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
3个月前 作者: 孙膑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
故善者制险量阻(5),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9),退不可绝于后(10),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11)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14)。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15)。二百□□□(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善者,指善战者。
(2)受敌,受攻击。
(3)不相知,互不知情。
(4)简文“沟深”二字只残存“水”旁,据文义释。
(5)意谓善战者能审察地形,利用险阻。
(6)柴,陋俗为訾(zi子),怨恨。
(7)彻,通达。
(8)工,巧,善。
(9)意谓进军时敌人不能阻挡前进。
(10)意谓退军时敌人不能切断退路。
(11)傅,借为保薄,迫。
(12)卷甲,卷起铠甲。趋远,向远方急进。
(13)一天走两天的路。
(14)“战必不胜”是指敌方说的。
(15)不还踵(zhong肿),犹言不旋踵。意谓冒锋刃而不后退。
[原文]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干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侍其饥也,安处以侍其劳也,正静以侍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
[译文]善于用兵的将领,面对兵力多而强的敌军时,能使得敌军兵力分散而不能相互支援,遭到攻击时仍不能互通消息,彼此不知情况。所以说,壕沟很深、壁垒很高的阵地算不得坚固,战车坚固、兵器锐利算不上成不可挡,士兵勇猛善战也算不上强大。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敌军稳守不动时能使敌军疲劳,能让得全国民心的敌军离心离德,能使全军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所以说,用兵有四路五动,前进是一条路,后退是一条路,向左是一条路,向右也是一条路;前进是动,后退是动,向左是动,向右是动,按兵不动同样也是动。善于用乓的将领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因此,当自己的军队前进时会让敌军不能阻挡,后退时不会让敌军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不会受敌军阻拦,按兵不动时..反过来要使敌军四路全都受困,五动必定有忧虑,前进时必有我军阻挡于前,后退时必定被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一定受到阻拦,即使按兵不动,也必定免不了灾祸。善于用兵的将领能让敌军偃旗息鼓绕远路,也能使敌军抄近路急行军,能使敌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敌方用这样的军队交战.那肯定是不能取牲了。而我军则是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按兵不动而等敌军动。这样交战,我军士兵当然会勇往直前,绝不会后退,即使踩上敌军锋利的刀刃,也绝不会转身退缩。
[解析]这是一篇论述临敌指挥艺术的文章,文章通过多方分析。说明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敌制胜的将领才能称得上善于用兵的将领。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面对兵多而强的敌军时,善于用兵的将领却能巧妙地使敌我形势发生有利于本方的转化,让敌军由全局的优势变为局部的劣势,进而扩大为全局的劣势,并战而胜之。文章不但指出了善于用兵的将领应该具备的水平,而且指出了达到的途径:善于审视和利用地形,能指挥全军进退自如,能使敌军兵力由多变少,由粮足变为粮少,由逸变疲,由团结变为不和等等。这些述说对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文章进而把用兵的临敌指挥概括为“四路五动”,特别是把“按兵不动”也列力一“动”,很有辩证思想,也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四路五动”,很准确地概括了军队的各种运动方式,因为当时还没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潜水等方式。孙膑就是从这“四路五动”的指挥上来区分是否善于用兵。孙膑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的将领认定为善于用兵的将领,并进而将“四路、五动”阐释为让自己的军队进、退、守皆运动自如,并让敌军“四路受困,五动优虑”。诚然,能有那么高的指挥艺术的将领确实难求,正如古人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为了国家的安全,这样的将领非“求”不可。楚汉相争时有一场“成皋之战”,这是秦朝被推翻之后决定两支力量最大的起义军的命运的大战役,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许多临敌指挥的谋略和技巧。这场大战役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地点在河南的荣阳地区。战役开始时,项羽有4O万人,刘邦仅有10万人,项羽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战,几乎无人能敌。所以,从战役开始时双方兵力对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强汉弱,但战役的结果却是汉胜楚败,战役是如何进行的呢?形势是如何扭转的呢?公元前206年,项羽带兵攻入咸阳,处死了秦国的王位继承者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殿,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时项羽的兵力最强,他便自封为西楚霸土,自认为各路义军的统帅。为了确立自己的首领地位,他分封各路义军首领和六国后裔及秦国降将共18人为王。但起义军将领多有不服,尤其是刘邦,按楚怀王当初的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入关中,理应为“关中王”,而项羽却把他封为“汉王”,把巴、蜀、汉中等偏僻地区封给他,还把三员秦朝降将封在关中为王,用以监视刘邦。这样,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汉相争的种子。分封之后,项羽认为刘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为患了。便带兵北征,去攻打齐国的田荣。而刘邦自知实力不如项羽,便利用这个机会积蓄力量,他首先广招贤才能人,得到了韩信这位卓越的军事家,封其为大将。接着采纳韩信的建议,袭击了三个秦国降将,夺取了关中要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第二年,刘邦就联合五路诸侯,共有五六十万军兵,一举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这一胜利却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不思戒备和进取,而是天天饮酒作乐,结果被迅速赶回的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大败仗,不但丢掉了彭城,还被项羽穷迫猛打,伤亡十几万人。最后,刘邦仅带几十人马突出重围,狼狈逃命。这次惨败,使刘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这时才真正明白了当时的形势。这时,刘邦接受谋臣张良的建议,把军队撤到荥阳,在这里休整,建设战略根据地。荥阳占有地利,北面有黄河作为屏障;往西可通关中,和刘邦的根据地相通,汉军便有了可靠的后方依托;东南面是开阔的平原地带,进攻便于展开兵力,防守也利于消灭敌军;而且荥阳境内的敖山上还有秦朝留下的大粮仓,可以保证军粮供应。张良选的这个地方确实不错。随后,萧何又从关中送来了一批兵员补充了汉军兵力,使刘邦的军队实力增强。经过彭城失陷之后,项羽认清刘邦是主要对手,便集中兵力对付刘邦。因此,在荣阳地区,楚汉决战的态势便形成这时,刘邦采取了几项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他派兵在荥阳和敖山粮仓之间修了一条运粮通道,道路两旁都修了围墙掩护,以便安全运粮。接着,刘邦派韩信平定了背叛汉王、投向楚军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侧翼的威胁,并扩大了刘邦的势力范围。随后,韩信带兵北攻燕、赵,东伐齐军,向南断绝楚军的粮道。这样,不但解除了汉军左翼的威胁,而且牵制了楚军正面进攻汉军的兵力。不久,占据江西、安徽一带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项羽,归顺刘邦。英布曾是项羽的一员猛将,这时背楚归汉,是刘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增强了刘邦的力量。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大大改善了刘邦的战略地位。面对刘邦的步步进逼,项羽加紧正面进攻,不但增兵包围荥阳,而且多次切断刘邦的运粮通道,使刘邦的汉军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动摇。刘邦一时无法打破被围困局面,便用了一着缓兵计:派人向项羽求和,愿以荥阳为界,荥阳以东归楚,以西归汉。项羽自度一时也难以消灭刘邦,而且自己后方也不大稳,便欲同意这项和议。但项羽的得力谋士范增却说:“现在对付汉军很容易,如果错过机会那将后悔莫及!”于是,项羽拒绝和议,加强攻势。刘邦的处境越发困难。这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提出下一条反间计,去破坏项羽和部下的团结。得到刘邦同意后,陈平就用大量金银财宝收买楚军将士,通过他们散布谣言,挑拨项羽和部下将领的关系,尤其不遗余力地破坏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一次,项羽的使者到了刘邦营地,刘邦命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使者,但在入席时又故做惊讶他说道,“我原以为是范将军派来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派来的使者啊!”说完,便命随从把原来的酒席撤去,换上了几样粗劣的饭菜。使者回去一说,项羽果然中计,对范增产生了怀疑,不再像过去那么信任。范增一气之下,便离开了项羽,病死在回家路上,项羽能够成功,范增的作用极大;范增一去,项羽的实力大减。反间计成功,但其效果并不能立时显现,荥阳的危机还是不能解除。刘邦不得不放弃荥阳,用计脱身。汉将纪信自愿扮作刘邦,坐刘邦平日坐的车子,用刘邦的仪仗,去投降项羽,引开项羽的注意,让刘邦得以顺利脱身。刘邦从荥阳逃出,进入关中,重整军备,而荥阳仍有他的部将坚守。这时,有一位谋上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从武关再出关中,筑垒和项羽长期对峙,吸引过项羽兵力,减轻荥阳、成皋的汉军压力,使他们得到休整。另派韩信等人去安抚、联合赵、燕、齐等国,从背后攻击项羽,便可分散项羽兵力,稳操胜券了。刘邦照计行事,果然力汉军赢得了休整机会。项羽不但被迫分散兵力,还遭到了彭越从背后的袭击。这位彭越也是起义军首领,在反秦战争中功劳不小,军事上也很有实力。但是,项羽在封王时没封他,激起他不满,在楚、汉战争中,他便站在刘邦一边,与汉军配合作战,在河南、山东一带活动,常常袭击楚军的运粮线,还渡过淮河,占据下邳,威胁楚国都城。项羽为解后顾之忧,不得不回军攻彭越。这样,刘邦便有机会击败留下的楚军,夺回成皋。不过,项羽这时还是很有实力的,他打败彭越后,又马上回师攻下荥阳,杀了守军将领,并猛攻成皋,迫使刘邦放弃成皋,退到巩县固守。恰好这时韩信、张耳从河北胜利归来,驻扎在河南的小修武。刘邦渡过黄河,与他们会合,兵力复壮,等待时机再次收复成皋。为了最后决战,他一面在个修武深沟高垒,固守待机,一面又派韩信征调赵国兵力攻打齐国,以便从背后进攻项羽,而派刘贾,卢绾带领两万人马渡过黄河,到河南东部配合彭越活动,切断楚军补给钱。彭越得到汉军支援,接连攻下17座城池,给楚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样一来,项羽感到形势不大妙,特别是背后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分析正面和背后的形势,认为汉军屡遭打击,己无力发起全面攻势,而彭越的威胁却是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定亲率精兵东征彭越,留下大将曹咎守卫成皋,并吩咐曹咎坚守不出,等他打败彭越再回军共同消灭刘邦。他哪里知道,他东征之后,刘邦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会同在巩县守卫的汉军,向成皋的楚军发动了进攻。曹咎起初还谨记项羽的嘱咐,坚守不出。但刘邦知道他性情暴躁,有勇无谋,便派出军兵,天天在城下谩骂嘲笑。这一招果然灵验,曹咎忍耐不住,便领兵出战了。刘邦见曹咎中计,并没有马上交锋,而是把汉军撤到汜水对岸,进一步引诱楚军。曹咎不管不顾,便带领楚军抢渡汜水去追击汉军。刘邦要的就是这个机会,当楚军到了河中间的时候,刘邦才指挥汉军猛击楚军,这个“半渡而击”用得恰到好处,楚军无力反击,一举被歼,曹咎自知罪责难逃,在河上自杀了。刘邦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成皋,还缴获了大批物资。刘邦随即把军队驻扎在荥阳北面的广武山西山头,等待和项羽决战的时机。项羽到了河南东部,连续收复十几座城池,正想彻底消灭彭越,却得到了楚军汜水惨败的消息。项羽心急如火,立即带兵西去,想消灭刘邦。这时项羽已是首尾不能兼顾,心挂东西两头,疲于奔命了。刘邦又给项羽来了个据险固守,避不出战。项羽失去范增,没有高招,被刘邦又耗了几个月,军粮接济不上,更加焦躁不安。项羽万般无奈,只好把早已扣押在军中的刘邦的父亲押到军前,威胁刘邦。他没想到刘邦却说:“当初我曾和你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如果一定要煮死你的父亲,请别忘了分给我一杯肉汤喝!”这一招大出项羽意外,项羽骑虎难下,亏得项伯劝阻,才算收了场,再把刘邦的父亲押回军营。刘邦仍然坚守不出,消耗楚军,项羽却急于决战,不断前去挑战,一天项羽又去向刘邦挑战,要单打独斗,决一死战,刘邦却大肆数落项羽的种种暴行,给他列了10大罪状,连骂带损,气得项羽暴跳如雷。项羽下令埋伏好的弓弩手放箭,刘邦大意中箭,正在胸部。但他硬挺住,还说:“那贼兵只不过射中我的脚趾头!”回营后虽然疼痛难忍,还是接受张良的建议,挣扎起来去巡视营寨,以稳定军心。然后才回成皋调养。楚汉两军在成皋、荥阳对峙、均无进展,韩信征齐却大获全胜,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国是项羽的主要同盟和后助,他经不起失去齐国,便分出大部分兵力,号称20万大军,去救授齐国。可是,楚齐联军又被韩信打得大败,韩信平定了齐国,完成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任务,刘邦认为决战时刻到了,便准备发动攻击。不料,事情又出现了变化。原来,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给刘邦送了一封信,说是为了稳定局势,希望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一看,便破口大骂:“我困守在这里,日夜盼你来支援,你却反而想自立为王!”当时张良、陈平正在刘邦身旁,张良深知韩信的作用举足轻重,连忙暗中轻轻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并在刘邦耳边说:“现在局势并未完全有利于我们,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封他为齐王,也好笼络他,为我所用,防止变故。”刘邦顿时醒悟过来,改变了口气,把骂韩信的下文变成了:“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王就做真正的,何必要什么代理呢!”刘邦总算机灵,掩饰得巧妙,避免了一场可能使形势逆转的变故,刘邦随即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并下令调他的军队前来夹击项羽。韩信得遂所愿,自然高高兴兴地出兵。楚汉两军又相持了几个月,韩信便领兵南下,直捣彭城,彭越的队伍又连下20余城,多次切断项羽的补给钱。到这时候,整个军事形势就完全改变了,项羽不但兵力大减,而且三面受敌,毫无外援,空前孤立,由当初的绝对优势,变成了明显的劣势,项羽这时才省悟到形势不妙,提出和议,并愿送回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想休整一番,便接受了和议。但张良、陈平极力谏阻,劝刘邦勿失消灭项羽的良机、切切不可放虎归山。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立即统领大军追击项羽,到了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韩信、彭越三路大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全歼了项羽的楚军,项羽虽然奋战突围,但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在乌江自杀了。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大会战,以刘邦大获全胜而告终,给后人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我们以孙膑在《善者》一文中所阐述的指挥原理和方法来衡量双方的用兵技巧和水平,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楚败汉胜的原因在于项羽和刘邦自身。项羽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便只知凭借武力征服他人,而不懂用兵的根本策略,当他还有范增辅佐时,还能弥补他的不足,所以十分强大,当他中了刘邦、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使得范增一怒而去后,他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由战略上的主动变为战略上的被动,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被各个击破,最终全军覆没。项羽应了孙膑说的“四路都受困,五动皆有忧”,终究失败,反观刘邦,虽然他本来兵力较弱,而且有过致命的错误,但他身边有张良、陈平等杰出的谋士和韩信这样杰出的将领,能及时提醒他,帮助他纠正错误,扭转局势。而刘邦也能信任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策,从而大大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水平。在张良、陈平辅佐下,刘邦选定荥阳、成皋作为基地与项羽打持久战,这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正确的,正如孙膑所说的,“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使用反间计,又使得本来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经过几次波折,终于使楚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而汉军则“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汉军最终达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可以说,成皋之战,是孙膑《善者》一文所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