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3个月前 作者: 艾米
《尘埃腾飞》写完了,但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没写完,有的说“意犹未尽”,有的问“还有呢?”,还有的希望我能写个后记或者续集。
续集暂时没法写,后记可以写一个。
但在我回答“后来呢”之前,我先卖个关子,说几句与“后来呢”不是太有关的题内话。
如果我没数错的话,《尘埃腾飞》应该是我在网上连载的第九个长篇故事(《飞来横情》只有十四集,只算一个中篇)。这九个故事有九个男主角,虽然《致命的温柔》和《十年忽悠》的男主角都是艾伦,但《至死不渝》有两个男主角,所以总共仍然是九个。
有人说《尘埃腾飞》里的男主角滕非是我写的第一个“丰满”的男主角,因为他有优点,也有缺点,而我以前写的男主角,比如老三艾伦等,都太“完美”了,不真实。
下面我想就“完美”说几句。
作者写不写人物的缺点,与人物实际上有没有缺点,是两回事。作者没写人物的缺点,不等于人物没缺点,这就像作者没写人物上厕所,不等于人物从不上厕所一样。只有当作者写了“该人物从来不上厕所”时,读者才能认为(作者刻画的)该人物从来不上厕所。
即便是传记小说,作者也不可能把人物的点点滴滴都写下来,只能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东西来写。所以无论哪个作者,都是选择性地写某些事,而不写另一些事,这就叫“情节取舍”。
情节取舍是衡量一个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该取的不取,该舍的不舍,都是败笔。
但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对我来说,情节的取舍都是围绕题目来进行的,而题目则是根据故事的内容来决定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总是有发生、有发展、有结束的,而“发展”是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发展,故事就没有生命力,就是一潭死水。由此,情节的取舍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物的缺点对故事发展有作用,那我就写,反之则不写。
比如老三,很多人说他很完美。现在我们假设老三有个脚臭的毛病,那么要不要写进故事里呢?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缺点对于故事发展没什么影响。如果他背静秋过河的时候,一脱鞋,就把静秋臭翻了,结果静秋仓皇逃去,没要他背,并从此不再理他,那么他这个缺点就一定要写了,因为影响了故事的发展。
再比如艾伦,我老早就知道他跑得不够快,所以他只爱打三小球,而不爱打三大球。这也算是一个缺点,或曰弱点,那么这个缺点要不要写呢?当然犯不上写,因为这对《十年忽悠》故事的发展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他是因为跑得不快才被公安抓住的,那就应该写写他这个缺点了,而且要在前面章节就写,为后面他的被抓留下伏笔。
《尘埃腾飞》里的滕非,我之所以写了他的缺点,是因为这些缺点左右了故事的发展。有了这些缺点,故事就向着我们现在看到的方向发展了;如果没有这些缺点,这个故事就会向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些缺点是该故事的关键,不写不足以推动故事发展,当然要写。
比如他的不会(不爱?)做饭,就是这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如果他会做饭,陈霭就靠边站了,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所以他这个缺点一定要写。
滕非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他做事缺乏原则,说严重点,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虽然他的目的,常常是造福他人。
他在美国生活多年,研究的是东亚政治经济,还写过论述关系网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专著,但他并不知道中国的关系学不一定适应美国的气候。他把中国的关系学引进到美国来,在美国也搞拉关系、走后门、任人唯亲这一套。这些小手段,曾一度使他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这些做法,终究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c大可能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机会成熟,稍有借口,就撤了他的职,让他不名誉地丢掉了孔子学院院长职务。
还有他与龙晓庆的关系,不仅严重地玷污了他对陈霭的爱情,也直接威胁到他在c大的教职。
但当我们看到他受到审查,被撤职,连教职也可能保不住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动了恻隐之心,把责任全都推到了c大和那帮中国人身上,认为他是一个受害者,有的读者甚至赞扬他是一个完美的情人,他的爱情是艾米小说中最完美的爱情。
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作者没写人物的缺点,而是读者不愿意看见人物的缺点,因为读者已经把某些人物完美化了。
除了刚才提过的滕非,很多读者把老三也完美化了。我写的时候,是写了他的缺点的,比如他以前有过未婚妻。这个缺点不能不写,因为他的未婚妻对故事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他认识静秋不久,就在山上拥抱且亲吻了静秋,这也可以算是他的缺点,我也写了,因为这个情节对故事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亲吻怎么是缺点呢?多美啊!
但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群众普遍反映他有未婚妻,而他认识你十六岁的女儿不久就亲(强?)吻了你女儿,我包你会暴跳如雷,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但当你从我写的故事里看到这样一个老三的时候,你受了整个故事的影响,尤其是受了他死讯的影响(人都活不了几天了,现在不吻,更待何时?),你不仅没有暴跳如雷,还把这一切都当成他浪漫的证据,在心里把他完美化了,完美到看见黄颜在《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里说“如果不是静秋竭力反对,老三那次在山上就会把事办了”时,你便认为黄颜在污蔑老三的地步,而你却说是作者把老三写得太完美了,那就有点嫁祸于人了。
有人看见我这样说,一定认为我对男人要求太高了,他们会说:
“是的,老三以前有过未婚妻,但谁以前又没有一个两个女朋友呢?有的十个八个都不止了。以前有未婚妻,总比婚后乱搞要好吧?”
“是的,滕非跟龙晓庆有过一段关系,但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且只有这么一段。想想现在中国该有多少男人叫鸡,网恋,出轨,他至少还没叫鸡吧?”
所以说,读者认为我故事里的男主角“完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好男人太少了,因此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对“完美”的要求。
记得黄颜写《几个人的平凡事》时,看到很多女读者对朱peter赞不绝口,认为朱完美到不真实的地步,黄颜大为惊讶,曾写贴说:“朱peter有什么了不得?不就是妻子病了他曾鞍前马后地伺候,妻子死后几年没忘吗?难道这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大意如此)。
读者看了他的这个评价,顿时哗然:这还没什么了不得吗?有几个男人能做到?
呜呼!大概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男人不照顾生病的妻子,或者在妻子尸骨未寒时便忙着迎娶新妇,所以读者看到一个还没坏到这个地步的朱peter,就觉得朱太完美了。
连赵亮这样的男人都有读者替他说话,大意是赵亮在陈霭走后还能照顾女儿,自己也没寻花问柳,对陈霭虽然不关心,但也没打骂,还是很不错的,比赵亮糟糕的男人多了去了,云云。
我看见唐小琳回复这位读者说“那你嫁给赵亮好了”,差点把我笑晕,但笑完也有点悲哀。
对于“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很多人在谈到老三的“完美”时,都把“出身将门,多金”放在首位,甚至有人问:如果老三不是军区司令的儿子,没那么多钱,他的爱还会这么感人吗?
其实我在故事里从来没说过老三是军区司令的儿子,故事里的静秋只是听别人说老三的父亲是军区司令,但故事里的老三自己从来没这样说过。故事里的静秋与江老师去a省寻找老三时,军区看门的士兵也没说军区司令姓孙,或者该军区的任何高级将领姓孙。
还有“多金”,我记得故事里已经写过,老三因为是搞野外工作的,有野外津贴,收入相对而言高一点,但也没高到离谱的地步。他留给静秋的钱,也就几百块。那时的人,不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没有现在这么容易搞外快,就几个死工资,所以老三并不多金。
综上所述,人物显得完美的原因有三:
1、人物的缺点对于故事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作者没写,而读者便认为人物没缺点。
2、读者对“完美”的要求降低了,自己把人物完美化了。
3、读者对完美的定义跟作者不同。
滕非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尘埃腾飞》里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人;老三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山楂树之恋》里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所有故事里的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人;任何人写的任何故事里的人,都不是完美的人。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如果你读故事的时候读到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多半是因为你自己把人物完美化了。
读者把故事人物完美化,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你只能被完美的人感动,那么你把人物完美化甚至有好处。但请切记两点;
1、不要认为是作者将人物完美化了。
2、不要认为人物真的是完美的,并因此拿来做标尺,去衡量你自己的丈夫或男朋友。那样衡量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影响你跟丈夫或男朋友的关系。
现在来说说《尘埃腾飞》的“后来呢”。
《尘埃腾飞》写到这里,很多人都想知道滕非到底辞职了没有,被开除了没有,陈霭到底离婚了没有,她跟滕非结婚了没有。
这些我都没有写,因为我也不知道。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故事不完整呢?
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完整的,因为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尘埃腾飞》,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已经腾飞了,所以绝对完整:)
我知道我这个后记仍然没有回答“后来呢”的问题,而我能力有限,只能回答到这个地步,下面我用热心读者的建议来进一步回答:
如果滕教授过不了审查关,最终被撤职,并被学校开除,陈霭该如何处理她跟赵亮以及滕教授的关系?
1、跟赵亮离婚,跟滕教授结婚50%(105votes)
2、跟赵亮离婚,也断绝跟滕教授的来往1%(3votes)
3、不跟赵亮离婚,跟滕教授做情人7%(14votes)
4、不跟赵亮离婚,断绝跟滕教授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