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一 《老子徵文》序言
3个月前 作者: 蒙文通
四十年代後期,先君輯校成玄英</a>《老子</a>義疏》、李榮《老子注</a>》,又輯校嚴君平《道德經指歸》佚文,校正河上公</a>《老子注》、王弼</a>《老子注》。成、李《疏》、《注》輯校既竟,見二書所用經文與傳世各本皆不能合,驚駭於《老子》書傳本滋多、差異之甚。於是刻意求之,力圖恢復成、李二家之《經》而後止,乃校《經》之難,竟倍於校《疏》之與《注》也。具詳《校理〈老子成玄英疏〉叙録》(載《圖書集刊》第七期),此不贅及。於考論中,見六朝時有所謂張係師本者,傳云出自張道陵,係據河上公本删損字句以求合於五千之數(實爲四千九百九十九);書益詰誳,句讀爲難。或遵或否,而世遂有損字本與不損字本之殊。開元注《老》,嫌其損略過甚,於是取舊本稍益二百餘字,又或擅增字句(二十章“而貴食母”,增爲“而貴求食於母”)。政和作注,又依開元,於是二《注》經文遂以帝王之重爲舉世所遵。《老子》古本傳者日鮮。而羽客者流實多依損字本爲説,雖賢如成、李,亦皆未能免俗,因而成、李解經遂或有令人憾其有未諦者存乎其間。先君因念治《老》宜有可以依據之古本,而古本已不可得,此清世以來治《老》者之所以校事紛紛也。於是擬據開元以前未損字之本,蒐其遺文,章益其句,句益其字,意復其舊。遂勾稽所見,以《正統道藏》王弼本爲底本,列開元前諸子及經、史注、疏所引《老子》遺文,擇要存之,并隨文略予校補,成書二卷,題爲《老子徵文》,雖不可言已復柱下之舊,然其異同之間,可供學人治《老》之參考者多矣。一九五七年初夏,先君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之邀赴京,時值“向科學進軍”號召之後,科研之要求甚亟,顧頡剛先生以出版事相商,先君遂舉《周秦少數民族研究》、《古地甄微》、《先秦史學史》、《老子王弼注校本》及本稿與科學出版社簽約。嗣因《古地甄微》須作地圖,索回補作。而《老子《王》注》及本編原稿皆以正統藏王《注》本爲底本,然究其實則經文仍多依御注本,而非昔日王弼之舊。蓋自御注流行,後世之傳寫鋟刻《老子》舊注者,率多依御注本改易經文,道藏王《注》亦即如此,故不宜用作底本。而傳奕之《道德經古本篇》、范應元之《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雖非先秦之舊,或可以當魏晉古本則無疑也;且其與舊王本頗多相合,以傅、范爲底本當賢於以道藏王本爲底本也(説詳《〈老子〉王弼本校記》叙録),遂亦索回改作。嗣以風雲丕變,人事擾攘,又無助手襄助,數稿遂乃束之高閣,俱以逾期爽約而罷。今冬默遵先君遺意進行整理,以傳本爲主參以范本改易正文,於原稿之增易處皆一仍舊貫,祇於徵文略有補充更改而已。并作“凡例”以説明之。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西漢早期帛書,中有《老子》甲、乙二種,此乃真古本也,不幸而先君已於一九六八年棄養,不克見此瓌寶。不審見此帛書後將對本稿作若何處置也。默整理《徵文》既竟,乃舉以與二種帛書相校,時賢所稱帛書之勝者,固多歷歷在目也。如高亨先生所强調指出之第二十一章,坊本作“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帛書作“自今及古”(見《試讀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載《文物》一九七四年十一期),帛書固佳,然檢《徵文》,得傳奕、范應元二家古本皆作“自今及古”。據范應元言:“嚴遵、王弼同古本,一本作‘自古及今’。”則作“自今及古”者尚有嚴、王二本也,唯世人不察耳。又日本學者金谷治所艷稱之帛書《老子》第三十八章無“下德爲之而有以爲”句,以爲前此學者圍繞此句之紛争可予决斷,然以未見“没有此句的版本”爲憾。檢《徵文》,則《韓非子·解老》之無此句固赫然在目也。又第三十章“果而勿强”句前帛書有“居是謂”三字,使“果而勿强”成爲總結此上數語之總結句,亦爲金谷所稱美,然范應元古本固作“是謂果而勿强”也。又第十五章“古之善爲士者”,帛書作“古之善爲道者”,金谷謂“最單純明快”(并見所著)《於帛書〈老子〉》,譯文載《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然傅奕古本及《後漢書·黨錮傳注》所引固并作“古之善爲道者”也。是皆帛書《老子》之佳善處固未可獨美於前者也。又第七十三章,帛書無“是以聖人猶難之”句,檢《徵文》,嚴君平《道德經指歸》、易州及遂州龍興觀碑亦皆無此句。然《河上公注》及《王弼注》并明解此句,是此句之有當在魏晉以前,諒漢世必别有有此句之本。又如七十一章,嚴遵、河、王、傅、范等諸本在“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下皆有“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二句,而帛書《老子》甲、乙種皆無之,然王符</a>《潛夫論·思賢》篇已明引“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漢世别本《老子》固有此句也。又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帛書二種并無此句。然陸德明《經典釋文·老子音義》出“凶年”,案《釋文》作於陳世(用吴承仕《經典釋文·序録疏證》説),所用《老子》爲王弼《注》,則陸所見王本固有此句。且《漢書·嚴助傳》《魏相傳》并稱“軍旅之後,必有凶年”,雖未明稱《老子》,然以“臣聞”出之,是固用前賢語也。顏師古以爲引《老子》,是也。是漢魏之世固當有不同於帛書甲、乙二種之别本《老子》也。《漢書·藝文志》道家載有四家《老子經傳》,當亦猶説《詩》之有、魯、韓、毛,説《春秋</a>》之有公羊、榖梁、左氏、鄒氏、夾氏也,不僅傳説不同,其經文亦不盡相同也。經本既各不同,則必有彼是而此非、或此是而彼非者,固未可一概論也。故帛書之甲、乙二種《老子》未必盡勝於傳世各本也。如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帛書二種皆同,坊刻河、王二本亦同。檢《徵文》,《韓非·解老》作“上德無爲而無不爲”,傅、范二古本并同《韓非》。范應元且言:“韓非、王誗、王弼、郭雲、傳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德無爲而無以爲’。”核以王《注》,則王本固當作“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且以道家理論案之,《老子》第三十七章固明言:“道常無爲而無不爲。”《子·知北遊》亦言:“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也。”若作“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則難爲其解説也。故許抗生《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於此句徑捨帛書而取傅奕。又第三十六章“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帛書二種并作“將欲去之,必姑與之”。考此句之上下文作“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帛書與諸本同。歙之、張之,弱之、强之,奪之、與之,辭義皆兩兩相反,“去之”與“與之”雖亦可通,但不如“廢之”、“興之”辭義明顯;且此“與之”與下句“奪之”、“與之”語句相重,以致學者解説爲難,故許抗生君釋此章時亦用傅奕及通行本之“廢之”、“興之”爲説。又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帛書作“百仞之高始於足下”,嚴君平《道德經指歸》、遂州龍興觀碑并同帛書。然世本多作“千里之行”,《河上公注》“從近至遠”,則作“千里之行”者固亦晉前古本。且案上句作“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若再言“百仞之高”,豈不與“九層之臺”語義重複。是又帛書之不如世本也。其他隻言片語之增减差異,傳世諸本較帛書明暢通達者更不可以屈指數。是帛書之出固大有助於研究《老子》,然帛書之與傳世諸本互有短長優劣,固未可以軒輊其間,則此《徵文》所蒐集開元前異同引文一千數百條,固於世之治《老子》者不無裨益也。
前既疑漢時有不同於馬王堆帛書之别本《老子》,於整理《徵文》中又屢見不載於世本《老子》(世本《老子》與帛書《老子》,除文字差異及其中數章編次不同外,基本相同)之佚文,而其事益顯。如《韓非·解老》,固釋《老子》書之最古者,篇内每段之末例引《老》句以爲結語,而其中一段末云:“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不見於世本《老子》。王先慎《集解》以爲“蓋佚文也”,王氏之言是也。又劉向亦漢世之治《老子》者,《漢書·藝文志》道家於《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説》、《老子徐氏經説》三書後載有“劉向《説老子》四篇”,此書雖已不存,亦足明劉氏爲治《老》宿學。故其所述《説苑》、《新序</a>》中明徵《老子》至於七次,獨《説苑·敬慎》篇所載:“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爲善者天報以福,人爲不善者天報以禍。”數語爲世本《老子》所無,當亦佚文也。又作於西漢之《鹽鐵論》,三引“老子曰”,其中一則爲世本所無。作於漢末之《牟子理惑論》,明引“老子”達二十三則,而不見於世本者多至三則。當皆佚文也。此等佚文辭高義古,與傳世《老子》相近,且可探考他事,是此漢世之别本《老子》,於研究《老子》係亦大。因并輯之附於《徵文》之末,以供學者參考。
蒙 默 整理後記
一九九七年十月
載《老子徵文》,臺北萬卷圖書有限公司
一九九八年九月出版,兹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