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3个月前 作者: 朱肱
酒之作,尚矣。仪狄〔1〕作酒醪〔2〕,杜康秫酒〔3〕,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4〕:酒所以醉人者,麹糵〔5〕之气故尔。麹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6〕诰庶邦庶士“无彝酒”,又曰“祀兹酒”,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六彝〔7〕有舟〔8〕,所以戒其覆;六尊〔9〕有罍〔10〕,所以戒其淫。陶侃〔11〕剧饮,亦自制其限。后世以酒为浆〔12〕,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a>〔13〕所以治疾耶!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注释】
〔1〕仪狄:传说中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也是酒的发明者。《吕氏春秋</a>·勿躬》:“仪狄作酒。”《战国策</a>·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但清人王念孙</a>《读书杂志</a>》认为“令”字系衍文,仪狄是帝女的名字,可备一说。
〔2〕酒醪(láo):一种带糟的酒,汁渣混合,又称浊酒。
〔3〕杜康秫(shú)酒:杜康,传说中酿酒的始祖之一。《说文解字</a>·酉部》:“杜康作秫酒。”《初学记</a>》卷二十六、《太平御览</a>》卷八四三引《世本》:“少康作秫酒。”《说文解字·巾部》:“少康,杜康也。”也有说法认为是仪狄发明酒之后,杜康在其基础上做了改进。《陶靖节先生诗》卷三《述酒》汤汉</a>注引旧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秫,黏高粱,多用来酿酒。《说文解字·禾部》:“秫,稷之黏者。”清程瑶田《九谷考》:“黏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通谓之秫。”
〔4〕刘词《养生论》:宋《崇文总目</a>》著录刘词《混俗颐生录</a>》两卷,《宋史</a>·艺文志》著录为一卷,撰者题“处士刘词”。《养生论》或为《混俗颐生录》之别名。
〔5〕麹(qū)糵(niè):酒麹,酿酒用的发酵剂。原指发霉发芽的谷物。
〔6〕先王:先代的帝王。下文“无彝酒”和“祀兹酒”出自《尚书</a>·酒诰》,是西周时周公命康叔在其封地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
〔7〕六彝:指六种刻画不同的彝。《周礼</a>·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郑玄</a>注:“六彝: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彝,古代的盛酒礼器。
〔8〕舟:用在彝下的托盘。《周礼·春官·司尊彝》:“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若今时承盘。”
〔9〕六尊:六种形制不同的尊。《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尊:献尊、象尊、壶尊、著尊、大尊、山尊。”尊,古代的盛酒礼器。鼓腹侈口,高圈足,形制较多,常见的为圆形及方形。
〔10〕罍(léi):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外形或圆或方,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和鼻,与壶相似。形制比尊大。《周礼·春官·司尊彝》“皆有罍”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罍,神之所饮也。”
〔11〕陶侃(259—334):字士行,晋朝名将,官至大司马。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西晋灭吴后徙家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东晋诗人陶渊明</a>的曾祖父。传见《晋书</a>》卷六十六。《世说新语</a>·贤媛》刘孝标注引《陶侃别传》:“侃在武昌,与佐吏从容饮燕,常有饮限。或劝犹可少进,侃凄然良久曰:‘昔年少,曾有酒失,二亲见约,故不敢逾限。’”
〔12〕浆:古代一种带有酸味的酿制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浆,四曰酏。”郑玄注:“浆,今之酨浆也。”孙诒让</a>正义:“案:酨、浆同物,累言之则曰酨浆。盖亦酿糟为之,但味微酢耳。”
〔13〕黄帝:传说中上古的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事见《史记</a>·五帝本纪》。托名于黄帝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论述了用酒治病的方法。
【译文】
酿酒的起源很早。仪狄酿造浊酒,杜康酿造秫酒,他们难道是因善于酿酒而闻名的吗?大概是因为酿酒法的发明最早始于他们吧。
酒的味道甘、辛,性大热,有毒。虽然饮酒可以让人忘掉忧愁,但也能够让人罹患疾病,即所谓腐烂肠胃,溃精髓,毁筋骨。刘词在《养生论》中说</a>酒之所以能够醉人,是麹之气造成的。麹之气消解后,酒就全部化成了水。从前先王曾</a>告诫各诸侯国的士说:“不要经常饮酒。”又说:“只有祭祀的时候才用酒。”这是说上天指示百姓酿酒,只是用来祭祀而已。六彝有“舟”,是为了防止其倾覆;六尊有“罍”,是为了防止饮酒无度。陶侃饮酒很多,但仍自己规定了限度。后世的人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哪里知道酒作为百药之长,是黄帝用来治病的呢!
大率晋人嗜酒。孔群〔1〕作书族人:“今年秫得七百斛,不了麹糵事。”王忱〔2〕“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至于刘〔3〕、殷〔4〕、嵇〔5〕、阮〔6〕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麹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7〕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8〕者耶!五斗先生〔9〕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游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10〕,殆未有以过之。繇此观之,酒之境界,岂餔歠〔11〕者所能与知哉!儒学之士如韩愈</a>〔12〕者,犹不足以知此,反悲醉乡之徒为不遇〔13〕。
【注释】
〔1〕孔群(生卒年不详):《世说新语</a>·方正》刘孝标注引《会稽后贤记》曰:“群字敬休,会稽山阴人。祖竺,吴豫章太守。父弈,全椒令。群有智局,仕至御史中丞。”《世说新语·任诞》:“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群尝书与亲旧:‘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麹糵事。’”
〔2〕王忱(?—392):字元达,小字佛大,东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仕至荆州刺史。性嗜酒,卒于饮酒。事见《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世说新语·任诞》:“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3〕刘:指刘伶(生卒年不详)。伶字伯伦,沛国(今江苏沛县)人。三国时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之一。著有《酒德颂》。传见《晋书》卷四十九。《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4〕殷:指殷融(生卒年不详)。《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晋中兴书</a>》曰:“殷融字洪远,陈郡人。……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未尝以世务自婴。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卒。”
〔5〕嵇:指嵇康</a>(223—262)。康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州西)人。三国时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之一。有《养生论》、《声无哀乐论</a>》、《与山巨源绝交书</a>》等。传见《三国志</a>·魏志·王粲</a>传》裴松之注及《晋书》卷四十九。《世说新语·排调》曾记载“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但嵇康在竹林诸贤中是最不善于大量饮酒的。其《酒赋》今仅存残句。
〔6〕阮:指阮籍</a>(210—263)。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有《咏怀诗</a>》、《达庄论》、《大人先生传</a>》等。传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及《晋书》卷四十九。《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7〕狂药:酒的别称。
〔8〕礌磈(lěi kuǐ):原意高低不平貌,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
〔9〕五斗先生:即王绩</a>(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中,曾任扬州六合县丞,后弃官还归乡里。性嗜酒,其《五斗先生传》称:“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传见《旧唐书</a>》卷一九二《隐逸传》、《新唐书</a>》卷一九六《隐逸传》。
〔10〕华胥之游:典出《列子</a>·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后指一种理想中的安乐和平之境。
〔11〕餔(bū)歠(chuò):也作“餔啜”,吃喝之意。
〔1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a>”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见《旧唐书》卷一一○,《新唐书》卷一○一。
〔13〕反悲醉乡之徒为不遇:韩愈《赠郑兵曹》:“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载后,我为壮夫君白首。我材与世不相当,戢鳞委翅无复望。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抒发了怀才不遇时以酒浇愁的愤懑之情。
【译文】
大概晋朝人最喜欢饮酒。孔群给族人写信称:“今年才收了七百斛的秫,还不够用来酿酒。”王忱说:“三天不饮酒,就觉得肉体和精神都开始分离了。”至于刘伶、殷融、嵇康、阮籍这些人,更是不能一天不饮酒。但他们主要是纵酒畅饮,放浪形骸,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酒中的意趣。古时候所说的得到酒的全部意趣的人,恰恰不是这样的。要明白酒自有其玄妙处,岂是只用来发泄胸中不平之气的?五斗先生王绩弃官回乡,耕作于东皋之野,沉醉于美酒之中,至死不悔,且认为已经接近结绳而治的清明时代,即使是黄帝梦中的华胥国,也几乎不能超越醉酒后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饮酒的境界岂是那些只知道大吃大喝的俗人所能懂得的?就连像韩愈这样的儒学之士,尚且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悲叹沉湎于酒的人都是怀才不遇。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1〕之饮,《鹿鸣》〔2〕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3〕,下逮闾里〔4〕,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扶头解酲〔5〕,忽然而醒。虽道术之士,炼阳消阴,饥肠如筋,而熟谷之液,亦不能去。唯胡人禅律〔6〕以此为戒。嗜者至于濡首〔7〕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焚罍折榼〔8〕,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罇〔9〕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麹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10〕暮雨,朝登糟丘〔11〕,暮游麹封〔12〕,御魑魅〔13〕于烟岚,转炎荒〔14〕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彼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牛衣〔15〕发儿女之感,泽畔有可怜之色〔16〕,又乌足以议此哉!鸱夷丈人〔17〕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18〕,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以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
【注释】
〔1〕射乡:古代的乡射礼和乡饮酒礼。乡射是射箭饮酒的礼仪,其制有二:一为州长在春秋两季以礼会民,射于州之学校;二为乡大夫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行射礼。射礼前都要先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指古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向诸侯推荐德艺兼备的贤者,临行之时,由乡大夫设宴以宾礼相待。参见《仪礼</a>·乡饮酒礼》。
〔2〕《鹿鸣》:《诗经</a>·小雅》的一篇,是反映周代国君宴会宾客与群臣的诗。
〔3〕缙绅:原意为插笏板于腰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后成为士大夫的代称。缙,同“搢”,插。绅,束腰的大带。
〔4〕闾里:乡里,泛指民间。古代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5〕扶头解酲(chéng):扶头,酒醉醒后又饮少量淡酒以解酲。解酲,解酒。酲,因饮酒多而神志不清。
〔6〕胡人禅律:胡人,我国古代对于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汉代以后也用以泛指外国人。禅律,佛教戒律。
〔7〕濡首:语出《易·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后以“濡首”谓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态之意。濡,浸渍,沾湿。
〔8〕屏爵弃卮(zhī),焚罍折榼(kē):丢弃、焚毁酒器。爵,古代盛酒器,两柱,三足;也作为爵、觚、觯、角、散等酒具的总称。卮,古代酒器,有四升的容量。榼,古时的一种盛酒器。
〔9〕污罇(wāzūn):即凿地以代酒器之意。《礼记</a>·礼运》:“污尊而抔饮。”郑玄注:“污尊,凿地为尊也;抔饮,手掬之也。”污,掘地。罇,同“樽”、“尊”,古代酒器。
〔10〕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多含萧索之味。
〔11〕糟丘:酿酒所剩的糟滓堆积成山,形容沉湎于酒。
〔12〕封:用于酿酒的酒积攒成堆。《列子·杨朱》:“聚酒千钟,积成封。”
〔13〕魑魅:传说中的山神鬼怪。《左传</a>》文公十八年:“投诸四夷,以御魑魅。”杜预</a>注:“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14〕炎荒:南方偏远之地。
〔15〕牛衣:原为草、麻之类编织成的披盖物,供牛御寒之用。《汉书</a>·王章传》记载王章年轻时穷困,“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遭其妻训斥。
〔16〕泽畔有可怜之色:《史记·屈原</a>贾谊</a>列传》记载屈原被谗放逐,“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7〕鸱夷丈人:指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a>(生卒年不详)。范蠡归隐后,自称“鸱夷子皮”。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司马贞</a>《索隐》引韦昭</a>曰:“鸱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
〔18〕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他及其他楚辞</a>作者为骚人,后世也用来称呼诗人、文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放逐后,遇到一渔父问他何故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酒对于尘世的意义太大了!礼祀天地,敬事鬼神;乡射乡饮的礼仪,群臣宴会的欢歌,宾主之间多次行礼,肃穆恭敬;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从诗人墨客,到渔夫樵妇,谁都不能离开酒。饮酒之后,闲适自在,袒胸露腹,安然酣睡于江湖之上,又稍饮淡酒以解醉,之后忽然酒醒。即使是修习道术之人,修炼阴阳之术,耐得住饥肠之苦,但对于熟谷酿成的酒,仍难以拒绝。只有胡人的佛教戒律是禁止饮酒的。有些嗜酒者因过量饮酒而导致败坏品性,失去理智,伤害生命,往往由此就摒绝、毁弃酒具,且终身不再饮酒。酒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平常无事时,随意而豪饮,引发狂放的思绪,有助游览江河山岳的兴致,尚不足以称得上是懂得饮酒的意趣。当遭遇流离放逐之时,面对秋声暮雨,日夜沉醉于酒中,在烟岚雾霭中驾驭魑魅,将荒蛮偏远之地想像成极乐世界,这时酒的力量差不多接近“道”了吧?真正懂酒之人,即使面临生死的威胁也不畏惧,所谓穷达顺逆,在他看来都不过是儿戏一般。那些食不果腹、愁思烦扰,稍处穷困就感泣生之艰辛,一遭放逐就面露可怜之色的人,又如何有资格谈论酒的意义呢?鸱夷丈人以酒自号,能够忍辱负重,与世事相沉浮;而屈原等人,孤高自得,虽能明辨是非,却不能保全自身、远离伤害,还以为只有自己是清醒的。
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薰然而慈仁,濡弱1者感慨而激烈。陵轹王公〔2〕,绐玩妻妾〔3〕,滑稽4不穷,斟酌自如,识量之高,风味之媺〔5〕,足以还浇薄而发猥琐。岂特此哉?“夙夜在公”《有駜》6,“岂乐饮酒”《鱼藻》7,“酌以大斗”《行苇》8,“不醉无归”《湛露》9。君臣相遇,播于声诗〔10〕,亦未足以语太平之盛。至于黎民休息,日用饮食,祝、史无求〔11〕,神具醉止〔12〕,斯可谓至德之世矣。然则伯伦之颂德〔13〕,乐天之论功〔14〕,盖未必有以形容之。夫其道深远,非冥搜不足以发其义;其术精微,非三昧〔15〕不足以善其事。
【注释】
〔1〕濡弱:柔弱,懦弱。
〔2〕陵轹(lì)王公:蔑视王公贵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腴。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因醉酒怒骂武安侯田蚡而被劾“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族诛。陵轹,同“凌轹”,蔑视,欺压。
〔3〕绐(dài)玩妻妾:或指刘伶戏妻之事,参见第3页注释〔3〕。绐玩,哄骗,玩弄。
〔4〕滑稽(gǔ jī):此处兼有圆转顺俗的态度与酒具两种含义。《太平御览》卷七六一引崔浩《汉记音义》曰:“滑稽,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若今之燧樽。”扬雄</a>《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
〔5〕媺(měi):同“美”。
〔6〕《有駜(bì)》:《诗经·鲁颂》的一篇,描写贵族勉行公事与宴饮之乐。
〔7〕《鱼藻》:《诗经·小雅》的一篇,诗中主要赞美周天子建都镐京后生活的安乐。
〔8〕《行苇》:《诗经·大雅》的一篇,描写贵族之间宴会、较射的生活。
〔9〕《湛露》:《诗经·小雅》的一篇,是描写周天子宴请诸侯的诗。
〔10〕声诗:能配合音乐演唱的诗。
〔11〕祝、史无求:《左传》昭公二十年:“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杜预注:“家无猜疑之事,故祝、史无求于鬼神。”祝,掌祭祀之官。史,掌祭祀、卜筮、记事之官。
〔12〕神具醉止:《诗经·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具,通“俱”。“止”,语尾助词。
〔13〕伯伦之颂德:刘伶字伯伦,有《酒德颂》,借酒为喻,表现玄学的理想境界及企慕的人格。
〔14〕乐天之论功:白居易</a>(772—846)字乐天,唐代诗人。有《酒功赞》,颂扬酒的美好。据序称,此赞是继刘伶的《酒德颂》而作的。
〔15〕三昧:原为佛教用语,后借指事物的奥秘、诀窍。
【译文】
酒能使人作有益的改变。使之在阴阳变化中调节情绪,在艰难险阻中平衡心态,使刚愎自用的人变得温和仁慈,懦弱胆小的人变得慷慨激昂。饮酒后,敢于藐视权贵,挑逗妻妾,滑稽不断,怡然斟酌,其识见度量之高,风姿品味之美,都足以扭转浮薄的世风,排遣庸俗的思想。酒的用途难道只有这一点吗?“日夜都在办公的处所”《诗经·有駜》,“快乐地饮酒”《诗经·鱼藻》,“饮用大斗的酒”《诗经·行苇》,“不喝醉不离开筵席”《诗经·湛露》。这些声诗将君臣以礼相待、开怀畅饮的情形表现了出来,但仍不能描摹太平之世的盛况。到了百姓休养生息,日常饮食无忧,祝史无求于神,神灵都已喝醉,则可以说是至德的时代了。即使像刘伶那样颂扬酒德,像白居易那样赞论酒功,大概也形容不了酒的意义。酒的内涵非常深奥玄远,若非深入探求,不足以阐发其意义;酒的工艺十分精巧细微,若非掌握奥妙,就不足以酿到尽善尽美。
昔唐逸人〔1〕追述焦革〔2〕酒法,立祠配享〔3〕,又采自古以来善酒者以为谱〔4〕。虽其书脱略卑陋,闻者垂涎,酣适之士,口诵而心醉。非酒之董狐〔5〕,其孰能为之哉?昔人有齐中酒〔6〕、厅事酒〔7〕、猥酒〔8〕,虽匀以麹糵为之,而有圣有贤,清浊不同。《周官》〔9〕:“酒正〔10〕: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11〕之名”、“三酒之物〔12〕”,“岁终〔13〕,以酒式诛赏〔14〕”。《月令》〔15〕:“乃命大酋,音缩。大酋,酒之官长也。秫稻必齐,麹糵必时,湛饎〔16〕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六者尽善,更得醯浆〔17〕,则酒人之事过半矣。《周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18〕、凉〔19〕、醫〔20〕、酏〔21〕,入于酒府。”而浆最为先。古语〔22〕有之:“空桑秽饭〔23〕,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说文》〔24〕:“酒白谓之醙〔25〕。”醙者,坏饭也。醙者,老也。饭老即坏,饭不坏则酒不甜。又曰:“乌梅女〔26〕胡板切〔27〕。甜醹〔28〕九投,澄清百品,酒之终也。”
【注释】
〔1〕唐逸人:此指前文提到的王绩。逸人,同“逸民”,指避世隐居的人。
〔2〕焦革:唐贞观初曾任太乐署史,其家善于酿酒。
〔3〕立祠配享:《唐文粹</a>》卷九三吕才《东皋子集</a>序》称王绩隐居的“河渚东南隅有连沙磐石,地颇显敞”,王绩“于其侧遂为杜康立庙,岁时致祭,以焦革配焉”。
〔4〕“又采”句:吕才《东皋子集序》称王绩“采杜康、仪狄以来善为酒人,为《酒谱</a>》一卷”。
〔5〕酒之董狐:吕才《东皋子集序》:“太史令李淳风</a>见而悦之,曰:‘王君可谓酒家之南、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直笔不讳而著称,后代也作为良史的代称。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6〕齐中酒:古代官府酿造的优质酒。《晋书·刘弘传》:“酒室中云齐中酒、听事酒、猥酒,同用麹米,而优劣三品。投醪当与三军同其薄厚,自今不得分别。”底本作“斋中酒”,据《晋书·刘弘传》改。
〔7〕厅事酒:古代官府酿造的中档酒。厅事,也作“听事”。
〔8〕猥酒:古代官府酿造的劣质酒,供地位低下的人饮用。桂馥《札朴》卷九《酘酒》条:“猥酒,谓凡猥所饮。”猥,鄙陋,卑劣。《酒经》下篇有专门条目记述“猥酒”的酿造方法,可能较晋朝的方法有所改进、发展。
〔9〕《周官》:《周礼》,记载的据说是周时的典章制度,一说是汉朝人的假托。含《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其中《冬官》汉时已佚,补以《考工记》。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10〕酒正:《周礼》中的职官名,掌管与酒相关的政令。
〔11〕五齐(jì):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等五种用来祭祀的、尚未滤掉酒糟的浊酒。
〔12〕三酒之物:《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
〔13〕岁终:底本作“岁中”,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及《周礼注疏</a>》改。
〔14〕以酒式诛赏:《周礼·天官·酒正》:“以酒式诛赏。”郑玄注:“诛赏作酒之善恶者。”孔颖达</a>疏:“诛赏者,作酒有旧法式,依法善者则赏之,恶者则诛责之。”
〔15〕《月令》:《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述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相关礼制。内容多与《吕氏春秋</a>·十二纪》、《淮南子</a>·时则训》相同,大约是汉人集合两书中的内容编成。
〔16〕湛饎(chì):也作“湛炽”,酿酒前浸渍麹、米,蒸熟酒饭的程序。《礼记·月令》:“湛炽必洁。”郑玄注:“湛,渍也;炽,炊也。”
〔17〕醯(xī)浆:酸浆。醯,醋。
〔18〕醴:一种酿造一晚就能成熟的带糟甜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周礼·天官·酒正》“二曰醴齐”郑玄注:“醴,犹體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吕氏春秋》高诱</a>注称醴的酿造不用酒麹,只用糵与黍。
〔19〕凉:一种用水加上其他原料做成的冰镇饮料,因添加原料的不同而有不同口味。《周礼·天官·浆人》“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郑玄注:“凉,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
〔20〕醫:粥加入麹糵酿成的甜味饮料。《周礼·天官·酒正》“二曰醫”贾公彦疏:“谓酿粥为醴则为醫。”
〔21〕酏(yí):稀粥。《说文·酉部》引贾侍中说:“酏为鬻清。”《周礼·天官·酒正》“四曰酏”郑玄注:“酏,今之粥。《内则》有黍酏。酏,饮粥稀者之清也。”
〔22〕古语:见《初学记》卷二十六引《酒经》。此书与朱肱</a>的《酒经》不是一书,可能是王绩所撰。
〔23〕空桑秽饭:传说酒是古人偶然将吃剩的米饭丢弃到空桑中而发明的。《北堂书钞</a>》卷一四八引晋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五帝不过,上溯三王。或云仪狄,一曰杜康。历代悠远,经载弥长。虽曰贤圣,亦咸斯尝。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生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空桑,空心的桑树。
〔24〕《说文》:我国现存最早字书《说文解字》的简称,东汉许慎撰。分五百四十部,收9353个字。有清段玉裁</a>《说文解字注</a>》、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注本。
〔25〕酒白谓之醙(sōu):此句不见于今本《说文》,清郑珍以为是《说文》逸字。醙,一种颜色发白的酒。《仪礼·聘礼》:“醙泰清皆两壶。”郑玄注:“醙,白酒也。”
〔26〕乌梅女(hùn):乌梅,经过烟熏而变得干黑的梅子干,可以入药,也可用来腌渍咸菜。女,也称“女麹”、“黄子”,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麹饼。
〔27〕胡板切:即用“胡”字的声和“板”字的韵、调拼读出“”字的读音,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称为反切法。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和调,拼读出所注的字音。因为古今的语音已有变化,有些反切并不能切出今天的读音。
〔28〕醹(rú):原意是多次投饭酿造而味道醇厚的酒,此指准备投进的饭。
【译文】
从前唐代隐士王绩追述焦革的酿酒法,为杜康建祠立祀而以焦革附祭配享,又采辑自古以来善于酿酒的人的事迹及其酿酒方法编成谱录。尽管此书脱漏严重,记载粗略,但听说的人们仍然很想一睹为快。爱酒之人,只要诵之于口,就已陶醉于心。如果不是真正掌握酒的历史的良史之才,谁能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古时人们酿齐中酒、厅事酒、猥酒,尽管都是用麹糵酿制的,但有品质高低之分,有清酒、浊酒之别。《周官》中称“酒正的职责,是按照造酒的法式供给酿酒的材料”,“辨别五齐的名称”,“辨别三酒的名称”,“年终根据酿酒是否合乎法式来给予奖罚”。《礼记·月令》中说:“命令大酋,酋读为缩,大酋,是掌管酿酒的官员。秫米和稻米必须齐备,麹糵必须掌握好发酵时间,浸米、炊蒸的过程必须保持清洁,所用泉水必须香甜,盛酒陶器必须质地精良,酿制火候必须把握得当。”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再利用好酸浆,酒人酿酒之事就做好一多半了。《周官》中说:“浆人掌管供应天子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醫、酏。把这六种饮料造好以后送往酒正府中。”其中首要的是浆。古语说:“空桑里发馊的剩饭,加入稷、麦后一起酝酿、发酵后,变为醇厚的酒醪,这是酿酒的开始。”《说文解字》说:“酒色白称为醙。”醙即变质发馊的饭,醙还有老的意思,饭放置的时间长,就会发馊,饭不发馊,酿出的酒味就不甘甜。古语又说:“用乌梅女,投过多次饭,将各种醪液都澄清之后,酒就酿好了。”
麹之于黍,犹铅之于汞〔1〕,阴阳相制,变化自然。《春秋纬》〔2〕曰:“麦,阴也。黍,阳也。”先渍麹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后世麹有用药者,所以治疾也。麹用豆亦佳。神农</a>氏</a>〔3〕赤小豆饮汁愈酒病,酒有热,得豆为良,但硬薄少蕴藉耳。古者“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4〕,而酒以醇厚为上。饮家须察黍性陈新,天气冷暖。春夏及黍性新软,则先汤平声而后米,酒人谓之倒汤去声;秋冬及黍性陈硬,则先米而后汤,酒人谓之正汤。酝酿须酴米〔5〕偷〔6〕酸,《说文》:“酴,酒母也。”酴音途。投醹〔7〕偷甜。淛〔8〕人不善偷酸,所以酒熟入灰〔9〕;北人不善偷甜,所以饮多令人膈上懊憹〔10〕。桓公〔11〕所谓青州从事、平原督邮〔12〕者,此也。
【注释】
〔1〕犹铅之于汞:道教炼外丹黄白术多采用铅、汞两种金属,并且有一套关系不同药物间相互配合、转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又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2〕《春秋纬》:有关《春秋》的纬书,含《元命苞》、《演孔图》、《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等篇,有魏宋均注。纬书是汉人附会儒家经书,以经义附会人事吉凶兴废的书,今皆已亡佚。有辑本见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七纬》、《汉学堂丛书》等。
〔3〕神农氏:传说中上古“三皇”之一的炎帝</a>,与黄帝同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炎帝创制了耒耜,教人稼穑,故又称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a>》也托名神农。
〔4〕醴酒在室,醍(tí)酒在堂,澄酒在下:出自《礼记·坊记》,孔颖达正义:“醴齐、醍齐、澄酒,味薄者在上,味厚者在下,贵薄贱厚,示民不贪淫于味也。”醴酒,一种甜酒;醍酒,一种浅红色的清酒;澄酒,一种淡酒。
〔5〕酴米:详见卷下《酴米》。
〔6〕偷:取。《齐民要术</a>·法酒》:“若欲取者,但言‘偷酒’,勿云取酒。”
〔7〕投醹:详见卷下《投醹》。
〔8〕淛:同“浙”。
〔9〕酒熟入灰:在酒成熟后、压榨前加入石灰,是浙江一带酿酒的传统工艺。宋庄绰</a>《鸡肋编</a>》卷上:“二浙造酒,皆用石灰云,无之则不清。”添加石灰可以降低酒液的酸度,使酒清凉澄澈,并且对酒的风味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10〕懊憹(náo):烦闷。
〔11〕桓公:指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蒙城东)人。东晋大司马,曾三次北伐。传见《晋书》卷九十八。
〔12〕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指优劣不同的两类酒。典出《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
【译文】
酒麹对于黍的意义,犹如铅对于汞的作用。两者相互平衡制约,自然而然发生变化。《春秋纬》中说:“麦,是阴性的;黍,是阳性的。”先浸泡酒麹再投入黍,是阳得到阴的滋润而发酵冒泡。后世在酒麹中加入药材,是为了用来治病。酒麹用豆子作原料也不错,神农氏发现饮用赤小豆汁可以解酒,酒性热,加入豆子可以起到均衡的作用,只是酿出的酒味硬而薄,缺少醇厚悠长的回味。古时,醴酒放在内室,醍酒放在前堂,澄酒放在堂前的阶下,而酒的品质以味道醇厚为上品。饮酒的人还要注意酿造所用黍米的新陈程度,体察天气的冷暖变化。春夏两季及黍性新软时,先倒水后放米,酿酒的人称之为“倒汤”;秋冬两季及黍性陈硬时,则先放米后倒水,酿酒的人称之为“正汤”。酿酒必须在制酒母时取酸,《说文解字》:“酴,是酒母。”酴的读音为途。在投饭制醪时取甜。浙江人不善于取酸,所以酒成熟以后加入石灰;北方人不善于取甜,所以饮多后胸口会不舒服。桓公所说的“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酒甘易酿,味辛难酝。《释名</a>》〔1〕:“酒者,酉也。”酉者,阴中〔2〕也。酉用事而为收也,用而为散,散者,辛也。〔3〕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投醹所以要甜。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木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4〕。《说文》:“投者,再酿也。”〔5〕张华</a>〔6〕有九酝酒〔7〕。《齐民要术》〔8〕:桑落酒〔9〕有六七投者。酒以投多为善,要在麹力相及。酒所以有韵者,亦以其再投故也。过度亦多术,尤忌见日,若太阳出,即酒多不中。后魏〔10〕贾思勰</a>〔11〕亦以夜半蒸炊,昧旦〔12〕下酿,所谓以阴制阳,其义如此。
【注释】
〔1〕《释名》:一部以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意义,并推究事物命名本原的训诂书,共二十八篇。东汉刘熙</a>撰。也有说法认为撰著始于刘珍,完成于刘熙。清毕沅</a>有《释名疏证》。《释名·释饮食》:“酒,酉也,酿之米麹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待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
〔2〕阴中:《汉书·律历志》:“秋为阴中。”
〔3〕此句《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酉用事而为收,收者,甘也;卯用事而为散,散者,辛也。”
〔4〕这是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酒的酿造过程。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中医的五味(酸、苦、甘、辛、咸)相互配伍,古人用五行间的相互制化关系来解释五味间的相互制化,进而阐释酒味甘辛的原因。
〔5〕此句不见于《说文》,或是作者误记。
〔6〕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诗人,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有《博物志</a>》等。传见《晋书》卷三十六。
〔7〕九酝酒:经过多次投饭酿成的味道醇厚的酒。汉末曹操</a>曾献上“九酝春酒”法,称“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文选</a>·南都赋》李善</a>注引《魏武集·上九酝酒奏》)。据说,西晋张华酿造的九酝酒饮用之后会令人肝肠消烂。见晋王嘉</a>《拾遗记</a>》卷九及《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引《世说》。
〔8〕《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北魏贾思勰撰,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此书论述了农作物生产、经济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饲养、酿造、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法,总结了公元6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经验。有今人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
〔9〕桑落酒:秋末冬初桑叶落,桑落酒是这个时节开始酿造的一种酒。《齐民要术·笨麹并酒》“笨麹桑落酒法”称,桑落酒要在农历九月九日日出前开始浸麹、蒸饭,以后多次投饭酿制而成。
〔10〕后魏:指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386—543),因与三国时曹氏所建魏相区别,历史上也别称后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11〕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时期的农学家,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高阳太守,撰有《齐民要术》。
〔12〕昧旦:清晨天还未完全亮时。
【译文】
酒的甘甜之味容易酿出,而辛辣之味则较难酿制。《释名》称,酒就是酉的意思。酉,指秋天。秋季做事为“收”,“收”又用为“散”,散就是“辛”。酒的名称以甘、辛为主要意义。五行中金、木之间有间隔,以土为媒介,则由酸变甘,由甘变辛,于是酒就酿成了。因而酴米时要用酸糜,投醹时要用甜糜。懂得所谓用土之甘,与水结合变为酸;用木之酸,与土结合变为辛,然后就会明白投饭是为了酿出酒的辛味来了。《说文解字》称投就是再次酿造的意思。张华曾酿造过投饭九次的酒。《齐民要术》:桑落酒有投饭六七次的。酒以再投饭的次数多为好,关键在于酒麹的作用要能够接续。酒之所以韵味悠长,也是因为反复多次投饭酿造的缘故。但多次酿造也讲求一些方法,尤其忌讳见到日光。如果太阳出来才开始酿造,酒的品质大多不佳。后魏贾思勰也主张半夜里蒸饭,天没亮时开始酿造。所谓用阴来制衡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著水无多少,拌和黍麦,以匀为度。张籍</a>〔1〕诗:“酿酒爱干和。”即今人不入定酒〔2〕也,晋人谓之干榨酒。大抵用水随其汤去声黍之大小斟酌之。若投多,水宽亦不妨。要之,米力胜于麹,麹力胜于水,即善矣。
【注释】
〔1〕张籍(766—约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北)人,唐朝诗人,有《张司业集</a>》。“酿酒爱干和”句出自《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全唐诗</a>》卷三八四作“酿酒爱朝和”。干和酒,宋伯仁</a>《酒小史》有“汾州干和酒”,见宛委山堂本《说郛</a>》卷九十四。
〔2〕不入定酒:宋窦革《酒谱》称“酿酒爱干和”即是“今人不入水酒也,并、汾间以为贵品,名之曰干酢酒”。
【译文】
水的用量没有特定的标准,拌和黍麦时,要以均匀为标准。张籍诗里说的“酿酒爱干和”,就是今天人们说的“不入定酒”,晋朝人称之为“干榨酒”。一般用水的多少要根据其浸泡的黍的多少而定。如果投饭的次数多,水多一点也不妨事。关键在于米的效力要胜过酒麹,酒麹的效力要胜过水,这样才比较好。
北人不用酵,只用刷案水,谓之信水〔1〕。然信水非酵也,酒人以此体候冷暖尔。凡酝不用酵即酒难发,醅〔2〕来迟则脚不正,只用正发,酒醅最良。不然,则掉取醅面〔3〕,绞令稍干,和以麹糵,挂于衡茅〔4〕,谓之干酵。用酵四时不同,寒即多用,温即减之。酒人冬月用酵紧,用麹少。夏月用麹多,用酵缓。天气极热,置瓮于深屋;冬月温室,多用毡毯围绕之。《语林》〔5〕云“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好。大抵冬月盖覆,即阳气在内,而酒不冻;夏月闭藏,即阴气在内,而酒不动。非深得卯酉出入〔6〕之义,孰能知此哉!
於戏!酒之梗概,曲尽于此。若夫心手之用,不传文字,固有父子一法而气味不同,一手自酿而色泽殊绝,此虽酒人亦不能自知也。
【注释】
〔1〕信水:原是对立春后黄河水流的称呼,因相传黄河的水位变化是有时节性的,立春后的水流大小可以验证夏秋水位的高低。此借指用来体察品温高低的刷案水。
〔2〕醅(pēi):正在发酵的酒醪,也指已经酿成的带糟的酒。
〔3〕醅面:酒醪表面的结面。
〔4〕衡茅:衡门茅屋,指简陋的房屋。
〔5〕《语林》:东晋裴启</a>撰,《隋书</a>·经籍志》著录为十卷。《世说新语·轻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a></a>》:“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南朝梁陈间亡佚。有辑本数种,以马国翰</a>《玉函山房辑佚书》及鲁迅</a>《古小说钩沉》为善。
〔6〕卯酉出入:古人认为十二地支中的卯代表东方,酉代表西方,两者间存在相克相生的关系。
【译文】
北方人酿酒不使用酵母,只用刷洗案板的水,称之为“信水”。但是信水并不是酵母,酿酒的人只是用它来体察品温的高低而已。凡是酿酒时不用酵母,则酒难以发酵,醅出现得晚了则脚饭也发得不正。只有发酵的时机刚好,醅的质量才最好。否则,就要挑取醅面,拧绞使之稍干,再拌入酒麹,挂在茅屋里晾干,称为“干酵”。用酵的方法,一年四季有所不同,天气寒冷时多用些,温暖时减量使用。酿酒的人冬天用酵量多,用麹量较少;夏天则用麹量多,用酵少些。天气非常热的时候,把酒瓮放在阴深的房屋里;冬天则要放在暖和的房屋里,并且多用毡毯包裹起来。《语林》中说的“抱瓮冬醪”,即是指冬天酿酒,让人把酒瓮抱在怀里以提高温度,不仅酿制得很快,并且味道很好。大概是由于冬天的时候,把酒瓮盖好裹严,可以使阳气聚在瓮内而酒不会被冻坏;夏天的时候,将酒瓮密闭收藏,可以使阴气凝在瓮内而酒不会变质。如果不是非常了解卯酉生克的道理,哪里能懂得这些呢?
啊!酒的大致情况,基本就是这些了。酿酒中还有些凭感觉和实践把握,却不能付诸文字的精妙之处,因而才会有父子同用一种方法酿出的酒味道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酿出的酒色泽差别很大的情况,这是连酿酒的人自己也不能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