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二
3个月前 作者: 梁启超
图书与簿录──【近人书话】
官录及史志
目录之书,汉以前无有也。自刘向</a>父子校理秘文,肇造《录》、《略》,郑、荀、王、阮,继轨有作。唐修《隋志》,乃创立簿录一门以收之,得书三十部焉。前此著录有无此门不可考,现存书之记簿录者,以《隋·经籍志》为首。历代编校,悉沿其例。清辑《四库提要》,其目录类经</a>籍之属,著于录者十一部,存目者亦十四部。宋明以降,版刻盛行,书之流布收集日益易,而其散佚淘汰亦日益速。公私庋藏搜访,多有簿记流略之学,以附庸蔚为大国。近人有最录书目之书者,所举或数百种,如李氏之《书目举要》。乃至千余种。如邵氏等之《书目长编》。虽不免猥滥,然以吾所知见,此类书之现存者,合单行本与各专书中之别出本,可得二三百种,其已佚或存佚不详者亦百余种,《四库提要》所论列,盖什未得其一二也。夫目录之书,裨学有四:载籍浩博,决非一人之力所能尽藏,所能尽读。流览诸录,可以周知古今著作之大凡。有解题者读其解题,虽未睹原书,亦可知梗概,为裨一也。
书籍孳乳日出,亦散亡代谢,赖有遗录,存彼蜕痕,虽器实已沦,尚可识其名数。又某时代某类书实始创作,或作者独多,某类书在某时代已寥落罕闻,或散亡最剧,综而校之,学风见焉,为裨二也。稀见秘籍,识者知珍,孤微仅存,流传有绪。博稽诸家著录,可以称其展转储藏之所在。按图索骥,或整理流通,或取裁述作,为裨三也。学术分化发展,著述种类随之而日趋繁赜,辨析流别,业成专门。门类区分,或累代递迁,或因人而异,博观互较,得失斯见,循此以称学海之派分渊汇。察艺林之莩坼条敷,知类通方,此其跬步,为裨四也。《隋志》创簿录类,以附史部之末,其时此类著述实稀,不能独立成部,此如《七略》及《汉志》以史乘之书入六艺春秋</a>家,附庸未能特达,位置宜尔也。今簿录之书,存佚单附合计,数且盈千,泱泱乎一大邦矣。揆其性质,实总函四部而管其钥,指为史籍枝属,名实未安,故今别建一部,用冠群籍,俾凡研治任何部类之遗典者,皆于此问津焉。此部之书既已日滋,缘作者之地位及其性格识见等等区别。所成之书,其范围与体裁自不能从同,故揽其异趣,大别为五类:一曰官录及史志,二曰跋释及鉴别,三曰藏目及征访,四曰部分别录,五曰载籍掌故。各类之中,或以时代,或以内容性质,复各厘为若干子目焉。其分类之指意及标准,则于各类小叙中发其凡;某书之入某类,或互见某类,其有疑问者,则于各本书条下附说之。书之主要者或特有其短长宜评骘者,则为之解题,其普通者及未经眼者,盖阙如也。
第一类 官录及史志
官录者,历代中秘书之簿籍,其官署及官立学府所储藏者附焉。史志者,各正史之《艺文志》、《经籍志》,就原书裁篇别出以著于录,其无志之史而近世学者补作者,亦各从其时代列次。古代各志,若《汉》若《隋》,后儒往往为之考证笺释或补缀,则汇附于各志之后。其有私人著述为各志先驱备甄采者,若阮孝绪《七录》之于《隋志》,毋煚《古今书录》之于《唐志》,黄虞稷</a>《千顷堂书目</a>》之于《明志》,虽非官书,亦悉附于各本志之前。官
①编者按:本文系梁启超</a>未完成的著作之一,篇幅较长;各子目后,原附详细书目,选入本书时略去。
录与史志体制多不同,今合并为一类不复分别者,以历代典籍渊萃在中秘;中秘书集散之迹存于官录。官录传世绝稀,仅恃史志葆其遗蜕,官录舍史志既无由考见,而史志取材什九出官录,不叙述官录则无以察其渊源所自及其去取之得失。故本书通例,凡佚书不载。或间载,则以附各类目之末。独本类官录诸书,不问存佚,凡书名足征者备搜之,按其年代以杂厕于各史志之间。凡已佚之书,低一格录其阙本于目上,加△符。有辑本者,目上加▲符。从性质类别上观察,虽不免稍瞀乱,为使读者顺按时代以观历史上载籍沿革之故实,其便利亦差足相偿也。以朝代分六子目:一曰汉,附后汉三国;二曰两晋南北朝隋;三曰唐,附五代;四曰宋,附辽金元;五曰明;六曰清。除清代外,各以正史之志为中枢,而以官录及补志等先后疏附乎其间。读者比而案之,于二千年来典籍流传代谢之故实,略可睹记矣。
第一目 汉(附后汉三国)
簿录学创自刘氏父子,班氏因之成《艺文志》,著录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实西汉末官书总簿,亦先秦以来典册一大潴汇也。累代宗尚诵习,考释校补之书且不少,比而读之,益著光晶矣。后汉文物驾轶前汉,徒以范《书》无志,袁《志》不传,载籍流传之迹湮昧难稽焉。三国虽在争乱中,学艺亦彬彬。《陈书</a>》阙志,与范同憾。近百年来,补志之业盛行,后汉三国之部,作者数家,后起益胜,一代阙遗,补苴略备矣。今并附次班《志》,使欲考历史上第一期载籍掌故者比勘省览焉。
第二目 两晋南北朝隋
自晋迄隋,中间南北分立三百年,屡经丧乱,书频厄亡。一交承平,辄复搜聚,其整理秘籍之绩见于史册者颇足称述:西晋荀勖</a>之制《中经新簿》,其一也。东晋初李充之重定甲乙四部,其二也。宋王俭之别撰《七志》,其三也。梁任昉</a>之文德殿校列众书,华林园总集释典,其四也。梁阮孝绪之私撰《七录》,其五也。魏卢昶撰《甲乙新录》,其六也。隋牛弘之新集四部,其七也。大抵梁武帝</a>时致力最勤,隋文帝时次之,宋文帝时又次之,自余各代,循故事而已。南北相较,则北朝颇朴僿,魏齐周三代官录可纪者甚寥落也。历代藏书数额,《隋志序》及王氏《玉海</a>·艺文》、马氏《经籍考》记载颇详,最少者为晋南渡初之三千卷,最多者为隋大业初之三十七万余卷,其间簿录事业之最足属目者,在部类分列之变迁。盖自三国六朝以降,著述方向日变,后起之书,与向歆父子时范围绝异,不能不别建部居。由《汉志》之六略,到《隋志》之四部,中间几经沿革,此四五百年内簿录家苦心商榷排比之迹,尚可察见也。《晋》、《宋》、《齐》①、《梁》、《陈》、《魏》、《齐》②、《周》书及《南》、《北》史皆不志艺文,其遗迹仅赖《隋书</a>》以传,故今以《隋志》为会归,而先隋群录可考者备举其目,以觇中古校理秘文之概略云尔。清儒补志,惟《晋书</a>》有数家,《南》、《北》尚阙如,录其成书,则知待补者正多矣。
第三目 唐(附五代)
唐代官书之整理,以开元中最著成绩,《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其巨观也。前乎此者,贞观初魏徵</a>尝从事焉,虞世南</a>、颜师古</a>继之,但未有成书。《唐书·崔行功传》云:“太宗命秘书监魏徵写四部群书,置雠正二
①按:指《南齐书</a>》——编者注。
②按:指《北齐书</a>》——编者注。
十员,书工百员。徵徙职,又诏世南、师古踵领,功不就。显庆中,罢雠正员。”以魏、虞、颜一代硕学而此业不就,甚可慨惋也。后乎此者,惟《贞元新录》之名见于柳集,而史志不叙焉。虽史有阙文,抑其簿录之勤,亦视宋梁隋有间矣。宋修《唐书》,因陋就简,仅迻写《开元录》,罕所搜补,治唐代文献者憾焉。今录新旧两《志》而以官书簿录可考者先之,略备一代掌故。五季宇内分崩,文物陵夷,虽西蜀南唐,雅尚典籍,而簿录无足征者,仅得佚目及近人补志各一种而已。
第四目 宋(附辽金元)宋代整理官书,历世不怠,其用力最勤者,北宋则仁宗、徽宗两朝,南宋则高宗、宁宗两朝。庆历《崇文》一目。为现存簿录最古之籍,虽颇阙佚,然规模为后所宗焉。嘉祐、政和、乾道、淳熙、嘉定,代有巨著,惜皆不可见。元修《宋史</a>》,荒率简陋,考当时载籍者,宁取私家著述《晁志》、《陈录》、《马考》之属,谓优于正史也。《辽》、《金》、《元》史皆不志艺文,其整理官书之业亦无甚足述,仅录倪氏、金氏、钱氏补志备缺遗云。
第五目 明
明代整理官书事业,了无足述。《永乐大典</a>》,网罗博富,然编类书,非整簿录也。正德、万历两次点检阁籍,遗目俨存,实不过官司典守之账簿,于校理流略,概乎未有闻焉。惟《南雍》一志,详纪监板,足备掌故。末叶拟修经籍志,暂作旋辍,绩用不就,其书亦不为通人所许。用是请修《明史</a>》,无所凭借,仅黄氏《千顷》一目,以私人著述为史馆唯一之蓝本,可谓千余年来史志之变例矣。今列举官目及明史所备采者若干种以《明志》终焉。
第六目 清
逊清右文,度越近古。《四库》一目,规制渊闳,以方宋之《崇文》,殆犹过之,他无论已。虽然,此二百八十年中整理中秘书之业,实远逊唐宋;最可称者,惟乾隆</a></a>修《四库》一役耳。严格论之,《四库全书》实一部官编之丛书,《提要》则一专书之叙目,其性与刘《略》、荀《簿》、王《志》、阮《录》固自不同,今且勿论此。自《四库》书成后,自谓千秋绝业,无以复加,后此百余年间,竟不复闻有求阙增藏之事。以视唐之贞元、开成,宋之淳熙、嘉泰,累代赓续搜求校理者,何其远耶!盖清制所谓中秘者,与前朝有异,宫中琅嬛委宛诸藏,专供宸览,管守责诸内侍,儒臣罕得窥焉。其文渊阁、武英殿等虽设官董理,所职不过看守一部钞本书及若干版片,以视前代置秘书监丞,司采访校理,苟得其人,克举其职,则能有所贡献者,其制度迥不侔矣。尤有一事足致遗憾者,清人爱古薄今,上下同揆,《四库》于当代著述,收录已稀;此外公署,欲求如明行人司之专务采集新书</a>者且不可得。私家藏目,亦少注重此点,以致递年新撰诸书,无总籍之可稽。吾侪欲草古今书录,时代逾近而愈感困难,可为太息也。今述清代官录,以《四库》目为中心,其经进各目及禁书目附焉。性质本非从同,聊取备数而已。清史艺文志有无成书未敢知,姑列其目以作批评之资也。(余类阙)
说方志
全国省府州县新旧志书,现存者不下二千余种,其踳驳芜累者什而七八,学者率轻蔑谓不足观。虽然,实史料之渊丛也。其编纂方法,亦代有进化。
今略论次之:春秋时各国皆有史,如《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与夫“百二十国宝书”等。由今日观之,可谓为方志之滥觞。惟封建与郡县组织悬殊,故体例靡得而援焉。自汉以降,幅员日恢,而分地纪载之著作,亦孳乳寖多,其见于《隋书·经籍志》者,则有下列各类:
(甲)图经之属 如《冀州图经》、《齐州图经》、《幽州图经》等,失撰人名。其书皆仅一卷,想是以图为主,略载山川封域而已。《齐州图经》下复有《齐州记》一卷,想是经之说明。又《湘中山水记》、罗含</a>著。《水经</a>注</a>》引。《宜都山川记》、袁山松</a>著。《艺文类聚</a>》、《初学记</a>》、《太平御览</a>》引。《司州山川古今记》刘澄之</a>著。等,亦属此类。
(乙)政记之属 如《吴越春秋</a>》、赵晔</a>著。《华阳国志</a>》、常璩</a>著。之类,其书今尚存。《三辅故事》原注晋世撰。等,殆亦属此类。
(丙)人物传之属 如《陈留耆旧传》、苏林著。《益都耆旧传》、陈寿</a>著。《襄阳耆旧记</a>》、习凿齿</a>著。《会稽先贤传》谢承著。等,专记乡先辈言论行事。三国六朝时此类作品极多。
(丁)风土记之属 如《陈留风俗传》、圈称著。《南州异物志》、万震著。《阳羡风土记</a>》、周处</a>著。《荆楚岁时记</a>》宗懔</a>著。等专记一地方特殊之风俗物产……等类,与图经之记山川形势沿革者有别。
(戊)古迹之属 如《三辅黄图</a>》、失撰人名。《洛阳伽蓝记</a>》、杨衒之</a>著。《洛阳宫殿簿》失撰人名。等,专记一都会之坊巷位置及建筑等物。
(己)谱牒之属 魏晋南北朝最重族望,诸州多有族姓谱牒。如《冀州姓族谱》,洪州、吉州、江州、袁州诸姓谱等。
(庚)文征之属 文艺作品渐多,亦复分地征存,如《江左文章志》宋明帝辑。等。
隋唐以前,关于地方纪载之作品,大约有右列之七类,后此方志,则糅合诸类斟酌损益以为体例也。
其具备今方志之形式者,古籍中不多见,惟晋挚虞</a>有《畿服经》一百七十卷。书久亡佚,《隋志》已不著录,惟于叙录中述其内容崖路,谓:“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池,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此书不审为统载全国,抑专述近畿?要之,吾国地理书之一创作也。现存之《华阳国志》,虽叙政治沿革居十之七八,然亦分郡县记其交通险塞,物产土俗,大姓豪族兼及先贤士女之传记,实后世方志之权舆矣。自宋迄明,方志之公私著述,与岁俱增,今存者百不得一。据《四库全书》所著录有如下诸种:
《吴郡图经续纪》三卷 宋朱长文</a>撰
《乾道临安志</a>》三卷 宋周淙</a>撰
《淳熙三山志</a>》四十二卷 宋梁克家</a>撰
《吴郡志</a>》五十卷 宋范成大</a>撰
《新安志》十卷 宋罗愿</a>撰
《剡录</a>》十卷 宋高似孙</a>撰
《嘉泰会稽志</a>》二十卷 宋施宿</a>等撰
《宝庆会稽续志</a>》八卷 宋张渂撰
《嘉定赤城志</a>》四十卷 宋陈耆卿</a>撰
《宝庆四明志</a>》二十一卷 宋罗濬</a>撰
《开庆四明续志</a>》十二卷 宋胡榘撰
《澉水志</a>八卷》 宋常棠</a>撰
《景定建康志</a>》五十卷 宋周应合</a>撰
《景定严州续志</a>》十卷 宋郑瑶</a>、方仁荣同撰
《咸淳临安志</a>》九十三卷 元潜说友</a>撰
《至元嘉禾志</a>》三十二卷 元徐硕</a>撰
《大德昌国州图志</a>》七卷 元郭复京、郭荐等同撰
《延祐四明志</a>》十七卷 元袁桷</a>撰
《齐乘</a>》六卷 元于钦</a>撰
《至大金陵新志</a>》十五卷 元张铉</a>撰
《无锡县志</a>》四卷 失撰人名
《姑苏志》六十卷 明王鏊</a>撰
《武功县志》三卷 明康海</a>撰
《朝邑县志》二卷 明韩邦靖</a>撰
《岭海舆图</a>》一卷 明姚虞</a>撰
《滇略</a>》十卷 明谢肇淛</a>撰
《吴兴备志》三十二卷 明董斯张</a>撰
《四库》体例,盖于宋元地志现存者悉行著录。而明代则甄择綦严,故所录仅六种。尚有九十种附诸存目,然所屏遗当尚多也。即现存宋元撰述中,亦有未收者,盖当时未经采进。以余所知,有《严州图经》,宋绍兴淳熙间陈公亮</a>撰。袁氏《渐西村舍丛书》本。有《嘉泰吴兴志</a>》,宋谈钥</a>撰。刘氏《吴兴丛书》本。有《嘉定镇江志</a>》,宋卢宪撰。宣统二年金陵覆本。有《至顺镇江志</a>》,元俞希鲁</a>撰。扬州包氏刻本。此外或更有存者,未遑细检也。
朱竹垞《曝书亭集</a>·咸淳临安志跋》,记南北宋方志颇详,存佚并举。
《四库》著录各书中,以撰人性质分类,可区为二:其一私著——本籍人以独力搜录乡邦文献者,朱长文之《吴郡图经》,梁克家之《三山志》,范成大之《吴郡志》,罗愿之《新安志》,高似孙之《剡录》,陈耆卿之《赤城志》,常棠之《澉水志》,于钦之《齐乘》,康海之《武功县志》,韩邦靖之《朝邑县志》,皆是。其二官修——地方长官开局纂撰者,除上列十种外,其余皆是。私著者义法易于谨严,官修者资料易于丰富,此其得失之大较也。
内容门类之区分,由繁而日趋于简,其所叙述范围,则由俭而日扩于丰,此方志进化之大凡也。《吴郡图经》为最古作品,凡分二十八门①:封域 城邑 户口 坊中 物产 风俗 门户 学校 州宅 南园 仓务 海道 亭馆 牧守 人物 桥梁 祠庙 宫观 寺院 山水 治水 往迹 园第 冢墓 碑碣 事志 杂录
《吴郡志》则分三十九门:沿革 分野 户口税租 土贡 风俗 城郭 学校 营寨 官宇 仓库(场务附)坊市 古迹 封爵 牧守 题名 官吏 祠庙 园亭 山 虎丘 桥梁 川 水利 人物(列女传</a>) 进士题名 土物 宫观 附郭寺 郭外寺 县记 冢墓 仙事 浮屠 方技 奇事 异闻 考证 杂咏 杂志
观上所列举,则其分类之芜杂非科学的,大略可见。其最繁者如《嘉泰① 原文如此,以下实二十七门。——编者。会稽志》,分目至一百十七,更可笑矣。元明以降,门类逐渐归并,分隶日
趋适当,如《大德昌国志》分八门:叙州 叙赋 叙山 叙水 叙物产 叙官 叙人 叙祠
《延祐四明志》分十二考:沿革 土风 职官 人物 山川 城邑 河渠 赋役 学校 祠祀 释道 集古
《滇略》则分十略:版略志疆域 胜略志山川 产略志物产 俗略志民风 绩略志名官 献略志乡贤 事略志故实 文略志艺文 夷略志苗种 杂略志琐闻元明诸志之内容分类,以今日眼光观之,虽未敢云适当,然较诸宋志,则似有进矣。
《四库提要》于所著录之诸志评骘其特色如下:
《吴郡图经》,征引博而叙事简,文章尔雅</a>,有古人之风。
《三山志》,主于纪录掌故,而不在夸耀乡贤,侈陈名胜。
《吴郡志》,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于夹注之中又有夹注,可云著书之创体。
《新安志》,引据极典核,物产一门,尤为赅备。自序以为“儒者之书具有微旨,不同钞取纪簿”,盖不愧也。
《剡录》,每事必注其所据之书,可为地志纪人物之法。其山水记仿《水经注》例,脉络井然,而风景如睹,亦可为地志纪山水之法。
《嘉泰会稽志》,姓氏,送迎,古第宅,古器物,求遗书,藏书诸条,皆他志所弗详,独能搜采辑比,使条理秩然。
《景定建康志》,分图表志传四大类,凡所考辨,俱见典核。
《咸淳临安志》,颇有条理,前十五卷为行在所录,十六卷以下乃为府志,区画明晰,可为都城纪载之法。
《至元嘉禾志》,碑碣一门多至十一卷,自三国六朝以迄南宋,凡石刻之文,全载无遗,殊足为考献征文之助。
《大德昌国志》,大旨在于刊削浮词,故其书简而有要,不在《武功》、《朝邑》两志下。
《延祐四明志》,考核精审,不支不滥。
《齐乘》,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志之但据舆图凭空言论断者为胜。
《武功县志》,王士祯</a>谓其“文简事核,训词尔雅”,石邦称其“义昭劝鉴,尤严而公,乡国之史,莫良于此”,非溢美也。
《朝邑县志》,上卷仅七页,下卷仅十七页,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于此书者,而宏纲细目,包括略备。盖他志多夸饰风土,而此志能提其要,故文省而事不漏也。
《岭海舆图》,略于前代而详于当代,略于山川而详于厄塞,略于职官而详于兵马钱粮,略于文事而详于武备,于志乘中别为体例。
观各书门类及提要所详,则方志内容及作者对于方志的观念之嬗变,皆略可推见。大抵初期作品,囿于古代图经的观念,以记山川、城邑、宫室、名胜等为最主要部分,稍进则注重人物传记,更进则及于古迹、遗书、遗文、金石等,更进则注重现代风俗掌故、经制因革等,而年代愈晚,则陈迹之须考证者愈繁,故去取别择,亦成为专门技术。虽缘作者之识见才力好尚,详细互有不同,不能限以时代,要之自宋迄明六七百年间,方志观念日趋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可断言也。
其文体之简繁,亦以作者之技术及好尚而别。卷帙最浩瀚者,如《咸淳临安志》之九十三卷,《姑苏志》之六十卷,《吴郡志》之五十卷。其简洁者如《澉水志》八卷,而为页仅四十有四。尤简者如《朝邑志》二卷,为页仅二十有四。自欧阳修</a>、宋祁</a>修《新唐书</a>》,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自诩,修所撰《五代史记</a>》,益务为简洁,渐成一时风尚。有明之季,文体猥缛,方志芜累益甚,康海、韩邦靖力矫以简净,故《武功》、《朝邑》两志最享盛名,共推为作志模范。其实“文省事增”云者,不过相对的程度问题。同一资料,入于能文者之手,剪裁有法,排列得宜,可以省若干闲赘笔墨,吾侪未尝不承认。若谓以二十四页之书,可以举一县上下古今应纪之事,“宏纲细目,包括略备”,以此评书</a>,谓之非“溢美”焉,不可得也。夫方志为国史取材,章实斋语。与其俭漏,毋宁博滥。韩昌黎所谓“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就后之良史观之,壹皆瑰宝。彼以文人而冒史职者,动以其所谓“古文义法”部勒史实,削趾适屦,其伤实多。吾辈今日,宁愿得《四库存目》中之明志一种,不愿得如《武功》、《朝邑》志者十种。何也?以其无所取材也。况其所谓义法者并不善美,不惟事不见其增,即文亦不见其省耶。(看《文史通</a>义》卷八《书武功志后》《书朝邑志后》)《提要》之评《朝邑》,谓“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盖亦有微词焉耳。
清康熙</a>十一年,大学</a>士卫周祚奏令天下郡县分辑志书,诏允其请。雍正</a>七年,诏各省重修通志</a>上诸史馆,备《大清一统志</a></a>》之采择,其后又令各州县志书,每六十年一修,著为功令。下诏年月待考。自是方志多于束笋矣。
然乾隆以前,佳构实少,《四库》著录,限于省志,亦取备数而已。其目如下:
《钦定日下旧闻考</a>》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
《钦定热河志</a>》八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钦定满洲源流考</a>》二十卷 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a>》五十二卷 乾隆二十一年奉敕撰
《钦定盛京通志</a>》一百二十卷 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 李卫等监修 雍正十三年成
《江南通志》二百卷 赵宏恩等监修 黄之隽</a>总纂 乾隆元年成
《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 谢旻等监修 陶成</a>总纂
《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李卫、嵇曾筠等监修 沈翼机、傅玉露、陆奎勋总纂 雍正十三年成
《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郝玉麟</a>等监修 乾隆二年成
《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 迈柱</a>等监修 雍正十一年成
《河南通志》八十卷 田文镜</a>、王士俊等监修 孙灏、顾栋高</a>等编纂
《山东通志》三十六卷 岳濬等监修 杜诏等编纂 乾隆元年成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觉罗石麟</a>等监修 储大文</a>总纂
《陕西通志》一百卷 刘于义等监修 沈青崖总纂 雍正十二年成
《甘肃通志》五十卷 许容</a>等监修 乾隆元年成
《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黄廷桂</a>等监修
《广东通志》六十四卷 郝玉麟等监修 雍正八年成
《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 金鉷</a>等监修雍正十一年成
《云南通志》三十卷 鄂尔泰等监修 靖道谟总纂乾隆元年成
《贵州通志》四十六卷 鄂尔泰等监修靖道谟、杜恮总纂 乾隆六年成
此皆雍正七年奉诏官撰之成绩。凡省志皆定名为“通志”,亦自兹始也。
自奉诏至成书,费时最短者为广东,仅阅二年;最长者为贵州,阅十二年。
雍正前志书,最有名者为顺治</a>十八年之《河南志</a>》,康熙中尝颁诸天下以为式云。次则康熙二十二年之《西江志》,(即《江西通志》)《提要》谓在当时地记之中号为善本。然由今观之,皆不见其独到之处。雍正诸志中,据章学诚</a>实斋谓《浙江通志》较为完善,盖杭大宗世骏实参其事云。《丙辰札记》。据《提要》所品评,则陕西、山西似最好,福建次之,其余则奉行故事而已。
雍正之役,江苏、安徽合为《江南通志》,湖北、湖南合为《湖广通志》。至乾隆末,毕秋帆沅创修《湖北通志》,嘉庆间陶云汀澍创修《安徽通志》,光绪间曾沅甫国荃创修《湖南通志》。惟江苏为文化最盛之地,直至今日无独立之《江苏通志》,咄咄怪事也。吉林亦以光绪十七年成《通志》,新疆则宣统三年成《新疆图志》,惟黑龙江至今尚缺云。
省志自雍乾间普修之后,后此大率经数十年辄有踵修,不能悉记。记其最有价值者:
嘉庆《湖北通志》,实毕秋帆为总督时所创修,而方志专家章实斋总其事。原稿以乾隆五十九年成,既而毕去职,后任者于嘉庆二年上之。实斋固兀傲不谐俗,秋帆去后,其稿颇为局中妄呆子点窜,然大体尚存,其有异同,则《章氏遗书》所存诸稿可参校也。故此书应为通志中第一善本。
《广西志》,金鉷本实草创于李穆堂绂,在雍正诸志中本已称佼佼。嘉庆中,谢蕴山启昆为巡抚,踵修之。蕴山史学根柢本极深,躬为总裁,卷首职衔不题监修而题总裁者,示亲董其事也。阮芸台《广东通志》等皆然。故《嘉庆广西通志》,其价值与章氏《鄂志》埒,且未经点污,较《鄂志》更完好也。卷首列叙例二十三则,遍征晋唐宋明诸家门类体制,舍短取长,说明其所以因革之由。诸志序例,未或能先也。故后之作者,皆奉为模楷焉。
此书编纂姓名中独列孝廉方正胡虔之名,想是当时助蕴山主其事者,其履历俟考。
《嘉庆浙江通志》、《道光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皆阮芸台元总裁,体例全师蕴山,《广东通志》阮序自言之。最称精善。《广东志》总纂为陈观楼昌齐、刘彬华、江子屏藩、谢里甫兰生;分纂若吴石华兰修、曾勉士钊、方植之东树等,皆一时宿学。《浙志》舍间未有,不能举纂修人名,想名士更多。
《嘉庆安徽通志》,陶云汀澍总裁,陆祁孙继辂等分纂。《嘉庆四川通
志》,杨芳灿总纂,大致皆佳。
《咸丰江西通志》,董觉轩沛主持最多,亦可观。
《同治畿辅通志》,李少荃鸿章监修,黄子寿彭年总纂,亦称合作,入民国尚有踵修云。《同治山西通志》,曾沅甫国荃监修,想亦好。
《光绪湖南通志》,郭筠仙嵩焘、李次青元度总纂,罗念生汝怀、吴南屏敏树、郭意城崑焘、邓弥之辅纶等分纂,固宜甚佳。《光绪安徽通志》何子贞绍基总纂,亦当可观。
最晚出者为《新疆图志》,宣统三年成,民国十二年始刊印,王晋卿树柟等总纂。此志纯属创作,前无所承,搜采极勤,考证极审,非生今日固不能有此书,然有此书亦方志中一荣誉也。
最近则任志清可澄方从事于《民国贵州通志》之役,以吾所闻盖甚佳,拭目以观其成耳。
清代各府州县志名作不少,以吾记忆所及拉杂记之如下:其在初期,则《康熙邹平县志》,盖马宛斯骕主修,而顾亭林炎武实参其事。《康熙济阳县志》,则张稷若尔岐曾私修云。
《康熙灵寿县志》,陆稼书陇其知县事时所修。以稼书之故,名震一时;惟章实斋以史法绳之,颇致不慊焉。(看《文史通义</a>》卷八《书灵寿县志后》)《乾隆历城县志》,周书</a>昌永年、李南涧文藻主修,逐句皆注出处,无一语自己出,实为后此广西《谢志》、广东《阮志》等体例所本。《乾隆诸城县志》,亦李南涧主修,志金石最精博云。
《乾隆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戴东原震皆尝参其事,而府志中经其手定者尤多。东原最注重者为地理沿革,章实斋讥其偏滞。诚然。然此固亦作志者所宜有事耳。
章实斋学诚为有清一代史学第一大师,方志尤所专精提倡,故其作品宜为斯界最适之模范。实斋晚岁乃应毕秋帆湖北志局之聘,其前此所主修者则有《乾隆和州志》,据《复堂日记》云已佚。有《乾隆永清县志》,有《乾隆毫州志》。其在鄂局时所兼领或参与者,则有《乾隆天门县志》、《乾隆石首县志》、《乾隆广济县志》、《乾隆常德府志》、《乾隆荆州府志》等,合诸《湖北通志稿》,比而观之,庶足以见实斋一家之学,而方志义例亦得所折衷矣。
洪稚存亮吉在乾嘉诸老中,以善治地理学闻,其与方志关系亦不浅。今可考者,则有《宁国府志》、《怀庆府志》、《延安府</a>志》、《泾县志》、《登封县志》、《固始县志》、《澄城县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等。其子幼怀符孙能世其学,亦有《禹州志》、《鄢陵县志》、《河内县志》等,则皆道光志也。洪氏父子诸志中,《泾县》、《淳化》、《鄢陵》最有名。
抗大宗世骏亦好治史,与全谢山齐名。其参与或主修之方志,有《西宁府志》、《乌程县志》、《昌化县志》、《平阳县志》等,而《浙江通志》亦任分纂。成《两浙经籍志》,未竟采用云。
姚姬传鼐为桐城派古文祖师,在乾嘉间所主修方志,有《庐州府志》、《江宁府志》、《六安州志》等。
其余乾嘉间著名学者与方志之关系,则有若王述庵昶之于《太仓州志》,孙渊如星衍之于《松江府志》、《邠州志》、《三水县志》,武虚谷亿之于《偃师县志》、《安阳县志》,段茂堂玉裁之于《富顺县志》,钱献之坫之于《朝邑县志》。虽内容未遑悉窥,然观其人可以知其书也。
嘉庆以还,流风未替。《嘉庆扬州府志》,初由伊墨卿秉绶倡修,条定体例者为焦理堂循,其后姚秋农文田、秦敦夫恩复、江子屏藩及理堂协成之,当推佳构。《嘉庆徽州府志》,夏朗斋銮草创体例,汪叔辰龙协成之,称最谨严云。
李申耆兆洛宰凰台,独力成《嘉庆凰台县志》,其精严为诸志所罕见。申耆又主修《嘉庆怀远</a>县志》未成,董晋卿士锡续其业焉。
董方立祐诚有《嘉庆长安县志》,陆祁孙继辂有《嘉庆郯城县志》,与李申耆同为阳湖派文家作品也。
陈观楼昌齐粤中第一学者,既佐阮文达总纂《广东通志》,复以余力独成《嘉庆雷州府志》、《嘉庆海康县志》,盖其所产郡邑也。
张介侯澍为甘肃唯一学者而久宦四川,手修《道光兴文县志》、《屏山县志》、《大足县志》、《泸溪县志》等,殆必可观。《道光济宁州志》,许印林瀚主修,有名。
邓湘皋显鹤为湘学复兴之导师,于湖南文献搜罗最博,以独力私撰《道光宝庆府志》、《道光武冈州志》,最称精审。邹叔绩汉勋以算学家而邃于史,游幕贵州,成《道光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兴义府</a>志》、《安顺府志》等。
吾邑志失修已七八十年,最近者为《道光新会县志》,实黄香石培芳、曾勉士钊所主修,于全国诸志中称善焉。吾乡各县志,则《同治南海县志》,邑人邹特夫伯奇主修;《同治番禺县志》,邑人陈兰甫澧主修。皆一时之选也。
《咸丰遵义府志》,为莫子偲友芝、郑子尹珍合修,世推为府志中第一。《同治苏州府志》,冯林一桂芬主修,亦有名。
鲁通甫一同以能文名,所修有《咸丰邳州志》、《咸丰清河县志》。董觉轩沛及其友徐柳泉时栋,锐意以复兴浙东学派自任。觉轩既参《江西通志》事,复私撰《咸丰鄞县志》、《咸丰慈溪县志》,皆精心佳撰,而《鄞志》半由柳泉协助云。
《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归安县志》,其郡邑人陆存斋心源私著。《光绪湘阴县图志》,其邑人郭筠仙嵩焘私著。皆最近府县志中之最佳者也。缪筱珊荃孙在清季有名,其所参与者有《光绪湖北通志》、《光绪顺天府志》、《光绪荆州府志》、《光绪昌平县志》等。
《民国合川县志》,其邑人张森楷私著,现代空谷足音矣。大抵方志欲得善本,则省志视府州县志为较难。省志所以难者,固由范围太广,头绪太繁,一志之成,殆等一史,非“三长”兼备,未易慊然。然此尚非其至难,至难乃在纂修之得人几不可能。盖省志由督抚监修,督抚自身能解此事千百中不一二,即有其人,而精神日力亦不能集注于此。所设志局,大率领以司道,其人皆俗吏巧宦。局费啬固不足以集事,局费丰则游士坐食者趋焉,绩学之士,率皆悃愊无华,兀傲忤俗,殆不足与彼辈竞,幸而得一二,非久且排挤以去。况卷帙既已浩繁,汗青势难急速,而长官迁调不常,前任成绩或为后任阁置变乱破坏,故以杭大宗之编次经籍,不见容于《浙志》,①而章实斋之《湖北志稿》,赖私刻而仅存真面,①此最其章明较著者也。故必如谢蕴山之在广西,阮芸台之在广东,其本身既为第一流学者,对于志事有极浓挚之兴味与极忠实之责任心。又吏事清晏,能有余力以从事。
又门下多才,能分职趋功而受成于主者。又久任不迁,能始终其事。此诸条件者悉备,然后一良志乃获成,信哉戛戛其难也。
府州县志所以较易者,范围较狭,程功较简,集事较速,斯固然矣。又以此故,不必过事铺张,陷筑室道谋之戒。所需条件,则其一,守令本身为①毕秋帆督鄂修志,章实斋总其事。秋帆入觐以实斋属鄂抚惠龄,惠龄雅不喜实斋,忌者更日进谗毁。有陈熷者,本实斋引荐入局,至是大驳通志全书之不当,谓宜重修,当局大赞赏其义,批云“所论具见本源”。实斋大愤,著《驳陈熷议》及《辨例》各一篇,后《鄂志》虽非尽翻前案,然所点坏已不少。实斋乃自订《湖北通志检存稿》二十四卷,《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今遗书所收是也。(看《丙辰札记》)观此两事,可以见修省志之难,虽得其人,且无济也。
一学者躬任其事,例如陆稼书之于灵寿,段茂堂之于富顺,李申耆之于凰台。其二,本籍负重望之学者个人私著,其或稍借官力,亦仅立于补助地位,例如王兰泉之于太仓,邓湘皋之于宝庆、武冈,陈观楼之于雷州、海康,莫郘亭、郑子尹之于遵义,武虚谷之于偃师,陈兰甫之于番禺,郭筠仙之于湘阴,董觉轩之于鄞,陆存斋之于归安。其三,守令能礼聘一学者委以全权不掣其肘,例如章实斋之于和州、毫州、天门、石首,孙渊如之于三水,邹叔绩之于大定、兴义、安顺。三者有一于此,则善本可成,故府州县志之良作,多于省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