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摄心分别品
3个月前 作者: 叶均
一、五十四欲界心
1.十二不善心
2.十八无因心
3.二十四有因心
二、十五色界心
三、十二无色界心
四、八出世间心
五、一百二十一心
--------------------------------------------------------------------------------
第一 摄心分别品(注3)
<1>、 无上正等正觉者,及诸正法最上僧,
归命礼敬我当说:摄阿毗达摩义论。
此中叙说对法义,依第一义有四种:
心、心所、色及涅槃,摄一切法尽无遗。
<2>、 这里先说心法有四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心)。
一、五十四欲界心
此中欲界(心)是什么呢?即
1.十二不善心(注4):
(1)喜俱邪见相应无行一(注5),(2)(喜俱邪见相应)有行一(注6),
(3)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 (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
(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
此等八法名为贪俱心。
(9)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 (10)(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
此等二法名为嗔恚相应心。
(11)舍俱疑相应一, (12)舍俱掉举相应一。
此等二法名为愚痴心。
如是一切,称为十二不善心。
<3>、 贪根有八种,嗔痴根各二,
如是总称为:十二不善心。
<4>、 2.十八无因心:
(1)舍俱眼识, (2)(舍俱)耳识,(3)(舍俱)鼻识,
(4)(舍俱)舌识,(5)苦俱身识, (6)舍俱领受心及
(7)舍俱推度心(注7)。
这七种名为不善异熟心(注8)。
(1)舍俱眼识, (2)(舍俱)耳识,(3)(舍俱)鼻识,
(4)(舍俱)舌识,(5)乐俱身识, (6)舍俱领受心,
(7)喜俱推度心(注9)及(8)舍俱推度心。
这八种名为无因善异熟心(注10)。
(1)舍俱五门转向心,(2)(舍俱)意门转向心及
(3)喜俱(阿罗汉)笑心。
这三种名为无因唯作心(注11)。
如是一切,称为十八无因心。
<5>、 不善异熟七,善异熟有八,
唯作心三种,为十八无因。
除恶及无因,尚余五十九。
或说九十一,是名为净心(注12)。
<6>、 3.二十四有因心: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善心(注13)。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有因异熟心(注14)。
(1)喜俱智相应无行一, (2)(喜俱智相应)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4)(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
这是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注15)。
如是一切二十四种,称为欲界有因善、异熟、唯作心。
<7>、 欲界中有因,善异熟唯作,
由于受智行,区别二十四(注16)。
欲异熟廿三,善不善二十,
唯作有十一,共为五十四(注17)。
二、十五色界心(注18)
<8>、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注19)初禅善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善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异熟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异熟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异熟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异熟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异熟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异熟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5)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五种,名为色界善、异熟、唯作心。
<9>、 由于禅差别,色界意有五。
善、异熟、唯作,区别彼十五(注20)。
三、十二无色界心(注21)
<10>、 (1)空无边处善心,(2)识无边处善心,
(3)无所有处善心,(4)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善心。
(1)空无边处异熟心,(2)识无边处异熟心,
(3)无所有处异熟心,(4)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异熟心。
(1)空无边处唯作心,(2)识无边处唯作心,
(3)无所有处唯作心,(4)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二种,名为无色界善,异熟、唯作心。
<11>、 由于所缘之差别,无色界意有四种。
又依善、异熟、唯作、区别而立十二心。
四、八出世间心(注22)
<12>、 (1)须陀洹道心,(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4)阿罗汉道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善心。
(1)须陀洹果心,(2)斯陀含果心,
(3)阿那含果心,(4)阿罗汉果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异熟心。
如是一切八种,名为出世间善、异熟心。
<13>、 由于四道别,故善心有四,
同彼异熟果,为无上八种(注23)。
十二不善心,善心二十一,
三十六异熟,二十唯作心;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无色心十二,出世间八种;
如是应知意,区别八十九(注24)。
智者再分别,一百二十一。
五、一百二十一心
<14>、 八十九心,怎样成为一百二十一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洹道心,
喜、乐、一境性俱三禅须陀洹道心,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
这五种名为须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同样各有五种,正二十道心。如是果心亦有二十,则出世间心,共有四十(注25)。
<15>、 由禅相应别,一一分作五,
说此无上心,共有四十种(注26)。
当知如色界,初禅等差别,
无上心亦然。无色属第五(注27)。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注28)。
最后第五禅,共有二十三(注29)。
善心三十七(注30),异熟五十二(注31)。
是故智者说:一百二十一(注32)。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第一竟。
[注释]
1.原文 Abhidhammattha-Sagaha 译为摄阿毗达摩义或阿毗达摩摄义,“论”字是译者加的。
2.作者阿耨楼陀大约是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上半期的人(详见附录---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
3.原文 Citta-Sagaha-Vibhga译为摄心分别。“品”字是译者加的。其它各品的品题都是这样。
这一品的各种术语解释,可以参考《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中的识蕴。并可参考昙摩结:《南传的八十九心》,见本书《附录》。
4.关于十二不善心的解说,参考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454页。(按:页数是巴利文原</a>本的页码,华宇版,下册28~29页)
5.“无行”是不犹豫、没有他人怂恿教导而自动行业的意思。
6.“有行”是有的犹豫或由他人怂恿教导而行业的意思。
7.“舍俱领受心”及“舍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舍俱意界”及“舍俱意识界”。《成唯识论</a>述记</a>》卷二十一与《唯识枢要》第三卷译:“领受心”为“等寻求”;“推度心”为“等贯彻”。
8.七种不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页。(华宇版,下册31~32页)。
9.喜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喜俱意识界。
10.八种无因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4~455页。(华宇版,下册30~31页)
11.三种无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457页。(华宇版,下册33页)这三种心在《清净道论》中名为:“舍俱意界,舍俱意识界,喜俱意识界”。
12.这两个颂中的前一颂是总结十八无因心,后一颂是说下面要叙述的什么心。第二颂中的“恶”是指十二不善心,“无因”是指十八无因心。本品除了上述十二不善心及十八无因心共三十心之外,依八十九心计算,尚余五十九心未曾叙述,若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还有九十一,这些将要叙述的心都名为“净心”。因为十二不善心是恶的,十八无因心是中立而无进取之力的,都不能称为“净心”,所以除外。
13.八种欲界善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2~453 页。(华宇版,下册26~27页)。
14.八种欲界有因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5~456页。(华宇版,下册31页)。
15.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7页。(华宇版,下册33~34页)。
16.欲界的净心共有二十四个,即有因的善心八个、异熟心八个、唯作心八个。由于受、智、行的区别,故作如是分析。“受”即喜与舍,“智”即智相应与智不相应,“行”即有行及无行。
17.本颂总结上述的五十四欲界心,即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心十五、有因心八)、善与不善心二十个(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十一个(无因心三有因心八)。
18.下面所说色界的善心、异熟心及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457 页。(华宇版,下册27、32、34页)。
19.“一境性俱”,《清净道论》为“定相应”。
20.“彼”是指色界的五种禅心:由于有善、异熟、唯作的区别,故有十五种。
21.下面所说无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 453、456 、457 页。(华宇版,下册28、32~34页)。
22.八个出世间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页。(华宇版,下册28、32页)。
23.此颂是总结八个出世间心的。四道,为出世间的四种善心;他们的果为四种出世间异熟心。所以一共是八种无上心。这里的“无上”即指出世间。
24.这两个半颂是以两种方法来总结全部八十九心的。前一颂用不善、善、异熟、唯作来统计: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欲界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异熟三十六(无因心十五、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唯作心二十(无因心三、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共为八十九心。第二颂是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来计算的:即欲界心五十四(不善心十二、无因心十八、善心八、善异熟心八、唯作心八)、色界心十五(善、异熟、唯作心各有五个)、无色界心十二(善、异熟、唯作心各有四个)。出世间心八(四道、四果),合为八十九(参考附录--南传的八十九心)。
25.原来的八十九心是世界心八十一、出世间心八个。现在从八个出世间心开为四十个,再加世界心八十一,便成为一百二十一。
26.由于禅支相应的差别,每种出世间心分为五种,则八个出世间心,共有四十种。
27.色有五禅差别,无上(出世间)心也具五禅。“无色属第五”,因为所有无色界禅都只有舍与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禅一样,所以无色界心是被认为包摄于第五禅中的。
28.“各说十一种”,因为色界初禅等,各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上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初禅等,故有十一种。
29.“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禅的善、异熟、唯作三种,加无色界十二种和出世间的八种第五禅,故有二十三种。
30.“善心三十七”,即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和出世间二十个。
31.“异熟五十二”,即欲界二十三(无因十五、欲界有因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
32.“一百二十一”,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三十七、异熟心五十二、唯作心二十。
PS:本品可参考《附录》之《南传的八十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