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足》、《发智》
3个月前 作者: 梁启超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六足》、《发智》者,“说一切有部”之宝典也。其成立在《大毗婆沙》前,《婆沙》宗之。“有部”为印度佛教正统派,故欲知教义之渊源,以察其后此蜕衍进展之迹,不可不浏览此诸书。
《六足》者,六部论之译名,末皆系一“足”字,故得名焉。
①原误作“二十卷”,今改正。
②原误作“十六卷”,今改正。
此所谓《六足》也,据俱舍论所引,尚有邬波毱多之理目足论,但未译传,是否与《六足》同类,不敢断言。所谓《发智》者: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迦多衍尼子造
——佛灭后四百年
右七书译名,皆唐玄奘</a>法师所定。阿毗达磨旧作阿毗昙,译言对法,亦云大法。佛典分三藏:(一)修多罗,即经藏。(二)毗尼,即律藏。(三)阿毗昙,即论藏也。故凡古代大论,多冠此名。此《六足论》者,除《施设足》外,余六部皆奘师译出。其《品类足》一种,则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曾共译,名曰《众事分阿毗昙论》,为十二卷,奘本则第二译也。其《发智》一种,则苻秦时瞿昙僧伽、竺佛念曾共译,名曰《阿毗昙八犍度论》,为三十卷,奘本亦第二译也。奘公译《异门》、《法蕴》、《识身》、《品类》、《发智》皆依足本,惟《界身》篇末,有窥基</a>后序,谓:“此论大本,有六千颂,后以文繁,或致删略,今此所翻有八百三十颂。”然则所依乃节本矣。此所以卷数与余书不侔也。所以用节本之故,殆因奘公老年精力不继,基序称此论以龙朔三年六月四日译讫。考奘公示寂,即在次年(麟德元年)之二月四日,上距成书时仅八月耳。其《施设足》之所以阙译,当亦为此。今藏中尚有宋法护译《施设论》七卷(大中祥符间),或谓即抄译《施设足》,未敢具信,冀他日或得梵本印审耳。
二、说《六足》
《异门》、《法蕴》、《施设》三足,旧称佛三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旃延所造,果尔,则当为论部最古之书。然佛典年代,每多带神话的性质,未敢谓为信然也。舍利弗著述,今在藏中者,尚有《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然彼书乃“犊子部”所宗,与《集异门足论》似截然不同(说详彼篇),得非韩非</a>子</a>所谓“孔墨皆道尧舜,谁与定尧舜之真耶”?然《异门足》之教义,与《发智》及《婆沙》所衍最相吻合,其为“有部”根本义法所出,盖可断言。
《法蕴足》列举“心数法”(即心所有法),最为详尽。其所举不善法,自贪、瞋、痴、忿、恨、覆、恼,以至愁、叹、苦、忧凡八十种(卷九),纯为系统的分类,以校今代泰西之心理学书,精密过彼远甚,以学术进展之常蹊论之,其成书似在《发智》以后。又言:“五取蕴无常转动,劳倦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有增有减,暂住速灭,本无而有,已有还无。”(卷六)此颇似“经量部”之“过、未无体说”,与“有部”之三世实有说不相容,故吾窃疑此书颇晚出,非佛在世时所宜有也。
据《三论</a>玄义》称,《舍利弗阿毗昙》,亦名《犊子毗昙》。又《异部宗轮论</a>》谓“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采菽即目犍连也。然则此二大弟子者,或即为彼两部所宗,然而两部皆同出“有部”,故此二书亦不失为“有部”之大典也。
《集异门足论》目录如下:
缘起品第一(世尊游力士生处,住其所造,初成台观,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结集毗奈耶) 一法品第二(有三门) 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门) 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门) 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门) 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门) 六法品第七(亦二十四门) 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门) 八法品第九(有十门) 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种) 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种) 赞劝品第十二(佛从卧起,赞善劝持)
《法蕴足论》目录如下:
学处品第一(明优婆塞五戒) 预流支品第二(明四种法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证净品第三(明四不坏净。一佛证净、二法证净、三僧证净、四圣所受戒) 沙门果品第四(明四圣果) 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迟、二苦速、三乐迟、四乐速) 圣种品第六(明衣食卧具知足及乐断乐修圣种) 正胜品第七(明四正勤) 神足品第八(明四种“三摩地”。一欲、二勤、三心、四观) 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观) 圣谛品第十(明四圣谛) 静虑品第十一(明四禅法) 无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舍定) 无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 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现法乐住、二得殊胜智见、三得胜分别慧、四得诸漏永尽[1]) 觉支品第十五(明七觉支) 杂事品第十六(明永断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还。谓贪、瞋、痴乃至苦、忧、扰、恼等) 根品第十七(明二十二根)处品第十八(明十二处) 蕴品第十九(明五蕴) 多界品第二十(明界、处、蕴起及处、非处、善巧) 缘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缘)
著《识身足》之提婆</a>设摩,年代无考。然其破“犊子部”所执,知必在“犊部”分裂后矣(犊部分裂在佛灭后第三百年中叶)。“犊子部”立“补特伽罗”即“我”体之异名,所谓“我法俱有说”,当时斥为附佛法之外道者也。本书先破“法藏部”之“过未无体说”,次即破“补特伽罗说”。其内容如下:
目乾连蕴第一(沙门目连作如是说:“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今依诸契经种种破之) 补特伽罗蕴第二(补特伽罗论者作如是说:定有“补特迦罗”,性空论者依诸契经种种破之) 因缘蕴第三(问答诸法互为因缘义) 所缘缘蕴第四(问答诸所缘缘义) 杂蕴第五(明起染、离染等义) 成就蕴第六(广明十二种心成就、不成就等差别)
世友之人物价值及年代,已见《宗轮论》条下。此人殆最忠实于“有部”教义者,故《大毗婆沙》征引其遗说最多。今略举《品类足论》之内容如下:
辨五事品第一(卷一)[2]辨诸智品第二(卷一、卷二) 辨诸处品第三(卷二) 辨七事品第四(卷二、卷三) 辨随眠品第五(卷三至卷五) 辨摄等品第六(卷五至卷十) 辨千问品第七(卷十至卷十七) 辨决择品第八(卷十八)
前五品略举名数,故其文较简。第六、第七两品,论各名相互关系,以今语译之,则专论心理历程也,故其文较繁。要而论之,则佛教之系统的心理学,可谓至世友而始确立也。其《界身足论》则分二品。一、本事品,论心所法。二、分别品,论不相应行。据窥基云是节本,恐是未完本也。
[1] 原误作“诸编永尽”,今改正。
[2] 《大正藏》本《阿毗达磨品类足论》所列八品中的“辨”,均作“辩”。
三、说《发智》
《发智论》之著者,迦多衍尼子,或译作“迦旃延”,与佛十大弟子中之迦旃延(即造《施设足论》之人)同名,实“说一切有部”开宗之宗也。据嘉祥《三论玄义</a>》云:“佛灭度后,迦叶以修多罗(经部)付阿难,历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掘多、富楼那、寐者柯,至迦旃延尼子,二百年来无异部。……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毗昙(论部)。至迦旃延大兴毗昙,上座部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上部弟子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其留者则名‘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1]由此观之,“有部”与“上座部”之分裂,其主动实由迦旃延,而诸上座之不满于迦旃延者,即以其重论而轻经。所谓论者何?则此二十卷《发智》,即集其大成者也。玄奘法师曾亲游著论之地,《西域记》(卷四)云:“至那仆底国,有答秣苏伐那伽蓝,中有无忧王所建窣堵波(塔),高二百余尺,绕山伽蓝,周二十里,小窣堵波数千百所,连隅接影。如来涅槃后第三百年中,迦多衍那论师于此制《发智论》焉。”其遗迹为后贤所敬慕如此。窃尝论之,《发智论》之地位,略如治《春秋</a>》者之有《公羊传</a>》,迦旃延则胡毋生(世友略可比董仲舒</a>),而后此之《大毗婆沙》,则比何氏《解诂》也。故欲知当时所谓正统派学说,必于此书求之。
全书分八篇四十四章。篇者,秦译本作犍度(Shandha ),盖聚集之义,唐译本译为“蕴”。章者,秦译本作跋渠,盖类别之义,唐译本译为“纳息”。今对照两本异名,列其目。
⑥原误作“学支”,今改正。
⑦原误作“慈行”,今改正。
⑧原脱“自”字,今补。
[1] 此段引文乃大意,作者对原文多有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