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3个月前 作者: 方伦
    四、二谛


    此宗立谛,以诠一切的言教,二谛者:一为真谛</a>,二为俗谛 (1)。真谛指中道实相的理体,泯一切法,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论中,若说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离性离相,无所有,毕竟空,这都是顺真谛而说。俗过于指森罗万像的作用,立一切法,故圣凡大小等,差别历然。经论中,若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善当行、恶当止,如是因,如是果,有涅槃可趣,有佛道可成,这都是顺俗谛而说。若无真谛,则陷于有为,与自性寂灭之理不合,在法义上,显然有不究竟处,所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若无俗谛,则陷于断灭,与方便生之度旨又不合,在施设上,显然有不圆满处,所以不动真际,而建诸法。基于上述理由,本宗乃立二谛,以包括如来言教,如中论</a>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是也。于此可知:二谛必相资为用,偏于真,或偏于俗,皆不可也。


    五、八不中道


    破邪显正,既是本宗纲领,但诸邪妄,无量无数,其见解皆不合中道,概括言之,不出八类,即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是也。惟是真如理体,皆离此八边,本宗因之立八不法门,如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2),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所谓八不中道也。惟是,真体离言绝相,凡有所立,皆不契中,所以若就广义言之,当破者实不止八类,不论任何执著,皆名为邪,皆在当破之列,不但执生执灭,执常执断等也。


    六、依俗过于立五十二行证位


    本宗是依诸部般若经中的「无所得」「缘起性空」(3)而成一宗,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缘起中道(4)。这无得正观,就是根本智 (5),亲证二空真如 (6),能所双亡 (7) 的境界,虽然如此,但是,本宗论成佛之义,却有真俗二种的说法,就真谛言之,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a>寂灭。舍此之外,若说别有佛道可成者,即是头上安头 (8),成为戏论。但若就俗谛言之,则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众生由迷至悟,仍然须修行,而后证果,乃至证得无上正觉,须经五一二位,不能躐等,今将行证程序,列表于下:


    七、正破四执


    依于上述诸义故,可知本宗对于外道邪见,则用八不正观破之,对于毗昙执有,则用缘起性空破之,对于成实执空,则用二藏三*轮,及俗谛五十二位破之,对于大乘行者有所得见,则用无所得破之,使其悉归中道,这便是破邪显正,应病予药的大作用。


    【注释】


    (1) 详中级第十八课注一、二。


    (2) 见初级第三十六课注六。


    (3)


    一切事物,待缘而起,则事物的自身,乃各种条件,和合而生,并无独立的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


    (4) 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也名无所得智。


    (5)


    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因别于后得智而言,故名根本智,为其能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也。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故能符合真理,无能缘所缘的差别。


    (6) 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或我空、或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


    (7)


    二法对待之时,主动之法名为能,例如能见能作等,被动之法名为所,例如所见所作等,简称能所。


    (8)


    喻事之重复也。如人本来已有头,若在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岂不是多余,而无此必要。


    (9)


    伏者制伏,断者断绝,制伏惑业,使其一时不起,名为伏,断绝惑种,使之毕竟不生,名为断。四住地是二界的见思烦恼,见十一课注五。


    (10)


    初入时之心,名为初心。


    (11) 重字读平声,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习题】


    (一) 经论中,何种语句,是顺真谛而说?何种语句,是顺俗谛于而说?试举例证明之。


    (二)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何偈为证?试写出之。


    (三)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四) 何谓「缘起性空」?


    (五) 解释:一、根本智,二、二空真如,三、能所,四、伏断。


    (六) 列出五十二位,圣贤程序表,包括伏断四住地,及十重无明。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