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篇第二

3个月前 作者: 郭化若
    曹操</a>曰:欲战必先算其费。


    【题解】


    本篇以“作战”命名,紧接“计篇”论述战前计划之后,再论作战问题(古代战争不分战役、战斗,也不论大战小战统称为作战)。要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作战,必须先筹划费用、粮秣、物资。本篇立论主要着重阐明战争的胜负依赖于经济(财政、物资等物质条件在内)的强弱。由于当时生产方式还很落后,物资还很不充裕,军队组织也很不严密和不巩固;各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战争又为奴隶和农奴及其他贫穷劳动者所反对,所以《孙子</a>》对进攻作战主张速胜而反对持久。又因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所以提出“因粮于敌”的主张。


    (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千里馈粮〔1〕,则内外〔2〕之费,(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①其用战也贵胜〔3〕,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②(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③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④(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⑤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⑥


    【校勘】


    〔1〕千里馈粮:十家本、《武经》本“里”下无“而”字。竹简有“而”字,无关原意,不补。


    〔2〕内外:竹简作“外内”。于义则应先内而后外,于文则</a>内外通顺。未从竹简。


    〔3〕其用战也贵胜:十家本“胜”上无“贵”字,《武经》本有“贵”字,据下文“兵贵胜,不贵久”,疑十家本漏“贵”字。依《武经》本增“贵”字。竹简“战”下无“也”字。


    【注释】


    ① [凡用兵之法]:凡是用兵的准则。 [驰车千驷]:驰车,即轻车,装载甲士用以攻击敌人的轻便战车。驷,古代原称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由此也把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为一驷。 [革车千乘]:革车,即重车,运载军需物资的辎重车。乘(shèng剩),辆。 [带甲十万]:带甲,当时对徒兵的通称。杜牧</a>注引《司马法</a>》曰:“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轻车七十五人,重车二十五人。”所以二乘一百人为一队。以此推算,出车轻重各千辆,带甲合计就有十万人了。这里讲兵车以“千乘”数,讲带甲以“十万”数;这是理论上概论之数,不是一定的数。 [千里馈粮]:千里,泛言远途。馈(kuì溃),运送。就是远征他国,就要远道运送粮食,既费人力又要大批运费。 [内外之费]:指前后方的经费。 [宾客之用]:指招待国宾使节的用度。 [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需的胶和漆。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必需的物资。 [车甲之奉]:车,车辆;甲,盔甲;奉,供给。 [日费千金]: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廿两或廿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金额极多。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总结上述出动驰车、重车、徒步甲兵,随带粮秣、各种费用,要费很多钱,然后十万(概数)的大军,才能出动。这是极言作战用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② [其用战也贵胜]:接上句讲,这样不是轻而易举的作战,目的在于求得迅速胜利,如果旷日持久,则“钝兵挫锐”;钝,不锋利也,如刀用久必钝;挫锐,军之锐气受挫。 [攻城则力屈]:攻击城堡则力量不能伸张。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暴(pù铺),暴露。久暴师,就是说军队长期在外作战,造成国用军费供应困难。这一长句是说举兵十万,只宜速胜,不能持久。“其用战也贵胜”下接着说“久则钝兵挫锐”,可见应“贵胜”的胜,是含有速胜的意思。


    ③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钝兵挫锐,指兵久在外,力量磨钝,士气受挫。屈力殚货,屈力,指力量消耗失却锋利;殚(dān丹)货,指物资耗尽。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弊,即害,这里指疲惫、危机。意思是兵钝、气挫、力尽、财竭,这样别国诸侯就势必趁我暴露以上弱点之际,乘机起兵。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到了这种时候,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善后”了,亦即无法挽回了。


    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两句话是上文的小结论。“拙”和“巧”是工艺方面褒贬好坏的用语。《孙子》在这里是借用这“拙”、“巧”两字,反其意来褒贬“速”和“久”。意思是:打仗只听说老老实实地求得速胜,没有见过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有好处的(闻,听说。拙,笨。速,速胜。睹,看见。巧,巧妙。久,长久)。


    ⑤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上句已讲了“兵闻拙速……”这句又从反面断言战争持久而国家有利,这是不会有的事情。


    ⑥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接上文既阐明战争只应力求速胜,如旷日持久,则必然不利而有害。这里则更进一步,提高到更普遍的规律,从反面阐述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这是理论上进一步的推论,也是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提高。


    【译文】


    (七)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步卒十万,还要向千里之外运输粮食,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国宾使节的用度,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补修,每天要开支“千金”,然后十万军队才能出动。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消耗;让军队长久暴露在国外,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兵疲、气挫、力尽、财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着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那时虽有智谋的人,也无法替你挽救危局了。所以,用兵只听说老实的速决,没有见到弄巧的持久。战争持久而对国家有利,是不会有的事情。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八)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1〕;(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校勘】


    〔1〕粮不三载:十家本、《武经》本均作“粮不三载”。曹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王晳</a>注亦同此意。依曹注是认“三载”字当作“二载”或“再载”,《太平御览</a>》等书引亦作“再载”。然“再载”与上文“再籍”重复“再”字;又曹、王两注均鼓吹掠夺,然而如遇野无所掠又将奈何?!所以“粮不三载”较妥,未依曹、王注改。


    【注释】


    ① [善用兵者]:是说善于用兵的人。 [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户籍。即依户征集兵卒。役不再籍是讲征集兵役只征一次。 [粮不三载]:是说粮秣只出征时随军运载一次,以后则因粮于敌,不三次运粮迎接。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说进入敌国,军需武器从国内取用,粮秣靠就地征发。 [故军食可足也]:是说这样军中粮食就可以足用了。


    【译文】


    (八)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运输三回;军需自国内取用,粮秣就敌国征集,所以军队的粮秣就可以保证足食了。


    (九)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①近师者贵卖〔1〕,贵卖则百姓财竭〔2〕,(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财竭则急于丘役。②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③百姓之费,十去其七〔4〕;(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④(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校勘】


    〔1〕近师者贵卖:十家本“近”下有“于”字,《武经》本“近”下无“于”字。今删“于”字。竹简“师”作“市”,古有军市(即在驻军附近“赶集</a>”。除军市外亦有零卖者。近师含近市,近市不含近师)。王晳注:“近市则物腾贵”,当系据“近市”注。而曹注:“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可见曹操系据“近师”注。今从“近师”。


    〔2〕贵卖则百姓财竭:竹简无此句,则与“急于丘役”文义不接。有人认为:近师(或近市)贵卖,贵卖则近师之民应富一时,何以反云财竭。从全段文意判断,近师者贵卖,贵卖则引起物价高涨,百姓(指士大夫及其亲属)财竭,而国家不得不急于加捐加税加征兵役。今从十家本。


    〔3〕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十家本“力屈”下有“财殚”二字,《武经》本无“财殚”二字。竹简作“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李筌</a>注谓:“日费千金,非唯顿挫于外,亦财殚于内。”杜牧注则云:“师久不胜,财力俱困。”张预</a>注亦谓:“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财已匮矣。”均有财殚二字意。“财殚”二字可能为后人所增,亦可能为竹简所抄漏。本篇全章论战争依附于经济,有“财殚”二字上下文则显而贯通。“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断句欠通,故未从。


    〔4〕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十家本作“七”,竹简作“六”,与诸本异。“六”或“七”俱言已损耗过半,相差无多。今仍用十家本,未从竹简。


    【注释】


    ①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指国家之所以因出师而贫困者,在于远道运输。 [远输则百姓贫]:远道运输就使百姓贫困。百姓,在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百姓是指百官及其亲属,汉以后通称民众为百姓。封建初期,“百姓”的概念虽开始有变化,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很难体会到劳动群众的疾苦。所以这里指的不是我们近代说的“老百姓”,而是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国家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百官及其亲属。


    ② [近师者贵卖]:近,靠近。近师,指靠近驻军的地方。贵卖,物价昂贵。意思是说驻军靠近的地方,农副产品,副食品等供不应求,必然涨价。 [贵卖则百姓财竭]:物价暴涨则封建国家的基层百官必最先感到其生活发生困难,所以说“贵卖则百姓财竭”。 [财竭则急于丘役]:丘役,同“丘甲”、“丘赋”。按杜牧注,九百亩为井,十六井为丘,六十四井为甸(可见四丘等于一甸)。春秋</a>末是丘为单位的赋役(按杜牧注引《司马法》曰,丘出戎马一匹,牛四头。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措施。但在战争持久国用军费困难时,就不免增加丘役。张预注:“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加多四倍)。”


    ③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中原,原野,也可解释为国内。有人认为这里指战场或战地。这句话是承上极言持久之害,这里则讲兵力损耗,财政困难,国内也家家空虚。可见不是指战地也。


    ④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这里承上文列举战争的消耗,“百姓”被丘役所征用的马、牛、大车,耗去十分之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公家,指诸侯的公室;诸侯,家,室。轻车、重车都要破烂。罢(pí皮),同“疲”;罢马,讲马还疲乏不堪驰骤。 [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甲,护身挡箭的叫甲,护头的叫盔。矢即箭矢,弩是发射箭矢的简单机械,战国初才有。戟,古代兵器名,状似戈,其刃向前者叫“援”,援之下垂者而附于权者叫做胡,其后端曰内。盾,盾牌。蔽橹,即大盾,战车上的防护器械。“丘牛大车”是按当时土地制度征抽的牛和车,也要消耗十分之六。


    【译文】


    (九)国家之所以会因军队出动而贫穷的,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百官家属都要贫困。在军队集中的附近地方,东西就会涨价,东西涨价,就会使得百官及其家属感到威胁,国家因财富枯竭,就急于增加赋役。国力耗尽,财富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要耗去十分之七;“公室”的耗费,车辆损坏,马匹疲蔽,盔甲、弓箭、戟盾、蔽橹以及运输用的牛和大车,也要损失十分之六。


    【试笺】


    《孙子》论列了出国远征,物资器材、畜力、财力消耗之大,言之成理。后方供给线过长,运输补给困难,对战争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现代战争虽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然而漫长的后方供应补充,亦易为敌方现代化武器所攻击。后方联络线过长,仍然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个大问题。《孙子》强调“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至今仍宜给予重视。


    (十)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①(曹操曰:六斛四斗为锺。,豆稭也。秆,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注释】


    ① [故智将务食于敌]:指聪明的将帅务必因粮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钟,春秋时容量单位。齐国分奴隶主、公室的“公量”同新兴地主阶级陈氏的“家量”两种。公量一钟为六百四十升;家量一钟为一千升。从敌国夺粮一钟,可当从国内运去的二十钟。因为节省运费。 [杆一石,当吾二十石]:(qí其),同“萁”,豆秸,作饲料用也一样,一石(dàn旦,合一百二十市斤)可当二十石。


    【译文】


    (十)所以聪明的将帅务求就粮于敌国。吃敌粮一“钟”抵得本国的二十“钟”;用草料一“石”,抵得本国的二十“石”。


    (十一)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敌。)取敌之利者,货也。①(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曹操曰:与吾同也。)卒善而养之〔1〕,(曹操曰:不独任也。)是谓胜敌而益强。②(曹操曰:益己之强。)


    【校勘】


    〔1〕卒善而养之:竹简“善”作“共”,与诸本异。如作“共”,则应释为将所俘敌卒和本军兵卒合编在一起,共养之。当时有无如此做法,待考。姑存竹简文,供后之研究。本文未从竹简。


    【注释】


    ① [故杀敌者,怒也]:指全军上下的士气高昂。并非指主将个人的愤怒。 [取敌之利者,货也]:指缴获敌方财物,应给士兵物质奖赏。


    ②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已,通“以”。是说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 [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就应该奖赏首先缴获的人,并更改其旌旗(即把敌军的旗帜取下换上我军的军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车杂而乘之,是说把投降的敌卒夹杂在我军士卒中间。卒善而养之,指对俘虏来的敌方兵卒,要用和善的态度看待而供养他,“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样,打了胜仗,虽有伤亡,而我军却更加强大。


    【译文】


    (十一)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励部队;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奖赏士兵。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车上敌人的旗帜换成自己的旗帜,派出自己的士兵和俘虏来的士兵夹杂乘坐;对俘虏的兵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越战胜敌人也越加壮大自己。


    【试笺】


    《孙子》以前,屠杀活埋俘虏,是常见的事,因为当时还不会使用俘虏。而《孙子》能提出“卒善而养之”,实是难能可贵的主张,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十二)故兵贵胜,不贵久。①(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将自焚也。)


    【注释】


    ① [故兵贵胜,不贵久]:兵,用兵。贵胜,贵在速胜。不贵久,就是不要持久。这是全篇的结论:用兵就是要求速胜而不要求持久。


    【译文】


    (十二)所以,用兵利于速胜,不利于持久。


    【试笺】


    《孙子》只强调进攻,而少谈防御;只强调速胜,而反对持久。这里就无视了被侵略的弱国,必须坚持持久的防御,等待敌军分散、疲惫,然后乘机反击之,这方面的重要性《孙子》几乎都未谈到。


    (十三)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①(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注释】


    ①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里讲的是知道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司命即主宰的意思。《楚辞</a>·九歌·大司命》五臣注:“司命,星名,主知生死。”“国家安危之主也”,讲的是了解用兵的将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人物。


    【译文】


    (十三)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国家安危的主宰。


    【试笺】


    《孙子》认为懂得用兵的将领,能使人民得免过多的牺牲,能使国家转危为安,所以可说是人民的救星,国家安全的主宰。主将战略决策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最后决定性的因素。将帅指挥正确灵活不但影响胜败,而且也直接影响本军伤亡的多少。可是片面强调“知兵之将”的作用,就不免表现出唯心史观思想的色彩。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