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哲学中之唯心唯物论
3个月前 作者: 瞿秋白
一
哲学的目的究竟何在?何以古代初民思想之中,已经能有所谓高深玄妙的哲学呢?实际上哲学并没有什么高深,最初不过是一切智识的总称。随后智识渐渐分类、综合、组织而各成系统,就发生种种科学,——从哲学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仅仅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于是初民的常识一变而成“深奥微妙”的玄谈,——这也不过表面上看来是如此。科学分工的结果,使哲学渐渐能成为综合一贯的智识,有统率精神物质各方面的智识而求得一整个儿的宇宙观之倾向;更因科学进步而智识系统日益严密,于是哲学——所谓“求宇宙根底的功夫”愈益得以深入。然而初民哲学和现代哲学仍旧同样是人对宇宙的认识,——譬如樵夫看山景和诗人游山水,一样的要认一认山和水,——是人生当然的对于智识的态度:“要知道宇宙的根底,要认识宇宙的总体。”赤列尔(Zeller)[1]说:“哲学的职任在于探求‘认识’和‘实质’的最后根底,依此根底而得一切现实。”这是不错的。然而立刻就发生新问题:能不能当这“认识之根底”是离那“实质之根底”而独立的东西?答复这一问题便是绪言的目的。我们的“我”是与外界“非我”相对待的,然而同时“我”能觉着与“非我”的关系。所以人若想哲学问题,——就是他想组合一更稳固的“宇宙念”(Contemtion
de
Monde)——他立刻就遇见难题:“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固然不错,有时哲学中并无此等问题发生。那是希腊哲学史的最初一期。譬如泰利史(Thales)[2]只说水是一切的物的原始,一切物自水出,一切物复归于水。他并没有问:究竟人的意识对于这一原始物的关系怎样?其他,如以空气为原始物的安纳克西美尼(Anaximenes)[3]亦没有问。然而后来却已重开一时代,那时的希腊哲学家便无论如何逃不过“我”与“非我”,“意识”与“实质”的问题了。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1]赤列尔,今译策累尔(E.Ieller,1814—1908),德国哲学家。著有《希腊哲学》等。
[2]泰利史、泰利斯,今译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6),古希腊哲学家,希腊“七贤”之一,因生于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市米利都,也称为爱奥尼亚哲学家,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皆生于水,最终又复归于水。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亦无著作传世。
[3]安纳克西美尼,今译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前585—约前528),古希腊哲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气或空气。气经过稀薄和凝聚的变化而生成万物。著作仅有片断留存。
各种哲学学派对于这一问题当然各有不相同的答案。然而假使细细考察各答案,却可以发见这些答案并不十分差异得复杂而繁多,——那不过是表面上看来罢了。大致这些答案可以分做两方面。
一方面的思想家,都以客观为出发点,或者是所谓实质、自然。此等思想家随后就各自解释:怎样于客观之上加以主观,实质之上加以意识,自然之上加以灵魂。因为他们的解释不相同,所以虽然出发点一致而此派哲学系统不尽相同。
他一方面的思想家,却以主观为出发点,或者是所谓意识、灵魂。当然此等思想家亦应当解释:怎样于主观之上加以客观,意识之上加以实质,灵魂之上加以自然。他们亦各有解释,而各自创造哲学系统。
凡以客观为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有这勇气一直推究下去,——他必成唯物论中之一派。而以主观为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中之一派。
然而有些人不能有一贯的思想,往往走到半路,而以唯心唯物的调和论自足。这种哲学家就是“折衷派”(electigus)。
固然不错,此外还有所谓批评派哲学(Criticisme),说是既非唯物又非唯心,而且没有折衷派“宇宙念”的弱点,其实康德[4]的批评哲学有二元论(Dualisme)的弊病。二元论总是带折衷派的色彩,所以批评哲学所给的人生观,好一似孔丘的“未知生焉知死”,始终不是一贯到底的。
[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学》等。
菲希德(I.H.Fichte)[5]就已指出康德哲学“不一贯性”;当初他却并非指康德本身,而是说的康德派哲学家。他说:“你们的地球靠在象身上,而象又靠在地球上。你们的‘内在之物’(旧译‘物如’Ding
am
Sein)本来纯粹是思想而已,当然只在主观上起作用。”菲希德以为康德自己不犯这病,没有这种显然无可讳饰的矛盾,所以他断定“康德之康德主义”是唯心论(菲希德之《论科学》)。然而康德自己不服这种批评,他曾发表文章反对对于他哲学这样的解释。他说菲希德的唯心论有些象鬼;“你若想:你已经能够捉到了他,那时你手里实在仍空无所有,只有你自己;就是这‘自己’亦并没甚么,只有捉鬼的手”。菲希德才明白康德既不承认外物,又不承认主观,却承认“一双手”——就想着外物的意识,这岂非不一贯。他于是只能说康德自己,他称康德为“ein
Dreiviertelskopf”(四分之三的头脑)。
[5]菲希德,今译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人的天职》、《致德意志民族演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