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佛
3个月前 作者: 方伦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觉复具有觉察和觉悟二义:在事障 (2) 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 (3) 上,凡夫疑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一切圣者,于此二义,虽皆能行,但是,行得最彻底者,惟有佛。
觉有三种:一者:于界内见思惑 (4),及界外尘沙 (5) 无明 (6) 惑,悉皆断除,此名自觉。二者,复能以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名觉他。三者,其觉悟程度,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此名觉满。
每一位的修行人,当他破尽三界 (7) 见思惑,于界内的事理二障,不复贪恋迷惘,是即达到小乘自觉的地位。声闻乘的阿罗汉 (8),和缘觉乘的辟支佛 (9),都是这一类人物。由自觉更迈进一步,内怀修道成佛之愿,外行布施利他之事,于三界内外的见思和尘沙二惑,皆能逐渐勘破,是即达到自觉觉他的地位。菩萨乘 (10) 的一切圣者,都是这一类的人物当菩萨位满,再破尽元品无明惑(11),此时大觉已圆,即成佛道。所以佛是具有自觉、觉他、觉满,这三种觉的圣人。
【注释】
(1) 是佛十号之一,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 贪、聩、疑等、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
(3)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4) 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者,谓之惑。迷于三界内之妄见,如身见边见等,名见惑,迷于理而起之惑也。迷于三界内之妄情,如贪、嗔、疑等,名思惑,迷于事而起之惑也。
(5) 菩萨教化他人,必须通达多如尘沙的法门,然而学力未充的菩萨,心性暗味,不能达此无数法门,成为化道之障,故名尘沙惑。
(6) 此为迷界、无于理体之惑,能障蔽中道实相者,因系属于根本无明,故名无明惑。
(7) 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欲界的范围,包括地面及六欲天,其中众生,皆有淫欲,有色身,有想念。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天,其中众生,无淫欲男女,但有色身及想念。无色界的范围,包括四空天,其中众生,无淫欲男女,亦无色身,但有想念。
(8) 为声闻乘极果之名称,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的供养也。三不生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余义详后第十八课课文中。
(9) 为缘觉乘极果之名称,若译义则为缘觉或释觉 。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者,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自行悟道者为独觉。余义详后第十九课课文中。
(10) 菩萨为菩提萨的简称,菩提为觉,萨为有情,言既能自觉,而又能转而觉悟一切有情也。亦译为大士、门土等,为大乘行者的总称。余义详后第七课课文中。
(11) 元品无明,亦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习题】
(一) 何谓「佛」?
(二) 何谓「如来」?
(三) 觉察和觉悟的意义,有何不同?
(四) 何谓自觉、觉他、觉满?
(五) 何谓三界?
(六) 试述元品无明的别号,及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