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义

3个月前 作者: 孙膑
    本篇提出将帅必须具备义、仁等品质。从文中可以看出,要求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可见此所谓义、仁与儒家所说的仁义不同。《孙子·计》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参考。


    义将(1)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军不槫则无名(3)。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4)……则军无□。故决(5)者,兵之尾也。将义(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篇末亦有篇题,作“将义”。从文义看,以作“将义”为是。


    (2)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名,功绩。


    (4)简文胜字及其下重文号疑是抄书者多写的,原文当作:“不可以不智,不智……”。一说“不智胜”当读为“不知胜,不知胜即不智。


    (5)决,果断。


    [原文]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动。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军不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兵之尾也。


    [译文]军队的将领绝不能不公正,如不公正就不可能严格治军,冶军不严就没有威信,将领没有威信,那士兵就不会拼死效命。所以说,公正是统兵的首要条件,就像人必须有头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仁爱,将领不仁爱军队就不会有制胜的能力,军队没有制胜的能力就不能使用。所以说,仁爱是统兵的中心事项,就像人必须有腹心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施恩德,将领不施恩德就没有威力,没有威力的将领就无法发挥全军的威力。所以说,恩德是统兵的手段,就像人必须有手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讲信用,将领不讲信用,他的命令就无法贯彻执行,军令不能贯彻执行,军队就不能集中统一,那军队就不会有声名了。所以说,信用是统兵的支点,就如同人必须有足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没有智慧,将领没有智慧..


    [解析]自古以来,我国政治家、军事家崇尚的选将标准便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而把只有武功的将领视作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只配去冲锋陷阵,对敌拼杀,而不能担起统兵指挥的重任,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一句感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很明显,这里所说的难求的“将”,就是指那种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皆备的统兵将帅。所谓的文武双全,其内含是非常深广的,其“文”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有学问,而是要有很渊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素养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地理、天文,社会等方面的学识,按古人的说法就是“经天纬地”之才。而其“武”也不单是指武艺,更主要的是英勇善战,善于把自己的军事才干用于实战,能够克敌制胜,百战不殆,也就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仅有这些才干还不足以成为杰出的将领,还必须有德,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这个“德”字,有“德”之人,才能称之为贤才。那么,对于一个统兵将领在“德”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正是本文所论述的“义、仁、德、信、智”这些方面。我国著名的兵法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这几个字,只不过提法略异而已,姜太公在《论将》一文中提出“五材”作为将领的美德,并明确回答:“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孙子(武)在其兵法的开卷首篇《始计第一》中,就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在《将材》一文中提出“将村有九”,这九项标准中,除“步、骑、猛”是军事素养方面的要求外,“仁、义、礼、智、信”五项以及最后提出的“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大将修养,均是德方面的标准。除在《将材》一文中论述将领的品德修养外,诸葛亮还在其《将器》、《将善》、《将强》等多篇论述将领的文章中,从正反两方面深入透彻地论述将应有的品德修养,如“五强”,要求将领“高节、孝悌、信义、沉虑、力行”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要求。孙膑在这篇文章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论述了“义、仁、德、信、智”。他把“义”比作“首”,把“仁”比作“腹”,把“德”比作“手”,把“信”比作“足”(可惜“智”一项残缺,不知其所比),他这么一比,不用再多费唇舌,便使人得出结论,这几项是一员称职的将领所不可或缺的。哪一个健全的人也不能没有头,或缺手、缺足、缺肚腹,健全的人不能缺其中的任何一项,同样的道理,合格的将领也不能少任何一项。这种比喻论证,确实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这篇文章不但比喻论证用得好,而且从反面论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出色。孙膑一一指出不义、不仁、无德、不信、不智的恶果,从而反证“义、仁、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包括孙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为什么十分注重“义、仁,德、信、智”这类品德修养呢?因为这些品德修养,确实是一位杰出将领所应具备的、缺了任何一项,都会给统兵用兵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不妨拿《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作些比较。《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名著,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集我国兵法大成的形象化军事教材。先看三国的首领人物,曹操可谓有勇有谋,能征惯战,但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为人奸诈,不仁、不义:为了灭口,他竟能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为了稳定军心,他毫不犹豫地问斩一名管粮官员作替罪羊;为防备暗杀,他可以装着睡梦中杀卫士;为了嫁祸于人,他可以忍辱让弥衡出使荆州;因为忌才,他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奸雄形象。刘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爱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再从几件具体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军队元气大伤,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妇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居然甘当江东驸马,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子龙三个锦囊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75万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物,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部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至于其他实力人物,董卓残暴荒淫;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色,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数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他又是个胸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干、黄忠,骗过曹操,让曹操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壁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身亡。罗贯中笔下的司马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敢进,在尚方谷差点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可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细,但却改不了粗暴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马超曾凭一杆枪,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操反间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三分”妙论,对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操的20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三级;论“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哀死》一文中,又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尽管我有功于国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理想。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其实,孙膑提的这“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只不过在新的时代又该赋予新的内容而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具备这“五字标准”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