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3个月前 作者: 潘之淙
学篆
初学篆,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虚画,如此流便,方可操笔。操笔必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矣。若篆大字,当虚腕悬笔。腕著纸,字即不活。似纸筒棕榈为笔,非士夫所为也。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a>方圆廓落,阳冰圆活姿媚,徐铉</a>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铉,但字下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有汉意。阳冰多非古法,盖法子玉也。小篆世喜长,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为垂脚。有不可者,当以正脚为主,馀略短如幡脚可也。无垂脚者,如生曰之等字。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凡写扁额,画宜肥,体宜方圆。碑盖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同杂体。凡囗中字,不可填满,但如升斗中著一字,任其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囗比诸字,亦须略收,不可圆,不可方。若日月,须更收小也,包一二画如日目之类,初一字内画不与两旁相连,后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不同者,非也。圆圈圆点,古文之法,小篆无之。口字不可三角形,钟鼎古文错杂用,无迹,小篆则自一法也。
学隶
汉碑三百馀种,无前汉者。体各不同,亦各不著名字,后人服膺一刻亦自可。魏三大碑立为界格,已一变矣,去汉未远,古意犹存。自唐以来,巧丽特甚,古意泯焉。欲学隶者,当以石经为祖,次及汉刻之奇者,如孔子</a>庙碑、魏受禅记、刘宽之类。
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击石二波也。
佩觿</a>云:势如八字,有偃波之文。
吾衍云:八分,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用篆笔作汉隶,八分与汉隶多不分。
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
书指云:隶有蚕头,由下笔反挫,顺笔平行,燕尾自出。
学楷
张敬玄云:楷书把笔,妙在虚掌运腕。不宜把笔苦紧,太紧则转换不得。既腕不转,则字体或粗或细,上下不均,虽多用力,元来</a>不当。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姜尧章云:或者专喜方正,极意欧、颜;或者专务匀圆,留心虞、永。或谓体须稍匾,则自平正,此徐会稽之病;或谓欲其萧散,则自不俗,有王子敬之风。岂足以尽书法之美哉!
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拘长短远近,但勿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但备点画耳,非书也。祝京兆云:大字贵结密,不结密则懒散无精神。若牌扁,须字字相照应,挂起自然停分,又须带逸气,方不俗。小字贵开阔。小字易得局促,须令字内间架明整开阔,写起一似大体段,长史所谓大促令小、小转令大是也。当以二王及虞东方画赞、乐毅论、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
书指云:真书点画,笔笔皆须著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小大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极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
学行
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转轻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
姜夔</a>云:行书与草不同,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祝京兆云:行书贵稳雅,下笔不疾不徐。亦有间架,须是明净,不要乱笔多丝缠绕。疾则失势,缓则骨痴。亦以右军为祖,次参晋人诸帖及怀仁圣教序。
学草(附章草)
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相连。后世属十数字而不断,号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善学者,反更成病。
唐太宗</a>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恶无骨也。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疾还徐,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精神,无锋以含气味。相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若再生笔意,不若垂露耳。草书最忌横直分明。画多则如积薪束苇,无萧散之气时一出。
虞永兴云: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
草书赋云: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森而高举</a>,或落脱而自披。众巧百态,无不尽奇,宛转翻覆,如丝相持。
姜尧章云:学草书先法张芝,次索靖</a>诸人,后仿王逸</a>少,申之以变化。若泛学诸家,则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知向背起止转换。古人作字,相连处特是引带,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皆轻,虽张颠野逸,不失此法。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舞歌擗踊,一切变化,非苟焉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祝枝山</a>云:草书贵通畅。草书下笔易于疾,须放令少缓,徐行稳步,一点一画,皆有规矩,不令容易。亦有墙壁间架,须要明净,方合晋人法度,不可如后人全率尔也。用笔不可太迟,迟则缓慢无神气;不可太疾,疾则恐窘步而失势。
又云:章草须有古意乃佳。下笔要重,亦如真书,点画明净,有墙壁,有间架。学者当以索靖、张芝、皇象、韦诞、月仪、八月帖、急就章为模范也。
论写
姜尧章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磔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遒。然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祝京兆云:凡偏旁不相称者,屈曲点画以避就之。偏少者,伸点画以就之;偏碍者,屈点画以避之;太繁者,减除之;太疏者,补续之。然必古人有样,乃可用耳。
苏子云:杜陵评书</a>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大抵劲健方瘦,轻快疏朗,干涩古拙相近;软缓圆肥,重滞密促,滋润时媚为邻。然必骨肉适宜,刚柔济美也。
黄山谷云:楷法如快马斫阵,草法欲左规右矩。又云: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论血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论骨
字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转轴中筋络稍和缓也。
论筋
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论肉
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论脉
字之脉,章法是也。藏锋出锋,皆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其脉相通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意,图写其形,未能浑融,皆支离而不相贯。吾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挥运之时,此可窥其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