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瞿镛
子部一
○儒家类
△孔氏家语十卷(影钞宋本)
题:“王肃</a>注。”有後序。汲古毛氏刻此书,得一宋本,阙卷首至卷二,凡十六叶,因参用通行本,故注字脱落颠倒最多。此本完善无讹,足以订正甚多。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注用双行,行廿三至廿五字不等。相传有毛斧季校宋本,覈之一一吻合。
△孔子</a>家语十卷(校宋本)
此陈氏子准传录。毛斧季氏校宋本,朱笔从北宋,墨笔从南宋。按:子晋跋,谓丁卯秋得北宋刻本,其卷二第十六叶以前已蠹蚀,继於己卯春复得一本,阙末二卷,合之始全。今校改注字脱落颠倒者,自卷首至卷二十六叶以前为多。盖初得宋本即刻,其阙者仍参通行本,迨续得全本,不及追改矣。(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纂图互注荀子</a>二十卷(元刊本)
唐杨倞注并序。此书出宋时书肆所刻,元人繙雕者。抱经卢氏曰:“虽有脱讹差舛,而未经校改,其本真犹未尽失。”涧薲顾氏曰:“明世德堂本,即所自出,惟删其重意。而删之未尽者,犹存二条於《修身王制》篇中。”(卷首有“仲鱼”朱记。)
△荀子二十卷(校宋本)
此抱经卢氏校本也。案:抱经校是书,凡用数本,其一为影钞大字宋本,卷末,补录刘向</a>《校录奏》一篇并《记》,後有两行:一题“将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充御史台主簿臣王子韶同校”,一题“朝奉郎尚书</a>兵部员外郎知制诰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吕夏卿</a>重校”。知其本在宋英宗时奉敕定者也。其一为元刻《纂图互注》本。其一为世德堂原本及锺人杰本。丹黄烂然,善本略备矣。(每卷有“文弨读过”、“丹村子”、“金华张氏”、“翠薇山房”诸朱记。)
△荀子考异一卷(钞本)
宋淳熙间邑人钱氏佃刻《荀子》,既用各本参校,复有所疑,因著《考异》附卷末,自为之《跋》。今淳熙本不获见,惟传此卷,其《跋》云:“右荀卿子书,杨倞注,凡三十二篇,为二十卷。并刘向《篇目》,旧尝患此书无善本,求之国子监,亦未尝版行。比集诸家所藏,得二浙、西蜀本凡四,增寡同异,莫適取正。末乃於庐陵学官藏书中得元丰国子监刻者,遂取以为据。然犹有谬误,用诸本参校,凡是正一百五十有四字,其有疑而未决者,并世俗所習熟而未定,如‘青出於蓝,而青於蓝’者,监本所出,而文义或非。又如‘莫善於乐而作美善相乐’,皆不敢没其实,著之卷末,又一百二十有六条。虽未敢以为尽善,然耳目所及,此已特为精好,谨刻之江西计台,俾学者得以考订而诵習焉。淳熙八年六月丙午吴郡钱佃谨识。”案:佃字仲耕,政和进士,观复之子,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中奉大夫、秘阁修撰。著有《易解》十卷,《词科类要》二十卷,《文集》二十卷。见《常熟县志》。
△孔丛子</a>七卷(明刊本)
汉孔鲋</a>撰。此明人翻梓宋时巾箱本。题:“宋咸注,程以进阅。”前有咸《上表》及《序》二篇,写刻甚精。
△新语</a>二卷(明刊本)
题:“汉大中大夫陆贾</a>撰。”後附贾本传一篇。书中阙文,注明阙几字。此明刻小字本,较别本为胜。
△新语二卷(明刊本)
题:“汉中大夫陆贾撰。”此弘治间李仲阳得旧本刻於桐乡者。写椠甚精,而残缺已多,知是书久无善本矣。有钱福序、都穆</a>跋。
△新书</a>十卷(明刊本)
汉贾谊</a>撰。宋淳熙辛丑程漕使某摄潭州守,刻置学宫。明时,其板残阙。弘治间,陆相为长沙太守,尝以黄都谏宝藏本修补印行。此则吉府重刊本,悉依宋刻。(卷中有“吉府图籍”朱记。)
△盐铁论</a>十卷(明刊本)
汉桓宽</a>撰。弘治间,新淦涂祯刻於江阴。是本从宋嘉泰本翻雕,故“匡”、“桓”等字俱减笔。雲间张氏注本改为十二卷,窜乱旧第,字句亦多踳駮。今阳城张氏重刻本,悉依涂氏之旧。
△盐铁论十卷(旧钞本)
此从锡山华氏活字本传录。顾涧薲氏以太元书室本、撄宁斋旧钞本校过。末有涧翁题记云:“读此书,贵能得其用。如予者,徒索解於字句间,何足道耶?癸亥八月,重阅一过,记。“又云:”嘉庆丁卯五月,为居停主人张古馀先生校刻宏治十四年涂桢本,再读此。“案:是本当即阳城张氏撰《考证》之底稾也。(卷首有“顾涧薲手校”朱记。)
△刘向新序</a>十卷(明刊本)
此嘉靖间依旧本重刊,字画清朗,大似宋刻,与别本不同者,注明“一本作某字”。前有曾巩</a>《进书序》,目录接序文後,犹宋刻旧式也。(卷首有“皇明学士宋氏图书”、“耐辱居士”二朱记。)
△新序十卷(校宋本)
题:“阳朔元年二月癸卯,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上。”序文後,接目录,以每卷为次,目录上空二字,“卷第一”上空三字,“杂事”上空四字。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间有小注,明刻所无。如:卷十《善谋》篇《守战》“南阳守齮,保宛城”下注云:“《史》作:与南阳守齮战东,破之,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又:“休牛於桃林”下注云:“《史》作:放牛桃林之阴,示天下不复输积。”又“雍齿与我有故”下注云:“《汉书</a>》音义曰:未起时,有故怨。”又:“深入伐国堕城”下注云:“《汉》、《史》作: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按兵覆众,伐国堕城。”又,“正遗人获也”下注云:“《汉》、《史》作: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全书改正讹夺处甚多。後有蒋氏杲手记云:“康熙</a>庚寅,借义门师校正本对勘,师本乃从憩桥巷李氏借得阳山顾大有旧藏宋椠本校定也。”又於卷一後录钱蒙叟旧题云:“旧本《新序》、《说苑</a>》首开列‘阳朔鸿嘉某年某月具官臣刘向上’一行,此古人修书经</a>进之体式。今本先将此行削去,古今人识见相越,及鑱刻之佳恶,一开卷而可辨者也。”
△说苑二十卷(元刊本)
汉刘向撰。此本校刻、楮印俱精。前有南丰曾氏序,连属《篇目》及刘氏《进书状》,犹宋本旧式也。旧藏邑中冯氏。(卷首有“臣班”、“二痴”二朱记。)
△说苑二十卷(校宋本)
题:“鸿嘉四年三月己亥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上。”前有向《进书序》,继以《总目》,《目》後有曾巩《进书序》,後有“咸淳乙丑九月,乡贡进士直学胡达之眎役,迪功郎改差充镇江府学教授徐沂、迪功郎特差充镇江府府学教授李士■〈忄尨〉命工重刊”三行。是书元刻脱讹甚多。宋本与明程荣本次序无异,惟第六卷《复恩》篇中“晋赵盾举韩厥”一条下多一条,云“蘧伯玉得罪於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卫君赦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於境,蘧伯玉曰:“鄙夫之子反矣。‘木门子高後得罪於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於晋君,愿君礼之。‘於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云云。为各本所无。後有钱遵王题记云:“戊辰夏五、廿三日借朱卧庵宋椠本校毕。”又陈玉斋题记云:“丙辰二月尽日阅於宝晋斋,时有肩之疾,殊草草也。九月九日,又取敕先校本添改讫。”又,何小山题记云:“凡陈本与此异者,出於下方。辛巳夏四月,小山取陈本添改讫。”(卷首、末有“兴祖”、“孝修”、“孙长君”、“大雅堂文玩记”、“钱孝修图书印”诸朱记。)
△纂图互注杨(扬)子法言</a>十卷(元刊本)
汉杨(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a>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a>增注。前列景祐三年宋咸序及《进书表》,又司马光序,与世德堂本同。惟宋序後,有墨印六行云:“本宅今将监本‘四子’《纂图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并无讹谬,誊作大字刊行,务令学者得以参考,互相发明,诚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谨咨。“据此,则是本依宋监本授梓,故卷首宋咸题名上冠以圣宋也。案:《法言》,旧有治平监本,系李轨单注,有音义,为十三卷,此则合李《注》为五家《注》,依宋咸本,为卷十。书中与李本有异同,如:《学行》篇”以其所以葬“与上”以其所以养“句例正同,李本作”以其所葬“,是”所“下脱“以”字矣。《吾子》篇“事辞称则经”,李本误重“事”字。《问明》篇“巢父洒耳”,与《音义》“洒音洗”合,李本作“洗耳”,当误。《寡见》篇“又从而绣其鞶帨”,李本误重“其”字。《五百篇》“由群婢之故也”,李本作“群谋”。《先知》篇“谨其教化”,李本作“议其”。《重黎》篇“请问盖天”,李本作“请问盖”,以“天”字混入注中,大误。又“始元之初”,李本作“始六之诏”。《渊骞》篇“翼以扬之”,李本作“巽以”。又“实蛛蝥之靡也”,李本作“劘也”。《君子》篇“人言仙者有诸乎?曰吁”,李本“乎”下脱“曰”字。凡此诸条,皆卓然胜於李本者。惜诸家注文多删节,而温公《集注》十三卷,全本不得见,尤可惜也。
△五臣音注杨(扬)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此世德堂刊本,与元刻《五家注》同,惟去其《重言》、《重意》耳。何氏义门与弟心友,以传是楼所藏治平本手校一过。李注俱补全。间缀论议於上方。卷中朱笔所点与乙处,即李文贞录入《榕村讲授》中者。卷末有跋语,楷法精整,当是义门真迹。向藏里中陈氏、张氏;《藏书志》著录者,即从是本传写。(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五臣音注杨(扬)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此本与世德堂本同,唯板心无“世德堂刊”四字。新安方山人亦以李轨单注本校。末有题记二行云:“己亥残冬,用南渡後国子监翻雕官本粗校一过。宋本系李轨本,别有《音义》一卷附後,惜未录出。”案:山人,名正澍,字子雲,乾隆</a></a>间诗人也。(卷首、末有“新安方正澍珍藏”、“严长明”、“用晦甫图书记”、“文弨借阅”诸朱记。)
△潜夫论</a>十卷(明刊本)
汉王符</a>撰。此本出明初重刻宋本,今以新安程本相校,胜处甚多。如:《三式》篇“稷、卨”不误“稷禹”;《德化》篇“砥矢”不误“砥砺”;《氏姓》篇“赐禹姓姒氏”,不误“似氏”:“则不能故也”,不误“改也”:“王孙氏”不误“五孙”:“盖须朐之女也”不误“言也”。略举什一,足徵旧本之可贵矣。(卷首、尾有“璜川吴氏收藏图书”、“士礼居藏”、“海甯陈鱣观”诸朱记。)
△申鉴</a>五卷(明刊本)
汉荀悦</a>撰。宋尤文简公尝刻荀氏</a>书於江西漕台,已有脱讹,黄氏得其本而校之,刻於正德间。有王鏊</a>序。
△中论</a>二卷(明刊本)
汉徐幹撰并序。是书《唐志》作六卷,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解题》、马氏《通考》俱称二十篇。卷分上、下,与今本合。此明弘治间吴县学生黄纹以陆友</a>仁藏宋石邦哲校本重刻。吴人韩寿椿缮录。写刻俱精,有邦哲、友仁及都穆跋。向藏邑中毛氏。(册首有“汲古阁”朱记。)
△中说</a>十卷(宋刊本)
题:“阮逸注”。前有逸序及篇目。每篇为一卷,目後有“隐士王氏取瑟堂刊”一行。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注字双行,行二十五字。“朗”、“恒”、“徵”、“慎”字减笔。卷中有朱笔校语,较元刻释音本为胜。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中说十卷(元刊本)
此较宋刻本多释音,而间有讹字。如“铜川”作“钢川”,“臧否”作“藏否”,“惚乎”作“■〈亻忽〉乎”之类。盖元时书肆所刻者。前列《王氏世系年表》,谓文中子出汉徵君霸之後。题“文中子纂事河汾,系子王壬”,当是其裔孙所纂也。
△张子语录</a>三卷後录二卷(宋刊本)
不题名,亦无序跋。卷末有“後学天后吴坚刊於福建漕治”二行。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板心注字数及刊工人名。“敦”字阙笔,光宗後刻本也。旧为汲古毛氏藏书。(卷首、末有“奏叔”、“汲古阁图书记”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後录二卷(宋刊本)
此亦福建漕治刻本,与《张子语录》行款悉同,後题字亦同。书中“恒”、“桓”、“徵”、“慎”、“敦”减笔。卷末有“正统戊辰仲夏在金谿义塾重装”一行。(卷首有“毛褎之印”、“字奏叔”二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二程</a>全书六十五卷(明刊本)
此书为二程子门人所记,朱子复次录之,凡记载失真者,皆为刊削,成《遗书》二十五卷。附录《行状》、《墓表》、《年谱》为一卷。又虑或有所遗,复於门人集录者采择成编,得十二卷,题曰《外书》,以别於《遗书》。淳祐间,教授张玘合《经说》、《文集》刊行,号“程氏四书</a>”,犹各自为书也。明天顺间,国子监丞阎子与重刻之。南阳李文达题曰“《二程全书》”。弘治间,监察御史李瀚以旧藏本与阎本属参议康绍宗、佥事彭纲编校,河南知府陈宣刻之,有朱子二跋,及李瀚、彭纲、陈宣序。
△童蒙训</a></a>三卷(旧钞本)
宋吕本中</a>撰。楼昉</a>序。其书历述师友遗闻,多格言至论。宋时重之,其本不一刻。此邑人王嗣贤所录宋本原书。卷末有墨图记四行,其文云:“绍定己丑,郡守眉山李■〈直上土下〉得此本於详刑使者东莱吕公祖烈,因锓木於玉山堂,以惠後学。”案:嗣贤,工书法,喜钞录古书,陈见复先生弟子。(卷末有“生於虞山”、“嗣贤”二朱记。)
△近思录</a>集解十四卷(宋刊本)
宋朱子、吕成公同辑。建安叶采注。前有淳熙乙未朱子原序及淳熙三年成公题辞,又淳祐戊申叶采序,淳祐十二年叶采《进书表》。全书共六百二十二条,每卷记若干条。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双行夹注,每行十八字。鱼尾注大、小字数。“惇”字阙笔,即淳祐时刻本也。
△朱子语类</a>一百四十卷(明刊本)
门人汇辑。与朱子《问答语》各录成编。咸淳间,导江黎氏靖德合《池录》、《饶录》、《饶後录》、《建录》、《建别录》、《蜀类》、《徽续类》,考其同异,削其舛讹,分为二十六门,序而刻置郡斋。此明人翻雕本,一遵宋刻之旧。
△朱子成书十卷(元刊本)
题:“庐陵後学黄瑞节附录。”案:瑞节,字观乐,元时以荐授泰和州学正,未赴。为学得朱门</a>传授,辑朱子书在《四书》外者共十种。曰《太极图说</a>》、《通书西铭</a>正蒙</a>诸解》、《易学启蒙》、《家礼</a>校正》、《律吕新书</a>》、《皇极经世</a>指要》、《周易</a>参同契解》、《校正阴符经</a>》,每种为一卷。前有大德乙巳庐陵刘将孙序,目录後有墨图记曰:“至正元年辛巳日新书堂刊行。”
△丽泽论说集录</a>十卷(宋刊本)
此吕成公门人集录其师之《经说》及《史说》、《杂说》,弟祖俭裒辑成编,从子乔年复附益此比以刻之,有後跋。《诗说》独曰《拾遗》,异於他《经说》者,以有《读诗记》故也。《杂说》多讲学语。成公学本程子,论说醇正,体用兼备,故朱子引之同纂《近思录》,虽门人所辑《语类》中间有不足於伯恭之语,乃当时效同志相规之义,原非屏斥之谓不得预於斯道也。不解《宋史</a>道学传》何以遗之。其《诗说》一种,与《读诗记》体例稍异。《读诗记》专释《诗》,此则开示後人读《诗》之法,或证以史事,或抒其心得,多体会真切处。如《说兔罝》,谓後世甯戚饭牛</a>、买臣负薪不足以容己,是齐与汉之风化小;若文王之时,《兔罝》之人,虽皆有才,而当其施於中逵,施於中林,雍容閒暇,自忘其才可为公侯之用,则《周南》风化之大可知。《说硕鼠》,谓“我将去之”,将者,欲去,其实不去。譬之以鼠,怨愤极矣,犹且不忍去,所以见忠爱之深。《说天作高山》,谓“彼徂矣岐”三句,是一诗要处。後世因物思人,如岘山之类,以为人既亡,所存惟陈迹;古人则异是,文王虽往,而其坦夷可行之道,与山俱存而未亡,子孙保之足矣。略举数条,可知其以意逆志之概。是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字数。其“匡”、“贞”、“恒”、“慎”、“完”、“徵”字,皆有减笔,犹吕氏原刻本也。(卷中有“徐恪公肃图籍”朱记。)
△木钟集</a>十一卷(明刊本)
宋陈埴</a>撰并序。是书虽名集,而实为语录,故取攻木撞钟之义。久无传本,明弘治间,邓淮为温州守,得旧本,刻置郡斋以行。卷首有“牧翁蒙叟”、“璜川吴氏收藏”二朱记。)
△大学</a>衍义四十三卷(宋刊本)
宋真德秀</a>撰。前列自序及《进书表》,又《尚书省劄子》,又中书门下省时政记房《申状》,状末题:“端平先年拾月日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真德秀状。”以下为目录。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匡”、“惇”字阙笔。“桓”作“亘”。(卷末有“锡山治本堂图书”、“汲古主人毛氏”、“子晋民”诸朱记。)
△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宋刊本)
宋真德秀撰。《书录解题》云,其书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文献通考</a>》亦仅载三十九卷。明刻本有《乙集》,为门人汤汉</a>所续,《丙集》亦无。是宋本止有《甲》、《丁》二集,此阙《丁集》二卷耳。卷首《纲目》一篇,具详作书之旨。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注每行二十四字。间有元、明时修板,宽行大字,宋末监本也。
△黄氏日钞九十七卷(元刊本)
宋黄震</a>撰,沈逵序。此书刻於宋时,中值兵毁,板已亡失。元至元间,孙礼之购求蒐辑补完以刻之。已阙卷八十一、卷八十九、卷九十二。书中“桓”字或减笔作“■”,或作“亘”,盖是本从宋椠出也。旧藏曹倦圃家。(卷首有“曹溶”、“檇李曹氏藏书印”二朱记。)
△北溪先生字义二卷(明刊本)
宋陈淳</a>撰。题:“门人清源王隽编。”後附《严陵讲义》四篇。宋时,有永嘉赵崇端刻本,陈宓为之序。明弘治三年,浙江参政临漳林进卿重刻之,後进卿擢浙藩,以旧板亡失,复刻之,此其再刻本也。卷首有弘治庚戌新喻胡荣序。卷末有《弘治》壬子分宁周季麟跋。
△孔子集语</a>二卷(影钞宋本)
宋薛据纂并序。书成於淳祐丙午,凡二十篇。前有景定元年中书省《看详进状》。此本旧藏昆山叶氏。每段不提行,惟空一格,加圆围,与山东孔氏刻本款式异。後有钱遵王、顾抱冲跋。(卷首有“叶氏菉竹堂藏书”朱记。)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a>三卷(元刊本)
题:“鄞县程端礼</a>编”。此甬东家塾刊本也。前有翰林余谦序,南台中执法迂轩赵世延序,至顺三年永嘉李孝光序及延祐二年端礼自序。又次为《纲领》。後有元统三年自跋,谓旧本不同,此则刊於家塾本。又有至治改元巴西邓文原</a>跋,元统三年甬东薛观处跋。(卷首有“汲古阁”、“毛晋</a>之印”、“毛子晋氏”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辨惑编</a>四卷(旧钞本)
元谢应芳</a>撰。是书因吴俗信鬼神而作。向无刻本,近谢氏後人出家藏本属毗陵高廷钰校刻行世。此犹明人传录本也。
△鲁斋心法二卷(旧钞本)
元许衡</a>撰。此皆文正与门人讲学之言,不载《鲁斋全书》中。明嘉靖元年,洪洞韩士奇得其本,序而刻之。是本即从之传录也。
○右儒家类
○兵家类
△六韬</a>六卷(影钞宋本)
旧题:“周太公望撰。”核之唐、宋人传注类书所引,率多不合,疑出後人依讬。然宋时流传,即是本也。书中“敬”、“完”、“徵”、“慎”有减笔。盖邑人钱孝修从宋本影钞者。字画精妙可喜。孝修,遵王从子。(卷首有“钱孝修图书印”朱记。)
△武经七书</a>(影钞宋本)
是书为宋时合刻,不题纂辑姓氏,无序跋。据《宋史》谓:“何博士去非为武学教谕,校《兵法七书》。”是出何氏手定也。按总目:《孙子</a>》,卷上、中、下;《吴子》,卷上、下;《司马法</a>》,卷上、中、下;《唐太宗</a>李卫公问对</a>》,卷上、中、下;《尉缭</a>子</a>》,卷一至卷五;《黄石公</a>三略</a>》,卷上、中、下;《六韬》卷一至卷六。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叶心有字数、刊工姓名。晁氏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等颁行武学,号曰《七书》,是本当出其时。”案《尉缭子》、《黄石公》、《六韬》宜置前,而反列《李卫公问对》之後,宋时亦疑其伪讬矣。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六韬》、《吴子》、《司马法》三种。
△尉缭子直解五卷(明刊本)
题:“前辛亥科进士太原刘寅</a>解。”案:《隋志尉缭子》五卷,《唐志》作六卷。此犹旧第。其书每节分解,简要明画,似宋人之笔,特未知寅为何时人耳。其刊本款式,当在嘉靖以前也。
△直说素书</a>一卷(元刊本)
是书乃黄石公遗言,与《三略》异。其注释未题名。案:序作於至正十四年,称广陵寡学王氏注,即其作也。後有《音释》。
△李卫公望江南一卷(明刊本)
唐李靖</a>撰。前有贞观七年靖《自序》,略谓,自黄帝</a>为始,以晋汉书撮取诸家兵道要妙以至占课、主客迎避、应军所宜、胜负情源,选纂类聚,作为诵歌,计七百首,目之曰《望江南》云云。後有钱塘张振先《刻板跋》。案:《敏求记》有《神机武略望江南》一卷,疑即此书。相传黄石公以授张子房者,其说尤诞,大抵术士依讬之说。即谓李卫公作,亦未可信也。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a>十卷(旧钞本)
题:“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a>撰。”卷首《进书表》,末有六行云:“秘阁楷书臣罗士良写,御书祗候臣钱承灏勘,入内黄门臣张永和、宋允中监,入内内侍高班内品臣谭元吉、赵诚信监。”与钱氏《敏求记》合。惟宋允中钱本作“朱允中”,此传写偶异耳。按表尾联衔六人,为唐永泰时内府臣,遵王未见前叶,据以为宋朝内府钞本,非也。李氏尝注《孙子》,见《道藏》本,又有《古文辞》传世。是书见《唐志》、《宋志》。杜氏《通典</a>兵类》中,采用颇多,乃兵言之最可信者,非若他书之出自依讬也。此本较《四库著录》少《宴娱》、《音乐》二篇,而篇首《总序》及《天无阴阳》篇不阙,犹存十卷之旧,为可贵云。
△道德经</a>论兵要义述四卷(钞本)
题:“朝议郎使持节汉州诸军事汉州刺史充威胜军使赐绯鱼袋臣王真</a>上。”前有元和四年《进书状》。又《叙表》一篇。王氏久列戎行,熟於兵事,因唐时尊崇老子</a>,故借《道德经》言兵之义以推阐之。
△武经总要</a>前集二十一卷後集二十一卷(明刊本)
宋曾公亮</a>、丁度</a>等奉敕撰。分《前》、《後》二集,《制度》十六卷,《边防》五卷,《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六卷。有仁宗《御制序》,可考见宋时一代兵制。
△何博士备论</a>一卷(旧钞本)
宋何去非</a>撰。卷首有苏文忠《荐状》,称二十八篇,此本祗二十六篇,核钱氏也是园藏本,多《汉武论》、《唐论》二篇;而此本中《邓禹论》,又钱本所无,参合两本,可还二十八篇之旧。又两本题有互异者,如此本首篇《战守论》,钱本作“《秦论》”,《七国论》作“《六国》”,《世祖论》作“《汉光武论》”,《孙坚攻董卓论》作“《吴论》”,《曹操</a>攻袁绍吴蜀论》作“《魏论》上”,《韩信曹操论》作“《魏论》下”,《司马懿论》作“《司马仲达论》”,《诸葛亮</a>论》作“《蜀论》”,《孙氏保全江东论》则连上《孙坚攻董卓论》为一篇,题曰“《吴论》”,《淮淝之战论》作“《苻坚论》上”,《慕容垂叛苻坚论》作“《苻坚论》下”,《五代通论》无“通”字,皆篇名之异。字句亦多异同。此为萧飞涛手钞本。飞涛,名江声,一字白沙,以诗画篆刻擅名邑中。(卷首有“萧江声读书记”、“飞涛”、“白沙手校”诸朱记。)
△将鉴论断十卷(旧钞本)
宋戴少望著并序。论凡百篇,取春秋</a>至五季名将行事,究其得失而论断之。宋时有麻沙本。成化间,广安守许某得其本於苏州范氏,刻之郡庠,有王钺跋。此尚出明人所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