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五
3个月前 作者: 贾思勰
种桑、柘第四十五
养蚕附
《尔雅</a>》曰〔1〕:“桑,辨有葚,栀。”注云:“辨,半也。”〔2〕“女桑,桋桑。”注曰:“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也。”“桑,山桑。”注云:“似桑〔3〕。材中为弓及车辕。”
《搜神记</a>》曰〔4〕:“太古时,有人远征。家有一女,并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云:‘能为我迎父,吾将嫁于汝。’马绝韁而去,至父所。父疑家中有故,乘之而还。马后见女,辄怒而奋击。父怪之,密问女。女具以告父。父射马,杀,晒皮于庭。女至皮所,以足蹙之曰:‘尔马,而欲人为妇,自取屠剥,如何?’言未竟,皮蹶然起〔5〕,卷女而行。后于大树枝间,得女及皮,尽化为蚕,绩于树上。世谓蚕为‘女儿’,古之遗言也。因名其树为‘桑’,桑言丧也。”
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6〕。
【注释】
〔1〕引文见《尔雅·释木》,文同</a>。注都是郭璞</a>注。
〔2〕辨,半也: 辨是一半的意思。这可以有两种解释。按: 桑树通常雌雄异株,则一半有椹可以指雌雄异株的桑,别名为“栀”。但桑树也偶有雌雄同株的,则一株中只有雌花结果,也可以说一半有椹,那么,雌雄同株的桑,才另名为“栀”。似以后者较通顺,因为它不是通常的,所以有“栀”的异名。
〔3〕似桑: 这就不是桑。现代字书有解释桑是山毛榉科的柞树的,今人也有这样认为的;又有解释是桑科的柘树的。总之,桑不是桑,有可能是柞树。
〔4〕今本《搜神记》都是后人辑集成书,颇见糅杂。《丛书集成》本《搜神记》二十卷,据《秘册汇函》本排印,此条在卷一四,词句多有增饰。《御览》卷八二五“蚕”引《搜神记》,文句基本同《要术》。
〔5〕蹶(guì)然: 急遽貌。
〔6〕金抄、劳季言校宋本及明清刻本均作“地桑”;明抄作“虵桑”,院刻《吉石盦》影印本同,但日人小岛尚质影写本院刻却作“地桑”。
【译文】
《尔雅》说:“桑树,辨有葚的,叫作栀。”〔郭璞〕注解说:“辨是一半的意思。”又,“女桑,就是桋(yí)桑。”注解说:“现在俗习上把树型低矮而枝条长的桑树叫作女桑树。”又,“(yǎn)桑,就是山桑。”注解说:“像桑,木材可以制弓和车辕。”
《搜神记》说:“远古时代,有一人离家远行。家里只有个女儿,还有一匹马。女儿想念父亲,对马开玩笑说:‘你能替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便挣断韁绳跑去,到了父亲那里。父亲〔见到了马,〕疑心家里出了事,便骑着它回到家里。到家之后,马一见到女儿,就发怒狠踢。父亲觉得奇怪,私下问女儿,女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把马射死,剥下皮来晒在院子里。女儿走到马皮旁边,用脚踢皮说:‘你是马呀,却想要人来作妻子,现在杀死剥皮,不是自作自受吗?还有什么话说!’话还没有说完,皮很快跃起,把女儿卷着走了。后来在大树的树枝中间,找到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绩茧。因此,世人把蚕叫作‘女儿’,就是这古代留下来的遗说。因而也就叫那棵树为‘桑’,桑就是‘丧’的意思。”
现在有荆桑、地桑的名目。
桑椹熟时,收黑鲁椹〔1〕,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2〕,仍畦种。治畦下水,一如</a>葵法。常薅令净。
明年正月,移而栽之。仲春、季春亦得。率五尺一根。未用耕故。凡栽桑不得者,无他故,正为犁拨耳。是以须穊,不用稀;稀通耕犁者,必难慎,率多死矣;且穊则长疾。大都种椹长迟,不如压枝之速。无栽者,乃种椹也。其下常掘种菉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3〕。栽后二年,慎勿采、沐。小采者,长倍迟。
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亦不须髡。率十步一树。阴相接者,则妨禾豆。行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4〕。相当者则妨犁。
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钩弋压下枝,令着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土湿则烂。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5〕。住宅上及园畔者,固宜即定;其田中种者,亦如种椹法,先穊种二三年,然后更移之。
凡耕桑田,不用近树。伤桑、破犁,所谓两失。其犁不着处,地令起,斫去浮根,以蚕矢粪之。去浮根,不妨耧犁,令树肥茂也。
又法: 岁常绕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6〕
种禾豆,欲得逼树〔7〕。不失地利,田又调熟。绕树散芜菁者,不劳逼也。
剶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白汁出则损叶〔8〕。大率桑多者宜苦斫〔9〕,桑少者宜省剶。秋斫欲苦,而避日中;触热树焦枯,苦斫春条茂。冬春省剶,竟日得作。
春采者,必须长梯高机,数人一树,还条复枝,务令净尽;要欲旦、暮,而避热时。梯不长,高枝折;人不多,上下劳;条不还,枝仍曲;采不净,鸠脚多;旦暮采,令润泽;不避热,条叶干。秋采欲省,裁去妨者〔10〕。秋多采则损条。
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魏略》曰〔11〕:“杨沛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收豆,阅其有余,以补不足,积聚得千余斛。会太祖西迎天子〔12〕,所将千人,皆无粮。沛谒见,乃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超为邺令,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厉之,且以报干椹也。”今自河以北,大家收百石,少者尚数十斛。故杜葛乱后〔13〕,饥馑荐臻,唯仰以全躯命;数州之内,民死而生者,干椹之力也。
【注释】
〔1〕黑鲁椹: 黑鲁桑的桑椹。鲁桑当是很早以前由山东人民培育而成的桑树品种,到《要术》时已有黑鲁桑、黄鲁桑的分化。降至近代,则发展为自成系统的鲁桑系。今山东中部和南部都有黑鲁桑、黄鲁桑分布。黑鲁、黄鲁都是好桑种,而好中稍差的黄鲁之所以不及黑鲁,《要术》指出是黄鲁的树龄比较短,这和实际符合。
〔2〕晒燥: 晒去水分。不能理解为晒干,只能稍晒去其水湿。按: 鲜椹容易腐败变质,一般随采随即淘汰取子,随即播种,《氾书》、《要术》都是这样。取子后只能阴干(《氾书》就这样),在暑日下曝晒会损害种子发芽力,即使要晒,也只能稍晒以促使水湿快燥。椹子极细,水湿黏着是没法播种的。椹子的发芽力,在自然条件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存放二至三个月,可使大部分椹子丧失生命力。这就是金元农书《士农必用》总结的“隔年春种,多不生”。
〔3〕豆类是宜于桑园合理间作的作物,其枝叶繁密覆蔽地面,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也抑制杂草的生长;根系密布行间而较浅,能使土壤质地疏松,通气良好,也有利于保墒;特别是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4〕这样的布置是横行偏斜,竖行对直,成偏品字形的配置。清卢燮宸《粤中蚕桑刍言</a>》:“直行正对,横行不必正对。”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日光和地力。
〔5〕这就是压条法,采用了曲枝压条法,促使生根,长出新梢芽,形成新植株,然后切离移栽。一条能发生多条新株。《辑要》介绍的方法更为翔实细致。压条苗从母株直接分生育成,能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并缩短了幼龄期,比播种的实生苗生长要快。
〔6〕这种间作芜菁的安排相当巧妙。芜菁是直根肥大、入土较深的蔬菜,收根要耕翻或挖掘,与禾豆的收割地上部不同,所以芜菁要离树远些,不能逼树,以免伤树,禾豆不妨近树,以尽地利。而芜菁猪很爱吃,猪是杂食性牲畜,特别喜爱用嘴拱土。放猪在地里反复践踏,“翻天覆地”地拱土觅食,把土践拱得稀烂软熟,比耕过还好,同时杂草也踩死,还拉粪便在地里,等于上粪。这样,把肥根植物和拱土动物搭配在一起,肥根成了猪的诱饵,拱土变成了耕具,拉粪代替了施肥,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发挥了特异的综合性经济效益。
〔7〕桑苗第一次移栽布局稠密,地是不耕的,但桑间的空地还是要利用的,那就该用锄头翻地种豆子,易于掌握分寸,不致伤苗。现在第二次移栽定植,株行距很宽,更要尽量利用土地,可以耕翻,离树较近播种禾豆,使达到最大的利用面积。禾豆的生长期长,需要进行中耕和肥水管理,豆类还有固氮作用,对肥地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桑树的生长繁茂都大有好处。并且种前翻耕还会切断部分吸收根,可以减低根压,防止桑树剪伐后树液流失过多。
〔8〕阴历十二月,桑树处于休眠状态,树液流的上升活动几乎停止,这时剪伐枝条,养分损失最少,所以最为适时。春天桑芽萌动,休眠期已过,树液流动逐渐活跃,因此正月、二月剪伐都不是很好时期。所谓“白汁出”,就是桑枝韧皮部内分布着乳管,内含白色乳汁,在树液流动旺期剪伐会大量流失,则严重影响枝条的发育而减损产叶量。
〔9〕苦斫: 加重剪伐。桑树枝条丛杂稠密,消耗营养物质,尤其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必需加重剪除所有冗枝和病虫害枝,使养分集中,减少病虫为害,促使明春芽条茂盛。
〔10〕秋采桑叶只能截去有妨碍的条叶,如倒生枝、横生枝、骈生枝等类。叶片也不能采尽,必须保留梢端一部分的叶,使光合作用继续进行,新梢继续生长。如果采剪狠了,必然影响当年和来年枝条的生长。
〔11〕《魏略》: 三国魏时鱼豢撰,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书已佚。今《三国志</a>·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有杨沛的传,《要术》是节引。
〔12〕太祖: 魏太祖曹操</a>(155—220)。
〔13〕杜葛乱: 指杜洛周和葛荣叛乱。后魏孝昌元年(525)杜洛周起兵反魏。翌年,葛荣也起兵。人民遭受严重祸殃。这次变乱是贾思勰</a>亲身经历的。
【译文】
桑椹成熟时,收取黑鲁桑的桑椹,黄鲁桑,树龄比较短。农谚说:“鲁桑一百,多绵多帛。”是说这种桑树好,功夫省而产量多。当天就用水汰洗清净,选出好种子,晒去水分,接着畦种育苗。治畦浇水等方法,都跟种葵的方法相同。畦里要经常拔草使干净。
明年正月,起苗移栽。二月、三月也可以。标准是五尺栽一株。这样密是地里不再耕的缘故。凡栽桑所以长不好,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被犁拨伤的缘故。所以必须栽得密,不能稀。稀到可以通过耕犁时,必然不小心容易碰伤桑株,那就大多会死去;而且密的长得也快。直接种椹的大多长得迟,不如压条长得快。在没有栽子的情况下,只好种椹。在桑株行间常常可以掘地种绿豆、小豆。这两种豆肥美,又保持润泽,对桑树有益。栽后两年之内,千万不要采叶、剪枝。小桑采叶,生长加倍的迟。
长到有臂膀粗细时,正月中再一次移栽,用不着截干。标准是十步栽一株栽定。〔离得近了,〕树荫相连接,妨害下面种着的谷类和豆子。行间布置要稍为偏斜,不要彼此都对直。对直了妨碍犁地。
须要取得桑栽的,在正月、二月间,用带钩的小木桩钩压低下的桑枝,让它与地面相贴接;等到新条叶长到几寸高的时候,再拿燥土壅在上面。用湿土就会烂坏。到明年正月间,就截断它取出移栽。栽在住宅上和园边的,固然宜于就这样栽定;栽在大田里的,还是该同种椹法那样,先稠密地“假植”两三年,然后再移出栽定。
凡是耕桑田,不能逼近桑树。既伤害桑树,又破损犁镵,所谓“两失”。犁不到的地方,可以把土掘松,斫去近地面的浮根,再施上蚕屎作肥料。去掉浮根,不致妨碍耧犁播种,同时也可以使树长得肥好茂盛。
又一方法: 每年绕着树根离开一步撒下芜菁子。芜菁收获之后,放猪到地里吃芜菁的残根剩茎。这样,地就松和软熟,比耕过还好。
种禾谷和豆类,要求靠树近些。这样既不失地利,同时地也松和软熟。绕着树撒芜菁子的,便不能逼树太近。
剪伐桑枝,十二月是上好时令,正月次之,二月最差。因为晚了剪后有白汁流出,就会减损叶的产量。大率枝条稠密的,该尽量加重剪伐,枝条少的,就该轻剪。秋天剪伐,要求重剪,但要避免日中去剪;日中犯着热,树枝容易枯焦。重剪之后,明春的芽条茂盛。冬天春天,要求轻剪,整天可以剪。
春天采桑叶,必须要用长梯和高几上去采,几个人同采一株树。要求: 采过后枝条要放回原来的位置,条叶务必要采得干净;采的时间,定要在早晨或傍晚,避免热起来的时候。梯子不长,高的枝条会攀折;人不多,上上下下很劳累;枝条攀过来不放回原处,以后会弯曲;采不干净,留着的桠杈多;早晨、傍晚采,叶片有润泽;不避热的时候,条叶会干萎。秋天采条叶要少些,只剪去一些有障碍的条叶。秋天采狠了,以后的枝条受损失。
桑椹成熟时,多多收积,晒干,荒年粮食不足时,可以救饥。《魏略》说:“杨沛担任新郑县长时,兴平末年(195),很多百姓饥饿穷困,杨沛叫大家多积蓄干桑椹,采集黑小豆;并加以检查,把还有未收的一并收来,补足采收不足的,最后积累到一千多斛干椹。恰巧魏太祖出兵向西边去迎接天子,带领部队一千多人,都没有粮食。杨沛晋见太祖,就把干椹献出来。太祖很欢喜。到魏太祖掌握政权时,破格提升杨沛为邺令,并且赏给他十名俘虏作奴隶,一百匹绢,一方面是勉励他,另一方面也是报答他的进献干椹。”现在从黄河以北,大户人家收藏干椹到一百石,少的也有几十斛。所以杜葛战乱之后,连年饥荒,只靠干椹保全了性命,几州之内,老百姓死里逃生,全靠干椹的力量呀!
种柘法〔1〕: 耕地令熟,耧耩作垅。柘子熟时,多收,以水淘汰令净,曝干。散讫,劳之。草生拔却,勿令荒没。
三年,间 去,堪为浑心扶老杖。一根三文。十年,中四破为杖,一根直二十文。任为马鞭、胡床。马鞭一枚直十文,胡床一具直百文。十五年,任为弓材,一张三百。亦堪作履。一两六十。裁截碎木,中作锥、刀靶。音霸。一个直三文。二十年,好作犊车材。一乘直万钱。
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着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一具直绢一匹。
欲作快弓材者〔2〕,宜于山石之间北阴中种之。
其高原山田,土厚水深之处,多掘深坑,于坑中种桑柘者,随坑深浅,或一丈、丈五,直上出坑,乃扶疏四散。此树条直〔3〕,异于常材。十年之后,无所不任。一树直绢十匹。
柘叶饲蚕,丝好。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
【注释】
〔1〕柘: 桑科的Cudrania tricuspidata,又名“黄桑”、“奴柘”。叶可饲蚕。果为聚花果,可食,也可酿酒。
〔2〕快弓: 快是劲疾的意思。《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 ……”《御览》卷九五八引《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谓弹力强,矢出劲疾。
〔3〕这又是一项独具匠心的新技术。为了取得桑、柘的直长主干做材料,采取深坑胁长的办法,不用人工管理,而自然培育成挺拔通长的优良木材。这木材很贵重,一株值绢十匹。
【译文】
种柘的方法: 把地耕翻整熟,用耧耩出播种沟。柘树果实成熟时,多采收,用水淘汰洗净,选取种子,晒干。撒种在沟内,然后耢平。有草长出,拔掉,不要让草掩没柘苗。
三年后,把密的疏间掘去,可以整根地作老人用的拐杖。一根值三文钱。十年,砍来可以十字破开成四根杖,一根值二十文。可以用来作马鞭或作成小杌子。一根马鞭值十文,一张小杌子值一百文。十五年,可以作弓干材料,一张弓值三百文。也可以作木鞋。一双值六十文。制作剩下的碎木料,可以作锥子或刀的把子。一个值三文。二十年,好用来作牛车的木材。一辆车值一万文钱。
想要作成马鞍的“鞍桥”的,将三尺左右长的活枝条,基部用绳缚在旁边的枝条上,而上端用木桩钉定在地中,让它像桥一样弯曲着。十年之后,便长成天然的柘木鞍桥了。一具值一匹绢。
想要作快弓材料的,该种在山石之间北面背阴的地方。
此外,在高原山田上,土层厚、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多掘深坑,〔深到一丈或一丈五尺,〕在坑里面种桑树或柘树。这树被胁迫着随着坑的深浅向上挺直长出,长高到一丈或一丈五尺,然后才出坑分枝四散开来。这树主干挺拔通直,和普通的材木大不相同。十年之后,什么器具都可以制作。一株值十匹绢。
用柘叶饲蚕,丝的质地好。用它来作琴瑟等乐器的弦,声音清越响亮,一般的丝是远远比不上的。
《礼记</a>·月令》曰〔1〕:“季春 ……无伐桑柘。郑玄</a>注曰:“爱养蚕食也。” ……具曲、植、筥、筐。注曰:“皆养蚕之器。曲,箔也。植,槌也〔2〕。”后妃斋戒,亲帅躬桑 ……以劝蚕事 ……无为散惰。”
《周礼</a>》曰:“马质 ……禁原蚕者。”〔3〕注曰:“质,平也,主买马平其大小之价直者。”“原,再也。天文,辰为马;蚕书</a>,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蚕种: 是蚕与马同气。物莫能两大,故禁再蚕者,为伤马与?”〔4〕
《孟子</a>》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
《尚书</a>大传》曰〔6〕:“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就川而为之。大昕之朝,夫人浴种于川。”〔7〕
《春秋</a>考异邮》曰〔8〕:“蚕,阳物,大恶水,故蚕食而不饮〔9〕。阳立于三春,故蚕三变而后消;死于七,三七二十一,故二十一日而茧。”
《淮南子</a>》曰:“原蚕一岁再登,非不利也;然王者法禁之,为其残桑也。”〔10〕
《氾胜之</a>书</a>》曰〔11〕:“种桑法: 五月取椹着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12〕。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13〕。”
【注释】
〔1〕引文与今本《礼记·月令》颇有异文。
〔2〕植: 就是槌,是蚕架的直柱,因亦称蚕架为蚕槌,它是固定在梁柱间不能移动的。四根直柱的两边各挂一根椽木,椽木上承搁蚕箔。一个蚕架通常可以放十层箔。录《王氏农书》蚕槌图作参考(图十八)。
图十八 蚕槌
〔3〕见《周礼·夏官·马质》。头一条注文,今本郑玄注没有,贾公彦疏有如下解释:“质,平也,主平马力及毛色与贾直之等。”下一条今本郑玄注有。
〔4〕古所谓“原蚕”,主要指二化性蚕,即春蚕后入夏再一次孵化。郑玄说,古人禁养原蚕,为的是恐怕伤马。按: 辰星即房宿。《尔雅·释天》:“天驷,房也。”故而辰星即为天驷。《释天》又称:“大辰: 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房宿既是天驷,则马亦与‘大火’相应。《晋书</a>·天文志》:“大火,于辰(按指十二辰)为卯。”“大火”配卯,卯配在月建上是二月,就是大火星中在南方的浴蚕种的月份。故辰龙为天马,马属大火,蚕为龙精,在大火二月浴种,准备孵化,所以郑玄说蚕和马是同气相通的。这是郑玄援引纬学解经之说。
〔5〕见《孟子·梁惠王上》,文同。又《尽心上》有类似记载。五亩之宅: 据古人解释,古代在井田制的规划下,农家二亩半的宅地在田间,叫作“庐”,就是《诗经</a>·小雅·信南山》说的“中田有庐”;二亩半的宅地在邑城,叫作“廛”,就是《诗经·豳风·七月》说的“入此室处”(搬进这廛里来住)。农夫耕作时住在田间的庐,收获完毕后住进城中的廛。城乡宅地共五亩,就是《孟子》说的“五亩之宅”。
〔6〕《尚书大传》: 解释《尚书》的书。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是其弟子等杂录所闻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传》今尚完整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清人有辑佚本。
〔7〕清陈寿</a>祺辑校《尚书大传》卷一辑有此条。《要术》是节引。《礼记·祭义》有类似记载。大昕(xīn)之朝(zhāo),古注云季春朔日之朝,即三月初一的早上。
〔8〕《春秋考</a>异邮》: 《春秋纬》的一种,书已佚。听说是北方养的三眠四龄蚕品种,但二十一天是不够的,就是早蚕至少也得二十三四天才老熟。
〔9〕《御览》卷八二五“蚕”引《春秋考异邮》作:“蚕,阳者,火,火恶水,故食不饮 ……”(清鲍崇城刻本。中华影印本前一“火”字作“大”)后人亦以火性属蚕,如清沈秉成《蚕桑辑要》“蚕性总说”:“蚕,阳物,属火,恶水,故食而不饮。”《要术》“大恶水”,疑应作“火,恶水”。
〔10〕见《淮南子·泰族训》。残桑,会残害桑树。按: 桑树枝条过夏入秋后长势逐渐减缓。现在养二化蚕自春至夏连续二期采剪条叶,本身供应不免匮乏,则势必肆意采沐,只顾目前,不想以后,这本身就是“残桑”。再者,树上很少留着青枝绿叶,光合作用大为减弱,加之入秋生长缓慢,而生长期又短,到明春萌芽生长推迟,赶不上早蚕采食,春蚕也不得不低温延缓其催青孵化。尤其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秋条长出既迟,生长期更短,新梢组织不充实,容易遭受早霜为害,严重影响明年的条叶和产叶量。这是既残桑又残蚕。纬学盛于东汉,郑玄是纬学的传播者,他以纬学解释经文的禁养原蚕,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西汉早期《淮南子》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没有受到纬学之类的影响,他的“残桑说”是合理的。
〔11〕《类聚》卷八八、《事类赋</a>》卷二五引到《氾书》此条,有脱误,不如《要术》完好。又此条讲种桑,似宜在“种柘法”前而被倒乱。
〔12〕贴近地面割去桑苗,现在叫“平茬”。平茬有促使根系发育的作用,再放火烧茬,可使桑苗根颈部的潜伏芽至来春较早萌发,新条生长较快;烧后会消灭一些越冬害虫,剩余的草木灰,也有施肥的效果。但不能过烧伤芽,《士农必用》告诫说:“火不可大,恐损根。”黍是禾谷类中生长期最短的,长势比桑苗快,到成熟时已高出桑苗,所以可以割去黍穗,多一季收成,而留着黍秸作助燃材料。
〔13〕食(sì): 喂养。
【译文】
《礼记·月令》说:“季春三月 ……不要砍伐桑树、柘树。郑玄注解说:“为了爱护养蚕的饲料。” ……具备好曲、植、圆匾、方筐。注解说:“都是养蚕的器具。曲是蚕箔。植是搁蚕箔的架子。”皇后皇妃清心斋戒,亲自率领命妇们采桑 ……劝勉养蚕的事 ……不允许散漫懒惰。”
《周礼》说:“马质 ……禁止养原蚕。”注解说:“质是评定的意思,马质是主管买马时评定马的价格多少的。”“原是‘再’的意思。就天文说</a>,辰星为马;依蚕书说,蚕是龙精,‘大火’星中在南方的月份,浴洗蚕种: 所以说,蚕和马是血气相通的同类。两个同类的东西不能同时壮大,所以禁养原蚕,为的是恐怕伤害马吧?”
《孟子》说:“五亩的宅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绸衣了。”
《尚书大传》说:“天子、诸侯,一定有公桑和蚕室,都靠近河边设置。三月初一的清晨,夫人到河里浴蚕种。”
《春秋考异邮》说:“蚕是阳性的动物,非常讨厌水,所以它只吃桑而不饮水。阳建立于三春,所以蚕经</a>过三次蜕皮后便老熟了;它‘死’在七的日子,三七是二十一,所以它活了二十一天就结茧。”
《淮南子》说:“原蚕一年有再一次的收获,不是没有利益的;然而君王所以要立法禁止,为的是它会残害桑树呀。”
《氾胜之书》说:“种桑树的方法: 五月收取成熟的桑椹,浸在水里,用手揉烂桑椹,再灌水清洗出种子,阴干。整治出十亩肥田,许久没有耕种的荒田尤其好,细熟地把地耕治好。每亩用黍子和椹子各三升混合播种。黍和桑一齐发芽出苗,锄地,把桑苗锄到稀密合适。黍成熟的时候,收割〔黍穗〕。这时桑苗正和黍〔秸〕一样高,用锋利的镰刀贴近地面〔连同黍秸一齐〕割下来,都摊在地上晒干。后来有风向合适时,便逆着风放火烧掉。到明年春天,桑茬上又长出新株来了。一亩的桑叶可以养三箔蚕。”
俞益期《笺》曰〔1〕:“日南蚕八熟〔2〕,茧软而薄。椹采少多。”
《永嘉记》曰〔3〕:“永嘉有八辈蚕〔4〕: 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5〕。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养珍者,少养之。
“爱蚕者,故蚖蚕种也〔6〕。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欲作‘爱’者,取蚖珍之卵,藏内罂中,随器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苦耕反泉〔7〕、冷水中,使冷气折其出势。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养之,谓为‘爱珍’,亦呼‘爱子’。绩成茧,出蛾生卵,卵七日,又剖成蚕,多养之,此则‘爱蚕’也。
“藏卵时,勿令见人。应用二七赤豆,安器底,腊月桑柴二七枚,以麻卵纸〔8〕,当令水高下,与重卵相齐。若外水高,则卵死不复出;若外水下,卵则冷气少,不能折其出势。不能折其出势,则不得三七日;不得三七日,虽出不成也。不成者,谓徒绩成茧,出蛾,生卵,七日不复剖生,至明年方生耳。欲得荫树下。亦有泥器口,三七日亦有成者。”
《杂五行书》曰:“二月上壬,取土泥屋四角,宜蚕,吉。”
【注释】
〔1〕俞益期《笺》: 即俞益期的书信。俞益期,东晋末期豫章(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人,性气刚直,不为世俗所屈,远走岭南交州。《笺》就是他以交州所见写给韩康伯的信。韩康伯与俞同时,曾任丹阳尹、豫章太守、吏部尚书等职。
〔2〕《水经</a>注</a>》卷三六《温水》引俞益期《与韩康伯书》记述越南的槟榔、两熟稻和八熟蚕。八熟蚕只有“桑蚕年八熟茧”六字。槟榔和两熟稻,《要术》分引于卷一〇“槟榔(三三)”和“稻(二)”。
〔3〕《御览》卷八二五引作《永嘉郡记</a>》。前二段与《要术》基本相同,但有脱误;第三段《御览》没有。
〔4〕八辈蚕: 即一年中有八批蚕。八批蚕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以上除柘蚕为另一种外,其余七种都是桑蚕。但四出蚕(四化蚕,即第四代)的上一代是什么蚕,没有记述,化种不明。寒珍七月末才结茧,其上代是什么,从何而来,亦不明。那时贾氏地区有一化三眠蚕和二化四眠蚕,没有提到多化蚕;多化蚕出现在浙江温州地区。
〔5〕“四月初绩”,各本及《御览》引均同,误。据下文,蚖蚕既是蚖珍蚕的二化蚕,而蚖珍三月作茧,到蚖蚕再结茧时在四月初,相距日子太短。而且爱珍和蚖蚕同为蚖珍的二化蚕,所不同的只是爱珍由于对蚖珍的卵经过低温处理后,比自然休眠期七天再延长了十四天,然后孵化(为了与蚖蚕的二化期岔开),那么爱珍作茧也只能比蚖蚕迟十几天,可是爱珍作茧在五月,跟蚖蚕相差达一个多月,不合理,也不可能。据此,“四月初”应是“四月末”之误。这样,其世代之间才能保持交替平衡。清末费南辉《西吴蚕略》卷下“种类”引《永嘉记》即作“四月末绩”。
〔6〕“蚖蚕”,各本及《御览》引并同。但再熟蚕的前辈既称为“珍”,蚖珍与蚖蚕,各为一辈,为直系,而爱蚕对蚖蚕则各为一系,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下文明说爱蚕是经过低温处理后的蚖珍的三化蚕,即蚖珍种的第三代,则此处“故蚖蚕种也”,应是“故蚖珍种也”之误。
〔7〕硎(kēng): 即坑。
〔8〕“麻”,各本同,无可解释,黄麓森校记:“麻乃庪之讹。”“庪”同“庋”(guǐ),支搁的意思,指用桑枝支架蚕卵纸使不着罂底,应是“庪”字之误。
【译文】
俞益期的书信中说</a>:“日南的蚕,一年连养八熟,茧软,茧层薄。桑树可以采得稍多的桑椹。”
《永嘉记》说:“永嘉一年中有八批蚕: 蚖(yuán)珍蚕,三月结茧。柘蚕,四月初结茧。蚖蚕,四月〔末〕结茧。爱珍,五月结茧。爱蚕,六月末结茧。寒珍,七月末结茧。四出蚕,九月初结茧。寒蚕。十月结茧。凡蚕再一次孵化的,前一化都称为‘珍’。养珍的要少养些。
“爱蚕,原来是蚖〔珍〕种的第三代: 蚖珍三月结茧之后,出蛾,产卵,过七八天,卵便破开出了蚁蚕,要多养,这叫作蚖蚕。要想作爱蚕的,将蚖珍的卵,藏在罂子里,看罂子的大小,也可以放进十张蚕种纸,把罂口盖好,放到坑谷冷泉或冷水中去,让冷气遏阻蚖珍卵的发育孵化。这样,可以〔人工低温滞育〕二十一天,然后才孵化出蚁,要少养一些,这叫作‘爱珍’,也叫‘爱子’。爱珍结茧之后,出蛾,产卵,卵〔自然休眠〕七天,又破卵出蚁,这蚁要多养,就是‘爱蚕’了。
“藏卵在罂中的时候,不要让人看见。藏法: 该用十四颗赤豆放在罂底,再用腊月的桑柴枝十四根〔支架住〕蚕卵纸,要使罂外面水的高度同罂内最上面的一层卵纸相齐。要是外面的水太高,蚕卵会像‘死’的样子,当年不再孵化;如果外水太低,那就冷气太少,不能阻遏卵的孵化势头。不能阻遏孵化的势头,那就达不到滞育二十一天的目的;不能滞育二十一天,就会提早孵化出蚁,这是不行的。所谓不行,就是说这爱珍蚕白白地结成茧,白白地出蛾产卵,可这卵过七天不再孵化成爱蚕,要到明年才能出蚁呢。罂子要放在树荫下面。〔没有树荫〕,也有人用泥泥封罂口,过二十一天,也有成功的〔,经爱珍阶段而育成爱蚕〕。”
《杂五行书》说:“二月第一个逢壬的日子,取土和成泥,涂抹屋的四角,养蚕好,吉利。”
按〔1〕: 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生再生之异,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儿蚕,绵儿蚕,同功蚕,或二蚕三蚕,共为一茧。凡三卧四卧,皆有丝、绵之别〔2〕。
凡蚕从小与鲁桑者,乃至大入簇,得饲荆、鲁二桑〔3〕;若小食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4〕。
杨泉</a>《物理论</a>》曰:“使人主之养民,如蚕母之养蚕,其用岂徒丝茧而已哉?”
《五行书》曰〔5〕:“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如无日,不见雨,蚕大善。
“又法: 埋马牙齿于槌下,令宜蚕。”
《龙鱼河图》曰:“埋蚕沙于宅亥地,大富,得蚕丝,吉利。以一斛二斗甲子日镇宅,大吉,致财千万。”
【注释】
〔1〕按语讲的是当时蚕的品种和种类,该接写在引《永嘉记》的下面,这是错简。本篇本文和引书之间,次序先后,他处也多有倒乱。但问题不大,均仍其旧。
〔2〕“别”,各本相同,可以解释为三眠蚕和四眠蚕所生产的,都有丝和绵的分别。但这样分别,有什么意义,又容易使人误解为两种不同品种的蚕,有专产丝和专产绵的分别。假如“别”是“利”的形似之误,则“皆有丝、绵之利”,倒稳妥得多。
〔3〕荆、鲁二桑: 即荆桑和鲁桑。荆桑,实际是一种实生桑,不是桑的某一品种。实生桑根系发达,生长健旺,本质坚硬,树龄长,但缺点是叶形小,叶肉薄,花果多,侧枝多。优良品种的鲁桑系反之。由于实生桑的性状趋向于野生型,现在各地随俗异名,实生桑仍有荆桑、野桑、草桑等名称。宜于作嫁接砧木。
〔4〕有裂腹之患: 按: 鲁桑枝条长,节间短,产叶量高,而叶片呈某种圆形,比较大,叶肉厚,含水量较多,叶质润嫩。稚蚕原来饲叶质较差的荆桑,一旦改饲鲁桑,由于叶嫩吃口好,蚕儿贪吃过多,而含水量又多,因此撑腹不消化,所谓“裂腹之患”,而胃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等也会由此诱发。
〔5〕《五行书》: 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书已佚。《要术》引《杂五行书》多条,都是些厌胜之术,而此书兼及占验,恐怕未必是同一书而脱去“杂”字。
【译文】
〔思勰〕按: 现在有三眠一化蚕,四眠二化蚕。有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化、二化的差别,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xiè)儿蚕,绵儿蚕,同功蚕—两条或三条蚕共同作一个茧。凡三眠四眠的蚕,都有丝和绵的〔利益〕。
凡蚕从小饲鲁桑的,以后直到大蚕上簇前,可以兼饲荆桑和鲁桑;如果从小饲荆桑的,中间换给鲁桑,就有裂腹的危害。
杨泉《物理论》说:“如果君主爱养百姓,能够像蚕母养蚕一样,其成效岂是仅仅丝和茧绵而已呵?”
《五行书》说:“要想知道蚕的好坏,就看三月初三这一天,如果是阴天,没有太阳,又不见雨,蚕的年岁特别好。
“又一方法: 拿马的牙齿埋在蚕架直柱底下,可以使蚕兴旺。”
《龙鱼河图》说:“在住宅北方的亥方位的地里埋下蚕沙,可以使人大富,蚕丝的收成好,吉利。用一斛二斗沙蚕,在甲子日埋下镇宅,大吉,可以招致千万财富。”
养蚕法: 收取种茧,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地则子不生也〔1〕。泥屋用“福”、“德”、“利”上土。屋欲四面开窗,纸糊,厚为篱。屋内四角着火。火若在一处,则冷热不均。初生,以毛扫〔2〕。用荻扫则伤蚕。调火令冷热得所。热则焦燥,冷则长迟。比至再眠,常须三箔: 中箔上安蚕,上下空置。下箔障土气,上箔防尘埃。小时采“福”、“德”上桑,着怀中令暖,然后切之。蚕小,不用见露气〔3〕;得人体,则众恶除。每饲蚕,卷窗帏,饲讫还下。蚕见明则食,食多则生长。
老时值雨者,则坏茧,宜于屋里簇之: 薄布薪于箔上,散蚕讫,又薄以薪覆之。一槌得安十箔。
又法: 以大科蓬蒿为薪〔4〕,散蚕令遍,悬之于栋梁、椽柱〔5〕,或垂绳钩弋、鹗爪、龙牙〔6〕,上下数重,所在皆得。悬讫,薪下微生炭以暖之。得暖则作速,伤寒则作迟。数入候看,热则去火。蓬蒿疏凉,无郁浥之忧;死蚕旋坠,无污茧之患;沙、叶不作,无瘢痕之疵。郁浥则难缲,茧污则丝散,瘢痕则绪断〔7〕。设令无雨,蓬蒿簇亦良;其在外簇者,脱遇天寒,则全不作茧〔8〕。
用盐杀茧,易缲而丝韧;日曝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着,几将倍矣,甚者,虚失岁功: 坚、脆悬绝,资生要理,安可不知之哉?
崔寔</a>曰:“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9〕、箔、笼。”
《龙鱼河图》曰:“冬以腊月鼠断尾。正月旦,日未出时,家长斩鼠,着屋中,祝云:‘付勅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鼠不敢行。’”
《杂五行书》曰:“取亭部地中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箪,鼠不食稻;以塞坎,百日鼠种绝。”
《淮南万毕术》曰:“狐目狸脑,鼠去其穴。”注曰:“取狐两目,狸脑大如狐目三枚,捣之三千杵,涂鼠穴,则鼠去矣。”
【注释】
〔1〕子不生: 卵不孵化。这是不受精卵,所以不孵化,而其蚕为病弱蚕。但上簇时蚕头过密,不匀,光线上明下暗,即使健康无病的蚕也会游到下部结茧(大蚕有背光性),那就不会是近地面的不孵化了。
〔2〕以毛扫: 用羽毛刷下。按: 蚁体细弱柔嫩,用外物扫刷都会引起损伤,甚至碰死,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自己游离蚕连,不加任何外力折腾。这就有用桑收法收蚁的办法。桑收法在文献上出现很晚,最早见于南宋后期陈元靓</a>的《博闻录》,它告诫说,“切不可以鹅翎扫拨”,可见用羽毛扫也不是好办法。
〔3〕不用见露气: 指不宜用带露湿的桑叶。用湿叶饲蚕,无论小蚕大蚕都不相宜。蚕食湿叶,水分过多,胃肠消化不了,多发“泻病”,就是排泄的污粪或污液如下痢状,为胃肠型脓病,终至食欲减退而死。
〔4〕蓬蒿: 即菊科的白蒿(Artemisia stelleriana)。
〔5〕椽柱(zhǔ): 《种榆白杨》篇再见。“柱”通“拄”,支承之意,椽柱即指椽木,不是椽和柱子。
〔6〕钩弋、鹗爪、龙牙: 钩弋是单个的枝杈钩子,鹗爪是周围有两三个钩子的,龙牙是有成排钩子的。
〔7〕启愉按: 大蚕食桑量约占整个蚕龄的90%以上,从桑叶中蒸发出的水分多,大蚕排粪多,从蚕沙中散发出的水分和不良气体也多,蚕座环境本身已经湿重,所以大眠后最忌多湿而高温。如果上簇后再加上簇中通气不良,湿度温度过高,形成蒸郁发热环境,必然影响蚕体健康,结茧解舒不良,断头多,缫折大。茧丝的外围被覆着具有黏性的丝胶蛋白,簇中湿度大时,丝胶不易干燥,因而解舒恶化。簇中温度过高则引起丝胶蛋白的变性,即变易于溶解为不易溶解,同样造成煮茧时离解困难,断绪增加。这些都构成“蒸郁的茧难缫”。其次,蚕死蚕皮破裂污染好茧,蛹死蛹皮破裂污染本茧,成为“内印茧”。由于污汁使丝胶胶着面积过小,其茧层松散不紧,成为绵茧,只好打丝绵。再次,蓬蒿疏爽悬空,蚕沙、残叶容易掉落,不致被绩进茧内,形成疤痕。缫丝被疤痕阻滞,自然会断了丝绪。
〔8〕不作茧: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吐丝快;温度低,吐丝慢;而温度过低则停止吐丝。不但停止吐丝,还会产生畸形丝缕,即所谓“颣(lèi)节”,即丝疙瘩。原因是虽然吐丝停止,但是由于丝腺腔内的内压作用,绢丝物质仍向外溢,可没有被蚕儿牵引,因而形成丝疙瘩,直接影响生丝的“清洁度”。
〔9〕?(zhé): 蚕箔阁架的横档。
【译文】
养蚕的方法: 收取种茧,必须选取蚕簇中部的茧。近蚕簇上部的茧,孵出的蚕产丝薄,下部近地面的茧,产卵不孵化。涂蚕室的泥要用“福”、“德”、“利”方位上的土。房屋要四面开窗,用纸糊窗,窗帘要厚。屋里面要四角生火盆。火盆如果集中在一处,冷热就不均匀。收刚刚孵出的蚁蚕要用羽毛刷下。用荻花来刷会伤蚁。掌握好火的冷热使合适。太热使蚕体枯燥,太冷生长缓慢。从稚蚕到二眠,常常要用三张箔: 中间一箔放蚕,上下两箔空着。下箔阻隔潮气,上箔遮蔽尘土。蚕小时采回“福”、“德”方位上的桑,先在怀里捂暖,然后切细喂饲。蚕小时不宜饲带露湿的叶;怀中捂暖之后,蚕儿不会发各种病。每次饲蚕,都要卷上窗帘,饲完了仍然放下。〔小蚕有趋光性,〕蚕儿见到光亮就吃叶,吃多了生长就快些。
蚕老熟时〔在屋外上簇〕,遇着下雨就会坏茧,所以该在屋里上簇: 在蚕箔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簇材料,将蚕散在簇上之后,再在上面薄薄地覆盖一层簇材。一个蚕架可以放置十层箔。
又一方法: 用大棵的干蓬蒿作为簇材,将蚕在那上面放遍,挂在栋梁、椽木上,或者挂在用绳缚着的单个的、两三个的、成排的竹木钩子上,上下几重,到处都可以。挂好之后,蓬蒿下面生点小小的炭火,以增添温暖。温暖了作茧就快,伤冷时作茧就慢。常常进去察看,如果太热就把炭火拿开。蓬蒿稀疏凉爽,没有蒸郁的弊病;死蚕会随时掉落,没有污茧的害处;蚕沙、残叶不会夹绩在茧里面,没有结疤的疙瘩。蒸郁的茧难缫,染污的茧,丝松散,结疤的茧,缫丝会断。即使没有雨,用蓬蒿作簇还是好的,因为如果簇在屋外,万一气温骤然变冷,就完全不作茧了。
用盐杀蛹的茧,容易缫,丝质也坚韧;太阳晒死的茧,虽然白,但茧层薄,丝质也脆,用它织成的细绸、熟绢做成衣服,产量几乎要少一半,甚而至于白费一年的工夫: 坚韧和脆薄,相差悬殊,经营生产的关键,怎么可以不考究呢?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命令管养蚕的婢妾整治蚕室,涂塞室中的裂缝和孔洞,准备好蚕架的直柱、椽木、蚕箔、桑笼。”
《龙鱼河图》说:“冬天腊月里斩断老鼠尾巴。又,正月初一太阳还没出来时,家长斩杀老鼠,放在屋子里,念咒语说:‘嘱咐管房屋的小神,制裁断绝了鼠虫;三时向上面报告功劳,老鼠就不敢行动。’”
《杂五行书》说:“取邮亭地中的泥土涂在灶上,水、火、盗贼都不会来侵犯;涂在房子的四角,老鼠不会吃蚕;涂在粮仓和种箪上,老鼠不会吃稻;用来塞洞,百日之后,老鼠绝种。”
《淮南万毕术》说:“狐的眼睛,野猫的脑,可以使老鼠离开洞穴。”注解说:“取得狐的两只眼睛,野猫的脑像狐眼大小的三枚,合在一起捣三千杵,涂在老鼠洞口,老鼠便离去了。”
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尔雅》曰〔1〕:“榆,白枌〔2〕。”注曰:“枌榆,先生叶,却着荚;皮色白。”
《广志</a>》曰:“有姑榆,有朗榆。”〔3〕
按: 今世有刺榆〔4〕,木甚牢韧,可以为犊车材。榆〔5〕,可以为车毂及器物。山榆,人可以为芜荑。凡种榆者,宜种刺、两种,利益为多;其余软弱,例非佳木也。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正文与郭璞注并同。
〔2〕白枌(fén): 即今白榆(Ulmus pum),榆科,即通常所指的榆,故东北、陕西等地通称“榆树”,河南、河北称“家榆”。本篇所种,也以此种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凡榆”。树皮暗灰色,幼枝灰白色。春间先叶开花,不久结果,翅果春夏间成熟,由绿色变成黄白色,俗名“榆钱”。北方常以果荚和面粉等蒸食;青荚蒸过晒干可酿酒;老熟的含油量多,可榨油,并可制酱。但《尔雅》注说“先生叶”,不确,应作“先生花”。
〔3〕《御览》卷九五六“榆”引《广志》作:“有姑榆,有郎榆。郎榆无荚,材又任车用,至善。 ……”《类聚》卷八八“榆”引同《御览》,有错脱。姑榆,即《尔雅·释木》的“无姑”,是榆科的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也叫“黄榆”。先叶开花,春夏间结大翅果,产于北方。其果实的加工品,现在中药上还保留着“芜荑”的名称。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作酱食之 ……此山榆仁也。”因其果仁可作酱,因亦称其酱为“芜荑”,就是贾氏说的山榆仁可以作芜荑酱。山榆也就是大果榆。朗榆,即榆科的榔榆(Ulmus parvifolia)。翅果小形,深秋成熟。大果榆和榔榆的木材都坚实,可作车辆、农具等,非如贾氏所说“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
〔4〕刺榆: 是榆科的Hemiptelea davidii,小枝具硬刺,花与叶同时展放。果实半边生翅,翅歪斜,初秋成熟。木质坚韧、致密。
〔5〕榆: 这种榆木特别宜于加工镟作材,可供镟成多种中空的器物,在木理上有其特性,和刺榆、山榆不同。但未详是何种榆木。
【译文】
《尔雅》说:“榆,就是白枌。”注解说:“就是枌榆,先生叶,随后长荚;树皮白色。”
《广志》说:“有姑榆,有朗榆。”
〔思勰〕按: 现在有刺榆,木材很坚韧,可以用来作牛车的木料。榆,可以作车毂和各种器皿。山榆,果仁可以作“芜荑酱”。凡〔作为用材木〕种的榆树,该种刺榆和榆两种,得到的利益多;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不是好木材。
榆性扇地,其阴下五谷不植。随其高下广狭,东西北三方所扇,各与树等。种者,宜于园地北畔,秋耕令熟,至春榆荚落时,收取,漫散,犁细,劳之。
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以草覆上,放火烧之。一根上必十数条俱生,只留一根强者,余悉掐去之。一岁之中,长八九尺矣。不烧则长迟也。
后年正月、二月,移栽之。初生即移者,喜曲,故须丛林长之三年,乃移种。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捋心;捋心则科茹不长〔1〕,更须依法烧之,则依前茂矣。不用剶沐。剶者长而细,又多瘢痕;不剶虽短,粗而无病。谚曰:“不剶不沐,十年成毂。”言易粗也。必欲剶者,宜留二寸。
于堑坑中种者,以陈屋草布堑中,散榆荚于草上,以土覆之。烧亦如法。陈草速朽,肥良胜粪。无陈草者,用粪粪之亦佳。不粪,虽生而瘦。既栽移者,烧亦如法也〔2〕。
【注释】
〔1〕捋心则科茹不长: 截去顶梢,树干就长不高。小榆树被截去顶梢后,顶端生长优势被消除,植株为了保持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截口和下部会长出丛密的分枝杈,变得臃肿矮脞,影响长干,使树干长不高,影响日后取材。
〔2〕“既栽移者,烧亦如法也”,可疑。启愉按: 苗木贴地刈去,今称“平茬”。平茬行于苗期,促其速长;移栽定植后,一般不再平茬。《氾书》种桑法,《要术》本篇园北种榆和下文近市之地种榆,都这样;《种榖楮》篇也是这样;时间都在“明年正月”的幼苗期。至元代的《农桑辑要</a>·栽桑》引《务本新书</a>》和《士农必用》也是十月平茬,放火烧之,未见移栽定植后再平茬者。据此,这里“既栽移者”,疑有误,疑“者”应作“前”,是注解正文的“烧亦如法”的。
【译文】
榆树的特性是郁闭度大,荫蔽面广,在它的树荫下面喜光的五谷长不好。随着它庞大树冠的高低宽狭,它所荫蔽的东、西、北三面,与树冠相等。所以,种榆树应该种在园地的北面。秋天先把地耕熟,到春天榆荚成熟掉落时,收取榆荚,撒播,用犁细浅地犁一遍,再耢平。
明年正月初,贴近地面割去苗株,用草盖在上面,放火烧它。不久一根苗茬上一定会长出十几条新条,只留一条挺直健壮的,其余的都掐掉。在这一年中,就长到八九尺高了。不烧过就长得慢。
又明年正月、二月里,掘出苗木移栽。如果在幼苗初生时就移栽,容易弯曲,所以必须在丛密的苗林中长养三年,〔胁使直立向上生长,〕然后再移栽。栽后的头三年,不要采叶,尤其禁忌截去顶梢,截去顶梢后就会枝杈丛脞过密,使树干长不高,结果只有照上面的办法重新平茬烧过,才能依旧茂盛起来。也不要剪枝。修剪过的,树干长得又长又细,还有许多瘢痕;不修剪的,虽然长得矮些,但粗壮没有毛病。农谚说:“不剪不裁,十年长成车毂材。”正是说容易长得粗大。一定要剪枝的话,基部必须留下二寸。
种在沟坑中的,先在坑底铺上盖房子的陈草,把榆荚撒在草上,再盖上土。以后也要依照上面的方法平茬烧过。陈草很快就腐烂,比粪还肥美。没有陈草,用粪粪上也好。如果不施粪,虽然也长苗,但瘦弱。所谓平茬烧过,是在栽子移栽〔之前〕。
又种榆法: 其于地畔种者,致雀损谷;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唯宜榆及白榆〔1〕。
地须近市。卖柴、荚、叶,省功也。榆、刺榆、凡榆: 三种色,别种之,勿令和杂。榆,荚叶味苦;凡榆,荚味甘。甘者春时将煮卖,是以须别也。耕地收荚,一如前法。先耕地作垅,然后散榆荚。垅者看好,料理又易。五寸一荚,稀穊得中。散讫,劳之。榆生,共草俱长,未须料理。
明年正月,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亦任生长,勿使棠杜康反近〔2〕。又至明年正月,去恶者;其一株上有七八根生者,悉皆斫去,唯留一根粗直好者。
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五年之后,便堪作椽。不 者,即可斫卖。一根十文。者镟作独乐及盏。一个三文。十年之后,魁、碗、瓶、榼、器皿,无所不任〔3〕。一碗七文,一魁二十,瓶、榼各直一百文也。十五年后,中为车毂及蒲桃缸。缸一口,直三百。车毂一具,直绢三匹。
其岁岁料简剶治之功〔4〕,指柴雇人—十束雇一人—无业之人,争来就作。卖柴之利,已自无赀;岁出万束,一束三文,则三十贯;荚叶在外也。况诸器物,其利十倍。于柴十倍,岁收三十万。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既无牛、犁、种子、人功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
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 娉财资遣,粗得充事。
《术》曰:“北方种榆九根,宜蚕桑,田谷好。”〔5〕
崔寔曰〔6〕:“二月,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蓄。“旨,美也;蓄,积也。司部收青荚,小蒸,曝之,至冬以酿酒,滑香,宜养老。《诗》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也〔7〕。”色变白,将落,可作 。随节早晏,勿失其适。“,音牟;,音头: 榆酱。””
【注释】
〔1〕“白榆”,各本同。但本篇的“榆”即指白榆,也就是“凡榆”,因其种植家常广泛,现在河南、河北通称“家榆”,而东北、陕西等地通称“榆树”,名称独占其余榆种。这样,“榆及白榆”就重沓含混,也和下文“三种色”不协调。黄麓森疑是“白杨”之误,《农政全书</a>》卷三八引《要术》即作“白杨”。这可能是徐光启</a>改的,我认为改得对。
〔2〕“棠杜康反”,北宋本如文,《辑要》引同;南宋本作“掌止两反”,实是误解。启愉按:“棠”、“掌”都是“”的别体(不是棠梨、手掌),即“牚”字,今写作“撑”,《要术》是碰动、抵触的意思。“”,古本音“杜康反”(音堂),后来读“直庚切”(音称)。南宋本的“掌止两反”,本字原不误,但音注读成手掌字,就大错了。
〔3〕三种榆树都生长在原地,不给移栽。刺榆和普通的榆树,继续平茬砍去卖掉,促使速长新株。株间稠密,都采取小树育成法。只有榆是留着育成大树取大材的。但五寸一株,即使经过疏间恶株,其林片丛林仍然很密,无法培育大树。这中间必然是经过多次砍伐使大株保持稀疏的。如五年可以镟作陀螺时,就砍伐去一些使之稀疏,而将留下的培育成十年的较大材木。十五年的更大材木,也是这样。不过原文省去没有说明。榼(kē),盛酒的器具。
〔4〕北宋本作“料简”,他本作“科简”。科简只是科斫枝条,与“剶治”同义;料简则是选择甄别,去其恶株及冗长枝条。简选人才,甄择事物,古文献称“料简”者甚多,“科简”是形似之误。
〔5〕《类聚》卷八八、《御览》卷九五六“榆”引有《杂五行书》,都是:“舍北种榆九株,蚕大得。”与《术》相类似。
〔6〕《类聚》卷八八、《御览》卷九五六都引作崔寔《四民月令</a>》,较简,无注文。
〔7〕引《诗》见《诗经·邶风·谷风》。
【译文】
又种榆树的方法: 在庄稼地边上种榆树的,招惹雀鸟,损害谷物;又不在丛林之中,树干往往长得弯曲歪斜。所以不如分出一片地来专门种榆树。那种白色土壤的瘦地,不宜于种五谷的,却宜于种榆树和白〔杨〕。
地须要靠近市集。卖柴、卖榆荚和嫩叶,都省工夫。榆、刺榆和普通的榆树,这三种要分开来种,不要混杂在一起。榆的荚和叶味道苦,普通榆树的荚叶味道甜。甜的春天可以煮熟了出卖,所以必须分开来种。耕地和收荚的方法,都跟前面说的一样。先把地耕出播种沟,然后播种榆荚在沟里。条播的整齐匀直,又容易料理。五寸下一颗荚,稀密正合适。播完后,用耢耢平。榆荚出苗后,杂草也同时生长,这时不必去料理锄治。
明年正月,贴近地面割去苗株,放火烧它。烧后也任它自己生长,不要去碰撞它。又到明年正月,掘去长得不好的恶株;其余一株根茬上长出有七八条新条的,只留下一根粗壮挺直的好枝条,其余的都砍掉。
到第三年春天,可以采得荚、叶出卖。五年之后,便可以作椽木。不是榆的刺榆和普通的榆,可以砍掉卖去。一根值十文钱。榆可以用来镟成陀螺和小杯子。一个值三文钱。十年之后,镟成大羹碗、饭碗、瓶子、酒罐子和其他器皿,样样都可以作。一个碗七文钱,一个大羹碗二十文钱,瓶子和酒罐子各值一百文钱。十五年之后,可以作车毂和镟作葡萄缸。缸一口值三百文钱。车毂一具值三匹绢。
每年简选和修剪的人工,可以指柴来雇人—十捆柴雇一个工—没有职业的人,便争着来帮工。单只卖柴的利益,已经非常丰足;一年一万捆柴,一捆三文钱,就已经是三万文钱了;荚叶还不在内。况且还有各种器具物件,利益十倍于柴价。柴价的十倍,就是每年收三十万文钱。加上砍去的刺榆和普通的榆,根茬上又会长出新条来,不须要再种,真所谓“一劳永逸”。假如能种上一顷地,一年可以收到一千匹绢。只须要一个人看护,指挥,处理,既没有牛、犁、种子、人工的劳费,也不怕水、旱、风、虫的灾害,比起种谷类的田来,劳逸相差万倍。
男女婴儿刚生下时,各人给他预先种二十株小树,等到结婚的年龄,树已长到可以作车毂。一株树可以作三具车毂,一具值三匹绢,一共就有一百八十匹绢。这样,聘礼或嫁妆,勉强可以应付了。
《术》说:“房屋北面种榆树九株,对蚕桑很相宜,对谷田也好。”
崔寔说:“二月,榆荚结成了,趁青嫩时采收,晒干,准备作‘旨蓄’。“旨,就是美好;蓄,就是蓄积。管采收的人(?)收集青嫩的榆荚,稍微蒸一下,晒干,到冬天用来酿酒,酒又滑又香,宜于养老。《诗经》说:‘我有旨蓄,可以过冬。’”榆荚成熟颜色变白,快要落下时,可以收来作‘酱’。随时掌握好早晚时间,不要错过适宜的时机。“音牟;音头。是榆仁酱。””
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1〕。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2〕,终不曲挠。奴孝切。榆性软,久无不曲,比之白杨,不如远矣。且天性多曲,条直者少;长又迟缓,积年方得〔3〕。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榆为下也。
种白杨法: 秋耕令熟。至正月、二月中,以犁作垅,一垅之中,以犁逆顺各一到,中宽狭,正似葱垅。作讫,又以锹掘底一坑作小堑。斫取白杨枝,大如指、长三尺者,屈着垅中,以土压上,令两头出土,向上直竖。二尺一株。明年正月中,剶去恶枝。一亩三垅,一垅七百二十株,一株两根,一亩四千三百二十株。〔4〕
三年,中为蚕都格反〔5〕。五年,任为屋椽。十年,堪为栋梁。以蚕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柴及栋梁、椽柱在外〔6〕。
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周而复始,永世无穷。比之农夫,劳逸万倍。去山远者,实宜多种。千根以上,所求必备。
【注释】
〔1〕白杨: 杨柳科杨属(Populus)的植物,为速生用材树种,常见的有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银白杨(P. alba)。“高飞”形容它长得快,长得高;“独摇”形容它很快挺拔,高出其他的混生树种。
〔2〕“折则折矣”,各本相同,有误。“折”作为弯曲讲,与“曲挠”无别;如果作为折断讲,用作栋梁,将是不得了的祸害。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二一“白杨”引《悬笥琐探</a>》:“白杨 ……修直端美,用为寺观材,久则疏裂,不如松柏材劲实也。”与《要术》所说“性甚劲直 ……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符合。但虽不“曲挠”,日久却易析裂开坼,则“折”应是只差一点的“析”字之误,才讲得通。
〔3〕按:“榆树”确实容易挠曲,生长较慢,赶不上速生树种的白杨。白杨高大通直,不易弯曲,但容易析裂,用作建筑材料,不及松柏。
〔4〕这反映贾思勰当时的亩制是阔1步长240步的长条亩。1步6尺,1亩长1 440尺,每2尺1株,每株2根,1步的宽度开成3条插植沟,则
1 440÷2=720株(1沟株数)
720×2×3=4 320根(1亩总根数)
或谓株行距太密,不能长成大树,其实它是按时砍伐卖出,其选留者自可育成大树。“株”,各本同,上文既称“一株两根”,下文亦以一树为一根,此处亦宜称“根”。
〔5〕(zhé): 搭蚕箔架的小横木。
〔6〕 “在外”应作“不在此例”讲,否则,小白杨已全数斫去卖光,还哪来“栋梁、椽柱”之利?
【译文】
白杨,又名“高飞”,又名“独摇”。木材性质强劲条直,可以用作房屋材料;固然〔日子长了会析裂〕,但始终不弯曲。榆树性质疏软,日子长了没有不弯曲的,比起白杨来,差得远了。而且它天性就多弯曲,挺直的少;生长又慢,要许多年才能成材。凡建筑房屋的木材,松柏最好,其次是白杨,榆树最不好。
种白杨的方法: 秋天把地耕熟。到次年正月、二月中,犁出播种沟,一沟之中,用犁逆耕一遍,又顺耕一遍,使墒沟深些阔些,正像种葱的沟那样。沟开好之后,再用锹在沟底掘出一道道小横沟。斫取白杨枝条,像手指粗细三尺长的,弯曲着放入小横沟中,拿土压在上面,让枝条的两端露出土面,向上面直竖着。相隔二尺埋插一株。明年正月中,修剪去不好的侧枝。一亩地上直着开出三条插植沟,一条沟插植七百二十株,一株两根,一亩总共四千三百二十〔根〕。
长到三年,可以砍来作蚕架的椽条。五年,可以作房屋的椽木。十年,便可以作栋梁。拿蚕椽作标准计算,一根值五文钱,一亩地一年总共可以收得二万一千六百文钱。柴和栋梁、椽木不在此例。
一年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一年砍卖三十亩,总共可以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砍后又长出新株,每年轮流着砍卖,〕一周轮过又重新开始,永远没有穷尽。比起种庄稼的农夫来,一劳一逸,相差万倍。离开山地远的地方,实在应该多种。种得千根以上,什么材料都有求必应。
种棠第四十七
《尔雅》曰:“杜,甘棠也。”郭璞注曰:“今之杜梨。”〔1〕
《诗》曰:“蔽芾甘棠。”毛云:“甘棠,杜也。”〔2〕《诗义疏》云:“今棠梨,一名杜梨,如梨而小,甜酢可食也。”
《唐诗》曰:“有杕之杜。”毛云:“杜,赤棠也。”〔3〕“与白棠同,但有赤、白、美、恶。子白色者为白棠,甘棠也,酢滑而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赤棠,木理赤,可作弓干。”〔4〕
按: 今棠叶有中染绛者,有惟中染土紫者;杜则全不用。其实三种别异,《尔雅》、毛、郭以为同,未详也。〔5〕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无“也”字。今本郭璞注作:“今之杜棠。”但《诗经·召南·甘棠》孔颖达</a>疏引郭注同《要术》。
〔2〕见《诗经·召南·甘棠》。毛《传》文同。蔽芾(fèi),树木枝叶小而密。
〔3〕见《诗经·唐风·杕杜》。毛《传》文同。此诗句并见《小雅·杕杜》。杕(dì),树木孤立貌。
〔4〕自“与白棠同”以下到此,亦《诗义疏》文,与《唐风·杕杜》孔疏引陆机</a>《疏》文基本相同。今本陆机《毛诗</a>草木鸟兽虫鱼疏》则有异文。《御览》卷九七三《诗义疏》与陆机《疏》两引之。
〔5〕据上文《尔雅》、郭注、《诗经》毛《传》、《诗义疏》等的解释,棠、杜颠来倒去,又相同又不相同,确实分不清。综合历史文献资料,大体上指“棠”、“白棠”为棠梨,“杜”、“赤棠”为杜梨。并参看卷四《插梨》注释。贾氏通过树叶能否作染料分棠、杜为二种。按: 棠梨叶中含有多种花青素类和多元酚类,可以染红色或紫色。染红或染紫是由于所含色素类别有偏重偏轻,实际还是同一种棠梨。
【译文】
《尔雅》说:“杜,是甘棠。”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杜梨。”
《诗经·召南》说:“弱小的甘棠树呀。”毛《传》说:“甘棠,就是杜。”《诗义疏》说:“现在的棠梨,也叫杜梨,果实像梨,但小些,味道甜酸,可以吃。”
《诗经·唐风》说:“挺立的杜树呀。”毛《传》说:“杜,就是赤棠。”〔《诗义疏》说:〕“赤棠与白棠相同,但果实有赤色、白色、好吃、不好吃的分别。果实白色的是白棠,就是甘棠,味道带酸,滑美好吃。赤棠果实又涩又酸,没有味道,俗话说:‘像杜一样涩嘴。’赤棠,木理赤色,可以作弓干。”
〔思勰〕按: 现在的棠,叶子有的可以染大红色,有的只可染紫褐色;至于杜叶,却是全不中用。其实这三种植物是各不相同的,而《尔雅》、毛公</a>、郭璞以为是相同的,我就不清楚了。
棠熟时,收种之。否则,春月移栽。
八月初,天晴时,摘叶薄布,晒令干,可以染绛。必候天晴时,少摘叶,干之;复更摘。慎勿顿收: 若遇阴雨则浥,浥不堪染绛也。
成树之后,岁收绢一匹。亦可多种,利乃胜桑也。
【译文】
棠果成熟时,收来种下。否则,就在春天〔掘取天然栽子〕移栽。
八月初,天晴的时候,摘取叶子,薄薄地摊开,晒干,可以染大红色。必须等候天晴的时候,少量地摘一些,晒干;再摘一些,再晒干。千万不可一下子大量地采摘: 因为如果遇上阴雨天,叶子就会郁坏,郁坏了便染不成大红了。
树长大之后,每年所收叶子的利益,相当于一匹绢。也可以多种,利益胜过桑树。
种榖楮第四十八
《说文》曰:“榖者,楮也。”〔1〕
按: 今世人乃有名之曰“角楮”,非也。盖“角”、“榖”声相近,因讹耳。其皮可以为纸者也。
【注释】
〔1〕《说文》无“者”字。《说文》无“ ……者 ……也”例,“者”,后人误入。榖、楮、构三名是同一种树,即今桑科的构树(Broussia papyrifera)。其树皮是造纸原料。
【译文】
《说文》说:“榖,就是楮。”
〔思勰〕按: 现在有人把这种树叫作“角楮”,是不对的。这是因为“角”和“榖”读音相近,所以弄错了。榖是一种树皮可以造纸的树。
楮宜涧谷间种之。地欲极良。秋上楮子熟时,多收,净淘,曝令燥。耕地令熟。二月,耧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若不和麻子种,率多冻死。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一岁即没人。不烧者瘦,而长亦迟。
三年便中斫。未满三年者,皮薄不任用。斫法: 十二月为上,四月次之〔1〕。非此两月而斫者,楮多枯死也。每岁正月,常放火烧之〔2〕。自有干叶在地,足得火燃。不烧则不滋茂也。二月中,间去恶根。者地熟楮科,亦所以留润泽也。
移栽者,二月莳之。亦三年一斫。三年不斫者,徒失钱无益也。
指地卖者,省功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而利大。其柴足以供燃。自能造纸,其利又多。
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
【注释】
〔1〕“四月”,各本及《四时纂要</a>》、《辑要》引并同,有问题。启愉按: 阴历十二月树木尚在休眠期,此时斫树根合时。正月回暖,树液开始流动,此时斫树没有十二月好,但也不失为“次之”。等到四月,树液流动旺盛,此时斫树,如何能与十二月同样适时?四月未入雨季,天旱多风,尤为不利。砍斫失时,树多“枯死”,正是由于根压加强,树液流失过多,又兼天热之故。况且,正月根颈部脱离休眠,开始复苏,《要术》各种榆的平茬和烧茬都掌握在正月,以促使根系发育和潜伏芽的早发。所以,“四月”明显不合理,应是“正月”之误,而沿误已久。
〔2〕小楮树都是三年一斫,斫后烧过,促使速长新株。这里每年正月都要烧一次,则是烧长着的植株,也能促使长茂,有所不明。
【译文】
楮树宜于种在山涧山谷之间。地要极肥沃。秋天楮树果实成熟时,多多采收,用水汰洗清净,取出晒到干燥。把地耕整匀熟。二月,用耧耩地,和进大麻子一同撒播,随即耢盖。从秋到冬仍然把麻株留着,不要割掉,作用是给楮苗保暖。如果不和进麻子混种,楮苗大多会冻死。到明年正月初,贴近地面平茬砍去,放火烧它。这样,长满一年,就长到比人还高了。不烧茬的话,新苗瘦弱,而且生长也慢。
长满三年,便可以砍来剥皮了。未满三年的,皮太薄,不合用。砍法:十二月最好,〔正〕月次之。不是这两个月砍去的,楮树大多会枯死。每年正月,常要放火烧过。地里自然有干叶留着,足够引火助燃的。如果不烧过,就长不茂盛。二月中,间掘去其中恶劣的根株。掘过,地匀熟了,科条长得茂盛,同时也使土壤保持润泽。
移栽的,二月间移栽。也要三年砍去收获一次。三年不砍收,白白损失钱财,没有益处。
指着楮林趸批地卖给人家,人工是省了,但利益也少。煮过剥下皮来卖的,虽然劳累些,但利益也大。它的柴枝足够供应烧煮。假如能够自家造纸,那利益就更加大了。
种三十亩地的楮树,每年砍收十亩;三年一个循环。每年可以收得一百匹绢。
漆第四十九〔1〕
凡漆器,不问真伪,过客之后,皆须以水净洗,置床箔上,于日中半日许曝之使干,下晡乃收,则坚牢耐久。若不即洗者,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其朱里者,仰而曝之—朱本和油,性润耐日故。
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什器之属,虽不经夏用,六七月中,各须一曝使干。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着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
凡木画、服玩、箱、枕之属,入五月,尽七月、九月中,每经雨,以布缠指,揩令热彻,胶不动作,光净耐久。若不揩拭者,地气蒸热,遍上生衣,厚润彻胶便皱,动处起发,飒然破矣。
【注释】
〔1〕篇题院刻、金抄、明抄均仅一“漆”字,但卷首总目则作“种漆”;他本均据总目在这篇题上加“种”字。但篇中所记只是漆器的收贮和保管方法,并无一字记载种法,篇首也不见漆树的“解题”。这一矛盾,可能今本脱漏,也可能贾氏想写而没有写上。总目有“种”,篇题无“种”,均仍宋本之旧。
【译文】
凡是漆器,不管是真漆还是假漆,送过客人之后,都必须用水洗干净,放在下面有支架的席箔上,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天左右,让它干燥,到太阳将落下时收起,就坚牢耐久。如果不立即洗净,让盐醋余沥浸润着,恶质侵蚀到漆的下面,漆便会起皱,漆器也就坏了。里面是朱红漆的漆器,可以敞开口仰着晒—朱红漆本来是和着油的,性质柔润,耐得住太阳晒。
盛夏季节,连天下雨,地面水汽蒸郁发热,又潮湿,所有各种什用漆器,虽然不一定都在夏天使用过的,在六月、七月里,也必须都取出来晒一次,让它们干燥。现在一般人看到漆器暂时在太阳下面搁着,便惟恐烤坏了,就全都收来放在阴湿的地方。这样,虽然一心想谨慎地爱护它,其实朽烂败坏得更快。
凡漆画、玩赏的小件漆器、漆箱、漆枕之类,一到五月,一直到七月、九月里,每下过一场雨,就用布裹着手指,揩拭漆面使完全热透,胶就黏牢不致走动,漆器也就光亮洁净耐久了。如果不这样揩拭过,地面水汽蒸郁发热,使漆面全都上了霉,浓厚的湿热渗透到胶里面,便会起皱,皱的漆面高起,一碰就破了。
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尔雅》曰:“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注曰:“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守宫’。”孙炎曰:“炕,张也。”〔1〕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文同。注是郭璞和孙炎注。
【译文】
《尔雅》说:“守宫槐,是叶子白天合拢,夜间炕张的。”注解说:“槐树叶子白天合拢而夜间张开的,名叫‘守宫槐’。”孙炎注解说:“炕是张开的意思。”
槐子熟时〔1〕,多收,擘取,数曝,勿令虫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当芽生。好雨种麻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槐既细长,不能自立,根别竖木,以绳拦之。冬天多风雨,绳拦宜以茅裹;不则伤皮,成痕瘢也。明年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胁槐令长。
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2〕。若随宜取栽,非直长迟,树亦曲恶。宜于园中割地种之。若园好,未移之前,妨废耕垦也。〔3〕
【注释】
〔1〕槐: 豆科的槐(Sophora japonica)。结荚果,不开裂,有种子1—6颗,种子间明显狭缩,成念珠状。果期秋末冬初。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古代成语。《大戴礼记</a>·曾子</a>制言上》及《劝学》篇都曾引用。《荀子</a>·劝学》中也有,“自”作“而”。贾氏用这成语对植物被生长环境胁迫不得不挺直上长的现象进行解释,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榆苗长在“丛林”中,桑、柘长在深坑中,这里槐苗长在麻秆丛中,都同此作用。因为植物有争阳光竞长的特性,生长在丛林环境中的树木个体,树干比散生的树木明显通直而高耸。贾氏正是以直觉的经验利用这一特性采取良好的养干措施。榆树容易弯曲,让它在丛林中长三年,矫正短曲而为直长。槐树幼苗期间,由于苗的顶端芽密而节间又短,极易发生树干弯曲、枝条杂乱的现象,所以必须进行密植,防止其弯曲,抑制其乱枝。而第二年是培养通直树干的关键阶段,更须加强养干措施。贾氏的养干方法仍是使苗木长在大麻秆丛中,利用麻秆胁使它争阳光挺直上长。这同柔弱的蓬茎被麻株逼着争阳光向上挺长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贾氏引用这古语来说明,十分贴切。
〔3〕这条注文似宜在上文“移而植之”下面。
【译文】
槐树荚果成熟时,多多采收,擘开取得种子,晒干,〔在贮藏中〕多晒几次,不要让它生虫。〔到次年〕五月夏至前十几天,用水浸种〔催芽〕,像浸大麻子的方法。过六七天,就会出芽。雨水好,可以种雄麻的时候,和进麻子一同撒播。当年就能长到和麻株一样高。大麻成熟后,割去麻株,单独留下槐苗。〔但长在麻丛中的〕槐苗,又细又长,不能自己独立,该在每根旁边竖插一根木条,用绳拦定在木条上。冬天风多雨多,绳拦的地方还该用茅草裹护着;不然的话,会使树皮受伤,受了伤就会结疤痕。到明年,把地锄熟,在槐苗下面再种上大麻。胁迫槐苗使它向上直长。
到第三年正月,掘出移栽,植株亭亭耸立,挺拔通直,千百株都是这样。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如果不这样,随便取栽来栽,不但长得缓慢,树也弯曲难看。应该在园子里另外划出一块地来种。因为如果园地肥好,〔那么混着别的东西时〕,在槐苗没有移栽之前,园地就被妨碍着没法耕种了。
种柳〔1〕: 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者。余悉掐去。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拦之。若不拦,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
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
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种,则长倍疾。少枝叶青气壮,故长疾也。
杨柳〔2〕: 下田停水之处,不得五谷者,可以种柳。八九月中水尽,燥湿得所时,急耕则楱之。至明年四月,又耕熟,勿令有块,即作垅: 一亩三垅,一垅之中,逆顺各一到,中宽狭,正似葱垅。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着垅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
少枝长疾,三岁成椽。比如余木,虽微脆,亦足堪事。一亩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六万四千八百根。根直八钱,合收钱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百树得柴一载,合柴六百四十八载。载直钱一百文,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都合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
凭柳可以为楯、车辋、杂材及枕〔3〕。
《术》曰:“正月旦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种箕柳法〔4〕: 山涧河旁及下田不得五谷之处,水尽干时,熟耕数遍。至春冻释,于山陂河坎之旁,刈取箕柳,三寸截之,漫散,即劳。劳讫,引水停之。至秋,任为簸箕。五条一钱,一亩岁收万钱。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韧。
《陶朱公术》曰〔5〕:“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注释】
〔1〕柳: 此指垂柳(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即下文所称“弱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柳 ……江东人通名杨柳,北人都不言‘杨’。”说明垂柳北方只称为“柳”,与《要术》相同。直到现在称垂柳为“杨柳”,还是江南某些地方的通名。《要术》采用的是“插干繁殖法”的“低干插干”。由于插干粗,所含养分多,幼树长势旺盛。
〔2〕杨柳: 指蒲柳,即杨柳科杨属的青杨(Populus cathayana)或柳属的水杨(Salix gracilist),不是南方人也叫“杨柳”的垂柳。
〔3〕凭柳: 未详。《农政全书校注》释为较粗大的柳材,凭借以制较大器物,故称“凭柳”。
〔4〕箕柳: 指柳属的杞柳(Salix purpurea),河北、河南等地俗名“簸箕柳”。为丛生落叶灌木,枝条细长柔韧,主要用来编制簸箕、筐篮、笆斗等物。生长迅速,春间生长的枝条,当年能长高到二三米,可以作编制用料。
〔5〕《陶朱公术》: 各家书目不著录,所记似是农家治生之书,当系后人托名范蠡</a>之作。原书已佚。
【译文】
扦插柳枝: 正月、二月中,截取弱柳的枝条,像臂膀粗细的,一尺半长,在截口下端二三寸的地方烧一烧,整枝埋插掩没在土里。经常浇灌足够的水。过后一定同时长出几条新枝条,只留下一条壮茂的。其余的都掐去。在新枝旁边另外插一根直柱作为支撑的“靠山”,〔随着新枝的长高,〕每隔一尺用长绳系在柱上拦定。如果不拦定,必然被风摧伤,不能自立生长。
一年之内,就长到一丈多高。它旁边长出的枝条和叶,随即掐掉,让它挺直上耸生长。主干的高矮,随着人的喜爱留足之后,就得掐去顶梢,这样,它的侧枝便四面散开,弯曲垂下来,婀娜多姿,十分可爱。假如不掐去顶梢,枝干便不会四散开来,或者歪斜,或者弯曲,就是长大也杂乱不好。
六七月里,切取当年春天长出的新枝条来扦插,生长加倍的快。新枝条叶子绿,势头也健壮,所以长得快。
扦插杨柳: 低田渍水的地方,不能种五谷的,可以扦插杨柳。八九月里水干之后,燥湿合适的时候,赶快耕翻,随即用铁齿耙耙过。到明年四月,又把地耕熟,不要让它有土块,随即犁出扦插墒沟: 一亩地犁出三条沟,一沟之中,用犁逆耕一遍,又顺耕一遍,使沟深些阔些,正像种葱的沟那样。从五月初到七月底,每遇到下雨时,就趁雨切取当年春天长出的新枝梢一尺多长的,插植在沟中。相距二尺插一枝。几天就活了。
当年的新枝梢长得快,三年就可以作椽木。跟其余的木材相比,虽然稍微脆些,也还是可以应用的。一亩地有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共有六万四千八百根。一根值八文钱,总共收得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钱。一百棵树可以收得一车柴,三十亩共可收柴六百四十八车。一车柴值一百文钱,共可收得柴钱六万四千八百文。两共合计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一年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每年砍卖三十亩,〔周而复始,〕永远没有穷尽。
凭柳可以作栏杆、车轮外辋、杂用材料,以及枕头等。
《术》说:“正月初一早晨,取杨柳枝条插在门户上,百鬼不敢进到家里来。”
种箕柳的方法: 山涧、河边上,以及低田不能种五谷的地方,到水尽干涸的时候,把地耕几遍使细熟。到春天化冻的时候,在山边河旁的低洼地方,割得箕柳枝条,截成三寸长的短段,撒播在地里,随即耢平。耢后,从水源处引水进来浅渍着。到秋天,长出的柳条就可以编制簸箕。每五条值一文钱,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得一万文钱。山箕柳赤色而脆,河箕柳白色而韧。
《陶朱公术》说:“种得一千株柳树,可以有足够的柴。十年之后,剪伐一株条干,可以得到一车柴;每年剪伐二百株,五年一个循环。”
楸、梓〔1〕
《诗义疏》曰:“梓,楸之疏理色白而生子者为梓。”
《说文》曰:“槚,楸也。”〔2〕
然则楸、梓二木,相类者也。白色有角者名为梓。以楸有角者名为“角楸”,或名“子楸”;黄色无子者为“柳楸”,世人见其木黄,呼为“荆黄楸”也。
【注释】
〔1〕《说文》楸、梓互训,认为是同一种植物,《诗义疏》以楸之有子者为梓,实际也认为二者同物。启愉按: 楸是异花授粉植物,如果单株自花授粉,由于花粉在柱头上不能发芽或发芽后不能受精,往往开花而不结实。但如果两株实生树生长在一起,或者不同无性系的单株生长在一起,经过昆虫传粉,便能结实。古人误认为结实的是梓树,不结实的是楸树,不仅《诗义疏》如此。贾氏指出二者相类,并非一种,是正确的。楸是紫葳科的Catalpa bungei;梓是同属的C.ovata,树皮灰白色。二者都结长荚果。楸树木材细致,耐湿,梓树木材耐朽,都是建造良材。至于所称又有一种黄色无子的“荆黄楸”,则有未详。
〔2〕《说文》文同。《说文》又称:“梓,楸也。”“楸,梓也。”二者互训,指为同一植物。但贾氏指出“二木相类”,并非同一种是正确的。
【译文】
楸、梓
《诗义疏》说:“梓,楸中木材纹理较疏、颜色白而能结果实的,是梓。”
《说文》说:“槚(jiǎ),就是楸。”
虽然这样,实则楸和梓是两种树木,只是相类似而已。木材白色能结荚果的,是梓。楸中有结荚果的,名为“角楸”,也叫“子楸”;有木材黄色不结子的,称为“柳楸”,世人见到它木材黄色,管它叫“荆黄楸”。
亦宜割地一方种之。梓、楸各别,无令和杂。
种梓法: 秋,耕地令熟。秋末初冬,梓角熟时,摘取曝干,打取子。耕地作垅,漫散即再劳之。明年春,生。有草拔令去,勿使荒没。后年正月间, 移之,方两步一树。此树须大,不得穊栽。
楸既无子,可于大树四面掘坑,取栽移之〔1〕,亦方两步一根。两亩一行〔2〕,一行百二十树,五行合六百树。十年后,一树千钱,柴在外。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
《术》曰:“西方种楸九根,延年,百病除。”
《杂五行书》曰:“舍西种梓、楸各五根,令子孙孝顺,口舌消灭也。”
【注释】
〔1〕这就是掘伤侧根促使伤口不定芽发生根蘖苗以供繁殖的方法,《要术》称为“泄根”。除这里楸树外,尚用于柰、林檎和下文白桐等。
〔2〕两亩一行: 两亩合起来栽一行树。1亩的横阔是1步(6尺),根蘖苗的行距是2步,所以是2亩合拢来栽1行。1亩长240步,株距也是2步,所以240÷2=120株。其栽植面积是10亩合并的,所以10÷2=5行,120×5=600株。
【译文】
也应该划出一块地来单独种。梓树、楸树也应该分开来,不要让它们混杂。
种梓树的方法: 秋天,把地耕熟。秋末初冬,梓树荚果成熟时,采摘回来,晒干,打下种子。把地耕出播种沟,撒下种子,随即耢两遍。明年春天,出苗了。有草就拔掉,不要让它遮没幼苗。后年正月间,掘出移栽,株行距都相隔两步栽一株。这种树须要长得大,所以不能栽得密。
楸树既不结种子,可以在大树四周掘坑,〔促使发生根蘖苗,〕取来移栽,也是两步见方栽一株。两亩合起来栽一行树,一行一百二十株,五行总共六百株。十年之后,一株树值钱一千文,〔修剪枝条所得的〕柴薪在外。木材作车架、木板、盘子、盒子,以及乐器,样样都合用。用作棺木的材料,比松柏还好。
《术》说:“房屋西面种楸树九株,可以使人长寿,消除百病。”
《杂五行书》说:“房屋西面种梓树、楸树各五株,可以使子孙孝顺,不会有口舌争吵。”
梧 桐
《尔雅》曰:“荣,桐木。”注云:“即梧桐也。”又曰:“榇,梧。”注云:“今梧桐。”〔1〕
是知荣、桐、榇、梧,皆梧桐也。桐叶〔2〕,花而不实者曰“白桐”。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 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3〕。
【注释】
〔1〕两条引文均见《尔雅·释木》,文同。注都是郭璞注。按: 《说文》:“梧,梧桐木。”“荣,桐木也。”“桐,荣也。”“梧”、“荣”、“桐”三字相连排列,前者为梧桐,后二者“荣”、“桐”互训,都是泡桐,即《要术》所谓“白桐”。郭璞解释《尔雅》两种都是梧桐,段玉裁</a>说“乃不可通”(指“荣”应是白桐)。
〔2〕“桐叶”,意谓其叶似桐,即白桐的叶有些像梧桐叶</a>,省去“似”、“如”类字。
〔3〕青桐: 即梧桐(Firmiana simplex),梧桐科,古又名“榇”。 白桐: 玄参科泡桐属的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单名桐或荣,又名荣桐。雌雄异株,木材轻软,不易传</a>热,声学性好,共鸣性强,是良好的乐器用材。郭璞注《尔雅》认为是梧桐,与榇相同,不对。贾氏说白桐只开花不结果,或是单株或同性植株生长在一起的关系。
【译文】
梧 桐
《尔雅》说:“荣,是桐木。”注解说:“就是梧桐。”又说:“榇(chèn),是梧。”注解说:“就是现在的梧桐。”
由此可见荣、桐、榇、梧,都是梧桐。叶子像梧桐,只开花不结实的,叫作白桐。结实而树皮青色的,叫作梧桐。按: 现在人因为它的树皮青色,管它叫“青桐”。
青桐,九月收子。二三月中,作一步圆畦种之。方、大则难裹,所以须圆、小。治畦下水,一如葵法。五寸下一子,少与熟粪和土覆之。生后数浇令润泽。此木宜湿故也。当岁即高一丈。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置。不然则冻死也。
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后年冬,不复须裹。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子于叶上生〔1〕,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味似菱、芡,多噉亦无妨也。
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亦绕大树掘坑,取栽移之。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于山石之间生者,乐器则鸣〔2〕。
青、白二材,并堪车、板、盘、合、木屧等用。〔3〕
【注释】
〔1〕“叶上生”,各本及元刻《辑要》引、《四时纂要·二月》采《要术》并同;殿本《辑要》作“包上生”。启愉按: 梧桐花后结成蓇葖果,有四至五片果瓣,在没有成熟时即开裂,果瓣成叶片状,种子球形,大如黄豆,着生于果瓣的边缘,每一果瓣二至四五个。由于果瓣像叶片,古人就误认为“子于叶上生”,实际生在叶片状的果瓣上。殿本《辑要》以果瓣为“包片”,当是《四库全书》编者改的,似不必以“今”纠古。
〔2〕乐器则鸣: 指作乐器音响特别好。按: 木材由许多管状细胞和纤维组成,每一个管状细胞就是一个“共鸣笛”,它们具有传音、扩音和共鸣的作用。大概这种生长在山石之间的白桐,它的无数个管状细胞和年轮的密致性与均匀性,使乐器的“基音”与“泛音”得到了最好的共鸣条件,所以音响特别好。但说青桐不好作乐器,则有未详(青桐适宜于作琴瑟、琵琶等)。
〔3〕木屧(xiè): 木鞋。
【译文】
青桐,九月间收子。明年二三月中,作成一步大小的圆形畦种下。畦作得又方又大,〔冬天在幼苗内外用草〕裹护时不方便,所以须要作得又圆又小。作畦、浇水等方法,都和畦种葵菜一样。五寸下一颗种子,用少量的和有熟粪的土盖在上面。出苗后,经常用水浇灌使保持润泽。因为这种树宜于湿润。当年就长到一丈高。到冬天,拿草竖着塞在小树中间,把它填满,外面再用草围护起来,然后用葛绳缠扎十道裹好。不然的话,就会冻死。
明年三月间,移栽到厅堂或书斋前面,华茂洁净,风姿清雅,极为可爱。后年冬天,不再需要用草包裹。树长成之后,每株能落下一石种子。种子生在叶片上,多的一片有五六个,少的也有二三个。炒了吃,味道很美。味道像菱角、芡子,多吃也没有妨害。
白桐不结果实,冬天结着像果实的,那是明年的花蕾。也是绕着大树外围掘坑,〔促使发生根蘖苗,〕取来移栽。树长成之后,可以作乐器。青桐却不好作乐器材料。长在山石之间的白桐,作乐器音响特别好。
青桐、白桐两种木材,都可以作车架、木板、盘子、盒子和木鞋等用途。
柞〔1〕
《尔雅》曰:“栩,杼也。”注云:“柞树。”〔2〕
按: 俗人呼杼为橡子,以橡壳为“杼斗”,以剜剜似斗故也〔3〕。橡子俭岁可食,以为饭;丰年放猪食之,可以致肥也。
【注释】
〔1〕柞(zuò): 这里指山毛榉科的Quercus acutissima,古书上也叫栩、(杼)、栎,习俗也叫麻栎、橡树。
〔2〕引文见《尔雅·释木》,无“也”字。注是郭璞注。
〔3〕“剜剜”,各本及元刻《辑要》引并同,形容橡壳凹陷如斗形;《丛书集成》排印的殿本《辑要》作“成剜”,当系以意率改。按: 刘熙</a>《释名</a>·释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宛丘”出《诗经·陈风·宛丘》,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丘”的原义本来就是中央低四周高,“偃器”就是偃月形(半球形)的容器。《要术》的解释者对“剜剜”二字都有如《丛书集成》本《辑要》的率改和割读,但,刘熙可以拿“宛宛”来形容半球形,为什么贾氏不能用“剜剜”来形容橡斗?
【译文】
柞
《尔雅》说:“栩,就是杼。”注解说:“就是柞树。”
〔思勰〕按: 习俗上将杼叫作橡子,把橡壳叫作“杼斗”,因为橡壳圆洞凹陷的样子像斗。橡子荒年可以吃,可以作饭;丰年放猪到树下去吃,可以长肥。
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劳之。生则薅治,常令净洁。一定不移。十年,中椽,可杂用。一根直十文。二十岁,中屋槫〔1〕,一根直百钱。柴在外。斫去寻生,料理还复。
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十岁之后,无求不给。
【注释】
〔1〕“槫”,字书解释,于此不协。吾点校记:“疑本‘’字,音辟,《说文》:‘壁柱也。’”《四时纂要·二月》采《要术》作“栋”。应是“”字之误。
【译文】
宜于在土山旁边的低地,细熟地耕三遍,把橡子撒播下去,随即耢盖两遍。出苗后,薅去杂草,常常保持洁净。种一次就固定着,不移栽。十年,可以作椽木,也可以供给杂用。一根值十文钱。二十年,可以作〔壁柱〕,一根值一百文钱。柴在外。砍去,根茬上不久又长出新条,料理好可以循环利用。
凡是准备制作家具的,以上各种木材,都应该种植。十年之后,没有什么要求不可以满足。
种竹第五十一
中国所生,不过淡、苦二种;其名目奇异者,列之于后条也。
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1〕。下田得水即死。黄白软土为良。
正月、二月中, 取西南引根并茎〔2〕,芟去叶,于园内东北角种之,令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竹性爱向西南引〔3〕,故于园东北角种之。数岁之后,自当满园〔4〕。谚云:“东家种竹,西家治地。”为滋蔓而来生也。其居东北角者,老竹,种不生,生亦不能滋茂,故须取其西南引少根也〔5〕。稻、麦糠粪之。二糠各自堪粪,不令和杂。不用水浇。浇则淹死。勿令六畜入园。
二月〔6〕,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蒸、煮、炰、酢〔7〕,任人所好。
其欲作器者,经年乃堪杀。未经年者,软未成也。
【注释】
〔1〕《要术》种的是单轴型散生竹。栽在靠近土山的地上,有背风向阳的好处。《要术》地区是散生竹类分布的北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栽培最为有利,因其地日照强,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散生竹类的防寒越冬。
〔2〕根并茎: 竹鞭连同长着的竹竿。“根”指地下茎,即竹鞭的俗称;实际竹竿的竿基上长的和竹鞭节上长的须根,才是真正的根。“茎”指竹子,即竹竿;实际竹子的地下茎是“竹树”的主茎,其竹竿是主茎的分枝。“根并茎”,即挖出带着一定长度的竹鞭的母竹,作为移植母株。其移植季节,在散生竹类的北区,阴历正月、二月是最合宜的时期。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除酷热、严寒月份外,长年可移植。
〔3〕散生竹的竹鞭有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延伸的特性,但也有向没有硬物阻遏的肥沃松软土壤延伸的特性,所以“东家种竹,西家治地”并不是绝对的,因此不能排斥向东南延伸的一、二年生新竹也可以移植。
〔4〕自当满园: 自然会长满一园。按: 散生竹的竹鞭具有在地下横走的特性,竹鞭的节上生芽,有的芽发育成笋,长成竹竿,有的芽抽成新鞭,继续前走,这样,在地下不断地延广和长出新竹,由一个或少数个体可以逐渐发展成为一大片散生竹林,这时就满园了。
〔5〕少根: 少壮阶段的竹鞭。按: 移植新竹关键在竹鞭的生长能力。一、二年生少年竹所连的竹鞭,处于青壮阶段,鞭芽饱满,鞭根健强,容易栽活,也容易长出新竹、新鞭。三、四年以上的是老龄竹,其所连必为老鞭,不易栽活,即使栽活,由于鞭芽无力,鞭根稀疏老化,出笋、行鞭困难,难得成林,所以不宜选为母株移植。这个记述很合理。
〔6〕“二月”,各本同,《辑要》引作“三月”。按: 淡竹出笋比毛竹春笋稍迟,一般在阳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则阴历在三月才有笋,“二”疑应作“三”。
〔7〕炰(fǒu): 油焖。 “酢”即醋字,指笋煮后加醋浸食,下文引《诗义疏》有之。北酸南辣,这里不排斥煮后调醋吃。这和《诗义疏》“米藏”的菹菜不同,“酢”不是“菹”字之误。
【译文】
中国北方生长的竹,只有淡竹和苦竹两种;其余名目新奇特异的,记录在后面〔卷十〕中。
竹宜于栽在高平的地上。靠近土山的地方更为合宜。低地遇上渍水,便会死去。黄白色松软的土最好。
正月、二月里,掘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竹鞭连同长着的竹竿,去掉叶子,栽在竹园的东北角上;栽植坑要有二尺左右深,栽下后上面覆盖五寸厚的土。竹子的本性喜爱向西南方向延伸,所以要栽在园子的东北角上。几年之后,自然会长满一园。俗话说:“东家种竹,西家整地。”这就是说,竹子会渐渐蔓延到西家地里去。旧竹园东北角上的竹子是老龄竹,栽下去不会成活,就是成活了也不能滋长茂盛,所以必须选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少年竹作为母竹。用稻糠或麦糠作肥料。两种糠可以各别单独施用,不要混合。不要浇水。浇了便会淹死。不要让六畜进入园里。
二月(?),有淡竹笋吃;四月、五月,有苦竹笋吃。蒸的,煮的,油焖的,醋调的,随各人的爱好。
要作器具时,必须经过一年之后,才能砍来用。没有经过一年之后的,竹竿软弱,还没有长成。
笋
《尔雅》曰:“笋,竹萌也。”〔1〕
《说文》曰:“筍,竹胎也。”〔2〕
孙炎曰:“初生竹谓之笋。”
《诗义疏》云〔3〕:“笋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生,尽九月,成都有之。篃〔4〕,冬夏生。始数寸,可煮,以苦酒浸之,可就酒及食。又可米藏及干〔5〕,以待冬月也。”
【注释】
〔1〕见《尔雅·释草》,无“也”字。下文“孙炎曰”,系注《尔雅》文,应列在《尔雅》文后,这里是倒错。
〔2〕《说文》是:“筍,竹胎也。从竹,旬声。”《要术》原引作“笋”,是后人传抄搞乱,今改复。他处均依今写作“笋”。
〔3〕《诗经·大雅·韩奕</a>》“维笋及蒲”,孔颖达疏引陆机《疏》文与今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a>》相同,但与《要术》引《诗义疏》大异。
〔4〕篃(méi):篃竹。《御览》卷九六三“篃竹”引《竹谱</a>》:“篃竹,江汉间谓之箭竿,一尺数节,叶大如扇,可以为篷。”这是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Indocmus)的竹。现在有的书以其中箬竹(I. tessetus)为篃竹,竿细而矮,几乎实心,节间仅5厘米,1尺有几节,叶片很大,可作防雨等用具,也可包粽子。
〔5〕“米藏”,各本同,惟《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为“采藏”,今人校注本从之,其实“米”不是错字。按: 下文引《食经》有米粥腌笋法,卷九《作菹藏生菜法》多用米饭或粥清腌藏瓜菜,“米藏”正是此类,是利用淀粉糖化产生乳酸防腐作用并发出酸香气的菹藏法,即今酸泡笋。
【译文】
笋
《尔雅》说:“笋,是竹的芽。”
《说文》说:“筍,是竹的胚胎。”
孙炎〔注解《尔雅》〕说:“刚生的竹叫作笋。”
《诗义疏》说:“笋都是四月出生。只有巴竹笋,八月出生,一直到九月底还长出,这笋成都就有。篃竹,冬天夏天都出笋。刚长出几寸长时,可以采来煮过,用醋浸着,可以下酒下饭。也可以加米饭腌作酸泡笋,以及晒作笋干,准备冬天食用。”
《永嘉记》曰:“含竹笋〔1〕,六月生,迄九月,味与箭竹笋相似〔2〕。凡诸竹笋,十一月掘土取皆得,长七八寸。长泽民家,尽养黄苦竹〔3〕。永宁南汉〔4〕,更年上笋—大者一围五六寸〔5〕:明年应上今年十一月笋,土中已生,但未出,须掘土取;可至明年正月出土讫〔6〕。五月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含笋迄七月、八月。九月已有箭竹笋,迄后年四月。竟年常有笋不绝也。”
《竹谱》曰〔7〕:“棘竹笋〔8〕,味淡,落人鬓发。、二笋〔9〕,无味,鸡颈竹笋〔10〕,肥美。篃竹笋,冬生者也。”
《食经》曰:“淡竹笋法: 取笋肉五六寸者,按盐中一宿,出,拭盐令尽。煮糜一斗,分五升与一升盐相和。糜热,须令冷,内竹笋咸糜中一日。拭之,内淡糜中,五日可食也。”
【注释】
〔1〕含(duò)竹: 也写作“”,据吴末晋初的沈莹《临海异物志》和元代李衎</a>《竹谱详录》卷六“竹”所记,竹竿大如足趾,坚厚直长,竿内白膜上面长着茸毛,浙东沿海山中很多。但未详是何种竹。
〔2〕箭竹: 竹亚科的Sinarundinaria nitida。竿细劲,可作伞柄、箭竿等。笋供食用。
〔3〕黄苦竹: 苦竹属(Pleiostus)的一种,竿皮黄色。苦竹笋,有的不堪食用;有的煮过减煞苦味,可以吃,就是《要术》四五月吃的。
〔4〕永宁: 县名,汉置,晋因之,治所在今浙江温州。长泽县,隋置,在今陕西;南汉县,刘宋置,在今成都北。《永嘉记》作者郑缉之是刘宋时人,如以二地名为县,时代地区均大相乖违,殊谬。又据《晋书·地理志下》,永嘉郡统辖永宁(郡治所在)、安固、松阳、横阳,仅四县,根本没有长泽县、南汉县。所以这里的长泽、南汉都是永宁县属下的乡里名,不得率尔以县当之。
〔5〕一围五六寸: 周围有一尺五六寸粗。按: 这是《永嘉记》的习用语,卷四《插梨》引此书就有“子大一围五寸”。“一围”约合一尺,参见《插梨》注释。所记是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其笋粗大达一尺五六寸是习见的。
〔6〕全年出笋,“正月”明显是“五月”形似之误。如果“讫”连下句读作“讫五月”,则“五月”二字应重复,不然,下文读成“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则与含笋“六月生”违戾,而且作“到”解释的“讫”,下文二见均作“迄”。
〔7〕《竹谱》: 《旧唐书</a>·经籍志下》农家类著录“《竹谱》一卷,戴凯之</a>撰”。今传本《竹谱》一卷,题“晋戴凯之撰”。按: 戴凯之,字庆豫,武昌(今属湖北)人,曾任南康(治所在今江西赣州)相,余无所知。惟书中引有徐广《杂记》,徐广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则戴应是刘宋时人,并非晋人。此处所引《竹谱》,与今本戴凯之《竹谱》内容相合,当出戴《谱》,是节引。
〔8〕棘竹: 竹亚科箣(cè)竹属(Bambusa)的竹,参看卷一〇“竹(五一)”注释。
〔9〕“、”,疑误。按: 戴凯之《竹谱》有、二竹,称:“、二种,至似苦竹 ……笋亦无味,江汉间谓之苦。见沈《志》。音聊,音礼。”沈《志》是吴末晋初沈莹的《临海异物志》,书已佚。“”,字书无此字,“、”很可能是“(lǐ)、(liáo)”残烂后搞错的。
〔10〕“鸡颈”,戴凯之《竹谱》作“鸡胫”,说其竹“纤细,大者不过如指”,但大如指而“肥美”,疑应作“颈”。鸡颈竹笋,泛指笋味鲜美的小竹笋。
【译文】
《永嘉记》说:“含竹笋,六月出生,一直到九月还有,味道跟箭竹笋相似。各种竹笋,十一月掘土下去都会找到,笋有八九寸长。长泽的老百姓家,养的尽是黄苦竹。永宁的南汉地方,全年都出笋—大的周围有一尺五六寸粗。全年出笋是: 明年该出今年十一月土中的笋,已经在土中长着了,不过还没有出土,须要掘开土取得;这笋可以到明年〔五月〕才出土完。五月刚过,六月便有含笋相接。含笋一直出到七月、八月。一到九月,已经有箭竹笋接着,箭竹笋一直接到次年四月。所以一年到头都有笋吃,中间没有间断。”
《竹谱》说:“棘竹笋,味淡薄,吃了使人鬓发脱落。〔、〕两种笋,没有味。鸡颈竹笋,肉厚鲜美。篃竹笋,冬天出生。”
《食经》说:“淡竹笋的腌泡方法: 取五六寸长的笋肉,按在盐里面过一夜,拿出来,把盐揩干净。煮一斗稀粥,分出五升来,加入一升盐。等到热粥冷了,把笋放进咸粥里面泡一天。再拿出来,揩干净,然后放进淡粥里面,泡上五天,便可以吃了。”
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2〕
燕支、香泽、面脂、手药、紫粉、白粉附
花地欲得良熟。二月末三月初种也。
种法: 欲雨后速下;或漫散种,或耧下,一如种麻法。亦有锄掊而掩种者,子科大而易料理〔2〕。
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不摘则干。摘必须尽〔3〕。留余即合。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五月子熟,拔,曝令干,打取之。子亦不用郁浥。
五月种晚花。春初即留子,入五月便种,若待新花熟后取子,则太晚也。七月中摘,深色鲜明〔4〕,耐久不黦〔5〕,胜春种者。
负郭良田种一顷者,岁收绢三百匹。一顷收子二百斛,与麻子同价,既任车脂,亦堪为烛〔6〕,即是直头成米。二百石米,已当谷田;三百匹绢,超然在外。
一顷花,日须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十百为群,自来分摘;正须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单夫只妇,亦得多种。
【注释】
〔1〕卷首总目作“及栀子”,这里无“及”字,均仍其旧。问题是篇中根本没有提到“栀子”,和《漆》的没有提到种漆同样有矛盾。可能有脱漏,或者想写而没有写上。《农政全书》卷三八引《要术》有种栀子法,其实引自《辑要》“新添”的内容,《农政》误题。红蓝花: 即菊科的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其花红色,叶片像蓼蓝,所以又名“红蓝花”。古时常利用花中所含红色素作化妆品,如胭脂等类。现在主要作药用,是比较贵重的药材。《要术》时代还没有作药用。北方春播红花,阴历二月末三月初是播种适期。阴历五月成熟。五月可种夏播秋收的晚季花。栀子,茜草科的Gardenia jasminoides,果实可作黄色染料,所以与红花同列,可惜篇中无一字提及栀子。
〔2〕“子科大”,各本相同,《辑要》引也一样。但“子”上应脱“省”字,是说点播的省子而科丛大。《四时纂要·五月》引《要术》正作“省子而科,又易断治”。按: 红花种子比较细小,春播必须趁雨播种,防止春旱不易出苗。头状花序顶生,采摘时用三个指头抽出其筒状花冠,这是人们需要的部分。抽摘时必须细心,由于花冠的下部被抽断了,必须注意不可伤及基部的子房,因为还要留着结子。刨穴点播的植株较稀,科丛较大,抽摘时比较便利,比撒播的、条播的都强些。
〔3〕红花花瓣由黄变红时必须及时采摘,一般在24—36小时内采的,花色最为鲜美,过后就变暗红色而凋萎。要是在今天早晨看到花蕾内露出一些黄色小花瓣时,明天早晨就该采摘。采摘时间必须在清晨露水未干以前,因为红花叶子的叶缘和花序总苞上都长着很多的尖刺,早晨刺软不扎手,等到太阳一高露水干了以后,刺变硬,不但刺手,操作不便,毛手毛脚还会抽伤子房,并且晚了花冠变得萎软,手抓上容易结块,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再迟,就凋谢没法采,采来也没有用了。所以当天必须全部采光,不能留着白白损失。
〔4〕红花花冠橘红色,“深”谓红色较鲜明,孟方平同志说“深”是“染”字之误,不必作此解。
〔5〕黦(yuè): 黄黑色。
〔6〕红花子含油量达20%—30%,这里就是利用其子作成火炬式的“烛”。
【译文】
种红花的地要求肥沃,整治得细熟。二月末三月初下种。
种法: 要在雨停后赶快播种;或者〔等到土表发白时〕撒播,或者用耧条播,像种大麻一样。也有用锄头刨穴点播,然后覆土的,这样,种子〔省〕而科丛大,又容易料理。
花开后,要每天趁天凉时采摘。不摘就干萎了。采摘必须要全部摘完。留下的不要多久便会凋萎。
五月种子成熟,拔下,晒干,打下种子〔,贮藏好〕。种子也不能郁坏。
五月种晚红花。春天种时就预先留下一部分种子,到五月便种,如果等到春播的种子生长成熟后再拿新种子来种,就太迟了。七月中摘这批花,红色鲜明,耐久不会变晦暗色,比春天种的要强。
在城市近郊的好地上,种上一顷红花,一年可以卖去,收到三百匹绢。一顷地可以收得二百斛种子,种子和大麻子价格相同,既可以〔榨油〕用来作车毂的润滑油,也可以作烛。种子的价格用米价抵值,就抵得上二百石米。二百石米,已经抵得上一顷谷田的收入;还有三百匹绢是超出在外的。
一顷地的花,每天须要百把个人采摘,单靠自己一家人的人手,十分工作量完成不了一分。怎么办,这只要驾着车子到地头上,每天早晨,便会有男女小孩,十几个一群,几十百把个一群,前来帮助摘花。酬劳只要公平地把花量出来,两家对半平分就行了。所以,就是单身的男子妇女,也可以多种。
杀花法〔1〕: 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着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作燕脂法: 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2〕,无者,即草灰亦得。以汤淋取清汁,初汁纯厚太酽,即杀花〔3〕,不中用,唯可洗衣;取第三度淋者,以用揉花,和,使好色也。揉花。十许遍,势尽乃止。布袋绞取淳汁,着瓷碗中。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着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瀋〔4〕,以和花汁。若无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用。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着帛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
合香泽法: 好清酒以浸香: 夏用冷酒,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5〕。藿香,苜蓿,泽兰香〔6〕,凡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7〕。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泽欲熟时,下少许青蒿以发色。以绵幕铛觜、瓶口,泻着瓶中。
合面脂法: 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方。煎法一同合泽,亦着青蒿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8〕。
其冒霜雪远行者,常啮蒜令破,以揩唇,既不劈裂,又令辟恶。小儿面患皴者〔9〕,夜烧梨令熟,以糠汤洗面讫,以暖梨汁涂之,令不皴。赤蓬染布〔10〕,嚼以涂面,亦不皴也。
合手药法: 取猪 一具〔11〕,摘去其脂。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人二七枚,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12〕,打碎。着汁中,仍浸置勿出—瓷瓶贮之。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注释】
〔1〕红花除含有红花红色素外,并含有红花黄色素,黄色素大大多于红色素。明末宋应星</a>《天工开物</a>》卷三:“红花 ……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所以必须褪去黄色素,然后才能作为红色染料。《要术》的褪黄法是第一道用清水淘洗,绞去一部分黄色素,第二道进一步用酸浆水淘洗,利用有机酸使黄色素分解出而绞去之。但这样使人产生疑窦,是不是红色素也会被褪去;但是不会的,参看注释〔3〕。杀,读作shài。
〔2〕落藜: 藜科地肤(Kochia scoparia)的别名,也叫“落帚”、“扫帚菜”,其茎枝可作扫帚。 藜藋(diào): 即藜科的藜(Chenopodium album),藜有所谓“灰藋”、“蔏藋”、“蒴藋”等的别名。
〔3〕杀花: 褪下花的红色。“杀”是褪掉、除去之意;红花黄色素褪去不要,这里是褪下红色素,却是要的。“花”指已经褪去黄色素的干后散收着的花,再拿来褪取红色作胭脂用,非指新摘的红花再来“杀”去黄色。启愉按: 鲜红花用水和酸浆淘洗褪去黄色素,是不是红色素也会同时被褪去?这个疑问,恐怕读者们都会有的。通过本条胭脂法的记载,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请放心,不会的。物质由于其内部理化结构、性质等的不同,对某种溶液的反应也不同。黄色素溶解于酸溶液,可以被它溶解而除去;红色素不溶解于酸溶液,所以不会被溶解去,而溶解于碱溶液,所以能通过碱性溶液分解取得。我们知道,草木灰中含有较高的钾,呈碱性,贾氏正是从经验上利用这一特性溶取红色素的。这是我个人的推理解释,没有经过化学实验,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是重要的。
〔4〕瀋(shěn): 汁液。
〔5〕鸡舌香: 桃金娘科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作香料或入药,其近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又名“母丁香”;其花蕾别名“丁香”。原注“故为‘丁子香’也”中的“为”字,各本同,通“谓”,但在《要术》中无第二例,仍疑原作“谓”,后人同音写错作“为”。
〔6〕藿香: 唇形科的藿香(Agastache rugosus),多年生芳香草本。 苜蓿: 即所谓“苜蓿香”,古时多用以配制香料,如唐王焘</a>《外台秘要</a>》卷三二及《千金翼方</a>》等都有记载,非指豆科的苜蓿,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泽兰: 菊科的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多年生草本,茎、叶含芳香油。
〔7〕植物性芳香油溶解于乙醇,不溶解于水。此法用乙醇稀溶液(清酒)浸出植物性芳香油溶液,然后过渡到非干性油脂中,再蒸发去水分,制成润发香油(“香泽”)。其中用淬火的方法测试水分是否干尽,很是细致合理。同样的方法用于固态的动物性油脂,则成润面香脂(“面脂”)。
〔8〕“青油”,各本同。今俗名桕子油为“青油”,在《要术》不可能有,而且是干性油,不能用于唇脂。金抄“青”字空白一格,则究竟是否“青油”,尚未可必,但无从推测是什么油。
〔9〕皴(cūn): 皮肤因风吹或受冻而干裂。
〔10〕“赤蓬”,两宋本等如文,湖湘本等作“赤连”,都不可解。所谓“染布”,指将这种植物的润滑性液汁浸染在布上,准备随时嚼汁涂面防皴。《四时纂要·五月》“燕脂法”是将红花先染在布上,要用时再用灰汁褪出布上的红汁来作胭脂。这和“赤蓬染布,嚼以涂面”的方法相类似,但“赤蓬”未详是何种植物,也许有错字。
〔11〕猪(yí): 《本草纲目</a>》卷五〇“豕”:“……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并载有用猪浸酒防皴方。此字新旧《辞源》、《辞海》均未收,但均收有“胰子”条目,说是旧时妇女用猪胰浸酒涂手面可以防皴,因相承称肥皂为“胰子”。这是承宋代字书《类篇</a>》“,亦作胰”之误。启愉按: 猪胰位于胃下,贴在腹后壁上,呈带状,红紫色,俗名“尺”;位于两肾中间,呈椭圆状,黄白色,多润滑液汁: 二者绝非一物。猪浸酒防皴,农村妇女类能道之,有的地方讹称“猪衣”;用猪胰防皴,则有未详。
〔12〕甘松香: 败酱科的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多年生矮小草本,根茎有浓烈香气,可制香料,并供药用。
【译文】
褪去红花黄汁的方法: 花摘回来随即用碓捣得烂熟,加水淘洗,用布袋盛着,绞去黄色的汁;再捣,用发酸澄清的粟饭浆水淘洗,又用布袋绞去黄汁,这时可以把绞干的红花收起来准备染红色,不要丢掉。绞干后,把花放入瓮器中,用布盖在瓮口上。到当夜鸡叫时,拿出来再捣匀,摊在席子上,晒干。〔就这样把散花收起来,〕比捏成饼要好。捏成饼的,里面干不透,花便窝坏了。
作胭脂的方法: 预先把落藜、藜藋和蒿草烧成灰,如果没有,就用普通的草灰也可以。用热水冲淋,取得比较清淡的灰汁,第一道淋出的汁,太纯酽,拿来褪下花〔的红色〕,不合用,只能用它洗衣服;要再淋一道,拿第三道淋出的汁,用来揉花,碱性平和,可以使颜色鲜明。拿来揉花。要揉十来遍,使红色完全褪出为止。再用布袋绞取揉出的纯红汁,盛在瓷碗中。又取两三个酸石榴,擘破取出子来,捣破,加少量很酸的粟饭浆水调和,用布包裹着绞出酸汁,和到红花汁里。如果没有石榴,用好醋和进酸饭浆里,也可以用。要是连醋也没有,拿极酸的澄清的饭浆水,也可以单独使用。再拿酸枣大的白米粉一颗,放进红花汁里,白粉多了,颜色就不够红。用没有油腻的干净竹筷子,长时间地用力搅拌。然后用东西盖在碗口上,到夜里,倒掉上面的清汁,到纯厚的地方停止,把它倒进一个用熟绢缝制的尖角形的袋子里,离空挂着。明天,半干半湿时,拿出来捻成小瓣儿,像半颗大麻子的大小,让它阴干,就成功了。
配制润发油的方法: 先用纯净的清酒浸渍香料: 夏天用冷酒,春天秋天用温酒,冬天要更热些。用鸡舌香、习俗上因为它的形状像小钉子,所以称为“丁子香”。藿香、苜蓿、泽兰香,共四种,用新丝绵包着,浸在酒里。夏天浸一夜,春天秋天两夜,冬天三夜。拿芝麻油两份,猪脂一份,放入小铜锅里,和入浸香的酒,一起煎沸几次之后,便用文火缓缓地煎,然后加入浸过的香再煎。文火一直煎到傍晚,水分煎干了,不再沸了,便煎成熟了。拿个火头淬到香油里,如果发出响声,表示水还没有干尽;如果有烟冒出,听不到声音,便是水干尽了。香油将要成熟的时候,加入少量的青蒿,使它增添色泽。最后,用丝绵同时蒙住小铜锅的嘴和准备装的瓶口,〔作两重过滤,〕倒进瓶子中保存。
配制润面香脂的方法: 用牛骨髓。牛骨髓不够,可以和些牛脂进去。如果连牛髓也没有,单用牛脂也可以。用温温的酒浸泡丁香和藿香两种香。浸法同浸润发油的方法一样。煎法也一如煎润发油的方法,也加入青蒿使增加色泽。拿丝绵过滤到瓷杯或者漆杯中,让它冻凝。假如要作涂嘴唇用的唇脂,可以和进一些熟朱砂,外面用青油涂裹。
冒着霜雪远行的人,常常把大蒜咬破,揩在嘴唇上,既可以防止嘴唇裂开,又可以辟除邪恶。小儿脸上皮肤皴裂的,夜间把梨子煮熟,先用米糠烧的热水洗过脸,再用暖梨汁涂在脸上,可以不皴裂。或者用赤蓬染的布,嚼出汁来,涂在脸上,也不会皴裂。
配制“手药”的方法: 取猪一个,摘去附着的脂肪。连同青蒿叶放入好酒里面尽情地揉挼,使汁极其滑腻。用十四颗白桃仁,剥去黄色的种皮,研碎,用酒浸过,取它的液汁用。拿丝绵包裹丁香、藿香、甘松香和十颗橘核,要打碎。一起放入汁中,就这样浸着搁着,不要拿出来—用瓷瓶贮藏着。夜间,用煮细糠的热水,把脸洗干净,揩干,将这药涂在脸上手上,能使手面柔软滑润,冬天不会皴裂。
作紫粉法: 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着胡粉,不着人面。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1〕,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作米粉法: 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使甚细〔2〕,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作者,不得好也。于木槽中下水,脚踏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中多着冷水以浸米,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须易水,臭烂乃佳。日若浅者,粉不滑美。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酒耙搅,淘去醋气—多与遍数,气尽乃止。
稍稍出着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着别瓮中。粗沉者更研,水沃,接取如初。研尽,以耙子就瓮中良久痛抨,然后澄之。接去清水,贮出淳汁,着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尘污。良久,清澄,以杓徐徐接去清,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着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灰不复湿乃止。
然后削去四畔粗白无光润者,别收之,以供粗用。粗粉,米皮所成,故无光润。其中心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光润者,名曰“粉英”。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干。足将住反手痛挼勿住〔3〕。痛挼则滑美,不挼则涩恶。拟人客作饼,及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
作香粉法: 唯多着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馥。亦有捣香末绢筛和粉者,亦有水浸香以香汁溲粉者,皆损色,又费香,不如全着合中也。
【注释】
〔1〕落葵: 落葵科的落葵(Base rubra),又名胭脂菜。其子实为浆果,含有紫色素,可作敷面粉和唇脂。
〔2〕(fèi): 舂。
〔3〕足: 这里作“满足”“足够”解。
【译文】
作紫粉的方法: 用极精白的“英粉”三份,铅粉一份,不加铅粉,不容易敷着在脸上。混合调匀。把落葵的子实蒸熟,用生布绞出紫色液汁,和进粉里,在太阳底下晒干〔,就作成了〕。如果颜色嫌淡,再蒸些子实,取得液汁,重新照样调浓些。
作精白米粉的方法: 粱米第一好,粟米第二。必须用纯净的一种米,不要让它有混杂。舂到很白。把碎米拣掉。每一种米,各自纯净地作,不要混进别种的米。混进别种的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都作不好。把米搁在木槽里,加水,用脚踏十来遍,淘净;〔换水再淘,〕到水清为止。在大瓮中多放冷水,把米浸着,春天秋天浸一个月,夏天浸二十天,冬天浸六十天,天数多些为好。不需要换水,米烂发臭了才好。如果日子不长,粉就不会细滑。日子浸满之后,〔倒掉臭水,〕再汲新水灌进瓮里,用酒耙搅捣荡洗,淘去酸气—换水多淘几遍,到没有气味才停手。
少量地倒点出来在砂盆里,尽量地研细,再加进水,搅动调匀。舀出白米汁灌入绢袋子中,过滤到另外的瓮里。〔再倒点出来再研,再过滤。〕沉在原来的瓮底〔和绢袋底〕的粗粒,再研细,再加水,再搅匀,再照样舀出来过滤过。统统研尽过滤之后,用耙子就瓮中的粉汁长时间尽情地抨击,然后让它澄清。澄清后,舀去上面的清水,将纯浓汁倒在一个大盆里,拿一根木杖在汁中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要左右换方向—三百多圈,然后搁着〔让它沉淀〕,盖好瓮口,别让灰尘给染污了。过了很久,澄清了,用杓子小心缓缓地舀掉上面的清水。随即拿三重布贴在湿粉上,布上盖一层粟糠,糠上再盖灰;灰吸收水分湿了,再换上干灰,到灰不再湿为止。
最后,将大盆中这块粉的四边上虽白而粗没有光泽的粉,割下来,另外作为粗粉用。粗粉是米皮所成,所以没有光泽。粉块中心,圆圆的一块像钵形的,很像熟鸭蛋白的光泽的,叫作“英粉”。英粉是米心所成,所以有光泽。在没有风没有尘土,又有好太阳的日子,拿下来放在床箔上,用刀子将英粉削成梳掌形的片子,在太阳底下晒,直到晒干。干后,由多人多双手不停地尽量揉挼。尽情揉挼,粉就细腻滑美,不这样,就粗糙不好吃。这英粉可以准备作饼款待客人,也可以作香粉妆饰身体。
作香粉的方法: 最好的办法是多搁些整颗的丁香在粉盒子里,自然芬芳馥郁。有人把丁香捣成末,用绢筛筛过和到粉里,也有人用水浸丁香,拿香汁调和粉的,都会使粉失去白色,而且又费香,不如整颗放在盒子里好。
种蓝第五十三
《尔雅》曰:“葴,马蓝。”注曰:“今大叶冬蓝也。”〔1〕
《广志》曰:“有木蓝〔2〕。”
今世有茇赭蓝也〔3〕。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文同。注文与郭璞注同。马蓝,爵床科的马蓝(Strobnthes cusia),多年生灌木状草本,产于我国西南部、东南部。叶可制蓝靛。其根供药用,现在中药上用为“板蓝根”的一种。郭璞注《尔雅》所称“大叶冬蓝”,即指此种。
〔2〕木蓝: 豆科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常绿灌木,叶似槐叶,亦称“槐蓝”。产于广东、福建等省。叶可制蓝靛。但崔寔地区不能种木蓝,木蓝是“大蓝”之误。
〔3〕“茇赭蓝”可能是蓝的一个品种。按《要术》种的蓝是蓼科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也单称“蓝”。一年生草本,我国原产,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译文】
《尔雅》说:“葴(zhēn),是马蓝。”注解说:“就是现在的大叶冬蓝。”
《广志》说:“有木蓝。”
现在有茇赭蓝。
蓝地欲得良。三遍细耕。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种之。治畦下水,一同葵法。蓝三叶浇之。晨夜再浇之。薅治令净。
五月中新雨后,即接湿耧耩,拔栽之。《夏小正</a>》曰:“五月启灌蓝蓼 〔1〕。”三茎作一科,相去八寸。栽时宜并功急手,无令地燥也。白背即急锄。栽时既湿,白背不急锄则坚确也〔2〕。五遍为良。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 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3〕,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别蓝〔4〕。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5〕,八月用染也。”
【注释】
〔1〕“启灌”,两宋本作“浴灌”,他本作“洛灌”或“洛雚”,均误。自北宋本到现在的中日整理本,均承误未改。启愉按: 《夏小正》原文是:“五月 ……启灌蓝蓼。”《夏小正》是西汉戴德</a>所传,他的解释是:“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者,丛生者也。”清顾凤藻《夏小正经传集解》卷二:“陶,除也。 ……熊安生曰:‘开辟此丛生之蓝蓼,分移使之稀散。’”说明“灌”是“灌丛”的意思,指稠密丛生的苗;“启”是“别”,就是分开,也就是移栽,下文引崔寔有“五月可别蓝”可证。《要术》正是说五月移栽蓝苗,故引《夏小正》文为证。“浴灌”,只能解释为淹灌,既与正文毫不相干,尤非蓝苗所宜。
〔2〕“确”同“塙”,指土坚硬结块。《要术》虽有“坚垎”字,但这未必是“垎”字之误。
〔3〕荄(gāi): 草根。
〔4〕“别蓝”,各本均作“刈蓝”,但“榆荚落时”才种蓝,五月怎可收割,这也是从北宋本以来到今人整理本一直错着的字。启愉按: 《玉烛宝典</a>·五月》引《四民月令》是:“是月也,可别稻及蓝。”《要术·水稻》引崔寔也明确记载:“五月,可别稻及蓝。”“刈”明显是“别”字之误,据改。
〔5〕“木蓝”,各本相同,这也是从北宋本以来一直到今天的整理本长期错着的字。启愉按: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豆科,常绿灌木,叶似槐叶,又名槐蓝。产于广东、福建等省,《唐本草》、《本草图经</a>》都说出岭南,《四民月令》地区不可能种木蓝。爵床科的马蓝(Strobnthes cusia),郭璞注《尔雅》称“大叶冬蓝”,《本草衍义</a>》、《救荒本草</a>》称为“大叶蓝”或“大蓝”,这正是这里崔寔说的“冬蓝”,别名“大蓝”,则“木蓝”是“大蓝”之误。元刻《辑要》引《要术》转引崔寔正作:“冬蓝,大蓝也。”是唯一正确的字(殿本《辑要》仍误作“木蓝”)。
【译文】
种蓝的地要肥好。精细地耕三遍。三月中浸种子催芽,作畦种下。治畦浇水,一切同种葵菜的方法一样。蓝苗长出三片叶子,就浇水。要早晨、夜晚浇两次。把杂草薅除干净。
五月里下过雨后,就趁湿用耧耩出栽植沟,畦里拔出蓝苗来移栽。《夏小正》说:“五月〔移栽〕丛生的蓝和蓼。”三株栽一窝,每窝相距八寸。栽时应该两工并一工地快栽,不要让地干燥掉。地面发白就赶紧快锄。栽时地是湿的,白背时如果不快锄,地会变干硬。锄五遍才好。
七月中,掘一个沤蓝的坑,大小能容纳一百来把蓝把的。将麦秆和泥捣熟,用来涂抹在坑底和四壁,都要五寸厚,再用草苫遮蔽四壁。把蓝割来,叶朝下倒竖在坑中,灌水,用木棍和石头镇压在蓝把上面,让它没水。天热沤一夜,天凉沤两夜,捞掉沤过的茎叶,把蓝汁舀到大瓮里。比例是十石的大瓮,加入一斗五升的石灰,急速用耙子剧烈抨击,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停手。让它澄清,倒去上面的清水;另外掘一个小坑,把蓝汁的沉淀倒在坑中。等到这沉淀干到像厚粥那样时,再舀回到瓮中,蓝靛便作成了。
种十亩的蓝,抵得上种一百亩的谷田。能够自己染青的,利益还要加倍。
崔寔说:“榆荚落下时,可以种蓝。五月,可以〔移栽〕蓝。六月,可以种冬蓝。”“冬蓝,就是〔大〕蓝,八月里用来染色。”
种紫草第五十四
《尔雅》曰〔1〕:“藐,茈草也〔2〕。”“一名紫草〔3〕。”
《广志》曰:“陇西紫草〔4〕,染紫之上者。”
《本草经》曰:“一名紫丹。”〔5〕
《博物志</a>》曰:“平氏山之阳,紫草特好也。”〔6〕
【注释】
〔1〕见《尔雅·释草》,无“也”字。“一名紫草”是注文。今本郭璞注是:“可以染紫。一名茈,《广雅</a>》云。”《广雅·释草》文作:“茈,茈草也。”
〔2〕茈(zǐ)草: 茈,同“紫”。茈草即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rhizon),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颇粗壮,长约7—15厘米,粗可达1.5厘米,含有紫草红色素,可作紫色染料,也供药用,质脆,易折断。果实为粒状小坚果。
〔3〕紫(lì)草: 就是紫草,见《广雅·释草》。但唐玄应《一切经音义</a>》卷一九释为“蒨草”。按: 蒨草即茜草科的茜草(Rubia cordifolia),根含茜素,可染绛色,即大红色,而紫草是染紫色的,二者有不同。
〔4〕陇西: 郡名,有今甘肃陇西等地。
〔5〕《神农</a>本草经</a>》“紫草”条载:“一名紫丹,一名紫芺(ǎo)。”
〔6〕今本《博物志》不载此条。《神农本草经》“紫草”下陶弘景</a>注引《博物志》及《御览》卷九九六“紫草”引《博物志》均作:“平氏阳山,紫草特好。”平氏,县名,在今河南桐柏。
【译文】
《尔雅》说:“藐(miǎo),是茈草。”〔注解说:〕“又名紫草。”
《广志》说:“陇西的紫草,染紫色是最好的。”
《本草经》说:“紫草,一名紫丹。”
《博物志》说:“平氏山的南面,紫草特别好。”
宜黄白软良之地,青沙地亦善;开荒黍穄下大佳。性不耐水,必须高田。
秋耕地,至春又转耕之。三月种之: 耧耩地,逐垅手下子,良田一亩用子二升半,薄田用子三升。下讫劳之。锄如谷法,唯净为佳;其垅底草则拔之。垅底用锄,则伤紫草。
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芳蒲反燥载聚,打取子。湿载,子则郁浥。
即深细耕。不细不深,则失草矣。寻垅以杷耙取,整理: 收草宜并手力,速竟为良,遭雨则损草也。一扼随以茅结之,擘葛弥善。四扼为一头,当日则斩齐,颠倒十重许为长行,置坚平之地,以板石镇之令扁。湿镇直而长,燥镇则碎折,不镇卖难售也。
两三宿,竖头着日中曝之,令浥浥然。不晒则郁黑,太燥则碎折。五十头作一洪〔1〕,洪,十字,大头向外,以葛缠络。着敞屋下阴凉处棚栈上。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其利胜蓝。
若欲久停者,入五月,内着屋中,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过立秋,然后开出,草色不异。若经夏在棚栈上,草便变黑,不复任用。
【注释】
〔1〕洪: 作为一大捆的特用俗语。四把作一头,五十头捆成一洪。捆法是大头向外,小头向内,一头一头十字交叉地排叠起来,再用葛缠扎牢固。
【译文】
紫草宜于种在黄白色松和的好地上,种在青色砂壤土上也好;而新开荒种过一熟黍穄的地,接种紫草最好。性质不耐水,必须种在高地上。
秋天把地耕翻,到春天再耕一遍。三月播种: 用耧耩出播种沟,随着沟撒下种子,好地一亩用二升半种子,薄地一亩用三升。种好后,耢平。锄草如同锄谷的方法,越干净越好;沟底的杂草,用手拔掉。沟底如果用锄,会伤紫草根。
九月里种子成熟时,割下来摊着。等稃壳干燥了,再聚拢来,打下种子收好。湿时积聚,种子会窝坏。
〔植株割下后,〕随即又深又细地把地耕翻。不耕深耕细,紫草〔根不能全都翻出来〕,收获就受到损失了。一行一行地用手用铁齿耙把根耙拢来,加以整理: 收根要多人齐力尽快收完为好,遇上下雨,根就受损失了。收得一把,随即用茅草扎好,擘葛来扎更好。四把扎成一头,当天就要整理完毕。一头一头头尾颠倒着叠上十来层,不断地向外延长,叠成一长条;要叠在坚实平正的地面上,然后拿石板压在上面,让它压扁。湿时镇压,草根又直又长;燥了再压,根就会折断破碎;没有压过的,卖时不受欢迎。
过了两三夜,拿下来头朝上在太阳底下晒,让它晒到半干半湿。不晒过,郁闭着会变黑;晒得太燥了,又会断碎。五十头捆成一洪,洪是十字交叉地拿大头一端朝外排列,再用葛捆扎起来。搬进没有墙壁的敞屋里,搁在阴凉地方的棚架上。棚架下面不要让驴马和人大小便,又忌烟熏—这些都会使紫草失去原有的颜色。种紫草的利益,胜过种蓝。
如果要存放长久些的,到五月,搬进屋里来,关上门和窗,用泥严密涂封缝隙,不要让风进去或漏气。过了立秋,然后开门取出来,草根的颜色不起变化。假如仍然留在棚架上过夏,草根便变成黑色,不能再用了。
伐木第五十五
种地黄法附出
凡伐木,四月、七月则不虫而坚韧。榆荚下,桑椹落,亦其时也。然则凡木有子实者,候其子实将熟,皆其时也。非时者,虫而且脆也。
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1〕,虫皆不生。水浸之木,更益柔韧。
《周官》曰〔2〕:“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郑司农云:“阳木,春夏生者;阴木,秋冬生者,松柏之属。”郑玄曰:“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冬则斩阳,夏则斩阴,调坚软也。”按: 柏之性,不生虫蠹,四时皆得,无所选焉。山中杂木,自非七月、四月两时杀者,率多生虫,无山南山北之异。郑君之说,又无取。则《周官》伐木,盖以顺天道,调阴阳,未必为坚韧之与虫蠹也。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禁止伐木。”郑玄注云:“为盛德所在也。”“孟夏之月 ……无伐大树。”“逆时气也。”〔3〕“季夏之月 ……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为斩伐。”“为其未坚韧也。”“季秋之月 ……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 ……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此其坚成之极时也。”
《孟子》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4〕赵岐注曰:“时谓草木零落之时;使材木得茂畅,故有余。”
《淮南子》曰:“草木未落,斤斧不入山林。”高诱</a>曰:“九月草木解也。”〔5〕
崔寔曰:“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间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十一月,伐竹木。”
【注释】
〔1〕煏(bì): 烘干。
〔2〕见《周礼·地官·山虞》,文同。“郑司农云”是郑玄先引郑众之说,而后申说己意,故自称“玄谓”。贾氏改为二人分注形式。
〔3〕引《月令》注文,均郑玄注,除虚字互异外,余同。
〔4〕见《孟子·梁惠王上》,末句有“也”字,这也是颜之推</a>说的“河北经传,悉略此字”。
〔5〕见《淮南子·主术训》。今本高诱注作:“九月草木节解,未解不得伐山林也。”有下句才有针对性,意义明豁。今本题高诱注者,杂有许慎注文,而题许慎注者(如《四部丛刊</a>》本),实际多与高注本相同。两本实已混淆,无从分别,而《要术》引高注意有未尽。隋杜台卿</a>《玉烛宝典》及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多引许注,则许注本唐时尚在。
【译文】
凡砍伐树木,四月、七月砍伐的不生蛀虫,而且木质坚韧。榆荚落下,桑椹掉落,也是砍伐榆树和桑树的合适时令。这样看来,凡是结果实的树木,等它的果实将要成熟的时候砍伐,也都合时宜。不合时宜砍伐的,容易生虫,而且木质也脆。
所有不在合适时令砍伐的树木,把它浸在水里沤一个月,或者逼近火旁烘干,也都可以防蛀。水浸过的木材,更增加柔润坚韧。
《周礼》说:“十一月砍伐阳木,五月砍伐阴木。”郑众解释说:“阳木是春夏才是绿色的;阴木是秋冬常绿的,像松柏之类。”郑玄解释说:“阳木是生在山的南面的,阴木是生在山的北面的。冬天砍伐阳木,夏天砍伐阴木,可以分别调剂坚韧和松软。”〔思勰〕按: 柏树的本性,不生蛀虫,一年四季都可以采伐,没有选定什么时间的必要。至于山中其他的杂树,如果不是七月、四月两个时期砍伐的,都会生虫,没有山南面山北面的分别。郑玄的说法,也不足取。《周礼》关于伐木的规定,也许只是顺应天道,调和阴阳,未必是为了坚韧和虫蛀的问题。
《礼记·月令》说:“正月 ……禁止砍伐树木。”郑玄注解说:“因为正是树木回苏再生的时期。”“四月 ……不得砍伐大树。”注解说:“因为违抗了树木生气勃勃的时机。”“六月 ……树木正旺盛生长着,命令‘虞人’到山里巡行,查勘树木,不得有斩伐的事情。”注解说:“因为还没有长坚韧。”“九月 ……草木都萎黄凋落,可以砍柴薪烧炭。”“十一月 ……冬至了,可以砍伐树木,斩箭竹作箭。”注解说:“这是竹木长成最坚硬的时令。”
《孟子》说:“按时令带着斧头上山林,那么,建造的木材便用不完。”赵岐注解说:“时令是指草木凋零的时候;〔能在凋零以前不去砍伐〕,使材木顺畅地生长壮茂,所以有用不完的余材。”
《淮南子》说:“草木没有凋落以前,斧头不得入山林。”高诱注解说:“九月是草木凋落的时候。”
崔寔说:“从正月一直到六月,不可以伐树木;就是伐来也一定生蛀虫。有人说:‘只要某个月内没有壬子日,就在这个月的上旬砍伐,即使是春夏二季砍伐的,也不会生蛀虫。’虽然这样,但是还是有裂缝开坼的弊病,又犯了时令,如果不是急需,不要砍伐。十一月,可以砍伐竹木。”
种地黄法〔1〕: 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上旬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五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2〕。逐犁后如禾麦法下之〔3〕。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
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石。
有草,锄,不限遍数〔4〕。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心。〔5〕
今秋取讫,至来年更不须种,自旅生</a>也。唯须锄之。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6〕
【注释】
〔1〕地黄: 玄参科的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多年生草本。其肉质根茎可染黄色,亦供药用。
〔2〕还: 读为“旋”,即不久、立即。
〔3〕“如禾麦法下之”,各本相同,但很难理解。启愉按: 《要术》栽培地黄的方法跟现在相同,都是用种根(即根茎)繁殖。根茎是一段一段地间隔着用手放下去的,而且根茎上有芽眼,芽眼必须上者向上,上下不能颠倒,怎么可以像种禾麦那样抓一把溜子?果真如此,种法是十分粗放的。《辑要》编者看来懂得地黄的种法,因此引《要术》时删去“如禾麦法”四字,是合理的。又,地黄种法应附在种染料作物某篇之后,现在附于《伐木》,可能是全卷写成后再补上的。
〔4〕不限遍数: 遍数没有限制。启愉按: 地黄不是中耕遍数越多越好。地黄根系分布较浅,只宜行浅中耕,锄破土壳即可,不宜深,不宜频,否则伤根,影响根茎的形成和生长。有草自须除净,但将要出现根茎时,即应停止中耕,杂草只宜用手拔除。
〔5〕地黄叶丛生于茎的基部,或基生于根部,贴近地面,茎端抽生花梗,故中耕时泥土极易沾盖于叶上和茎心,影响生长。为避免此弊,现在也用小手锄或花锄细心锄治。
〔6〕宿根植物连年留种,都会滋生病害虫害。地黄宿根连种四年,太长,必生病虫害。
【译文】
种地黄的方法: 须要黑色壤土的肥地,细熟地耕五遍。种植时间,三月上旬是上好的时令,中旬是中等时令,下旬是最晚的时令。一亩地下五石种根。种根就用三月里掘出的,立即种植,跟在犁道后面像种禾、麦那样的种下去(?)。到四月底五月初,出苗了。到八月底九月初,根已经长成,可以作染料。
假如要留着根茎作种的,就留在地里不要掘出来。等到明年三月,再掘出来作种。一亩地可以收得三十石根茎。
有草,就锄,遍数没有限制。锄的时候,应该另外作成一种小手锄,不要让泥土沾盖着苗心。
今年秋天收根之后,到明年不需要再种,自然有宿根在地,会再发苗长根茎,只要锄草整治就行。这样,可以连续四年不需要再种,都会宿根自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