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序
3个月前 作者: 于凌波
成唯识论</a>,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佛典上说,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无著</a>论师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时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a>,幼名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卢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a>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a>》、《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a>》、《金刚般若论</a>》五部大论,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显扬等论,集众宣之,广弘此宗。此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论典,故后人称之为瑜伽行学派。
无著之异母弟世亲,梵名音译婆薮槃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内外之学。据说他为了取舍阿毗达磨一系的理论,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著为《阿毗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a>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典,如《摄大乘论</a>释》、《辨中边论释》、《唯识二十论</a>》、《唯识三十颂》、《大乘五蕴论</a>》、《百法明门论》等多种。
世亲所造的论典中,特别是《唯识三十颂》一卷,集唯识教义之大成。原来印度古人造论,是先作本颂,总括全书要义,然后依颂作释,名曰长行,长行是论著的正文。而《唯识三十颂》一书,是世亲晚年之作,长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际瑜伽行学派的理论已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极多,世亲寂后的百余年间,许多学者竞为三十颂作释论,其中最著名者十位,后世称为十大论师。十大论师的名字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人。
我国的唯识宗,创始自唐代玄奘</a>、窥基</a>二位大师。唐太宗</a>贞观三年,玄奘三藏</a>西渡流沙,周游五印度十有七年,于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护法论</a>师的弟子戒贤,学《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奥义,复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等论典二年。于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印度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后广译经典,先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如《解深密经</a>》、《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观所缘缘论</a>》、《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多种。其中特别是《成唯识论》一书,系以十大论师的释论百卷,揉译为识论十卷。为我国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玄奘大师的入室弟子窥基,俗姓尉迟字洪道,唐代京兆长安人,为开国勋臣之子,出生于唐贞观六年。他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a>显庆四年,玄奘译《成唯识论》,原拟将十大论师的释论各别全译,并命窥基、神昉、嘉尚、普光</a>四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后,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窥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成唯识论》十卷,故此十卷雄文,虽称揉译,不谛新造。
但是法相唯识之学,是一门极为艰深,极为繁琐的学问。唯识经论,可说是‘文如钩锁,义如连环’;亦可说是‘字包千训,言含万象。’以现代人的语文训练,不要说不了解它的意义,甚至于读不通它的句子。特别是十卷《成唯识论》,它一方面字字珠玑,是发堀唯识妙理的宝藏;但另一方面,它揉集十家之说,破斥多家外道及小乘异说,所以在行文之时,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顺著枝叶走下去很难再回到原点。据说清末状元夏同和语人,他初读《成唯识论》,自谓有如月下看花;再读《成唯识论述记</a>》,直似堕如五里雾中,由此可见唯识之学,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
笔者十余年来,滥芋于南北佛学院、所,讲授唯识学一系列的课程。但当讲到《成唯识论》时,发觉有些同学视此门课程为畏途,并且市面上也买不到诠释此论的参考书(坊间有售每套五大本、演培老法师的《成唯识论讲记》,售价千余元,不是一般学生所能买得起的)。笔者为解决学生用书困难,发愿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把此一钜著语译出来,命名曰《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穷两年之力,语译完成,与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林国营二位居士谈及此事,他二位认为此书可由基金会印出,普遍赠人结缘。这是这本书问世的因缘。
《识论》一书,素称难读,其中隐晦难解之处极多。笔者不自量力,贸然语译,缪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赐正,无任铭感。
公元二ΟΟ二年十二月于凌波</a>序于台中雪庐纪念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