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3个月前 作者: 张绅
○立式篇第六
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如经学文字,必当真书,诗赋之类,行草不妨。又看纸笔卷册合用字体,大小务使相称。然后寻古人写过样子,如小楷有黄庭、乐毅、画赞、曹娥,各自法度不同。今所写当用何者为法,凝神存想,乘兴下笔,立一字为一篇之主,分其章,辨其句,为之起伏隐显,为之向背开合,为之映带变换,情状可以生,形势可以定,始可言书矣。唐韩方明</a>授笔要说</a>云: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目相称,以何等书与今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有难书之字,预须心中布置。今择汉魏而降,以及晋唐遗刻之美者,真行草书,以类相从,列为十等,具录于后。
真书
古无真书之名,所谓隶书、楷书、正书是也。锺、王楷书,皆是隶法,唐之欧、颜,犹存此意。近代不知此法,俗札生矣。
茹府君碑(欧阳率更猛锐处似之。)
锺太傅戎路表
锺太傅力命表(真、行)
荐焦季直表
王廙祥除表
王右军曹娥诔
王右军乐毅论
王右军黄庭经</a>(真、行)
王右军画像赞
王大令洛神赋(真、行)
陶隐居瘗鹤铭
王玄宗王先生碑(一刻作徐峤之书)
萧子云书列子</a>
虞永兴破邪论
欧阳率更心经
欧阳率更姚筛恭公碑
欧阳率更尊胜咒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褚河南孟法师碑
褚河南阴符经</a> (真、行)
张良史祝府君碑
颜光禄中兴颂 (已上小楷)
锺太傅宣示帖
陶隐居旧馆坛碑
王玄宗王先生碑
欧阳率更化度寺碑
欧阳率更虞温公碑
欧阳率更西林寺碑
颜光禄麻姑坛记
颜光禄多宝塔铭
柳谏议王播碑 (已上中楷)
陶隐居瘗鹤铭
欧阳率更九成宫碑
欧阳率更丹州刺史碑
欧阳率更皇甫君碑
欧阳率更温彦博碑
虞永兴孔子</a>庙堂碑
虞永兴孔颖达</a>碑
虞永兴昭仁寺碑
褚河南孟法师碑
褚河南圣教序
褚河南倪宽赞
张长史郎官石记
颜光禄中兴颂
颜光禄放生池
颜光禄离堆记
颜光禄画像赞
颜光禄颜夫人碑
颜光禄麻姑坛记大中小三等
柳谏议魏谟碑
柳谏议头陀寺碑
柳谏议玄秘铭 (已上大楷)
章草
史游急就章
永初竹简
张芝八月九日
韦诞七月帖
皇象文武帖
索靖</a>月仪
索靖急就章
王右军三月廿四日
王大令豹奴
孤不度德
亮曰董卓
荆州
七月廿六日
曹子建赋
萧子云出师颂
飞白
真行字虽真书,而笔意行动。
锺太傅力命表
锺太傅墓田丙舍
锺太傅昨疏忧虞
王右军兰亭记
王右军黄庭经
王右军霜寒
王右军告誓文
王大令保母砖
王大令洛神赋
永裈师归田赋
王僧虔</a>刘伯宠帖
李北海娑罗树
李北海岳麓寺
李北海云麾将军
行书
锺太傅雪寒
锺太傅白骑遂
王右军旦极寒
王右军玉树
王右军快雪
张从申玄静碑 (又福兴寺碑)
唐明皇脊令颂
僧怀仁圣教序
行书以行为草,盖结体错综,似乎草书结体起止。行书此体最少,欧、颜草书多是此种。
王右军奄至
王右军慈阴
王右军穆松
王右军宰相安和
王大令阮新妇
颜光禄争坐位
虞永兴汝南公主墓铭草
颜光禄祭伯侄文起草
行兼草
王大令相过
王大令授衣帖
王大令鄱阳帖
王大令鹅群帖
王大令辞尚书</a>令表
谢太傅八月五日
颜光禄鹿脯帖
草书
王右军十七帖
王右军破羌帖
阁帖诸草书 (内除伪帖)
永禅师归田赋
永禅师千字文</a>
孙过庭</a>书谱</a>
李怀琳绝交书
唐人月仪
逸草。此类多是张史书。
王大令鄱阳
鹅群
知汝殊愁
玄度时来往
桓江州助汝
张华</a>得书为慰
奉对
承足下
奉黄柑
小佳等大字草书
(以上前辈鉴出,非大令书,然可为今日吊字之法。)
藏真自叙千文
杂体。此等不可为法。
宋儋接拜
智果
○辨体篇第七
自鸟迹科斗之后,创制大小二篆。二篆之后,始有隶法。锺、王以来,又复变为今体,为之真。楷隶以降,乃有行狎之变,又为草书。世有后先,体多殊异,皆为论著,所以各体可知矣。
真书 楷书 正书 隶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吾衍字原云:隶有秦汉之分。秦隶者,程邈减小篆为之者,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即是。秦权量上刻字,世多以为篆,误矣。汉隶者,蔡邕</a>石经及汉诸碑是也。此体最后出,皆是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然则今之真书,即是此法,但自锺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既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札,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往皆从隶古,学者但不详察耳。字原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激石二波也。
章草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规矩,纵任奔逸,因草创义谓之草。建初中,杜度善此,见称章帝,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谓之章草。即隶书之捷草,又章草之捷也。诀云:章草其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书 即稿书 行狎书
后汉颍川刘德昇,即真书之少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昔锺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献之尝白父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挥运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于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扬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御。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其家之法悉殊,而子敬以为遒拔。诀云: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飞白
蔡邕待诏鸿都门,见役人方修饰,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以题署,势劲字轻微不满。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梁武帝</a>谓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萧子云书飞而不白,宜斟酌令得中。后子云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故曰开张隶体、微露其白云。
草书
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a>、崔寔</a>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与张芝相善,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自张伯英也。王右军云: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章草相杂,以发人意。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则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从空中遥掷笔作之。
姜尧章云:凡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后世相连属十数字不断,号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法。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
张横渠云: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其传已久,只是法备于右军,附以己书为说。既有草书,则经中之字,传写失其真者多矣。以此诗书之字,尽有不可通者。
○名称篇第八
八法之变,形状不同,古人遗迹,往皆有名称,如蹲鸱、隼尾之类,其法甚多。今为搜访类聚,略其用笔之旨,学者庶有考焉。
点类
蹲鸱 早蚁 鹗口 鼠矢 栗子 柳叶 科斗
瓜瓣 丁头 打点 散水 隔水 烈火 联飞
衮笔 暗筑 显异 奋笔 曾头 其脚 横波
直波 雁阵
横类
飞横 平磔 鳞勒 战行 藏头 护尾 折异
横鳞 竖勒 三过 仰覆 鹤顶 蚕头
竖类
竖?? 悬针 垂露 玉箸 钗股
屋漏痕 锥画沙 乌丝阑
趯类
棘针 虿尾 蟹爪 趯钩 绰钩 钩裹 钩努
戈类
丁头 打点 背戈 倒戈 涩出永 斫戈
踠脚 背抛 卧挑 外臂 缩出
折芒旭
撇类
集尾 分露 缩出 穿鱼
波类
横波 竖波 放留 交争 三过笔
激石波
总论
解摘 揭腕 斜曲 蚕食叶 壁坼文
○利器篇第九
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于竹木之上,竹刚漆腻,画不能行,首重尾轻,形如科斗,故曰科斗书。后世笔墨既有,书学日盛,字体屡更,学者必求笔墨之良者用之,又知所以用之之道,方可致力,而临池之功成。于是录前人之馀论,以为此篇云:
卫夫人</a>笔阵图</a>云: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
王右军云:纸刚用软笔,纸柔用硬笔。纯刚则如锥画石,纯柔则如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书壁及石,同纸刚例,盖相得也。又云: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致毛弱无力也。又云:书弱纸用强笔,书强纸用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虞永兴云:笔长不过六寸,捉笔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者掌虚。
李阳冰云:笔每用毕,则洗濯收藏,惟己自持,勿传他手。
柳谏议云:缚笔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挥毫虽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则波撇有凭,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纤自由矣。
翰林禁经云: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纸新藏入箧笥,润滑易书,即受其墨,若久露风日,枯燥难用。砚所贮水,用毕则干之,不可久浸润。水宜新汲,不可久停,停者不堪用。墨随用旋研旋使为佳,多馀则泥滞也。
宋高宗</a>翰墨志</a>云:昔人草书,悉用长毫,以利纵舍之便。
米南宫曰:古书画皆圆,盖有助于器。唐皆凤池砚,中心如瓦凹,故曰砚瓦。因其凹势,一援其笔,锋已圆矣,书画安得不圆。今砚心平如砥,一援笔则褊,故字画亦褊。近又有钅敖心凸砚,援笔则三角,字画安得圆哉。
姜白石云:笔锋欲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利以运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盖笔墨者,皆书法之一助也。
陈伯敷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远行近折。又云: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木强,是大忌也。凡磨墨不得用砚池中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用之。砚常洗净,莫留宿墨。端石取细润停水,歙石取缜涩发墨,兼之斯为宝矣。初学须用佳纸,令后不怯纸。须用恶笔,令后不择笔。
砚录云:端溪砚色贵青紫,声欲清越,向日视之有芒,入水渎之无瑕。备此四者,乃为佳品。歙石惟是罗纹者、眉子者、刷丝者最佳。歙石其最可尚者,每用墨毕,以水涤之,泮然尽去,不复留渍于其间,是则胜乎端石也。
按右军所云:笔着墨不过三分,学者不可泥之,当以所书字之大小,以为着墨之浅深。用小笔可以点墨,大笔须用援墨。
○总论篇第十
通释之作,共得十篇,属辞比事,以类相从。至于众举傍通,提纲会要,论博义广,莫得而拘者,萃为此篇,盖又为诸篇之纲要也。
蔡邕笔论云:书者舒也,欲书则先舒散怀抱,任情恣性,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然后书之,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行若飞,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劲弩,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象,可谓书矣。
右军云: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又云: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厢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孙虔礼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顺,三合也;墨纸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佳,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又云:初学之际,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为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俱老。又云:右军之书,写乐毅论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意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欧阳询</a>云:丶,点如高峰之坠石。乚,挑如长空之新月。一,勒如千里之阵云。丨,牵如万岁之枯藤,,戈如岭松倒折,落挂石崖。,勾如万钧之弩发。,拂如利剑,截断犀象之牙。乀,波常三过笔。澄心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侧偏。墨淡则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得怒降为奇。点画调匀均平,上下递相顾揖。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毋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冲融,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
张怀瓘</a>书断</a>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书,此楷之始。魏初,有锺、胡二家为行书,法盛行于世。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非草非真,离方遁圆。行书兼真者谓之真行,滞草者谓之草行。此行书之始。
翰林禁经九生法:一生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二生纸,新入箧笥,润滑易书,书即受其墨,若久露风日,枯燥难用。三生砚,用贮水毕则干之。司马公云:石砚不可久浸润。四生水,义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随用旋研,墨少用为上,多馀则泥滞。六生手,适遇携持执劳,腕手无准。七生神,神凝静思,不可烦躁。八生目,寝息适寤,光朗分明。九生意,天意清朗,人心舒悦,乃可言书。
翰林密论云:凡书,通则变,如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至于永师、褚遂良、虞世南</a>、李邕、颜真卿</a>,并是书中得仙手,得法后,自变其体以传后也,故俱得其名。
黄鲁直云:大概书字,楷法欲如快马斫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
苏子瞻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小字难于宽绰。又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走者也。
姜尧章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墨,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陈伯敷云: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题是山水仙隐,气自然清;富贵宴乐,气自然和;朝廷礼仪,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八者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右案:曹娥之敛,黄庭之变,兰亭之畅,亦逸少之所留意。故克捷表乃锺书之杰,盖是一时闻捷,喜而成此。详其用笔,皆若铁骑纵横,剑戟森列,真若行阵之闻击刺斩斫之状,故与力命、宣示全不侔也。
董内直书诀</a>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如悬针,如折钗股,如壁坼,如屋漏雨,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当隐锋而为之。左边短少,必与上齐;右边画少,与下齐。左欲去吻,右欲去肩。快意坐刂锋,使不怯滞,则锋取妍。晋人不传之妙,多力多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多力多筋者是书,无力无筋者谓之墨猪。以腕运笔,不以掌运笔。指欲实,掌欲虚。书不入木,不如不学。绵裹铁法,沉着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