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3个月前 作者: 丁申
三、北宋杭州学书版
《乾道临安志</a>》:府学旧在府治之南,子城通越门外。元祐间,知杭州熊本、苏轼</a>乞赐书版。按文忠奏状云,伏见本州州学,见管生员二百余人,及入学参假之流,日益不已,盖见朝廷尊用儒术,更定贡举条法,渐复祖宗之旧,人人慕义,学者日众。若学粮不继,使至者无归,稍稍引去,甚非朝廷乐育之意。前知州熊本曾奏,“乞用废罢市易务书版赐与州学,印赁收钱,以助学粮,或乞卖与州学,限十年还钱。今蒙指挥只限五年,见今转运司差官重行估价,约一千三百余贯,若依限送纳,即州学岁纳二百六十贯,五年之间深为不易,学者旦夕阙食,而望利于五年之后,何补于事,而朝廷岁得二百六十贯,如江海之中增损涓滴,了无所觉,徒使一方士民,以为朝廷既已捐利与民,废罢市易务所放欠负,动以百万计,农商小民尚蒙圣泽,莫知纪极,而独于此饥寒儒素之士,惜毫末之费,犹欲以此追收市易之息,流传四方,为损不少。此乃有司出纳之吝,而非朝廷宽大之政也。臣以侍从,备位守臣,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伏望圣慈,特出宸断,尽以市易书版赐与州学,更不估价收钱,所贵稍服士心,以全国体,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帖黄。臣勘会市易务元造书版用钱一千九百五十一贯四百六十九文,自今日已前所收净利,已计一千八百九十九贯九百五十七文,今若赐与州学,除已收净利外,只是实破官本六十一贯五百一十二文。伏望详酌施行。”今惟《新唐书</a>》尚有传本,余则著录家罕有言及者,究不知当日刻书,有若干种也。
四、秘书省
《朝野杂记》、《中兴馆阁书目》者,孝宗淳熙中所修也。高宗始渡江,书籍散佚,绍兴初,有言贺方回</a>子孙鬻其故书于道者,上命有司悉市之。时芜湖县僧有蔡京</a>所寄书籍,因取之以实三馆。刘季高为宰相掾,又请以重赏访求之。五年二月,尚书</a>兵部侍郎王居正言,四库书籍多阙,乞下诸州县,将已刊到书版,不论经史子集小说异书,各印三帙赴本省,係民间者,官给纸墨工赁之值。从之。九月,大理评事诸葛行仁献书万卷于明,诏官一子。十三年初,建秘阁,又命绍兴府借陆宾家书缮藏之。十五年,遂以秦禧提举秘书省,掌求遗书。至是数十年,所藏益充牣,及命馆职为书目。其纲例皆仿《崇文总目</a>》,凡七十卷。陈囗(马癸)领其事。淳熙十三年九月,秘书郎莫叔光上言今承平滋久,四方之人,益以典籍为重,凡缙绅家世所藏善本,外之监司郡守搜访得之,往往锓版以为官书。然所在各自版行,与秘府初不相关,则未必其书非秘府之遗者也。乞诏诸路监司郡守,各以来路本郡书目解发至秘书省,听本省以《中兴馆阁书目》点对,如见得有未收之书,即移文本处取索印本,庶广秘府储,以增文治之盛。有旨令秘书省将未收书籍,径自关取。今《中兴馆阁书目》十卷,乃淳熙四年陈囗(马癸)撰,李焘</a>序,《续录》十卷,嘉定三年馆阁重编,其后次第补录,迄于咸淳。然今所传者,非完书也。按《直斋书录解题</a>》有《秘书省阙书目》一卷,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于逐书之下。今所传钞者,凡二卷,计书三千八百余种。道光壬辰,大兴徐松从《永乐大典</a>》录出,编为一卷,为传钞本,大略相同。蒋光煦《题四库阙书目》云:“阙编改定绍兴初,秘省香芸饱蠹鱼。不是纪闻留玉海</a>,定知七卷记求书。”(《玉海》《四库求书阙记》凡七卷)考《馆阁录》,秘书省石渠,在秘阁后道山堂前,东廊图书库、秘阁库、经库,西廊秘阁书库、印版书库、编修会要所,北为印书作。秘阁书库储藏诸州印版书六千九十八卷一千七百二十一册。又《咸淳临安志</a>》:秘书省书库,日历会要库各一,经史子集书籍库六,分列于右文殿外东西两庑。又有书版库在著庭之右。据此可见南宋百五十年典籍之大略矣。
附:
诸葛行仁,南宋藏书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家为布衣。进士出身,以富藏书而知名。当时越中有三大藏书家:一为左丞陆氏、一为尚书石氏,一为进士诸葛氏。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诏访求各地遗书,以充馆阁所藏,他奉进所藏书8546卷,受朝廷嘉奖,加封官职。
五、太学书版库
宋太学在前洋街,按《咸淳临安志》:绍兴十三年,临安守臣王囗(日奂)请即钱塘县西岳飞</a>宅造国子监,从之。监绘鲁国图,东丁为丞簿位,后为书库官位,中为堂。书版库在中门之内。绍兴九年,臣僚请下诸道郡学取旧监本书籍镂版颁行,从之。然所取多残阙。二十一年旨谕辅臣曰,监中阙书,令次第镂版,虽重有所费,不惜也。由是经籍复全。按《朝野杂记》:绍兴初,张彦实请刊监本,王瞻叔请摹印经书置学。宋时刻本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为下。而杭州所刻尤以监本为胜。如《十三经</a>注疏》、《史记</a>》、《汉书</a>》等,皆标题监本以别之。元大德中,九路刊《十七史》,太平路以《西汉书》率先,俾诸路取式,致工于武林。明南监取各路经史旧版重加修整,逮万历间,二监重刊经史,皆有以导之得先声也。
六、南宋诸刻
天水建都以来,杭州文事日盛。太学既刻经史诸书,以广流传,而外之公府私家,亦有足纪者。谨按《天禄琳琅》,《群经音辨</a>》为临安府学所刊,有临安府学教授等衔名。《汉官仪》为临安府所刊,末有绍兴九年三月临安府雕印字。又《田裕斋书目》,陶叔献《西汉文类》末有绍兴十年四月临安府雕印一行。姚铉</a>《唐文粹</a>》后,有“临安府今重行开雕唐文粹乙部,计贰拾册,已委官校正讫,绍兴九年正月日”一条,下列校刊衔名十一行。又《绛云楼书目》,周守忠《姬侍类偶》,嘉定十三年临安行在诸军粮料院幹办郑域所刻。余若《梦梁录》载,杭城市肆淳祐年有名相传者。太庙前尹家文字铺所刻《北户录</a>》见于《天禄琳琅》,《彩画三辅黄图</a>》见于周密</a>《烟云过眼录》,《续幽怪录》见于黄丕烈《士礼居藏书记》。又有张官人诸史子文籍铺,又《天禄琳琅》载《容斋三笔》后记,临安府鞔鼓桥南河西岸陈氏书籍印。考《杭州府志》,鞔鼓桥属仁和县境,今桥名尚沿其旧,与洪福桥、马家桥相次,在杭州府城内西北隅,当时书肆陈氏多有著名:思在大街,起在睦亲坊,皆非鞔鼓桥之书铺也。《士礼居藏书记》又载《寒山拾得诗》后有一条,杭州钱塘门内车桥南大街郭宅书铺印行。至《田裕斋书目》所载之《汉纪》三十卷,为绍兴间钱塘刻本,则不可考其为何处矣。
七、西湖书院【丁申</a>】
西湖书院,元改宋太学为之。内有书库,藏庋书版。泰定元年九月,山长陈袤《重整书目记》曰:文者,贯道之器。爰自竹简,更为梓刻,文始极盛,而道益彰。西湖精舍因故宋国监为之,凡经史子集,无虑二十余万,皆在焉。其成也,岂易易哉。近岁鼎新栋宇,工役勿遽,东迁西移,书版散失,甚则置诸雨淋日炙中,囗(马旁侵右)囗(马旁侵右)漫灭。一日,宪幕长张公昕,同寅赵公植、柴公茂,因奠谒次,顾而惜之,谓兴滞补弊,吾党事也。乃度地于尊经阁后,创屋五楹,为庋藏之所。俾权册长黄裳</a>、教导胡师安、司书王通</a>,督饬生作头顾文贵等,始自至治癸亥夏迄于泰定甲子春,以书目编类揆议补其阙。噫,昔人勤于经始,张公长贰善于继述,此志良可嘉也。是用纪其实绩,并见存书目,勒诸坚珉,以传不朽,非独为来者劝,抑亦斯文之幸也欤。
重整书目碑,经凡五十一种,《易古注》、《易注疏》、《易程氏传》、《书古注》、《易复斋说》、《书注疏》、《诗古注》、《诗注疏》、《谷梁古注》、《谷梁注疏》、《埤雅</a>》、《论语</a>古注》、《论语注疏</a>》、《论语讲义》、《仪礼</a>古注》、《仪礼经传》、《春秋</a>左传</a></a>注》、《春秋左传疏》、《公羊古注》、《公羊注疏</a>》、《孝经</a>注疏》、《孝经古注》、《古文孝经注》、《语孟集注》、《孟子</a>古注》、《孟子注疏》、《文公四书</a>》、《大学</a>衍义》、《国语</a>注》(补音)、《春秋高氏传》、《礼记</a>古注》、《礼记注疏》、《周礼</a>古注》、《周礼注疏</a>》、《仪礼注疏</a>》、《仪礼集说》、《陆氏礼象葬祭会要》、《政和五礼》、《文公家礼</a>》、《经典释文</a>》、《群经音辨》、《尔雅</a>古注》、《尔雅注</a>疏</a>》、《说文解字</a>》、《玉篇</a>》、《广韵》、《礼部韵略》、《毛氏增韵》、《博古图》、《孔氏增韵雅》、《文公小学</a>》。书史凡三十六种,大字《史记》、中字《史记》、《史记正义</a>》、《东汉书》、《西汉书》、《三国志</a>》、《南齐书</a>》、《北齐书</a>》、《宋书</a>》、《陈书</a>》、《梁书</a>》、《后魏书</a>》、《元辅表》、《刑统注疏》、《刑统申明》、《刑律文》、《成宪纲要》、《新唐书》、《五代史》(并纂误)、《荀氏</a>前汉记》、《袁氏后汉记》、《通鉴外纪》、《通历》、《资治通鉴</a>》、《武侯传》、《通鉴纲目》、《仁皇训典》、《唐书直笔</a>》、《子由古史</a>》、《唐六典</a>》、《救荒活民书</a>》、《临安志》、《崇文总目、《四库阙书》、《唐书音训》。子凡十一,《颜子》、《曾子</a>》、《荀子</a>》、《列子</a>》、《扬子》、《文中子</a>》、《太元温公注》、《太元集注》、《武经七书</a>》、《百将传</a>》、《新序</a>》。集凡二十四,《通典</a>》、《两汉蒙求</a>》、《韵类题选》、《回文类聚</a>》、《声律关键》、《西湖纪逸》、《农桑辑要</a>》、《韩昌黎文集》、《苏东坡</a>集》、《唐诗鼓吹</a>》、《张南轩文集》、《曹文贞公集》、《武功集</a>》、《金陀粹编》、《击壤集</a>》、《林和靖诗》、《吕忠穆公集》、《王魏公集》、《伐檀集</a>》、《王校理集》、《张西崖集》、《晦庵大全集》、《宋文鉴</a>》、《六臣文选</a>注》。
又至正二十二年八月,临海陈基</a>书目序曰:
“杭西湖书院,宋季太学故址也。宋渡江时,典章文物悉袭汴京之旧,既已裒辑经史百氏,为库聚之于学,又设官掌之,今书库版帙是也。德祐内附学废,今为肃政廉访司治所。至正二十八年,故翰林学士承旨东平徐公,持浙西行部使者节,即治所西偏为书院,祀先圣宣师及唐白居易</a>、宋苏轼、林逋</a>三贤,后为讲堂,设东西序,为斋以处师弟子员,又后为尊经阁。阁之北为书库,收拾宋学旧籍,设司书者掌之,宋御书石经、孔门七十二子画像石刻咸在焉。书院有义田,岁入其租以供二丁祭及书刻之用。事达中书,匾以今额,且署山长司存,与他学官埒。于是西湖之书院,书院之有书库,实昉自徐公。此其大较也。由至元迄今,嗣持部使者节于此者,春秋朔望,踵徐公故事行之,未之或改也。独书库屋圯版缺,或有所未备。杭之有志者,间以私力补之,而事不克继。至正十七年九月间,尊经阁坏圯,书库亦倾。今江浙行中书平章兼同知行枢密院事吴陵张公,曾力而新之,顾书版散失埋没,所得瓦砾中者,往往刓毁蠹朽。至正二十一年公复釐之,俾左右司员外郎陈基钱用董其役,庀工于是年十月一日,所重刻经史子集欠缺以版计者七千八百九十有三,以字计者三百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五十有二以。所缮补各书,损毁漫灭,以版计 者一千六百七十有一,以字计者二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二,用粟以石计者一千三百有奇,木以株计者九百三十,书手刊工以人计者九十有二。对读校正则余姚州判官宇文桂,山长沈裕,广德路学正马盛,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凌云翰</a>,布衣张庸,斋长宋良、陈景贤也。明年七月二十三日工竣。饬司书秋德桂、杭府史周羽以次类编,藏之经阁书库,秩如也。先是库屋洎书架皆朽坏,至有取而为薪者,今悉修完。工既毕,俾为书目,且序其首,并刻石库中。夫经史所载,皆历古圣贤建中立极修己治人之道。后之为天下国家者,必于是取法焉。传曰,文武之道,布在方策。不可诬也。下至百家诸子之书,必有裨世教者,然后与圣经贤传并存不朽。秦汉而降,迄唐至于五季,上下千数百年,治道有得失,亨国有久促,君子皆以为书籍之存亡,岂欺也哉。宋三百年来,大儒彬彬辈出,务因先王旧章推而明之,其道大著,中更靖康之变,凡百王诗书礼乐相沿以为轨则者,随宋播越,流落东国。国初收拾散佚,仅存十一于千百,斯文之绪,不绝如线。西湖书院版库乃其一也。承平日久,士大夫家诵而人习之,非一日也。海内兵兴,四方驿骚,天下简册所在或存或亡,盖未可考也。杭以崎岖百战之余,而宋学旧版赖公以不亡,基等不敏,亦辱与执事者手订而目校之惟谨,可谓幸矣。嗟夫,徐公整辑于北南宁谧之时,今公缮完于兵戈抢攘之际,天之未丧斯文也,或尚在兹乎。序而传之,以告来者,不敢让也。”
按元黄文献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西湖书院实宋之太学,规制尤甚旧,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官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版库具在。至元二十八年承旨徐公文贞治杭,以其建置之详,达于中书,俾书院额立山长,书库之所长悉隶焉。郡人朱庆宗捐宜兴州田二百七十五亩归于书院,别储以待书库之用。此整书记书目序所未及也。元时,杭州刻本承宋之遗,为诸路冠。故《宋》《辽》《金》三史奉旨刻于杭州路。苏天爵</a>《元文类</a>》,至正二年奉旨发西湖刊行,足徵刻工之精矣。观目中所列,皆有传本,间有一二如《西湖纪逸》、《张西岩集</a>》近世罕覩。当时所刻,想无题识,如睦亲坊棚北等字,藏书家亦莫能道之者。考《元史</a>》至元十五年三月,遣使至杭州取在官书籍版刻至京师,目中所载凡一百二十二种,或为当时所遗。又相传宋刊书版,入元皆辇而之北,惟存临安一志,更不足信。惟《田裕斋书目》载,马端临</a>《文献通考</a>》初刻于泰定元年,置版西湖书院。至正五年,江浙儒学提举余谦重为订正补刊,是书与碑刻于同时未及列入。惜至正二十一年之书目不传,无从考证耳。
八、尊经阁【丁申】
杭州府学在宋为京学,绍兴初,以慧安寺故基改建。嘉定九年,教授袁肃、黄灏拓而大之。迨绍定、淳祐间,叠加修葺,元至正间,一毁于寇,再毁于火。康里帖木烈思、夏思忠两次修葺。明洪武七年,杭州府知府王德宣奉诏重建。德宣捐俸置书,凡三十一部,若《史记》、《前汉书</a>》、《后汉书</a>》、《三国志》、《晋书</a>》、《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a>》、《隋书</a>》、《唐书》、《五代史》、《通鉴纲目》、《通鉴外纪》、《文献通考》、《杜氏通典》、《古史》、《临安志》、、《高氏春秋》、《许氏说文》、《刘向</a>新序》、《文公家礼》、《孝经正义》、《丙丁龟鉴》、《平宋录</a>》、《息心铨要》、《西湖纪遗》、《救荒少民书》。永乐间,朝廷赐书凡一十七部,若《御制大诰三编》、《孝顺事实》、《为善阴骘》、《性理大全</a>》、《四书大全</a>》、《诗传大全</a>》、《周易</a>大全》、《书传大全</a>》、《春秋大全</a>》、《礼记大全</a>》、《书传会选</a>》、《孟子节文》、《五伦书》、《古今列女传</a>》、《仁孝皇后</a>劝善书》、《大明律》、《诸司职掌</a>》,见于成化杭府志者,可得而考焉。
迨正德十二年,知府留志淑迁仁和县学石经于戟门外、道统十三赞于尊经阁下,大学士丹徒杨一清</a>为记。提学副使刘瑞悼学无藏书,请以刑金购求诸书,藏尊经阁,命训导专领之。又刻圣经于明伦堂屏上,而学之规模大备。瑞自为记,曰:
杭会郡也,华侈甲天下,而学无藏书,颁于廷者惟经、惟四书、惟性理、惟孝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五伦,官所置仅汉宋诸史,瑞董学又明年,请于按浙监察御史宋公,慨然曰:“吾方石经是葺,斯举也,盍并图之。夫有书而不读,君子病焉,况无书乎?”于是出刑金貯于府者,遣训导林凤鸣、刘銛往求焉。越四月书至,约计万卷,经史子集秩然略备,椟藏于阁,命一训导专领之。师生诵观,籍其出纳惟谨,其名数备之石,皆公命也。既成,瑞进师生告之曰:子知监察公之厚尔庠校者至且远乎。古之君子,道足以表世则物,而功化之盛,极于康海</a>,宇涵蠢动,参天两地,莫之尚也。未有不学而成者,吾夫子设教,故曰博约,曰多闻见,曰前言往行畜其德,从可知矣。季路谓何必读书,直以佞斥之,于戏,读书者学之始终也。读天下之书,斯可与论天下之事矣,此监察公藏书之意也。公嗣名卿家学,持宪侃侃,博闻好古,藻翰瓌玮,非世俗吏可能故,故举措厪于风教若是,尔师生其遇哉。有言者曰,求道者五经</a>四书足矣。奚以多为,多言者道之害也。嗟乎,此非知道者,信斯言也。淫哇郑卫,诗所宜删,宋万许止,春秋所宜削,吾夫子不然,岂独默无意也。故曰,道无往而不存,言非眇而可略。夫经者天也,史者四时五行也。诸子集成者万汇也。天者道之源也,宰物而不宰于物者也。四时五行经纬于天而不容已者也。乃若万汇斯微矣。飞者跃者纤者巨者蠢而动者,各声声色色于覆帱,虽或反戾恣睢以逞,天亦莫之绝也。其诸子集之谓乎。简之裁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故曰为天地立心,持是心以读天下之书,无难矣。读书之要,子朱子告其君者具在,尔师生其从事焉。知府留侯志淑以记请书之,使后之求公者有考也。
碑阴详列书目,《易经</a>大全》一部计一十二册,《书经</a>大全》一部计五册,《诗经</a>大全》一部计四册,《礼记大全》一部计一十八册、《春秋大全》一部计一十六册,《四书大全》一部计二十册,《孔子</a>家语》一册,《仪礼经传通解</a>》一部计五十册,《大戴礼记</a>》计一册,《礼书</a>》一部计一十册,《乐书</a>》一部计一十册,《十三经注疏》二部共计一百六十册,《性理大全》一部计二十九册,《朱子大全》二部共计八十册,《朱子三书》一部计二册,《史记》二部共计四十册,《前汉书》二部共计四十囗册,《后汉书》一部计二十四册,《晋书》一部计二十九册,《南史</a>》二部共计三十二册,《北史</a>》二部共计四十八册,《魏书》二部共计六十册,《宋书》二部共计六十册,《梁书》二部共计二十册,《陈书》二部共计一十二册,《南齐书》二部共计二十三册,《北齐书》二部共计三十六册,《后周书》一部计一十册,《隋书》二部共计三十八册,《唐书》二部共计九十册,《五代史》二部共计一十六册,《宋史</a>》一部计七十册,《元史》二部共计八十册,《通鉴前编》三部共计二十四册,《通鉴纲目》二部共计六十八册,《三国志》一部计一十册,《十七史》二部共计五十九册,《少微通鉴》二部共计一十二册,《通志</a>略》一部计一百二十册,《国语》一部计四册,《战国策</a>》二部共计九册,《桯史</a>》一部计二册,《世史正编》二部共计二十册,《宋元鉴》二部共计一十二册,《六子全书</a>》一部计一十四册,《吕氏春秋</a>》一部计四册,《王充</a>论衡</a>》一部计六册,《韩柳文》一部计八册,《六书统》一部计一十四册,《书学正韵》一部计一十六册,《太玄本旨》一部计二册,《文献通考》一部计六十册,《玉海》一部计十八册,《集事渊海》一部计三十二册,《事文类聚》一部计三十七册,《韵府群玉</a>》一部计一十册,《翰林全书》一部计二十册,《事林广记</a>》一部计三册,《埤雅》一部计二册,《读书记》一部计三十册,《宋文鉴》一部计二十册,《文章正宗</a>附续》一部计一十八册,《东莱博议》一部计二册,《大学衍义</a>补</a>》二部共计五十二册,《地理大全》计一十一册,《玉机微义</a>》一部计六册,《名臣奏议》一部计三十册,《陆宣公奏议》一部计四册,《汉隽》一部计三册,《李忠定公奏议》一部计一十册,一、《于少保奏议》二部共计一十二册,《王鲁斋研几图》计一册,《古今识鉴》计一册,《锦绣策》计一册,《止斋论祖》计一册,《脉诀</a>俗解》计一册,《类博稿</a>》一部计二册,《苏文集》一部计六册,《朱文公召寓录囗渭南文集</a>》一部计一十册,《叶水心文集》一部计六册,《梅溪文集》一部计一十册,《止斋文集</a>》一部计六册,《诚意伯文集</a>》一部计一十册,《苏平仲文集》一部计四册,《木钟集</a>》一部计四册,《鹿城书院集》计一册,《儒志编</a>》计一册,《逊志斋集</a>》一部计一十册,《杨文懿公文集》一部计四册,《杨文懿公敷奏集》一部计四册,《魏文靖公文集》一部计四册,《姚文敏公文集》一部计三册,《郑氏麟溪集》一部计四册,《郑氏旌义编》一册,《忠简公文集》计一册,《疑辨录》一部计三册,《竹斋集</a>》一部计二册,《钓台集》一部计二册,《严陵八景诗》计一册,《洪武正韵</a>》一部计五册,《皇明政要》一部计三册,《孝顺事实》一部计六册,《劝善书》一部计一十九册,《为善阴骘》一部计一十四册,《五伦书》三部共计七十八册,《大明一统志</a></a>》二部共计四十八册,《大明会典</a>》三部共计一百九册,《八闽志》二部共计四十册,《嘉兴府志》一部计九册,《桐乡县志》一部计一册,《湖州府志》一部计六册,《武康县志》一部计一册,《会稽县志》一部计一十册,《上虞县志》一部计二册,《萧山县志》一部计二册,《嵊县志》一部计四册,《宁波府志》一部计四册,《慈谿县志》一部计四册,《赤城新旧志》一部计一十册,《宁海县志》一部计二册,《金华府志》一部计四册,《兰溪县志》一部计二册,《严州府志》一部计十册,《遂安县志》计一册,《温州府志》一部计六册,《处州府志》一部计六册,《吴兴名贤录》一部计四册,凡一百二十九种,洵足备多士之弦诵矣。
九、虎林书院【丁申】
虎林书院在郡城清河坊北,元时为平准行库,明因之。正统间,命内臣镇守,改为府。嘉靖间,革镇守,改吴山书院。后有大臣以镇抚至,仍居其处,及新建抚院,此名旧府,为散署。万历三十六年改建书院,聂心汤有记。中有藏书楼,黄汝亨为记云:虎林未有书院,有这,自中丞甘公始,而邑聂侯纯中督成之。门以内为明贤堂,进为凝道堂,又进为友仁堂,堂左右为六馆,为孝廉博士馆,群郡邑诸士绅与海内名贤相切劘,讲习其间。最后则为藏书楼,以貯载籍,而属寓庸黄子为记,寓庸子曰,噫,多乎哉,多乎哉。易不云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夫素表之辞,文字弗逮也。象外之旨,神明所贵也。故惠子</a>五车,中郎万卷,左史能读,中垒博极,沈酣糟粕,渔猎渊薮,将以侈富而惊愚也,非所以凝道而统性也。是以庄生贻讥于斵轮,程子垂诫于玩物,浸于书谓之淫,痼于书谓之癖。二三君子,尊闻而行知,考德而问业,可矣。为者有常,知者不言。奚书之事而多藏为。聂子进而请曰,不然,书不尽言,故繇辞以宣;言不尽意,故模象而示。道以人凝,文以载道,书以载文。羲画既辟,乃有六艺,诸史代陈,百家攸萃。是故以道阴阳,以考政事,以理性情,以肃名义,以摄威仪,以宣律吕。三才之精,万物之类,皇帝王霸之乘,贤否得失之林,元会世运消息理乱之遽更,不有书也,其何以识。一物不知,君子所耻,寡见尠闻,学者所陋。舍问学而性奚尊焉,离博文而礼安措焉,故孔壁留而经存,周藏遗而道演,天之未丧,文不在兹,益神智,贲化成,所从来矣,恶得而废诸。寓庸子曰,辩哉,辩哉,去彼取此,其以明哉。虽然,张毅内热,单豹外伤,为害敌也,挟筴以游,博塞而逐,亡羊等也。有阴阳而后易,有性情而后诗,有卑高而后礼,六经百氏,莫不皆然,故克己复礼</a>者,博文之归也;宽居仁行者,聚学之旨也。悟则书为筌蹏,迷即书为蔀屋。以道通书,谓之畜德,以书博道,谓之丧志。斯不多之秘奥,神理之津筏乎。藏珠于渊,藏舟于山,藏天下于天下,圣人之所洗心于密,贤者之所望崖而反也。知乎此者,藏几乎。聂子正襟拂席而起曰,吾师乎,吾师乎,道一而已,书实无纪,可得而闻,一唯斯启。汤也不敏,愿书为记。黄子瞿然避座曰,恶,何敢当,何敢当。抑师蚁以水,师马以途,物微而旨喻,爰以授之副墨,证有道焉。
十、杭州诸公署镂版【丁申】
陈善《万历杭府志》载诸公署镂版凡五处:
巡抚都察院所刊者为《皇明经济录》四十一卷、《筹海图编</a>》十三卷、《督抚奏议》六卷、《续督抚奏议》六卷,俱总督都御史胡宗宪</a>编;《诸史将略》十六卷,知府毛纲、钱塘教谕黄议编;《大学衍义补纂要》六卷、《余庆录》一卷,俱巡抚都御史徐栻编;《矿防考》、《海防考》、《水兵律令》、《水兵操法》、《陆兵操法》和一卷,俱巡抚都御史谷中虚撰。
布政司所刊者为《礼经会元</a>》四卷、《史纂左编》一百四十卷、《国朝宪章录》四十二卷、《宪章类编》四十二卷、《皇明诏令》二十一卷、《大明律例》七卷、《问刑条例》六卷、《军政事例》六卷、《军政条例》四卷、《赋役成规》一卷、《均平录》一卷、《广舆图》一卷、《浙江通志》七十二卷、《横渠易说</a>》二卷、《仪礼经传》二十三卷、《续仪礼经传》三十六卷、《律吕元声考注》二卷、《类证本草》三十卷、《食物本草医方选要》十二卷、《经验良方》十一卷、《本草医旨脉诀》一卷、《卫生易简方</a>》四卷、《太上感应篇</a>》一卷、《文章轨范</a>》十卷、《陶靖节集》十卷、《皇明诗钞》二卷、《古乐府》十卷。
按察司所刊者为《乡校礼辑》一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文章正宗》三十卷、《条例备考》二十四卷、《大唐六典》三十卷、《疑狱集</a>》十卷、《军政条例摘抄》十卷、《官箴</a>集》二卷、《王恭</a>毅公驳稿》二卷、《越绝书</a>》十五卷、《六书正譌》六卷、《韩氏医通</a>》一卷、《臞仙肘后经》二卷、《欧阳文集》四卷、《岳武穆集》十卷、《钓台集》十卷。
两浙运司所刊者为《两浙鹾志》若干卷,巡按御史唐臣撰、《两浙盐法条例》五十卷、《钦依盐法要览》、《要览续编》共十四卷、《行盐事宜》六卷、《招商事宜》一卷、《场所公费事宜》一卷、《金陀粹编》二十卷、《续编》二十四卷、《四库集注》十九卷、《大明律例》七卷。
杭州府所刊者为《守令懿范》四卷、《洗冤录》一卷、《日本考略</a>》一卷、《陆王二先生要语》二卷、《百忍箴》四卷、《灵棋经</a>》一卷、《杭州府志》六十三卷、《西湖游览志</a>》二十四卷、《志余》二十六卷、《武林旧事</a>》十卷、《杭州府水利图说》一卷、《于忠肃公奏议》十卷。
亦足见当时地方大吏留意典籍,与今日异也。
十一、杭州官刻书【丁申】
周宏祖辑《古今书刻》内载,浙江布政司所刻,有《东汉文鉴》、《西汉文鉴》、《说文》、《救荒活民补遗》、《诸司职掌》、《仪礼经传》、《律吕元声》、《近思录</a>》、《七修类稿</a>》、《筹海图编》、《大明律》、《证类本草</a>》、《国朝宪章》、《食物本草》、《经验良方》、《医方选要》、《史纂》,凡十七种。
按察司所刻,有《疑狱集》、《官箴集要》、《大明律》、《竹枝词》、《桯史》、《唐鉴</a>》、《资治通鉴》、《条例备考》、《六书正讹》、《羲之十七帖》、《肘后经》,凡十一种。
杭州府所刻,有《大唐六典》、《四书集注</a>》、《武林遗事》、《礼经会元》、《原病式》、《周礼》、《始丰稿</a>》、《千家全注唐诗》、《元诗体要</a>》、《韵海》、《唐诗类编》、《宋学士文粹》、《算方大全》、《咏物新题》、《雪溪渔唱》、《万竹山房集帖》、《龙门子》、《群珠摘翠》、《养生杂贴》、《刘伯温</a>文集》、《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四书白文》、《温公我箴集》、《精忠录》、《林和靖集</a>》、《近思录》、《太白山人诗》、《荩斋医要》、《西湖游览志》,凡三十种。
今则枣梨久蠹,缃缥罕存,搜访卅年,遗椠仅遇,殊增思古之感。
十二、杭州府学官书【丁申】
杭学为浙藩之冠,人文之美甲他郡。入是学者,读有用之书,储有用之才,文章华国,固有以也。本朝顺治</a>五年,巡台诸司,各捐金修葺。十五年,李公率泰等增修,秦公世祯重兴礼乐,规模始备。学有尊经阁,本南宋稽古阁遗址,旧藏书籍,岁久散佚。秦公世祯更命张公安茂纂辑《礼乐全书》,增购书籍,备多士弦诵。康熙</a>四十五年颁《御制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等书。五十二年《御纂朱子全书</a>》成,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a>》成,皆颁发各直省学宫,以广诵习。雍正</a>元年颁《钦定孝经衍义</a>》一书,三年议准将《圣谕广训</a>》、《御制朋党论》颁发各省学政刊刻刷印,赍送处学。乾隆</a></a>九年奏准《御纂性理精义</a>》、《书诗春秋三经传辩彙纂》诸书虽经颁发,然士子众多,不足以资钞诵,令各省督抚藩司多行刷印,每学每种经发二部,以备士子钞诵,其《御纂三礼</a>》告成后,再行颁给。又议准“三通”诸书,令各督抚酌量置办。乾隆元年议准,《律书渊源》应颁发直省所属各学,又议准各督抚省会书院并有尊经阁之府州县学,应将十三经、二十四史</a>诸书购买颁发,交与各该学考官接管。二年奏准,《日讲四书解义</a>》,每省各颁一部,十五年议准,《御纂三礼》甫经告成,奉旨颁发各省。二十九年奉上谕,颁《周易述</a>义》、《诗义折中</a>》、《春秋直解》于学宫,三十年颁发《御制诗</a>初集》、《二集》、《御制文初集》恭藏学中。二百年来,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宜乎文教日新,圣功益懋也。
十三、敷文书院【丁申】
敷文书院在万松岭,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政周本以废报恩寺,改奉先圣像,名万松书院,征圣裔孔衢、孔绩来供祠事。嘉靖三十三年重建,新建伯王守仁</a>撰记。万历五年,建继道堂于毓秀阁北,圣裔尚礼摹镌圣像于石</a>,祀堂中。八年,朝议毁各书院,惟此以巡按御史谢公师启、佥事乔公因阜之请,得不毁。我朝康熙十年,范公承谟重修,改为太和书院。仁庙南巡,御书浙水敷文扁额,并颁《古文渊鉴》、《渊鉴类函</a>》、《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书,藏于院内。徐公元梦又修,更名敷文书院,增构存诚阁,恭藏赐书。黄公炳捐置学田。
乾隆十六年奉上谕,经史,学之根柢也。会城书院聚黉庠之秀而砥砺之,尤宜示之正学,朕时巡所至,若江宁之钟山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杭州之敷文书院,各赐武英殿所刊之十三经、二十四史一部,资髦士稽古之学,先后翠华临幸,召试士子,曡奉明诏,颁赐各书,恭藏院中,俾诸生观摩有自。居院中者敢不勤学稽古,以仰副文治之隆哉。
十四、仁和学【丁申】
仁和学书籍,见于赵公世安县志,旧存者凡三十部,年久皆废:《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通鉴纲目》、《文献通考》、《杜氏通典》、《古史》、《临安志》、《高氏春秋》、《许氏说文》、《刘向新序》、《文公家礼》、《孝经正义》、《丙丁龟鉴》、《平宋录》、《息心诠要》、《西湖纪遗》、《救荒活民书》。
钦颁者凡二十九部,今无存。《御制大诰三篇》、《为善阴骘》五本、《性理大全》二十九本、《易经大全》一十二本、《书经大全》五本、《诗经大全》十二本、《春秋大全》十八本、《礼记大全》十八本、《四书大全》二十本、《五伦书》六十二本、《温公资治通鉴》八十本、《程氏遗书分类》六本、《资治通鉴纲目</a>》四十本、《续资治通鉴</a>纲目》二十六本、《易经注疏》四本、《书经注疏》五本、《诗经注疏》十五本、《周礼注疏》五本、《礼记注疏》十六本、《春秋左传注疏</a>》二十本、《春秋公羊传</a></a>注疏》六本、《春秋谷梁传</a></a>注疏》三本、《孝经注疏</a>》一本、《论语注疏》二本、《孟子注疏》四本、《仪礼注疏》八本、《尔雅注疏》三本、《史学》二本、《原正譌考》二本。
又提学道发下书凡七部:《五经注疏》八十本、《礼书》十五本、《三礼考注》八十本、《乐书》十五本、《明伦大典》五本、《大狩龙飞录》二本、《文章正宗》二十本、《胡三省</a>注司马光</a>资治通鉴》二本。
以上书目,考沈朝宣旧志所载,虽有缺轶,尚多存者,亦可见盛时学校,犹有古意。隆万以来,士子专尚制义,习为浮华,不知古学,毋论学无藏书,即有残篇断简,亦饱蠹鱼之腹,可胜浩叹哉。学在杭郡庠之右,明天顺间,由前洋街改建于此。
十五、浙江采集遗书【丁申】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初七日奉谕,江浙人文渊薮,其流传较别省更多。果能切实搜寻,自无不渐臻美备,闻东南从前藏书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皆其著名者,余亦指不胜屈,并有原藏书目,至今尚为人传录者。即其子孙不能保守而辗转流播,仍为他姓所有,第须寻原究委,自不致湮没人间,纵或散落他方,为之随处踪求,亦不难于荟萃。又闻苏州有一种贾客,惟事收卖旧书,如山塘开铺之金姓者,乃专门世业,于古书存佚原委,颇能谙悉。又湖州向多贾客书船,平时在各处州县兑卖书籍,与藏书家往来最熟,其于某处旧有某书,曾购某本,问之无不深知。如能向此等人善为谘询,详加物色,因而四处借钞,仍将原书迅速发还,谅无不踊跃从事。至书中即有忌讳字面并无防碍,现降谕旨甚明,即使将来进到时其中或有妄诞字句,不应留以贻惑后学者,亦不过将书燬弃,转谕其家,不必收存,与藏书之人并无干涉,必不肯因此加罪。至督抚等经手彙送,更无关碍,又何所用其疑畏乎?
三十九年,浙江巡抚三宝序云,“曡奉明诏,开诚布公,悉蠲禁忌。大哉王言,如日中天,万物咸覩,浙人士亦遂踊跃奋兴,竞出所藏以献。其最著者如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及吴玉墀、孙仰曾、汪汝瑮等,各献书五六七百种至二百种以上,其余各郡邑掇拾呈缴,收自故家,购于书肆,无稍滋累。于是旧本四出,骈集麇至。臣董率诸局员,矢勤矢慎,整理篇帙,检别重複,及冗琐无当者,以次叙目入告,统计前后自壬辰冬迄甲午夏,凡奏书十二次,为种四千五百二十三,为卷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五,不分卷者二千九十二册。”可谓盛矣。
嘉善县学训导姚江黄璋识云,浙中曡奉恩纶,谆切开谕,藏书家捆载麇至,移局太平坊,列屋兼辆,充牣其中。每奏一次,少百余种,多或数百至千余种不等,同事四五人,分手赶办,每书开叙姓氏爵里,节略必查检他书,而其时又迫于期限,囗囗连日夕不辍,头目为晕。自壬辰冬至乙未夏作十四次奏进,每次皆然。癸巳秋,璋与同事朱君休度、张君羲年商榷,谓吾辈此番之事,等于烟云过眼,盍稍述其梗概,付之剞劂氏,以为浙中掌故乎?爰取前所奏底稿,重加类次,分为自甲至癸十集,其十次以下则分为闰集。襄其事者陶君廷珍、唐君虞、朱君文藻也。
总目甲集为易类、书类、诗类,乙集为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通礼类、春秋类,丙集为论语类(附逸语)、孝经类、孟子类、四书类、群经类、乐类、尔雅类、小学类、六书类,丁集为通史类、编年类、别史类、霸史类、杂史类、掌故类一(总类)、掌故类二(职官)、掌故类三(食货)、掌故类四(仪制)、掌故类五(兵刑)、掌故类六(河渠)、掌故类七(水利)、掌故类八(营造),戊集为传记类一(总类)、传记类二(以时代为次)、传记类三(以地为次)、地理类四(异域)、史钞类、史学类、谱系类,己集为儒家类、杂家类、说家类一(总类),庚集为说家类二(文格诗话)、说家类三(金石书画)、说家类四(小说)、艺玩类、类事类、丛书类、天文术算类、五行类、兵家类、农家类、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辛集为总集类一(以时代为次)、总集类二(以地为次)、楚辞</a>类、别集类一(唐),壬集为别集类二(宋)、别集类三(宋)、别集类四(金元),癸集上为别集类五(明)、别集类六(明),癸集下为别集类七(明)、别集类八(国朝)、闰集(编次照前例,不列细目)。
按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馆征访天下遗书,武英殿移取九百种,在京各官进呈九百八十三种,直隶总督进呈二百三十八种,奉天府尹进呈三种,两江总督进呈一千三百六十五种,安徽巡抚进呈五百二十三种,江苏巡抚进呈一千七百二十六种,浙江巡抚进呈四千五百八十八种,福建巡抚进呈二百五种,江西巡抚进呈八百五十九种,河南巡抚进呈一百十三种,山东巡抚进呈三百七十二种,山西巡抚进呈八十八种,湖南巡抚进呈四十六种,陕西巡抚进呈一百五种,湖北巡抚进呈八十四种,广东巡抚进呈十二种,云南巡抚进呈四种,两淮盐院进呈一千五百七十五种,共採访得书一万三千七百八十一种。《永乐大典》重纂修得三百二十一种,总不若浙江进呈总数之多云。蒋恭煦有《浙江采集遗书总目诗》,云:“丹诏征文下彩鸾,收藏浙水例原宽,图书自拜天家赐,十卷犹留甲午刊。”
十六、重刊聚珍版诸书【丁申】
乾隆甲午五月,诏儒臣彙集《永乐大典》内散见之书,重辑成编,及世所罕觏者,以活字版印行,赐名聚珍版书,每种冠以御题五言诗十韵,前系小序。越三载,丁酉九月,颁发其书于江南五省,敕所在锓勒通行,用广流布,一时承命开雕者,江南凡八种,江西凡五十四种,福建凡一百二十三种,浙江凡三十九种,卷帙多寡不一,以福建为最富,以浙江为最精。浙江旧多藏书家,拜《图书集成》、《佩文韵府</a>》之赐者六人,沐浴教泽,踊跃咸奋,爰仿内府袖珍版式,取便箧衍,重刊成书,闽浙总督钟音、浙江巡抚王亶望、学政彭元瑞、布政司孙含中、按察司国栋、督粮道陆允镇、盐驿道噶尔弼善恭纪于后,督刊者杭州知府邵齐然,校字者钱塘教谕韩义、淳安教谕厉绳、泰顺教谕姚廷玑、试用训导孙丽春,承刊者大理寺寺丞衔汪汝瑮、盐运司运同衔孙仰曾、国子监生鲍士恭、钱塘学廩生员汪庚,书凡二十函,一百二十四册,谨遵殿本元定价值,共计纹银十二两五钱八釐五毫九丝二忽。省城振绮堂汪氏、寿松堂孙氏、大知堂汪氏、知不足斋鲍氏公印通行,皆进书之家而承刊者,世又称三单本</a>,迄今百余年,全帙亦罕觏矣。
十七、浙江巡抚续进书【丁申】
仁宗睿皇帝因阮文达奏进四库未著录之本一百七十四种,赐名《宛委别藏》,以补全书所阙。仰见金匮石渠,蔚然美备,固非宋之崇文、明之文渊所可比美也。蒋光煦题《研经室外集》绝句云:“遗书一百七十五,曾向丹墀奏进来。原委已教何(梦华)鲍(渌饮)订,好从纪陆嗣高才。”
阮梅叔亨纪云:“兄官学政巡抚时,留意于东南秘书,或借自江南旧家,或购之苏州番舶,或得这书坊,或钞自友人,凡宋元以前,为四库所未收,存目所未载者,不下百种。为兄访求购借者,浙之鲍以文廷博、何梦华元锡、严厚民杰之力居多。丙丁寅卯间,兄奉讳家居,次第校写,共得六十种,每种皆仿四库书式,加以提要一篇,丁卯冬服阙入觐,进呈乙览,蒙赐披阅,奖赏有加。戊辰己巳复抚浙,续写四十种进呈,亦各为提要一篇,其书亦间有副本,藏于文选楼中。”
阮福又谨记云:家大人在浙时,曾购得四库未收古书进呈内府,每进一书,必仿四库提要之式,奏进提要一篇。凡所考论,皆从采访之处,先查此书原委,继而又属鲍廷博、何元锡诸君子参互审订,家大人亲加改定纂写,而后奏之。十数年久,进书一百数十部,此提要散藏于扬州及大兄京邸,福因偕弟祜孔厚校刻《研经室集》,请录刊提要于集内,家大人谕,此篇半不出于己,即一篇之中,创改亦复居半,文不必存,而书应存,可别而题之曰《外集》。凡为经二十四部,史四十部,子五十五部,集五十四部,凡一百七十有三。按原目分五卷,不按四库次第,内严器之《明理论》,已见《钦定四库提要》,不再重列,蒋光煦诗云“七十有五”,岂别有一本欤?
十八、灵隐书藏【丁申】
嘉庆十四年,仪征阮文达巡抚浙江,即灵隐大悲阁后创建书藏,文达撰记曰:
《周礼》,掌夫掌官契以治藏。《史记》:老子</a>为周守藏室之史。藏书曰藏,古矣。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收藏之与藏室,无二音也。汉以后,曰观、曰阁、曰库,而不名藏。《隋书》释典大备,乃有开元释藏之目。释道之名藏,盖亦摭儒家之古名也。明侯官曹学佺</a>谓释道有藏,儒何独无藏,欲聚书鼎立。其意甚善,而数典未详。嘉庆十四年,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诸集将成,覃溪先生寓书于紫阳院长石琢堂状元曰:“《复初斋集》刻成,为我置一部于灵隐。”仲春十九日,元与顾星桥、陈桂堂两院长,暨琢堂状元、郭频伽、何梦华上舍、刘春桥、顾简塘、赵晋斋文学,同过灵隐食蔬笋,语及藏《复初斋集》事,诸君子复申其议曰:“史迁之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白少傅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孙洙得《古文苑</a>》于佛龛;皆因宽闲远僻之地可传久也。今《复初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愿以其所著所刻所写所藏之书藏灵隐者,皆裒之,其为藏也大矣!”元曰:“诺。”乃于大悲佛阁后造木厨,以唐“鹫岭郁岧峣”诗字编为号,选云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录管钥之。别订条例,使可永守。复刻一铜章,遍印其书,而大书其阁曰“灵隐书藏”。盖缘始于《复初》诸集,而成诸君子立藏之议也。遂记之。
嘉庆十四年夏五月庚申朔,同顾星桥吏部宗泰、陈古华太守廷庆、石状元韫玉三院长、暨朱淑堂后部为弼、蒋秋吟太史诗华、秋槎瑞璜、何梦华元锡、王柳邨豫、项秋子墉、张秋水鉴诸君子集灵隐,置书藏纪事:“《尚书》未百篇,《春秋》疑断烂。列史志艺文,分卷本亿万。传之千百年,存世不及半。近代多书楼,难聚易分散。或者古名山,与俗隔厓岸。岧峣灵隐峰,琳宫敞楼观。共为藏书来,藏室特修建。学人苦著书,难杀竹青汗。若非见著录,何必弄柔翰。舟车易遗亡,水火为患难。子孙重田园,弃此等涂炭。朋友诺黄金,文字任失窜。或以经覆瓿,或以诗投溷。当年无副本,佚后每长叹。岂如香山寺,全集不散乱。名家勒巨帙,精神本注贯。逸民老田间,不见亦无闷。虽不待藏传,得藏亦所愿。我今立藏法,似定禅家案。诸友以书来,收藏持一券。他年七十厨,卷轴积无算。或有访书人,伏阁细披看。古人好事心,试共后人论。既泛西湖舟,旋饱蔬筍饭。出寺夕阳残,鹫岭风泉涣。”
其条例凡九: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一、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滿“鷲”字号厨,再收“岭”字号厨;一、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一、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籤,以便查检;一、守藏僧二人,由盐运司月给香镫银六两,其送书来者,或给以钱,则积之以为修书增厨之用,不给勿索;一、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纵有繙阅之人,但在阁中,毋出阁门,寺僧有鬻借霉乱者,外人有携窃涂损者,皆究之;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经、史、子、集填注之,疑者阙之;一、唐人诗内複“对”“天”二字,将来编为“后对”“后天”二字;一、守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举明静谨细之僧充补之。
当时郭(鹿吝)为《后记》,翁方纲</a>、杨凤苞、李富孙、陈文述、曹言纯诸先生俱有题咏,洵属湖山韵事。复初先生诗作于嘉庆己巳,清词丽句,允称杰作。诗云:“灵隐藏书事孰始,始自杭刻朱翁诗。朱公未及藏记读,阮公索我书之碑。我诗已愧阮公刻,缘此议藏能毋嗤。同人去夏集湖上,石子镌我禅壁词。佥曰一集未盈箧,盍仿曹氏书仓为。遂启佛阁厨七十,以备续庋签装治。主以二僧编以例,匡庐白石宁闻兹。石子书来趣函寄,正我盥写金经时。古称大都与通邑,名山藏</a>副于京师。名山名刹更增重,岂比家刻传其私。苟非悬之免指摘,或且倍甚来瑕疵。往者新城王叟集,青藜刘君隶写之。头藏嵩少果践否,林吉人楷名空驰。呜呼寸心千古事,甚于镜影公妍媸。念此仿徨汗浃背,头缄油素又屡迟。上有灵峰下湖水,鉴我朴拙心无囗(左为颐去页右为欠)。继有裹函来寺者,何以助我加箴规。写经微愿那足补,日日斋祓勤三思。”
十九、浙江书局【丁申】
《成化志》:设局于接待寺。《万历志》:设局于褒忠祠。李敏达于南关榷署修《西湖志》。乾隆间,就崇文书院四贤祠恭纂南巡盛典</a>,更在太平坊设局,采访遗书,以进四库馆。阮文达集高才生于诂经经精,编《经籍纂诂》、《輶轩诗录》诸书。自来集事,莫不有局,如百工之居肆也。杭州庚辛劫后,经籍荡然。同治六年,抚浙使者马端敏公加意文学,聘薛慰农观察时雨、孙琴西太仆衣言,首刊经史,兼及子集,奏开书局于篁庵,并处校士于听园,派提调以监之,先士子有文行者总而校之,集剞劂氏百十人以写刊之。议有章程十二条,自丁卯开局,至光绪乙酉凡二十年,先后刊刻二百余种。甲部则《御纂七经·诗义折中》、《四书集注》、《五经》、《尚书考异</a>》、《四书约旨》、《论语后案》,乙部则新旧《唐书》、《宋史》、《九通》、《御批通鉴辑览》、《续资治通鉴长编</a>》、《金陀粹编》、《理学宗传》、《胡端敏奏议</a>》、《两浙金石志》、《西湖志》、《平浙纪略》,丙部则《二十二子》、《玉海》、《武经》、《大学衍义》,丁部则《唐宋文醇》、《古文渊鉴》、《苏诗编注集成》、《王文成公集》、《輶轩录》、《沈氏三先生集》,皆觅善本精校重刻,墨模钱订,流传海内,后之藏书者,珍逾宋元而上矣。
武林藏书志卷中
二十、范子安【丁申】
范平安子安,钱塘人,研览坟索,遍该百氏,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孙皓初,谢病还家,吴平,太康中,频召不起,年六十九卒,诏追谥文正先生。三子:爽、咸、泉,并以儒学至大官。泉子蔚关内侯,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蔚子文才亦幼知名,见《晋书》本传。陈颐道文述《怀范子安》诗,有“七录香芸新秘阁,百年黄叶旧江村”一联,以子安先生故居在江上也。
二一、褚季雅【丁申】
褚陶字季雅,钱塘人,弱不好弄,清闲淡默,以坟典自娱。年十三,作《鸥鸟》《水磑》二赋,见者奇之。尝谓所亲,圣贤备在黄卷中,捨此何求?州郡辟,不就。吴平,召补尚书郎。张华</a>见之,谓陆机</a>曰,君兄弟云跃龙津,顾颜先风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机曰,公但未覩不鸣不跃者耳。华曰,故知延门之德不孤,川岳之宝不匮矣。迁九真太守,转中尉。按陈颐道《怀褚季雅先生》诗有“西京典籍同刘向,南国藏书匹范平”之句。《晋书》本传称其以坟典自娱,足征收藏之富矣。宋时有褚含、褚逿,皆其苗裔。
二二、钱希圣【丁申】
钱惟演字希圣,幼有俊才,俶尝使赋《远山》诗,有“高为天一柱,秀作海三峰”之句,俶深器之。咸平中,献其所为文,拜太仆少卿,擢知制诰、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加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仁宗即位,进兵部尚书,为枢密使,判河南,改镇崇信,卒,赠侍中,谥文僖。惟演少富贵,能志于学,有文章,与杨亿</a>、刘子</a>仪齐名,尝曰,学士备顾问,不可不该博。故其家聚书侔于秘府,又多藏古书画,在馆阁与修《册府元龟</a>》凡千篇。诏杨亿分为之,所著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金坡遗事录》、《飞白书叙录》、《奉藩书事》。鲍由为其真赞,谓“西昆体律如有唐,掌我帝制登玉堂”,实以文擅世云,见《东都事略</a>》及《夷白堂集》。
二三、钱氏书藏【丁申】
宋钱龢字岊父,吴越王后,以孝义著,居九里松之间,尝建杰阁,藏书甚富,东坡榜之曰“钱氏书藏”。仕至直秘阁,知荆南府,墓在灵隐、天竺两山之中。《处州府志》载,熙宁间,以光禄寺丞出知龙泉县,朝廷初更新法,编次保伍,人情骇异。龢谕以德意,民始安辑,为政务简易,必便于民。及去,老幼思之,立去思堂,吴充作记。
兄勰,字穆父,有《寄弟诗》云:“东方千骑拥朱轮,衣锦归逢故国春。莫向西湖恋岁月,鴒原知有望归人。”龢答诗云:“再见涛头湧玉轮,烦君久住浙江春。年来总作维摩病,堪笑东西二老人。”施注:“钱四盖穆父,龢字岊父,时穆父守越公守杭,故云东西二老人。”又注:“次韵钱穆</a>父诗云,穆父名勰,吴越王诸孙,以荫入官。元祐初,拜中书舍人。哲宗涖政,入翰林。罢知池州以卒。后追复龙图阁学士,尝见《香祖笔记</a>》历数宋人藏书,有钱穆父,是兄弟皆好藏书也。”
二四、释文莹</a>【丁申】
文莹《玉壶清话</a>序》云:玉壶隐居之潭也。文莹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国朝至熙宁间,得文集二百余家。文莹至长沙,首访故国马氏、天策府诸学士所著文章,擅其名者,惟徐东野、李宏皋。东野诗浮脃轻艳,侑一时尊俎尔。宏皋杂文十卷,皆骈枝章句,虽龌龊者能道。信乎行文之难也。又《续湘山野录</a>》:王平甫安国奉诏定蜀民、楚民、秦民三家所献书可入三馆者,令令史李希颜料理之。其书多剥脱,而得一敝纸,所书花蕊夫人诗,乃花蕊手写,而其词甚奇,弃之可惜,遂令令史郭祥缮写入三馆。禹玉相公传其本,于是盛行于时。文莹亲于平甫处得副本,凡三十二章。
按鲍廷博《玉壶清话跋》:宋僧文莹,字道温,钱塘人,工诗,喜藏书,尤留心当世之务。
二五、关氏藏书【丁申】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人,嘉祐四年进士,嗜学好古,藏书甚富。子注,字子束,绍兴五年进士,承其家学,益增其所未备。尝教授湖州,与胡瑗</a>之孙滌裒瑗遗书,得《易解》、《中庸</a>义》藏之学官。又录瑗言行为一帙,意在美风俗,新人材。仕至大学博士卒。自号香岩居士,有《关博士集》二十卷行于世。见《武林耆旧集》及《宋诗纪事</a>》。
二六、吴子发【丁申】
吴如愚</a>字子发,钱塘人,家世以积善闻,至武翼公,益茂厥钟。先生生而岐嶷,骨象异凡,武翼居闲二十载,笃意义方,择名士为师课之。家多藏书,一览成诵,辄通晓大义。甫弱冠,于诸子百家靡不究竟。定省余闲,刻意经学,所得日富,世味澹然,不以仕进为念,安贫乐道,私淑同志,扁其室曰“準斋”。赵公彦悈雅厚先生,尝奉诏以贤能才识举。端平更化,复以行义纯固可为师表荐。嘉熙戊戌,孔山乔当国,特授从政郎,充秘阁校勘。先生三辞。有旨吴某重更父泽而就文,恳免秘书之列属,高风可尚,雅志当从,特转秉义郎,差监袭庆府东岳庙,任使居住。孔山论荐之日,上问所著何书,孔山遣所厚求所著来上,先生辞曰未毕,盖有深意。于是先生践履之实,益孚于人。永嘉陈君昉登朝日,亲炙不倦,得所著述,退辄录之,刻为一编,惠其同志。临川罗君愚复刻于广右漕台,所传益广矣。所著书已刊已授之外,犹存十五册,或以书问,发明义理,或以酬唱,形诸赋咏,或解经析理,为之训说,篇目尚多,方将类编,别为一集以传。见徐元</a>杰《楳埜集·吴公行述》,观其著述之渊博,足征收藏之美富矣。
二七、陈宗之芸居楼【丁申】
钱塘陈宗之起,事母孝,宁宗时,乡贡第一人,称陈解元。居睦亲坊,开肆鬻书,自称道人,著《芸居乙稿》。凡江湖诗人皆与之善,取名人小集数十家,选为《江湖集》。郑斯立《赠陈宗之》云:“昔人耽隐约,屠酤身亦安。矧伊丛古书,枕籍于其间。读书博诗趣,鬻书奉亲欢,君能有此乐,泠然世所难。”刘克庄</a>赠诗云:“陈侯生长纷繁地,卻以芸香自沐薰。鍊句岂非林处士,鬻书莫是穆参军。雨檐兀坐忘春去,雪案清谈至夜分。何日我闲君闭肆,扁舟同泛北山云。”叶茵赠句云:“处书授与世人读,选句长教野客吟。”赵师秀</a>《赠卖书陈秀才》云:“四围皆古今,永日坐中心。门对官河水,檐依柳树阴。每留名士饮,屡索老夫吟。最感书烧尽,时容借检寻。”危稹赠诗云:“兀坐书林自切磋,阅人应自阅书多。未知买得君书去,不负君书人几何。”
方回《瀛奎律髓</a>》诗注:“宝庆初,史弥远传权,睦亲坊书肆陈宗之刊《江湖集》以售,刘潜夫《南岳稿》与焉。”宗之诗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哀济邸而诮弥远也。或嫁秋雨春风为敖器之诗,言者并潜夫《梅诗》论列,劈《江湖集》版,二人皆坐罪,而宗之坐流配。于是诏禁士大夫作诗。绍定癸巳,弥远死,诗禁始解,迄今六百年。《江湖集》外,残刻流传若《画继</a>》,见于《天禄琳琅》;《释名</a>》、《碧云集</a>》,见于《爱日精庐藏书志》;《朱庆余诗集》、《唐僧宏秀集》,见于《士礼居题跋记》;《李贺</a>歌诗》、《李群玉</a>诗》、《梅花纳》,见于《田裕斋藏书志》;《宾退录</a>》、《吕叔和集》、《孟东野集》、《许丁卯集》、《周贺诗集》,见于《皕宋楼藏书志》。虽一鳞片羽,人已神龙威凤视之矣。
二八、小陈道人思【丁申】
《梦粱录</a>》:杭城市肆有名者,橘园亭文籍书房。《行都记事》:橘园亭在丰乐桥北,自棚桥直穿即是也。当时书肆林立,著名者,陈起</a>之后,又有陈思</a>。起自称道人,世遂称思为小陈道人。石门顾君修据宋本《群贤小认集》重刊,疑思为起之子,称起之字芸居,思之字续芸,所居睦亲坊棚北大街,地亦相近,然终不得其确据。思所著有《宝刻丛编</a>》、《海棠谱</a>》、《书小史</a>》、《书苑英华》、《小字录</a>》及《两宋名贤小集</a>》。《小字录》前有结衔,称成忠郎缉熙殿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又《海棠谱自序》称开庆元年,则理宗时人也。按《宝刻丛编》绍定二年鹤山翁序曰,“余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陈思多为余收揽,叩其书颠末,辄对如响。一日以其所稡《宝刻丛编》见寄,且求一言,盖屡卻而请不已。发而视之,地世年行,炯然在目。呜呼。贾人囗(门内规)书于肆而善其事若此,可以为士而不如乎。抚卷太息,书而归之。”
又直斋陈伯玉序云:都人陈思,卖书于都市,士之好古博雅,蒐遗猎忘,以足其所藏,与夫故家之沦坠不振、出其所藏以求售者,往往交于其肆。且售且儥,久而所阅滋多,望之辄能别其真赝。一旦尽取读书所录,辑为一编,以今九域京府州县为本,而系其名物于左。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之。又咸淳间,天台谢愈修《书小史序》曰:《书小史》者,陈道人所编,道人趣尚之雅,编类之勤,可谓不苟于用心矣。予识之五十八年,每刻一部,必先来访,订证名帖,饱窥异书,愈久而愈不相忘,亦未易多得也。《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a>补,所录宋人诗集始于杨亿,终于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绍定二年魏了翁</a>序,与《宝刻丛编序》惟更书名数字,伪托无疑。国朝朱彝尊</a>跋中,谓是书又称为《江湖集》。宝庆绍定间,史弥远疑有谤己之言,牵连逮捕,思亦不免,诗版遂毁。案刊《江湖集》者乃陈起,非陈思,且《江湖集》皆南宋以后之人,而是书起自杨亿、宋白,二书迥异,彝尊牵合为一,紕缪残甚。然考彝尊《百曝亭集》,有宋高菊磵遗稿序,中述陈起罹祸之事甚悉。未尝混陈思,而集中不载此跋,当由近人依托为之。
又跋内称陈世隆为思从孙,于思所编六十家外,增辑百四十家,稿本散佚。按世隆字彦高,尝馆嘉禾陶氏,至正间没于兵。钱大昕</a>《艺圃搜奇跋》云,元末钱塘陈世隆彦南,天台徐一夔</a>大章避兵槜李,相善。彦高箧中攜秘书数十种,检有副本,悉以赠大章,大章彙而编之,世无刊本。彦南著有《北轩笔记</a>》、《文选补遗</a>》及《宋诗拾遗》二十三卷,其选辑当代诗篇,犹承陈氏遗派,故题曰拾遗。其书今尚有流传者,朱氏增辑之说,亦难尽信。然赝托者所编之诗,实出棚北大街所刊。宋人遗稿藉以荟稡,本末水源,不得不归功于思也。
二九、董静传书楼【丁申】
董静传名嗣杲,钱塘人,寄迹黄冠中。博辨强记,谈前朝典故如指掌,作诗词不经思索,尝著《西湖百咏</a>》、《仇山村远》。董静传《挂冠孤山四圣观诗》云:“静挼秋渌洗荷衣,闲隐孤山双鹤随。得酒可谋千日醉,挂冠犹恨十年迟。云和家有仙人谱</a>,石鼎今无道士诗。莫对梅花谈世事,此花曾见太平时。”张玉田炎有《自东越还西湖饮静传董高士书楼》词。
三十、荪壁山房【丁申】
《万历钱塘志》:金应桂字一之,能词章,宋季为县令,入元,隐居风篁岭。书学欧阳询</a>,画学李龙眠,晚居西湖南山,筑荪壁山房,中设图史。客至,抚摩谛翫,清谈纚纚不休。每肩舆入城府,幅巾氅衣,望之若神仙然。按一之有《送张仲实游大滌洞天》诗,见《武林耆旧集》。
三一、张子昭【丁申】
郑元祐</a>《张子昭墓志》:张雯,字子昭,其先浚仪人,祖父世居吴。雯少嗜学,时宋社已屋三十稔矣,故老遗黎犹有存者,子昭从其人问宋遗事,得其什一。喜游钱塘山川城邑,徘徊踯躅,感叹不能已。兼通声律,家临市衢,构楼蓄书,自经传子史,下逮稗官百家,无不备,日繙阅研究,年六十四,卒于至正十六年十一月。子田,次子里,孙男一,名肯。
按《杭州府志》及《钱塘县志》,雯南渡居钱塘,力学嗜书,精律吕,每众坐,闻乐辄俯首嚬蹙,曰:吾其不免乎?于时宋亡,故宫老校犹有存者,从之问宋遗事,朝廷宗庙宫室舆服朝会宴享生杀咸得其详。所著书曰《继潛录》、《书画补遗》、《墨记》。子田字耘己,亦工文词。田子</a>肯,字继孟,一字寄梦,从宋濂</a>学,并列《文苑传》。是雯居于钱塘,而子孙遂世为杭人。《赵氏书目·说文解字》有子昭印,《铁琴铜剑楼书目·简斋外集》有张子昭印,皆雯之所藏也。
三二、吾子行【丁申】
吾衍字子行,杭人,意气简傲,不为公侯屈色,尝自比于郭忠恕</a>。居生花坊一小楼,楼上图书四壁,坐对竟日无倦容。客至,僮辄止之,通姓名,使登乃登。廉访使徐琰一日来见,衍从楼上呼曰:“此楼何敢当贵人登耶,愿明日谒谢。”琰闻之,笑而去。衍亦卒不往。生徒从游者常数十百人,宋濂为之撰传。按《妮古录》:宛邱赵期颐以书名世,得之吾衍者为多。衍所著书,有《尚书要略》、《听元造化集》、《九歌谱》、《十二月乐辞谱》、《重正卦气》、《楚史梼杌》、《晋文春秋》、《通书援神契》、《说文续解》、《石鼓咀楚文音释》、《闲中编》、《竹素山房诗》。余又钞得《闲居录</a>》一卷。观赵氏收藏之富,即可见子行先生之所藏,必更多于赵氏。其著书传于今者,尚有《周秦刻石释音</a>》、《学古编</a>》,为陈眉公所未见。知当日著书尚不止此。惜《妮古录》所列书目,今又散佚过半,其言刊书版,始于周美成,谓之倚书床,见《美成文集》。观其所论,可知其所藏矣。
三三、张贞</a>居【丁申】
张雨</a>字伯雨,号贞居,钱塘人,寄迹黄冠,少从其师王寿衍入京师,以诗见赏于闲闲宗师,送之翰林集贤袁伯长、虞伯生、揭曼硕诸公和之,由是名大起。晚居三茅观修《玄史》,历纪道家高士,自序曰:老子玄足者也,是集不与焉,尊之焉。作黄篾楼储古图史,作水轩于浴鹄湾,营墓于灵石邬,售系腰作梁,名玉钩桥。桥南数十步作藏书石室,自勒铭,而吴睿隶古。所著《出世集》三卷、《碧岩玄会录》三卷、《寻山志》十五卷、《贞居集》七卷。元季红巾寇杭,而诸书散佚。
其亡也,杨廉夫悼之诗云:“黄篾楼头仙一去,明年黄篾埽狼烽。不知天上修玄史,只訝山中伴赤松。石室秘书愁摄电,星池遗剑已成龙,思君不见夜开户,月在金钟玉几峰。”见《西湖游览志余》。
三四、张仲实【丁申】
牟巘</a>《学古斋诗稿序》云:“仲实生五侯家,不有其富贵,力学自课如诸生,间关多难,度无所展用,始以诗名,予与以女,诸公辄举手贺得佳婿。比过其家,书数束,茶数串,泊如也。”按王沂</a>撰《仲实行述》云:“先生讳楧,曾祖宗尹,宋赠朝议大夫,祖滽,宋武德大夫阁门舍人,父淦,忠翊郎。幼而警敏,甫冠而学业大成,是时宋社既墟,而典章文物犹存。咸淳间,士淫于举业,先生犹锐意复古学,于经阐明奥旨。初用举者起家,为杭儒学录,寻迁宜兴教授,转平江府儒学,擢南浙都转运司使知事。有《古学斋稿》、《格物编》。先生承先世之遗,图书富有,曾与邓善之分一室居,相与读书其中,如此者十年。戴表元</a>《学古斋记》称,“早起盥沐,焚香振册。”知其得力于简策者良有以也。
三五、青门处士【丁申】
元至正间,杭魏一愚自号青门处士,醇懿靓深,恒懼外挠,闭置一室中,如处女然,虽重客不得面。周亲谒请,或一见即退。平日危坐阅所蓄书几万卷,默味其旨。言行可为人劝者,疏以示诸子,凡积为若干页。殁后三月,而红巾寇杭,处士之庐与堞舍同毁。方诸公孙述、黄巢时,隐人李业、周朴辈不免其身,处士何幸哉。杨廉夫为作墓铭。
三六、尊德堂【丁申】
钱塘凌柘轩先生,讳云翰,字彦翀,生元至治癸亥岁。好学,博通经文,潛心周孔之书。处一室,左图右书,讲习其间,研几极深,严寒盛暑不辍。至正己亥,浙省以便宜开科取士,登乡试榜,以道梗不及赴都,授兰亭书院山长。洪武辛酉,以荐举召授四川成都教授。
子鹄,字正斋,举通经人才,以母老乞归。其孙文显能不坠其业。文显子昱,字敬舆,景泰庚午举人,辑先生诗文若干卷,命子暹缮写成帙,名《柘轩集</a>》。瞿宗吉为之序云,“柘轩先生与予衡斋叔祖为同年友,予与先生别五十年矣。宣德初自山后召还北京,先生曾孙暹来见,求为尊德堂制记。盖先生在日所蓄前代典籍甚富,暹父敬舆收藏无遗,于所居作堂崇奉之,可谓知所尊者矣。今予告老赐归,则先生所作若文若诗已悉彙次成集矣,乞为校正,且俾为序。予不敢辞。”凌氏当有明盛时,收藏图籍自经史及诸子百家以至稗官小说,靡不兼收并蓄,又有贤孙曾宝惜而珍藏之,以贻后世,足征诗书之流泽长矣。初居羲和安国里,嗣筑别业于湖墅夹城巷,尊德堂则别业之最胜处也。
三七、王仪之【丁申】
王羽字仪之,钱塘人,洪武庚午解元,辛未进士,为人端重简静,文章悉根义理。家富藏书,鉴别最精。与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历官礼部仪制司郎中,升太常少卿,乞归,改余杭教授,卒。《杭州府志》入名臣传,《钱塘志》入文苑传。
三八、张氏藏书【丁申】
《嘉靖仁和志》:张翱,原名珍,字济时,一字羽皋,号介然,生洪武甲戌,其先汴人,扈驾南渡,始寓钱塘,后徙仁和睦亲坊。自幼颖异,气宇沖粹,尝业儒,探索隐奥,五经六史,靡不究心,尤精《周易》,暇则涉猎九流百家之书。至于推步天文,往往奇中,或时占风望气,其应立见,若神授者。家世厚积,传及乃父彬,富甲里干。翱志出尘,视财若浼,其所应得者,悉以归兄,惟知进修,日益渊邃,以故时多推重。
宣德间,两广多事,有潘中丞者,浙人也,将往视师,素知翱有兵略,且习占侯,特迎以往,除舍居之。翱感知己,百凡事务,悉为经画。一日,坐帐中,仰视间,忽片云隐起,谓潘曰:“事济矣,列风南来,乃贼败兆。”已而果然。潘欲特疏荐用,翱誓不仕,遂逃名晦迹。
晚岁垂情著述,多散逸不存,尝自述曰:“有意欲尝千日酒,无心去傍五侯烟。夜寒荷叶杯中饮,春暖梅花纸帐眠。”复谕厥子曰:“无患枝未茂,将来日繁,况有充闾者出焉。”延至今日,科第联芳,各自期待。如张应祺以进士而随授主事,张应祜以乡荐而为通判,皆曾孙也。张瀚</a>以进士而擢知府,张濂以进士而擢通政使,张洽</a>以进士而任主事,张洵、张溥</a>则又以乡荐而候春官,皆玄孙也。其他怀珍待聘者,后先想望,而益服翱之先见。年八十二,无疾而逝。
申按:《张氏家乘》,张瀚官至吏部尚书,谥恭毅,著有《台省疏稿》、《松窗梦语</a>》、《奚囊蠹余》。迄恭毅公而下,繇科甲登仕籍百余人。郡城北司前石阙上书“恩荣世美”四字,而以官阀题名其右。惜道光甲辰之夏,毁于火,今惟驻防营中大纳言坊尚屹然峙也。
流泽既长,藏书遂富。即张氏名人著述,如《东川集》、《不惑堂文集》、《宠寿堂诗》、《燕台文稿》、《西园诗集》、《青林文集》、《河清集》、《秦亭集》、《白云集》、《冰崖诗》、《两峰诗》、《见心堂诗》、《两间书</a>屋集唐诗》、《林溪集》、《蓋翁诗钞》诸籍,指不胜屈。自明迄今,几四百年,历数武林阀阅之家,必以张氏为巨擘。而储藏之富,日积月累,遂为武林诸藏书家之冠。
尝读王氏《居易录</a>》云,杭州孝廉高式青,说其乡张氏藏书甚富,造楼水中,庋置甲乙,悉有次第,以小舟通之,晡后即禁往来。一日,忽有烟气出楼窗,大惊,往视之,则门扃如故,比登楼,烟亦不见。如是者三,最后细检视,烟自书橱中出,开橱,则凡天文奇遁之书悉为烬,惟空函在焉。余书无恙。其名号及居址则无从考核。然天文奇遁之书,惟介然公能精其术,其后人若爱山公庆桢、新斋公沭、惕庵公梯、秀夫公中发、允曾公锡荫、两湖公永祚、诚然公果,俱能仰承家学。两湖尤精《九章算法》,官钦天监博士,著有《天文律历志》二十卷。特记之以俟后之考古者。
三九、洪氏列代藏书【丁申】
洪鐘字宣之,钱塘人,成化乙未进士,历官刑、工二部尚书,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赐玉带,出总川陕湖河四省军务,赐白金麟眼,进太子太保,卒,谥襄惠。生平好积书,其命子作有“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籝,望汝成大贤,惟教以一经,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才以博而坚,业由勤而精”之句,可以觇其家学矣。
子澄字静夫,号西溪,正德庚午举人,官中翰,诏诰雅赡,大学士商辂</a>深重之。
孙楩字子美,荫詹事府主簿,承先世之遗,缥缃积益,余事校刊,既精且多。迄今流传者,如《路史</a>》见于《天禄琳琅》,称其校印颇佳;《文选》见于《平津馆鉴赏记》,田叔禾序称其得宋本重刊,校雠精致逾于他刻,且文雅有足称者。
曾孙瞻祖,字诒孙,号清远,万历戊戌进士,由庶吉士授兵科经事中,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南赣,有《清远山人稿》。《府志》入名臣传。
元孙吉臣字载之,与弟吉辉、吉符并有文誉,时人为之诗曰:“城西有三洪,英英文字雄。”吉辉举万历戊午乡试,早卒。吉臣崇祯癸酉顺天乡举,庚辰会试副榜进士。官德安府推官,出俸振济十七次,民得全活,六邑人士作歌纪德。所著书有《明文矞》、《二十一史识余》、《学圃藼苏》、《警世录》、《后场类典》、《群书备考》,藏于家。
洪氏自宋忠宣公迁杭以来,青箱世守,代有科名。我朝若瞻祖之玄孙应星、熊星,均成进士,弧星举人。来孙清尘,丁酉乡荐。又吉暉之来孙文炳,乾隆戊子举人。文炳子廷亮,乾隆戊申举人。廷亮子鼎元,道光乙未举人。鼎元子昌燕,道光癸卯举人,咸丰丙申探花,昌许咸丰辛亥举人。昌燕子衍庆,补行咸丰癸亥举人。世泽贻谋,罕有伦比。附记之以征诗书之报云。
四十、高瑞南【丁申】
高濂</a>字深甫,号瑞南,仁和人,著《雅尚斋诗草》,颇得自然之趣。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收藏古今书籍,其印记曰“妙赏楼藏书”、曰“高氏鉴定宋刻版书”、曰“武林高深甫妙赏楼藏书”,又有五岳真形印,每册首皆用之。著《遵生八笺</a>》十九卷,第六笺曰《燕闲清赏》,皆赏鉴清玩之事,其论藏书云:
藏书以资博洽,为丈夫子生平第一要事,其中有二说焉。家素者无资以蓄书,家丰者性不喜见书。故古人因贫,日就书肆邻家读书者有之。求其富而好学,而未多见也。即有富而好书,不乐读诵,务得善本,绫绮装饰,置之华斋,以具观美。尘积盈寸,经年不识主人一面。书何逸哉!噫!能如是,犹胜不喜见者矣。藏书者无问册帙美恶,意惟欲搜奇索隐,得见古人一言一论之秘,以广心胸,未识未闻,至于梦寐嗜好,远近访求,自经书子史、百家九流、诗文传记、稗官杂著、二氏经典,靡不兼收。故尝耽书,每见新异之典,不论价之贵贱,以必得为期,其好亦专矣。故积书充栋,类聚门分,时乎开函摊几,俾长日深更,沈潛玩索,恍对圣贤面谈,千古悦心快目,何乐可胜。古云开卷有益,岂欺我哉。不学无术,深可耻也。又如宋元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况多奇书,未经后人重刻,惜不多见。佛氏医家二类更富,然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以宋刻为善。海内名家评书</a>次第,为价之重轻,以坟典、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为最,以诗集百家次之,文集道释二书又其次也。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著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元刻仿宋单边,字画不分粗细,较宋边条阔多一条,纸松刻硬,用墨秽浊,中无讳字,开卷了无臭味。有种官券残纸背印,更恶。宋版书刻以活衬竹纸为佳,而蚕茧纸、鹄白纸、藤纸固美,而存遗不广。若糊背宋书,则不佳矣。余见宋刻大版《汉书》,不惟内纸坚白,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今归吴中,真不可得。又若宋版书在元印,或元补欠缺,时人执为宋刻。元版遗至国初,或国初补欠,人亦执为元刻。然而以元补宋,其去宋近,未易辨;以国初补元,内有单边、双边之异,且字刻迥然别矣,何必辨论。若国初慎独斋刻书,似亦精美。近日作假宋版书,神妙莫测,将新刻模宋版书,特钞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有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将新刻版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囗(微,几作黑)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妆摩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燎火燎去纸尾,仍用草烟熏黄,俨状古人残伤旧迹。或置蛀米櫃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随书三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札夥囤,令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瞽人,莫可窥测,多混名家收藏者。当具真眼辩证。
读其藏书之论,想其藏书之富。谨按《天禄琳琅》收其所藏《太学新编排韵字类》,纯庙冠以宸题,钤以御宝,载其收藏印记曰:“古杭瑞南高氏深甫藏书记”;又明版《汉书》有“高氏家藏书画印”、“瑞南”二印,流传三百余年,间存硕果,不啻宝玉大弓视之矣;又按黄荛圃《玄珠密语跋》中,有“古杭高氏藏书印”,高瑞南明中叶藏书家。何梦华有宋刊《朱氏集验方</a>》、余旧藏宋本《外台秘要</a>》,亦有其图记。
四一、郎仁宝【丁申】
郎瑛</a>字仁宝,仁和人,生有异质,少长博综艺文,肆意探讨。素有疾,澹于进取,有爱之者曰:“如后时何。”瑛曰:“吾已委身载籍矣,尚复与少年竞笔札耶?”督学潮阳盛公,惜其教学,欲推挽之,卒谢不出。家所藏经籍书史文章杂家言甚盛。日危坐讽读其中,揽要咀华,刺瑕指纇,辩同异得失,著书凡数种,四方见其书,无不愿托交者。正德末,宁藩逆节始荫,瑛先以为忧,及闻阳明先生在赣,喜曰:“竖子不足平矣。”事母孝,有疾再刲股,再愈。所著有《萃忠录》二卷、《书史袞钺》六十卷、《七修类稿》五十五卷,见赵世安《仁和县志》。
四二、方承天【丁申】
方九叙字承天,钱塘人,少慕于古,冀托不朽,长与海内诸名家倡和,甚有称。释褐除兵部主事,守山海关,明习边务,将卒惮服。葺仓貯谷,散种食于民,不征息,多购群书,劝为士子讲析。比行,群下泣送载路,官到承天太守。天性毅直,屡忤巨铛,罢归。益讨故业。聚书至数万卷。易绮丽入沖雅,为人高朗,善论事</a>,才不究用,咸惜之。所著有《方承天遗稿》,见万历《钱塘县志》、《武林耆旧录》。
四三、吕氏樾馆【丁申】
吕园在塘棲镇北,吕都事北野与弟鸿胪寺丞水山别墅也。积石累山,规模宏敞,其藏书之所曰樾馆。王伯谷篆额曰“喜声馆”,陈眉公题额曰“緜庆楼”,文衡山书额曰“一本堂”,周天球书额。
北野子似野官光禄,肖野官太仆,当时宾客之盛,第宅之侈,甲于杭郡,文征明赠似野诗云:“而翁北野擅声华,令子才情亦称家。”王谷祥赠肖野诗云:“浙中今古多才彦,喜见名家有后人。”何东甫《塘棲志》略称,棲镇藏书之富,推吕氏北野、卓氏入斋。吕氏即所谓樾馆也。可想见当时之盛矣。
四四、虞长孺僧孺两先生【丁申】
钱塘虞淳熙</a>字长孺,万历癸未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迁主客员外,补稽勋郎,以耿介见嫉,削职归隐。回峰别业,曰读书林,力不能购异书,与弟闭门钞书,昼夜不止,有武库行秘书之目。著《德园先生集》。墓在七十二贤峰下。黄汝亨作墓志。
弟僧孺名淳贞,终身不娶,结庐灵隐寺侧,曰猨狖居。役使仅一老仆,又建八角团瓢,于每角藏书,上有楼可眺远。陈文述《猨狖居诗》云:“何处青山猨狖居,鹫峰深处有吾庐。但余萧仆空林静,并少梅妻夜月虚。鐘梵一楼堪眺远,团瓢四面好藏书。渼陂兄弟真无忝,极目回峰树影疏。”
四五、文会堂【丁申】
仁和胡文焕</a>字德甫,号全庵,一号抱琴居士,尝于万历天启间,构文会堂藏书,设肆流通古籍,刊《格致丛书》至三四百种,名人贤达多为序跋。自著《琴谱》六卷,凡分十八条,皆论琴,后十一条,皆论鼓琴之事。
四六、翁氏书阁【丁申】
翁氏书阁在安乐山下,永兴寺前,临永兴湖,崇祯初,翁氏兄弟构书阁于此。陈颐道文述诗云:“钱氏有书藏,翁氏有书阁。可惜所藏书,今日已零落。樵人识遗址,一峰指安乐。”按《浙江通志·循吏传》:翁汝遇字子先,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授东筦令,榷芜湖关,最后守朝歌,俱有惠声,所在尸祝。弟汝进,字献甫,万历乙未进士,授兴化令,疏河四百余丈,东入海,建四门石关,以为水防,历官至山东参议,以忤逆珰罢归。阁建于崇祯初,正当两先生归田后也。
四七、宝名楼【丁申】
钱塘吴继志官云南越州卫经历,好聚书,且勤掌录,秘阁之钞逾万卷。及子宫允鼎贵,则家益有赐书,轴带帙签,至与山阴祁氏、海虞钱氏埒。宫允名太沖,字默寘,海宁籍。弱龄沈酣六籍。天启丁卯登贤书,崇祯辛未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改编修,量移南国子监司业,转右春坊右中允。生平侃侃直言,尤以正人心、敦士行、破门户为急。后庆百征君构宝名楼于别业之梧园,储书其上,与弟农復登楼而去其梯,戒不闻世上语。尽发所藏书读之,见方婺如《吴征君传》。
按《杭郡诗辑》:征君名农祥,字庆百,号星叟,一号大滌山樵,康熙己未荐试鸿博,有《梧园诗文集》。年十三就馆甥舍,命作《芙蓉赋》,援笔立就,国初,老屋入圈屯中,惟图籍无恙,因移于孩儿巷之梧园。农復字敦仲,号来庵,钱塘诸生,性至孝,尝刲股疗母,有《来庵存稿》。
四八、卓氏传经堂【丁申】
仁和卓摢,初名显卿,字襄野,号寓庸,别号入斋,但是明经学,士林嚮风。长子发之,字左车,号莲旬,天资高迈,有将相才。崇祯癸酉乡荐副车,有《漉篱堂集》。孙人月,字珂月,别号蕊渊,拔贡生,才情横溢,以未遇早逝,有《蕊渊》、《蟾台》两集。家学相传,并以明经闻。曾孙天寅,初名大丙,字火传,号亮庵,中顺治甲午副榜,著有《静镜斋集》。构家祠于塘栖长桥之西,有传经堂,奉祖考之遗书,教授子弟。旁为月波楼、芳杜洲,亦藏书数万卷,遍征名宿题咏,湖州吴园茨绮撰记,最为详明:
“苕霅之东百里,环山而秀,迴水而清,桑麻平野,闾囗(门内干)辐辏,曰塘棲,固杭湖两郡接壤、而南北之孔道也。塘西之西有广济桥,里名长桥,水陆络绎。桥之西,辽廓平旷,荡若无外,有楼观亭榭,縈带骞腾者,卓氏祠宇在焉。其堂曰传经,为火传氏天寅祀其曾、祖、父入斋、莲旬、蕊渊三先生处。后乃瀦泉为池,插竹为篱,松柏花石旋拱其际,堂之傍更为三楹,曰只是读书;池之中有亭,曰水心云影。循池而南,方阑为廊如带,曰且吃茶,昔董宗伯公思白所题也。廊之前有亭,曰泠泠来风,更转而陟数级以上,曰相於阁,蕊园先生因阁有诗,火传因而属王吏部西樵题之。南可眺皋亭黄鹤,西则武康封禺诸峰皆在目焉。阁之下,小构数椽,树以桐阴,曰无事此静坐。入斋先生旧额,欲其燕居默处,端坐凝思。绕廊数武,界以短垣,曰桥西草堂,其上以貯三世遗书,下以俟子孙讲读其中。余顾而乐之,水之流者若蓝若镜若练瑴縠,山之峙者或伏或骛或盘或踞,以致危樯劲橹之往来,渔歌牧笛之互答,清风欲生,翠烟自留,斯皆卓氏之伟观与。虽然,卓氏三世,皆一代大儒,入斋先生摢,学探濂洛,一经自怡;莲旬先生发之,名重天下,负嵚奇历落之致;蕊园先生人月,以未遇早逝,世谓才命并同长吉。迄今巨公名贤,无不知有三先生者。今火传名又大起,二子允域、允基,皆克继家学。斯地而有卓氏之祠,山将益秀,水将益清矣。火传为余言,自垂髫丧厥考,母孺人丁氏,苦节三十年,以长以教,俾子若孙,底有成立。顾先人即世时,宪司允南浙绅士之请,为建文人祠,未果成。康熙元年,母週一甲子,诸绅士复上母之行于三台,三台檄学使者旌之曰节孝,未几母见背,今于斯堂立三世主于上,岁时烝尝,凄然风木之余悲,忾然音容之如在,不知涕之泫然也。呜呼,聆火传之言,见火传之苦心,可谓孝也。昔长白之山,以范文正公而重,濂溪之水,以周元公而重,今卓氏子孙,式其祖训,益懋厥德,凡文正之相业,元公之理学,皆可自致,四方之士过其门墙,必将太息曰,此卓氏三世读书处,而其家学复渊源如是,盖低徊不去,赞美弗绝者,岂第如余之今日哉。
又归安严我斯为之诗曰:“吾友火传天下士,少年磊落声名起。君方弱冠我成童,结交共指苕溪水。别来荏苒二十年,头颅萧瑟已如此。予方高卧长安庐,有客扣门迎倒屣。颀然拱揖相我前,知是君家丈夫子。袖中携来双鲤鱼,復持一卷冰雪书。长跪开书读且羡,羡君世德高门闾。君家侍郎垂遗烈,英谋毅魄真人杰。厥后播迁家西吴,相传数世多贤哲。入斋莲旬名巨儒,高风独行人追趋。蟾台蕊渊大文舒,光芒万丈照宸区。伟哉卓氏三先生,风流不愧汉西京。前有韦孟及元成,箕裘累叶何峥嵘。吾友读书怀先泽,岁时俎豆羹牆接。此堂岿然号传经,遗书万卷留讲席。我曾扁舟过塘西,古垣松柏昼棲迷。皋亭山色环苍翠,霅溪之水清无际。上有园林气郁蔥,流连太息追高迹。呜呼,人生不识名教乐,六经往往成糟粕。浮名富贵安所为,传经之名良可思。看君名山图不朽,令子才华亦无偶。安得拂衣登此堂。弹琴坐啸共徜徉,高山流水永相望。”
允域字永瞻,有《思斋诗钞》。允基改名元基,字次厚,号履斋,康熙戊午副贡,官衢州教授,有《江上草》、《吾家吟》。卓氏为棲水巨族,若去病先生尔康善经学,著述等身,肖生先生禺才辨颖司,崇理学,有《鬘云轩稿》。方水先生回,资性奇颖,娴经略,有《东皋集》。辛彝先生彝,顺治丁亥进士,历官左庶子,善吟咏,有《瀛洲草》。蔗村先生长龄善古文,有《高庄阁集》。人才蔚起一时,特附记之,以见诗书之食报无穷也。
四九、江邦玉【丁申】
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人,隐居不仕,筑草堂于西溪之横山堂之上,为拥书楼,广储图史。邦玉啸傲其中,读书自得。崇祯十年夏五,嘉定马巽甫元调访之,为作《横山拥书楼记》云:
自横山草堂盘曲而上,即堂为楼,眉题拥书,果睹万卷。或传前朝,或颁内府,髹榻再寻,棐几称是。左史右经,殆将连屋,发为文章,宜有此构。推窗远眺,眼界全碧,千峰若围,隐见树杪。邦玉因言,吾年三十八,即高揖博士,不愿备弟子员,将尽读楼中书,以自乐其乐。因略出先世所藏,及生平所购,多余所未见古本。又出一时四方名人高士往来赠答诗篇,及文章图画,竟日不能尽,后乃示余自所为文,俱有超然自得之妙。而长公茂士,亦徐出所作杨梅赋及古乐府,直欲与古人争胜负。父子风期格度如此,非此山将安归,而此山千百年来,未蒙高士眄睐,今乃得江氏父子读书其中,以发幽光而增胜事,则此山不世之遭逢,尤不可以不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