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溜
3个月前 作者: 徐上瀛
【题解】
“溜”就是“滑”,“溜”是针对左手的技术,其练习的目的在于消除左手的走手音中的滞涩。琴曲旋律中,左手的吟猱绰注、上下进退等均属于滑音的范畴,滑音的速度不光由节奏决定,在一拍中也会有缓急的变化,也就是说内心的情感波动要在走手音上有所体现。
左手的按音走手音在“坚”况中强调坚实,在“溜”况中强调溜滑,这似乎是矛盾的。然而青山指出欲达到走手音溜滑的效果,指节的力度必须练到坚实,这实则也是对“坚”况中“坚之本,全凭筋力”的补充说明。左手的按弦如果虚浮,手指的力度必然柔懦,出音定不能清亮,这种滑的感觉实则是浮漂,最不可取。左手按弦如果过重,最直接的体现是缓慢地绰或上下移动,中间不连贯,会有一顿一顿的阻碍感,这即是“滞”。假若右手弹弦,左手按弦由轻到重,音色由浮闷直至清亮,当达到清亮后,无论左手如何使劲按弦,亮度也都不会再有增加。音质亮度不会增加后,再多施加于左手按弦上的力度都是多余的,其最终结果就会使走手音在滑动中产生阻滞。
因此,青山在“溜”况最后也强调“然指法之欲溜,全在筋力运使”。随着练习深入,手指筋力不断增强,手上的坚劲具备了,走手音中的“溜”也就达到了,于是吟猱绰注、上下进复中的快慢变化就能自如相应,展现出音乐中各种生动细微的奥妙之处。
虽然青山开篇就说“溜者,滑也”,但其在《溪山琴况</a>》中用“溜”字,却没有用“滑”,仔细考量,“滑”字本身更多是形容一种状态,而“溜”字则有运行形态的含义。最直接的联想就是溜冰,用溜冰的动作来比喻左手走手音的运动非常恰当,对青山所说运动中内含筋力就豁然开朗了。
溜者,滑也①,左指治涩之法也。音在缓急,指欲随应。苟非握其滑机②,则不能成其妙。若按弦虚浮,指必柔懦,势难于滑③;或着重滞④,指复阻碍,尤难于滑。然则何法以得之?惟是指节炼至坚实,极其灵活⑤,动必神速。不但急中赖其滑机⑥,而缓中亦欲藏其滑机也。故吟猱绰注之间,当若泉之滚滚⑦;而往来上下之际⑧,更如风之发发⑨。刘随州诗云⑩:“溜溜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其斯之谓乎?
【注释】
①滑:灵活流畅。
②苟:如果。滑机:指“滑”是一种应机而动的反应。机,机微,动之微。
③势:势必。
④着:疑当作“着弦”,即按弦。
⑤极:穷尽,竭尽。
⑥赖:依靠。
⑦滚滚:水涌翻腾之貌。唐杜甫</a>《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⑧往来上下:当指乐句随指法而展开,见“润”况注释。
⑨发发:风吹迅疾之貌。《诗经</a>·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⑩刘随州:此指唐代诗人刘长卿</a>(709?—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城)人。曾任随州刺史。诗多酬赠唱和,抒贬谪感慨、羁旅愁思。有《刘随州诗集》,又名《刘文房集》。
?溜溜青丝上,静听松风寒:语出刘长卿《幽琴》诗:“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飗飗(liú),微风吹动的样子。
【译文】
“溜”就是“滑”,是医治左手运指滞涩的方法。乐曲中产生缓急变化时,手指需要随之做出回应。倘若不能掌握应机而动之“滑”,那么音乐也就无法美妙。如果按弦虚浮不实,手指必然柔弱无力,势必难以圆活;而如果按弦过重而僵滞,指下又会多有阻碍,更是难以顺滑。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滑”呢?只有将手指关节锻炼到坚实,使其非常灵活,这样运指就必然能够极为灵敏地配合乐曲的需要。不仅快速的弹奏需要依赖于“滑”之机微,而且弹奏缓慢时也需要在指下蕴藏应机而动之“滑”。所以吟猱绰注之间,应当像泉水一样翻腾灵动;而往来上下之时,更要像飘风一般迅疾流畅。刘长卿诗云:“溜溜青丝上,静听松风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然指法之欲溜,全在筋力运使。筋力既到,而用之吟猱则音圆,用之绰注上下则音应,用之迟速跌宕则音活①。自此精进②,则能变化莫测,安往而不得其妙哉!
【注释】
①跌宕:此指音调抑扬顿挫,节奏自由多变。
②精进:努力进取,毫不懈怠。
【译文】
而指法如果想要能够“溜”,则完全取决于“筋力”的运用。“筋力”一旦到位,那么用于吟猱的指法就能出音圆润,用于绰注上下的走音就能音韵相合,用于迟速跌宕的节奏就能音调生动。在这基础上精益求精,就可以达到变化莫测的境地,无论怎么弹也都是美妙的音乐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