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划

3个月前 作者: 于凌波
    【显色】指显然可见之色。为‘形色’的对称。于一切色法中,其相状显著,可使眼见而识别者,称为显色。为眼根所取的色境有十二种,此中有实有假,实者是显示物质颜色的差别,即青、黄、赤、白四种;假者为显示云、指龙气,烟、指火气,尘、指被风吹起之细土,雾、指地面之水蒸气,影、光明被障而不得明见物体,或其余诸色,光、指日焰。明、指月、星、宝珠、电等之光焰,闇、全然无法见物。其中,青、黄、赤、白等四种为本色,称为四显色,尤以白色最为殊胜;其余八色均由本色之差别所立,故皆摄于此四本色中。以上十二种显色为小乘说一切有部所立,而唯识宗之《瑜伽师地论</a>》卷一,则增立‘空一显色’一项,总为十三种显色;《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增加‘回色’,共为十四种显色。俱舍宗则于上记十二种外,另立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空一显色等九项,而成二十一种显色。


    【显扬圣教论】为‘十支论’中的总苞众义支。印度无著</a>造,唐代玄奘</a>译,凡二十卷。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的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a>》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一、摄事品,二、摄净义品,三、成善巧品,成无常品,五、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无性品,八、成现观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议品,十一、摄胜决择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录《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另有注释书《显扬疏》一卷(唐代窥基</a>)、《显扬论疏》八卷(新罗璟兴)等,然皆已不传。


    【显境名言】唯识宗之教义。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义理,称为表义名言;而七转识之心、心所能识别对象,正如名言能彰显事物之义理,故称显境名言。


    【显识】此为《显识论》所立二种识之一,为阿赖耶识之异名,另一种识为分别识,即指意识(染污意,即末那识)。《显识论》中谓身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等九种识,皆由阿赖耶识之变异而生起。以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以上九识,即阿赖耶识种子显现之果,故称显识。而另一种分别识,包括身者识与受者识,身者识系我见所覆的染污之‘意’;受者识系一切能受之体,二者同为虚妄分别之主,故称分别识。


    【显识论】陈代真谛</a>译,一卷,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谓识有二种,一曰显识,一曰分别识。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论旨。此论原作者不详,唯真谛译本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的《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且宋、元、明版本藏经中,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以此推测,本论应系阐释《无相论》中之显识品,唯《无相论》中土无译本,故而不能确定。


    【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华经</a>》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大乘法苑义林章</a>》卷七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


    【变化土】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变化土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应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示现净、秽等各种国土。参阅‘四土’条。


    【变化身】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见《成唯识论》卷十。


    【变易生死】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生死。二种生死之一。为‘分段生死’的对称。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萨,以无漏的‘有分别业’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之殊胜细妙的果报身;此一果报之身,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变为细妙无有色形、寿命等定限之身,故称变易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故又称不思议身;又以此身乃随大悲之意愿所成者,故亦称意成身、无漏身、出过三界身;复以此身既由无漏之定力所转成,已异于其前的分段粗身,犹如变化而得,故又称变化身。


    因为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萨已断尽四住地的烦恼惑障,不复再受生为三界内之分段身,故受生为三界外之变易身,然彼等又以此变易身回入三界中,长时修菩萨行,以期达于无上菩提。又若依唯识宗之义,有四类人能受变易生死之果报,即:一者二乘之无学圣者回心而入大乘,于得涅槃之后,即可直接受变易身之果报。二者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以后亦得受变易身。三者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此变易身。四者一类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法性宗则认为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以上,得随应而受变易身。见《成唯识论》卷八。


    【体用门】此为‘因果门’的对称。于唯识宗用以显示种子与现行的第八识(本识)、七转识(前七识)间关系的法门中,种子与第八识有能持、所持的关系,称为体用门;即能持之第八识为体,所持之种子为用。因为七转识所熏的种子,皆落在第八本识的自体分中,第八本识摄持种子为自体,故一切种子无别相,仅成为第八本识中生果的功能,故以第八本识之现行为体,种子为用;然而摄用为体之故,一切种子与第八本识同为无记性,此为体用门之义。见《成唯识论》卷二。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体相】体与相的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因为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法相宗(唯识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