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卷之九 合助助字九之六

3个月前 作者: 马建忠
    合助助字九之六


    【9.13】合助助字者,或两字迭助一句,则谓之「双合字」。或迭三字,则谓之「参合字」。古人谨尔话言,往往意在言外,记者追忆其言而笔之,笔之或不足拟其辞,故助以声。一之不足,而再焉,而参焉,至辞气毕达而止。求之古文,双合字之助句者鲜矣,而参合者则仅见于论语檀弓左传,且其句大抵皆记者追述言者之辞气已耳,故凡句之有合助者,大抵皆由咏叹而发。又凡助字之迭助一句也,各以本意相加,非以二三字之合助而更幻一新意者也。


    【9.13.1】合助之式不一,有惟以传信助字双合以助句者,如是则「矣」「已」两字为殿者其常,「耳」「尔」两字亦间用焉。


    己矣。


    [1078]论语学而云: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079]又八佾曰: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已矣」者,双合助字,皆以状句中「可」字也。凡助字,皆以传动字之辞气耳。「已」者,止也,曰「可已」者,决言诗之仅可与言而止也。然两贤悟诗之深不止此也,故复助以「矣」字者,决言诗之不仅可与言也,且已足可与言矣。此「已矣」合助,而各传其辞气之分际也。


    [1080]又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此「已矣」同上,决其不仅可为士也,且已足可为士矣。或谓「已矣」者,皆所以决言其事之已定而无或少疑也。亦一解也。


    至[1081]礼中庸云: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1082]论语阳货云: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两「已矣」,非合助字也,「已」动字,解「止息」也。故两句犹云「弗能止矣」也,「期则可止矣」也。而「已矣」之解,正同此义。


    也已。


    [1083]论语子张云: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已」者,「也」字断词,①常语也,所以助「好学」也。「已」字助「可」字,所以决其已然也。故此句犹云「谓其好学也可无疑矣」也。盖「已」「矣」两字通,合之则少异,分之则相通矣。然则「也已」两字,所助不同,虽曰合助,谓之分助可也。夫如是,


    [1084]论语雍也所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85]又泰伯:其余不足观也已。


    [1086]又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087]又阳货:年四十而见无闻焉,其终也已。——诸句,皆以「也已」为助,亦此志也。


    有以「耳矣」两字合助者。


    [1088]孟子离娄上云: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耳矣」者,犹言「止此矣」也,或言「而已矣」也。


    [1089]吕氏春秋壹行篇曰:释十际则与麋鹿虎狼无以异,多勇者则为制耳矣。


    [1090]庄子人间世云: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


    [1091]韩文送郑十校理序云:如是而在选,公卿大夫家之子弟,其劝耳矣。


    有用「焉尔」者。


    [1092]庄子德充符云:适见*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已焉尔,不得类焉尔。


    [1093]礼檀弓下云:不以食道用美焉尔。


    [1094]又云: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四引「焉尔」者,「焉」乃句中顿挫之辞,而带有「于是」之解也。「尔」助字,仍解若「如此」,又解若「而已」也。②


    焉耳。


    [1095]礼檀弓下云:敬之斯尽其道焉耳。


    [1096]大戴记曾子立事篇云: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


    [1097]礼乐记云:则乐之道归焉耳。


    [1098]韩文雑说云: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四引「焉耳」者,「焉」解同上,「耳」解「止此」也。


    然则双合助字,各皆以其本意为助,阅者自为领会焉耳。


    ○1称「也」为「断词」,易与【4.4.2】节相当于系词之「断词」混淆。体会马氏本意,此所谓「断词」,与多次提及之「决辞」相似,皆指表示判断语气之助字。


    ○2「尔」既解若「而已」,即不能同时解若「如此」。「焉尔」之语气应与「焉耳」同。


    【9.13.2】有以传信助字参合以助句者,则惟以「矣」字为殿。凡以传信助字为殿者,从未见有参以传疑助字者。


    也已矣。


    [1099]论语泰伯云: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100]又: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也已矣」者,参合助字也。其实「也」贴「至德」,而「已矣」两字,仍解如前,重言以决其事之已定而无可少疑也。是则仍谓之双合助字可也。


    [1101]论语子罕云: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02]又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03]又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104]又颜渊: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五句皆参合助字,解同上。


    焉耳矣。


    [1105]礼檀弓上云:勿之有悔焉耳矣。


    [1106]又祭统云: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焉耳矣」者,亦参合助字也。「焉」,辞之顿挫也。「耳矣」者,犹「而已矣」也,义皆同前。惟助字三迭,其赞叹悲感之情,各有所寄,斯为不同耳。


    [1107]论语阳货云: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乎已」者,有似疑信两助之合用。不知两字皆非助字,一为介字,一为动字,故「为之犹贤乎已」者,犹云「其为博奕也,犹贤于其闲居而无所为」也。「已」者,「止」也。


    【9.13.3】其以传信助字与传疑助字双合为助者,则惟传疑者殿句,殿以「乎」「哉」两字者其常,殿以「与」「夫」两字者有焉,而殿以「邪」字者仅矣。


    矣哉。


    [1108]论语子路云:子曰:庶矣哉!——「矣哉」者,双合助字也。「矣」,助字之传信者,「哉」,传疑者。「庶」,静字,「矣」助「焉」,常例也,殿以「哉」字者,叹辞也。


    [1109]又卫灵公云:好行小慧,难矣哉!


    [1110]又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皆此例也。


    耳哉。


    [1111]齐策云: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耳哉」者,犹「而已乎」也。


    也哉。


    [1112]庄子人间世云: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1113]诗秦风终南云:其君也哉!——「也哉」者,「也」字助句,加「哉」字以为量度咏叹也。以上所引双合字,皆先以传信助字而后殿以「哉」字者。


    矣乎。


    [1114]礼中庸:父母其顺矣乎!——「矣乎」者,双合助字也。「矣」助静字,助事之已往者与有效者,皆常例也。「顺矣」者,言效也,「乎」叹辞也。


    [1115]又云: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夫!’


    [1116]又云: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1117]又云:子曰:‘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1118]又檀弓下云: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所引「矣乎」,皆前志也。


    惟[1119]论语里仁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1120]又阳货: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两「矣乎」之义有异,「矣」者,已经也,「乎」者,设问而拟议之辞也。两句犹云「如已用力于仁乎」也,「女已为此诗乎」也。


    也乎。


    [1121]左传成公二年云:无为,吾望尔也乎!——「也」以煞句,「乎」以设问,义同「矣乎」,惟「也」助同时之事耳。此双合字,先以传信助字而后殿以「乎」字者。


    也与。


    [1122]礼中庸云:子曰:‘舜其大孝也与!’——「也与」者,双合字也。「也煞句,加「与」字以咏叹也。


    [1123]论语子罕云: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1124]又宪问: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1125]又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126]又: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127]礼檀弓上云: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阁也与!’——诸「也与」皆同前义。此以殿以「与」字者。


    矣夫。


    [1128]论语雍也云: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矣夫」者,双合助字也。「矣」煞句,犹前例也,「夫」咏叹而回指前文也。


    [1129]又宪问云: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1130]又卫灵公:今亡矣夫!


    [1131]礼檀弓上云: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诸「矣夫」同上。檀弓句内「终无已夫」之「已」作动字解。①


    也夫。


    [1132]庄子大宗师云: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1133]论语宪问云:莫我知也夫!——「也」煞句,「夫」叹辞,指上文。以上皆殿以「夫」字者。


    也邪。殿「邪」字者不数见。


    [1134]庄子人间世云:且得有此大也邪!——「也」助句,「邪」拟议之辞也。


    以上诸引,皆以两种助字双合,而惟以传疑助字为殿者。


    ○1檀弓上一例,章氏在此析作二例,非。上【9.12.2】节[1062]与此重,只作为一例。又,为便于理解,编者在末句前加「檀弓句内」四字。


    【9.13.4】有惟以传疑助字双合为助者,则惟以「乎哉」两字为殿。


    [1135]论语颜渊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句可以「乎」字煞句云「而由人乎」,续以「哉」字者,为咏叹也。


    [1136]又卫灵公云: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137]又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现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138]庄子齐物论云: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


    [1139]礼檀弓上云: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1140]又云: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


    [1141]又檀弓下云: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1142]又云: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


    [1143]史记孟荀列传云: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盖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1144]论语子罕云:君子多乎哉?——诸「乎哉」皆同义。


    【9.13.5】其以两种助字参合为助者,亦惟以「哉」「乎」两字为殿。


    也乎哉。


    [114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也乎哉」者,参合助字也。「也」以煞句也,「乎」以自问也,「哉」以感叹也。


    也与哉。


    [1146]论语阳货云: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1147]礼檀弓下云:我吊也与哉!——「也与哉」者,亦参合助字也。「也」以助句也,「与」以拟义也,「哉」以慨叹也。


    焉耳乎。


    [1148]论语雍也云:女得人焉耳乎?——或作「焉尔乎」,皆参合助字也。「焉」在句中,所以顿挫也,而亦有于此之意。「耳」「尔」两字,仍解「止此」与「如此」也。「乎」以疑问也。


    至[1149]论语公冶长云:已矣夫,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已矣乎」者,「已」动字,非助字也。


    总之,合助之字,各抱本意,藉以毕达句中所孕之辞气耳。助字之妙,惟古人能用之,周秦以下无继之者。「者」字之后,凡助字皆可助也,如「者也」「者矣」「者耳」「者乎」「者哉」「者邪」之类。然「者」字之可列为助字者,以其可殿夫句读而不为他字所殿。「者」字先乎诸助字者,如「者也」「者矣」等语,皆为接读代字,而不能以助字目之。既非助字,则非合助矣,故不载,学者其检阅焉。


    叹字


    【9.14】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者,曰叹字。


    夫言者,心之声也;而字者,所以记言也。于是记言天下之事物者,则有兔字,有代字;记言事物行止之状者,则有静字,有动字;记言事物之离合乎动静者,则有介字;记言动静之互相维系者,则有连字;而记言动静之幻变,使有以寄其神而写其情者,则有助字。凡兹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叹字者,所以记心中不平之鸣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心至平也。有感而应,心斯波矣,波,斯不平矣。其感之轻者,心有主焉,于是因所感而成意,此诸字之所记也。感之猛者,心无主焉,于是随所感而为声,此叹字之所鸣也。叹字者,所以鸣心中猝然之感发,而为不及转念之声也。斯声也,人籁也,尽人所同,无间乎方言,无别乎古今,无区乎中外。乃旁考泰西,见今英法诸国之方言,上稽其罗马希腊之古语,其叹字大抵「哑」「呵」「哪」之类,开口声也。而中国伊古以来,其叹字不出「呼」「吁」「嗟」「咨」之音,闭口声也。然声有开闭之分,而所以鸣其悖发之情则同。


    叹字终于单音,而极于三音,至矣。其发而为叹美、为伤痛者,或音同而字异,或字同而情变,所谓随事见情,因声拟字,不可拘也。至应答呵责之字,有声无义,亦附识焉。


    「于」,叹辞,加一言则曰「于乎」,或作「于戏」,又作「鸣呼」,其义一也。「噫」,叹声,释文「噫」作「意」。①


    [1150]礼檀弓下:国昭子曰:‘噫!’——郑注为‘不寤之声。’


    [115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子曰:‘噫!’——何注为‘咄嗟貌。’


    [1152]论语先进:子曰:‘噫!’——包注为‘痛伤之声。’


    [1153]诗小雅节南山十月曰:抑此皇父。


    [1154]又大雅荡瞻卬:懿厥哲妇。——笺谓「抑」「懿」皆同「噫」②,而一则疾呼声,一则痛伤声。是则「噫」「意」「抑」「懿」并皆字异而同音,而情则随事而有变也。


    「嘻」,叹声。


    [1155]礼檀弓上:夫子曰:‘嘻!’——郑注为‘悲恨之声’。


    [1156]公羊传僖公元年:庆父闻之曰:‘嘻!’——何注为‘发痛语首之声’。


    [1157]大戴礼少闲篇:公曰:‘嘻!’——庐辩注为‘叹息之声。’


    [1158]庄子养生主篇作「嘻」:文惠君曰:‘嘻!’


    [1159]魏策作「诶」:魏王曰:‘诶!’


    [1160]史记项羽本纪作「唉」:唉!竖子不足与谋。


    [1161]汉书翟义传作「熙」:熙,我念孺子。——是「嘻」「嘻」「诶」「唉」「熙」五字,并字异而同意。余同上。


    「吁」,叹声,与「呼」通。


    [1162]左传文公元年曰:呼,役夫!——说文谓「呼」为‘惊语’。


    [1163]礼檀弓上:曾子闻之,瞿然曰:‘呼!’——释文作「吁」,正义谓‘闻童子之言乃更惊骇’也。


    「嗞」,说文谓「*」也。广韵:‘「嗞嗟」,忧声也。’有倒作「嗟嗞」或「嗟兹」,更有作「嗟子」者。


    [1164]管子小称篇曰:嗟兹乎!圣人之言长乎哉!


    [1165]秦策曰:嗟嗞乎!司空马!


    [1166]楚策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


    [1167]书大传曰:嗟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


    [1168]说苑贵德篇曰:嗟嗞乎,我穷必矣。而毛传谓


    [1169]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犹曰「嗟兹」也。以上诸字亦皆同音而异字。又「*」者,说文谓‘「嗞」也’。尔雅曰:‘「嗟」,*也’。故「*」「嗟」「*」总并同。


    [1170]诗周颂臣工臣工曰:嗟嗟臣工。——笺谓重言者‘美叹之深也’。


    [1171]诗周南麟趾曰:于嗟麟兮。——「于嗟」同「吁嗟」,亦叹辞。然则,统观诸叹辞,或单音,或双音,音至于三至矣,无过之者。至若


    [1172]书大诰曰:已!予惟小子。——孔传谓「已」为‘发端叹辞’。


    [1173]庄子秋水云:仰而视之,曰:‘吓!’——恐之之声也。


    [1174]史记外戚世家云:武帝下车泣曰:‘嚄!大姊,何藏之深也!’——正义解「嚄」谓‘惊叹貌’。


    [1175]汉书东方朔传云:朔笑之曰:‘咄!口无毛,声謷謷。’——「咄」者,戏弄之声也。


    [1176]后汉书袁谭传云:谭堕马,顾曰:‘咄,儿过我,我能富贵汝。’——「咄」者,怒叱之辞也。所谓字同而情异也。


    [1177]史记陈涉世家云: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伙」,楚音,多也。汉书省「颐」字。盖「伙颐」者,惊叹之声,有声无义。「伙」之余声即为「颐」,此汉书所以删去也。有「颐」字则声舒,无则促耳。


    至书之「都」「俞」,礼之「唯」「俞」「然」「诺」,并是应答之声。


    [1178]赵策云:叱嗟!而母婢也。——「叱嗟」,怒叱之声也。


    [1179]汉书韩信传云: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意乌」史记作「喑*」,「猝嗟」犹「咄嗟」也,皆怒声也。


    [1180]吕氏春秋权勋篇:子反叱曰:‘訾!退,酒也。’——「訾」同「呰」,呵责也。然则「叱嗟」「意乌」「猝嗟」「訾」「呰」并皆怒叱之声。


    以上诸字,并皆有声无义,而以其皆感于情而发也,故及之。


    ○1章云:释词卷四云:‘「噫」叹声也。诗噫嘻曰:“噫嘻成王。”传云:「噫」,叹也,「嘻」,和也。释文「噫」作「意」。’……王氏盖谓释文「噫嘻成王」作「意嘻成王」也。马氏本此而删其引诗句及毛传之文,仅存‘释文「噫」作「意」’一语而意晦矣。 今案:释文谓陆德明经典释文。


    ○2章云:此说亦本释词卷四。释词引语十月曰:‘「抑此皇父」,笺曰:“「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又引瞻卬曰:‘「懿厥哲妇」,笺曰:“「懿」,有所痛伤之声也。”「噫」「意」「懿」「抑」,并字异而义同。’马氏谓‘笺谓「抑」「懿」皆同「噫」’,诗笺实无此语也。


    【9.14.1】叹字既感情而发,故无定位之可拘。在句首者其常,在句中者亦有之,句终者不概见焉。


    在句首。


    [1181]礼大学引诗云:于!缉熙敬止!于戏!前王不忘。


    [1182]赵策云: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1183]庄子在宥云:意!毒哉!僊僊乎归矣。


    [1184]又庚桑楚云:已!我安逃此而可!


    [1185]史记匈奴列传云:嗟!士室之人,顾无多辞。


    [1186]又淮阴侯列传云:嗟乎!寃哉亨也!


    [1187]又廉颇列传云:吁!何见之晚也!


    [1188]庄子人间世云:恶,恶可!


    [1189]左传定公八年云:从者曰:‘嘻!速驾!’


    [1190]韩文猫相乳云:噫!亦异之大者。——以上诸引叹辞,皆在句首者。


    在句中。


    [1191]礼檀弓上云:鲁哀公诔孔丘:‘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1192]庄子徐无鬼云: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


    [1193]韩文让仪礼云:惜乎吾不及其时,进退揖让于其间,呜呼盛哉!


    [1194]又书张中丞传后序云: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以上所引叹辞皆在句中者。


    [1195]诗王风中谷有蓷云:何嗟及矣。——「嗟」在句中,叹辞也。


    在句尾。


    [1196]诗小雅节南山节南山云:民言无嘉,憯莫惩嗟。——言在位者无所惩也,故嗟叹其如此。「嗟」在句末,叹辞也。


    [1197]庄子大宗师云: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眞,而我犹为人,猗!——「猗」者,亦句末之叹声也。①


    古人凡用叹字,皆因其情之所感,有不得不发之势,又庸可以句首句中句末以例之?故其用之也寡,而位之也当。今之为文者,遇有结束提开过脉处,无可转者,辄用叹字,别开议论。故一篇之中,往往不一用者,而文气亦因以少弱焉。噫!


    ○1章云:释词释此「猗」为「兮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