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5)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此即谓——
170 因有相如幻非虚 如是诸法说真实
然彼无实如闪电 故说诸法悉如幻
复次,大慧言:若依世尊,一切法无生,且又如幻,然而,世尊,二者岂无相违耶?佛说一切法无生以其为幻自性故。[注140]
世尊答言:大慧,说一切法无生,即正因其有幻自性,我说前後无相违。何以故?以生非生故。当认知显现於我等面前之世间无非自心时;当说一切外境若有若无时,即可见其无性且本不生。以此之故,我说前後无相违。
然而大慧,为除外道论所说,生由於因,始说诸法如幻,而且无生。大慧,外道集诸惑乱而成生义,由有由无以说一切法之生,而不知由自分别而成着相,如是实为〔生〕缘。
大慧,於我说勿生怖畏,於此光明中,“无生”此名当已通达。[注141]
复次,大慧,我说诸法有者(bhava-upadesa),为欲得成流转,以彼断见者言一无所有故;又欲令我弟子接受种种业之生处。由接受“有”(bhava)[注142],即接受流转。
大慧,说一切法具幻自性性相者,谓欲凡愚与浅智者,得遣除一切法自性想,彼受颠倒性相见,未能了知世间但唯自心之义,由是计着有作者、由因生、成自相。为遣除彼见,故我说一切法於其自性中,性相实如幻、如梦。彼着於颠倒见,於是自欺欺他,以不能如实见一切法而见其真实。大慧,若见一切法而能如实见其真实,即能悟入唯心自显现。
故说颂言——
171 於无生中遮遣因 为成流转立有境
由见一切法如幻 是故於相不分别
复次,大慧,我将说名句文身(naman-pada-vyanjana-kaya)性相。以菩萨摩诃萨若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即能与其表义相应,疾证无上正觉,且能以此开悟一切有情。
大慧,名身者,谓事物依於名而有所得,身即此事物(vastu),事物之身(kaya)、色体(sarira)为同义。大慧,此即名身。
句身者,谓其所表义,抉择实物究竟义。抉择(niscaya)、决定(nistha)、认知(upbdhi)为同义。大慧,此即我说之句身。
至於文身,谓由彼以显示名与句。彼为符号。文字(vyanjana)、符号(linga)、性相ksana)、认知(upbdhi)、施设(prajnapti)为同义。[注143]
复次,大慧,句身者,谓於句中能完全表达一义,至於名,大慧,则以别别各字母差别为自性,如由阿(a)至哈(ha)。复次,大慧,文身者,则如长、短〔音〕等。[注144]
复次,大慧,关於句身,其意可由路旁足印而得,如象、马、人、鹿、犊、牛、水牛、山羊、绵羊等。至於名身,则如非色四蕴,唯由名作显示,是故但由名而成[注145]。至於文身,则由种种自相而成。
大慧,此即名、句、文身义,汝须彻解此等名相。[注146]
故有颂言——
172 由於其中有分别 名身句身与文身
凡愚於此成计着 犹如大象溺深泥
复次,大慧,未来世有错误思维者,以无智故,对真实与因持妄见,彼为智者所问,问云何於诸法之相对中得解脱,此如一异、俱非俱等。对於此问,彼或答言:“此不成问,此非正……”,我言,此问非正问[注147]。色等,与无常为一为异?
今者亦尔,涅槃与诸行、能相与所相、能作与所作、功德与功德所起、大种所造与大种、能见与所见、微尘与土地、智与智者等为一为异,如是等问,牵涉种种有境,由一法次第连贯而至余法,可无休止,如是彼问即是无可答之问,世尊说此当置答(sthapaniya avyakrita),盖此愚夫以无智故,对所闻不能理解,故不可答。如来应正等觉为欲令无智者离怖畏句,故即不说。
大慧,如来为欲令外道离错见错论,对不可说者即不作考虑。大慧,外道或如是言:如何命即是身、命与身异等等,於此即成不可答之问,以有作者之惑,故不可答,以此非我所说法故。於我所说法中,大慧,分别不起,以我说超越能所故。对此尚有何可置。然而,大慧,对彼等溺於能所而不了知世间唯心所见者,则有可置。
如来应正等觉对一切有情说法,用四种答问。对於置答,大慧,有时对根器未熟者有用,对已熟者,则无可止置。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作与作者即是无生,今由无作者,故说一切法无生。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何以故?大慧,由自证智观察,自相共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无自性。复次,大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何以故,自相共相见其似在,其实非在;见其似去,其实非去。以此之故,大慧,一切法无来无去。
复次,大慧,一切法非断灭。何以故?以成立诸法自性之相非有,而诸法则超越可得。复次,大慧,一切法无常,何以故?以相之生起,其性相为无常故。复次,大慧,一切法是常,何以故?谓诸相之生起为非生起且复无有故,又诸法是常,以其具无常性故,是故,大慧,一切法说之为常。[注148]
是故说颂言——
173 四种答问之方式 一向正答及反问
分别答以及置答 由是调伏诸外道
174 数论师与胜论师 说由有或无有生
如是一切彼所说 皆不可答应置答
175 由智以作观察时 诸法自性不可得
是故彼为无自性 抑且彼亦不可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唯愿告我,世尊,诸预流果(srota-apanna)及其所至之预流果境界性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通达预流果及预流果所至境界,则进而通达一来果</a>(sakrdagamin)、不还果(anagami)以至无生果(arhattva阿罗汉)境界性相之方便行相,且得向一切有情解说。令其知二无我、净二种障、次第历具各别性相之菩萨诸地,至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此如众色摩尼宝,普令一切有情悉得饶益,令得教、缘、行、身与乐等受用。
世尊答言:谛听,大慧,善用汝心,我当为汝说。大慧答言:唯然,世尊。
於是世尊言:大慧,预流果有三种差别[注149],云何为三?大慧,此即上中下三等。下者於诸有中七返受生而至终极;中者三生至五生而得涅槃;上者即生可得涅槃。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samyojana),谓身见结(satkayadrsti-samyojana)、疑结(vicikitsa-samyojana)、戒禁取结(svrataparamarsa-samyojana)。大慧,於此三结渐进,至最上地,得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两种,谓俱生与遍计,此与依他与遍计有之关系相似。例如,大慧,依於诸法依他自性,种种遍计自性之执着由是生起,然而〔有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彼非是缘,而是遍计,唯是凡愚之虚妄分别,彼施设种种相,复热衷执取,犹如鹿之於阳焰。大慧,此即遍计身见,为预流所遍计,然此实为长时以来由彼无明与计着所积集。於得人无我时,此见即坏。
大慧,预流所持之俱生身见,於观察我等相同之各别身已,见有色及余四蕴,色蕴由四大种及其所属生起,大种相互为缘,故於此见实无蕴聚可以称之为色。此际预流众证有与无,俱生身见於时即坏,贪亦不现,大慧,此即身见性相。
复次,大慧,关於疑之自性,於现证法时,通达其性相,且如前所说,两种身见已坏,於教法中疑即不得有,更不思追随余师,以净不净故。大慧,此即预流所断之疑。
复次,大慧,何以预流不持戒禁取?以彼等已明见令彼再生之苦自性。取(paramrsti)者,大慧,凡愚与浅智者持戒虔敬,而且苦行,以彼实愿得世间安乐故,彼望得生於所欲之境遇中,预流则不持此,唯求内自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戒品之法相[注150],大慧,此即预流之戒禁取。大慧,由坏此三结[注151],预流故得离贪嗔痴。
大慧问言:世尊所教,贪有多种,何者须当舍离?
世尊答言:世间由爱起,此如女色,起打掴鸣抱眄视等[注152],〔预流〕见此现时乐生将来苦,故於此无贪。何以故?以彼已住於已得之三摩地乐中。此贪须离,非涅槃贪。
复次,大慧,云何一来果?此谓於彼尚有一度对色相与显现之分别。唯彼受教,须离能作与所作,且彼善知得禅定相,故彼再来世间一次,即可尽苦边际而得涅槃,由是名为一来(sakrd-agamin)。
复次,大慧,云何不还果?此谓彼等於过去、现在、未来,对别别事物尚持有无为其性相,然而此分别之颠倒与过失更不再来,烦恼於彼已不复起,且诸结永断不还,由是名为不还(anagamin)。
复次,大慧,阿罗汉者,谓已成就禅定、三摩地、解脱、力、神通等,且已永断烦恼、诸苦、分别。由是名为阿罗汉。
大慧言:世尊说有三种阿罗汉,三者之中,何者堪得阿罗汉之名?其为一向趣(eka-ayana)於寂灭者、或为因发诱导余众愿而退资粮者、或为佛所应化者?
世尊答言:大慧,为一向趣於寂灭之声闻,非为余者。大慧,余二者,或已圆满修习菩萨行,或为化佛所化。以依本愿善巧方便而生,故彼为庄严诸佛会聚而於中显现。大慧,於如是道上与所住;彼等说种种依於分别之法,此谓彼超越禅定、禅者、禅所缘而得果,以彼了知世间无非心自所见。彼依所得而说。
复次,大慧,若预流作如是念:此是枷锁,然而我已离彼。则彼已犯疑过,彼依然持我慢,故彼实未曾脱枷锁。
复次,为超越无量、无色界禅定者,则应离自心所见诸相。灭受想等至不能超越个别世间,以其无有而唯心。
故说颂言——
176 禅定与彼三摩地 无量以及无色定
及彼灭尽受想定 以唯心故不可得
177 预流果及一来果 不还果与阿罗汉
如是四果实无非 依於心之虚妄境
178 禅与禅者及所缘 断除以及见真实
悉皆无非是分别 於此认知即解脱
复次,大慧,有两种觉智,谓观察智(pravicaya-buddhi)及取分别相计着建立智(ikalpksanagrahabhinivesapratisthapika- buddhi)。[注153]
观察智者,大慧,以智观察一切法自性,离四句、不可得。此即观察智。
云何离四句?谓离一异、俱非俱、有无、常断。此谓四句。大慧,汝应用心修学以四句观一切法。
大慧,云何取分别相计着建立智?谓心缘此智以作分别,於是生起计执,以此计执生起坚湿暖动四大种性。於以宗、因、喻确立句义时,遂成无有〔而为有〕之建立[注154]。此即取分别相计着建立智。
大慧,此即两种智之性相。菩萨依此而通达二无我,复由无相智熟悉解行地而入初地,得一百禅定。复由入殊胜三摩地,得见百佛百菩萨,得知前後际各百劫事,得以光明照耀一百佛土,善能了知上地相,由最胜愿功德示现神力,於入法云</a>地时受诸佛灌顶,现证如来内自证地[注155]。成就十无尽愿中诸法,为成熟一切有情故而应现种种光辉化身,恒安住於自证境界大乐。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四大种及造色。云何了知大种与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观此大种真实不生,大慧,大种无生。如是认知世间无有一法,但唯分别。当如是认知可见境无非自心时,实取外境即便止息,无所有而唯心分别而成为见,此即离四句、离外道论;此无我我所;住如实处,见其实相,即谓无生境界。
大慧,造色云何由大种衍生?由分别大种。如分别湿润大种成内外水界;分别暖力大种成内外火界;分别动荡大种成内外风界;分别色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与内外空界。由执着邪谛,五蕴聚令大种及造色生起。
复次,大慧,由执着种种言说与外境,以此为因而识起,复相续於异趣中展现。
大慧,如地等造色,〔外道谓〕於大种中有其因,然此实非是。大慧,一法必须具足:有、性相、形状、可见性、住处、作用等,始能说其於因缘和合中能生果法,而非为无形之物,以此之故,大慧,大种及造色悉皆外道之分别而已,非我所说。
复次,大慧,我当说五蕴自性之性相。云何五蕴?谓色受想行识,此中受等四蕴非色。於色,大慧,由四大种所造,此四大种相各各相异。然非色四蕴实不可认之以为四,彼犹如虚空,大慧,虚空不可为数。此唯由我等分别,故有如是施设。今者亦尔,大慧,蕴超越於数而离数相,亦不可说之为有或非有,此离四句。凡愚说诸数相,智者则不然。
复次,大慧,五蕴於智者,说为假施设,离异不异,如幻而成种种色与境,如幻想、如梦境。以其无物而成、以其障碍圣智所行,故见有诸蕴分别,大慧,此即诸蕴自性之性相。汝须舍弃此分别,舍弃已,说寂静法,遮遣外道见。
一切佛聚中所说寂静法,大慧,由无我教法而得清净,故得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当能成就无数三摩地自在,得意生身;证如幻三摩地,具力、神通、自在而究竟精通,成一切有情依怙(upajivya)、犹如大地,大慧,犹如大地之为有情作依怙。
复次,大慧,此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是谓——一者、见诸法自性为无性得涅槃(bhavasvabhavabhava-nirvana);二者、见种种相之性相为无性得涅槃 ksanavicitrabhavabhava-nirvana);三者、证具自相之有法为无有得涅槃(svksanabhavabhavavabodha-nirvana);四者、断诸蕴受缚束而成之自共相续得涅槃(skandhanam svasamanyksanasamtatiprabandha-vyheda- nirvana)。
大慧,此四种涅槃见,是外道义,非我所说。我所说者,大慧,识境[注156]分别识灭,即是涅槃。
大慧言:世尊云何不建立八识?
世尊答言:我建立,大慧。
大慧言:若建立八识,云何但说意识灭而不说其余七识?
世尊答言:意识为因,且是所缘,余七识由是生起。复次,大慧,意识起用,辨别外境而成执着,且成习气以增长藏识;意则与我及我所相俱而发展,执由思量所转之行相。此无自体,亦无自相。若藏识亦为因、为所缘,则以其执着心自显现境界,计为真实、执为如是,是即识聚相互为因而转起。此譬如海上波浪,大慧,受客境风吹动,心所现境即有起灭。[注157]
是故,大慧,意识灭时,余七识亦灭。
即说颂言——
179 我不由有入涅槃 亦不由作与由相
於识灭时我涅槃 彼以分别为因故
180 意识为因为所缘 末那确保其功用
识为心之起用因 且成为彼之所缘
181 大水流至枯竭时 即无波涛可生起
当於意识息灭时 种种识即无所作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遏计自性分别相 (parikalpitasvabhava-prabhedanayksana)。当汝及诸菩萨摩诃萨於彼相能一一了知时,即能离诸分别,善知见圣智内自证法,及外道所计度法,由是断除分别,如二取等,於种种依他相上更不落分别而成分别相。
云何遍计自性分别相?大慧,彼有如是分别——言说分别(abhpa-vikalpa);所说分别(abhidheya-vikalpa);相分别ksana-vikalpa);利益分别(artha-vikalpa);自性分别(svabhava-vikalpa);因分别(hetu-vikalpa);〔外道〕见分别(drstr-vikalpa);理分别(vukti-vikalpa);生分别(utpada-vikalpa);不生分别(anutpada-vikalpa);相属分别(sambandha-vikalpa);缚不缚分别(bandhabandha-vikalpa)。大慧,此即种种分别。
今者,云何言说分别?此谓於种种美妙声</a>音与歌咏起执着,是即言说分别。
云何所说分别?此谓由遍计言说依所说事生起,而其所说事有自性〔自存自成〕,为圣智现证。[注158]
云何相分别?於言说所表示中,遍计种种相,此如阳焰,坚执追逐,如是由坚、湿、暖、动以分别一切法。
云何利益分别?此谓贪财富境,如金、银、杂宝石等。
云何自性分别?此谓依外道妄见对一切法自性作分别。坚谓此即是此,决非余者。
云何因分别?由有无以分别因缘,遍计有所谓因相。此即因分别。
云何外道见分别?此谓执持外道邪见,以分别有无、一异、俱非俱等义。
云何理分别?此谓其教法之理,依我与我所之执着。
云何生分别?此谓执着於法,依因而成有,复依因而还灭[注159]。
云何不生分别?此谓分别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所谓不生,即谓〕无因诸色,不依因缘而成为有[注160]。
云何相属分别?此谓如金与金缕之相属。[注161]
云何缚不缚分别?此谓遍计有所缚,以有能缚故。此如人可受绳索缚,亦可方便解此缚。
如是,大慧,此即种种分别相,一切凡愚於此执着诸法为有为无之遍计,於缘起中执着种种由遍计生起之法。此如见种种幻事,此种种展现,实为凡愚据一己计度,异於幻事而成法。大慧,幻事与此种种事物,非异非不异。若异,种种事物不当以幻事为其因;若一,幻事与种种事物应无差别,然二者实有差别,是故幻事与种种事物非异非不异。
大慧,汝及诸菩萨摩诃萨,於幻有无不应生计着。
故说颂言——
182 心受外境所缚东 识觉智随境转起[注162]
殊胜无相境界中 则有般若得转起
183 依於遍计得成有 於依他见则非是
由颠倒成遍计性 於依他中无分别
184 遍计种种分别法 实如幻事无所得
由分别成种种相 无所得者亦如是
185 遍计於相成过失 由是人即受束缚
凡愚遍计心生相 於依他中作遍计
186 从於遍计而有者 无非即是依他相
遍计而成种种相 於依他上作分别
187世俗谛与胜义谛 第三则为异端因[注163]
虚妄分别为世俗 彼若断除则智界
188 譬如修行者观修 於一之中现种种
然而此实无种种 但为虚妄分别相
189 譬如由翳眼所见 见种种且起计着
翳境非色非非色 由无知者成缘起
190 譬如净</a>金离垢染 譬如净水离泥浊
譬如虚空净无云 离遍计即净如是[注164]
191 无有所谓遍计有 由依他则见其有[注165]
当人远离於分别 增益减损皆受坏
192 若然依他相为有 遍计相则为无有
是则有法离於有 有法得从无有生
193 依止遍计分别故 可得依他相为有
依止於相及名言 遍计〔自性〕得生起
194 遍计〔自性〕不成 实无所有得生起
若知胜义谛之义 则其自性得清净
195 遍计分别十二种 依他则有六种〔因〕
於内自证真如智 彼等悉皆无分别[注166]
196 於五法中成真实 彼三自性亦如是
行人依彼现观时 则不逾越於如如
197 若然依於依他相 则有种种遍计名
然而种种遍计相 则依依他而生起
198 以觉智作善观察[注167] 无依他亦无遍计
圆成智中无所有 云何以智能分别
199 若於圆成智而言 有法不能说有无
於不能说有无中 云何能有二自性
200 由於遍计分别故 此二自性成施设
由遍计见种种法 彼清净则得圣智
201 有遍计即有种种 从於依他而分别
若异於此作分别 则成堕入外道说
202 於遍计上更遍计 种种因法由是生[注168]
二取分别若遣除 此真能得圆成智
大慧更白世尊言:唯愿告我,世尊,一乘行相(ekayamagatsana),及自证圣智行相(pratyatmaryajnanagatiksana)。世尊,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若通达一乘,得内圣智相,即能不依於他,於佛法中得安立。
世尊言:然,大慧,且谛听,我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我当以耳献世尊。
世尊於是言:依於无分别之圣教,大慧,菩萨摩诃萨当独处闲静,自内观察(vicara),不依於他,唯由自内证智,为除错见与分别而次第上进,致力於究竟,入如来地。大慧,此即由圣智得内证性相。
云何一乘性相?我名之为一乘,以行人认知及现证其道,趣向一乘故。
云何为认知及现证一乘道?由舍离二取而不起分别,如实而住,即可得现证一乘。大慧,唯如来能证一乘,非外道、二乘、梵天王(Brahman)之所能。以此之故,名为一乘。
大慧言:何故世尊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世尊答言:以无教法可令二乘自证涅槃,故我不说一乘。大慧,二乘依如来所说而受调教,而受寂离,如是入於解脱,非依自证。
复次,大意,彼未摧坏业习气与智障。一切二乘不能现证法无我,未入不可思议变异生死。是故我对二乘说为三乘而非一乘。大慧,於摧毁一切恶习气时,彼现证法无我,以恶习气已除,故不复沈醉於三摩地中,得入无漏界觉悟。其时,入出世间无漏界,积集成就法身功德,此〔功德〕即为断除力,超越一切义。
故说颂言——
203 彼天乘以及梵乘 彼声闻乘缘觉乘
以及诸佛如来乘 如是诸乘皆我说
204 乃至有心起识用 种种乘皆不究竟
当彼心成转依时 无有乘亦无乘者
205 此实诸乘无建立 是故我说为一乘[注169]
然为接载凡愚故 是故我说乘差别
206 此於解脱有三种. 说为一切法无我
智与烦恼同自性 得解脱时亦离彼
207 譬如片木浮於海 彼声闻心亦如是
彼既持相成迷惑 由是漂流於有海
208 虽已能离随烦恼 烦恼习气依然缚
虽然沈醉三昧酒 依然须住无漏界
209 於此既无究竟行 於此亦无退转身
於得三摩地身已 即然历劫亦不觉
210 有如沈沈昏醉者 由彼沈醉而酒醒
恢复其智而现证; 佛谛即是其自身
《三万六千颂入楞伽经</a>》,第二<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竟。
注释
140 唐译缺此句。魏译“以如来说一切诸法不如幻故”,误。刘宋译“说无生性如幻”与梵本同。此句义稍难明,以致误译缺译。此句意云:若说一切法无生,即因一切法具幻自性,则不应说为如幻,以其已即上幻故。由是说二义相违。
141 旧译与梵本异。无此句,,而另有句云,“我说诸法非有无生,故说无生” (依唐译)。
142 此为“有境”之有。故於171颂即译之为“有境”。
143 旧译中,三段皆无说同义句。
略释三义。文身为字母等;名身如“我”;句身如“无我”。说“我”时,无抉择义,当说“无我”时,即有一表义可抉择。
144 此以一字分别名句文身。每一字都为句身,如是字母即为名身,长短音等即为文身。此如sunyata,若以全字为句身,则s、u等字母即可称为名身,a字发长音,是即文身。
145 此以具体与抽象作分别。
146 由名身、句身、文身之为假施设,以明—切法唯藉名言以作显示者,此名言,当然亦为假施设。
147 原文如是,显示答者之支离,甚为生动。
148 “无常性”是常,故说具无常性诸法为常。又,此一大段,即说置答之范围。
149 旧译作须陀洹有三种差别,误。
150 此句唐译略同,原文为svapratyatma-adhigama-visesa-gamitayam parinamya nirvikalpa-anasrava-dharmaksana-akarena prasajyante s-angaih。
151 三结,即上来所说之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
152 此依魏译。
153 唐译“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魏译“虚妄分别取相住智”,刘宋译“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154 此即所谓识觉。两种觉智,一为智觉、一为识觉。前者观察智境,後者观察识境。
155 tathagata-pratyatma-bhumim adhigamya,此句唐略译为“入於佛地”;魏译“证如来内究竟法身智慧地”;刘宋译“当得如来自觉地”。按,此即现证如来藏。
156 jneya,前人多音译为“尔焰”或“尔炎”。指人能认知的境界。不过,有时将人的认知亦称为智,於是便亦名之为“智境”,其实是识境。唐译“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刘宋译“见虚妄境界分别识灭,名为涅槃”;魏译“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157 客境与心所现境有区别,一为客观存在的世间;一为依心识而成变现的世间。所以於第一品中即有云:“藏识大海受客境风动而转识荡漾。”心所现境即由识而起。
158 此非谓佛家之圣智,外道亦有其圣智。
159 此谓一因生。
160 此即无因生。
161 相属,非是相依、相对。如金与金缕,皆属於金。若生分别,即谓金不同金缕,相与用皆不同故。有误解本例者,谓金为本体,於是认为此即执本体为实有,由是如来藏亦为实有,此即不明相属义。
162 智,tarka。原意为“思择”,此依魏译“智依觉观生”句。
163 nastihetuka,异端因,非正因。
164 前两句参考唐译而译。
165 唐译“无有遍计性,而有於缘起”,此译尚可。刘宋译“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魏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则可商榷。
166 梵本作虚妄分别有十种,误,当从旧译。十二种分别与六种因,见前。
167 buddhi,菩提,觉,今译为觉智。旧译则译为“智”。
168 此如前说六因。
169 此句依旧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