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第八
3个月前 作者: 袁黄
治家之事,道德为先。道德无端①,起于日用。一日作之,日日继之,毋怠惰而常新焉,如是而已。吾为汝试言其概。如行一事,必思于道无妨,于德无损,即行之。如出一言,必思于道无妨,于德无损,即出之。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②凡一视一听、一出一入③,皆不可苟。又要处处圆融,尘尘方便。凡遇拂逆,当闭门思过,反躬自责,则闺门④之内,不威而肃矣。古人谓齐家以修身为本⑤,岂虚哉?
┃ 今译 ┃
╱
治理家庭这件事,要以道德为首要。道德无始无尽,源于日常生活。一天依从道德,要天天坚持,不要懒惰而应天天有所进步,只是如此而已。我试着给你说个大概。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想想是否对道德有所损伤,如果没有,就去做。你每说一句话,都要想想是否对道德有所损伤,如果没有,就去说。要考虑好了再说,想清楚了再做,凡是耳闻目见、言谈举止,都不可马虎草率。同时又要注意处处破除偏执,圆满融通,随机行事。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闭门思过,自我反省,那么家门之内,不用发威就可以使人肃敬了。古人说治家以修身为本,岂是一句空话?
┃ 简注 ┃
╱
① 道德无端:出自《管子</a>·幼官》:“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
②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语出《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③ 一出一入:出入,出门和进门,代指日常言谈举止。
④ 闺门:古代称内室的门。也指家门、城门。
⑤ 齐家以修身为本:《礼记</a>·大学</a>》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又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要矣,御人①急焉。群仆中择一老成忠厚者管家,推心②任之,厚廪③养之。其余诸仆,亦不可使无事而食,量才器使,人有专业,田园仓库、舟车器用各有所司,立定规矩,时为省试,因其勤惰而赏罚之,则事省而功倍矣。至顽至蠢,婢仆之常,须反复晓谕④,不可过求。纵有不善,亦宜以隐恶扬善之道⑤宽厚处之,一念伤慈,甚非大体。我性不喜责人,故家庭之内,鞭朴⑥常弛,僮仆多懒。汝宜稍加振作。
┃ 今译 ┃
╱
修身当然重要,管理仆人也是急务。你可从众多的仆人中挑选一位老实稳重、忠诚厚道的人当管家,以诚心对待他,信任他,给他以丰厚的薪酬。其余仆人,也不可让他们无所事事,要量才使用,按照每个人的特长划定职责范围,使田园仓库、舟车器用各方面都有负责的人,立定规矩,经常检查,根据他们的勤惰情况而施行赏罚,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十分顽固或者愚蠢,这在婢仆也是常有的事,要反复耐心地开导他们,不可苛求。即使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也应当以隐恶扬善之道宽厚处置,如果有一念不慈之心,就会违背我们做人的根本。我秉性不喜欢责罚他人,因此家里鞭打之类的体罚荒废已久,导致僮仆们习于懒惰。你要适当使用体罚,使他们振作起来。
┃ 简注 ┃
╱
① 御人:管理仆人。
② 推心:以诚相待。
③ 厚廪:厚,丰厚。廪,本义指米仓,也代指粮食或者粮饷、薪水。厚廪即丰厚的薪酬。
④ 晓谕:明白地告诉,告知。
⑤ 隐恶扬善之道:传说大舜能够隐恶扬善,并以此为治政之道。《礼记·中庸</a>》: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a>,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夫子说:“舜帝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爱好学习求教并善于审察身边人的话语,能够包涵并隐忍别人的缺点而宣扬他们的长处,能够把握事情的好坏轻重,而选择适度的政策来引导民众,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原因啊!”)
⑥ 鞭朴:亦作“鞭扑”。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的刑罚。
齐家之道,非刑即礼。刑与礼,其功不同。用刑则积惨刻①,用礼则积和厚②,一也。刑惩于已然之后,礼禁于未然之先③,二也。刑之所制者浅,礼之所服者深,三也。汝能动遵礼法,以身率物④,斯为上策。不得已而用刑,亦须深存恻隐之心⑤,明告其过,使之知改。切不可轻口骂詈⑥,亦不可使气怒人。虽遇鸡犬无知之物,亦等以慈心视之,勿用杖赶逐,勿抛砖击打,勿当客叱斥⑦。我家戒杀已久,此最美事,汝宜遵之。
┃ 今译 ┃
╱
治理家庭的方法,不外乎刑罚或者礼教。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其一,用体罚就会积累凶狠刻毒的念头,用礼教就会积累融洽深厚的情谊。其二,刑罚用于过失已经形成之后,礼仪禁忌则防患于未然之先。其三,刑罚的作用流于表面,而礼教却令人口服心服。你如果能一举一动都遵守礼法,以身作则,这就是高明的选择。如果不得已而动用刑罚,内心也要怀有同情悲悯之心,明白告诉别人他的过失在哪里,让他知道如何改过。切不可随便骂人,更不可意气用事,随便对人发怒。即使遇到鸡狗等低级的生灵,也应当以慈悲心来看待,不要用棍棒驱赶,不要扔砖头去击打它们,也不要在客人的面前大声叱骂它们。我家戒除杀戮的行为已经很久了,这是非常好的事,你要遵行之。
┃ 简注 ┃
╱
① 惨刻:凶狠刻毒。
② 和厚:融洽深厚。
③ 刑惩于已然之后,礼禁于未然之先:化用自《史记</a>·太史公自序》:“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④ 以身率物:以身作则。率物:做众人的榜样。
⑤ 恻隐之心: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恻,悲伤;隐,伤痛。
⑥ 骂詈:亦称“詈(音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⑦ 叱斥:喝斥,责骂。
人各有身,身各有家。佛氏出家之说,亦方便法门①也。家何尝累人,人自累耳。世人认定身家,私心太重,求望无穷,不特贫者有衣食之累,虽富者亦终日营营②,不得清闲自在,可惜也。须将此身此家放在天地间平等看去,不作私计,无为过求,贫则蔬食菜羹可以共饱,富则车马轻裘可以共敝③。近日陆氏义仓④之设,其法甚善,当仿而行之。田租所入,除食用外,凡有所余,不拘多寡,悉推之以应乡人之急。请行谊老成者主其事。陆氏不许子孙侵用,我则不然。家无私蓄,外以济农,内以自济,原无彼我。凡有所需,即取而用之,但不得过用亏本。仍禀主计者,应用悉凭裁夺,不得擅自私支。
┃ 今译 ┃
╱
人各有自己的身体,身体各自有自己的家。佛教关于出家的说法,其实只是诱导其领悟佛教真义的方法。其实家何曾拖累人,只是人自己给自己增加负担罢了。世人纠缠于身和家,私心太重,奢求和欲望没有穷尽,这样的话,不但穷人被衣食日用所拖累,即便富人也成天追名逐利,不得清闲自在,太可惜了。我们应将这个身这个家放在天地间平等来看,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不要过分索取,贫穷的时候则粗食菜饭可以分给其他穷人,富裕的时候则车马轻裘可以共同享用。近日陆家设立义仓赈灾,这种办法很好,我们家应当仿效建立——收的田租,除了自己食用外,凡有所剩余,不问多还是少,都全部纳入义仓来助人所困,救人之急。可以聘请一位年高有德行者主持这件事。陆家义仓不准许子孙们侵夺使用,我却不主张这样。我们家里设有另外为自己存储粮食,义仓既可以对外来济助其他农人,也可以对内用于济度自己,本就不分彼此。只要是有需要的人,尽管来拿了去用好了,只是不能透支使用,以致于损耗了元气。这些都向主管的人报告,完全听凭主管决定如何使用,不准擅自支取私用。
┃ 简注 ┃
╱
① 方便法门:方便,是指善巧、权宜,是一种能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智慧。法门,宗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
② 营营:追求奔逐。
③ 车马轻裘可以共敝:《论语</a>·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说:我愿把车马、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介意。)
④ 义仓:古代为备荒而设置的粮仓。
┃ 实践要点 ┃
╱
阅读了凡文字,须进得去,出得来,不仅要知其所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更要因之而知道自己所应然。经历如上三个层次,既得求知之法,又得实践之要,知行合一,学问乃成。
我们先看其所然。
本章较为简短,仅有四段,然亦层次井然,逻辑严密,寄意嘱托,颇多兴味。一段是谈治家之本在修身,治家亦即修身,点明以德治家主题;二段谈修身御人之术,以家仆为例,与其说御人管人,不如说宽之恕之,也是修身以齐家之道;三段谈刑礼齐家之术,先礼后兵,恩威并施,然应心存恻隐,戒杀惜生;四段谈由私入公,积德行善,施舍家财,周济</a>乡邻。
齐家的根本在修身,修身以善待他人,治家应重礼慎刑,克己厚人,然齐家更应济世,广结善缘。壹是归于修身,而境界逐次开朗,居然大同,可谓涵故纳新,以小文贯通修齐治平之旨,颇值揣摩和体味。
再看其所以然。
本章虽然仍属于传统家训之范畴,属于“一家”之言,然而也连接了整个传统文化资源,又兼了凡个人思想意识,因而有两个理解要点,提示如下:
其一,对刑礼观念的借用。古人刑礼观念,始于《诗经</a>》,但刑礼之辨却源于孔子</a>: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刑于寡妻”的“刑”,汉代郑玄</a>《〈毛诗</a>传〉笺》解释为礼法,此处作动词,指文王以礼法对待其妻。文王以礼相待正妻,对待兄弟也一样,并以此来治理家族邦国。此处提出来的“刑”却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刑罚”之“刑”,而是指礼法。虽为同一个字,不同理解和阐释,可能导向完全相反的结果。
孔子对刑礼治政作用和效果的比对,可谓开启了刑礼论辩的一个传统。关于刑礼关系,古人多有论述,比如所谓“刑惩于已然之后,礼禁于未然之先”(《礼记·礼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等等,此不赘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a>将刑、礼、道并论,曲尽情理,十分透辟,兹录如下,以供参考:
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人之情;礼者可以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道者可以率人之性,又不能禁人之恶。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故王者观理乱之深浅,顺刑礼之后先,当其惩恶抑淫,致人于劝惧,莫先于刑;刬邪窒欲,致人于耻格,莫尚于礼。反和复朴,致人于敦厚,莫大于道。是以衰乱之代,则弛礼而张刑;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宏礼;清净之日,则杀礼而任道。亦如祁寒之节,则疏水而附火;徂暑之候,则远火而狎水。顺岁候者,适水火之用,达时变者,得刑礼之宜,适其用,达其宜,则天下之理毕矣,王者之化成矣。(白居易《刑礼道》)
本文治家亦有刑礼之说。然孔子本意,实则为国家治理应推崇德治礼制,而轻政令刑罚,是大的治政纲领。了凡用以治家,杀鸡而用牛刀,似乎也同样适用,可见古代之家国一体同构的政治传统,治家也就成了治政的缩影。
其二,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超越。虽然其文之说辞无非修身齐家之旧训,但如果读者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中亦有新变:第四段援佛入儒,实则破解传统之家庭范畴,不执著于身家财物,而欲开放义仓赈济他人,与传统之家庭观念已有所不同。此亦了凡先生融通三教、合为一体之功,也可见其时代思潮之深刻影响。
最后看我们所应然。
了凡学而博闻强识,思而融会贯通,其学说影响遍布,育人无数。然其人其书去今已远,如果只是因循其说,恐怕很难与现实接轨。因此,需要真正深入理解并灵活转化,才可接入实践,学以致用。这要求我们一是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二是要细察其因缘转化,思想转化;三是要密切关注现实,把所学融入现实,并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比如在本章中,了凡对家的认知。了凡对家庭的重新阐释,虽然比较简单、隐微,仍然体现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超越。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家庭的观念,家庭因此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了凡自己的做法恰恰是我们可以效法的榜样,即掌握传统修身和齐家的精神和原则,融入新的精神资源,面对时代变化和新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何来理解家庭,如何建构个人与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走出家庭的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虽然传统的力量还在,亲情与责任还在,但是手机问题、虚拟社交、公共伦理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成为对所有人的逼问,是时代交给每一个人的课题,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
怎么来解决?我们应当回到第一步,认真审视自身和这个时代,并从文化传统中获取足够的智慧和资源。兹谨引述钱穆</a>先生在其《国史大纲</a>》的序言为说: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个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这也是面向古人文化著作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获取文化自信,增长生存智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