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个月前 作者: 刘献廷
湘江之源出粤西阳海山,入冰州与潇水合,入衡州与蒸水合,入沅州与沅水合。《寰宇志》称湘乡曰上湘,湘潭曰中湘,湘阴曰下湘。
癸酉正月十三日部议,议得原任总河靳辅疏:“山东东昌府通判原管十一州县卫河道,共计六百余里,道理绵长,不能分身兼顾。今查德州原设有管河州判一员,但德州河道,止于一十八里,诚可兼归州同带管。将此州判裁出,添入东昌府,改为下河通判,分辖德州一州二卫、恩县、夏津、武城、直隶之清河、故城八州县卫河道,驻札武城县。仍以现任通判改为上河通判,分辖聊城、唐邑、博平、临清、馆陶六州县河道,驻札郡城。又直隶河间府管河通判一员,专辖景州、吴桥等十一州县卫河道,绵长八百里;内天津同知,止于分催沧州、青县、静海并天津三卫、六州县卫之重空漕船,其修防疏浚之处不与焉。今应将景州、吴桥、东光、交河、南皮五州县河道,与夫重运回空漕船,旧责令通判修防、挑浚、催攒外,其沧州、青县、静海三州县,并天津三卫河道,与夫重空漕船,一并分与天津同知专管修防、挑浚、催亻赞。至青县河道二百余里,主簿一员,不能兼顾,应与该县兴济镇巡检分管料理。又直隶故城县河道,夹在山东武城、恩县二县之中;江南沛县河道,夹在山东鱼台、滕县二县之中。故城现隶河间府管河通判专辖,远住泊头;沛县现属徐州同知专辖,远住徐州,俱不能兼顾,应照直隶清河县例,将故城改隶山东东昌府下河通判兼辖,将沛县改隶山东伽河通判兼辖。至凡有河道州县,俱有管河丞簿以专司之,今山东博平一县,直隶之香河、南皮、吴桥、故城、清河五县,俱无专员,乃系典史带管。夫典史有城社捕盗之责,不能兼管河道。查邻近城僻之县,可以不设县丞,并有丞簿兼设之县,如山东之冠县,直隶之魏县、南乐、清丰、东明、元城、滑县等县,俱可通融裁并。应将冠县之丞裁去,改为博平县管河县丞;将魏县之县丞裁去,改为吴桥县管河县丞;将南乐县之丞裁去,改为故城县管河县丞;将清丰县之丞裁去,改为清河县管河县丞。再查大名府元城、滑县,各有县丞、主簿两员,应将元城县主簿裁去,改为香河县管河主簿;将滑县主簿裁去,改为南皮县管河主簿;所遗元城、滑县卫河河道,并长垣县新泾黄河徙至境内创筑堤工,俱应归并各县之丞。又大名县亦有卫河,并无专员,应将东明县县丞裁去,改为大名县卫河县丞,专管而责成之,并内黄、县二县管河县丞,俱令大名府通判管辖。至于河南丹、卫两河,每年春夏之交,资其东流清运,而修武、汤阴二县,并无专设河员。应将尉氏县县丞裁去,改为修武县丹河县丞,并河南武涉县管河县丞,令怀庆府通判管辖;再将永城县之丞裁去,改为汤阴县卫河县丞。又安阳县恒水流入卫河济运,令该县县丞专营疏浚,一并交与彰德府通判管辖。又卫辉府汲县、新乡、获嘉、淇县管河县丞,辉县管河主簿,相应交与该府通判管辖。再江南扬州府管河通判,管辖高、宝、江、仪四州县之运河,事务颇烦;更兼兴、泰、如、通四州县之下河,地方辽阔,一员不能兼顾。且下河已设立运河减水坝,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不必专员,岂可置之不问?应将下河兴、秦、如、通并范公堤、串场河等处,分与扬州府管粮通判兼管,移驻泰州。幅员甚广,州判一员,亦难综理,应与该州州同酌量分管,以期无误。若夫如皋县亦无管河专员,查泰兴县僻处空间,亦应将县丞裁去,改为如皋县管河县丞。其通判兴化、盐城、海州四州县河道,俱应责成该县州州同、州判、县丞管理,而令庙湾同知兼辖等因,具题前来。查通判、县丞、主簿,俱各因事设立之员,倘若更调各官职务以致废弛,亦未可定。且黄、运两河俱设专员责成分管,已经年久,若照所题更调,事属繁多,相应无庸议。奉旨管河官员分调调立之处,俱照该督题行。”
颜乃来堂联云:“明哲保身,醉月高风杯在手;大夫告老,餐霞旧德杖于朝。”又云:“性不因人热,情能到处流。”亦佳。
康熙</a>二十七年平武昌塘报:“六月二十四日,湖广提督徐治都督兵驰抵金口,初遇贼,击败之,随广发牌谕,招携逆党。二十八日,据陷逆抚标把总沈朝相等五人密款称,夏包子于五月二十二日密纠裁兵,乘各官上抚院衙门,蜂拥擒绑胁从,拨随逆总兵杨兆先统驻蒲圻,共一千四百余名,约期进剿,请为内应。臣思我兵已捣逆贼肘腋,咸、蒲二邑,关系岳、常一带要害,随给谕密授机宜,属期速行。去后,于七月初二日,朝相等擒杨兆先,并先兵九百余名投降,其父母妻子俱被杀﹃。自六月二十四夜击败之后,夏逢龙窥我兵单,私回武昌,起发战船,悉兵赴金口,又密期杨兆先七月初二日抄我后路,合兵齐犯。臣军前止有本标官兵二千余员名,偏抚标兵三百,辰协水师六百,衡协二百,岳州洞庭共二百余员名。令由岳州一路前进蒲圻,恢复咸宁县。余宝庆等营尚未调到,倏闻此信,惟戒严以待。至初二日,逆兵水路之船只泊金口龙床矶下达磨亭边,陆路伪兵扑我营盘,密布山头,施放枪炮,自辰至酉,揣知蒲城已经投诚,于戌刻各处齐发,喊声震天,攻近各营,被我兵枪炮弓矢击死甚众。初三、初四,彼此对放枪炮。初五日午刻,乘北风顺便,又发沙船战船三十余只,由北岸而上,顺风放下,施放大炮,陆路大肆猖獗。见我官兵船只抢风上迎,水陆严整,不敢亲迎,又将船只忽拢矶下,船兵上岸,齐力攻我营盘。臣督率兵将,登墙迎敌,杀死逆副将、大小首领官数十员,逆兵不计其数,天晚方收兵。停未寸晷,又复攻犯各营,直至初六,昼夜截杀,枪炮之声闻四野。又初七日初更时分,乘暴风天黑,大队齐犯,我兵冲敌数阵,击退回巢。见今攻打不休,前后接战六昼夜,官兵不能刻停,臣损赀赏赍,人人思奋,虽极劳而未见甚疲。臣思此项叛兵,见臣深入肘腋,拚命迎敌,以求逃遁,乃敢如此大胆,公然四犯。且思在城从叛原兵无几,何以有如此之多?审据拿获逆兵供称,在城兵丁,除抚标几百名已投诚外,原兵不过三千,兼招来裁兵三四千,以及招募无赖等,合二万多人;今来金口者,有老本兵三千多人,夹挟新募水陆共八千多人等语。臣查此会接战,若非抚标官兵擒获逆首投献,则我有首尾之劳矣云云。”
“逆以各路汉满官兵船只尚未逼近,惟臣驻札金口,扼彼咽喉,势所必争,是以自七月初二日起,今止,旬有余日,昼夜未曾停刻。臣惟亲列行伍,鼓励官兵,水陆督战,逆被枪炮矢石击死甚众,我兵伤亡无多。岂逆于十三日五鼓,陆路站队架梁,直迫我营;水路乘驾战沙船四十余只,顺风前来,施放枪炮,意谓我疲,若水陆拚命一战,以为死中求生之策。臣随将本标辰协、衡协等营,水陆俱分二股。其陆路令一股出营站梁逆杀,一股暗伏栅内,施放枪炮矢石;水路船兵一股抢风上逆,遏来势以便下压,一股静泊江岸,密排枪炮矢石,更番迭出,联络水陆。自五鼓鏖战至酉,逆首施放号烟,陆路约有三千余众,一齐奔我木栅,被我枪炮矢石打死、跌落陷坑甚众;余逆奔溃,被我站梁官兵掩杀回巢。其水路兵扑我泊岸船,被炮子击入逆船中火药桶内,烧逆沙船二只,沈四只,逆众大败。”
“逆自十三日败后,复调存省兵万余,于十五日黎明,乘北风大起,驾沙船四十余只,夏包子亲领,直至纱帽山对江鲤鱼料地方拢岸。臣知其牵制官兵前去抵敌,乘虚攻我大营狡谋。臣密调中军前去,会合彼处驻营衡协都司剿杀,去后移时,上游烟起,贼船下奔。臣指挥沿岸及先锋营开放战船枪炮,打坏沙船二只,淹死逆兵五百余名。该将驰至杨都司营,会同密商,案兵休息,俟逆船兵尽数上岸,以便一鼓追擒,贼果移兵扛抬挡枪,率逆众布作方阵,以为冲我营盘之势。值大风猛雨,乘彼安置未定,我兵齐力一拥,推毁挡枪,平踏贼营,枪炮弓矢击死逆兵七百余人,赶落水中淹死八百余名,活擒伪总兵一员,众官二十余员,兵三百余名。夏包子奔命上船,官兵追赶去讫。臣以贼胆已丧,亲率水陆官兵,合力齐攻,昼夜不休,奋勇夺彼山梁。贼众如山崩海泻,奔溃上船,于十六日夜半,水陆逃遁去讫,至三十里外聚住。夏逢龙十六日带残兵数百,连夜逃回武昌,不得入城。十七日至黄冈县,被民擒赴振武将军瓦代军前磔死,随从止三人。十八日伪中军总兵胡耀乾等杀妖僧伪军师大员,赴军前投诚。武昌平。”
张耕烟,嘉兴人,€南江川县知县,伪周时教授诸世子。
阚鹤滩,江川人,进士,出家为道士,被征。其师兄临江贡生,于云龙山出家。
四川狱囚黄金玉,安酋之乱,执兵扦贼,守囹圄而不去。
程兼,字抑若,号樵髯,黄山人。家繁昌,有《峨溪外谱》,尤悔庵为之序。
雷如,满州人,长沙守备,郑司直尝授以兵书。夏逢龙之变,鲤鱼料有功,徐提督荐之,今为贵州黎平府副将。
李希膺,字雪村,平西时儒将也,与韩非</a>有齐名。
周少参、陈海槐,广东蜡丸皆此二家所制。周卖中土,陈主外夷。
张靖逆幕客宋适之,娄子柔极言其人,今出家于华山为道士。
施雄山,陇州人,在秦州围城说伪监道马□投诚者。技勇绝人,不可一世,翰墨杂艺无不通,惟以傲物不合于人,今出家矣。汪天倩友也。
嘉定四先生,乃程嘉燧孟阳、李流芳长蘅、娄坚子柔、唐时升叔达也。孟阳号松圆。
衡阳邹统鲁,字近野,与王而农先生同登壬午贤书。
江出岷山,其源自西羌万山来,至嘉州而沫水自州合大渡河、穿边界千山以合之,至叙州而马湖江会之,又十五里而南广江会之,至泸州而内江又自资、简会之,自涪州而黔江合南番诸水会之,至万县而开江水自开、达等州会之,然后总而入峡。是江自峡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峡而下岳阳,则洞庭湖所受南北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则会之者汉口与兴元诸水也;又自是而下黄州东四十里,则会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则会之者彭蠡,今名鄱阳湖,所受江东西诸郡水也;又自是而下则皖水所受淮西诸水也,然后总而入海。是以自峡而东,又受大水凡五。略计天下之水,会于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称之大而可考者,凡十有三焉。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升莱州府胶水县为平度州,以潍州为潍县,并昌邑县隶之。
《孤树裒谈》,闽人赵可与著。
黄性震,字静庵,漳浦道士,为郑氏百夫长,投诚后为千夫长。在姚总督麾下,以招刘国轩说姚,姚命往探,得其肯綮,顾假□以间之,为《致国轩书》,误遗台湾,遂有疑,因说国轩来投诚。
汉阳府,魏晋末为沔口重镇,盖汉水入口处,屈完谓楚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魏初定荆州,屯沔阳,复移夏口。晋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沔口。宋绍兴中,贼成留汉上经营襄邓,赵元镇上疏,乞下湖北帅司提备贼情是也。至长江之险,与武昌共为门户,曰大别山。三国吴之所守者,禹功矶也,矶之旁为铁门关,古置戍守,商舶鳞集,外屏,则今之汉口。而蔡店、沌口(音撰)、新滩、百人矶,亦皆要害,至刘家隔居汉、沔之间,湖泊辽旷,萑苇丛密,盗逆窜匿之区。明正德间,邱仁、杨清倡乱于汉川之同冢,啸聚万人,立寨沔阳之麻阳,伪称大王。台臣奏闻,以右布政司陈镐、副使蒋率汉土兵擒之。嘉靖间,汉川风门河一带上下数百里,群盗出没,截掠商贾,知县昌应会率兵捕之,盗拒战,割应会左耳去。隆庆元年,群盗白昼入刘家隔市镇,杀捕盗人役,解其支体,地方团保不敢窥。其猖獗如此,皆防御当严之地也。
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尊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所从授学者,如支遁本姓关,学于支谦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黎密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释迦,今为释子,宜从释氏,乃请皆姓释,世以释举佛者,犹言杨、墨、申、韩。今以为称者,自不知其为姓也。贫道,亦是当时仪制定以自名之辞,不得不称者。疑示尊礼许其不名云耳,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讳,盖自唐已然,而贫道之言废矣。
颜鲁公《吴兴地记》:“乌程县境有颛顼冢。《图经》曰:”晋初,衡山见颛顼冢,有营丘图。‘衡山在州之东南,《春秋</a>传》所谓楚子伐吴克鸠兹至衡山者是也,今谓之衡山。或疑颛顼都帝丘,今濮州是,无缘冢在此。古今传流,虽不可尽信,然舜葬苍梧、禹葬会稽,何必其都耶?今州之西南有杼山,亦隶乌程,其旁有夏驾山王屯阝,相传以为夏杼巡狩所至。杼,夏之七王也。禹葬会稽,则杼之至此,固无足怪。庸俗之言,未可谓全无据也。越王句践,本禹之后,盖吴越在夏皆中国地,其后习于用夷,故商周之间,变而为夷,岂真夷狄也哉?六合之大,自开辟以来,迭为华夷,不知其几变,如幽燕故壤,沦陷不满二百年,已不复名为中国矣。而闽、广、陇、蜀列为郡县者,亦安知秦汉之间皆夷狄耶?“
常德万人杰,其父伪周时守备。后因安插归常德,以贩木在武昌。适夏逢龙之变,授以伪总兵札,并以伪空数十通,银数千金,令归常德招来诱煽。后武昌平,人杰伏诛。
李登、周、沈约</a>、陆词之书及《唐韵》,今皆绝传。《宋韵》屡易,皆一东二冬三钟者也,最后为平水韵</a>。夫切为源,韵为流,源密流疏,源分流合,今欲为其密者分者,岂可不遵疏者合者乎?度曲须知,亦有见于谐声之道。为韵所束,遂致支离破碎,岂可蹈其覆辙耶?
汪涯,字万顷,汉阳人。贾似道为宣抚时,请为客。元世祖围武昌,似道乞和,师退,当作露布献功,涯目曰:“啖以利而退其师,又儿弄主上,何露布为?”似道怒,挝杀之。其母闻之曰:“汝以直死,我则不辱,可以下报先君矣。”亦自沈。涯有《江帆诗》及《采石独酌》之咏。《江帆诗》:“江帆去去可肠断,千古万古越王台。扫风黄叶晚风定,□□飞尽碧鸟回。平生无成作笔研,万事不理问樽。年年看梅今白首,已矣英雄留七哀。”《采石独酌诗》云:“欲落不落月在手,百年几何持钓纶。不知春色万象表,绿烟漠漠入江滨。天翻地覆有今夕,酒醒诗成无可人。向来谈笑今黄土,堕泪未了鸡司晨。”
天童《悟赴黄蘖请上堂》云:“双叶扁舟泛海中,乘风来往福城东。洪波浩渺无余事,只作抛纶掷钓翁。”
金粟费隐,讳通容,闽之福清县人。《唱水岩诗》云:“岩上草色肥,岩下水流急。策杖上岩头,空山人独立。”
吴畅春,字梅初,汉阳人。崇祯八年,以吏员为潜山县天堂寨巡检。时流贼自河南东,蔓延安、庐、黄、麻间,畅春谓天堂虽小镇,而北扼舒、六,西连英、霍,南包桐、太,势为贼所必争,苟或飘忽突据,且震惊江、皖矣。造器械,积糗粮,募勇敢,练乡兵,结死士,据岩险,誓书衣裾,有“誓死报国,负盟天诛”之语。史阁部可法方备兵安庆,心知畅春贤,驰札相慰劳,且曰:“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奋同仇。官有崇卑,忠义无两。”畅春益感激自命矣。是年十月,贼来犯乾坎,畅春督兵拒之,身中二矢,斗愈疾。贼欲走金钟潭,闻路已先断,始大惧宵遁。乃于明年二月,焚掠英山,以渐近天堂寨。畅春结草千束,深夜举火为疑兵,贼复惊退。可法又致手书,以寇虽退而必来,新谷既登,正宜预备,且深嘉畅春积粮守险,语谆谆如家人。畅春太息曰:“此一腔血为知己者洒矣!”又逾年丁丑正月,劲贼十余万漫入至槎水龙潭,畅春用炮弩力战却之。贼更从幡羊岭捣查林河,畅春再战再捷,相持至二月壬午,侦者来言,贼仅七八十骑,可破也。畅春奋往,遇贼于埭口,斩首十七级,然已堕贼围中矣。丁亥,贼伪以百人诱战,畅春穷追至梅家寨,伏兵四起夹击,我师且尽,畅春犹力斗久之,手刃数贼,力屈被执。贼且逼降,畅春大骂,不屈而死。因南蹂太湖,守备赵荫亦死之。可法闻报,深加悼惜,以其事白应天巡案御史张萱</a>,萱为请议于朝,命兵部查议,于是尚书</a>杨嗣昌等奏曰:“赵荫以加衔守备领新兵三百人,去太湖九十里,战于鸡飞滩,势穷身陷,怒贼自亡,居然壮夫之概也。畅春以卑卑末职,练乡勇当贼者两年,著奇功挫贼者七次,死于梅家寨。报国勒铭,征裳遗墨,凛凛烈士之风也。盖自有贼患以来,文武大吏中,愧此两人者多矣。当武宗、世宗之时,知县段豸、王铁、唐一岑,头目钟富等,俱以流贼倭寇战亡恤录。今宜赠赵荫怀远将军,褒畅春本身三等,赠迪功郎安庆府经历,荫一子世袭外卫所镇抚,仍入祠潜山太湖名宦,以慰忠魂。”而畅春子诸生卿,请于宛城刘太史若宰,为作《吴梅初传》。
《史记</a>。伯夷传》所谓“青云之士”者,谓圣贤立言传世者附青云则伯夷、颜渊是也。后世谓登仕路曰青云,谬矣。《京房</a>易传</a>》云:“青云所覆,其下有贤人隐。”《续逸民传》:“嵇康有青云之志。”《南史</a>》:“陶弘景</a>年四五岁,曰:”仰青云,观白日,不为远矣。‘“梁衡阳王钧谓孔稚圭曰:”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又袁彖《赠隐士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施。“李太白</a>诗:”猎客张兔床,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谷。“合而观之,青云岂仕进之谓乎?自宋人用青云字于登科诗中,遂误,至今不改。
《史记》载尧舜皆黄帝</a>后,今试考其相传世系,则尧之二女,乃舜高祖辈矣,以之作配,渎伦甚矣。案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祁、酉、己、滕、臧、任、荀、僖、吉、、依是也。然尧姓伊祁,而舜之姚氏,不在十二姓之列,非同姓可知矣。且年命修短,不甚相远也,黄帝至尧止四世,至舜已八世。盖皆缘秦人焚书</a>,太史公得书不多,故有此等谬误耳。
《方言》:“凡葬无坟</a>者谓之墓,有坟者谓之茔。”《檀弓》:“古者墓而不坟。”是,邯郸淳</a>《曹娥碑》“丘墓起坟”,盖言丘其平墓而为高坟也。后世以坟墓浑而为一,遂疑其重复,改为“立墓起坟”,非也。
《左传</a>》:“楚成得臣与晋文公遇,曰:”请与君之士戏。‘“戏者,兵也,三军之号戏下者是也,若曰以兵相见云耳。林尧叟谓得臣轻用民命,便解作戏弄之戏,学者习而不察,以为实然。夫得臣亦英雄,岂有此失,真千古不白之冤。杜征南不下一字,盖已得其解矣,否则左邱明能无扼腕!
世传西施随范蠡</a>去,不见所出,只杜牧</a>之诗,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之句,而附会之耳。案《墨子</a>》曰:“吴起</a>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此吴亡后西施亦死于水,不从范蠡之证。墨子去吴越之世甚近,所言得其真,然犹恐别有见。后检《修文御览》,见《吴越春秋</a>。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乃知此事正与墨子合,杜牧之未审也。盖吴既灭,即沈西施于江。浮者,沈也,反言之也。随鸱夷者,子胥之谮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鸱夷,今沈西施,所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以终。范蠡去越,亦号鸱夷子皮,牧之遂以子胥鸱夷为范蠡鸱夷,乃堕后人于疑网之中。
今三年一乡试,谓之大比,不知其语不侔也。《礼记</a>。小司徒》:“三年则大比,使天下简阅名数财物。”岂是校士。
俗云:“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验之殊不然。及阅《感精符》云:“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乃知俗说</a>之误。
周室卜年八百。始武王己卯,终赧王乙巳,凡八百六十七年,而孟子</a>曰“七百有余岁”。夫孟子生定王三十七年,终赧王一十六年,当其时宜云八百岁,而云七百岁,何与?因孟子杂考他书,知为七百而非八百,后人误增周历一周,无疑也。汉皇甫谧</a>曰:“武王即位在乙酉。”与所称己卯,相去六年,予谓从乙酉为是。商汤之后,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孟子》亦有明文,而纪商者失之。武王之误六年,疑即失纪六年与□归商者也。昭王南征不返,实二十五年,而云五十一年,则又误二十六年矣。厉王以二十三年出奔,二相共和听政,凡十四年。王崩,乃立太子,统厉王凡三十七年,共和十四年已在其中,世传在厉王三十七年之外,宣王四十六年之前,则又误十四年矣。由数端而推之,孟子所云七百余岁,信不诬也。
《禹贡》曰:“既修太原。”修者,因其功而修之也。后世功禹而忘鲧,是执于成败之见耳。案北方尚有鲧堤,城郭亦始于鲧,当时备水而作,至今因之,鲧之功德信远。然后知舜不宗瞽瞍,而禹独宗鲧,鲧诚有可郊之理也。
天王天皇考。 天王道悟,法嗣马祖,所出龙潭崇信,信出德山宣鉴,鉴出雪峰义存、岩头全{大岁}。其云门、法眼二宗,实乃天王之系也。有宋景德年间,吴僧道源条集《传灯》,未识从上碑版,谬收龙潭系于天皇之下,云门、法眼,相随而去,是故混淆之始。由于道源,百世而下,竞起而争,亦始于《传灯》也。张无尽公窃尝疑之,雪峰、迅速,当出马祖,后得达观颖公所获节度使邱玄素所撰《天王塔铭》,始知雪峰为马祖五世孙。无尽眼目,择法验人,果不谬矣。诸家辩论,代有其人,奈何久假,一期难归,此径山容和上《五灯严统》之所为作也。然辨而不能清者,已有《景德传灯录</a>》矣;不辨而自清者,已有唐之侍郎归登所制《南岳让碑》:“列法孙天王道悟。”圭峰《答相国裴公宗趣状》:“马祖之嗣,首曰江陵道悟。”权德舆所撰《马祖塔铭》:“弟子十一人,道悟在焉。”历代帝王稽古略引载天王,详而且明。宋有《佛国续灯》,叙明雪窦重显为马祖九世孙;吕夏卿</a>《铭雪窦显之塔》,亦系马祖九世孙;觉范《林间录</a>》辨天王;拱辰《祖源通要》,乃载天王于马祖之下;大川《五灯会元</a>》辨清天王;晦岩《人天眼目五家宗派序》,亦博论天王;云壑《心灯》并续天王。元有《念常</a>佛祖通纪》,载入《天王碑铭》,现载《北藏我字函》中。明有《少秋联芳碑记》,原载天王于马祖之派;《汝稷指月录</a>》亦载天王;黎眉《教外别传</a>》,天王系于马祖之统;天童《直说》明析天王;虎岩《传灯世谱编》正天王;吴定氏之《定祖图》,亦收天王归于马祖之谱;大兴善寺《一花五叶之图》,云门、法眼,详于天王;王谷《正名录》,备悉天王之由。或谓传史无玄素之名,殊不知宋儒避国讳,玄素为元素。欧阳□贬夷陵令,尝集《神女庙诗》,李吉甫</a>一首、邱元素一首,贞元十四年石刻黄牛峡下,夔州巫山界石刻亦然,可考也。
东汉严光本姓庄,因避显宗讳,遂称严氏。范晔</a>作史,不究其由,遽曰严光,其台滩俱以严称。又如苏州因吴杀子胥投之江中,后人怜而立祠山上,人亦称为胥台也。吴灭,人又称为孤胥山,言独胥山在耳。奈何吴人称胥为苏,讹孤为姑,后隋平陈,因山名遂更为苏州。
《风》曰:“无衣无褐。”郑氏云:“褐,毛布也。”此说非是。褐乃编絮短衣,不黄不皂,贱者之服,非毛布也。孟子曰:“若刺褐夫。”以褐夫对万乘,亦言贵贱之殊耳。郑氏误以褐为,遂云“褐,毛布也。”不知褐字从衣,字从毛,乃今之斜,价贵于苎麻多矣,岂贱者服乎?
《左传》:“辅车相依。”林注:“辅,颊辅。车,牙车。人颊骨似车辅,故曰辅车;左右相持,故曰相依。”唐韩文公诗云:“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一牙无故脱去,今人不知,直以为辅车。若诗无弃尔辅之义,则“唇亡”一句,何所附丽乎?
《易。讼卦》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健字句,如此之彖有八。讼之外,蒙、豫、随、蛊、恒、解、井,皆于卦名上截句。”童蒙初学时,塾师点句混上,遂以健讼相连,今日顽民好讼者曰健讼,殊为大谬。
《离骚注》:“皇览</a>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初度,犹言初节也。古者子生三月,父命之名,谓命名之初节,非谓生也。”今自小至壮至老,但遇生辰,辄云初度,是期颐皆三月时矣,岂不大谬(瑚案,先师尝曰:“初度,谓初生之时日,尚未离初度也。”)!
今人呼私印为图书,非也。古者图画书籍,皆有印记,后以印记为图书,正如竖碑于某处,必有记铭,后遂以碑为文章之名耳。日久相沿,恬不知怪,惜无有正之者。
自厦门至澎湖七更,自澎湖至台湾五更,凡十有二更。
海舶上司罗盘者曰伙长。置一龛,下铺细砂,安盘于上,取平,周回置灯,伙长昼夜视之,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其水之浅深,泥之颜色臭味,皆知之,验之毛发不爽。一见山,则事在舵工,伙长之任卸矣。
台湾土蛮,男子皆赘妇家,而从其姓氏,故族贵女而贱男。向也男女皆无衣裳,今女亦以布缠身矣。今台湾已立学塾,乡试必举一人。
台湾惟有一城,乃红毛国所筑者,临海畔,俗呼红毛城,郑氏向居之。今台湾府治,不在此城内。
台湾知府蒋集公家人翁总管,于康熙二十三年自台湾归,过澎湖遭风折舵,急安橹,橹亦折,遂斫去其桅,割断篷索。舟中惟本锭四具,以缆沈之海中,随风浪飘泊,任其所之耳,凡二十八日。水久竭矣,舟中二百余人渴死者四分之一,死者之尸,以毡裹之,从水门投海中,巨鱼日俟其下,随取吞之,惨甚矣。后至一处,见竹木葱葱,知有地矣,然未见其人,随放铳炮以惊之。久之有象四十余骑,自丛篁中出,其人言语不通,画沙为字则可识,盖安南国界也。既登岸,则以兵围之。食以鱼饭,馆之茅屋中,奏闻国主,然后具舟送至琼州界。
人初入海舶,必晕眩呕吐,久亦安之矣。迨震荡既久,初登平地,反昏瞀摇颤,行则颠仆。甚矣惯习之能移人也,能不慎哉?
杨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说文》:“堪舆,天地之神也。”今称地师为堪舆,非是。
《金刚三昧经》,失译人名,附《北凉录》。案梁慧皎</a>撰《道安传》有云:“自汉魏迄晋,经来实多,而传译之师,不言其名,后学追究,莫知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又隋朝费长房(汉亦有费长房,地仙也),先为沙门,周武沙汰反俗。隋兴,文帝诏为翻经学士。开皇十七年,进《历代三宝录》十五卷,于中载《金刚三昧经》,是梁僧佑新集道安《凉土异经》,而目录中为失译源,今还附《人凉世》。又如《三慧经》等,皆标“僧佑录安公《凉土异经》”。今附《北凉录》云:“考安师入灭于晋孝武大元十年乙酉。明年丙戌,吕光称后凉。又越十五年辛丑,沮渠蒙逊始称北凉。”今据《入凉世》,应是凉州张氏称国时,非必北凉也。又《三宝记》载苻秦道安亦尝译经二十四部。况称“僧佑新集道安《凉土异经》”,或即道安法师之所译与?
又案,《金刚三昧经》有新罗国元晓法师疏。考宋赞宁</a>《高僧传》载,元晓国师新罗国人,初与义湘法师发心航海求法,至唐州,抵暮遭雨,宿于土龛间,乃古冢骸骨旁也。已而致疑,恍然悟三界惟心之旨,即还国中,著《华严疏大弘员顿教义》。一日,新罗国王因夫人脑瘿痈肿,巫言应往大国求药,王即遣使渡海。舟行将半,龙王邀入宫中,曰:“有《三昧金刚经</a>》,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今托夫人之病,为增上缘,令持此经至彼流布。”又云:“汝去上白国王,当请元晓法师造疏讲演,夫人之疾自愈。”使还具陈,王即请法师造疏,晓乃悟是经以本始二觉为宗,白王具角乘,将几案在两角间置笔研,始终于牛车造疏,成五卷,夫人之疾果愈。王刻日请晓于黄龙寺演义,又因簿徒盗其疏去,复重录成三卷,名为《略疏》。后广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传入中国,后有翻经三藏改为论云。宋时觉范禅师《林间录》中,亦载前事。明万历末,显圣澄禅师有注,而《华严玄谈宗镜录》、《智证传》等,皆引用《金刚三昧经》语。员觉《略疏》,又引《东海疏》说,略见一斑,第全书不可得见矣。又《翻译名义集》中,载僧道(法眼嗣)有注,今亦无传。
天台华顶沙门讠未震,撰《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师号仁山,法嗣尉剖公,退居姑苏天平山白云禅寺。华顶仁叟自著书目:《金刚三昧经通宗记》一十二卷。《禅宗正传灯史》二十五卷,辑两土诸祖迄于天童,凡六十七代之传,各系以表。《名宿分化灯史》四十卷,辑四祖下法嗣,及六祖下二支五宗尊宿,止于第十五世佛鉴佛眼一辈,凡一百六十四家。《济宗续补灯史》一十六卷,辑临济十二世至三十世,自东山演及昭觉勤下旁出法系,除径山杲,余皆《指月录》所未载者,凡一十九世,计四百八十四家。《三峰灯史》八卷,辑三峰邓山两世下诸尊宿,共为一编。《济洞灯史续略》六卷,辑天童下两世尊宿,及洞宗先辈并法嗣世数未详者,合成一编。《法苑献征录》五卷,编辑古今尊宿唱明之语,及天童三峰授受事实,并法中先辈交谊,如序跋、简牍、书铭、笔记、法语、机缘之类。《灯史纪年》三卷,校定周昭王甲寅至明崇祯甲申传灯中考年纪事。
惕厉,本《乾。九三》古注“夕惕若厉”句。《淮南。人间训》:“夕惕若厉,以阴惜也。”《汉书</a>》:“张竦为陈崇奏王莽功德,夕惕若厉,公之谓矣。”张衡《思元赋》:“夕惕厉以省愆兮。”唐白居易</a>《贺雨表》:“发于若厉之诚,散作如膏之泽。”今人亦常用“忧勤惕厉”。
淮北沛、陈、汝南、南郡,西楚也;彭城以东吴、广陵,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南楚也。见《史记。货殖传》。今人以湖广为三楚,太狭矣。
苏州,东吴也。润州,中吴也;湖州,西吴也,见《地理指掌图》。今以苏州为三吴,非。
魏斯、赵藉、韩虔共灭范中行氏而分其地,谓之三晋,今山西、河南、北直三处也,见《资治通鉴</a>》。今人直以山西为三晋者,非。
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王上郡,谓之三秦。见《史记。项羽本纪》。今人以陕西为三秦者,非。
《诗。小雅》:“景行行止。”景训明,行训道,言人有明道当效而行之,如山之高当仰也。魏文书云:“高山景行,深所仰慕。”今人但用景仰二字者,非。
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初设科举条格,诏内开第一场五经</a>义,各试本经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书》蔡氏传,《诗》朱氏传,俱兼用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梁》、张洽传,《礼记》专用古注疏。四书</a>义一道,限三百字以上。至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始定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第一年试四书义三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减一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朱《传义》,《书》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梁》、《公羊》、《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案此兼用古注疏暨诸家传。后不知何缘,遂斥古注疏不用,《春秋》止用胡传为主,《左》、《公》、《》第以备考;张洽传,经生家不复知其书与人矣。《礼记》专用陈滞《集说》,古注疏尽斥不讲。近日举子文,师心剿说,浮蔓无根,诚举明朝初制一申明之,使通今博古者得以自见,亦盛事也。
永乐十二年,上在北京,应天乡试,皇太子命洗马杨溥、编修周述为考试官。至十五年,命侍讲梁潜、陈全,十八年命修撰张伯颖、左赞善陈仲完,皆监国事也。时犹以宫赞列修撰之后。至七年己丑会试,取中陈遂等,以上幸北京,俱寄国子监读书。至辛卯始廷试,而皇太子乃以副榜第一人孔谔为左中允赐出身,尤为异典。
“阳沟”有书为“羊沟”者。崔豹</a>《中华古今注</a>》曰:“羊沟,为沟以阻羊之抵触也。”又曰“杨沟,植高杨于其上也,详之当是阴阳之阳。盖潜行地中者曰阴沟,则显行于地面者为阳沟矣。”
《周礼</a>。春官》:“小史掌诏王之忌讳。”郑氏注:“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观此则忌讳二字,胡可妄用耶?
《汉书。东方朔</a>传》:“谈何容易。”何容,犹言岂可也,则容字不连易字读矣。
《常棣之华》,仙、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及考《尔雅</a>》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移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相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
《左传》:“成公二公。”杜注云:“不中为之役使。”《史记。始皇本纪》:“吾全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晋人尤多此语。中字,皆作去声读。
明季,台谏与部疏议,漕运总兵改用流官,不必沿推□世爵。案,此官旧制,流官世爵,原相兼并推,不待改也。嘉靖中,刘都督玺、黄都督印,皆以卫官任至总兵,管漕运。议者不举此以闻于上,第云欲革世爵,改用流官,遂奉旨。祖宗旧制,原用勋臣,不知兼用流官,正祖宗朝旧制也。
受人仪物,谦曰“拜领”。然不独我受,望人受亦言领。赵松雪与人柬云:“辄有素绸一匹,以表微意,伏冀笑领。”又云:“拜手持纳,祈笑领之。”
捭阖,捭音摆,开也。今书作押,谬。
漕运旧例,军民各半,互相转运。民运淮安、徐州、临清、德州水次,交收漕运官分派官军,转运于通州、天津二仓。往返经年,多失农月,于是周忱议将民运粮储,俱于瓜州、淮安补给脚价,兑与运军,自是转运变为兑运。至成化七年,右副都御史滕昭议罢瓜、淮兑运,令南京各卫官与浙直等处官径赴水次州县交兑,民加过江船费,视地远近有差,由是兑漕又变为长运矣。
《汉书。司马迁</a>报任安书》:“李陵张空,冒白刃。”音圈,又音患,亦作,皆训为弩末。《史记》:“长平四十万众,张空,犹可畏也。”已先用此字。《汉书》师古注曰:“,丘权反,读以为权声之权。”大谬,乃至竟有刻作拳字者。
《尚书》音上,官名与书名皆当作去声读,平声者误。
里中字音,有相沿而呼而与本音谬,相习而用而与本义乖者。或亦通之海内,而竟不知所从始,姑就南都举一二言之。如惹之音人者切,野之音羊者切,写之音悉姐切,且之音七也切。在二十一马韵中,宜与叶,而南都惹作热之上声,未有作马韵呼者;士之音Θ里切,是与氏之音承纸切,视之音承豕切,在四纸韵中,上声也,而作去声呼,皆如肆;跪之音去委切,兄弟之弟徒礼切,上声也,而音作贵与第呼,属去声;皂隶之皂,造作之造,音与早同,而读作去声,如躁字;大之音不作徒盖切,亦不作口个切,而别音打之去声;入之音,本与日同也,而作入音,此与本音谬而呼相沿者也。又如钞,略取也,而写书曰钞书,官曰钞案,造纸曰钞纸;吊,问终也,而官府取文书曰吊卷,或曰吊钞粮;打作都冷切,今作丁把切,本取击为义也,而今预事曰打叠,探事探人曰打听,先计较曰打量,卧曰打睡,买物曰打米、曰打肉,治食具曰打面,张盖曰打纟散,属文起草曰打稿;禀,赐谷也,与也,供也,给也,受也,而今以下白事于上者曰禀;殴,以杖击也,律有斗殴之条,而今人故以言相谑嬲曰殴;帐之为言张也,一曰帱谓之帐,而呼簿册纪物事用度者曰帐;仰,持也,资也,下托上曰仰,今公文自上而行下曰仰;票,一作,疾也,急疾也,今官府有所分付勾取于下,其札曰票;疋,正也,音与雅同,《诗。大疋。小疋》用此字,今借为布段之疋音匹者,分别事辞也,称此个为者个是也;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假,音贾,至也,又借也,今官府借为休暇之假,音嫁,造假给假,此与本义乖而用相习者也。
汉制以右为尊,以贬秩为左迁,居高位曰右职,仕诸侯曰左官。陈平以右丞相逊周勃,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周昌相赵,高帝曰:“吾极知其左迁。”凡谓“左戚右贤”,“居客之右”,“朝廷无出其右”,“右文之世”,并用此意。自宋设左右仆射、左右谏议、左右正言,明因之,有左右都御史、左右侍郎等官,皆尚左,不复以右为尊矣。今人贬官犹曰左迁,称尚文犹曰右文,不合于今,然循习已久,不可变,且亦雅驯,无害于义。
易攵历之易攵,即扬字,古通用。今人称人居官日久,中外屡践者,曰易攵历,即书历试诸艰之意。乃见有读易攵作剔或写易攵作剔者,何不考之甚耶!
张端义</a>《贵耳集</a>》曰:“尝闻老儒言</a>,汉之《周易</a>》,不以乾坤为首卦,然后知《太玄经</a>》以中孚为首卦,即汉之《易》。”邵尧夫曰:“凡一代之国,必有一卦,一君亦有一卦,所谓‘大横庚庚’是也。”《周礼。筮人》言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字,字书作[1234],《六书正讹》曰:“从竹从[1234]。[1234],古巫字,巫主[1234]。古者以竹代蓍。会意。”
今人称隐士见用,多曰“渭水飞熊”,盖用吕尚</a>事,而不知飞之为非也。《史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后汉崔驷《达旨》云:“渔父见兆于元龟,注引《史记》‘非龙非螭非熊非罴’为证。”然《史》实无“非熊”,独见于此注。杜诗:“田猎旧非熊。”孟诗:“罴猎有非熊。”则往往循用,而李瀚《蒙求</a>》,亦有“吕望非熊”之句,特无有用飞字者,且熊又安能飞?俗士可笑,一至于此。
今人不知甲字义,而谓令甲即法律,大误。《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如淳注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颜师古</a>曰:“甲乙,若今之第一篇第二篇也,则令甲为最先之令矣。故《江充传》有令乙骑乘车。”可以互证。至于房室有甲乙次第,科目亦有甲乙次第,汉谓大世宅“甲第”,隋唐以来谓登科目亦曰甲第。
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著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
学舍曰学官,俗谓学宫,非也。汉贾谊</a>《治安策》曰:“学者所学之官也。”师古注:“官谓官舍,盖官者,管也,一职立一官,使之典管,故以官舍名官。”又《刘歆传》:“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今以学作黉宫,其字于古无据。考《白虎通》:“诸侯之学曰[1234]宫,半者象玉之璜也。”是黉当为璜。字书虽收黉字,而《说文》甚辨其非,论字者当以《说文》为正。
《诗。召南》:“于嗟乎驺虞。”宋戴氏《鼠璞》曰:“驺虞,二人也。言文王田猎,虽驺从虞人之贱,皆有仁心,故叹美之。”其说极是。
安石著《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熙宁中设经义局,自为《周官义》十余万言。后杨中立著《周官辨疑》一卷以攻安石。
张采曰:“《周礼。冬官》之亡,不尽系秦禁。《孟子》曰:”诸侯去其籍。‘今案冬官所属,皆应□□畎浍,度地量居,则当井田不行,《冬官》已先漫灭,盖战国时固不可诘。然《别书》载沅州刘有年,洪武中为监察御史,永乐中上《仪礼</a>。逸经》十八篇。一云永乐初,太平守刘有年进《逸礼》。则知唐所亡之书,明初犹有表献者矣。“
谒见,师古注:“谓谒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又《史记》:“郦生踵军门上谒,案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入报。”则谒即今之名帖矣。凡言谒见,谓先帖而后见也。
昔人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顶尤极险秽,蛇虺虎狼所居,得采其茶,可蠲百疾。今山东人以蒙阴山下石衣为茶当之,非矣。然蒙阴茶性亦凉,可除胃热之病。
《尔雅。释亲》:“父之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女子谓弟之子为侄。”皆学者所当知。而今乃称父之弟为伯叔,兄弟之子曰侄,舛矣。盖伯仲叔季,弟中之次。《诗》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又:“叔兮伯兮”。《书》:“仲叔季弟。”《唐书》:“狄仁杰</a>谏武后曰:”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则古人称伯仲叔侄之义也。今父之兄弟,当称伯父叔父;兄弟之子,当称犹子。
古人量酒,多以升斗石为言,不知所受几何。或云米数,或云衡数,但善饮有至一石者,其非一石米及一百斤明矣。案朱昱《杂记》云:“淮以南酒皆计升,一升曰爵,二升曰瓢,三升曰觯。”此言较近。盖一爵为升,十爵为斗,百爵为石。以今人饮量较之,不甚相远耳。
《礼》有醢酱、卵酱、芥酱、豆酱,用之各有所宜,故圣人不得其酱不食。今江南尚有豆酱,北地则但熟面为之而已,宁辨多种耶?又《桓谭</a>新论</a>》有延酱,汉武帝有鱼肠酱,南越有延酱,晋武帝与山涛致鱼酱,《枚乘七发》有芍药之酱,宋孝武诗有匏酱,又《汉武内传》有连珠云酱、玉律金酱,《神仙食经》有十二香酱,今闽中有蛎酱、鲎酱、蛤蜊酱、虾酱、鱼酱、珠螺酱,岭南有蚁酱,则凡聂而切之腌藏者,概谓之酱矣。乃古之醢,非酱也。
六朝时呼食为头。晋元帝谢赐功德静馔一头,又谢赍功德食一头,又刘孝威谢赐果食一头,一头即今一筵也。然古未前闻,不知何义。
稻有水旱二种。又有秫田,其性黏软,故谓之需米,食之令人筋缓多睡,其性懦也。作酒之外,产妇宜食之。又谓之江米。
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蓣也。闽中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沙地中,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岁,民多赖以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
娄坚,字子柔,苏州府太仓人,书法为三吴第一。尝曰:“董华亭质美而未学者也。”
《后汉书</a>》:“梁鸿娶孟光,举案齐眉</a>。”注:“以案为古宛字。”又《汉书。霍光传》:“许后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注:“已前解为宛矣。”
《尸子</a>》曰:“楚人有粥矛及盾者,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无以应也。”矛盾二字,盖本之此。
《诗》:“夏屋渠渠。”毛注:“夏,大也。”郑笺:“屋,具也。渠渠,犹勤勤也。言君始于我厚,设礼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正与字书以夏屋为大俎相合。自朱子以屋为房屋,谓渠渠为深广,吕氏严氏皆从之,今人则通称房屋为夏屋矣。
唐初温大雅</a>撰《创业起居注》,后房玄龄</a>、许敬宗、敬播等以编年体为《实录》,姚思廉</a>始撰《纪传》三十卷。显庆初,长孙无忌</a>与于志宁、令狐德、刘胤之、杨仁卿、顾胤接其后事,复为五十卷。龙朔中,敬宗又领史职,所作纪传,或希时旨,或释私憾,毁誉多失其真。后李仁实、牛凤及皆有续传,而凤及悉收姚、许诸本,欲使其书独行,唐事遂残落殆尽。已而刘知几</a>与朱敬则、徐坚</a>、吴竞更撰之,韦述因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一百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于休烈、令狐等又足之,柳芳又仿编年法作《唐历》四十卷。
《孟子》注:“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世尽以公输鲁班为一人。□阅《太平广记</a>》,载鲁班,墩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又六国时有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宋城,似两人。又《古乐府》:“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则明系两人矣。
案《博古图》,古器俱有款识。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凸出者。款在外,识在内,夏器有款有识,商器无款有识。识音炽,今人读款识如见识之识已谬,而有以器物形象为款制者,尤谬之谬也。
康熙戊辰年夏逢龙之变,殉难者乃湖北巡抚科□粮道叶映榴、松江人□□□□□等诸公耳。其他授伪职者,则有督标中军傅尔学,受伪职为巡抚;督标左营靳其功,受伪职为粮道;督标右营王相、城守李□、督标前营李□及抚标沈嘉相,皆受伪职为总兵。其中惟沈嘉相骈杨兆先、于嘉鱼,首先反正,而王相继之,其他皆骈首受戮。
夏逢龙于金口败后,逃至黄冈县,为生员易为胜所获,送至将军瓦代军前磔死。其始事于五月二十二日,获于七月二十二日,仅两月耳。
夏逢龙倡乱时,以谭以礼为伪东阁大学</a>士;蔡□为伪西阁大学士,以胡耀乾为伪中军,赵得为伪总兵,镇守黄州府;汉阳人方□为汉阳府伪知府,易正印为关防。
湖广提督徐治都,自常德提兵由西南来,军驻金口,檄辰州协镇郭忠孝。忠孝至后二日,盛言金口失地利,不可驻兵,与提督左,遂命驻大均山。提督出兵屡不利,失二把总,急招忠孝来,忠孝恐失大均,辞,得檄而后至。提督见忠孝,涕泣以全军付之,令其总统,后卒成功。
夷陵镇总兵严弘自西来,驻兵蔡甸。偏沅将军马□自西南来。荆州将军噶□,统满兵由北来,至应城县,为贼所困。江南将军瓦□,统兵自东来,未至而贼灭。
《史记。始皇本纪》曰:“夫寒食者利衤豆褐。”《汉书。贡禹传》:“衤豆褐不完,班彪王命论思有衤豆褐之亵。”注:“衤豆褐之亵,音树,谓僮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荀卿、淮南诸子亦有之,皆音树,绝无言短褐者。杜诗“颠倒在短褐”应是误刻。
宋初有《内庭日历》,枢密院录送史馆,所记不过朝见辞谢而已。景德中,始诏王旦、杨亿等十九人撰太祖、太宗两朝史。天圣□年,诏吕夷简、宋绶、陈尧佐等加入真宗朝史,共为一百五十卷,王、蒲宗孟、李清臣又撰英、仁两朝史,为一百二十卷。非寇准而是丁谓</a>,盖托之神宗诏旨。神宗又使曾巩</a>合纂五朝国史,曾巩以忧去。绍兴末,李焘</a>、洪迈</a>始修神、哲、钦、徽四朝史。迈奏四朝诸臣虽贵显,而无事迹可书者,用迁、固史刘舍、薛泽、许昌例,□为列传,书成,共三百五十卷。建炎后,有赵之、李心传</a>、陈均等书,皆编年也。辽有室防、萧韩家奴、耶律庶成、耶律严等所记,金有完颜勖、宗弼、纥石烈良弼、王若虚</a>等所纪。
膑,五刑中去膝盖骨之名。齐将孙膑</a>,为庞涓断其足,故称孙膑,其名逸不可考,膑非名也。黥,墨刑在面之名。汉英布尝坐法,黥,人称黥布,黥非姓也。今人不察,而称武官有“媲膑并黥”之语,岂不可笑?
《世说》曰:“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笔端不减陆士衡。”盖惜其有才而不学也。若以半豹作称颂语用,似有未妥。
周宾《所识小篇》曰:“唐以来六曹尚书各有四司,以本行为头司,余为子司。头司者,吏部郎中、户部郎中之类是也。明初亦仍其职,但改本部郎中皆为总部郎中。洪武二十三年,乃改吏部总司曰选部,户部曰民部,礼部曰仪部,兵部曰司马,刑部曰宪部,工部曰缮部,二十九年始定令称焉。”近见南京一仪部郎为人撰文,自称曰总部,彼盖止知礼部之有总部,而不知各部皆有之也。明初官称与今异者甚多,余尝纂为《明初官制》一卷。
关音引,目眶也;兆,灼龟也,二者蓍见几微,皆先事而知之。《韵注》云:“吉凶形兆,谓之兆朕。”今人误以关为朕,又倒为朕兆,于古无据。
《韵会》注:“生曰名,死曰讳。”《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祭义》曰:“文王忌日,必哀称讳。”是名讳二字,其别久矣。今问人之名曰尊讳,自道其名曰贱讳,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