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周初文治之宏模及其文学
3个月前 作者: 游国恩
周之先曰弃,唐虞时为农官,号曰后稷。姓姬氏。其母曰姜嫄,相传为帝喾元妃。三传至公刘,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多怀归之。周道之兴自此始。十二传,至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薰育所逼,民怒欲战,古公不忍;遂去豳(一作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豳人举国扶老携幼以从。周室由是始盛。古公有少子名季历。季历生季昌,为殷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诸侯皆向之。纣囚西伯于羑里,寻释之。虞、芮争讼,求决于西伯;至周,见耕者让畔,惭而去。卒,谥为文王。子发嗣,以太公望为师,周、召为辅,率诸侯伐纣,破之于牧野,遂代殷而即位,都于镐京。分封宗室功臣,立五等之爵。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当时列为诸侯者,凡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异姓二十余人。是为姬周开国之始。
武王没,成王以冲龄践祚,叔旦周公为冢宰,摄政,召公奭为太保,辅焉。康王继位,召公复辅翼之。故成康两代,天下大治,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为周之极盛时代。
康王之子昭王,享国甚久,南游不返,周室始衰。传子穆王,好远略,周游天下,尤失诸侯之心。再传至懿王,戎狄之祸渐起。至于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逐,共伯和行天子事者十四年。(此从《竹书》)迨宣王立,四夷离畔,狁逼京师,王乃命尹吉甫伐狁,方叔讨荆蛮,召虎征淮夷,王乃亲征徐戎;以仲山甫辅政,周室德政。是为周之中兴时代。
宣王之子幽王不道,嬖褒姒,世子宜臼出奔申。时犬戎猖獗,弑王于骊山下,郑桓公死之。宜臼嗣位,是为平王。东迁于洛邑,以避戎患,此西元前七百七十年事也。是为周之东迁时代。
周自东迁以后,天子威严日坠,内则诸侯强横,互相攻伐;外则夷狄交侵,兵戎迭起。桓王一朝,鲁,卫,郑,宋,齐,秦皆弑其君,郑且射王中肩,楚则僭称王号,蔡杀陈厉公,齐杀鲁桓公。强国恣兼并之欲,下民兴靡骋之嗟,社会纷乱,至斯极矣。计自平王四十九年,迄敬王三十九年,(前七百二十二至四百八十一。)前后凡二百四十二年,是为春秋</a>时代。
敬王再传,至贞定王,三晋灭智氏。又再传,至威烈王,始命韩赵魏为诸侯。而田和亦篡齐自立。至安王末,韩赵魏共灭晋,分其地,与齐楚燕秦为七国。自是诸侯兼并愈亟,以迄于秦之一统,其间号为战国时期。
周显王时,秦孝公用商鞅</a>之法,始强盛。历慎靓王至赧王,秦益强。赧王五十九年卒。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西周,遂亡。周自武王有天下,至赧王,凡三十四传,约八百余年。此其兴亡之大概也。
后稷之生,有异闻焉。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忻然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徙之山林,为人所收养。移至冰上,而鸟复翼之,得不死。姜嫄以为奇,遂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其事之诞,与简狄生契同。我国帝王之生,类有此等怪事,后人谓古人于其先或不知所出,或故表其异以为瑞征,则托而神之,理或然欤?《大雅·生民》一诗特咏其事,屈子《天问》盖尝疑之。惟《诗》称后稷儿时为游戏,即好树艺,长而耕稼,五谷丰收,则似可信。盖我国地理气候适宜,农事之发明甚早,后稷以来,殆已植农业国家之基矣。故其子孙世其官守,不失其业,卒以此大其宗,建其国,自西而东,代殷而有天下。其迁徙建国之经历,《大雅·绵》及《公刘》二诗言之最详。至其文明大启,乃在克商以后,其关系大抵系之周公。周公多材艺,吐哺握发,以待贤士。武王既没,周公辅成王,摄政七年,平武庚、管、蔡之乱,营成周之邑,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制礼作乐,天下大治。由是文物彬彬大备。斯时我族文化之进步,乃突过前代矣;孔子</a>所以称其郁郁乎文也。兹略述其大有关于文学者如次:
1.《易》。《易·系辞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后人遂多谓伏羲</a>作卦,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作“十翼”,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司马迁</a>亦谓西伯幽而演《周易</a>》,证以忧患之言,则卦爻二辞并为文王作矣。然验诸爻辞,多文王以后之事。“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王”。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文王作爻辞,不应王云。“随”卦“上六”之王用亨于西山,亦与此同例,又“明夷”之“六五”言箕子之明夷。武王观</a>兵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又“既济”之“九五”言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抗君之国,而曰东西相邻耶?《左传</a>》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出居于东,亦得为忧患也。故马融</a>、陆绩等并以为卦辞文王所作,爻辞则周公所作,与郑说异,此盖可从。(以上本孔氏《周易正义</a>》)后儒强为之解,乃有岐山箕子之异说,不足信也。
2.《书》。我国史官之建立甚早,迄于周而益盛,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内史、外史等目。《周书</a>》者,史官之所记也。今《尚书</a>》中所存数十篇,其与周公有关盖十余篇。按《史记</a>·鲁世家》,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又按《书序》,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成王既伐管、蔡,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周公相成王,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成王即政,周公作《无逸》及《立政》。凡十三篇,而逸篇伪篇不与焉。虽曰史官记述,载笔或不必出于周公,然周公之言与事大抵在是矣。此外《逸周书</a>》之《成开》、《作雒》、《皇门》、《大戒》、《周月》、《时训》、《月令》、《谥法</a>》、《明堂》、《本典》、《官人》、《王会》等篇,并周公之遗训遗制可考者也。
3.《诗》。周初有采诗之官,掌采民间歌谣;朝廷借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者也。(语本《汉书</a>·艺文志》)故周之歌诗特盛,“三百篇”之所以兴,盖由于此。(说详下章)其与周公有关者,则《豳风·七月》一篇,序以为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鸱鸮》一篇,则周公救乱,遗成王之诗也;而《小雅·南有嘉鱼》下及《菁菁者莪》,《大雅·生民》下及《卷阿》十余篇,《诗谱</a>》亦以为周公成王时之诗,其言近是。(《吕览·古乐》篇又以《文王》一诗为周公作。)至《周颂》三十一篇,虽不尽出周公,而《时迈》、《思文》二篇,《国语</a>》明云周文公之颂矣。其中若《清庙》、《维天之命》、《维清》、《天作》、《我将》等篇,或祀文武,或郊天地,明堂象武之奏,受厘陈戒之辞,亦明为周初之诗。盖“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大抵周公摄政</a>时之所制也。(参阅下章。)
4.《礼》。《周礼</a>》郑注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礼记</a>·礼器》篇:“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注云:“经礼,谓《周礼》也。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其中事仪三千。”而《仪礼</a>疏序》谓《周礼》、《仪礼》并是周公致太平之书。《周礼》国之大经,有关文事者较少,今勿具论。若《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宾礼三、嘉礼五、军礼皆亡。此五礼即周公所制。其间器物陈设之多,行礼节次之密,升降揖让裼袭之繁,可谓至矣。然三千之事,重在节文,故仪式所在,必有文辞以附之。其可见者,则《士冠礼》及《少牢馈食礼》中周公所制诸祝醮等辞是也。制礼作乐之实,于此征之。
5.《乐》。今《诗》中“雅”“颂”之乐,颇有周公所手定者;故《庄子</a>·天下》篇谓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吕览·古乐》篇亦谓武王命周公作“大武”。而《汉书·礼乐志》又谓武王作“武”周公作“勺”。按“勺”即《周颂》之《酌》,《序》所谓告成“大武”者。又《维清》奏象舞,即《左传·襄二十九年》季子观乐,见舞象者是也。《内则》所谓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者,亦是也。盖“勺”“舞”“象舞”并周公所制,以颁行于成均者。而《周礼》又称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按乐舞中有“大武”),大师则教以“风”、“雅”、“颂”、“赋”、“比”、“兴”六诗,《乐记</a>》亦谓以乐立之学等,盖当日乐教之盛如此。此事于后世文学所关尤巨。
基于周初文治之发扬,其文学之可得而言者约有四类:一曰规戒之文,箴铭是也。二曰卜筮之文,繇兆是也。三曰典礼之文,祭祝是也。其四为杂歌诗,亦多有训戒之意。此四者虽不全系之周公,然其表现周之文治则甚著明矣。兹分述于后:
1.箴铭。《大戴记·武王践阼》篇称,武王闻《丹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机、鉴、盥盘、楹、杖、带、履屦、觞豆、户、牖、剑、弓、矛皆为之铭,凡十七铭。而《御览》引《太公金匮</a>》又有武王《书冠》、《书履》、《书剑》、《书车》、《书镜》(并见五百九十),《书门》(见一百八十三),《书户》,《书钥》(见一百八十四),《书牖》(见一百八十八),《书砚》(见六百五),《书锋》、《书刀》、《书井》(见一百八十九)十三铭。又引《阴谋》,有武王《笔铭》(亦见六百五),《箠铭》(见三百五十九)二首。《后汉书</a>·朱穆传》注亦引《阴谋》,有武王《衣铭》、《镜铭》、《觞铭》三首。《崔骃传》注又引《金匮》,有武王《几铭》(《文选</a>·封禅文》引作《阴谋》)、《杖铭》二首。凡其器同者,其辞意间亦相同,然多有绝异者。随举数例,以见周初铭文之一斑。
《盥盘铭》: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矛铭》: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余一人所闻,以戒后世子孙。(以上见《武王践阼》篇。)
《衣铭》: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镜铭》:以镜自照者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以上见《朱穆传》注。)
武王诸铭,其见于晚出兵书者或出依托,而《大戴记》所载十七铭则由来甚古。疑武王铭器之辞甚多,而杂见诸书;后人各据所闻见而载之,故不能尽同欤?其次,则《左氏》襄四年《传》称,魏庄子谓晋侯曰:“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以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攸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罦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取告仆夫!’”
辛甲为武王太史,(《韩非</a>子</a>·说林》篇作辛公甲。《汉志》道家有《辛甲》二十九篇。)则此箴亦周初之韵文也。夫曰百官之箴,则前此箴戒之文,无有若武王时之盛者。(疑春秋时百官之箴尚存,魏绛但引此以戒晋侯之好田耳)。观其篇幅渐扩,规模渐大,又井井有条理,箴铭文字之进步于此可见。扬雄</a>之《十二州箴</a>》及《二十五官箴</a>》,即仿此而作也。《周书·尝麦解》又有《大正箴》,而文辞弗逮远矣。
2.繇兆。古者繇辞,多为韵文,不独《周易》然也。今举《易》之爻辞有韵者约如下例:(1)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2)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3)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4)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5)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6)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乘其墉,弗克攻。(7)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8)噬嗑:六二,噬腊肉,遇毒。九四,噬干胏,得金矢。(9)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10)颐: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杂颐。(11)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12)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13)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14)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15)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六三,困于石</a>,据于蒺藜;入其宫,不见其妻。(16)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行渥。(17)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18)归妹: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19)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20)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以上二十例,尚未足以尽之,而长短参差,皆为韵语。其中有极似《诗经</a>》者。“鼎”“渐”二辞,联贯递嬗,尤似《诗》之章次相接者然。至于汉人《易林</a>》,则直为整调之四言诗矣。
3.祭祝。祭祝之辞,施于鬼神及人事者,周初盖多有之。《仪礼·士冠礼》有《始加祝》、《再加祝》、《三加祝》,又有《醴辞》、《醮辞》、《再醮辞》、《三醮辞》、《字辞》。《少牢馈食礼》有《祝嘏辞》。《大戴礼记</a>·公符》篇有《成王冠辞》,(《公符》称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弗多也。”祝雍遂祝之云云。)又有《祭天辞》、《祭地辞》及《迎日辞》。周初礼文既备,所以致美于神祇,粉饰乎人事者靡不至,所谓无文不行也。此等文辞,数见于《雅》、《颂》,惟礼书</a>所载,其用则有专属。兹举数例如左: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士冠礼·始加祝辞》)
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士冠礼·醴辞》)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惟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祐!(《大戴记·公符》篇《祭天辞》,《博物志</a>》以前六句为《请雨辞》)
4.诗歌。《国语·周语》下:“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卫彪傒见单穆公……引《周诗》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此殆周初诗歌之最早者。不见于“三百篇”,盖逸诗也。又《左氏》昭十二年《传》载楚子革引《祈招》之诗云:
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传》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按《周书·酒诰》有圻父,为官名;《诗·小雅》亦有《祈父》之篇,言为王之爪牙。《传》、《笺》并云:“司马也。”杜预</a>注从此说,而以“招”为司马之名。以上并逸诗之寓有警劝之意者。又《穆天子传</a>》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即“白云在天”一首,或称为《白云谣》),天子答之。(即“予归东土”一首。)又有《黄池谣》一首,《黄竹诗》一首(共三章),《黄竹诗》有阙误,不甚可读。又《山海经</a>·西山经》郭璞</a>注引《穆天子传》西王母《天子吟》一首,其辞完整。今本卷三一诗与之同者,前六句,后四句,而别无《天子吟》,止云“作忧以吟”,盖即一诗也。(观郭注所引,似《天子吟》一诗今本错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之下,而诗题复有讹误,遂不可晓矣。)《穆天子传》出汲冢,虽属古书,后人或疑其诬。然《竹书》明载其事,所谓西王母者,又见于《尔雅</a>》,本西方之一国耳,原非神仙怪异之谈也。《左传》称穆王肆心;《周语》称其征犬戎,得四白狼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屈子亦问其巧挴周流之事(见《天问》);而《御览》引《归藏</a>》,亦有穆王筮西征,道里修远之语,诸书所言并合。则其文虽非当日史官之起居注,要其所传则甚古,岂可尽斥为附会之词哉?兹录其《黄池谣》一诗,俾考览焉。
黄之池,其马喷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喷玉。皇人受谷!
若夫《吕览·音初》篇称昭王征荆,涉汉梁败。辛余靡以振王功,侯于西翟,始作为西音。其辞今不传。《宋书</a>·符瑞志》称成王时,凤凰翔庭,成王援琴而歌云云,词旨</a>浅陋,断为后人所造。(《古今乐录》以为《神凤操》。)《琴苑要录》之太王《岐山操》,《古今乐录》之王季《哀慕歌》,文王《拘幽操》,《琴操</a>》之《文王操》,周公之《越裳操》,伯奇之《履霜操》,皆其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