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楚辭爲賦家之祖

3个月前 作者: 刘永济
    自南音閟響,


    《吕氏春秋</a>·音初篇》:“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南音。”


    楚風不作。


    按詩三百篇無楚風。説者以爲楚地僻遠,言語不與中國同,輶人採風所未及,故不陳於太史也。


    鬻熊</a>遺美,邈焉無徵。


    按《漢志》道家有《鬻子</a>》二十二篇,班固</a>自注,名熊,爲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爲楚祖。《文心雕龍·諸子篇》曰:“鬻熊知道,文王諮詢,遺文餘事,録爲《鬻子》。”蓋書出後人,非由熊手。然徵楚邦文獻,要自鬻熊始也。


    屈子襲蘭茝之奇芳,懷琬琰之麗質,抱匡濟之高志,遭流放之幽憂,行吟荒澤,眷念宗邦。其不能自已之情,與無可告愬之語,一託之於文辭以見。遂能承風人之緒,開辭家之宗,而爲百代之儀表焉。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


    其學識之正,則就重華而陳詞,述三后之純粹,思堯舜之耿介,陳禹湯之祗敬。


    按《離騷》曰:“濟沅湘而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又曰:“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又曰:“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又曰:“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大多稱道帝王之道,以求君之自省。故太史公稱其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可以見其學術之純正矣。


    言契經典,體符詩雅。


    王逸</a>《楚辭章句序》:“夫離騷之文,依託五經以立義焉。帝高陽之苗裔,則詩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也。紉秋蘭以爲佩,則將翱將翔,佩玉瓊琚也。夕攬洲之宿莽,則易潛龍勿用也。駟玉虬以乘鷖,則易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就重華而敶詞,則尚書咎繇之謀謨也。登崑崙而涉流沙,則禹貢之敷土也。”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及漢宣嗟歎,以爲皆合經術;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


    又曰:“將覈其論,必徵言焉。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原作湯武,據《離騷》改)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虬龍以喻君子,雲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歎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觀兹四事,同乎風雅者也。”


    蓋亦遠契鄒魯之儒風,近異南邦之玄尚者矣。


    按朱子《楚辭集注序》曰:“原之爲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a>,而不可以爲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原之爲書,其辭旨雖或流於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爲訓。然皆生於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雖其不知學於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獨馳騁於變風變雅之末流,以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吟於下,而所天者幸而聽之,則於彼此之間,天性民彝之善,豈不足以交有所發,而增夫三綱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於其言,而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此以屈原</a>未聞儒家之道而少之者也。近人劉申叔謂:“屈子瑰意奇行,超然高舉。厭世之思,符於莊列;樂天之旨,近於楊朱。推其原流,實本於道家。”二説皆未足以得屈子之全。朱子之説,在宋儒中,已爲平正通達之論矣。大抵宋儒好以理論文,不知文章之發,往往有情或失中而理實無害者,但發乎情而止乎禮義,斯可也。今觀朱子之論,亦謂屈子之文皆生於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則發乎情矣。又謂可以增三綱五典之重,不敢以詞人之賦視之,則止乎禮義矣。然則屈子蓋亦聞儒家之風,而誦六藝之文者也,安見其未聞周公、仲尼之道哉?至近人疑屈子爲道家者流,則孟子</a>所謂以辭害志者也。考《離騷》一篇,近道家之言者,爲女嬃之辭,蓋責其不能和光同塵也。而原答辭一則曰,依前聖以節中,再則曰,就重華而敶詞,三則曰,惟聖哲之茂行,四則曰,覽余初其未悔。其傚法前修寧死不渝之志甚明,道家者流豈若是哉?又《漁父》一篇,漁父諷屈子之辭,尤爲道家精意。所謂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亦即老子</a>和光同塵之旨。而屈子則以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不能以皎皎之白,蒙世俗之塵埃相答,漁父所以莞爾笑之也。此與楚狂接輿、長沮、桀溺之譏孔子</a>何異?然則屈子蓋反道家者流矣,安得爲道家哉?且即此二節觀之,屈子學識之正愈可見。何以言之,蓋老、莊之學,盛於南國,其末流,則爲隱遁之士,置國家理亂於不顧,以圖獨善其身,此與屈子行義不符。觀太史公稱原爲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其忠貞勤勉若此。故招同列之忌,而來伐功之讒也,豈有樂山棲谷之人而肯爲此者乎?其文辭設爲女嬃漁父之言者,正以見其不屑爲此,而愈明其悲天憫人之情也。安可以所設之辭,爲屈子之本意哉。至《遠游》辭旨曠達,多燕齊方士之説,尤與屈子行義不類,殆漢人之作,其賈誼、東方朔之儔歟?


    其情感之厚,則閔椒蘭,傷荃蕙,哀民生,悲遲暮,歎靈璅之修遠,矢九死而無他。


    按《離騷》曰:“余以蘭爲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因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覽椒蘭其若兹兮,又況藒車與江蘺。”王逸注,蘭指司馬子蘭,椒指大夫子椒也。若然,則屈子罪之之切,正其愛之之深,閔之之甚也。又曰:“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則傷君子之易節也。又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則念亂之情也。又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則憂君之詞也。又曰:“欲稍留此靈璅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太史公所謂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又曰:“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則詩人所謂之死矢靡他也。善夫叔師之言曰:“且人臣之義,以中正爲高,以仗節爲賢。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a>不恨於浮江,比干不悔於剖心,然後德立而行成,榮顯而名稱。若夫懷道以迷國,佯愚而不言,顛則不能扶,危則不能安,婉婉以順上,逡巡以避患,雖保黄耈,終壽百年,蓋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賤也。”屈原寧死勿去之心,此數語盡之矣。


    固已具《小雅》之義,兼變風之情矣。


    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朱熹</a>《楚辭集注》:“凡其寓情草木,託意男女,以極游觀之適者,變風之流也。叙事陳情,感今懷昔,不忘君臣之義者,變雅之類也。”


    而其樹高風,振頽俗者,尤在不忍輕離之一念。此馬遷之所以追叙其生平,而低徊不已也。


    按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竊嘗紬繹子長之意,蓋以戰國游士如蘇、張之流,秦不能用,則之齊之楚,以屈子之才,何國不可得志?而寧死不去,此世俗所不解者。故於屈傳之後,附以賈生《鵩賦》。《鵩賦》多道家言,有同死生、輕去就之義。屈子非不知此,特以宗臣之義,與國同休慼,故不爲耳。子長所以讀《鵩賦》而爽然自失者,殆以此歟?


    苟非命世之英傑,安能卓犖若此哉?至其文采縱横,亦轢古籠今,百世無匹。觀其假象之瑰麗,取境之幽異,鑄詞之奇偉,敷采之悽豔,可以感天地,可以動鬼神,昔人傳其篇成鬼哭,精靈所感,事或然歟?


    沈亞之《屈原外傳》:“原因棲玉笥山,作九歌,託以風諫。至《山鬼篇》成,四山忽啾啾若啼嘯,聲聞十里外,草木莫不萎死。”


    雖曰接軌風人,實已别啟土宇矣。彦和謂屈子之文,體憲於三代,風雜於戰國,知言</a>哉。而或者以爲楚俗好巫,故屈辭多怪,識見凡下,抑何可笑。若夫《離騷》之麗雅,《東皇》之典則,《湘君》之縹緲,《山鬼》之靈奇,《天問》之環詭,《九章》之明切,《九辯》之悽縟,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所謂玉水方流,璇源圓折者也。而淺人以此訝之,謂非一手之作,斯又斥鷃之詫大鵬也矣。


    按屈原所作,《漢志》但稱二十五篇。今洪興祖補注本《離騷》第一、《九歌》十一篇第二、《天問》第三、《九章》九篇第四、《遠游》第五、《卜居》第六、《漁父》第七。朱子集傳宗之,謂二十五篇之旨至純,有古詩之義。宋玉</a>以下,則辭人之賦矣。然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彦和論屈子之文:“摘其四事異乎經典,而士女雜坐等句出《招魂》篇中。”是彦和與太史公皆以《招魂》爲屈子之作矣。曹子建《陳審舉表》引屈平曰“國有驥而不知乘兮”云云,出《九辯》中。陳振孫《書録解題》有《古本楚辭釋文》一卷,其篇第首《離騷》,次《九辯》,次《九歌》。而洪興祖據王注《九章》云皆解於《九辯》中,知古本《九辯》在前,吴至父因此疑爲屈子之文,謂《九辯》、《九歌》兩見《離騷》、《天問》,皆取古樂章爲題。明是一人之作,是《九辯》爲屈子之作矣。王逸《大招章句》曰:“《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又《惜誓章句》曰:“《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宋晁無咎則謂《大招》古奥,疑原作。姚寬則謂《惜誓》盡叙原意。末云鸞鳳之高翔,見盛德而後下,爲賈誼弔屈原文“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二句所本。是《大招》、《惜誓》是否屈子之作,尚未可定矣。又洪興祖曰:“子雲作《畔牢愁》,亦旁《惜誦》至《懷沙》,吴至父據此疑《懷沙》以後不盡屈子之詞。曾國藩則疑《惜往日》乃後人僞託。吴至父推闡其説,謂此篇前有‘遂自忍而沈淵,卒没身而絶名’二句,後有‘不畢辭而赴淵兮,惜癰君之不識’二句,似非屈子自語。又《悲迴風》通篇皆叙屈子憤懣自沈,而‘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二句,乃歎其死之無益,亦豈屈子所自爲?是《九章》九篇,亦非可盡屬屈子矣。故古來數二十五篇者,説至歧異。余意《九辯》古本列第二,極可注意。叔師注本尚未改,故有皆解於《九辯》中之説。細翫此文辭意,以屈子自道爲當。考《九章》述南行時令,自夏徂秋,始至遷所。此文多悲秋傷離之情,當是初涉荒遠,感時而作。叔師既以屬之宋玉,又曰,閔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豈亦以辭類自述故云然邪?證以陳思所引,《九辯》屬之屈子,當無可疑。《招魂》辭極靡麗,自是宋玉之作。世徒以史遷一言,遂疑出屈子所作。然太史公書,疏而不密。如《漁父》、《盜跖》、《胠篋》,非莊子作,而史遷亦漫不分别,何獨於此致疑?或謂屈子别有《招魂》,史遷時尚未佚去,説亦難信。又有以《大招》當之者,然《大招》明是漢人擬作,叔師疑爲景差,亦恐未然。《惜誓》辭意頗近《鵩賦》,賈作無疑。惟《九歌》名九,而爲篇十一。説者雖以九非記篇數爲辭,然叔師於《禮魂》注中,明言祠祀九神。《國殤》乃人鬼,自不應入數。《文選》獨缺此與《禮魂》,未必盡以文論,或其所見本有不同耳。《國殤》明屬招戰死者之魂之詞,殆即太史公所讀之《招魂》也。《九章》前五篇爲原作,無可疑者。”其後四篇,子雲不擬,洪説可信。吴曾</a>致疑殊有理。其《遠游》一篇,思理殊不類屈子,而彌近賈生。《卜居》《漁父》,既屬楚人序辭相傳,自非屈子所作,皆不應屬屈子。惟時世綿邈,載籍多佚,古書篇第,亦難臆説。如求近是,則《離騷》一,《九辯》九,《九歌》九,《天問》一,《九章》五,《國殤》一,共得二十六篇而已。


    及其徒宋玉之爲,益以恣縱。雖能挹靈芬,振奇采,而情志靡勝,與物婉轉,諷一而勸百。


    張惠言《七十家賦鈔序》:“其志潔,其物芳,其道杳冥而有常,則屈平之爲也。與風雅爲節,涣乎若翔風之運輕赮,麗乎若元泉之出乎蓬萊而注渤澥。及其徒宋玉、景差爲之,其質也華然,其文也縱而後反。雖然,其與物椎拍,宛轉泠汰,其義轂輠於物,芴芴乎古之徒也。”


    故子長論其從容。


    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按史遷之言,並指宋玉、唐勒、景差。今唐勒之賦已亡,即世傳景差《大招》一篇,其辭旨亦不如《招魂》。故洪興祖謂自漢以來,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其流至於齊梁而極矣。皆自宋玉倡之也。


    孟堅謂其侈麗。


    班固《漢書·藝文志》:“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a>、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爲侈麗閎衍之辭,没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仲洽病其淫浮。


    摯虞《文章流别論》:“前世爲賦者,有孫卿、屈原,尚頗有古詩之義,至宋玉則多淫浮之病矣。”


    士安論其誇競。


    皇甫謐《三都賦序》:“是以孫卿、屈原之屬,遺文炳然,辭義可觀,存其所感,咸有古詩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託理以全其制,賦之首也。及宋玉之徒,淫文放發,言過於實,誇競之興,體失之漸,風雅之則,於是乎乖。”


    彦和稱其暐燁。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觀其豔説,則籠罩雅頌,故知暐燁之奇意,出乎縱横之詭俗也。”


    按彦和此論,雖兼包屈、宋,然暐燁奇意出乎縱横之俗,要以宋玉爲多。合馬、班、仲洽之説觀之,可知也。


    所謂辭人之賦也。然其材藝之美,揚、馬莫追,靈均以來,一人而已。惟楚多才,儻其然乎?


    附 孫梅松友《楚辭作家略録》(見《四六叢話》卷五)


    屈原 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懷王左徒。上官大夫讒之,憤而作《離騷》(《史記》)。


    宋玉 原弟子,有集一卷,與屈並稱於世(《直齋書録解題》)。


    淮南王安 作《内篇》及《離騷傳》(《漢書》)。


    朱買臣 言楚辭,説春秋(同上)。


    被公 宣帝時人,能爲楚辭(同上)。


    劉向 集楚辭十七卷(《直齋書録解題》)。


    揚雄 (作《反離騷》及《廣騷》,又旁《惜誦》以至《懷沙》一卷,名《畔牢愁》(《漢書》)。


    王逸 著《楚辭章句》行世(《後漢書》)。


    梁竦 作《悼騷賦》(同上)。


    應奉 著《感騷》三十篇(同上)。


    郭璞</a> 《注楚辭》十卷(《唐志》)。


    楊穆 著《楚辭九悼》一卷(《隋志》)。


    皇甫遵訓 《參解楚辭》七卷(同上)。


    徐邈 《楚辭音》一卷(同上)。


    宋處士諸葛氏 《楚辭音》一卷(同上)。


    孟奥 《楚辭音》一卷(同上)。


    釋道騫 (道騫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皆祖騫公之音(同上)。


    劉杳 著《離騷草木疏》二卷(同上)。


    無名氏 著《離騷釋文》一卷(《直齋書録解題》)。


    洪興祖 《楚辭考異》一卷(同上)。


    晁補之 (《重定楚辭》十六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同上)。


    周紫芝</a></a> 《楚辭贅説》四卷(同上)。


    朱熹 (《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又有《楚辭後語》六卷(同上)。


    林應辰 著《龍岡楚辭説》五卷(同上)。


    黄伯思</a> (《校定楚辭》十卷、《翼騷》一卷、《洛陽九詠》一卷(同上)。


    吕成公 《離騷章句》一卷(《郡齋讀書志》)。


    林至</a> 《楚辭補音》一卷(《直齋書録解題》)。


    王勉 (《楚辭章句》二卷、《楚辭釋文》一卷、《離騷約》一卷(《宋藝文志》)。


    吴仁傑 著《離騷草木蟲魚疏》四卷(四庫全書目録)。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