典——八十卷,共三十九品。(注:晋朝所译的《华严经》,称为旧经,又称为晋经,共有六十卷;唐朝所译,称为新经,又称唐经,共八十卷;后加上普贤行愿品,成为八十一卷。)在一开始翻译之后,果然天就开始降雨,所降的雨都是甜的,这是一种瑞应——祥瑞的表现。


    等到这部经典翻译完了之后,贤首国师就在授记寺——就是佛授记寺开讲,这是那一天呢?就是十月十五日这一天开讲。到十二月十二日这天晚间,讲到佛藏世界海这个地方,正讲到震动,地真的震动起来了。当时听讲的人,出家人、在家人有几千人这么多,都知道这情形,都觉得地震,所以都叹未曾有——从来没有,现在有了,这叫“得未曾有”。因此实叉难陀法师和当时一位律师叫明诠,又有一位法师叫德威,就把当时这种地震的情形,写了一篇奏章,送给女皇武则天看。武则天亲手批这篇奏章,她说:“在你们写这篇奏章前,我已经看过了。因为在译经弘扬这种秘密法前,我已经先梦见普天之下都降甘露呈祥。现在开讲又感得六变震动,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这件事应该诏告天下,令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吉祥的事情。”


    大以旷兼无际。


    方以正法自持。


    广则称体而周。


    佛谓觉斯玄妙。


    华喻功德万行。


    严谓饰法成</a>人。


    经乃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


    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之常规。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


    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分义类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称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字,其中有六对,在每个字又可分出十种意思,每个意思里边,又包含着无量无边的道理。


    甚么叫六对呢?


    第一对:单单一个“经”字属于教;“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属于义别。义是别名,这是教义一对。


    第二对:“严”字属总;其余“大方广佛华”五个字属于别,这叫总别一对。总是总起来,别是特别。


    第三对:“华”是能严;“大方广佛”是所严——所庄严。华能庄严大方广佛,所以华字就是能,上边大方广佛四个字是所,这叫能所一对。


    第四对:“佛”是能严能成的人;上面“大方广”三个字是所严的法。这就人法所成,人法一对。


    第五对:“广”是个用;上面“大方”是体,这叫体用一对。体是本体,用是利用。


    第六对:“方”字属于相;“大”字属于性,这是性相一对。合成六对。


    要是详细讲起来,“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意思很多很多,比《法华经》的道理还深、还妙。


    大以旷兼无际:


    甚么叫大?大就是旷兼无际。旷就是旷大,旷大又兼无边际,所以叫做大。


    方以正法自持:


    方,是个方法,方法有正法,有不正法。这是以正法自己修持——以正当的方法修行自己,也就是以正当的方法规持自己。


    广则称体而周:


    甚么叫称体?就是这体有多大,这部经的道理也就有多广大。也不多也不少;不大也不小,正恰到好处,这叫称体而周。


    佛谓觉斯玄妙:


    觉甚么玄妙呢?就觉悟了《华严经》这种玄妙的道理。


    华喻功德万行:


    华,是比喻万行的功德都圆满了,好像开花了似的。


    严谓饰法成人:


    严,是庄严,严饰佛的十身,所以叫饰法成人。


    经乃注无竭之涌泉:


    经,就好像从地涌出来的泉水,没有竭尽的时候,接接连连不断。


    贯玄凝之妙义:


    贯,是贯穿;玄凝,是玄妙而坚固。妙义是不可思议的道理,即经能贯穿玄妙而坚固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


    摄无边之海会:


    摄,就像吸铁石一样,经能摄无边之海会


    ——


    好像大海那么多人来。


    作终古之常规:


    用经来作终古——就是古今的规矩。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


    佛和世间上的转轮圣王,所谓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这一切转轮圣王都称世主。佛是法王,这些王既称世主,而佛又可以说是世出世之主,所以又可以称世主。


    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法门,是佛法之门。依,是依报;正,是正报。这依、正二报,都叫妙严,用微妙的华来庄严。这个世间,世主是主于世间,世间有正觉世间、器世间,又有众生世间,这叫三世间。这三世间的主如下,佛是正觉世间的主;一切诸王是器世间的主;天王、龙王、夜叉王,是众生世间的主。所谓法门依止,这个依报,甚么叫依报呢?就是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是我们所依靠的,我们住在这个地方,这叫依报;人呢?人叫正报,即一切众生身是正报。因依正二报,都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说俱曰妙严。


    分义类以彰品名:


    分义类,是分开义理、品类,而以彰品名——而彰明了品的名目。


    冠群篇而称第一:


    这一品是在一切品、一切篇幅的前面,所以叫冠。好像我们戴的帽子就叫冠。因为这一品在一切品之前,就好像戴的帽子似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又可用七种大来形容:


    大:表示体大。


    方:表示相大。


    广:表示用大。


    佛:表示果大。


    华:表示因大。


    严:表示智大。


    经:表示教大。


    大体、大相、大用、大果、大因、大智、大教,这七个字表示七大,要是往详细讲这部经的名字,尽未来际也讲不完,不要说五年,就是五十年也讲不完。不过不能那样讲,现在只是简简单单地讲。所以这部经的名字,怎样讲怎样合法,怎样有道理。横着讲也有道理,竖着讲又有道理,所谓横说、竖说、尘说、刹说,怎么样说,都有无穷无尽的道理,所以这一部经,真是无有定法的。


    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


    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斯经有三十九品:


    这一部《华严经》的品数有三十九品,本来有四十五品,但有六品没有翻译。虽然有六品没有翻译过来,因为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也可以说是完全的一部经。斯经就是说这部《华严经》有三十九品,共八十卷,加上<普贤行愿品>,合为八十一卷。


    此品建初:


    此品,是指<世主妙严品>。此品建初,就是它是在前边,是最初开始,所以


    ——


    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这《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世主妙严品>,在前边已经讲过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以《华严经》最大。以前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a>问玄奘</a>法师说:“佛所说的经典,那一部是最大的?”因为唐太宗想要念经,但他想要念部大经,不愿意念小经,所以问玄奘法师。那时候的《华严经》还是晋译六十卷,以后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才是八十卷。唐太宗他说:“你说《华严经》最大,《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华严经》只有六十卷,怎么说它最大呢?”玄奘法师回答:“《华严经》一门能开无量门,重重无尽,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至于《大般若经》只是《华严经》其中的一门。”所以当时唐太宗就专门念这部《华严经》。


    《华严经》这种境界,是你想也想不到,思也思不到的。以前北齐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到五台山去,焚身供养文殊师利菩萨。当时有一位和他同去的太监叫刘谦之,看到太子那么发心焚身供养佛,供养文殊师利菩萨,他就向皇帝请求出家,皇帝许可他出家。他出家后,专门读诵《华严经》,因他特别地诚恳,昼夜精进,就有一种感应;又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他的胡须生出来了。本来太监没有胡子的,但在修行中,他胡子长出来了,具丈夫相——本来太监不会有丈夫相的,现在具丈夫相——从此就开悟了,便写《华严论》,写完了,就无疾而终。


    有位李长者,也是学《华严经》,读诵《华严经》。以后他想要找一个好地方修行,在路上走路,走着走着,遇到一双老虎。这双老虎对他现出很友善的样子,虎本来伤人,但它对李长者好像对老朋友一样友善。李长者对老虎说:“我现在想找个地方修行用功,你可以帮我吗?”老虎点点头,于是他将行李、衣单放到一个山洞,老虎就在山洞外停止不走了,李长者一看,这个山洞很不错的,于是乎就在这个地方修行。但是这个地方没有水,就在这天晚间,刮很大的风,将一棵老松树连根拔出来,就在树根下涌出水来,长者就饮用这水,在这里来修行,写了一部《华严论》。这种境界有很多,都是证明《华严经》是不可思议的。


    皈依偈


    皈依十方极三际 尘刹圆明调御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毗卢遮那大智海


    皈依十方极三际:


    这一部经,清凉国师把它分出四门来,前边所讲的是总叙名义。现在所读的共有十六句,是清凉国师想要写《华严经疏钞》的时候,先皈敬请加——皈敬三宝,请三宝加被他,令他开智慧。现在这四句偈颂就是皈依佛宝。皈命也就是皈依,将我的生命皈依给十方及三际一切诸佛,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皈依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宝。


    尘刹圆明调御师:


    尘刹,是微尘刹土。圆明,是圆满,智慧也圆满,功德也圆满。调御师,是佛十号之一。调御就是用种种方法来调御三界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调是调和,御是驾御,好像以前用马拉车,在前面赶车的人就是御者。佛调御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众生。调御师,是调御的大导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无尽的功德大悲云。大悲云也就是代表佛的名词,佛的功德好像空中的云似的。


    毗卢遮那大智海:


    毗卢遮那翻译成圆满大觉者。大智海,大智慧海,那就是大觉海。前边这四句是赞叹佛宝,皈依佛宝。后边说——


    所住甚深真法性 所流圆满修多罗


    这两句是皈依法


    所住甚深真法性:


    这是所住再也没有比这没有比这更深的真法性,真法性是真正的法宝。


    所流圆满修多罗:


    所流出来的圆满修多罗,修多罗(梵语)就是经,圆满的经典指的就是这部《华严经》。


    一一尘方佛会中 普贤文殊诸大士


    一一尘方佛会中:


    所有每一个微尘国土


    ——


    十方一切地方;佛会中,是诸佛在法会中说法,即诸佛在十方一切国土的法会中说法。


    普贤文殊诸大士: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是一位主要的菩萨,还有文殊菩萨,诸大士


    ——


    和其他很多的大菩萨。


    我今欲以一毛智 测量无边法界空


    愿承三宝同体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我今欲以一毛智:


    这是清凉国师他说:“我现在只有一根毫毛这么多的智慧。”这表示自己的智慧太小了,只有如毫毛一般。


    测量无边法界空:


    法界空,是法界的空理


    ——


    真正的道理,用一根毫毛般的小智慧,来测量无边无际的法界空性,这种空理怎能测量得尽?


    愿承三宝同体悲:


    愿意凭仗着十方三世三宝同体的慈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我所写出来的《华严经疏钞》,每一句都符合诸佛心意。冥符,是暗暗地符合诸佛心意。


    俾令法眼常无缺 尽众生界如普贤


    回兹胜善洽群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


    这一首偈颂有十六句,前面的八句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常住三宝。后边接下六句是请求十方常住三宝大威德来加被护念,开他的智慧,令他所说的法,所写的疏钞,每一句都合乎佛的意思,所谓“上合佛心,下契众机。”最后两句是回施给法界众生,把着疏的功德回向给众生。


    俾令法眼常无缺:


    俾令,就是使令;法眼,在这里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使令这种法常常存在,不会断缺。


    尽众生界如普贤: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当机者


    ——


    请法之主,普贤菩萨他这种境界是没有法子知道的,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每一个众生心里,都有普贤菩萨;而每一个众生的身心,也都在普贤菩萨心里。所以清凉国师说,尽众生界如普贤——所有一切众生都变成普贤菩萨的化身,都能行普贤菩萨的大行力。


    回兹胜善洽群生:


    这句是回向,把注解《华严经疏钞》的功德,回向给所有法界十方的众生。胜善,注解《华严经》这功德是胜善——殊胜最好的。洽,是周遍,把这种功德都给所有的众生,这叫洽群生。


    古来的人,有的发心读诵《华严经》;有的发心书</a>写《华严经》;又有的发心供养或受持《华严经》。虽然《华严经》这部大经有八十一卷,十万偈颂,但古时有的人发心用自己身上的血,一个字一个字来写《华严经》,为甚么呢?这就是报答佛恩。佛对我们众生太慈悲了,所以有的人发心用自己的血写经报答佛恩。现在纽约的寿冶法师,他在五台山时,就发心用血来写一部《华严经》,所以他称自己为华严行者。甚么叫华严行者?就是依照《华严经》的方法来修行。这一位法师,他原来不识字,后来跟侯子法师学读四书</a>,他一点一点学,现在不单会读诵讲解,还会写字。虽然写字的工夫还不够,但是偶而还有字写得不错,他能用自己的血写《华严经》,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可以说这位寿治法师,一定与《华严经》有大因缘。现在他没有往生,人都不认识他,等他往生之后,或者就会知道是那一位菩萨,或者是罗汉,或是那一个人,到这世界来教化众生。回兹,回是回向,兹是所有写这部《华严经疏钞》的功德,清凉国师自己不要,他不说:“这是我写的疏钞,我的功德,这功德我都要把它带在我的袋里留着。”不是这样子的,他要回向给众生,把这胜善的功德普遍周济</a>,布施给法界众生,令法界所有的众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


    快快地证到圆满大觉、常乐我净,这种涅槃四德的妙果,这种常常快乐的觉果。你看菩萨发心,他绝对不是为自己,他就是注解一部经典,也是把这种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一点自私心也没有。他不说:“哦!这经是我注的,这功德我都要。”不是的,他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这个众生就是现在你我都有份,清凉国师把注经的功德,都布施给我们现在的众生,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清凉国师这一种的慈悲。我们能得到、看到这一部疏钞,依照这种注解来修行,来学佛法,我们都应该向清凉国师多叩几个头。


    在你没有明白佛法时,听到这种道理,感觉很平常似的,也不认识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最妙的法门。等你要是明白了这种法之后,你就知道,清凉国师对我们一切众生,这种的慈悲,这种的爱护,真是无微不至,连最微细的地方,他都为我们想到,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听见这种妙法。如果没有大善根,你根本就没有法子听到这种法,不论你是那种人,或者修行,或不修行;或者发菩提心,或者不发菩提心,能听见这种法的人,这真是沙里澄金。没有见过金子的人,见到金子,也不知道它是贵重的东西,因为他不懂。例如乡下人没见过钻石,见到钻石说,这只是和普通的玻璃一样嘛!怎么卖那么多钱?为甚么他会那样讲呢?就因为他不认识。而我们现在对《华严经》也是一样,不懂佛法的人,觉得它很平凡,说就这个样子嘛!要是明白佛法的人,就知道这是最高无上、甚深微妙的法,再也没有比这个法更好的了。


    所以清凉国师在没有写《华严经疏钞》之前,就求华严海会佛菩萨来加被他,给他灵瑞的预兆。他在佛前拜佛,恳切至诚地求,求啊!有一天他就作了一个梦。这个梦怎么样呢?他梦见一尊金色的佛像,佛像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在这个时候,他就用两手捧这光,把光给吞了,就好像某人说他也吃过光,但这光大概和那个光不一样。还有摩诃迦叶也叫饮光氏,在我讲这饮光氏时,这个人说他也饮过光,他饮这个光是怎样饮的,那就不知道了。而清凉国师不是饮光,他是用吞的——吞光,把这个光都吞到肚子去了,所以,以后他开始写《华严经疏钞》,他落笔不停地写,也不改,也不停,一直往下写。为甚么这样?因为开大智慧了,他所写的,都是诸佛菩萨加被他,教他这么写的。


    这疏钞前面有悬谈,光是悬谈就有八大本。连我们现在所讲的都在里面,你们如果要听也可以,但是讲一年也讲不完,它比《妙法莲华经》还要多,要是觉得自己可以看,要快一点,那我们就讲经文。不过这个悬谈讲得真妙,妙不可言的。


    你们想一想,清凉国师一开始写疏钞时,就有这么个境界,这是《华严经疏钞》将要写完时,他又有一个境界,他又作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一条龙,在五台山上,龙头枕在南台,龙尾缠在北台;一会儿他又变了千百万亿条龙,飞到天上向四方而去,就没了。他醒了之后,知道这是表示《华严经疏钞》要流通到尽虚空遍法界去了。要是开了五眼的人,可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都有《华严经》和清凉国师所写的疏钞。开眼的人要是愿意看,随时入定都可以看见。《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说的,以定心说定法,度定心的菩萨,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有这部《华严经》。各位要是不信,我也没法子叫你们信;要是想研究,慢慢就会信了。这种境界的确是不可思议的,等讲到经的正文时,那种境界根本没法子明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按照普通不明白佛法道理的人,是想不通的。所以要把这道理讲浅一点,或者按照你所知道的告诉你,你就可以一点地明白了。


    谈到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在(一九七一年)在整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第二处,就我们这儿有这个法会。我在这个国家讲《妙法莲华经》讲了一年零一个月,而这部《华严经》最快讲也要五年,在这五年的期间,你们年轻的都会老,老的人或者就会死了;死了或者又会托生再来听经,所以这五年的期间会有很大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不信佛的,听了就会相信;以前就相信的,听了就会去修行了。现在这华严法会在美国是个新开始,所以你们这一班人要做世界上最诚心的学佛者,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


    此经书全套由尹国富(普觉)请,由上海智诚法师发心打字并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让有缘众生共同分享。大家共同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愿把此经回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众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后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得见弥陀!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