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庙碑》译文鉴赏
3个月前 作者: 陆龟蒙
【译文】
碑的意思,是表示悲哀。古时候用绳子将棺木吊进墓穴安葬,安葬时用大木头垫在棺材下面,系上绳索,以便搬动棺材。后人在木头上写明死者的生平事迹来表彰他的功业德行,于是留下它不舍得丢掉,碑的名称由此得来。从秦汉以后,有功业德行、施政办事的活着的人,也为他立碑,并且把木头换成了石头,这就失去了原来的用处。我为野庙立碑,并不是有什么施政办事的功业德行可以记述,只不过悲伤农民竭尽他们的力量来供奉野庙里泥塑木雕的神像罢了。
瓯越一带有侍奉鬼神的传统习俗,山顶水边有很多不该祭祀的祭供。那些庙中供奉的神像,外表威武果断、黝黑硕大的,就称将军;和气谨慎、白皙年少的,就称某郎:老妇人外貌庄重而有威严,就称姥;妇女面容艳丽的,就称姑。供举神像的地方,厅堂建筑得很宽敞,台阶筑得很高,左右种植着十分茂密的古树,女萝和茑萝在上面遮蔽了阳光,猫头鹰在树木间筑巢。神庙两廊中的神用车马和随从差役,众多繁杂,奇形怪状。农民们自己塑造了这些神像,又对这些神鬼感到害怕,跑来祭祀唯恐落在后面。大的杀牛来祭祀,其次杀猪来祭杞,小的也不下于杀狗、鸡、鱼和菽来祭祀。平时祭祀用的家畜和酒食,宁可家里缺少,也不能让神像缺少。如果有一天不勤勉,灾祸就随之降临,老人小孩,家畜牛马都战战兢兢的。疾痛死丧,农民不认为恰巧遇到这个时候!自己不明白生老痛死的规律,全部归结到了神身上。
虽然这样,如果按照古代的礼制来衡量,就不合事理;但按现在的礼制来衡量,也许将野庙中无名神像供奉为神,不算什么罪过。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活着的时候能够抵御大灾,抵抗大患,他死后就该享用活着的人的祭祀吗?野庙里供奉的无名的神像,不能同抵御祸患死后受到祭祀的神相比,这是明显不合乎古代礼制的地方。现在也有威武果断、体格硕大的人,也有和气谨慎、青春年少的人。登上台阶,举行大型酒宴,耳听音乐演奏,口吃精美食品,乘车骑马,被仆从包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解除人民的沉重苦难,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这些他们不曾放在心上。百姓必须供奉的东西,一天不勤勉,就派出凶悍的官吏,滥用酷刑,强迫他们去做事。贪官污吏与无名之神相比,谁给人民带来的灾祸严重?平时国家没有事情,这些人一直被视为贤士良臣。一旦国家有大的祸患,应当报效国家的时候,却昏乱害怕,遇到危险即仓惶逃遁,乞求作囚徒都来不及。这是戴着礼帽会说话的泥塑木雕罢了,又为什么责备那些真的泥塑木雕呢!所以说,按现在的礼制来衡量,也许将野庙中的无名神像供奉为神,不算什么罪。
文章写完了,写一首诗,作为文章的总结:徒具形体的土木鬼神,偷窃我百姓的酒食祭品,本来就没有什么名分;智慧才能与泥塑木雕一般的官吏,偷窃我君主的俸禄官位,怎么能让人效法呢?俸禄优厚官位崇高,酒食祭品却非常微薄。神享用祭品,谁说他不对?看着我立的碑,知道我的碑文情感多么伤悲。
【鉴赏】
《野庙碑》是一篇讽刺杂文。野庙,不知名的乡野神庙。为一 座不知名的神庙撰写碑文,文章的题目便发人兴味。碑文一般意在序功 纪德,垂之久远。此碑文却以议论出之,是借题发挥的刺时之作,与一般 的碑文不同。
文章开头叙述碑的由来以及为野庙立碑的原因。作者认为“碑”的原 义是悲哀,因此,作者为野庙树碑,并不是为活人歌功颂德,而是为了抒发 悲哀。那么,他悲哀什么呢?本段的最后说出了答案,作者认为农民供奉 祭祀着一群根本不值得供养祭祀的神鬼偶像是可悲的。
第二段生动具体地描绘农民们竭其财力供奉那些“无名土木”的情 况。农民们用尽血汗供奉这些偶像,其实它们根本不值得祭祀,而且,它 们本身就是农民自己的劳动创造。这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然而,令作 者深深悲哀的是,当时的农民几乎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段把唐末的文官武将跟野庙里的土木偶像加以比较分析,说明 当时官僚是戴官帽、说人话的偶像,比木土偶像更为恶劣。作者以农民迷 信愚昧、供奉野庙的无名偶像作比喻,揭露唐末国家官僚机构的腐朽,抒 发了作者的痛恨和人民要求推翻腐朽王朝的情绪。这一段的态度和笔锋 明显与上一段不同,议论尖锐透辟,讽刺辛辣无情。
最后是一首小诗,按照碑文的一般格式,文末要用韵语诗歌来作小 结。这首小诗明确地点出了本文的主旨:不在指责无名偶像,而是揭露官 僚腐败;不在反对正当祭祀礼俗,而是鞭挞唐末腐败官僚主义,悲愤国家 腐朽。
《野庙碑》是晚唐散文中的一篇优秀作品,表现了作者的激情和写作 技巧。以巧妙生动的比喻对腐朽的唐朝统治者进行了讽刺。语言犀利, 形象鲜明,结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