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韻位的平仄轉换與表情的關係
3个月前 作者: 龙榆生
每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是瞬息變化的。跟隨着感情的起伏變化,把它在文學語言上恰如其量地顯示出來,那就有待於韻位的平仄轉换。這手法,在勞動人民不斷創作的實踐中,早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在本章溯源到《詩經》和《楚辭》時,已經約畧談過了。這個在藝術表現手法上</a>的優秀傳統,發展到了唐、宋間的長短句歌詞,由於曲調的豐富多彩和聲律論的普遍應用,得到多方面的啓示,把音樂曲調和漢民族語言的特性,很巧妙地結合起來了。於是在歌詞的韻位變化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奇觀,對表現各種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也就具備種種不同形式,一任作者選擇。這轉韻的表現手法,是唐中葉以迄五代時的民間藝人不斷創造出來的,從而影響到專業文人,加以提煉確定,作爲倚聲家的共同法則。這轉韻法則,有簡單的和複雜的兩種,兹爲分别舉例如下:
一、上片仄韻,下片换平韻例:
鶯啼殘月,綉閣香燈滅。門外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時節。 妝成不畫蛾眉,含愁獨倚金扉。去路香塵莫掃,掃即郎去歸遲。
韋莊《清平樂》
二、單調小令平换仄例:
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横橋。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裏住。
歐陽炯《南鄉子》
三、上下片平仄四换(甲)例:
平林漠漠烟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伫立,宿島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白</a>《菩薩蠻》
四、上下片平仄四换(乙)例:
岸柳垂金綫,雨晴鶯百囀。家住緑楊邊,往來多少年。 馬嘶芳草遠,高樓簾半卷。斂袖翠蛾攢,相逢爾許難。
顧敻《醉公子》
五、上下片平仄四换(丙)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a>《虞美人》
六、上下片平仄四换(丁)例: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携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别,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韋莊《荷葉懷》
第一例,上片“月”、“滅”、“别”、“節”連協四入(亦可協上、去) ,顯示緊促;下片“眉”、“扉”、“遲”换協三平,轉成舒緩。上急迫而下纏綿,宜於表達兩種不同情感的變化。第二例,“橈”和“橋”協兩平,顯示意態雍容;“女”、“顧”、“住”换協三仄,顯示感情激動。第三例,上片“織”、“碧”協兩入,“樓”、“愁”换兩平;下片“立”、“急”轉協兩入(入可用上、去,視情感的緩急變化酌定) ,“程”、“亭”又换兩平。這樣匀稱的平仄互换,先仄後平,一急一緩,恰與作者感情起伏相應,於緊促中見纏綿,是一個非常美聽的調子。第四例,上片“綫”、“囀”協兩去,“邊”、“年”换兩平;下片“遠”、“卷”轉兩上,“攢”、“難”又協兩平。情調和第三例相仿,但四仄遞用去、上,恰恰和少婦懷人的情感相當。這曲折委婉的内心變化,在這些韻位中是表達得異常深刻的。第五例,上片“了”、“少”協兩上,“風”、“中”换兩平;下片“在”、“改”轉兩上,“愁”、“流”又换兩平。前短嘆而後長吁,於迫促中見纏綿悱惻的無窮情致,是這個曲調的特色。第六例,上片“下”、“夜”協兩去,“時”、“垂”、“期”换三平;下片“月”、“别”轉兩入,“塵”、“人”、“因”又换三平。它的仄韻是向下透的,而且平仄韻的分量不相當;所以這四個仄韻,只起着加强音節化的作用,與前面提到的《女冠子》相同,仄韻只能居於賓位而已。
這上面所舉,是比較簡單的轉韻例子。下面再談比較複雜的:
一、去平入三轉兼兩叠一倒例:
河漢。河漢。曉掛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離。離别。離别。河漢雖同路絶。
韋應物《調笑令》
二、平仄四轉,下片增一韻位例:
玉鈩香,紅蠟泪,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温庭筠</a>《更漏子》
三、上入去入四轉兼兩個三叠例:
紅酥手,黄縢酒,滿城春色宫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泪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釵頭鳳》
四、平仄四轉兼夾協例:
去去,何處。迢迢巴楚,山水相連。朝雲暮雨,依舊十二峯前,猿聲到客船。 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别,故國音書絶。想佳人花下,對明月春風,恨應同。
李珣</a>《河傳》
五、平仄四轉,不兼夾協例:
湖上,閒望。雨蕭蕭,烟浦花橋,路遥。謝娘翠蛾愁不消,終朝,夢魂迷晚潮。 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温庭筠《河傳》
六、去入平三轉兼夾協和抛綫例:
空磧無邊,萬里陽關道路。馬蕭蕭,人去去,隴雲愁。 香貂舊製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綺羅心,魂夢隔,上高樓。
孫光憲《酒泉子》
花映柳條,吹向緑萍池上。憑闌干,窺細浪,雨蕭蕭。 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銀屏,垂翠箔,度春宵。
温庭筠《酒泉子》
七、平仄轉夾協兼抛綫例:
漢使昔年離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臺。 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羌笛一聲愁絶,月徘徊。
温庭筠《定西蕃》
八、平仄遞轉,仄多於平例: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鈿蟬筝,金雀扇,畫樑相見。雁門消息不歸來,又飛回。
温庭筠《蕃女怨》
上面第一例,“漢”、“漫”協兩去,“漢”又重叠一次;“思”、“離”换兩平;“别離”倒作“離别”轉下,“别”、“絶”協兩入,“别”又重叠一次。這樣平、仄遞轉,宛轉相生,用來表達曲折變化的感情,是非常適合的,所以又叫《轉應曲》。第二例,上片“泪”、“思”協兩去,“殘”、“寒”换兩平;下片“樹”、“雨”、“苦”轉三仄,“聲”、“明”又换兩平。這樣均匀的换韻,恰好表現情調的一起一落;下片多協一仄,是表示感情變化時的激動狀態。第三例,上片“手”、“灑”、“柳”協三上,“惡”、“薄”、“索”、“錯”换四入,“錯”又重叠兩次,表示無窮的感嘆;下片“舊”、“瘦”、“透”轉三去,“落”、“閣”、“托”、“莫”换四入,“莫”又重叠兩次,再一次表示無窮的感嘆。這個調子,每句都用仄收,所轉的又都是仄韻,與主要的短促的入聲韻結合起來,顯示作者心情的悲怨之極,淒咽幾乎不能出聲。這也是唐、宋小令中生面别開的創作,使人讀了爲下同情之泪。第四例,上片“去”、“處”連協兩仄,“雨”隔協一仄,“連”、“前”、“船”换協三平;下片“結”、“别”、“絶”轉協三入,“風”、“同”换協兩平。這樣錯綜複雜的變化韻位,也是爲了增加聲容之美而已。第五例,上片“上”、“望”協兩去,“蕭”、“橋”、“遥”、“消”、“朝”、“潮”换協六平,且多短句,表示感情的緊促和低抑;下片“遠”、“晚”、“斷”轉協三仄,“溪”、“西”、“堤”、“嘶”又换四平,作用和上片相仿。這是適宜於表達纏綿低抑的離愁别恨的。第六例,上片“路”、“去”協兩去,“愁”字孤零零的,卻和抛綫一般,與下片的“樓”字結合,遥協兩平;下片“窄”、“白”、“隔”换協三入,“隔”字隔着一個平收的句子,也有些象抛綫的狀態。這種格式,大概也只是爲了音節上的錯綜變化,宋人是很少使用的。温庭筠的那一首,上片“上”、“浪”協兩去,“蕭”和下片的“宵”遥協兩平;下片“索”、“寞”、“箔”换協三入。兩作的韻位變换都是比較奇特的。第七例,上片發端的“别”也是孤零零的,象抛綫般抛向下片的“雪”、“絶”,遥相結合;上片的“梅”、“臺”和下片的“來”、“徊”共協四平。這也是顯示錯綜變化的特殊情調。據《舊唐書·文苑傳》説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爲側艷之詞”。他既是一個精通樂律者,那末,象上面所舉《酒泉子》、《定西蕃》這一類的特殊形式,該是與這些曲調的音節有密切關係的。第八例是單調小令,“遍”、“燕”、“扇”、“見”共協四去,“來”、“回”轉協兩平。這種不均匀的轉韻,也是與表情的變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的。且看它的前面雖然不免睹物傷情,但對着這陽春美景,還在定神賞玩;後來想到邊信杳然,突轉低抑情調。這都是可以從音節上體會出來的。
看了上面許多例子,可知韻位的變化和四聲韻部的不同性質,在表達不同情感的關係上,占多麽重要的地位。這裏不過畧畧引出一些端緒來加以分析,以見唐、宋小令在藝術性上的豐富多彩而已。
還有一個調子中,平、仄韻同部互協的。似平或仄都有固定的韻位,與南、北曲的四聲通協有所不同。例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夜行黄沙道中》
這“蟬”、“年”、“前”、“邊”都在平聲“先”韻内,“片”、“見”在詞韻中也屬同部;所以平仄韻互協,反而可以增加它的聲情之美。但這兩個仄韻,必須安排在兩個結句上,才顯得和諧有力。
還有某些小令,原用入聲韻的,往往可以改作平韻。大概因爲入聲延長,就可以轉成平聲,所以倚聲家過去有所謂以入作平的説法。例如《憶秦娥》,一般都是用入聲韻,但宋人改用平韻的,也大有人在。且舉賀鑄一首:
曉朦朧。前溪百鳥啼匆匆。啼匆匆。淩波人去,拜月樓空。 去年今日東門東。鮮妝輝映桃花紅。桃花紅,吹開吹落,一任東風。
我們只要把李白用入聲韻的拿來比較一下,把在韻位上的入聲字都改作平聲,再把上、下片最末一句的仄平平仄改作仄仄平平,就成功了,情調卻完全變了質。可見四聲韻部,對表情的關係,確是相當重大的。
還有文人故弄花樣的特殊形式,叫作什麽“福唐獨木橋體”,是隔句用個同樣字作韻脚。例如黄庭堅用《阮郎歸》調寫的《茶詞》:
烹茶留客駐雕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見郎難,有人思遠山。 歸去後,憶前歡,畫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殘,與郎扶玉山。
這只是一種文字游戲,在藝術上,是没有多大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