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亡国政治——元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1279—1368)


    一、非中国重心之欧亚大帝国


    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地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又译伊儿)汗国。史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a>·地理志一》)。史称汉唐为盛,但“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一》)。唐朝时期边疆地区的羁縻州县,在元朝几乎都同于内地,以往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的版图。


    大元是横亘欧亚的大帝国,并不以中国为重心。这是与此前外族统治中国大不相同的一点。政治中心原在上都,全在中国本部的范围之外。后来虽迁都燕京,但这是事实的问题:中国虽无意间成为大元帝国的主要部分,在蒙古人心目中他们仍是以外族入主中国。国家用人并不限于汉族,更不限于儒生,例如元朝的著名宰相耶律楚材</a>便是原契丹贵族。由于李璮之乱牵涉忽必烈倚信的王文统,使忽必烈极为震动,以致他对许多藩府旧臣和汉人军阀产生很大的猜忌。平灭李璮之乱后的一系列措施,既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同时也是出于对汉人的防范之心。王文统被杀后,忽必烈转而重用出身回族的察必皇后宫帐侍臣阿合马,把他“超擢”为中书平章政事。凡是帝国以内甚至帝国以外的人都可擢用。


    二、种族与阶级


    因为蒙古人始终以征服者自居,所以种族间有很严的阶级分别。在官制上,总是蒙古人为长;在刑法上,蒙、汉两族的待遇也不相同。忽必烈把各地的人分成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种区划,便于忽必烈的分而治之,但是它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各民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很不平等。在政府机构中,重大权力为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贵族所掌握,高级官员主要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的地位次一等。而南人在南宋灭亡后的一个时期内几乎没有在中央担任要职。地方上,也主要是蒙古人掌握大权。按规定,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同知由色目人担任,汉人做总管。


    法律还规定汉人和南人不能收藏兵器。土地的占有状况同样反映了阶级压迫剥削和民族上的差异与不平等。蒙古贵族在消灭南宋的过程中,没收各种官田,占有大量的无主荒田,侵夺民产。元朝皇帝赐给皇亲、贵戚、勋臣、大将以及各种寺观田产的数量相当惊人。如忽必烈赐给撒吉思益都田达一千顷,元文宗以平江的三百顷田赐给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


    三、兵制与驻军


    蒙古自己行征兵制,对汉人也行半征兵制,兵的数目一定很大。但军机重务汉人不得参与,所以元兵的数目至今无从稽考。元朝末年,天下纷乱。


    四、财政与纸币


    元的财政政策,目的并不在压迫人民。只因不能量入为出,结果也成了暴政之一。财政困难,于是就大规模地推行钞法,以致物价腾贵,公私的生活都受损害。至元二十二、二十三年(1285—1286),元政府发行的交钞分别高达三百万锭。这表明由于国家财政陷入崩溃,迫使政府靠多印钞票来平衡收支。后来虽想改革,也未收效,最后交钞成为废纸,社会临时又返回到以货易货的停顿状态。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初,为挽救财政的恶化,忽必烈复置尚书</a>省,以藏人桑哥为平章政事,主持财政。桑哥执政后,发行至元钞以救钞制之混乱,开浚会通河以利漕粮北运,增加盐茶酒醋的税额,遍行钩考追征逋负偷漏。他的理财措施在稳定国家财政方面是有收效的。桑哥时规定的总税额,此后维持数十年之久,说明没有过分超出当时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不过到了元末,由于社会混乱,元朝的财政崩溃,百姓于绝望之中纷纷加入起义军反抗元朝统治。


    五、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至少是导致元代财政困难的主因之一。元朝在各地大肆兴建吐蕃佛教寺院,这些寺院拥有大面积的良田,很多番僧招摇过市、欺男霸女,十分嚣张。元朝法律规定凡是与番僧斗殴者砍断手指,争吵者割断舌头,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元之天下,半亡于僧”。


    六、元亡


    元帝位承继的问题始终未得解决,当继位的人很少得立。此种情形,加以种种有意无意的暴政,再逢严重的天灾,就很自然地引起民变。


    元成宗以后,继位的是海山,即元武宗。武宗以后,是爱育黎拔力八达,也就是元仁宗。武宗是依靠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他精通军事,而昧于政事。他一登位,立即任用亲信,遥授官职,排斥世祖忽必烈时代的旧臣,造成朝政紊乱。由于滥封滥赏和无节制地建佛寺、崇佛事,财政危机加深。武宗即位后四个月,就已开支银四百二十万锭。连年灾荒,农民破产,流离失所。武宗即位的第二年正月,绍兴、台州、庆州等六路,发生饥荒,死者甚众,饥户达四十六万。六月,山东、河南大饥,有父食其子者。第三年蝗灾遍及南北各地,黄河在归德府决口。他在位期间,灾害没有间断过。自至正二年(1342年)后,黄河连年泛滥成灾。脱脱</a>复相后,贾鲁被任命治河。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决口。元政府修河,发动民工十五万,另外还有在庐州各地的军队两万人。命贾鲁以工部尚书充河防使,开凿新河道二百八十里引黄河汇合淮河入海。经过五个多月,“河复故道”。但由于连年的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修河的官吏从中舞弊,政治上的危机加深,所以黄河开凿之日,成了大起义爆发之时。


    最初起事的人一方面利用历代必有的妖言,一方面利用深入人心的排外复国的心理。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和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积极组织起义。他们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同时散布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并且把凿好的一个独眼石人,埋在黄陵岗(山东曹县西南)附近黄河的河道上。民工开河道时掘出这个石人,远近的百姓都轰动了。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于颍州的颍上(今安徽颍上)聚集三千多人,准备起义。起义者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a>的八世孙,发布文告说,要“重开大宋之天”。此后,起义的烽火点燃元朝各地,最后由朱元璋</a>创建了二百五十年来所未有的汉人自治的一统帝国。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