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六、觉音《清净道论》的简介

3个月前 作者: 叶均
    觉音论</a>师所造的《清净道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是一部最伟大极重要的作品,正如《俱舍论》在北传有部中的地位一样。在这部论中,似乎可以发现原始佛教的一切基本东西。在全书中,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a>的要点,并且参考了锡兰许多古代的义疏和史书。所以“大史”称这部论“是三藏和注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南传各国的佛教徒对这部论非常重视,佛教的学者都要研究它。我们如读了这部论,也可以了解整个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本论作者觉音论师,是南传佛教的一位杰出的学者,有了他和他的这部着作,对南传佛教的弘扬起了极大的作用。


    一、本论的作者觉音论师


    觉音,在上座部佛教、巴利文系佛教中,有许多珍贵的作品,他是第一流的着述家,实在是上座部佛教最值得称道的大师。如果没有他,则上座部的佛教能否有今日的盛况不得而知了。因为在觉音时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和上座部的佛教业已衰落,只有锡兰及菩提伽耶的比丘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动起来。


    对于觉音的传记,多数近于传奇,唯有“大史”可以供给我们一些比较具体而可靠的材料。他出生于北印度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常常去找能辩者来辩论。有一天,来到菩提场一座锡兰人所造的寺院,并在那里演说堕水的作品。寺内的大长老离婆多听了后,叹赏他的聪明,有意教化他。便唆示地说道:“谁在那里像驴鸣一般!”觉音说:“你都能了解这驴鸣之意吗!”离婆多说:“我能了解”,并且指出他论题的矛盾。于是,觉音便请求离婆多谈谈自己所修学的教义,离婆多对他提示了阿毗达摩的内容,觉音听了不懂,并问这是谁家的教义,要求进一步地教导。离婆多告诉他说,这是佛教,如果他肯出家就可教他。为了求法,觉音便出了家,从离婆多学习三藏。他受了比丘戒后,开始着作,先写一部《发智》,又想为《法聚论》等注释。离婆多告诉他说:“在印度只有根本圣典而没有注疏流传,可是有许多用僧伽罗文写成的注疏流传于锡兰,希望你到那里去学习,将来把它译成摩竭陀文(即巴利文),实在造福人群不浅”。


    在摩诃男王(409~431)的时代,觉音来到锡兰的首都阿罗陀补罗,住在摩诃毗诃罗,从僧伽波罗长老学习僧伽罗文的注疏和上座部的三藏教理。通过了努力学习,掌握了僧伽罗文的佛学精义,他便请求大寺的僧众,给予以一切参考的书籍,便利他对一切经论的注释工作。大寺僧众为了考试他的学力,从经中选了二颂,叫他先去试行解释。他便写了一部定名为《清净道论》的作品,献给大寺长老,僧众们读了这部着作,都认为非常满意,才给他一切经论注疏。觉音住在干他伽罗寺时,便把一切僧伽罗文的注疏都译成了摩竭陀文;之后,他回印度朝礼了圣菩提树。 这位最杰出的巴利注释家毕竟死在什么地方,无从稽考。我们知道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叫做觉音寺,相传是觉音圆寂的地方。


    关于觉音的着作如下:


    1. 《清净道论》


    2. 《普悦》──律藏注(相当于我国旧译《善见律毗婆沙</a>》)


    3. 《析疑》──波罗提木叉注


    4. 《吉祥悦意》──长部阿含经注


    5. 《破除疑障》──中部阿含经注


    6. 《显扬心义》──杂部阿含经注


    7. 《满足希求》──增一部阿含经注


    8. 《胜义光明》──小部第一(小诵)、第五(经集)注


    9. 《殊胜义》──法聚论注


    10. 《迷惑冰消》──分别论</a>注


    11. 《五论释义》──其余五部论注


    12. 《本生注》


    13. 《法句譬喻注》


    二、造《清净道论》的因缘、目的与部派的依据


    觉音造《清净道论》的因缘,前面已经提到,原是为了应付大寺僧众的考验而只是显示出他的才能与学识;其实在觉音本人的愿望,是要供献他平生的所学,为发扬佛教文化,为造福人群,而做了这第一步工作而已。


    关于他造论的目的与部派依据,可从他自己在序论的偈里来看:


    “大仙示偈戒等种种义,


    现在我要如实解释。


    对于在胜者教中已得而难得的那些出家人们,


    如果不得如实认识到包摄戒等安稳正直的清净道,


    虽然欲求清净而精进,


    可是不会到达清净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注者所示的理法,


    为说能使他们喜悦极净决择的清净道。”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造论的目的,并且知道他是根据大寺注者的思想体系来着述的。其次从他所标示的论题来看,那就更清楚了。依他自己的解释,“清净,是除了一切垢秽而究竟清净的涅槃”;这就是说,他是为了指示人们一条到达解脱的道路而写作的。


    这里所提的“大寺注者”,我们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


    因为大寺、觉音与整个南传佛教的关系太密切了。说南传佛教是上座部,倒不如说是“大寺住部”更了当。因为它完全是属于这一派的。在觉音时代,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无畏山住部,一是大寺住部。大寺派比丘的思想是忠实于上座部的,无畏山的比丘则接受了一部分大乘的思想。


    我国晋朝的法显</a>法师到锡兰,住在无畏山而不住大寺恐怕也有原因。觉音要求给参考书搞写作时,大寺的比丘要先考试他一下,这不但是为他的才能,恐怕也有看看他的思想的用意?本来无畏山派比大寺派强盛得多,但由于觉音的作品流传,经过长期的斗争,无畏山派终于逐渐消失。依照南传佛教所传的部派分裂与我们所讲的稍有一些出入。


    现在,我依据南传部派一些承传历史材料,列一表于下以供参考:


    二百年 三百年


    ┌雪山部


    │


    ┌上座部┤   ┌法上</a>部


    │   │   ├贤冑部


    │   ├犊子部┤


    │   │   ├正量部


    佛   │   └密林部


    灭   │


    一   │   ┌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约四百年末传于锡兰)


    百   │   │


    年   └上座部┤    ┌饮光部            ┌大寺住部


    │       │    │               │            ︵


    │       └分别说部┼上座部────────────┼无畏山住部       均


    │            │               │            传


    │            └化地部─法藏部(第三百年)  └祇陀林部(胜林部)   于


    │                                         锡


    │      二百年                                兰


    │   ┌高拘梨柯部(鸡胤部)─┐二百年末或 ┌多闻部     ┌东山住     ︶


    │   │           │      │        │


    └大众部┤           │三百年初  │        ├王山部


    │           │      │        │


    └一说部(说出世部)  └──────┤说假部     │


    │        ├西山部 (北山住部)


    │        │


    │     六百年 │


    └制多山部 ────┴义成山部(八百年)


    三、本论的组织和内容


    本论的开宗明义,先引阿含经中的一个偈颂:“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在这个颂里面提到有戒有定(心)与慧,觉音根据此颂,以戒定慧三个大题目来发挥,便造成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大论着。其组织的之次第和内容,有很多地方与优波底沙所造的《解脱道论</a>》相似。因之,有人认为清净道论是仿解脱道论而造的。但南传的佛教学者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论中往往提到不同意解脱道论的说法。优波底沙大概早于觉音二百年,觉音读过他的作品是不成问题的。可能是解脱道论与当时的无畏山派有关,所以觉音以大寺的立场针对《解脱道论》而写出这一部论。《清净道论》除了序论与结论,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有十一品说定,后十品是说慧的。


    第一说戒品的内容是:什么是戒,戒的语义,戒的相、用、现起、近因,戒的功德,戒的种类,戒的杂染和净化。


    第二说头陀支品的主要内容是:十三头陀支的语义,头陀支的相、用、现起、近因,头陀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与功德。


    从第三至第十三的十一品说定,可分为如下的几科段:


    第三说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是连贯的。其内容是:什么是定,定的语义,定的相、用、现起、近因,定的种类,定的杂染与净化,怎样修习。这里也详细地讨论了修定之前应该舍弃种种障碍和亲近怎样的善知识,如何依照自己的性格去选择四十种定境,选择适当的处所等。关于修习的方法,在这三品中主要的是谈十种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还附带地叙述了四襌与五种襌的情况。五种襌,是南传佛教的一种特殊说法。


    第六说不净业处品,是说明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骨相等的的十种不净以及详细指示修习的方法。


    第七说随念品与第八说随念业处品,是解释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念死、念身、安般念(数息观)、寂止随念等十种随念以及指示十随念的修习方法。


    第九说梵住品,是说明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梵住的方法和对象以及其功德与目的。


    第十说无色品,是说明四无色定的修法。


    第十一说定品,是说明食厌想与四界差别的修习方法以及修定的功德。论四十种定境,到这里为止。


    第十二说神变品与第十三说神通品。这两品是从修定的功德所引伸出来的。主要的内容有:神变论(谈十种神变),天耳界论</a>,他心智论,宿住随念智论,死生智论。


    从第十四至第二十三品都是说慧学的。其实整个南传佛教的论藏要</a>义都已包摄在这一部分了。


    第十四说蕴品,说明什么是慧,慧的语义,慧的相、用、现起、近因,慧的种类,慧的修习等。其中心的内容是解释五蕴。如色蕴的二十四所造色,识蕴的八十九心与八十九心的十四种作用,行蕴的五十心所,识蕴与行蕴相应的数字。这是南传佛教最重要的名相,尤其对于心的十四种作用有详细的解释,使我们在研究上座部这个特殊思想上有很大的帮助。


    第十五说处界品,是解释十二处与十八界的。


    第十六说根谛品,主要是解释二十二根与四谛。


    第十七说慧地品,也是研究本论最难一品,用缘起缘生的意义来发挥原始佛教的世界观与生命论。以十二缘起支为中心,用二十四种缘来说明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本品主要论点有:缘起的语义,各缘起支的解释,二十四缘的解释,异熟识的转起及结生的活动,三界诸趣的业与结生,结生识与诸色法的关系,名与色的区别,十二缘起的特质,有轮而不知其始,没有作者和受者,十二种的性空,三世两种因果,缘起的决定说,关于二十四缘,即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前生缘、后生缘、数数修习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无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这种说法也是南传佛教的特点之一。


    从十四品至十七品是说慧之地,下面几品是说慧之体。


    第十八说见清净品,主要是说对名色的观察与现起非色法的方法。


    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是说明把握名色之缘,十二种业轮转与法住</a>智。


    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的内容是:关于聚的思想,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蕴,色与非色的思惟法,提起三相、十八观、生灭随观智,十种观的染污,确定三谛。


    第二十一说行道智清净品,是解释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怖畏随观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及随顺智。


    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主要是说四种道智四种果以及智见清净的德用,如圆满三十七菩提分及断証修习的作用。


    第二十三说修慧的功德品,说修慧有断烦恼証圣果等功德。


    关于《清净道论》的内容,有些什么,说些什么,大略地介绍如上。至于如何地去研究它,只有去阅读论文才能知道。觉音着作的清净道论,我已用语体式译出来,约五十多万字,尚在整理中。(按:已出版)


    1958年4月7日,于北京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