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论
3个月前 作者: 太虚
一 说经来意
【释】今讲此经,且将释尊与净名大士等所以说此经之用意,先为一论。案诸家讲经者,在讲经文以前,皆有一番提纲振领之说,用以贯摄全经,评判群说。在天台宗谓之五重玄义,如所谓:名、体、宗、用、教是也。嘉祥亦名玄义,其详未究。在清凉宗先开十门,谓之悬谈,第九总释名</a>题,第十别解文义,上之八门则皆文前总论。然圆觉疏钞、弥陀疏钞等皆取则华严悬谈者,顾前之八门往往有开合、增减之殊,虽意义全同、文或微异焉,要以华严悬谈所开十门为正,今不事详论也。真言宗之分十住心,则传以黜陟诸宗者,余未全睹,不能猝断。在慈恩宗则依成唯识论</a>述记</a>,分为五门;一、辨时机,二、论宗体,三、藏乘所说,四、说教年主,五、判释本文也。虽建言互殊而大致还相通贯,广为评骘,让之异时。今意以为既未将所讲之经文讲明,先说体、宗、用、教多言,在说者纵言言不离经旨,并非随意牵混涂傅,但听者或不免为之茫无端绪,故兹一概无取。然古德若智者大师所以在文句前广谈玄义者,盖大有故。
一、彼时佛法兴盛,经内文义靡不了了,转因讲者各成宗尚,非但欲明经义,尤欲知讲者对于此经意旨之所在,故当先有以贯摄全经也。二、彼时听者,不唯了于经义,且多有尝专精于其经者,先有对于此经主观上之宗旨,将以校其异同而为决择。非然者,彼将谓讲者不明宗旨,舍之不听,故当先有以评判群说也。三、如来说法,有随自意语者,有随他意语者。古人先出玄义,广作悬谈,将以楷定千古,非必问一时听者之能受与否;但欲将所得于经之义旨,尽量发挥,令听者自表同情耳。后人讲经,既无如上所说缘故,必依照古人之陈说翻诵一过,殆亦灵峰所谓‘执死方医变症’者欤!故今所有宗体、教相、功用等义,可随文点出之,或结显经终耳。唯佛菩萨所以说此经之来意,则当先一探察,此在华严悬谈即所谓‘教起因缘’也。
【纪】明佛说此经来意,引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名、体、宗、用、教五重玄义。名、为名言,名立义彰。体、为法体,平等真如。宗、为宗旨,因明果显。用、为功用,释疑生信。教、为教相又曰教化──化仪四,化法四。此宗智者大师,广疏七卷为二十卷。嘉祥宗、亦名三论宗。清凉宗、亦名华严宗。悬谈计四十卷;清凉疏钞为十门悬谈正鹄。本经判释,等天台、清凉二宗之九、十耳。所谓教起因缘,约分五类:一、应说法,二、本行心,三、众生机,四、教根本,五、显果德。
【释】大涅槃经谓: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以有因缘故可得说。在大智度论</a>谓:依四悉檀因缘故,如来说法。梵语悉檀,古无定翻;或翻宗、成;或翻遍施;或翻为墨、为印、为实;或翻成就究竟;或同嗢陀南义翻为集施,谓集正法义,施有缘众也。今以意会之,即‘说法之宗旨’耳。所谓四悉檀者,兹出其例如下:
【纪】引大涅槃经生生不可说六句,意谓说不过一偏,不得法性之全体,以有对待不符法体绝待故;能离言说相,便不入思量分别。法施之因缘,谓集合正法,布施有缘,佛出世故。
【释】一、普为世界悉檀:随俗常化义,适应一时、一地众同分心理义,使陷溺习俗者咸得惊醒义,使闻见欢喜者发生信心义,为说世界正因缘义。二、各为人生悉檀:随机异说义,引发各人各种不同类善根义,使随其所处之地位各成进修义,使信解修行者增长福德义,为说人生正因缘义。三、药病对治悉檀:破恶义,远离世间义,断除烦脑义,止息分别义。四、显第一义悉檀:入理义,契证法性义,成就菩提义,圆满寂静义。
(表略)
【纪】一、普为世界悉檀中,适应一时、一地众同分心理句:如三千大千、娑婆、中国、北京,及现在之北京,各有此众同分心理也。二、各为人生悉檀中,又名众生悉檀,引发各人各种不同类善根句:如教育之分级法。三、药病对治悉檀中,破恶义句:恶有浅深不同,必破无明乃为究竟。远离世间义句:世间恼热难安,必远离、乃清凉自在。四、显第一义悉檀中,入理义二句:显非寻常人情所能测者,即前三种悉檀皆在在入理,所显唯第一义谛,不会、不识,悟到法身即是。总之、诸佛菩萨取己与一切众生皆同等真如法性,显此同等大悲而为说此四悉檀也。
【释】今按释尊与净名等所以说此经者,四重悉檀皆有,据其尤胜之相,则在第三、第四悉檀。兹分述如下:
一、自佛华严以来,虽广说大小乘诸法,要皆明从初发心以至究竟三乘圣果之方法。虽无量寿佛经、悲华经</a>等,亦尝带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因地修取净土及悲愿垂化秽土之方法,而未有专说如何修取净妙国土之法者。至阿弥陀经</a>等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法,譬如居殷都者,传说周文王治西岐,如何政修俗美、善能养老,使伯夷、叔齐闻风而向往。然未明文王如何致西岐于隆治之道,且未明人人皆可为文王及处处皆可致隆治之道,故未能令闻者不待文王而亦兴起,从恶浊之世以转为清泰之界。是以余经所说修三乘圣果及往生净土之方法,皆偏重救度人生及人生自度,而鲜救度世界、世界共度之义。于是、佛威神故,宝积献盖,炳现十方诸佛净土,引起乐欲,与五百长者子发心共求修取净土之法。佛为说修净土之行,首明须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即是圣人无常心,以众人之心为心,明世界实由众人心造也。世界正因缘义,于是乎显。而净名为示现实践修取净土之模范者,即因身疾广为说法,使问疾者觉悟世间无常,身命危险,醒习俗之沉梦,即由‘普为世界悉檀’而说此经也。此其一例,余可类推。
【纪】修取净妙国土之法句:如本经偈有“戒品为涂香”,又后香积佛品指妙香国为净土正因,故兹专就戒言之。十戒首重不杀,先去杀行,后去心中之杀机,极至连此戒杀机之心亦须除去尽净,因此为无始以来众生心念中之细微种子习气──即根本无明。传言:一猎者捕鹞,鹞先飞避舍利弗身影中,尚复惊恐;后飞至释尊身影中,顿现安隐。舍利弗问故,世尊答言:由汝习气种子未断,故鹞视之心尚惊恐。譬如以香熏物,香虽除去,熏习尚存──如经云结习未尽。喻舍利弗杀机虽断,而未能除去戒此杀机之心。此为佛说戒之彻底精义,亦即净佛国土之理。世界实由众人心造句:世界乃无量因缘所成,大都众同分心理业力之所招感。造物主、即是众生心。此为共业之果报,亦即世界之正因缘。
【释】二、于此阎浮提,舍利弗与大梵王各见不同,明杂业界中各人有各人不同境界;以业障、报障故,虽居佛净土中不得触受。于是佛现本界净土以明此土本净,一人心净即能一人现前,不事他求。而净名告诸问疾者,当求佛身,广赞佛德,随其宜闻开发道意,此皆由‘各为人生悉檀’而说此经者。
三、由药病对治悉檀而说此经者,大略为三:
甲、从鹿苑三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以来,除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其余从佛出家成四沙门果者,殆不可以数计。十大弟子各有专长,五百比丘咸称第一,持佛威音弘化三界,济济僧宝盛极一时。在小乘、即谓现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就阿罗汉果;且文殊师利与弥勒</a>等菩萨之上首,亦是出家之众。于是在家士女,遂于出世三乘之法,咸生绝分之想,非从事种种异道而不知信佛,则亦供养佛僧、修行人天戒善之法,以冀缘福而增福耳。在家菩萨之领袖、若长者子善德,亦仅能设大施会,余可知矣!卒之出家僧众,究属人中少分,使必出家乃能修证佛法,则佛法岂不限于一部份人而不能普及于世人乎?夫此岂众生心──体、相、用大之佛法本来如是哉,抑岂释尊大悲度世之本怀哉?于是如来运彻底之大悲;净名菩萨承佛大悲,现居长者、居士之位,不离六蔽之相而能具足六度之行,不离白衣、居家、妻子眷属乃至博戏、异道、淫舍、酒肆种种尘劳之相而能成就菩提之道。入一切众为众中尊,示其禅定、智慧、辩才、神通,且能折服诸声闻众、诸菩萨众而超其上。于是人人知佛法可不离世网俗染而得;及既得矣,且较绝俗离尘而修得者功德尤为殊胜。于是虽至屠沽、驺卒、倡优等辈,亦皆能自奋于佛法,不视佛法为分外之事。贵倨之侯王、将相,富有之钜商、素封,虚骄之文人、学士,隐僻之怪党、邪徒,胥能沐浴如来德化,以之自正正人俱适乎道,更无论矣!虽然、此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弥勒等大菩萨实为净名所诃斥哉!盖同承释尊彻底之悲心,现为抑扬,互赞玄化而已。由是观之,则此经实流出于释尊之大悲,净名、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仰承佛意共为宣说,以对治尘俗自画而不敢发心修佛法者,使知佛法平易近人,咸欣慕修习耳。夫然,令群俗得周洽佛法之利,千百年后犹有闻风而兴起者,又宁能不深感诸圣贤众洋洋之盛德欤!然考核其本意:出家者,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现生求证四沙门果,住持如来清净律仪,为世福田,生人净信。而在家者,则当敬事三尊,振兴众善,摄受眷属,饶益众人。但须不昧本菩提心,则出家、在家所行者皆菩萨道,莫非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修净土行者也。若不勤其分所当行,系心欣厌,著念爱恶,畏尘烦而取闹,慕清静以驰思,妄执山林幽闲以为佛法,则正净名所治之病而非得净名之意者。因之、见有入尘同事、弘法利生之摩诃衍人士,骋其颠倒之情,横兴讥毁之诮,不知菩萨将以建三宝之广居,致群生于乐地。莲华生于污泥,宫室起于空地,非高原、虚空能有如是之事也。甚或外崇佛言,内蕴魔毒,逞辩聪之世智,窃说法之虚誉,刺取佛祖、经录之片言只语,假借为高尚清净之说,以覆藏其污垢瑕秽之行。绝人之善,破人之信,斗诤坚固以为庄严,名利恭敬以为希求,将三宝法用为提倡三恶道之具,牵率好心学佛法者与之俱堕,其为辜负释尊与净名、弥勒、鹙子、妙德诸圣眉毛拖地之大悲深恩者,更为何如哉?此令人即俗而真者。
乙、天台诸家,皆以维摩诘为方等时斥小弹偏、叹大褒圆之中坚。今衡以法华开显之佛意,虽舍利弗与弥勒等皆是大权示现,而厥徒属实多执滞其主导偏小之行迹以为至者。得净名之痛棒热喝,为之打破所崇奉者,绝其依傍,遂得荡然无阂,共会大圆满觉。此与前番同法而异其用,乃令从真出俗者。
丙、种种菩萨之行皆成佛因,而佛之依报、正报同谓之佛果。依报之果谓之佛土,正报之果谓之佛身,身土圆融不可分别,故种种行皆是修佛土行。法性身土与自受用身土,如如不二,平等平等;至他受用身土与应化身土,则大有差别。即就凡圣同居士言,净秽相殊不可以数量计。盖凡圣同居士乃人天同业之所感,种种异类众同分业,遂有种种不同形之世界。未能不动当处而周遍十方者,辄为众同分业之所限量,不能互相通彻;且不知净土有净土种种功德,秽土亦有秽土种种功德,欣净厌秽,不能平怀泯放。于是香积之饭,既令饱满大众气味充盈三界,不离娑婆而入众香;彼土所来菩萨,亦获知此土之功德,入尽无尽解脱法门。彼此净秽镕融无间,乃能随其所应现佛国异,不致拘牵一割求齐之见而自碍碍人也。
【纪】复开药病对治悉檀为三:甲中,在小乘即谓现生不出家二句:佛说小乘本为人设,立得效果,证非虚故。且说小乘现获二利:一、实验得效,二、解脱分段以便度生,本为大乘方便。佛法二字,为超越世出世法──又名一乘法,对世法(凡夫法)、出世法(小乘法)说。故本科之甲为对凡夫说法,乙为对小乘说法,丙为对菩萨大乘说法也。
【释】四、由显第一义悉檀而说此经者,略出四例:
甲、显第一义性一如</a>无二如,不带功用行位之相。夫始自凡夫终至佛地之一切行位,皆似空中鸟迹当其鸟空缘会,虽现千差万别之迹,而曷尝实有踪迹从鸟身出或虚空生哉!种种迹象皆因空显,实皆虚空性耳,虽屎溺、蝼蚁亦与弥勒何别哉!故令爽然自失其一生授记之地位也。
乙、显第一义非内外凡圣诸法,而内外凡圣诸法无非第一义性。须菩提虽善解空义,而实未能空内外凡圣之法见;即此一见,便障第一义性不得显现。亦犹牛头山道融禅师,虽能观空,愕然犹有一佛念梗心耳。
丙、显第一义事理性相通彻无碍。全事皆理,全理皆事,全性皆相,全相皆性,不坏高下、小大诸相而现高下、小大平等融合之事。此义、经中开显最多,借灯王之座于室中,擎不动之界于掌上,而其说见于舍利弗宴座。
丁、显第一义空寂离相,不落作为,不涉言说。是故空室独卧,离来去相。文殊问以不二法门,则默然离文字言说心缘之相,离念相应以为真入不二法门而证第一义性。
【纪】开第一义悉檀为四例:甲例中,功、用、行、位四字,即功行、业用、相位──如十地,皆由修行造作所成,非第一义。第一义者,一切法皆无施作──即无功行业用相位,皆无自性,以真如为体故。讲义所云,反显此种不如法见──不如实相法之见解,登地菩萨亦所不免。乙例中,非内外凡圣诸法句:正以真如法性本同一体,无二无别。须菩提善解空义句:见一切法空,涅槃亦空。道融禅师事,载道融见四祖时,忽来一虎,四祖少形惊避之态,道融讥其身相未除。四祖知其心念,乃书佛字于座上,道融见之不敢就座,知其尚有佛念未空。丙例中,事理性相二句:反征动时即断静功,便为事碍,便为相碍,亦是性与理碍。下引借灯王之座于室中二句:正显性与理即事相也。丁例中,默然离文字言说心缘之相句:反征一有文字即落分别,一有言说即落二三。分别、二三,皆对待之法,必圆融(非分别)绝待(非二三),乃得不可思议解脱,为真实第一义也。
二 解释经题
甲 定名
【释】此经、据疏共有五译,二种不知失传抑系睹,尝见之藏经者唯三种。寻厥文义,大致相同。一名维摩诘经</a>三卷,吴支谦第二译。一名说无垢称经</a>有六卷,唐玄奘</a>译。一名维摩诘所说经</a>,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即是今所讲者,乃三藏</a>法师鸠摩罗什</a>奉姚秦诏所翻译者。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其童年而有耆德,故立斯名;复以遍通经、律、论藏,尊称之为三藏法师:盖在中国翻译佛经之第一大师也!前之译者,非不谙梵语,即有昧华言,纵或华梵兼晓,而亦才智疏短,学行粗浅,未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且不大护法如姚兴之合朝崇奉,得以聚天下之英俊于门下而共研习,有若生、肇、融、睿诸哲。故译经之功,独盛乎什师,此经亦以之独传也!然此经题名,双列维摩诘所说与不可思议解脱为二。今谓维摩诘即是能说不可思议解脱之人,不可思议解脱即是维摩诘所说之法,故当定其名曰‘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纪】此经、据智者大师疏,有五译。兹所讲者,为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什师七八岁时,便能讲经,常受人礼敬。外如法华经</a>、大智度论、金刚经</a>等,皆出其手。合之真谛</a>三藏,玄奘法师、不空三藏,为东土四大译师。
乙 明义
【释】此中经之一字,乃大藏诸经之通题;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十一字,乃此经之别题。经如常说。
【纪】经之一字,即梵语修多罗,翻云契经,含契理、契机二义。契理者,谓合真如妙理。契机者,谓适时机根性也。
1 能说人──维摩诘
【释】此维摩诘一言,在古来传述之梵语,赊促不同,译梵为华,义亦不一。一云、毗摩罗诘帝隶,此翻为净名无垢称,或净名无垢叹。一云、毗摩罗诘,此翻净名。一云、毗摩罗诘栗致,此翻净无垢称。今按:无垢即净,称叹即名,可依肇法师翻净名为定。今用三释释此净名:
(一)相违释净者、真净,在五法是正智、真如,在三身是法性身、受用身,佛土亦然,在二谛是真谛。名者、名相,在五法是分别、法相、名言,在三身是他受用身及应化身,佛土亦然,在二谛是俗谛。净不是名,名不是净,非净净名,非名名净,净之与名不相关属。此云净名,犹云净之与名。
(二)依士释净者、涤荡洗净之谓,以净净名,谓之净名。所净之名,约为三种:甲、一切法体本自无名,无名而有名者,皆自心现,故心即是名也。成唯识论谓之显境名言,亦曰名言种子,故净乎名者即净其心也。乙、摄大乘论</a>谓三界皆名言假立。依例推之,十种依正五阴法界,皆是名言假立,无边刹土总属名言,故净名即是净国土也。丙、世间种种名字言说,皆属爱论、见论所摄。爱、见未空,即从佛经所学种种名字言说,亦皆爱论、见论所摄。净此爱论、见论,转爱、见为慈悲智慧,一字一句皆成妙净陀罗尼门,谓之净名。
(三)持业释净名者、谓‘真净名相’。真净名相,亦名诸法空相,亦名诸法实相,亦名一真法界,亦名常住真心,亦名法性,亦名佛性。此性最尊最贵众法中尊,故名净名长者。只此净名长者,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常在人人六根门头、六尘堆里、六识巢中说</a>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能令人人不离尘劳而具足诸波罗密行,不离俗欲而具足诸清净律仪,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不舍生死而般涅槃。诸君欲速证不可思议妙心者,不可不急急著眼以识取之也。
【纪】讲义用三种释释此净名:一、相违释:相违二字,即抵触义。如讲义谓:净不是名,名不是净,净之与名,各明一义互不相属是。二、依士释:依士二字,即依伴义。如俗云连带,以净为伴,名者为主,依主连伴,依净带名。如净</a>一字,只见为净,必依名字乃显净名是。三、持业释:持业二字,即名是净,净是说此名之德相。
凡释经之法,共有六种释。云何为六?除讲义采用之三释外,更有邻近释,带数释,有财释。讲义相违释中,名者名相句:名指名言,相指法相。有名必依于相,名之实体即是法相故,故名即为相。依士释中,显境名言句:谓心了别以显境,明了分别,为心之通相故。名言种子句:谓所成就之观念。三界皆名言假立句:以凡相皆可名故。十种依正五阴法界句:谓佛亦有五阴法,亦名究竟众生,与一切凡夫众体无差别故。皆属爱论见论所摄句:论苦乐利害之受用名爱论(慈悲门摄),论邪正真伪之见解名见论(智慧门摄)。净此爱论见论句:应念慈悲、智慧,皆随顺法性。皆成妙净陀罗尼门句:妙净、则重重无尽,一即一切,齐彰万法。一切即一,泯同果海耳。
2 所说法──不可思议解脱
(一)不可思议
【释】思谓思量,亦即观念;议谓议拟,亦即推论:乃分别之端,学理之根也。一切法相依之明晰,一切名言依之建立,然皆彼此、是非相为对待而起,虚假无实。由名理而达乎实际,即为思量之所不可得到。故虽吾人寻常日用之事,亦莫不由无思而为、不勉而成,一涉思量议论,即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也。然此不可思议之实,且约六事以为拣别:甲、寻常日用之事、现实之境,皆是不可思议。故孔子</a>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乙、世间之科学、哲学者,推论名理至于极处,即为思路之所不可得通,言端之所不可得执。故老子</a>曰:“道法自然”,谓之“无名之朴”。又曰:“无名天地之始”。名之曰道,唯是强名,恍惚窈冥,岂曰不尝审思明辩之哉,其如审思明辩之所不能到乎!丙、思量议拟,必经寻伺。凡外、圣贤修习禅定,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以上者,即入无寻无伺之地,超过拟议思量。此则第二静虑之不可思议境,非治俗学者之所能企也。丁、三乘圣人,皆依无为法性而有差别,三人同以无言说道而般涅槃。故此经散华天女问舍利弗耆年解脱,舍利弗默然,继谓“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此则出世三乘之不可思议境,非三界凡夫之所能逮也。戊、大乘不共般若相应真如法身,所谓自觉圣智境界。若此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此则初地以上菩萨根本智所证不可思议境,非二乘人所能与也。己、若此经不思议品之所显现。又若天女告舍利弗:“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无离文字说于解脱”。此则八地以上菩萨乃至唯佛与佛所能究尽之不可思议境,即事而真,事事无碍。此之六重,前之二重似而未是,中之二重是而未真,复之二重乃为真不可思议耳。今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即后之二重也。
【纪】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二句:譬若吾人于纷乱之余,收心敛意,执著思量一定入睡,翻不能睡,甚且狂起。又如小儿于怀抱之余,扶墙摸壁,执著思量一定强行,反行不成,甚至倾跌。后约说不可思议,虽出六类,实别三重。前二、谓是人心量中不可思议境,故曰似而未是。中二、三乘圣人二句:无为法性,谓真如本一。而有差别,谓资位异数,终不入大乘,故曰是而未真。后二、自觉圣智境界,本非阿罗汉、辟支佛所能知。言说文字皆解脱相,眼前事物悉是菩提,是乃佛果,唯佛穷了,故曰真不可思议。
(二) 解脱
【释】解脱亦云离系,谓离诸缠缚拘牵也。有处谓之三昧,有处谓之善巧,皆就其适当应事、恰到好处之正面以为言者。谓之解脱,则就开解除脱诸智障碍、烦恼障碍,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业自在以为言者。解脱在涅槃,与法身、般若共称三德,天台判之谓方便净涅槃。要之、种种方法之达到圆满常寂者,皆名解脱,亦名波罗密行。佛华严经</a>善财所参诸善知识,各知一解脱门,盖就方法以言,故成种种解脱门也。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全用成体,全体成用,随缘施为靡不尽善尽妙: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者,其义均也。
【纪】解脱中,离诸缠缚拘牵句:指烦恼、业、果三缚言。傥能解脱,即离生死轮回也。善巧,谓纯热方便,不思而中,不勉而获,不受其缚而成妙用。又有谓之胜解者,明见法空故。波罗密行有六,通常言六度是;有十,加愿、力、方便、智四度是;有八万四千,即指无量万行是。
(三) 不可思议解脱
【释】此经所云解脱,非佛华严各各善知识别别所知之解脱,尤非六凡、二乘妄想执著所谓解脱,盖是穷微尽化,体幽用玄,渺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之不可思议解脱,乃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者也。
【纪】不可思议解脱中,盖是穷微尽化五句:指此经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解脱,为清净宝严,妙高无上,一真法界耳。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曰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也。盖不可思议之境,本不异解脱,解脱之相亦不异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解脱,解脱法门即是不可思议,名虽为二,原可作平等一如观。惟在此维摩诘经者,修证上说不可思议四字。又不可思议四字,为解脱之根本;解脱二字,又为不可思议之究竟。
(四)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释】此经有诸佛所说者,有诸菩萨说者,有诸声闻说者,独标名为维摩诘所说者,何耶?室中以维摩诘为主所说六品,当然标名为维摩诘所说,可无论矣。出室后四品,或关维摩诘同往之众,或关维摩诘之本身,或因其所说法而说,故亦得标名维摩诘所说。弟子品、菩萨品所述者,亦皆维摩诘之说。只初佛国品似与维摩诘全无关系,故奘师译为说无垢称经,意同佛说阿弥陀经,乃释迦佛说无垢称、仍以释迦佛为经主。然按肇师维摩经注,净名乃宝积所将五百中一人,此说本之什师,必有所据。则献盖及请求佛净土行,固亦因净名而起者。且标其能说此法门者,即指其能有此法门也。净名乃实践修净佛土行之模范者,即是能有佛说净佛国土之行者也,故得谓之为维摩诘所说。盖释尊为一代大化之总主,而净名亦为此一法会之别也。然维摩诘所说,应同声菩萨之论,今以尝为佛所印可,故得名为经也。
释经文
【释】次释经文,判为三分。一、经序分,从如是我闻至稽首如空无所依是。二、经宗分,从尔时长者说此偈已至见阿閦佛品终是。三、经益分,法共养品及嘱累品是也。此经三分之判,今与天台正同。古来虽多异说,定义决当如是。译出诸经,有但一经题不列品题者,有经题后将经文分为若干段加立一品题者。经题都出经中佛说;品题既非佛说,而阿难结集时首唱我闻如是,则品题亦非结集人之所安立,其为梵土诵讲者之所立无碍。殆犹析金刚般若为三十二分,虽出昭明太子</a>,而古今相承为定式,则亦不复窜易。故此经虽三译不同,品数、品题无大出入。
【纪】经文判分,概属之佛灭度后,结经之菩萨、尊宿、古德。若梵网经</a>亦有佛自标之品名,是为罕见。此经共十四品,传为印度古德所分判。天亲造论,似亦谓然。有分别四品皆属序分者,后四品皆属流通分者。今讲义,判佛国品前半品为经序分,法供养、嘱累二品为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