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七)71字
3个月前 作者: 王力
征收发封弃 俟迁徙 遗失存 处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问对许 省审 虑怨忍快 兴废变
曲直长小 贪廉 轻重 狂殆危
面口齿耳目指 饭食服饰 布斗 式检 英灵豪
然且或曾更渐 俱并 而若尔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书</a>舜典:"舜生三十~庸。"征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战国策</a>楚策四:"於是使人发驺~庄辛於赵。"后汉书</a>黄琼傅:"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论语</a>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为预兆。史记</a>项羽</a>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读zhǐ。五音之一(宫、商、角、征、羽为五音)。"征"是g(5),"变征"是f#(4#)。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变征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征,召,辟。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礼记</a>曲礼上:"父召无诺。""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
(一)逮捕。诗经</a>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后汉书</a>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广汎等,於陈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左传</a>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为。"韩愈</a>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史记陈涉世家:"行~兵。"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於外~兵。"又为收取。史记淮阴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荀子</a>天论:"畜积~臧於秋冬。"(臧: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
(一)把箭射出去。诗经召南驺虞:"壹~五?br> 。"孟子</a>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现代"~砲"的"发"和量词"若干~砲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引申为派出,派遣。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驺征庄辛於赵。"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使燕。"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庄子</a>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飞於北海。"楚辞</a>哀郢:"~郢都而去闾兮。"今成语有"朝~夕至"。引申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亩之中。"
(三)启封,开。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a>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a>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义,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又为阐发。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坟。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礼记乐记</a>:"~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鲁,为方百里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於项,故姓项氏。"又魏公子列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史记秦始皇</a>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水经</a>注</a>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疆。"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楚辞离骚:"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时</a>的诸侯。田:畋猎。)引申为厚。国语</a>晋语:"引党以~己。"又楚语:"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闭,封合。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
抛弃。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引申为违背,背弃。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竢)
读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我於城隅。"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君子。"楚辞离骚:"愿~时乎吾将刈。"贾甑跚常骸啊锍ど场!? 388.【迁】
(一)变换地方,迁移。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楚辞哀郢:"方仲春而东~。"又为转移。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官吏〕调职。有时指升官。史记屈原</a>贾谊</a>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又张禹传:"由是~光禄大夫。"嵇康</a>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有时指降职。为区别於升官,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客〕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a>黄鹤楼</a>中闻笛诗:"一为~客去长沙。"范仲淹</a>岳阳楼</a>记:"~客骚人,多会於此。"
389.【徙】
(一)迁移。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汉书张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又易经</a>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
390.【遗】
(一)失掉。⊙殴确纾骸捌枞纭!币晡簦雎浴J芳腔匆鹾盍写骸吧蠛晾逯〖疲煜轮笫!彼韭砬ūㄈ伟彩椋骸按沃植荒苁啊广凇!?br> (二)留下来的。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列子</a>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èi,去声,留给,送给。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搜神记</a>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
(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孟子公孙丑上:"故久而后~之也。"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引申为错过。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作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有双音词"过~"。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赵。"
(二)思念,关心。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引申为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曹操</a>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处】
(一)读chǔ,居住。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a>系辞下骸吧瞎叛ň佣啊!币晡⑸恚嫔怼Q镄劢獬埃骸啊换渲!?br> (二)名词,读chù,居住的地方。司马迁</a>报任安书</a>:"何~不勉焉?"崔颢长干行:"君家住何~?"
(三)读chǔ,治,作,施行。老子</a>:"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为安排,安置。汉书张安世传:"上自~置其里居。"又为按照过失大小,给以适当的安排,惩戒。今有双音词"~分""判~"。
394.【坐】
(一)古人铺席於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又先进:"冉有公西华侍~。"旧读上声。
(二)坐位,名词。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杀之。"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写作"座",读去声。陶潜</a>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於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不生得以见责让。"〔~法〕犯法〔因而受到处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法去官。"汉书灌夫传:"~法免。"〔随~〕连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妾得无随~乎?"
(四)因。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
395.【遇】
(一)碰见(不是约会的见面)。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论语阳货:"~诸涂。"又用於抽象的意义。庄子养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视。"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对待,待遇。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臣厚。"又淮阴侯列传:"汉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鲁侯,天也。"又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故去。"杜甫相从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赏识并受到特别好的待遇。北史</a>宋弁传:"因是大被知~。"也说"~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触。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疵衅日兴。"现代变为双音词"接触""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当"连"讲,但"连"的意义是从"接触"发展来的。
(二)交际,招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史记屈原列传:"出则~遇宾客。"又魏公子列传:"然信陵君之~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现代有双音词"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当"迎"讲,但"迎"的意义是从"交际"的意义发展来的。
397.【承】
(一)捧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饮。"(行人:掌管出使聘问的大夫。榼kè:盛酒的器皿。)汉书文帝纪:"持节~诏。"引申为双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贾谊吊屈原赋:"恭~嘉惠兮,俟罪长沙。"又引申为承担,担任。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欢〕奉承君王的欢颜。用於贬义。楚辞哀郢:"外~欢之汋汋兮。"后代用於褒义。白居易</a>长恨歌:"~欢侍宴无闲暇。"也指侍奉父母。后代有"~欢膝下"的说法。
(二)继承。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三国志</a>吴志鲁肃传:"孤~父兄余业。"
398.【扶】
搀着,搀起。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引申为辅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耿贾~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功臣。)[~疏]树木枝叶茂密四布的样子。扬雄</a>解嘲:"枝叶~疏。"陶潜读山海经</a>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长的武器杀伤。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人而杀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裤下!"
(二)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汉书龚遂传:"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后代"讽刺""讥刺"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但是后代所谓"讽刺""讥刺"往往是用旁敲侧击的话去指摘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而上古所谓"刺"则多是直接指出过错。
(三)名刺(后起义),相当於后世的名片。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字漫灭。"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从"束","剌"从"束"。"剌"读là。
400.【折】
(一)读zhé,及物动词。把东西弄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树杞。"〔~狱〕断案,判断讼事。易经丰卦:"君子以~狱致刑。"论语颜渊:"片言可以~狱者,其由也与!"(由:仲由。)引申为挫折,特指军事上的挫败。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不救。"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曹操新~衄,方忧在腹心。"
(二)不及物动词。断了。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a>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a>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é。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韩。"引申为弯曲。淮南览冥:"河九~注於海。"晋书</a>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a>上高宗封事:"引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戮"。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a>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a>~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於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传:"~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当歌。"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字和现代的"许",意义虽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a>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朓</a>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a>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一)读xǐng。视,视察,察看。周礼</a>春官大宗伯:"~牲镬。"(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镬huò:煮牲的器具。)礼记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监狱。)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长。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之。"洛阳伽蓝记</a>王子坊:"江阳王继来~疾。"后代说"~亲","归~"则专指探望父母,非亲属关系则很少用"省"了。引申为检查,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吾身。"又为政:"退而~其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注意:这些意义都不能读shěng。
(二)读shěng。减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用。"今熟语有"~吃俭用。"
(三)读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宫禁。"~中"即"宫中"。汉书昭帝纪载: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让他的姐姐在"~中"照顾他的生活。引申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关名称。唐有六省,"尚书~"为其中之一。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府以之决疑。"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又於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中书省的派出机关),简称"行~",最后又简称为"省"。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406.【审】
(一)详细,详尽。礼记中庸</a>:"博学之,~问之。"引申为明白,清楚,确实。司马迁报任安书:"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矣。"
(二)观察,审察。吕氏春秋</a>察传:"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不若不闻矣。"贾谊过秦论下:"察盛衰之理,~权势之宜。"
407.【虑】
思量,打算,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必有近忧。"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愿足下孰~之。"引申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后作。"楚辞卜居:"心烦~乱,不知所从。"注意:古代的"虑"不当"忧愁""耽心"讲,跟"忧"区别很严。
[辨]计,虑,图,谋。这四个词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画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
408.【怨】
(一)心怀不满,埋怨,抱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不闻作威以防~。"论语宪问:"不~天,不尤人。"楚辞离骚:"~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词,表示仇恨。左传成公三年:"无~无德,不知所报。"孟子梁惠王上:"构~於诸侯。"今成语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传成公二年:"吾子~之。"论语卫灵公:"小不~则乱大谋。"
(二)狠心。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又为凶残,如说"残~"。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见其生,不~见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
410.【快】
高兴。孟子梁惠王上:"然后~於心与?"又:"吾何~於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数里,心不~。"现代有成语"亲痛仇~""拍手称~"和双音词"愉~""~乐""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这个意义。"快速"的意义古代说"速",说"疾",不说"快";"锐利"的意义在古代只能说"利",不能说"快"。
411.【兴】
(一)起,起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乃自~,案行军营。"引申为举,发。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义兵,讨董卓。"
(二)发达,昌盛,跟"废"相对。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坏之纪。"
(三)读xìng,去声,兴致,兴趣(后起义)。世说新语</a>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412.【废】
(一)舍弃,停止,废弃。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则~衅钟与?"
(二)衰败,跟"兴"相对。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兴存亡者亦然。"引申为无用的。如说"~物""作~"。
(三)除去职位。有时指皇帝被废。汉书霍光传:"古者~放之人,屏於远方。"(屏bǐng:弃。)有时指官吏被废(革职)。欧阳修</a>苏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
(四)残废。庄子让王:"右手攫之,则左手~。"特指瘫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指吓得像瘫痪一样。)后汉书郑玄</a>传:"起~疾。"(能使手足瘫痪者站起来。)
(五)疲极不能行动。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吾弗能已矣。"
413.【变】
(一)改变,变动,变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作。"孟子公孙丑上:"久则难~也。"
(二)事变。特指天象的某些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变化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汉书张禹传:"上惧~异数见。"又:"亲问禹以天~。"又指自然灾异或人事方面的祸患(如叛乱等)。史记淮阴侯列传:"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414.【曲】
(一)弯曲。跟"直"相对。荀子劝学:"其~中规。"〔河~〕黄河弯曲处,指今山西永济一带。列子汤问:"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引申为理屈。也跟"直"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为邪曲,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以~合於赵王。"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兮。"(这里"曲"字双关:"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庄子秋水:"~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乡~](1)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司马迁报任安书:"长无乡~之誉。"(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乡本土。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者,良妇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对。老子二十二章:"~则全,枉则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读qǔ。歌曲,乐曲。宋玉</a>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时人谣曰:''~有误,周郎顾。''"按:歌曲的"曲"古与曲直的"曲"同音(都读入声),今普通话有别。
415.【直】
(一)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卫灵公:"~哉史鱼!"(史鱼:人名。)又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兮。"引申为有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为壮。"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二)当,对着。仪礼</a>士冠礼:"~东序西面。"(序:厢房。)史记匈奴列传:"诸左方王将居东方,~上谷。"(上谷:郡名。)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引申为轮值,轮班。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殿中。"这个意义又写作"值"。
(三)物与价相当,价值。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直四十万。"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一钱。"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甜榴,一实~牛。"又为报酬。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
(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魏策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五)副词。简直(后起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此时瞻白兔,~欲数秋毫!"林升题临安邸:"暖风薰得游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长】
(一)长,跟"短"相对。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引申为时间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为副词,表示永远地,长远地。庄子秋水:"吾~见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长。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读zhǎng,上声。滋生,滋长,生长。孟子公孙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为人的成长。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逊。弟:"悌"的本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壮有姿貌。"
(四)也读zhǎng。年纪大的,跟"幼"相对。论语微子:"~幼之节不可废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者。"汉书龚遂传:"君安得~者之言而称之?"
(五)也读zhǎng。官名,小於县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三国志周瑜传:"瑜观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又:"后领春谷~。"又秦时县之下设亭,亭有亭长。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也。''"又特指邪恶的人,坏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渐渍邪恶。"[~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对。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学道则易使也。"封建统治者轻视劳动人民,称之为"小人",而且加以污蔑。"小人"又用来谦称自己。左传隐公元年:"~人有母,皆尝~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对。礼记大学</a>:"~人闲居为不善。"[~子](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论语阳货:"~子何莫学夫诗?"又先进:"~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对神或尊长谦称自己。尚书汤誓:"悉听朕言,非台~子,敢行称乱。"(台:代词,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418.【贪】
不择手段地取得财物,跟"廉"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货弃命。"引申为对各种东西不知满足地追求。左传文公十八年:"~于饮食。"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东上。"〔~隅〕廉是边,隅是角。比喻操守,气节,礼记儒行:"砥砺~隅。"成语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要求自己严格,不贪,跟"贪"相对。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又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士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楚辞卜居:"宁~洁正直以自清乎?"又:"谁知吾之~贞?"〔孝~〕汉代科举制度中由郡国推荐的合格者的称号(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汉书武帝纪:"初令郡国举孝~。"
(三)价格低(后起义)。王禹偁</a>黄冈竹楼记:"以其价~而工省也。"
420.【轻】
分量小,跟"重"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重。"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引申为容易,轻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从之也~。"晁错</a>论贵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又为轻视。战国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汉书龚遂传:"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焉。"
421.【重】
(一)读zhòng,分量大,跟"轻"相对。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同,则贾相若。"引申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与礼孰~?"又为看重,重视。庄子刻意:"众人~利,廉士~名。"又引申为庄重,厚重,不轻率。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为隆重。左传成公三年:"~为之礼而归之。"又为贵重。战国策赵策四:"而挟~器多也。"[辎~]军用的粮草、器械等物品。史记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
(二)读chóng,形容词,重叠的,重复的。周易系辞下:"~门击柝,以待暴客。"(击柝tuò:打更。)荀子赋篇:"~楼疏堂。"又名词,表示"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渊。"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又为再,加上,增加,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又读zhòng)。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之以修能。"后汉书范滂传:"今子相随,是~吾祸也。"
422.【狂】
(一)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死。"引申为人疯癫。吴越春秋</a>:"子胥之吴,乃被发佯~,跣足涂面,行乞於市。"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不听,已详~为巫。"又为一般的失却常态,狂乱,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又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也肆,今之~也荡。"汉书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生。"王维</a>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五柳前。"(五柳:陶渊明</a>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浮夸,虚妄。如说"~妄"。
(二)声势大的。韩愈进学解:"回~澜於既倒。"今成语有"~风暴雨"。
423.【殆】
(一)危险。庄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门,则~矣。"
(二)副词,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许。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龙</a>情采:"言隐荣华,~谓此也。"
424.【危】
(一)高。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长剑。"列子黄帝</a>篇:"履~石,临百仞之渊。"李白蜀道难</a>:"噫吁戏,~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论语季氏:"~而不持。"又论语泰伯:"~邦不入。"成语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为危险,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矣。"论语子张:"士见~致命。"又使动用法,表示使危险,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构怨於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险"的意思,但"危"的应用范围较广,"殆"的应用范围较狭。"危"可以用作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并且有使动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副词。
425.【面】
(一)脸。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汉书张禹传:"卜者爱之,又奇其~貌。"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面"不说"脸"。
(二)动词,面向,面对着。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这是说仲弓的道德足可以为君。)又卫灵公:"恭己正南~而已矣。"庄子秋水:"东~而视,不见水端。"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南面""东面"......不等於"南方""东方"。
(三)当面。汉书龚遂传:"~刺王过。"成语有"耳提~命""~授机宜"。[辨]脸,面。"脸"读jiǎn,是晚出的字(说文没有"脸"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脸"最初指颊,并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诗:"眉销残黛脸销红。"后来渐与"面"同义。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与?"庄子胠箧:"钳杨墨之~。"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人说"口"不说"嘴"。引申为孔穴(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数~之家,可以无饥矣。"又"八~之家,可以无饥矣。"汉书龚遂传:"令~种一树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动物,计数不用"口"。[生口]活捉来的敌人,即俘虏。后汉书班超传:"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又:"阴缓所得生~。"
427.【齿】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传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引申为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未老而~发早衰白。"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帜着年龄的增长,所以"齿"又引申为岁数,年龄。孟子公孙丑下:"乡党莫如~。"庾信哀江南赋</a>予:"藐是流离,至於暮~。"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苏舜钦</a>的字。)
(二)排列,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薛国为任姓。"诸任"指薛的同姓国。)引申为同类,类别。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为人所不~",意即"不为人视为同类"。
[辨]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都没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劝学:"~不能两听而聪。"〔~食〕用耳朵吃东西,比喻对传闻的话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食无异。"
(二)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这个意义又写作"尔"。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三)语气词,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矣。"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又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
429.【目】
(一)眼。荀子劝学:"~不能两视而明。"礼记大学:"十~所视,十手所指。"用如动词时表示注视或以目示意。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条目。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
[辨]眼,目。二者为同义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没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词。庄子骈拇:"骈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龙熔裁:"骈拇枝~,由侈於性。"引申为用手指,动词。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
(二)名词。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a>:"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这个意义也写作"旨"。易经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431.【饭】
(一)动词,吃[饭],论语述而:"~疏食,饮水。"又使动用法,给饭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甯戚~牛车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漂母见信饥,~信。"又游侠列传:"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饭"字一般用作动词。
(二)名词,米饭,食物。礼记曲礼上:"共~不泽手。"(泽手:手沾上脏物。)又:"毋抟~。"(不把饭弄成团,一次取很多。)
动词的"饭"旧读上声,名词的"饭"读去声。今无别。
432.【食】
(一)吃。左传隐公元年:"~舍肉。"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无鱼!"
(二)读shí,名词,吃的东西。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读sì,给吃。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又:"~之比门下之客。"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项王使者。"又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读sì,名词,饭。论语述而:"饭疏~,饮水。"又雍也:"一箪~,一瓢饮。"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注意:旧时名词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时,读shí;专指饭时,读sì。动词作主动用法时读shí;作使动用法时读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务。诗经大雅荡:"曾是在位,曾是在~。"伪古文尚书旅獒:"无替厥~。"(替:废。)用作动词,表示从事。礼记曲礼上:"~官政。"今有双音词"~役","~务"。
(二)驾车的马在中央夹辕者。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齐首,两骖如手。"(骖cān:在服马两侧者。)用作动词。表示以牛马驾车。易经系辞下:"~牛乘马。"贾谊吊屈原赋:"骥垂两耳,~监车兮。"
(三)信服,服从。尚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论语季氏:"远人不~而不能来也。"又为使信服,使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论语先进:"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用作动词,表示穿或戴。诗经周南葛覃:"~之无斁。"(斁yì:厌。)论语卫灵公:"乘殷之辂,~周之冕。"(辂lù:车。冕miǎn:大夫以上的礼冠。)又特指丧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规定居丧有五种不同质地的衣服。即: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用这五种不同的衣服,来表示死者和自己的亲属关系的远近。引申为居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有~。"又:"夫安敢以~为解?"
(五)吃〔药〕。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其药。"〔~食〕为求长生吃药。古诗十九首:"~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六)传说上古王畿</a>(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一区),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yāo)服,荒服。尚书禹贡:"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记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诗经小雅采薇:"象弭鱼~。"(弭mǐ: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鱼服:鱼皮做的服。)史记周本纪:"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这个意义又写作"箙"。
434.【饰】
(一)打扮,装饰。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绀gān:天青色。緅zōu:铁色。饰:指衣服上镶边。)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容。"引申为文辞方面的加工。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辩雕。"引申为掩饰。庄子盗跖:"辩足以~非。"后汉书范滂传:"不得隐~。"今成语有"文过~非",双音词有"粉~"。
(二)名词,服装,服饰,修饰品。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入,布币而出。"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兮。"双音词有"首~"。
[辨]装,饰。在用作名词时,"装"着重表示衣服,"饰"则着重表示服装之外的一些装饰品;在用作动词时,"装"只表示装束,"饰"则表示装扮之后再增添些颜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饰"这种意义上,"装"只用於具体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饰"则两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并称,丝织品称"帛",麻织品称"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而后衣乎?"又:"~帛长短同,则贾相若。"[~衣]上古时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丝织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衣之怒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衣时,贫无行。"后来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杜甫咏怀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转拙。"
(二)先秦的一种货币。由第一意义发展而来。(在未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以物易物,逐渐以布作为交换的媒介。诗经卫风氓:"抱~贸丝。")荀子荣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刀,布:都是钱。囷:谷仓。窌:同窖jiào。)
(三)陈列,展开。左传昭公元年:"~币而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龙熔裁:"然后舒华~实。"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又写作"布"。现代双音词"分~""宣~""公~"都由此发展而来。
436.【斗】
(一)有柄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饮器中。)史记项羽本纪:"玉~一双,欲与亚父。"又:"玉~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二)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庄子胠箧:"为之~斛以量之,则并与~斛而窃之。"又:"掊~折衡,而民不争。"引申为容量单位。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军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昼间用来煮饭,夜间用来敲击打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以自卫。"
(三)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斗:指南斗,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说"维北有~。")王勃</a>滕王阁序</a>:"龙光射牛~之墟。"〔北~〕星宿名,属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辞九歌东君:"援北~兮酌桂浆。"注意:如"斗牛"连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伪古文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萧统</a>文选</a>序:"孝敬之准~。"用如动词,效法,"以......为楷模"。后汉书崔实传:"使人主师五帝而~三王。"
(二)通"轼",用如动词,古人乘(立乘)车时,伏身凭扶车前的横木(轼)以表示恭敬。伪古文尚书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闾。"(商容:商代的贤人。)礼记檀弓下:"夫子~而听之。"
438.【检】
(一)法则,法度,方式。曹丕典论</a>论文:"曲度虽均,节奏同~。"文心雕龙物色:"然物有恒姿,思无定~。"
(二)收敛,检点。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为查看,查验。现代有双音词"~查""~验"。
439.【英】
(一)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潜桃花源记:"落~缤纷。"引申为文采,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华乃赡。"
(二)人物之美的,杰出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潜咏荆轲:"饮钱易</a>水上,四座列群~。"
440.【灵】
(一)事神的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态。)又云中君:"~连蜷兮既留。"(连蜷:形容女巫迎神导引的样子。)引申为神,神灵。楚辞九歌云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来兮如云。"又为鬼神的精神意志。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怒。"又为鬼神的反应(后起义)如"~验","心诚则~"。
(二)对死者之称。韩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中:人名。时羞:应时的珍馐。)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对肉体而言)。楚辞九章哀郢:"羌~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文心雕龙情采:"若乃综述性~,敷写器象。"引申为机敏,不呆滞。今成语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长而尖锐的毛。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写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杰。贾谊过秦论上:"山东~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史记游侠列传:"此岂非人之所谓贤~闲者邪?"引申为魁首,居首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富於咸阳。"洛阳伽蓝记:"而河间献王琛最为~首。"又为行为突出常格,豪迈。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举耳,不求士也。"又为横暴,强横。史记游侠列传:"~暴侵凌孤弱。"陶潜咏荆轲:"~主正怔营。"又如说:"~吏""~强"。
[辨]英,豪,俊,杰。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题说,四者是同义词。古人於四者曾有许多强生分别的解释,众说纷纭,都不可靠。如说才能过十人为"豪",过百人为"杰",过千人为"俊",过万人为"英"等等。"英""俊""杰"一直用於褒义,"豪"在后来有时用於贬义。如说"土豪劣绅"。但在古代,所谓"土豪"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首脑"的意思。
442.【然】
(一)烧,引火点着。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贾谊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谓之安。"这个意义后代都写作"燃"。
(二)代词,这样,那样。论语宪问:"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又:"物皆~。"又公孙丑上:"惟此时为~。"今熟语有"所以~","想当~"。〔~则〕这样......那么,那么。孟子滕文公上:"~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后〕这样......才。论语子罕:"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韩愈燕喜亭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无与燕喜者比。"这个意义又可单说"然"。史记高祖本纪:"周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必勃也。"
(三)是的,对,用来表示同意别人的话。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又:"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加否定词"不",表示不同意。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曰:''不~。''""然之"连用,表示"以之为然",即"认为......是对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诺]诺言。按:"然"和"诺"都是答应别人的话,连起来成为名词,表示"诺言"。史记游侠列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好任侠,已~诺。"
(四)词尾,表示"......的样子"。论语微子:"夫子怃~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
(一)连词。而且。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告之悔。"又用来表示推进一层。论语季氏:"~尔言过矣。"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夫〕表示再说一层道理。贾谊过秦论:"~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连词。又。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这样,一方面那样"。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喜。"又:"~喜~怜之。"
(三)副词。将要,快要。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又魏公子列传:"赵寇至,~入界。"又:"吾攻赵,旦暮~下。"
(四)副词。尚且,还。孟子公孙丑下:"管仲</a>~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五)副词。暂且。诗经郑风溱洧:"~往观乎?"又为姑且。诗经唐风山有枢:"~以喜乐。"
[辨]且,将。在"将要"的意义上,"且"和"将"是同义词。但"将"表示一般的"将来","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无定代词,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孟子公孙丑上:"~问乎曾西曰。"又"人或"连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人~说信曰。""或"字放在名词后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现代的"有的"。汉书张禹传:"篇第~异。"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呼应着用,等於说"有的这样,有的那样"。孟子梁惠王上:"~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万。"注意:后来连词"或"虽然由此发展而来,但上古的"或"还不是连词。
(二)副词,也许,或许。范缜</a>神灭论</a>:"刃之与利,~如来说。"
445.【曾】
(一)读zēng。祖之父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又孙以下都可叫"曾孙"。诗经小雅信南山:"~孙田之。"
(二)读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略等於"竟""竟然""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不容刀!谁谓宋远?~不崇朝!"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比予於管仲!"
(三)读céng,副词,曾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读gēng,平声,改变。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也,人皆仰之。"现代变为双音词"~改"。引申为换。庄子养生主:"良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现代有双音词"变~""~动""~换""~迭"。
(二)读gèng,去声。副词。重新,另外。左传僖公五年:"晋不~举矣。"汉书艺文志:"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索。"后汉书班超传:"何故不遣而~选乎?"又:"~立元孟为焉耆王。"
447.【渐】
(一)流入。尚书禹贡:"东~于海。"引申为浸泡。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渍邪恶。"
(二)进。尚书顾命:"〔周成王〕疾大~。"(大渐:特别加重。)引申为徐进。易经渐卦:"鸿~于干。......鸿~于陆。"(鸿从一处渐进到另一处。干:水边。)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易经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矣。"引申为副词。慢慢地,逐渐地。白居易与元九书:"年齿~长。"
448.【俱】
(一)动词,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又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过灌夫,欲与~。"陶潜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二)副词,皆,都。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惊,辟易数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举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惧。在先秦时代,具偶然当"俱"讲,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后来二字大有区别。"俱"表示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具"表示行为的范围,如史记项羽本纪:"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并】
(一)动词,平行,平列。庄子马蹄:"族与万物~。"(族:丛聚。)贾谊过秦论中:"~殷周之迹。"
(二)副词,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与权衡而窃之。"
450.【而】
(一)连词。连接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远。"史记孙子</a>吴起</a>列传:"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
(二)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释赵~自救。"表示结果的,义近"则";表示目的的,义近"以"。
(三)连词。表示假设。诗经鄘风相鼠:"人~无仪,不死何为?"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庄子养生主:"提刀~立。"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五)代词,你,你的。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又:"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动词,像。论语宪问:"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庄子逍遥游:"其翼~垂天之云。"又养生主:"而刀刃~新发於硎。"引申为相同,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又引申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问句。论语学而:"未~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微子:"岂~从辟世之士哉?"
(二)代词,你,你的。庄子齐物论:"~胜我,我不~胜。"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属〕尔等,你们这些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三)连词,表示假设,等於"如果"。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於现代的"至於""至如"。孟子梁惠王上:"~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又说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则天也。"又说成"若其"(较晚的说法)。萧统文选序:"~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
(五)连词,表示选择,等於现代的"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连词(参看"或"字条),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连词。
(六)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与"然"略同。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452.【尔】
(一)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论语八佾:"~爱其羊,我爱其礼。"又先进:"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诗经卫风氓:"以~车来,以我贿迁。"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词。这,这样。陶潜饮酒诗:"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三)形容词性或副词性词尾。论语先进:"铿~,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对曰。"又阳货:"夫子莞~而笑曰。"
(四)语气词。通"耳"。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颜氏家训</a>名实:"势如葵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