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庄子

3个月前 作者: 吕思勉
    《庄子</a>》与《老子</a>》,同属道家,而学术宗旨实异,前已言之。《庄子》之旨,主于委心任运,颇近颓废自甘;然其说理实极精深。中国哲学,偏重应用,而轻纯理;固以此免欧洲、印度哲学不周人用之诮,而亦以此乏究极玄眇之观。先秦诸子中,善言名理,有今纯理哲学之意者,则莫《庄子》若矣。(《列子</a>》宗旨与《庄子》大同。然其书似出后人纂辑,不免羼杂;精义亦不逮《庄子》之多。又据《庄子》末篇,则惠施</a>之学,颇与庄子相近。然惠施学说,除此以外,无可考见;他书引惠子</a>事,多无关哲理,如今《庄子》之有《说剑篇》耳)章太炎</a>于先秦诸子中,最服膺《庄子》,良有由也。


    今《庄子》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昔人多重内篇,然外篇实亦精绝,唯杂篇中有数篇无谓耳。分见后。


    《庄子注</a>》以郭象</a>为最古,《世说新语</a>》谓其窃诸向秀,据后人所考校,诚然。(可参看《四库书目提要》)此注与《列子张</a>湛注》,皆善言名理;(似尚胜王弼</a>之《易注》及《老子注</a>》)兼可考见魏、晋人之哲学,实可宝也。《四库》所著录者,有来褚伯秀</a>《南华真经</a>义海纂微》一百六卷。纂郭象、吕惠卿</a>、林疑独、陈祥道</a>、陈景元</a>、王云、刘概、吴俦、赵以夫</a>、林希逸</a>、李士表、王旦、范元应十三家之说。《提要》谓宋以前解《庄子》者,梗概略具于是。又焦《庄子翼</a>》八卷,体例与其《老子翼</a>》同;虽《提要》议其不如彼书之精,然亦多存旧说也。近人注释,有郭庆藩</a>《庄子集释</a>》、王先谦</a>《庄子集解</a>》。郭氏书兼载郭象注及唐成玄英</a>疏,更集众说,加以疏释,颇为详备;王氏书较郭氏为略,盖其书成于郭氏之后,不取重复,故但说明大意而止也。


    《逍遥游》第一 此篇借物之大小不同,以明当境各足之义。盖世间之境,贫富贵贱,智愚</a>勇怯,一若两端相对者然;语其苦乐,实亦相同。然世多以彼羡此,故借大小一端,以明各当其分;大者不必有余,小者不必不足《郭注》所谓“以绝羡欲之累”也。“列子御风而行”一段,为《庄子》所谓逍遥者,其义主于“无待”。夫世间之物,无不两端相对待者,欲求无待,非超乎此世界之外不可,则其说更进矣。此篇文极诙诡,然须知诸子皆非有意为文。其所以看似诙诡者,以当时言语程度尚低,抽象之词已少;专供哲学用之语,更几于绝无;欲说高深之理,必须取譬于实事实物;而眼前事物,欲以说明高深之理极难,故不得不如是也。此等处宜探其意而弗泥其辞;苟能心知其意,自觉其言虽诙诡,而其所说之理,实与普通哲学家所说者无殊矣。至于世俗评文之家,竟谓诸子有意于文字求奇,其说更不足论。此凡读古书皆然;然《庄子》书为后人穿凿附会最甚,故于此发其凡(此篇引《齐谐》之言。所谓《齐谐》者,盖诚古志怪之书,而作此篇者引之。不然,初不必既撰寓言,又伪造一书名,而以其寓言托之也。然则此篇中诙诡之语,尚未必撰此篇者所自造;有意于文字求奇之说,不攻自破矣)。


    《齐物论》第二 “论”与“伦”古字相通。伦者类也,物必各有不同,然后可分为若干类,故“伦”字有“不同”之义。(犹今人各种东西之“种”字耳)此篇极言世界上物,虽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然其实仍系一物。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去彼则此之名不存,去此则彼之名亦不立。又宇宙之间,变化不已,此物可化为彼,彼物亦可变为此。此足见分别彼此,多立名目者,乃愚俗人之见矣。此篇宗旨,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十二字。惠施“泛爱天地,万物一体”之说,见《天下篇》。亦由此理而出。实仍本于古代哲学,宇宙万物皆同一原质所成之观念也;亦可见先秦诸子之学,同出一源矣。


    《养生主》第三 此篇言做事必顺天理,以庖丁解牛为喻。天者自然,理者条理;随顺天理,即随顺自然之条理也。人能知此理,则能安时处顺,使哀乐不入,而可以养生。


    《人间世》第四 此篇言处世之道,贵于虚己。所谓“虚己”者,即无我之谓也;人而能无我,则物莫能害矣(物兼人为之事,及自然之力言)。


    《德充符》第五 此篇举兀者等事,见无我者之为人所悦,是为德充之符。


    《大宗师》第六 郭注云:“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此篇盖发挥哲学中之机械论,夫举全宇宙而为一大机械,则人处其间,只有委心任运而已。故曰:“天地大炉,造化大冶,唯所陶铸,无乎不可”也。


    《应帝王》第七 以上内篇。此篇言应世之术,贵乎无所容心。其言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乃全篇之宗旨也。盖言无我则能因物付物,是为应世之术。


    《骈拇》第八 此篇言仁义非人性。伯夷、盗跖,虽善恶不同,而其为失本性则均,齐是非之论也。


    《马蹄》第九 此篇言伯乐</a>失马之性,圣人毁道德以为仁义,与上篇宗旨意同。


    《肤箧》第十 此篇言善恶不唯其名唯其实,因欲止世之为恶者,而分别善恶,为恶者即能并善之名而窃之;夫善之名而为为恶者所窃,则世俗之所谓善者,不足为善,恶者不足为恶审矣。乃极彻底之论也。


    《在宥》第十一 此篇言以无为为治,而后物各得其性命之情。戒干涉、主放任之论也(性命二字之义见前)。


    《天地》第十二 此篇为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极要。


    《天道》第十三 此篇由哲学中之宇宙论,而推论治天下之道,见道德名法,皆相一贯,而归本于无为。


    《天运》第十四 此篇言仁义等之不足尚。


    《刻意》第十五 此篇言虚无无为之贵。


    《缮性》第十六 此篇言心之所欲,多非本真,故戒去“性”而从心,当反情性而复其初。


    《秋水》第十七 此篇首设河伯、海若问答,亦齐物之旨。“夔怜”一节,言人当任天而动。“孔子</a>畏于匡”一节,言穷通由于时命,非人所能为。“庄子与惠子游</a>濠梁”一节,言名学之理颇深。唯“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两节粗浅。


    《至乐》第十八 此篇言“无为为至乐,至乐者无乐”,因极言生死之同。“种有几”一段亦此义。(郭注:有变化而无死生也)近人以牵合生物学,似非也。


    《达生》第十九 此篇言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可止;能遗世则为善养生。亦委心任运之论。


    《山木》第二十 此篇言人之处世,材不材皆足婴患,唯乘道德而游者不然。所谓乘道德者,虚己之谓也,虚己则无计较利害之心;无计较利害之心,则物莫之能累矣。亦《人间世》《德充符》两篇之旨也。


    《田子</a>方》第二十一 此篇记孔子告颜回语,亦齐物之旨。老聃告孔子语,推论生物之源,由于阴阳二力,亦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也。


    《知北游》第二十二 以上外篇。此篇言“道”,亦古代哲学中宇宙论也。其言“无无”之义,已颇涉认识论矣。


    《庚桑楚</a>》第二十三 此篇文颇艰深。其大意谓一切祸福,皆心所造;故心无利害之念,则物自莫之能侵。所谓“寇莫大于阴阳,犹今言</a>自然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自使之”;“身若槁木,心若死灰,祸亦不至,福亦不来”也。其云“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于是”,阐无有之理尤精。(此言一切万物,彼不能为此之原因,此亦不能为彼之原因)乃道家虚无无为之旨所从出也。


    《徐无鬼》第二十四 此篇亦言为仁义,则必流于不仁义;道家所以贵道德而贱仁义者由此。末段亦涉及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文颇难解。


    《则阳》第二十五 此篇亦言为仁义则必流于不仁不义,兼涉及宇宙论,与上篇同。篇末“莫为”“或使”之辩,即哲学中“有神”“无神”之争也。其论犯罪者非其罪一节,尤有合于社会主义。


    《外物》第二十六 此篇为杂论。


    《寓言》第二十七 此篇亦杂论,有与他篇重复处。


    《让王》第二十八 此篇杂记让国之事,言唯轻天下重一身者,乃足以治天下。词意似浅。然道家所谓“养生”,其意实谓必如此之人,乃足以治天下,而非徒宝爱其身,欲求全其性命。即此可见此义道家屡及之,如《吕览·贵生》《淮南·精神训/诠言训》是。神仙家之窃取附会,而自托于道家者,其失不待辩而自明矣。


    《盗跖》第二十九 此篇言君子小人,名异实同,莫如恣睢而求目前之乐。与《列子·杨朱篇》同义。其言富者之苦乐一节,颇可考见古代社会生计情形。


    《说剑》第三十 此篇记庄子说止赵文王好剑之事,意义浅薄,与《庄子》全书,了无关涉。且此事散见他书者甚多,所属之人亦各异。凡古代传说之事,固多如此。盖此事相传,一说以属庄子,故编《庄子》书者,遂以之辑入为一篇也。


    《渔父》第三十一 此篇亦浅薄。


    《列御寇》第三十二 此篇亦浅薄,而间有精论。


    《天下》第三十三 此篇盖《庄子》之自叙,前总论,后分列诸家,可考见古代学术源流。论古代学术源流者,以《庄子》此篇、《淮南·要略》《太史公自序》《汉书</a>·艺文志》四篇为最有条理,而四篇又各有胜处。《汉志》推论诸家之学所自出,可见其各有所本;《庄子》此篇,则言道术始合而后分,可见诸家之学,虽各有所本,而仍同出一源,(同出一源,谓其同根据于古代之哲学;各有所本,则言其以一种哲学,而推衍之于各方面)其义相反而相成;《淮南》论诸子之学,皆起于救时之弊,有某种弊即有某种学,如方药然,各有主治即各有用处;而《太史公自序》,则言诸家之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其义亦相反而相成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