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常品(2)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故说颂言——
46 诸法遍计皆非有 实为计着之性相
对此若能了知者 即断除彼计着网
47 凡愚依言而取义 实如作茧而自缚
此茧即是能分别 以彼凡愚计着故
大慧更言:如世尊说,一切法唯种种能所分别,无有自性,以无有而唯分别故。世尊,若唯遍计分别〔成世间〕,而见为自性相之世间则无有,世尊,於此岂非如所言,以一切法为遍计自性,是故无垢无离垢耶[注45]?
世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法自性无非即是凡愚及浅智者之分别,而彼〔诸法自性〕则非如其所分别。大慧,彼由遍计生起,故不能决定法之性相。然而,大慧,智者则可决定诸法自性,由圣智、圣见、圣慧眼。
大慧言:世尊,若诸法自性唯由智者之智、智内证及智眼始得决定,而非人眼天眼所得见;又若无有凡愚及浅智者所分别之自性,世尊,凡愚及浅智者如何可离於分别,以其无法可认知圣真实义(aryabhavavastu)[注46]。
世尊,彼非颠倒不颠倒。何以故?以其不可能悟入真实自性故;以其见诸法生起之有无性相故。世尊,即圣者亦不能分别於此义,以自相[注47]如是而然,非是〔可分别〕境故。世尊,圣者於真实自性相现前时,亦无非为见彼有因无因之遍计生起〔相〕,由是堕入自相有见[注48]。
境界异於此者,有无穷过失,以此真实之自性即成不可得故。世尊,由遍计生者,不能为此真实之自性,何以故?盖於说诸法由遍计而成为有时,更说〔其〕非因受遍计而然。
世尊,〔依理〕,遍计性相与自性性相实异,以其分别〔性相〕与自性性相之因不同故。世尊,当〔智者与凡愚〕二者各各计着时,唯凡愚不能见真实;又告我等何以故,则云,诸法非如计着之所计而为实,此盖为欲令一切有情离於计着故。
今者,世尊,是否为令一切有情离有无〔二〕见,故告彼须持真实之自性义,令彼转而乐着於圣智境界之无所有见计执(abhinivesannastitvadrsti)[注49]?何故说自性为圣智之真实教法,以遮寂静之真实[注50]?
世尊言:大慧,我非遮寂静之真实,亦非由执真实有之圣者教法而堕入实有见[注51]。然而一切有情自无始来时已惯沈溺於自性中,为除彼畏,故先令彼由自性真实之圣智以认知,此即令〔凡愚〕终有所执,然後始告彼以寂静之真实。大慧,此自性教法非我所说,然而,大慧,若人已由彼自寂静真实而得现证,且实能住於其中,即当见惑乱为无相,由是即知无有而唯心,彼即能永离由有由无以见外世间之〔二〕见。彼由三解脱得如实印所善印;彼由内自证智得於一切法自性中起现观;彼且得离落於常边与断边之实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不应建立一切法为不生之宗。何以故?此宗所说,谓一切法皆以自性有为因而生起诸相,菩萨摩诃萨若决定一切法为不生,此决定已自坏其宗。一切为不生之宗义,与持此〔宗〕者相违,以其依相待而生故。
即使此不生宗说为入於自存之范限,仍不能成立不生见,说一切法不生之宗义亦坏,以其依於三分论五分论〔推理〕故。於此宗若说为有无皆不生,大慧,如是成立,则必须入於自存之范限,然而无论有无,自存相皆不可得。
大慧,故由此宗决定一切法不生,则恰堪自坏其宗以三分论五分论诸支多过失故,以〔三分论五分论〕诸支分以种种造作(krtakatvat)相互为因故,由是此宗不成建立。
若说一切法不生故一切法空,且无自性,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如是说。然而,大慧,菩萨摩诃萨实应指出诸法於其自性中如幻如梦,以其可见(drisya)〔为有〕亦不可见(adrisya)故,一切法依智或凡愚而如是见。故除非於凡愚心生怖畏时,实应说一切法如梦幻。大慧,彼凡愚及浅智者醉心於有无见,当起抖颤。大慧,应令彼莫因怖畏而离背大乘。
故说颂言——
48 无自性亦非识造 无实事亦无藏识[注52]
凡愚乐着诸分别 恶理量者如死尸[注53]
49 诸外道所建立者 谓一切法皆不生
然无物非不断生 以皆与缘作联系
50 谓一切法皆不生 般若无有此分别
若依因而成论断 此中实无正理量
51 此则犹如翳目者 颠倒而见毛发网
其所分别於有境 皆是凡愚妄分别
52 三界无非是假名 事自性中无真实
依假名之事自性 诸理量者起分别
53 所相实事及假名 无非皆为心挠乱
若能於此得超越 佛子行无分别道
54 譬如於彼阳焰中 无水而识觉为水
是故凡愚见诸法 与圣者见两不同
55 圣者内观之境界 常行於彼离识境
清净生於三解脱 故远离於生与灭
56 於一切法拭尽处 无相境亦不成有[注54]
於有非有平等中 圣者即能生智果</a>
57 如何有境不成有 如何平等能生起
昧则内中外挠乱 息挠乱心见平等
大慧更问言:如世尊说,智〔般若〕离於攀缘,凡所攀缘,唯住於施设量,假名不能取为真实,故所取亦自寂息,以无所取,分别所说智即不起。
今者,世尊,无所得,其为不了知诸法自相共相为一为异〔多〕而致者耶?抑此无所得,为自相共相相俱,其自性相互牵制而致者耶?抑此无所得,为石壁(kudya)、帷帐(kata)、山岩(vapra)、垣墙(prakara)、地、水、火、风所障而致者耶?抑以其极远极近?抑以其为幼稚为老年为盲人,以致诸根不能认知外境?世尊,若智之无所得由不了知自相共相与一异而然,世尊,是则不得名为智,应名之为非智(ajnana),以其有现前所知境而不知故。复次,若智之无所得由自〔相〕共相相俱及自性牵制而致,是亦为非智。世尊,此非是智。
世尊,於所知处(识境jneye),始能起智,於无〔所知〕处,则无有起,智唯与知相应。
复次,若智之无所得由石壁帷帐山岩垣墙地水火风障、由远近、由老少盲之官根不足而致者,实为非智,以识境现前而识根不具足故。
世尊言:大慧,此是智,此非凡愚。大慧,此非凡愚,以我依深义而说故。智无所得,凡用以说彼者,唯是假名。
智无所得者,以认知外器世间唯由心见而其实无有,是故决定外境之有无为无有。以无所得,能知所知二者不起,由是得现证三解脱,而智亦不得。彼识量者,以无始来时戏论习气熏习而计有无,对此即不能知,以其不知,即决定外境形色实为有为无,而彼却依然说,分别不起,以唯心故[注55]。以其坚执我与我所想[注56],故实不能了知唯心教法义,由是而作能知所知遍计。以其遍计能知所知,故始计诸法之有无,且因之而说无所得,此实住於断边。
故说颂言——
58 依识观者之所说 对所攀缘之外法
以智不能见彼故 是则非智而为愚
59 若由诸障及远近 以致事物不现前
以智不能见彼故 是则应说为错智
60 若如老幼及盲人 根官不足不见物
以智不能见彼故 是则应说为错智
复次,大慧,凡愚及浅智者,於无始来时戏论积习垢障与自分别中,於舞曲中作幻舞,即不能了知此自证真实(svasiddhanta-naya),及其言说(desana-naya)。於是计着自心所见之外器世间,计着於方便说,而不如实而知,如何决定离四边之自证真实义。
大慧白言:世尊,实如尊说。世尊,唯愿告我,真实建立与言说建立性相,我及余菩萨於未来世,以善知於此,得由是离外道及着於二乘者之错论。
世尊言:大慧,谛听,且思维之,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彼於是献耳於世尊。
世尊告言:大慧,三世如来应正等觉有两种教法义(dharma-naya),是为言说教法(desana-naya)、自证建立教法(siddhanta-pratyavasthana-naya)。
云何为言说教法之方便?大慧,随顺有情心及信解,为积集种种资粮而教导经典。云何为观修者离心所见分别之自证教法?此为自证殊胜趣境,不堕一异、俱有、俱非;离心意意识;不落理量、不落言诠;此非堕入有无二边之外道二乘由识观可得尝其法味。如是我说为自证。
此即自证义性相与言说义性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於此修学。
故说颂言——
61 我有两种教法义 一自现证一言说
言说是为彼凡愚 自证则为观修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一时,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曾说,於彼顺世外道(Lokayatika)种种咒术(mantra)与辩术(pratibhana),不应亲近承事供养,其所醉心者,唯世间财(amisa)而非法益。世尊,何故作如是说,醉心於顺世外道,彼既善巧於咒术及辩术,云何为世间乐,而非法益?
世尊言:顺世外道精种种咒术与辩术,大慧,彼用种种因(hetu)、句(pada)、言说(vyanjana),令凡愚心完全惑乱,彼教人者全属幼稚空谈,人於此所得者,唯不如义,且不合常识。以此之故,大慧,人说顺世外道善巧咒术与辩术。彼唯巧於辞令以诱凡愚,不能导凡愚人於正道。以彼实不知一切法为何义,故彼唯由二见而令凡愚心完全惑乱,且令人失坏。不能脱离此趣迁他趣,不知无有唯心自见,遂於有境中乐着自性见,彼顺世外道不能离於分别,以此之故,大慧,精咒术与辩术之顺世外道,不能解救生老病死苦、忧悲苦恼闷,唯用种种言说、辞句、〔胜〕因、譬喻、论断以诱惑凡愚。
大慧,帝释(Indra)广解诸论,复自造声明论。彼有一弟子,化为蟒形诣帝释天宫,立一论宗挑战帝释云,或汝千辐轮坏,或我蟒身寸断。及辩论,此顺世外道弟子胜论敌帝释[注57],由是千辐轮即被粉碎,此弟子即还至人间。
大慧,彼〔顺世外道〕能如是造种种因种种喻,乃至成畜道心亦能通达於此,以种种言说辞句以屈诸天及阿修罗,令彼坚执来去(ayavyaya)见,是更何况於人耶。
以此之故,大慧,对顺世外道实须回避,以其能作生苦因故,於彼莫作亲近承事供养。大慧,顺世外道虽有百千言说辞句,实唯说身与身所知界。然五百年後彼当分裂,各执邪理邪说,其所以分裂,以其不足以聚弟子故。是故,大慧,彼世论者分为众多部居,依外道说而执持自作因(sva-karana),然不〔见〕其自法义。非外道能立自教法,世论由百千异法以作种种伪装,非如实理,唯以愚痴故,彼亦不自知此是顺世外道之法。[注58]
大慧言:若诸外道由种种言说辞句、譬喻论断说其世论,实欠缺其自教法,唯坚执於自作因,然则,世尊用种种言说辞句,於来自诸国土之人天广聚中说</a>世法,我说,此亦非自证义,世尊将亦同诸外道说耶?
世尊言:我非说世法,无来与去,我所说者,大慧,无来无去。今者,大慧,来者谓生与积集,是为集生;去者则谓毁灭。说无来无去,即说无生。
大慧,我所说者无有少分外道分别。何以故?诸外法无有,故无所计着。於住入唯心时,不生起二〔取〕[注59];无以分别为基之色界故,即能认证无有而唯心自见。以此之故,唯心自见之分别即不起。以分别寂息故,即入三解脱、空性、无形色、无功用境界。是即说解救。
我忆昔时住於一处,大慧,有世论婆罗门遽然而来,遽问我言:乔达摩(Gautama瞿昙),一切是所作耶?我答
言:若一切是所作,此是第一世论。
乔达摩,一切非所作耶?
婆罗门,若一切非所作,此是第二世论。
如是,一切常、或一切无常;一切生、或一切无生,婆罗门,此是第六世论。
复次,大慧,此世论婆罗门对我言:乔达摩,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性相俱耶?一切性相非俱耶?一切皆见由种种因生是故一切有因耶?
婆罗门,此是第十一世论。
复次,乔达摩,一切有记耶?一切无记耶?有自我耶?无自我耶?世间真实耶?世间非真实耶?有他世间耶?无他世间耶?他世间有或非有?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非刹那耶?乔达摩,虚空、非择灭(apratisamkhya-nirodha)与涅槃,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有耶?无中有耶?
大慧,尔时我对彼言:婆罗门,若此皆是世论。此等世论出於汝而非出於我。婆罗门,我说,无始来时由戏论与虚妄而成分别习气,即是三界因,以分别生起故。婆罗门,此因不认知无外器界而唯自心,非由能见外器世界为对境。
依於外道,有我、根、境[注60]三和合,然此亦非心。婆罗门,我不说因,亦不说无因,唯由依於分别成能取所取之施设世间而说缘起。此非汝及余等乐着自我及其相续者所能理解。
大慧,涅槃、虚空及寂静(nirvana-akasa-nirodhanam),可计为数,而彼等实不可得。是故问彼等为所作或非所作,此应置答。
大慧,此世论婆罗门复言:此以无明、爱、业而为三界因耶?抑为无因?
婆罗门,此二亦堕世论。
乔达摩,所见一切法为自相抑为共相?
婆罗门,此亦世论。凡有动念着於外境而作分别者,皆是世论。
复次,大意,此世论婆罗门对我言:乔达摩,亦有非是世论者否?一切哲人所说法,用种种言说辞句;用种种因、喻与推断,乔达摩,共许皆由我出。
婆罗门,亦有不由汝出者,彼虽未离共许,亦未离依种种言说辞句,且亦未离理量。
然则,有非世间而为世间所共许之哲人耶?
婆罗门,此有非世论者,然不为汝智,以及乐着於虚妄分别与颠倒理量而不见外境非真实之余外道众所能知。此即谓分别寂息。当於认知无有而唯心自见时,有非有之分别即寂息,以无所取境故,分别即住於自处。此非世论,此出於我,非出於汝。所谓住於自处即谓其不起,以分别不生故,说为不起。婆罗门,此非世论。
简言之,婆罗门,若有识之来去,则现生灭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於爱於因而生计着,皆汝世论,非是我法[注61]。
大慧,世论婆罗门即如是来而问我,及其去也,默然无语。
尔时[注62],黑月(Krsnapaksika)龙王现婆罗门身来世尊处,说言:乔达摩,此无他世间耶?
今者,少年,汝从何处来?
乔达摩,我从白岛来。
婆罗门,此即是他世间。
少年受驳,默然隐形,不更问我与彼敌对之任何教法。彼作是念言:释迦子立足於我宗外,真可怜人。彼宗持无相无因,说於认知外器界唯由自分别生,即寂息分别。
大慧,汝亦如是问我,云何亲近善巧种种咒术与辩术之顺世外道,仅为世间乐而非法益。
大慧言:世尊,何谓世间乐与法益耶?
世尊言:善问、善问,大慧,汝乃能为现在及未来〔有情〕深思此二者义。大慧,谛听且思维之,我当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即以耳献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云何世间乐,大慧?彼可触、可摄受、可弃、可取、可味,由是令人着於外器世间,入虚妄二见,且於蕴聚中重现〔此二见〕。由增上贪力,於是生起诸患,如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此即我及诸佛所说之世间乐。大慧,此所得者为世间乐而非真义,此即承事顺世外道者之所得。
大慧,云何为得法益?於了知自心义及二无我,复次,见人无我法无我性相、离分别以作决定;於菩萨道上诸地依次第一一究竟了知;於心意意识已然转依;得诸佛智慧灌顶;具足十无尽愿;由一生无功用行功德於一切法得自在,是即名为法,以其离引导凡愚之诸外道见,离非正理量、离诸分别与二见故。
大慧,外道见常能引导凡愚而非智者,入於二见,即常边断边。常者,由无因论而起,断者,信因缘虚无而因坏灭。
我所说者名为法,以不见生住灭故[注63]。
大慧,此即总说世间乐与法。汝及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故说颂言——
62 由摄受调伏有情 由戒律而得随顺
由般若离外道见 由解脱以作增长
63 一切外道之所说 无义利而唯世论
彼所乐着因果见 非由自证而成立
64 唯我所教弟子者 自现证而离因果[注64]
由是而得离世论[注65]
65 无有而唯心自见 二取亦唯由於心
能取所取成有境 此则离於常断边
66 凡於心起动乱者 是即说为世间论
若时分别都不起 世间即为心自见
67 来谓外境生为事 去则不见於事生
若能了知来与去 分别即然成寂息
68 诸法有常或无常 以及所作无所作
此世间与彼世间 此及类如皆世论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世尊说涅槃,此名相何所展示?又云何为一切外道所分别之涅槃?
世尊言:大慧,谛听且善思维之,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且献耳於世尊。
世尊对彼言:诸外道所分别之所谓涅槃,实无其事。
有外道见心心所法不复起用为涅槃,以灭蕴处界故;或於外境不贪着故;或认一切法无常故;或不追忆现前及未来故,此如灯尽、如种败、如火灭,一切基(upadana)坏,外道则说之为分别不起。大慧,涅槃不在唯断灭中。
复有由此方至彼方而住,以说解脱,境界分别离,犹如风止息;亦有外道由坏能觉所觉二见而说解脱;亦有见解脱为常无常分别止息。
复有计诸相分别即负担苦,而不知无有而唯心自见,由是怖畏於相,以求於无瑞相中得乐[注66],彼即於中着涅槃义。
复有计涅槃若此者:於一切法内外知自相共相而作思维,彼不坏灭,三世恒有。复有计涅槃为我、为有情、为寿力、为福荫者、为无上梵,及为一切法不坏。
复次,大慧,有外道以愚痴故而计涅槃为最初色,说为士夫及根本自性[注67],人各见其异,於是在转化功德中生一切法。
有计涅槃为功过尽;有计依〔识〕智而烦恼灭;有计大自在天为自在造世间者;有计世间辗转相生,除此即更无有因。彼等以执於作因及愚痴故不得〔智〕觉,而於非觉中计涅槃。
复次,大慧,有外道计涅槃为达至谛道;有乐着涅槃想,想为功德与作功德者之和合,为一为异,为俱为俱非;有遍计涅槃为诸法自性处,由其自性而生诸法,此如孔雀彩羽、杂色宝石、或如荆棘针,〔而谓〕得见诸法自性。
大慧,有於二十五谛中计涅槃[注68];有计於六德教法(sadguna-upadesa)之护卫中得涅槃[注69];有计时为造作者,世间依时而生起,於此认知即是涅槃;复次,大慧,有计有物为涅槃、有计无物为涅槃;有计遍知有物无物为涅槃;有计有物与涅槃不可分别为异。
复次,大慧,有异彼者,以一切智,作狮子吼</a>,於智中解说涅槃。涅槃即〔住於〕证知无有而唯心自见处,於中不取外境为有或非有;远离四句,住於如实(yathabhuta)而内观;以唯心自见而不堕入二边之分别;不入诸量,不持之以为真实见,以彼於中更不着〔已得自证[注70]〕真实法义,以其能成迷乱因,故须不着意:由得内自证殊胜法,现证二无我,摧毁二烦恼,净除二种障;已次第历菩萨诸地,入於佛地,证以如幻三摩地为首之诸三摩地,超离心意意识。所谓涅槃者,於此可见。
诸外道涅槃见,各由理量推衍,而非如理,故亦不为智者所许。大慧,彼相续堕入二见而计涅槃。诸外道由分别而计涅槃,大慧,於〔涅槃〕中实不生不灭。诸外道依於自宗而得其知识与识智,遂成违背,以非如其所计故。由於意〔着於〕来去而生动摇,而涅槃终不可得。
大慧,汝及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上来所说,应舍一切外道对涅槃诸〔分别〕见。
故说颂言——
69 外道各各计涅槃 悉皆无非是遍计
此实非为解脱道[注71]
70 远离一切善方便 而求解彼捆与缚
外道计彼得解脱 然而无觅解脱处
71 一派分成众部居 此即外道之宗义
由是於中无解脱 以彼愚痴妄分别
72 沈吟谬误因果义 故诸外道成欺诈
由是彼等无解脱 以持有无二见故
73 凡愚乐闻颠倒理 於实则不生大智
所闻即是三界本 唯实可以灭诸苦
74 譬如镜中见影像 心所自见非为实
凡愚由彼习气镜 於心见之而为二
75 不达无有唯心见 二取分别即生起
了知无有唯心见 分别即然成寂息
76 心者无非为种种 离於能相与所相
虽然可得见形色 非似凡愚见分别
77 三界无非是分别 於三界中无外境
由分别而见种种 此即凡愚所能知
78 於不共之经典中 於分别作不共说
不同名相义不同 离言则义不可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世尊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大导师,愿为我说佛自性(svabuddha-buddhata),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知云何为如来德性(Tathagata-svabhavakus),得成就自觉觉他。
世尊言:大慧,恣汝所问,我当随汝问而说。
大慧答言:世尊,应思量如来应正等觉为作为不作、为因为果、为能相为所相、为能诠为所诠、为能觉为所觉?世尊於此等诠义,为异为不异?
世尊言:若如来应正等觉落於言诠,则可说为:非作非不作、非因亦非果。所以者何?以此犯二边过故。大慧,若如来由所作而成,则彼是无常;若彼是无常,则一切所作皆是如来。此非为我及诸如来之所欲愿。若如来非所作则不得其体性[注72],是则一切所得资粮皆无有益,如同兔角石女儿,以非由於作故。
此亦非因非果,大慧,为非有非无。此说非有非无为离四句[注73]。四句者,大慧,是为言说。若离四句,则言说如石女儿。大慧,石女儿仅属名言而离於四句[注74]。以离故,智者即知其不可以为量。此即智者所了知之一切说如来名言义。
我说一切法无我,大慧,此即谓彼无我性,是故诸法无我。我谓一切法各具其自而非他者,如牛与马,大慧,譬如成立牛者非是马性(atman),成立马者非是牛性,此即非有非非有之例证。彼非各无其自性相(svksana),彼如自性相而如是成。同理,大慧,诸法非各无其自性相,彼如其自而成彼。凡愚与浅智者以分别故,即不了知无我相,彼实不知离於分别。了知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悉亦如是。
同理,如来与蕴聚非异非不异。若〔如来〕不异於蕴,则彼亦如蕴之为所作法而无常;若异〔於蕴〕,则相离而成二事。此正如牛角[注75],看则相似而非异,然而一长一短,此则为异。一切法悉亦如是。
大慧,牛右角异於左角,左角亦异於右角,一长一短,此亦可以用之以说种种色。是故如来与蕴聚彼此非异非不异。
同理,如来与解脱,亦非异非不异,虽彼可由名言说为解脱。若如来异於解脱,则彼亦具色性相,若此则彼亦无常;若不异,观修者之所得性相即成无差别,大慧,於观修者所得实见差别[注76],是故非异非不异。
同理,智与识觉亦非异非不异。大慧,是非常非无常、非因非果、非作非不作、非智非识觉、非能相非所相、非蕴非非蕴、非言诠非非言诠、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此等皆离於一切量,以离一切量,故唯有言说[注77];以唯有言说,故无有生:以无有生,故无有灭:以无有灭,则如虚空。大慧,虚空非因非果,非因非果则是离於缘(nirmbya),离於缘则超越一切戏论,是即为如来。大慧,此即正等觉之体性,此即离一切根识与量之佛自性。
注释
46 依梵文,此指圣者所现证之体性义,然於下来大段,梵本交替用bhava (体)及vastu(义)二词,用以表达“真实”,故此处即姑译为“圣真实义”以便符合下文。
又,下文之“真实”,实即指法性,此见於《辨法法性论</a>》。
47 此指圣者所证体性相。
48 此句旧译可商榷。按,此即谓无论圣者与凡愚,所见者同是识境。
49 旧译此为“堕於有见”,若依梵本直译,当作“无所有见计执”。执“无所有见”为实有,即堕於有见;然而“有见”者,实指无所有见,故二者不相违。
又,此“无所有”(nastiva)亦可译为无性。
50 此处“真实教法”之“真实”,指体真实;“寂静之真实”,指义真实。唐译“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证事故。”
51 此即否定“他空见”。
52 本经说“无有而唯心”,不同说“唯识无境”,本颂即明确表示二者有别。於经中,虽用“心”一名以说藏识,但所说者实为“如来藏藏识”,亦即如来藏(智觉)藉藏识(识觉)而成显现,此参下53及54颂,更易明白。
53 指持逻辑以作分别者,彼等即是凡愚。
54 此处略,原作“观修者之无相境亦不成有”,nirabhaso hi bhavanam yoginam abhavo na-asti。
55 此句唐译为“如是而知,名为不知,不了诸法唯心所见”,与梵本义相反,余二旧译亦同。
前此,经中屡说外境唯心自见,故旧译即沿此而误。然而此处所说则为佛证智境(无所得),故此寂息一切分别之境界,即非唯心。下文说</a>唯心之计执,而旧译失之。
56 中观家如月称</a>、阿底峡</a>等,一直批评唯识宗的“自证分”,即以其有我与我所的性质。
57 此即谓帝释当时亦为顺世外道。
58 此依唐译。
59 旧译说为得无境无二取,此即唯识境界。梵本说超越,即超越唯识,应从梵本。超越者,即以“性、相、用”三无分别以超越无相。见<偈颂品>256至258颂。
60 此即外器世界。
61 此段略依唐译。梵本但罗列求恋等名相。
62 旧译无黑月龙王来</a>问事。
63 此依旧译。梵本作“以依生住灭缘故”。
64 唐译“不着於能所”,刘宋译“离於作所作”,此或因不敢言“离因果” (karya-karana-varjitam)故如是译。然而能作所作即是因果,能作为因,所作为果故。魏译“离虚妄因见”,亦有改动,但尚留一“因”字。离因果者,即尽离四重缘起,非遮拨因果,见拙《心经内义与究竟义》及《四重缘起深般若》。
65 本颂只三句。
66 旧译皆不译为“瑞相”(nimitta),可商榷,此实指涅槃相而言,故称为“瑞相”。若涅槃相亦畏,云何得乐?
67 此指数论派(Samkhya),建立士夫(purusa)及根本自性(prakriti)。由於二者相辅相成,然後人於心中生起世界幻相,故一切法唯根本自性之幻变。
68 此指数论师(Samkhya)所建立之二十五谛。
69 此指胜论师(Vaisesika),建立实、德、业、同、异、和合等六德。
70 此依刘宋译诠义。
71 本颂只三句。
72 梵bhha-atmakatvat。
73 此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故知本经为离四边以说空,而非唯空。
74 离四句而为言说,则是非识境;离四句而不落言说,始为智境。
75 唐及刘宋译,误以牛角说如来与蕴聚异。牛角喻实喻二者非异非不异。
76 此非谓诸如来之解脱果有所不同,自内证智境各各不同,此实由相碍缘起而说,此世界如来说空,二无我等以作观修,他世界如来则不必说空、二无我,由是观修即有差别,解脱相便有差别。此如《维摩》中香积佛国,菩萨由观修於香而解脱,故其解脱相必不同於我等世界,以其必不证色空故。旧日多以三乘解脱有差别作说,恐非是,以本经不许二乘为解脱故。
77 唐译及魏译皆同梵本,唯刘宋译则相反,译为“无有言说”,恐非是。上来说“非常非无常”等,即唯言说,智境藉识境而成显现,亦唯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