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新儒学与复古运动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一、背景


    魏晋以下儒教消沉,佛教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精神领域。但汉武帝所完成的政治规模,与儒经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后代无论如何尊崇释老,孔子</a>的地位也不能完全抹杀。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文帝虽好释佛,但曾一度“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炀帝“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以《三礼</a>》学称于江南”的吴郡人褚辉、“明《尚书</a>》《春秋</a>》”的余杭人顾彪、“撰《毛诗</a>章句义疏》四十二卷”的余杭人鲁世达,均被征召。(《隋书</a>·儒林传》)


    旧的中国虽已成过去,古典文化的基础却未完全推翻。隋代已有人以新的孔子自居,这可说是二百年后新儒教复古运动的预兆。


    二、武宗废浮屠与韩愈</a>辟佛老


    唐代末期,由于财政的原因(因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僧侣享有免租税,不服兵、徭役的特权,他们利用这些特权与世俗地主争夺地租和劳动力)和文化潮流的转变,发生了所谓“三武之祸”的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a>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拆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唐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唐武宗灭佛在中华佛教史上被称为“会昌法难”。


    佛教会在财富与人力上受了绝大的打击,此后永未恢复旧有的地位。但较皇帝势力尤大的却是韩愈一流人辟释老尊周孔的热烈宣传。这种复古的新儒教需要一种新的文字,就是也带复古色彩的古文。


    韩愈认为“天命圣人来为民君师,以仁义来教化人民”,建立起理想的秩序,称之为“道”。他还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a>递相传授,这同佛教传法一样,但儒家道统传到孟子便中断了。韩愈认为,自己当仁不让要继承这个道统,“使其道由愈而粗传”(《全唐文</a>·论佛骨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三、李翱</a>


    如果韩愈是新儒教的宣传家,李翱可说是新儒教的哲学家。他与名僧来往甚密,但谈到思想的差别上他却毫不客气。然而李翱实际上是自欺的,他的思想不过是改头换面的见性成佛论。他的学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佛学,特别是佛教禅宗的理论。李翱任朗州刺史时,有赠禅宗僧侣药山惟俨诗二首,其中有“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之句。他在心性方面吸收佛教的学说,尝试创立一套新的心性论,以发展儒学,弥补儒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他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复性书》中。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