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个月前 作者: 吕留良
    得山阴祁氏澹生堂①藏书三千余本示大火


    阿翁②铭识墨犹新,


    大担论斤换直银。


    说与痴儿休笑倒,


    难寻几世好书人。


    宣绫③包角藏经笺,


    不抵当时装钉钱。


    岂是父书渠不惜,


    只缘参透达磨禅④。


    ┃ 今译 ┃


    祖父印在书上的铭文墨迹还新呢,这书就被大担大担地论斤卖出换作现银子了。说给你这个傻儿子听了也不要笑倒,一家几代都是好书之人的还真是难以寻出来呢!


    用宣德绫来包角小心收藏着经籍笺牍,如今卖了换来的还抵不上当时装订所花的钱呢!难道是因为父辈传下来的书子孙不懂得爱惜吗?只是因为他们参透了禅学呀!


    ┃ 简注 ┃


    ① 澹生堂:明代绍兴府山阴县著名的藏书家祁承的藏书楼,有著名的《澹生堂藏书约》等,另有长印的铭文说</a>:“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明亡之际,藏书楼的第二代主人祁彪佳</a>殉节,其家人便将藏书移到了云门山化鹿寺。祁家后人或死或出家为僧,藏书便开始散佚,此时吕留良</a>便托黄宗羲</a>前去买书,得三千多本。


    ② 阿翁:对祖父或父亲的尊称。


    ③ 宣绫:宣德时的绫,花样丝料精致,常被用于装帧书画或书籍。


    ④ 达磨禅:此处原有自注“祁氏参临济宗”,另有版本作“祁氏参曹洞宗”。也就是说,吕留良认为祁氏家族的后人因为参禅而不顾祖传之藏书了。祁承之孙、祁彪佳之子祁班孙,在明朝灭亡之后,因为牵涉反清的通海案而被流放宁古塔,后来逃归,为避免清廷的追捕而落发为僧,号咒明林大师。


    ┃ 实践要点 ┃


    读书人视书如命,没有比得到好书更让人开心的了。吕留良得到澹生堂的三千多册藏书之后,非常高兴地写诗纪念此事,并以祁氏藏书之悲剧来警示吕葆中(大火),提醒其子爱惜自家的藏书。虽说几代好书的人家少有,但是吕家后人被流放宁古塔后,读书种子却一直都未断,或教书或行医,依旧顽强地维系着文化世家的命脉。


    东坡洗儿诗牧斋作转语和韵皆讥言也因作正解和之示儿辈①


    养儿须令极聪明,


    奸黠痴顽②误后生。


    我道聪明还未透,


    沾沾止为一公卿。


    ┃ 今译 ┃


    养了儿子总是希望儿子极为聪明,奸诈狡黠、痴愚顽固则会耽误孩子的一生。我说那些人的聪明还未真正透彻,沾沾自喜只是为了一个公卿之位吗?


    ┃ 简注 ┃


    ① 苏轼</a>贬官之际,其侍妾朝云生子满月,他作有《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钱谦益</a>(牧斋)作有《反东坡洗儿诗》:“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② 奸黠:奸诈、狡黠。痴顽:痴愚、顽固。


    ┃ 实践要点 ┃


    苏轼认为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吕留良则强调某些人沾沾自喜为做大官,虽是聪明但尚未透彻。也就是说,吕留良希望子孙正直、诚实,不要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也不求高官厚禄,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井田砚铭与大火


    仿古沟洫①之意,画为井字,其式,先君子所创也,其石龙尾。


    亦有村庄,亦有经籍。出冈冈甫,入田田尺。礼耕义种,学耨②仁获。合耦谁欤?吾菑③瓦石。陈修疆畎④,尔勤斯食。耻翁,与大火。


    ┃ 今译 ┃


    仿照古人田间水沟的意思,画成井字。这一款式,乃是我已故的父亲所创制的,这方砚是龙尾石做的。


    也有村庄,也有经典书籍。走出山冈,山冈广大;走入田野,田野宽阔。遵循礼仪,读书修身,耕种、除草以及收获。谁能与我一起耦耕?我来开荒,清除瓦石。修整田地的边界与沟渠,辛勤劳作,方才得食。耻翁,写给大火。


    ┃ 简注 ┃


    ① 沟洫(xù):田间水沟。


    ② 耨(nòu):除草。


    ③ 菑(zī):开荒。


    ④ 畎:田间小沟。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在一方绘有井田村庄的砚台上刻下铭文,寄托了他的耦耕理想,也即耕读人生。同时也在教育子孙,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才能享有收获。


    哭阿彗文


    痛哉,阿彗!今日汝死三朝矣。阿爷、阿娘、哥哥皆痛汝不忍舍。二伯伯、四伯母赐楮币①哀汝。父执吴五叔叔婶婶,亦遣人吊汝。今吾令汝乳母携果饵蔬饭祭汝,汝不能饮,令其握出乳汁以饮汝。痛哉,阿彗!


    ┃ 今译 ┃


    痛心啊,阿彗!截至今日你已经死了三天了。阿爹、阿娘、哥哥都痛心你,舍不得你离开。二伯伯、四伯母赐了纸币来哀悼你。父辈中的吴五叔叔婶婶,也派人来吊唁你。现在我让你的乳母带着果品、蔬菜、米饭前来祭奠你,你不能饮酒,就让她挤出乳汁来给你喝吧。痛心啊,阿彗!


    ┃ 简注 ┃


    ① 楮(chǔ)币:纸钱。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写作此文,其实是为了反省自己在孩子生病、看病这件事情上的种种失误之处,可见其为人之认真。


    汝生面方,广额丰下,耳长垂珠,隆准①修眉,发顶黛绿,肤如冻肪,瞳如髹②漆。母抱汝前,十步之外目光及我,啼声震邻。项颈肩脊,屹如山立。两手常对握端拱,不自掉弄。其骨度庄凝如此,无一死法。生未十日,即能笑。数月以来,洞解人意,呼之相亲,即捧面哺口。吾有不释,母令为花鼻,即能蹙山根③作皱纹,口辅出缬④,以悦我。其聪明而孝如此,亦无死法也。阿彗,阿彗,汝何以死!


    ┃ 今译 ┃


    你长得四方大脸,额头宽广、下巴丰满,耳垂长得可以挂珠子,鼻子高隆、眉毛修长,顶上的头发乌黑,肌肤白净如同凝脂,眼眸黑亮如同髹漆。你母亲抱着你走上前来,十步之外看到了我,哭声响彻邻里。你的脖颈肩脊,如山一般直挺。两只小手经常对握着,端端正正做着作揖的样子,不会随意调换姿势。你的气度端庄凝重如此,丝毫没有要死的道理。你出生不到十天,就会笑了。几个月来,善解人意,只要有人呼叫,你就与他亲近,就会捧着大人的面颊上去亲吻。我有不开心的事,你母亲让你做出个皱鼻子的怪样子,这样就能皱起鼻梁做出皱纹,加上面颊红晕,来逗引我开心。你是这样聪明而孝顺,没有一点要死的道理。阿彗,阿彗,你怎么能死呢!


    ┃ 简注 ┃


    ① 准:鼻子。


    ② 髹(xiū):赤黑色的漆。


    ③ 蹙(cù):聚拢,皱缩。山根:鼻梁。


    ④ 缬(xié):两颊的红晕。


    ┃ 实践要点 ┃


    此段记述彗儿种种可爱之处,更反衬出后面的种种遗憾。


    汝初病痘,不八日而靥①,不十日而痂落,梅片疤白无苔痕。吾即惊忧,谓必有变。已而余气怒生,幸部位不犯要害,进参芪托里之药,疡虽未愈,而肌肉神气未曾减损,谓可不至死也。汝苦药,每服必强灌。见持茶盏至,即戟手②摇头,牙噤喉拒,捏闭汝鼻,勉进少许,宛转呼号。其难如此,以故汝母、乳母姑息煦妪③,见汝少安,便劝辍药。后之间断致危,迟迟报信,皆坐此也。


    ┃ 今译 ┃


    你初次得水痘时,不到八天就渐渐退去,不到十天就结痂掉落,梅花瓣一样的疤痕很快就白净得没有一点痕迹了。我对此感到吃惊和忧虑,猜想一定会有病变。不久,遗留的病毒果然爆发出来,幸好没有伤到要害部位,给你服了参芪托里之药,溃疡面虽然没有痊愈,可是你的面色和神气并没有减损,无论怎样也不至于死啊!你不愿意吃药,每次服用都必须强行灌入。看见有人拿着茶盏走近,就摆手摇头,紧咬牙关,不肯吞咽,只好捏着你的鼻子,勉强喂进去一点,你便拉长声调哭啼不止。喂药如此之难,因此你母亲和乳母常常姑息迁就,见你稍有好转,就劝大家停止喂药。后来因为间断了用药,方才导致病情加重,他们延迟向我报信,都是这个原因啊!


    ┃ 简注 ┃


    ① 靥(yè):本指酒窝,此处即靥靥然,指水痘渐渐隐退的样子。


    ② 戟手:用手指人,其形如戟。


    ③ 煦妪:爱护,关心。


    ┃ 实践要点 ┃


    喂婴儿吃药很难,做父母的总是不忍心,其实这反而容易导致用药无效,病情加重。这是必须引起警示的。


    六月十八日,吾以事须往杭州,念汝病不可离。时高旦中在海昌,遣人来迎黄晦木①,将同往苏州。吾因致书曰:彗儿病且危,弟欲暂入省,计驾从此至吴便道也,不靳②一跋涉,活此细命,晦木亦待于此矣。吾谓必足以致吾友,遂放心至杭。否则吾虽忍甚,岂能舍汝而去乎?杭州数日,不见家报,计已调理平复矣。因更淹数日写目③,市货有戏具字,馆人笑问,吾答以五儿病新愈,买以娱之也。孰意廿七之酉而有阿墀之信乎!吾问阿墀,然后知次日海昌竟不至,但遣童迎晦木耳。童谩④云:廿三日且至,迟则廿六也。不谓汝病剧,于廿三日,身热洞泻,家人妄冀吴门之约,又望吾之归。因循五昼夜,变症蜂起,始遣墀报。吾冒暑奔归,已无及矣。此是吾方术之疏,而期人之过急,外务而不饬家人以速闻,使汝失治以死也。吾杀汝,又将谁尤?


    ┃ 今译 ┃


    六月十八日,我因为有事必须前往杭州,但考虑到你的病我不能离开。当时高旦中在海昌,派人来接黄晦木,将一同前往苏州。我于是写信给高旦中说</a>:彗儿病重而且有危险,小弟想尽快入省,估计尊驾从我这里前往吴地也是顺道,请不要吝惜前来走一趟,救活这条小命,晦木也在这里等待了。我想这封信一定足以请到我的这位朋友,于是放心地到了杭州。否则我即便非常忍心,岂能舍弃你而离开呢?到杭州好几天后,也不见家里来信,估计你已经调理恢复得差不多了。于是又在杭州耽搁了几天外出游玩,市场有卖演戏玩具的,店铺里的人笑问买这个东西干什么,我回答说因为我家五儿大病初愈,买了去让他玩玩的。谁能想到二十七日的酉时却有阿墀送来的信呢!我问阿墀,然后才知道第二天高旦中竟然没有从海昌赶来,只是派遣童仆迎接晦木。童仆撒谎说:二十三日会来,迟则二十六日一定来。不承想到你的病情加重,二十三日,身体发热,又伴有腹泻,家人还在不切实际地指望高旦中那边的吴门之约,也希望我能回去。因此而反复了五个昼夜,各种病症一起发出,这才派阿墀给我送信。我冒着酷暑赶回家,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我医术上的疏忽,也是期待他人又太过心急,只想着外边而没让家里人快速送信告知,这才使得你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死的啊!是我害死了你,又要去怪罪谁呢!


    ┃ 简注 ┃


    ① 高旦中:即高斗魁,号鼓峰,鄞县人,名中医,吕留良的友人,还曾向其学医。海昌:即海宁。黄晦木:黄宗炎</a>,余姚人,黄宗羲的弟弟,也是吕留良的好友。


    ② 靳(jìn):吝惜。


    ③ 写目:尽目力之所及,纵情观览。


    ④ 谩(mán):欺骗,诬陷,浮夸。


    ┃ 实践要点 ┃


    此处总结得很好,许多重要的事情,太过于依赖外人,计划得越周密</a>其实越危险。故而还是要将事情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且考虑到多种可能性,才能有备无患。


    汝生于乙巳九月,至今才十月耳。吾名汝为“彗”,汝母曰:何用此不祥者?吾曰:乃其所以为祥也。今其果不祥耶!汝瞳子能自会于两眦①,吾又戏名曰“乌斗”。此二小名,吾每呼汝,汝目诺而口应者。将于晬日②命汝,正名曰“定忠”,此汝所未知也。今以语汝,汝其能应否耶?痛哉,阿彗!


    遗衣委床,啼音在耳,汝母、乳姆哭声一发,刲心骨③,吾又何堪?行且权厝④汝于识村,嘱汝兄辈,异日吾没后,举汝祔于吾冢之侧,与汝相依,以志吾痛也。


    ┃ 今译 ┃


    你生于乙巳九月,至今才十个月大。我给你取名叫“彗”,你母亲说:为什么取这么一个不祥的名字?我说:就是因为这个字方才吉祥。现在看来果然还是不吉祥啊!你的双眸还会聚在眼眶内侧(斗鸡眼状),我又戏称你为“乌斗”。这两个小名,每当我叫你,你都能眼睛会意,口里应答。本打算等你周岁的时候再给你取个名字,正名叫作“定忠”,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现在来告诉你,你还能应答吗?痛心啊,阿彗!


    你遗留的衣服还在床上,你的哭声还回响在耳边,你的母亲、乳母的哭声一发,我就感到剜心刮骨一般的悲痛,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准备暂且将你安置在识村那边,嘱咐你的哥哥们,将来等我死后,再把你合葬在我的坟墓旁边,与你相依相伴,以此来表达我的悲痛!


    ┃ 简注 ┃


    ① 眦(zì):眼角。


    ② 晬(zuì)日:婴儿满百日或满周岁。


    ③ 刲(kuí):刺杀,割。(shù):刺。


    ④ 厝(cuò):指棺材停放待葬,或是浅埋以待改葬。


    ┃ 实践要点 ┃


    取名为“彗”,本是通“慧”,但因为彗星往往一闪而过,故而以为不吉祥。做父母的取名字,似乎还得多考虑几层意思。


    阿彗,第五,今同第八弟祔葬①识村,岁时亦祔食。公忠记。②


    ┃ 今译 ┃


    阿彗,排行第五,现在把你同八弟合葬在识村,每年到了祭奠的时候也正好可以祔食。公忠记。


    ┃ 简注 ┃


    ① 袝(fù)葬:合葬。


    ② 此为吕留良之子吕葆中(公忠)的补记。


    补编


    与董方白书


    久不与贤者①相对,系念②无时,形之梦寐。得近札,知以馆谷③北留,较之奔驰,此为良矣。若得闭户读书,做些着实工夫,为益更不小。只恐此中应酬世故,又从而牧④之耳。此不必讲义理,只与论利害,则作宦之危,自不如处馆之安;宦资之不可必,自不如馆资之久而稳也。惟幕馆,则必不可为,书馆犹不失故吾,一为幕师,即于本根断绝。吾见近来小有才者,无不从事于此,其名甚噪,而所获良厚。然日趋于闪铄变诈之途,自以为豪杰作用,不知其心术、人品至污极下,一总坏尽,骄谄并行,机械杂出,真小人之归,而今法之所称光棍⑤也。究之所取,亦东坍西涨,有虚声无实际,岁月之间,消落如故,落得个终身狼藉耳。其家人见钱财来易,皆骄奢不务本业,则又数世之害,故不可为也。


    ┃ 今译 ┃


    很久没有与你会面,时常想念,甚至在梦中也会出现你的身影。得到最近写来的信,知道因为处馆而在北方逗留,比起四处奔波,这当然要好一些。如果得以闭门读书,做一些踏实的工夫,得到的益处更不会小。只是担心这其中的应酬与世故,从而又要去管许多事情了。这不必去讲义理,只要去讨论一下利害,那么做官的危险,自然不如处馆的安全;做官获得的资金不能说必定稳当,自然不如处馆的资金来的长久而稳当。唯独幕府中的处馆,必定不可以去做,教书的处馆还不失人的本色,一旦做了幕师,就会断绝做人的根本。我见到近来那些小有才华的人,没有不从事于幕师的,他们的名声很大,而所获得的受益也很丰厚。然而他们日益趋于言辞闪烁、变化欺诈那一路,还自以为是豪杰的做派,而不知其心术、人品已经极其卑污、下作,通通坏透了,骄狂、谄媚并行,巧诈、机心杂出,真是小人的一类,因而今日的法律所称之为“光棍”。追求他们的所取,也是东边坍塌而西边高涨,有虚假的声势而无实际的收效,一年年一月月的,又会零落成以前的样子,落得个终身狼藉。他的家人见到钱财来得容易,都骄纵、奢侈,不去从事本来的职业,如此则会祸害好几代人,所以不可做幕师。


    ┃ 简注 ┃


    ① 贤者:有才能的人,此处指代对方。


    ② 系念:挂念。


    ③ 馆谷:也即处馆,以塾师的束脩或幕宾的酬金而谋生。


    ④ 牧:治理,管理。


    ⑤ 光棍:《大清律例</a>》中有光棍罪,指的是那些设法索诈官民的,如张贴揭帖、吓诈取财、谎言欠债等等。


    ┃ 实践要点 ┃


    董杲,字方白,崇德人,康熙</a>八年举人,曾任分水县教谕。其父董雨舟是吕留良的友人。其弟董采,字力民,又字载臣,也是吕留良的弟子。明清时期士人谋生,多半从事塾师或幕宾,吕留良认为塾师可以亲近书本,不失读书人的本色;幕宾则会涉及衙门里的种种事务,容易导致欺诈行为,从而败坏人品。这么说,真正强调的就是如何选择职业,因为好的职业引导人向上,这就不只关系到一个人,而是关系到一家几代人的道德的问题。这一说法当引人深思。


    来札云,长安富人肯为捐纳①,以其输钱得官,于心未安而止。此固是矣,然贤者见识,于理尚隔一针。在今日而言,以文、以钱有以异乎?无以异也。若他人代为捐纳,则虽今日亦有所不可。使其人即不望报,我何义以处之?如其不能不望报也,则此官岂可为乎?辞受取予,立身之根本。足下不安于输钱,而反安于他人之捐纳,此吾所谓差却一针也。滚滚马头尘中,自然无人物在里,亦不足较量,但足下自能高着眼孔,踮得脚住,则所望于贤者不轻耳。


    ┃ 今译 ┃


    来信说,长安的富人们肯为你捐纳,通过交钱而获得一个官做,总有点于心不安故而终止了。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你的见识,在道理上还隔了一层。就今日的形势而言,用文章、用钱财又有什么不同吗?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是他人帮助去捐纳,那么即便在今日也有所不可了。假使那个人本不指望报答,我又以什么道理来自处?如果那个人不能不指望着报答,那么这个官职难道还能有什么作为吗?辞让与接受,获取与给予,这都是立身的根本。足下不安心于交钱,反而安心于他人帮助的捐纳,这就是我所谓的还差那么一层的意思。你看那滚滚的马前头的尘土之中(指俗世),自然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在里头,也不足以较量什么,但愿足下自己能够抬高一点眼睛、鼻孔,踮得住自己的脚跟,那么世人所期望于你的也就不轻了。


    ┃ 简注 ┃


    ① 捐纳:通过捐资、纳粟来换取官职、官衔。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对捐纳的不可为,分析得极其透彻。“辞受取予,立身之根本”,也就是强调,接不接受一个职位,或接不接受一份钱物,看似小事,其实关系重大。“高着眼孔,踮得脚住”,也就是说,站稳了脚跟,方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仆迂病日甚,即邑里纷纷,俱不欲相近,看此世界中,真无一足把玩者。惟残书数种未了,思后来岁月无几,将屏弃一切,汲汲了此,此僧家之打包①者也。但恨同志稀少,无处商量。向日张佩璁②颇聪明细心,有志向上,欲引以为助,而天夺之遽。邑中止一吴自牧</a>③,天资过人,近年德业日新,以为赖有此人,而七月间又以疾暴亡。看此气象火候殊不佳,顾影茕茕④,有口挂壁⑤,真无生人之乐矣。不知天意欲何如,数书又安能以一手一足成之也?言之可悲可痛。


    ┃ 今译 ┃


    我的迂腐之病越来越厉害了,比如县里的纷纷攘攘,都不想去接近,看这个世界之中,真没有一样可以把玩的。唯独有残书多种未曾了结,想到将来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将摒弃一切,急切地了却此事,这也就是僧人们所谓的“打包”。只是可恨同志之友稀少,没有地方商量。以前有张佩璁颇为聪明细心,有志于向上一路,想要请他来帮助,然而可惜老天太早夺走了他的性命。县里也只有一个吴自牧,天资过人,近年来品德、学业日益增长,想要依赖此人,然而七月间又因为疾病而暴亡了。看看这种气象、火候特别不好,环顾四周,身影孤单,默默无语,真是一点都没有活人的乐趣了。不知道天意又会如何,数种书又如何能靠我一个人完成呢?说到此处也实在是可悲可痛啊!


    ┃ 简注 ┃


    ① 打包:本指僧人行脚云游,所带行李不多,仅打成一包。


    ② 张佩璁:即张佩葱,字嘉玲,江苏吴江人,吕留良的好友张履祥</a>的弟子。


    ③ 吴自牧:即吴尔尧,浙江桐乡人,吴之振</a>的侄儿,不过长他六岁。


    ④ 茕(qióng):孤独。


    ⑤ 有口挂壁:把嘴巴挂在墙上,形容默不作声,语出禅宗语录。


    ┃ 实践要点 ┃


    晚年的吕留良,虽然也有几个友人一起切磋学业,然而友人也渐渐凋零。又因为身体的原因,需要编撰的几种书,也难以完成。所谓天才“成群而来”,一个人的成败,既在于自身努力,又在于友人相助,所以古今都十分重视交友之道。


    令弟文字甚长进,志趣亦渐入高明,第苦无定叠①工夫,打成片段耳。嘉善柯寓匏到燕,曾相会否?此兄质性极美,有意于正业,为文亦高雅无俗韵,华胄中绝少者,只是门第习气重,世故深,摆脱不得,亦是无可奈何。然素心奇赏②,此意时时不泯,得闲即与商论,想互有益也。


    ┃ 今译 ┃


    你的弟弟文字水平很有长进,志趣也渐渐进入高明一途,只是苦于没有下一段安定的工夫,形成完整片段。嘉善的柯寓匏到北京,曾有过相会吗?这位老兄气质、性情极好,有意从事正道之学,写作的文章也高雅而无俗气,在皇皇华胄之中也是绝少的人物,只是门第习气有些偏重,世故气有些偏深,摆脱不得,也是无可奈何的。然而本心高洁、眼界独特,一心向学的意趣常在而不泯,如果得空与他商量、讨论,想必相互会有进益。


    ┃ 简注 ┃


    ① 定叠:安定。


    ② 素心:心地纯洁。奇赏:独特的眼界。语出陶渊明</a>《移居》“闻多素心人”与“奇文共欣赏”两句。


    ┃ 实践要点 ┃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志趣、意趣之高下。此处提及的董方白的弟弟董采与柯寓匏都是有着渐趋高明、高雅的志、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习,就能够有所成就。所以教导年轻人,关键在于立志,心气高出俗流。


    选文行世,非仆本怀。缘年来多费,赖此粗给,遂不能遽已。其中议论去取,未免招人憎忌。目下刻成《墨评》一部,中多直抹批驳,恐外间不无谣诼①,或别生是非,故尚游移未出,不知当复如何,幸②为我察之,得早见裁示③,恃为行止也。冗次率率不备,俟后再寄。


    ┃ 今译 ┃


    评选时文而刊行于世,并非我本来的意思。只是近年以来花费较多,依赖此事也能略增补给,所以不能马上停止。那些评选之书中的议论取舍,未免招致他人的憎恨、忌讳。眼下刻成了《墨评》一部,其中多有直接涂抹、批驳的,恐怕外间的人不会没有造谣毁谤,或者另外生出是非来,所以还在犹豫而未曾发出去,也不知道还能如何。希望你为我观察一下,如能早日告知,就可以依此采取行动了。俗务太多,故此信匆匆不能尽言,等将来再细说吧。


    ┃ 简注 ┃


    ① 谣诼(zhuó):造谣毁谤。


    ② 幸:希望。


    ③ 裁示:定夺并示知。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担心时文评选引发外间的议论,或别生是非,故希望在北京的董杲帮忙观察一下形势。可见他既希望借时文而抒发议论、阐述思想,又不想引起太多的关注,内心颇为矛盾。


    答柯寓匏、曹彝士书①


    使归后,甫毕尘事,而小孙患痘殊剧,旬日来未免忧悬,忽忽无绪。昨晡②始有生意,得力疾展读,坐此迟爽,耿仄③何如。两兄文各负奇伟,寓匏天才骏逸,迥绝尘姿,多于酝藉④中挺潇洒不羁之致;彝士风骨雄劲,所向空阔,一瞬千里,不可捉搦。不谓于文字颓澌⑤时,睹此异材,又能闭户相砥砺,不屑稍近流俗,只此雅怀,已足千仞。乃冲襟⑥虚挹,问不择人。村子环顾其中,则皆君之所余也,又何以相益。


    ┃ 今译 ┃


    使者归后,刚完成一些世俗之事,而小孙子</a>患了痘症且非常剧烈,这十来天未免为此担忧,时光忽忽,毫无头绪。昨日申时刚开始有点恢复生机,得以快速展读两位的文章,因此回复晚了,内心十分不安。两位老兄的文章各自负有奇伟之才,寓匏天才俊逸,超越于尘世俗人,多在宽和之中挺力潇洒不羁的风致;彝士风骨雄劲,指向空阔,一瞬间思接千里,不可捉摸。不承想能在此文章颓废、喑哑之时,看到你们这样的特异人才,又能够闭门读书,相互砥砺,不屑于稍稍接近流俗,只是这样的雅致胸怀,就足以壁立千仞了。竟然还胸襟澹泊,虚怀高揖,问不择人。我这个村夫再来反观自己,则都是得益于两位的余泽,又还有什么可相助益的呢。


    ┃ 简注 ┃


    ① 柯寓匏:柯崇朴,字敬一,号寓匏,通政使参议柯耸之子,浙江嘉善人。康熙十一年副贡,后官至内阁中书;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因丁忧未与试。著有《振雅堂集》。曹彝士:曹鉴伦,字彝士,号蓼怀,一号忝斋,浙江嘉善人。康熙十八年进士,授编修,晋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三年由内阁学士升兵部右侍郎,历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山东顺天乡试主考。柯、曹二人都是吕留良的弟子。


    ② 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


    ③ 耿仄:内心不安。


    ④ 酝藉:也作蕴藉,含蓄,宽和,有涵养。


    ⑤ 澌(sī):同嘶,声音沙哑。


    ⑥ 冲襟:胸襟澹远。虚挹:虚怀高揖。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的才学在浙西一带有很大的影响,这两位嘉善的弟子寄来文章请教,他在对二人分别称赞一番之后,又说他们虚怀若谷而问不择人,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助益的。这些虽是客套话,然而也可以看出吕留良对后学多有鼓舞。


    无已,窃有所质。两兄之为此文也,其心有笃好,为文固当尔耶?抑外间风旨乍更,为决科①之利耶?笃好以为当尔,则志定而气坚,必有进而无退,不至于古人不止。彝士文有云:“孤行无偶而不惧,举世菲薄而不惭。”此见道之言也。兄试自举勘,果不负斯语乎?若犹未也,则决科之意急,而为风气所拘也。风气有何定一?津要②倡论于上,朝行矣,升沉局幻,暮复变焉。为文而由此,则志惑而气躁。庸流乍撼之不动也,数钜公沮之稍动矣③,数名宿引之又动矣;或得或失,诱之挫之,则大动而不能自主矣。出门抱行卷④,自以为逢时,数十日抵郊衢,闻时尚又不尔,回惑失措,则今日所为,安知非他日所悔乎?文由心生,心正则文正,心乱则文乱,此不可不辨也。


    ┃ 今译 ┃


    不得已,我也有所请教。两位老兄之所以写作此文,是因为心里十分喜好,而认为作文本当如此?还是由于外面流行的风尚旨趣突然变更,为了科举应试的好处呢?内心笃定的喜好以为应当如此,则志向坚定而心气实在,必然只有前进而没有后退,不达到古人的境界决不停止。彝士在文章中说:“孤独前行没有伴侣然而并不惧怕,世上之人都来菲薄而并不惭愧。”这就是见道的话了。老兄试着自我勘验一番,果然不负这一句话吗?如果还没有,就会由于科考的意图急切,而被风气所拘束。风气有什么一定的方向?关键的人物倡导议论于上头,早晨实行了,升降变幻,傍晚又再度变化了。作文而被风气影响,就会志向迷惑而心气浮躁。庸俗的人突然摇撼,他们不会动心;数位名家巨公出来阻止,他们就会稍微动动;若是数名大家加以引导,他们就又动了。或得或失,诱导之挫败之,那就大动而不能自主了。出门抱着行卷,自以为正逢其时,数十日抵达郊外大道,听说时尚又不如此,回头又迷惑失措,那么今日的所作所为,怎么知道不会是他日所后悔的呢?文章应当由心而生,心正则文正,心乱则文乱,这是不可不辨的道理。


    ┃ 简注 ┃


    ① 决科:指参加科举考试。


    ② 津要:比喻关键要旨或身居要职的人物。津,原指渡口。


    ③ 钜公:巨公,大人物。沮:阻止。


    ④ 行卷: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前将诗文写成卷轴,呈给达官贵人以求延誉介绍。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论文章,首先指出的就是为什么而作文?如果内心喜好,那就是“文由心生”;若是为了科举应试,那就会跟随外面风尚的变化而变化。他还强调,其实流行风尚最不确定,往往视一二关键人物而定,容易使人迷惑。所以必须坚定自己的志向、心气,从内心出发,向古人学习,方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这一点值得所有写作者思考。


    某之论文,亦止如此,未尝期其书之必行世,世之从吾言也。适与时论相凑,谓其功足变风气,为近日选家之胜,此某之深耻而痛恨者也。但使举世噪骂,取以覆瓿粘壁,锢其流传信从,如苏氏乌台案①、朱门</a>伪学禁②,莫不拒绝远避。而有人焉,独以为不可不业此。此则某之论文果有功,而其不止于文者,亦骎骎③尽出矣。两兄于此,得毋犹有所疑乎?


    ┃ 今译 ┃


    我的那些评论文章之书,也只是如此而已,未曾期待它们必然流行于世,世人必然听从我的话。恰好与时下的论调相互凑合,说那些评选之书的功劳足以改变风气,是近来文章评选家之中最好的,这是我深以为耻而痛恨的事情。哪怕使全天下人骂我,拿我的书来覆盖瓦罐、粘贴墙壁,禁锢那些书不让其流传、不让读者信从,如同苏轼的乌台诗案</a>、朱熹</a>的伪学被禁,没有不敬而远之的。然而也还有人,独独以为不可不从事此书所说的。做到这样,才能说我的时文评选确实有功于世,而文章之外的思想,也会渐渐影响世人。两位老兄对此,该不会还有什么疑惑吧?


    ┃ 简注 ┃


    ① 苏氏乌台案:宋神宗时,苏轼被人诬陷讽刺变法,侮慢朝廷,因诗而获罪。因为经办此案的御史台俗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


    ② 朱门伪学禁:又称庆元党禁</a>。宋宁宗庆元元年,韩侂胄专政,赵汝愚</a>被贬,朱熹、彭龟年</a>等上奏,于是韩将与其意见不合者都视为道学人士,称道学为“伪学”,将道学人士列入伪学逆党籍达六年之久。


    ③ 骎骎:形容马跑得快,疾速。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从事八股时文的评选,且他的议论之中暗含着自己重新诠释的程朱理学思想,然后能与“时论相凑”,改变风气,影响士人。他也担心自己出版的评选集子还是被当作了谋求仕途、功利的桥梁,这是他所痛恨的。故而说最好自己出版的那些集子被人覆瓿粘壁、被人禁锢,只有少数人体会其中深意,理解那些“不止于文”之处。其实他说的还是文以载道的思想,只知道文辞之好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知道思想和人心。


    前在金陵,有时贵相识者,欲某定其房稿①,曾有绝句云:“自古相知心最难,头皮断送肯重还。故人今有程文海,莫便催归谢叠山。”②此心言也,两兄深知此意,至燕市③绝不齿及。若有问者,第云“衰病,事事颓废,更无足道者”,则知我爱我之至也。


    ┃ 今译 ┃


    前几日在金陵,有一个与我相识的显贵,想要我去选定他的房课稿子,我当时曾写了一首绝句说:“自古以来相互知心总是最难,我是宁可断送头皮也不肯重回科考仕途了。故人当中如今也有人像元代的程文海,那不是要催着我这个谢叠山早早回乡隐居吗?”这些是我的心里话,两位老兄应当深知其中的意思,到了京城也绝不会跟他人提及的。如果有人问起我,只说“此人衰老多病,事事都很颓废,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那么就是知我爱我的最好表现了。


    ┃ 简注 ┃


    ① 房稿:又称房书,明清时期八股文评选的集子。


    ② 断送头皮:断送性命。苏轼《东坡志林</a>》:“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程文海:字钜夫,江西建昌(今南城)人,宋亡入元后任集贤直学士,曾兴建国学,搜访遗贤。谢叠山:谢枋得</a>,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亡后隐居,后绝食而死。此诗即《得孟举书志怀》其三。当时投靠清廷的吕留良故人龚鼎孳</a>想推荐吕留良去北京评选房稿,吴之振(孟举)代为拒绝,故吕留良诗中称吴为知心人,又以程代指徐倬</a>,以谢自比。


    ③ 燕市:指北京。


    ┃ 实践要点 ┃


    作为遗民,吕留良虽然从事时文评选,但根本不想助力于科举仕途,更不想去北京这样的地方参与评选,他只想通过秀才们必然接触的选本,传播程朱理学的思想,这一层意思是当时许多故交所无法理解的。吕留良与两位后学如此说,是希望他们保持个人的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然而事实上,无论古今,坚守独立之精神,都是最难的。


    与柯寓匏书


    把别忽已经年,某衰病侵寻①,呕血不已,而尘壒坌集②,去除不能,遂于夏间削顶为僧,自名耐可,号曰何求,更字不昧。行径如是,想足下闻之,不直一笑也。带水暌隔③,令祖母之变绝不相闻,有失奉慰,歉然歉然。


    ┃ 今译 ┃


    分别忽忽已经多年,我渐渐衰老多病,吐血不能停止,然而世上的尘埃聚集,总不能去除,于是在夏天的时候削去顶上的头发而成了僧人,自己取法名为耐可,号为何求,改字为不昧。这样子的行径,想必足下听说之后,不值一笑了。由于两地分隔,使得你祖母变故的消息无从得知,有失慰问,抱歉,抱歉!


    ┃ 简注 ┃


    ① 侵寻:渐进发展。


    ② 尘壒(ài):尘埃,此处比喻当年清廷的山林隐逸之征召。坌(bèn)集:聚集。


    ③ 带水:指石门县到嘉善县距离不远。暌(kuí)隔:分隔。


    ┃ 实践要点 ┃


    康熙十九年,吕留良为了逃避清廷山林隐逸之征召,不得已而削发为僧。其实他一生都厌恶僧人,不得不逃禅,其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为了守护气节而态度如此决绝,这在当时渐渐蜕变的遗民群体之中,也极为难得。


    足下天性粹美,气宇浑厚,自是远器①,第向来习染深锢②,不易解脱,未免担阁耳。今乃于读礼③静处,奋然发学道之志,可敬可喜。所谓近世学者,患在直求上达,此总是好名务外,徒资口耳,于身心实无所得。至目前纷纷,则又以之欺世盗名,取货贿营进取,更不足论也。要之,真欲为此学,须是立志得尽,下手便做,不但求辨说之长,始得从上。圣贤道理已说得详尽,又得程、朱发挥辨决,已明白无疑,今人只是不肯依他做,故又别出新奇翻案耳。


    ┃ 今译 ┃


    足下的天性纯粹而美好,气概浑厚,自然是能够担当大任之人,只是一直以来受到外在习气的深度影响,不容易解脱出来,未免耽搁了修养工夫。如今你居丧静处,奋然勃发求道之志向,可敬也可喜。近代以来的那些所谓学者,他们的病患在于直接寻求上达性天之道,这都是好名声的表面功夫,徒然利于口耳之说,对于身心修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利益。到了目前学者更为杂乱,又以那些表面功夫欺世盗名,用各种货色贿赂谋求进取之道,这就更不用说了。概要而言,真想要从事求道之学,必须要立志在根本处,下手去践行,不能只求在论辩上擅长,才能得以提高修为。圣贤的道理都已经说得很详尽了,又得到二程</a>、朱熹等人的发挥、明辨、决断,已经明白无疑,今天的学人只是不肯依照他们去做,故意又别出新奇的翻案说法而已。


    ┃ 简注 ┃


    ① 远器:远大的气度,能担当大事的人。


    ② 深锢:也作深痼,比喻积习难返。


    ③ 读礼:指守丧,这里指柯寓匏居祖母之丧。


    ┃ 实践要点 ┃


    此处所说的“直求上达”等,主要是指明代中期以来影响极大的王阳明</a>心学所谓的直指本心等说法,与佛道玄妙之说的修养方法相近。学者往往喜好谈论这些,然而在道德实践上却做得很不好,所以吕留良对此多有批评,并且强调不要去多谈理论,而要努力从当下就去实践,依照圣贤的话去做,不被新的翻案理论所迷惑。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喜欢新奇之说,不肯踏实地做,这是最为根本的弊病。所谓理论是灰色的,千条万条理论,不如只用一条去实践。


    所谓至简至当,岂有外于《四书</a>》《五经</a>》者?只是做时文人看去,只作时文用;为诗古文者看去,只作诗古文用;若学道人看去,便句句是精微正当道理,更何经书之有哉?第程、朱①之要,必以《小学</a>》②《近思录</a>》③二书为本,从此入手,以求《四书》《五经》之指归,于圣贤路脉,必无差处。若欲别求高妙之说,则非吾之所知矣。要之,此事须面谈,非笔墨所能达也。


    ┃ 今译 ┃


    所谓最简略最得当的道理,难道有在《四书》《五经》之外的吗?只是在写作八股时文的文人看来,只将那些书当作时文的材料来用;在作诗歌、古文的文人看来,只是当作诗歌、古文的材料来用;如果是学习圣贤之道的人看来,便会觉得句句都是精微而正当的道理,此外还有什么别的经书呢?只是二程、朱熹的指要,必须先以《小学》《近思录》两种书作为根本,从这里入手,再去寻求《四书》《五经》的指要、主旨,在圣贤之道的路径、脉络上,就必然没有什么差错了。如果想要另外寻求高妙之说,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概要而言,这件事情必须当面谈谈,并不是笔墨所能够传达的。


    ┃ 简注 ┃


    ① 程、朱:宋代理学家程颢</a>、程颐</a>兄弟与朱熹的简称,他们的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② 《小学》:朱熹及其弟子所编的,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洒扫应对进退的启蒙读物。


    ③ 《近思录》:朱熹与吕祖谦</a>所编的理学入门读本,将周敦颐</a>、张载</a>、程颢、程颐的语录,以十四个类别重新编排。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进一步又指出,圣贤之道,其实就在文人们熟知的《四书》《五经》之中,不必去找各种杂乱的讲学语录来读。然而在读《四书》《五经》之前,还有必要依照二程、朱熹的指导,先读入门的《小学》与《近思录》这两种书,有了入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入门的功夫必须扎实,这一点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讲究的,所以必须寻找适合的老师。


    《明史</a>提纲》从未卒业,不详其书得失。向见范洧川①《御龙子集》及所论历法奏疏,知是读书博辨②之人,疑其书必有异,故留此欲待稍暇。今承索取,附使奉还,他时有遗力及史事,尚冀借看也。《学蔀通辨</a>》③取归,复为他友借去,近闻平湖顾苍岩④已刻板印行,则购求亦甚易耳。又荷珍惠,深愧何以当此,感谢感谢。使者遽旋,草草未尽,俟晤言,不一。


    ┃ 今译 ┃


    《明史提纲》从来没有读完过,不了解此书的得失如何。曾经见过范洧川的《御龙子集》及其谈论历法的奏疏,知道他是一个读书而广博、明辨的人,怀疑他的书必定有许多异于常人的地方,所以留下这部《明史提纲》想等有空就继续再读。如今接到索取,让信使附带上奉还,将来如有精力再涉及历史方面,还希望能借来看看。《学蔀通辨》取回来了,又被其他的朋友借去,近日听说平湖的固苍岩已经将此书刻板刊印发行,那么购买也很容易了。又蒙珍贵的惠赠,深感惭愧,不知道该如何担当厚礼,感谢感谢!送信的使者马上就要回去,草草书写未尽之言,等着将来会晤,不再多说了。


    ┃ 简注 ┃


    ① 范洧川:范守己,字介儒,号岫云,又号御龙子,河南洧川人,万历二年进士。历任山西提学、陕西参政、太仆卿总理钦天监等。著有《御龙子集》七十七卷、《明史提纲》四十三卷等,后者朱彝尊</a>有跋。“御”原误作“拳”,《吕留良全集》已改正。


    ② 博辨:即博辩,雄辩。


    ③ 《学蔀通辨》:明代理学家陈建</a>所著,该书以朱熹的思想来辨析陆九渊</a>、王阳明的心学以及佛学之非。


    ④ 顾苍岩:顾天挺,字崧来,号苍岩,浙江平湖人。与吕留良的友人陆陇其</a>同为康熙九年进士,受陆陇其影响而校刊《学蔀通辨》,另著有《苍岩集》。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此处提到的书,一是明代的史书《明史提纲》,一是用程朱理学的观点来批评陆王心学的书《学蔀通辨》。因为他曾读过明代范守己的其他著作,故而向柯寓匏借得《明史提纲》之后,就想着此书的某些论点不会没有不同寻常之处。此处的由此及彼,重视独特思想观点的读书方法,值得注意。至于陈建的《学蔀通辨》,平湖顾氏重刊此书,固然是因为陆陇其的提倡,其实与吕留良与陆陇其的嘉兴之会也有关系。此次会谈,使得陆陇其转变为坚定的程朱理学信奉者。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候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思想信仰上。


    与吴玉章书


    山中遽①归,惟虑后期爽订,抵舍不见信息,知非吉征,不谓果罹②大故。思惟至性③崩摧,何以堪此。又闻有伤体之事,不禁奭然④。伏念数年相与,且谬有师弟之称。自恨平时不能指陈正道,推明礼意,足下聪明果毅,必奋然以圣贤之孝道为归,不至毁性灭义,不以礼事其亲如此。此非足下之过,而某之罪也。夫复何言!


    ┃ 今译 ┃


    从山中匆忙回来,唯独担心后来会爽约,到了家中不曾见到留下什么信息,就知道不是什么吉兆,没想到果然遭遇了大的变故。想到你内心受此打击,则何以忍受这样的情形呢?又听说有伤害身体的事情,不禁心中怅然若失。想到这几年来的相处,姑且也有老师、弟子之称。我也恨自己平时不能指明正确的道路,推理讲明孝亲礼仪的本意,以足下的聪明与果敢、刚毅,必定奋然而以圣贤的孝道为指归,不至于毁灭人性、道义,不以礼仪来对待亲人到如此的地步。这也不是足下的过错,而是我的罪过。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 简注 ┃


    ① 遽(jù):匆忙,仓促。


    ② 罹(lí):遭遇苦难或不幸。


    ③ 至性:天赋的秉性。


    ④ 奭(shì)然:消散的样子。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是吕留良的弟子,生平不详。此信说到他为了表达其孝心而毁伤身体,做了类似刲股断臂的事情。吕留良认为这也是自己的过错,未能将圣贤的孝道、礼仪的本意等讲解明白,以至于吴玉章做了愚昧不堪的事情。其实类似《二十四孝</a>》之类的典故,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都要讲明其中不合情理、类似神话故事的地方,方才不会错误地去实践。


    夫人子于亲,苟①可以致心竭力于踵顶②,岂有爱焉。然古来称至孝者,帝王中无如虞舜,贤士中无如曾舆矣③。乃一则父置之死而不死,一则慎保手足而无敢伤。思此一圣一贤,于父母病革④时,岂于身有所惜,于心有所未尽,于此事有所不能,以遗后人以突过⑤哉?亦以止于孝之道,有所不可也。礼于居丧瘠毁,尚比不慈不孝,故衰麻有期,哭踊有节⑥。若任心行之,以不孝为孝,亦复何所不至。近世不明礼义,刲股⑦断臂之事,纷纷多有。正人君子,亦尝深论其非,而流俗溺惑,锢不可解。然犹多出于无知之氓,正赖读圣贤书如玉章者,有以救正之耳。奈何不务法虞舜、曾舆之事亲,而下效愚夫愚妇之所为?岂愚夫愚妇之为,反有加于虞、曾者耶?


    ┃ 今译 ┃


    人子对于亲人,如果身体上可以尽心竭力,难道还有什么可以爱惜的吗?然而自古以来被称为孝顺的,帝王之中没有人超过虞舜,贤士之中没有人超过曾舆。他们两人,一则父亲置他于死地而不曾死去,一则谨慎地保护手足而不敢有所毁伤。想到这一圣一贤,在父母病入膏肓的时候,难道会对身体有所爱惜,而不尽心,对此事不竭尽全力,以至于留着让后人有机会去超越吗?也就因为止步于孝的道义,故而才会有所不为。按照礼仪,在居丧的时候,身体瘦弱毁伤,还被认为近于不慈不孝,故而丧服有一定的期限,哭踊之类也要有所节制。如果任凭内心去做,将不孝当作孝,也就会无所不至了。近代的人不懂得礼的本义,割股、断臂之类的事情,乱纷纷的也有很多。正人君子,也曾经详尽地讨论过其中的不对之处,而流俗之人却依旧沉溺、迷惑,实在是不可理解。然而这大多还是出于无知的百姓,正要依赖于读圣贤之书的诸如玉章这样的人,来加以救治、纠正他们呢!为什么不去效法虞舜、曾舆的事亲,而去向下效法愚夫愚妇的所作所为?难道愚夫愚妇的作为,反而胜过虞舜、曾舆吗?


    ┃ 简注 ┃


    ① 苟:如果,假使。


    ② 踵顶:头顶与脚跟,指代身体。


    ③ 虞舜:舜,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古代的圣君。曾舆:曾子</a>,名参,字子舆,孔子</a>晚年的弟子,传说著有《孝经</a>》。


    ④ 病革:病势危急。


    ⑤ 突过:高出,超越。


    ⑥ 衰麻:即衰衣麻绖(dié),用麻做的丧带,在头上为首绖,在腰为腰绖。此处指代丧服时期。哭踊:丧礼之一,也即顿足拍胸地哭泣。


    ⑦ 刲(kuī)股:割股,即割大腿肉来给亲人治病。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进一步将愚夫愚妇的割股事亲之类所谓的孝,与虞舜、曾舆的大孝作了比较,并指出虞舜、曾舆这样的孝子并未割股,可见此类行为是不可以的。而且强调,按照礼仪,即便在丧服之中也当有所节制,不可以无所不至。通过这一对比,吴玉章自然就能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足了。在教育活动中,最需要的就是比较,许多事情单独看待则比较糊涂,一旦有了比较,也就明晰了。


    今玉章此举,震动颛蒙①,流俗无知转相传诵,惑世诬②民,为害非细。四方有道之士,必指某而斥之曰:“夫夫也,固尝与之游矣。其为邪说然耶?其告之不忠耶?”某亦诚无所辞,独负疚无分毫之益于足下,侈然③以师道自居,真愧悔难安耳。成事不说④,今复何言?惟足下勉自爱,率慰⑤不具。


    ┃ 今译 ┃


    今日玉章的这一举动,震动了那些愚昧的人,流俗无知者往往会相互传诵,迷惑世道,欺骗小民,为害不小。四方有道的士人,必定会指着我斥责说:“这个老夫子呀,原来还曾与他有过交往呢!这是因为他也认为那种邪说是对的呢?还是他对于弟子的告知不够忠实呢?”我也诚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独自负疚不能有分毫可以有益于足下,却傲然地以师道而自居,真是惭愧懊悔难以安心了!已是既成事实,也就不去说了,如今还要多说什么呢?唯独希望足下勉励自爱,劝慰的话也就不多说了。


    ┃ 简注 ┃


    ① 颛(zhuān)蒙:愚昧。


    ② 诬:欺骗。


    ③ 侈(chǐ)然:骄纵,自大。


    ④ 成事不说:语出《论语</a>·八ǐ》:“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⑤ 率慰:劝慰。率,劝导,引导。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特别强调,吴玉章的行为对于愚昧无知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自己也一再表示负疚之意,并希望他能够自爱自重,不再犯错。作为老师,指出学生有错的同时,也指出自身的失职,这样进行教育,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与吴玉章第一书


    与足下交数年矣。足下固执谦节,初不得辞,然尝自疑以为其趋不一,终不能有益于足下,必成两悔,时杌杌①不自安,今乃渐觉其果信也。


    ┃ 今译 ┃


    与足下交往已经数年了。足下坚持对我谦逊有节,起初不能推辞,然而我自己也曾有所怀疑,以为我们的治学趋向不一样,终究不能有益于足下,必然使得两人都后悔,故时常不能自觉心安,如今就渐渐觉得果然如此了。


    ┃ 简注 ┃


    ① 杌杌:心境不安的样子。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对参加文会的子侄、弟子有很高的期望,也严格要求。下文所说的面会文字,大约指的是在他所组织的文会之中约定上交的文章。关于吕留良组织的文会,详见《力行堂文约》。另在《与陈大始书》中也提及吴玉章“前会不作文逸去”,不愿“游艺</a>”,故而说二人的趋向不一。师生交往,也会有真实的志向并不一致等问题发生,故而要慎始善终,有问题则明辨其中原委。


    昨自山中归,独不见足下面会文字①。问之舍侄②,云足下先数日过舍,至期不作文而去,强之不可。且与舍侄言,大约谓“诸子皆游艺③,己不欲游艺者,故不为”,其立说甚高;再则曰“即为之,必不能胜诸子,故不为”,其说又益下。然高与下总不足论。即作文不作文,犹小节耳。独以足下之病在心者深锢,其本指与某相背谬④,故不得不一直告也。


    ┃ 今译 ┃


    昨天从山中回来,唯独不曾见到足下在文会活动时当众写作的文章。问了我的侄儿,说足下前几日来到我家,到了期限却不作文而离去,强令写作也得不到回应。而且与我侄儿说了,大约的意思是“诸位学子都想‘游于艺’,而自己不想成为‘游于艺’的人,所以不想作文”,这一说法立意很高;再问则又说“即使写了作文,必定不能胜过诸位学子,所以不想作文”,这一说法又立意比较低了。然而无论高与低,这个理由总是不能成立的。即使作文或不作文,仍旧只是小节。只是由于足下内心之病病根深固,其中的根本主旨与我相违背,故而不得不直言相告 。


    ┃ 简注 ┃


    ① 面会文字:学子们聚会当中所写的作文。面会,相见,会面。


    ② 舍侄:即吕留良的侄儿吕至忠。


    ③ 游艺:即《论语·述而》所说的“游于艺”,从事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学,此处当指词章之学。


    ④ 背谬:悖谬,违背。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为自己的不想作文编造了一高一低两条理由,这在吕留良看来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根本思想上有问题,于是便详细驳斥,还是希望对吴玉章有所警示。教育学生,必须要明白其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从根源上加以辨析,方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凡某之欲诸友为文,非以希世①猎名,争区区词章之末也。人之乐有师友,蕲②明此理而已。理之明不明何从辨,必于语言文字乎?辨之,知其所明者若何,未明者若何,而后得效其讲习讨论之力,故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③。既曰“辅仁”,第④须于仁乎取之,何事于文哉?盖言者,心之声也;字者,心之画也。心有蔽疾隐微,必形于语言文字,故语言文字皆心也。惟告子自信其心,不复求义理之是非,分内外为二,故云“不得于言,勿求于心”⑤。而孟子</a>直辟以为不可,而自举其所学,曰“我知言</a>”。今观孟子之语言文字何如也,斯岂亦游艺所得耶?且吾所欲为文,非“艺”也。


    ┃ 今译 ┃


    大略来说,我想要诸位友人作文,并非用以迎合世俗、获取名声,争抢这区区词章上头的毫末东西。人生的快乐在于有老师、有友人,祈求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已。道理的明不明白从什么地方来分辨,必定在于语言文字吗?辨析道理,知道其中自己所明白的有些什么,未曾明白的有些什么,而后得以效法这些道理,在讲习、讨论之中可以得力,所以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既然说“辅仁”,是不是只要在仁德上头去获取,又何必从事于文章呢?语言,是心里头的声音;文字,是心里头的图画。心里有了掩饰的疾病与隐私,必定会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语言文字也都归属于心。唯独告子自信他的心,不再去寻求义理上的是非,将内外区分为二,所以告子要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认为不必通过语言来探究人心的道理)。然而孟子对这句话直接加以批评,认为这是不可以的,而又直接举出他所学到的,然后说“我知言”(认为通过语言可以探究其中的道理)。如今去看孟子关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如何,这岂是“游于艺”所能得到的?况且我所希望写作的文章,也并非是“艺”!


    ┃ 简注 ┃


    ① 希世:迎合世俗。


    ② 蕲(qí)明:祈求说明。


    ③ “君子”句:语出《论语·颜渊》,是说君子通过交流文章结识朋友,通过朋友协助提升品德。


    ④ 第:只,仅仅。


    ⑤ “不得于言”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所引告子的话,意思是说,两个人在语言上都不能达到和谐,就更不能指望知道他们的心里了。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首先强调,要弟子们写作文,并不是为了词章之艺,不是为了获取名声,然后指出语言、文字与人心的关系,并引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说法,说明语言文字的写作,就是人心的体现,故而通过语言文字上的讲究,可以提升仁德。现代人讲语言文字的创作,往往不够重视其与内心的关联,与品德养成的关联。其实就内心的流露而言,写作以及讲解,是一条非常好的教育途径。


    《论语》之所为“艺”,注①曰:“礼乐之文,射、艺、书、数之法。”文者,指其仪节言;法者,指其技术言。若礼乐之本,射、艺、书、数之理之所以然,则亦非“艺”之可名矣。故朱子特注“文”“法”二字,乃所谓末也。然且学者必须游习以博其趣,是则吾道无内外、精粗之可分也益明矣,况以程、朱之说,上求孔、曾、思、孟之指,能体会其义而发明焉,则为佳文;不则相与辩驳,极尽以期有合,此亦“格致”之一道也。奈何以“艺”之一字抹之哉?足下谓诸子皆“游艺”,盖讥诸子之不“志道、据德、依仁”②也。诸子于存心、力行③之功,诚有所未逮,然从此见理日明,其后亦未可量。


    ┃ 今译 ┃


    《论语》之中所说的“艺”,注里头说:“礼乐之文,射、艺、书、数之法。”文,就是指礼仪节目而言;法,就是指技术而言。如果说礼乐的根本,射、艺、书、数中的道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则不是“艺”这个名称可以限定的了。所以朱子特意注释了“文”与“法”两字,也就是所谓的末学。然而学者必须通过“游于艺”的作文学习,从而广博自己的意趣。如果其中的道理是对的,那么说明我的道并没有内外、精粗之类可以去分隔也就更明白了,何况以二程、朱子的学说,向上而寻求孔子、曾子、子思</a>、孟子所指的,能够体会其中的义理而又有新的发明,就是好文章;如果其中的道理是不对的,相互之间进行辩难、驳斥,极尽可能从而寻求有所相合,这也就是“格致”的一种途径了。为什么要用“艺”这一个字抹杀作文的价值呢?足下要说诸位学子都是“游艺”,大约是讥讽诸位学子不能“志道、据德、依仁”吧!诸位学子在存心、力行上的用功,诚然有许多未曾做到的地方,然而从作文上头如果能够见识得道理日益明晰,那么此后也是未可限量的。


    ┃ 简注 ┃


    ① 注:指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a>》之中对“游于艺”的“艺”字的注释。


    ② 志道、据德、依仁: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③ 存心、力行:用心专心、奋力践行。


    ┃ 实践要点 ┃


    进一步分析“艺”字在朱熹的注释里的含义,然后再强调通过“艺”,也即作文,来考验学习者是否理解了《四书》正文或注释之中二程、朱子以及孔子、孟子等圣贤所讲的道理。其实就是指当时的士人写作的时文,即以《四书》中句子为题发挥自己的理解。写作,如果作为一种体会、发挥古代圣贤书中道理的途径,对于修养自然极有帮助。此类写作似乎被现代教育遗忘了,其实这种读书修身之道,还是值得倡导的。


    前在山中观足下所为文,爱其笔力夭矫、曲盘①,固亦未尝不能文也,特于义理有未然,故抑摘其谬误以相告,是足下工夫所少,正于“志、据、依”②处有不的③耳。其所以不的,正于文字义理不精察,则志非所志,据非所据,依非所依耳。病在是而不思治,亏欠在是而不求益,悍然以为吾自有所得,乌用是!是病者日益病,而亏欠者日益亏欠,以至于消亡也。且足下自谓,于存心、力行根本,有实得乎?则其语默、作止之间,必人皆得而验之。


    ┃ 今译 ┃


    前段时间在山中看到足下所作的文章,很喜爱其中的笔力屈伸有势、曲折迂回,固然也并不是不能写好文章,只是在义理阐发上有些不够恰当,所以摘出其中的谬误相告于你,如是来看,足下的工夫所缺少的,正在于“志、据、依”等地方做得还不够好。至于其所以未能做好的原因,正在于对文字当中的义理没有精切体察,所以志并非所应之志,据也非所应之据,依也非所应之依。病痛在此处而不想去根治,亏欠在此处而不求去增益,悍然认为我自然会有所得,何必在此处用功!这也就是生病的病得越来越严重,而亏欠的也亏欠得越来越多,以至于逐渐消亡。而且足下自己想想看,在用心、践行的根本之处,有实实在在的受益吗?如果有,那在说话、沉默或做事、停止之间,必定人人都可以验证。


    ┃ 简注 ┃


    ① 夭矫:屈伸自如而有气势。曲盘:曲折盘旋迂回。


    ② 志、据、依:也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简称。


    ③ 不的:不确切,不实在。


    ┃ 实践要点 ┃


    此处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的相互关系,也即语言文字与内心的相互关系,再次指出吴玉章在修养工夫上的病痛、亏欠,也就是用心、践行上做得不够。实际上这还是在强调作文与品德修养密不可分 。


    即以今会业一事而言,若果不愿为,则当辞之于早。先期来矣,及会而渝①,可谓诚乎?晨订而午变,言词闪铄,不可谓信;以师命而赴,不致告而避,不可谓敬;众友群集,即不作文,亦当终事而散,倏忽逃会,可谓无礼。如“艺”必胜人而后“游”,则古今之能“游”者寡矣;不胜人即不“游”,谓好学者如是乎?己则不能,而微讥他人,务以求异求胜,是不谦让也;辞气悻悻②,岸而不顾,是躁戾③而失养也。凡此数者,末病乎,抑本病也?不力行之故乎,抑不求知之故也?然则足下之存心、力行,与所谓“志道、据德、依仁”者果安在?而欲以之傲人胜人哉?


    ┃ 今译 ┃


    就拿如今文会上的作文一事来说,如果确实不愿写作,那么就应当早一点推辞。先前的聚会来了,等到下次聚会却变更了,可以说是诚恳的吗?早晨订了约而中午就变了,言语闪烁,不可以说是诚信;因为老师的命令而赴约,不去告知而躲避,不可以说是尊敬;众多友人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即便不作文,也应当等事情终了然后再散去,突然逃离聚会,可以说是没有礼貌。如果要“艺”必定胜过他人以后再去“游”,那么古今之人能够去“游”的就很少了;不能胜过他人就不去“游”,可以说好学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吗?自己不能做到,而去讥讽他人,一定要求异于他人、求胜过他人,这是不能谦让;言辞语气上流露怨恨的样子,高傲而不顾及他人,这是浮躁、乖张而有失教养。所有这几种情况,是末节的病,还是根本的病呢?是不去践行的缘故,还是不去求知的缘故呢?既然这样,足下的用心、践行,与所谓的“志道、据德、依仁”等果真又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而又想要如何来傲人、胜人呢?


    ┃ 简注 ┃


    ① 期:会,约会。渝:变更,违背。


    ② 悻悻:怨恨失意的样子。


    ③ 躁戾:浮躁,乖张。


    ┃ 实践要点 ┃


    人生成败首先在于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故而需要强调做人的诚信,做人的礼貌、规矩。刻意想要异于他人、胜过他人,做不到就有怨恨之气,这是最要不得的。现在的青年、少年也常常会有类似的情况,作为师长要早发现,早作规劝引导,避免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诸友平昔亦以足下瑰异之材、果毅之质,流俗希有。尝与某私相叹跂①,以为追琢有成,必非凡近所及,故箴规②过于切直者有之。足下概不为己虚受,一击不中,辄思幡然飏弃③,壹何自待④之浅隘也!子路⑤,人告以有过则喜,故曰“百世之师”。今既不能喜矣,又加愤焉,其志气相去几千万里,更何以造舜、禹之域耶?


    ┃ 今译 ┃


    诸位友人平时也认为足下具有珍奇特异的才华、果敢刚毅的气质,在世俗之中少有。曾经与我私下里相互赞叹并企望,认为继续雕琢则将有成,必定不是凡人所能及的,所以规劝之时会有过于急切、直接的地方。足下一概不能为了自己虚心接受,一次出击没有击中,就想着幡然放弃,这样子看待自己,真是何其浅陋、狭隘呀!子路,有人告诉他有过错的地方就会欢喜,所以被称为“百世之师”。今日(听了劝告)既不能欢喜,又反加愤恨,这其间的志气高低相去几千万里,又怎么能够达到舜、禹的境界呢?


    ┃ 简注 ┃


    ① 跂(qǐ):通企,向往,企求。


    ② 箴规:谏言,规劝。


    ③ 飏弃:扬弃,放弃。飏,同扬。


    ④ 壹何:又作“一何”,何其,多么。自待:看待自己。


    ⑤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弟子。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批评弟子的同时,也指出其优点。事实上师长们对优秀的学生、晚辈才会多多批评指正,因为他们本是最有希望的。然而少年、青年却总是急于求成,一击不中便想着改弦更张,朝三暮四,甚至不愿他人指出自己这一击不成背后的毛病。这些问题也是古今相通的。


    抑会文之事,实出于某,非诸友私集也。某欲诸友材质高下者,皆讲习讨论于其中,以求义理之归,盖某与天下争学术是非之界正在此。今足下自以本心力行为得,而不欲从事于文义,其本指正与某相反。然则足下之所非不在诸友,而在某之立说误人矣,而犹晏然①自居为足下之师,不亦大昧罔②、无耻之甚哉?自白沙、阳明③以来,以本心力行为说,不求义理之学盈天下,目前窃其绪余,以鼓舞贤豪者不少。足下既见某说之非,即当早自决择,就其徒印证焉;或有以益吾子,使可朝语而夕成也。奈何依违④腐儒之门,坐絷⑤千里之足哉?人之从师为道耳,岂为世情?某虽不敏,必不敢以此相责。若必以昔日一拜为嫌,即以此书当某纳还前拜之状可也。


    ┃ 今译 ┃


    再说聚会作文这件事,实际上是出于我的意思,并非诸位友人私下里的集会。我想要诸位友人无论材质高下,都在聚会之中讲习、讨论,从而在义理上求个明白,我想要与天下争一个学术上的是非界限,也正在于此。如今足下自认为直接依靠本心去力行就可以有所得,因而不想从事于文章本义,这就在根本理念上正好与我相反了。然而足下所不认同的并不在于诸位友人,而在于认为我的那些立说将会误人,却还要安然地自居为足下的老师,这不是太过愚昧、无耻得很吗?自从陈白沙、王阳明以来,以本心、力行作为学说,不愿探求义理之学的人满天下都是,目前学得了他们的思想残余,用来鼓舞贤达、豪杰的也有不少。足下既然看到我的立说错处,就应当自己早作抉择,到那些人当中去加以印证;或许还可能有益于你,使你早上一得印证,晚上就成了圣贤。为什么还要反复于腐儒的门口,因此而羁绊千里之足呢?一个人跟从老师是为了求道,难道是为了世俗人情?我虽不才,必定不敢以此来加以责备。如果对昔日的一拜仍有疑惑,那么就用这封书信作为我纳还你以前那一拜的凭证吧!


    ┃ 简注 ┃


    ① 晏然:安然,安适。


    ② 昧罔:愚昧无知。


    ③ 白沙、阳明:白沙,即陈献章,号白沙,广东新会人;阳明,即王守仁</a>,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这两位都是倡导心学的大儒,陈白沙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在自然状态中体认本心;而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强调力行。


    ④ 依违:反复,迟疑不决。


    ⑤ 絷(zhí):束缚,羁绊。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认同程朱理学,反对陈白沙、王阳明的心学。吴玉章认同本心、力行,也就与吕留良的立说不同了。其实吕留良已经再三讲明程朱理学对于道德修养的意义,从四书文章的讲习、讨论来明晰义理,本是求道的正途,然而求异、求胜的吴玉章不愿接受,那么就不必再反复,也不必因为从前的拜师而迟疑。一个人的求学之路,关键还在于根本的思想观念,此文最终强调的也就在于此。


    与吴玉章第二书


    大始①来,得足下札,读之不觉失笑,笑足下之强欲置辨②,辨而益彰也。足下意止欲辨不赴会,不讥“游艺”耳,然既云不讥游艺,不敢非我教矣。又云群聚会文,不可谓非角胜,悦人耳目,专词章而离“道、德、仁”。又云虽非世俗社比,然仍从事文义,可不谓讥之、非之乎?且吾所责于足下者,为心体有病,而足下曰气质之故;吾责足下以理义不明,而足下曰机调生涩;吾责足下以本事之失,而足下曰平日偏蔽。辞其大而任其细,饰其近而咎其远,若以为此日、此事、此心毫无过失者,则谚所谓“白强”③者也。


    ┃ 今译 ┃


    大始过来,收到足下的信札,读了不自觉地哑然失笑,笑足下想要强行辩解,辩解之后错误反而更加明显了。足下的意思只是辩解为什么不参与文会,并不讥讽“游艺”,然而既然说不讥讽“游艺”,就应当不敢非难我儒家之教了。又说一群人聚在一起会评文章,不可说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愉悦人的耳目,专攻于词章之道而远离了“道、德、仁”。又说虽然这个文会并不是世俗的那些会、社可以相比的,然而仍在从事文章本义,可以说不是在讥讽、非难吗?而且我所责备于足下的,是因为心之根本上有病,而足下说的却是因为个人气质的缘故;我所责备于足下的,是因为道理、本义上的不明,而足下说的却是机理语调上的生涩;我所责备于足下的,是事件原委上的过失,而足下说的却是平日里有所偏颇、遮蔽的地方。规避其中大的弊病而承担其中细小的弊病,掩盖其中新近的弊病而怪罪其中久远的弊病,仿佛认为此日、此事、此心是毫无过失的,则就是民间谚语所谓的“白强”。


    ┃ 简注 ┃


    ① 大始:吕留良的弟子陈,字大始,浙江德清</a>人,后来传播最广的吕留良《四书讲义》的编撰者。


    ② 置辨:置辩,分辨。


    ③ 白强:毫无依据地强词夺理。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收到吕留良上一封信之后,又作了辩护,强调自己并不讥讽“游艺”,然而仍然认为文章之会都是争强好胜。至于错误,只承认小的、以前的,不承认大的、新近的。这种辩护也是很常见的,所以师长必须要直接指出来,决不放过。


    夫足下云云,自以为辨之而无过矣。然而读书以矛刺盾,但见足下之过益彰者,何也?此即足下轻视文义之效验也。文义不通,病在心有蔽锢;心有蔽锢,病在不求明理。欲明理奈何?亦仍求之文义而已矣。夫文义之不通,岂止不善为文哉?凡语言、书札、动止①,无一足以自达者,故文义非细事也。


    ┃ 今译 ┃


    足下说的那些,自以为辩解明白而自己没有过错了。然而如此读书只是以矛刺盾,只是看到足下的过错更加彰显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足下轻视文章本义的效果。文章本义不通,病根在于心里有遮蔽、有痼疾;心中有遮蔽、痼疾,这病又在于不去讲求明理。想要明理怎么办?也仍旧求之于文章的义理而已。文章本义的不能通畅,难道只是不善于作文章吗?凡是语言、书札、动静,没有一处是足以自然畅达的,所以说文章义理并非小事。


    ┃ 简注 ┃


    ① 动止:动静,行为举止。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轻视读书以明义理,所以勉强为自己辩护,越辩越暴露自己的错误,所以吕留良强调通过读书与作文讲求义理的重要性。教育无小事,无论读书、作文,还是待人处事,都是教育的内容。


    至谓窗下拈题抒写,请教质正,每月所限文数,未尝不遵,而独不可以会课,此更非也。某岂区区期足下以作文者乎?王、唐、归、胡①,何足为百世师?足下不欲作时文即已,何必强为?但文义不可不通,而理不可不明尔。若既可拈题抒写,则窗下与会课何异?《论语》曰:“君子以文会友。”《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②《礼》曰:“相观而善谓之摩。”③古之学者,皆以聚友论文为乐,未有闭户私构乃为有得者也。


    ┃ 今译 ┃


    至于说到在窗下自己拈出题目来抒写胸臆,再向老师请教、质正,每个月所限定的文章数量,未尝不去遵守,而唯独不可以参加会课,这就更不对了。我难道仅仅是期望足下来写作文章的吗?王、唐、归、胡为什么足以成为百代之老师?足下不想写作时文也就罢了,何必勉强去写呢?只是文章本义不可以不通,而道理不可以不明白。既然可以拈出题目来进行抒写,那么在窗下与在会课中又有什么不同呢?《论语》说:“君子以文会友。”《易》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礼》说:“相观而善谓之摩。”古代的学者,都以朋友之间聚会讨论文章为乐事,没有人认为关门闭户私下构思才会有所得 。


    ┃ 简注 ┃


    ① 王、唐、归、胡:指王慎中</a>、唐顺之</a>、归有光</a>、胡友信,四位文风相近的八股时文名家。


    ② 此句出自《周易</a>》第五十八卦“兑”卦。“兑”象征“泽”,此卦由上下两个“兑”卦组成,故为“丽”,两泽并联,象征欣悦,君子以良朋益友之间讲习为乐。


    ③ 此句语出《礼记</a>·学记》。相互观看,学习各自的长处,才是摩。摩,研究,切磋。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不愿参加会课,只愿自己在家中窗下选择题目作文,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为了辨析明白,故而引用《论语》《周易》《礼记》之中相关的话,说明自古以来学者就是通过相互观摩提升德业的。虽然说现场作文难有佳作,然而作为训练,以及相互学习来说,还是极有必要的。


    又谓会课即角胜,起悦人耳目之心,必至专词章而离“道、德、仁”,此更大谬不然。昔朱子论试士比较之非,谓其有黜陟①、进退,以利诱人也。程子讥为文悦人耳目,为其以词章求媚于世者也。若师友相聚,为讲习义理之文,初无利诱,亦非求媚。即曰角胜,角是非精粗耳;即曰悦人,悦师友耳。又何患乎专词章而离“道、德、仁”?果其专词章而离“道、德、仁”,将角必不胜,而师友之耳目亦必不悦矣。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②不让于师,角胜之大过,则将仁不可任乎?孟子曰:“令闻广誉施于身,不愿人之文绣。”③闻誉者悦人之所致,则将德不可饱乎?会课之角胜悦人,亦如是而已。足下何厌恶之甚乎?推足下欲速好胜之意,一作文即欲使友朋叹服,而莫之指摘,此正角胜求悦人之隐根,虽日处窗下拈写,而此病益深,不必会课而后有也。至于变化气质,涵养性情,此是适道以上事。足下头路④未清,见解未的,方在未可共学中,何言之倨⑤也!


    ┃ 今译 ┃


    又说会课就是为了较量胜负,起了愉悦他人耳目的心思,必定会专攻词章从而远离“道、德、仁”,这更是大谬不然了。昔日朱子讨论参加考试的士子相互比较的不对,说其中会有官位的升降、进退,是用利来诱惑人。程子就讥讽过为悦人耳目而作文章,因为他们是用词章来求媚于世人。如果是师友相聚,为了讲习义理而作文,起初本没有什么利益诱惑,也不是为了求媚。即便说是较量胜负,也是较量是非、精粗而已;即便说是愉悦于人,也是愉悦老师、朋友而已。又为什么要担心专于词章从而远离了“道、德、仁”呢?果真专于词章而远离了“道、德、仁”,在较量中将必不能胜,而师友们的耳目也必定不能愉悦了。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让于老师,较量胜负的大过错,将会导致不能担当“仁”了吗?孟子说:“令闻广誉施于身,不愿人之文绣。”名声、荣誉是为了让人愉悦,将会导致不能满足“德”了吗?会课的较量胜负可以愉悦于人,也就是这样而已,足下何必厌恶得这么厉害呢?推想足下想要快速而且好胜的意思,一写作文就想要朋友们叹服,而没有可以指摘的,这正是较量胜负而求愉悦他人的隐藏的病根,虽然每日处在窗下拈题写作,而这个病根却会日益加深,不一定要参加会课才会有此病。至于变化气质,涵养性情,这正好是为学求道以上的事情。足下如果头绪尚未清晰,见解不在点子上,正好处在不可共学的范围之中,说话为什么如此傲慢呢?


    ┃ 简注 ┃


    ① 黜陟(chù zhì):人才、官吏的进退、升降。


    ② 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指的是以仁为己任,应当做的事情就会主动担当,并不在老师面前谦让。


    ③ 此句语出《孟子·告子上》,指希望有好、大的声誉在自己身上,而不愿做高官穿文绣的衣服。令,美、善。文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文绣的衣服。


    ④ 头路:头绪。


    ⑤ 倨(jù):傲慢。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不愿参加会课,却要自己在家中拈题写作,只是强词夺理而已。此处专门辨析为了愉悦耳目、取媚世人而作文与为了讲习义理而作文的具体分别,从而将吴玉章的错误分析得非常明白。教育要使人心服口服,就需要将学生的辩解之词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


    凡某之为此言者,非欲足下强顺吾说而从事时文也,止欲足下通文义以明理,明理以去本心之蔽而已。乃足下哓哓①徒辨,其未尝非师讥友,而初不辞其非之、讥之之实,皆坐不通文义,不明吾说之所指也。今亦不须复辨,足下但取圣贤之书,虚心玩味,先通其文义,而渐求其理之所归。不必作时文,有所见即作古文论说亦得,或作讲义,或作书牍亦得。此岂复有角胜悦人,专词章而离道、德、仁之患乎?若文义未通,而曰吾以性命自负、道德自企,此又谚所谓“未学爬先学走”者也。世间或有此法,而某实不知。足下自信甚坚,则亦求其能助足下者而问之可耳。某自揣非其人,诚不敢担阁足下时日。他日足下遇其师,片言了悟,乃叹“为此腐儒枉费许时工夫,迟我早闻道”,则某罪岂可逭②哉?因大始归,便附此数言,并足下前书批去,惟足下察之。


    ┃ 今译 ┃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话,并不是想要足下勉强顺从我的说法去从事时文写作,只是想要足下精通文章要义从而明晰义理,明晰义理从而去除本心的遮蔽而已。方才足下哓哓地只知道分辨,其实并不曾非难老师、讥讽朋友,而最初用不当的言辞来非难、讥讽的本质,都是因为不通文章要义,不明白我说的真正是指什么而已。如今也不需要再来分辨了,足下只要拿圣贤的书,虚心地去玩味一番,先懂得文章要义,而后渐渐寻求其中义理的归处。也不必写作时文,有所见,就是写作古文体的论说文章也可以,或者写作讲义,或者写作书信、尺牍也可以。这样难道还会有较量胜负取悦他人,专于词章而远离“道、德、仁”的担心吗?如果文章要义不能明了,而说我就要以性命之学而自负、道德之教而自期,这就又是谚语所谓的“未学爬先学走”之类了。世间或许也有这样的方法,然而我实在是不知道。足下自信如此坚定,那么也求这一方法能够帮助足下,去问他们就可以了。我自己觉得并非这样的人,实在不敢耽搁足下的时日。他日足下遇见这样的老师,片言就能了悟,方才感叹“为了那个腐儒枉费了这么多的工夫,迟误了我更早闻道”,那么我的罪过又怎么可以免除呢?因为大始要回去,顺便附上这几句话,一并连同足下前日的书信都拿去,就请足下审察吧。


    ┃ 简注 ┃


    ① 哓(xiāo)哓:吵嚷,唠叨。


    ② 逭(huàn):免除。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不去勉强吴玉章写时文,读懂圣贤之书,写古文、写讲义、书信等文体都是可以的,关键还是要明理,而不是词章本身。吕留良认同程朱理学的循序渐进,不相信会有一下子就了悟的道理。教育的根本在于启发人心,懂得了自然就会顺从,故而将正反两方面的道理反复阐明也就可以了,至于对方是否心里豁然,还是要靠他自己。


    与陈大始书


    玉章前会不作文逸去,以不欲“游艺”立说,甚可怪。察其意,大约褊隘①不虚心,欲速不求益,而姑以云云自文②耳,然已是心术有病。若认真以为“游艺”不当为,则病在学术,悖缪更不可药矣。不得已作一字与之,足下取看,以为何如?初八日,仆村庄自值会,足下先日须至。玉章来否,听之,勿强也。吾所辨在此理、此心是非耳,非有私憾,正不必谬为谢过③之举也。


    ┃ 今译 ┃


    玉章前一次聚会,不写作文就溜走了,又以不想“游艺”作为说辞,真是奇怪。考察他的本义,大约由于狭隘而不能虚心,想速成,不想慢慢进益,因而姑且以这些话来掩盖过错,然而已经是在心术上有了毛病。如果是认真地认为“游艺”本不当为,那么毛病就在学术上,也就悖谬得更加不可救药了。不得已写了一封信给他,足下可以拿来看看,认为该怎么办呢?初八那日,我这边村庄上正好又有文章聚会,足下需要早一日过来。玉章来不来,听凭他自己,不必勉强。我所要辨析的只在于此理、此心上的是非对错,并不是有什么私下的怨恨,正因为如此,也就不需要他再有什么假装认错之类的举动了。


    ┃ 简注 ┃


    ① 褊(biǎn)隘:狭隘。


    ② 自文:自为文饰,掩盖过错。


    ③ 谬为:假装。谢过:承认错误,表示歉意。


    ┃ 实践要点 ┃


    此文可以补充说明与吴玉章书信相关的意思,指出错在心术、学术上的区别,找个借口则是在心术上有病,如真心认同陈白沙、王阳明的本心、力行之说,则是在学术上有病。无论心术、学术,都不能勉强,是否认识到错误还是要靠他自己。


    《程墨观略》论文三则选一


    学者有思辨之文,有记诵之文,二者工夫皆不可少。今人但解记诵,而不知思辨,此文之所以日下也。不知思辨处得力最多,思辨长识见,记诵长机神①,机神所附丽止于腔调句字。若识见长,则道理精、法度细、手笔高、议论畅,文品不可限量矣。故思辨之文,不必句句合度可读,但就一篇之中,得其高出在何处,其弊病在何处,研穷剖析,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故虽不佳之文,皆可以长识见,此即格物②之学,所必当引绳批根③,不可使有毫发之差者也。


    ┃ 今译 ┃


    学习作文的人需要掌握的有思辨的文章,也有记诵的文章,两个方面的功夫都是不可缺少的。如今的人只了解记诵一类,而不知道思辨一类,这就是如今文章之所以日渐衰落的原因了。不知道思辨之处其实得力最多,思辨可以增长识见,记诵只能增长对于机微玄妙的理解,而那些微妙之处所附着的只在于语言、声调与句子、字词。如果识见增长了,那么就会道理精通、法度细致、手笔高超、议论顺畅,文章品格不可限量了。所以思辨的文章,不必句句都合于法度适于诵读,只要在一篇之中,得出其中高出一般的在什么地方,其中的弊病又在什么地方,精研穷究,剖析一番,选择最好的去信从,选择不好的去改正。那么虽然是不佳的文章,也都可以增长识见,这就是“格物”之学,所以必然应当排除其中的不适合之处,不可使得其中有丝毫差错 。


    ┃ 简注 ┃


    ① 机神:机微玄妙。


    ② 格物:穷究事物之理,这也是程朱理学的一种修养功夫。


    ③ 引绳批根:两人相对拉长绳索,用以排除他人。比喻合力排斥异己。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指导作文,认为应当注意通过文章来思辨,提升对于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笔、议论等方面的识见,也就是体会文章在这些方面的优劣高下都在何处。如果通过好坏各种文章之中的思考、辨析从而提升了自己的识见,那么作文的水平自然就能够提升,所以说思辨比记诵更为重要。记诵、熟读固然重要,然而思考、辨析更重要,这一点确实是学习写作者必须领会的。


    至于腔调句字,乃所以衬簟①其道理、法度、手笔、议论者,固不可不熟,不熟则识见虽高,不能自达。然腔调句字,因时为变,在一时中又有高下异同,各从其所主。但取其有当于己之机神者,读之极熟,到行文时自有奔奏运用之妙。即解有未当,局有未真,皆在所略,故每有平浅无奇之文,而名家反得其用,又不可不知。然此则不可以选限,并不必佳选而后有者。


    ┃ 今译 ┃


    至于文章的语言、声调与句子、字词,本就是用来衬托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笔、议论的,固然不可以不熟悉,不熟悉则识见虽然高,也不能自如地表达。然而语言、声调与句子、字词,因为时尚而变化,而在一时的风尚之中,又有高下、异同之分,各自跟从此种风尚的主导者。只要选取其中适合于自己心灵的机微玄妙的文章,读得极为熟练,到了正式行文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快速呈现、自如运用的妙处。即使理解不够得当,部分不够真实,都可以忽略,所以每当有平易浅近无奇的文字,然而在名家那里反而得以有用,这点又不可不知。但这点也不能成为选择的限制,并不是必须为最佳的选择而后才可以有此类运用。


    ┃ 简注 ┃


    ① 衬簟(diàn):衬托。簟,竹席。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强调作文的关键还是在把握道理、法度之类,至于音调与字词句之类则是其次的,只要多多诵读,熟能生巧,故而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现代人学习作文,也应当将音调与字词句的训练,交给多读、多看也就可以了,而且是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文章去读去看,在这些方面不必多花费推究的时间。


    是集止为学人指示思辨之法,为增益识见之助。诚虚衷①细心以讲究之,则甲乙②皆我师资也。若记诵之文,虽不外此中而具,然听人自取,无一定之论矣。


    ┃ 今译 ┃


    这个集子,只是为学人们指示思辨的方法,为增加有益的识见提供帮助。果真能够虚心、细心地讲究这些,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了。如是记诵的文章,虽然不超过这一集子所具备的,然而也听凭个人自己选取,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论断。


    ┃ 简注 ┃


    ① 虚衷:虚怀而无偏心。


    ② 甲乙:代词,犹某某。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虽然评选了《程墨观略》一书,然而一再强调此书只是为了指示学习者思辨的方法,提供有益的识见。但是真正需要的还是虚心、细心地去讲究这些方法、识见,如把握了这些,那么诵读什么文章、听从什么老师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依照好的方法、识见去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从一本书中体悟出方法、提升识见,举一反三,就能够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快速学到更多的东西。


    书西樵兄遗命后


    此先兄①十一年前,书留箧中者也。甲寅八月十六日午,兄病革②,命简以付某,及平生事略数纸,曰:为我善成之。问家事,曰:不必言。呜呼!此非明于义利、邪正之辨,岂易及此?以视世之名为士大夫,而惑于祸福死生,佞佛乞灵,甘于叛圣而不顾者,其智愚</a>、贤不肖,相去何如也?诸子孙岂惟恪遵,更当推明此意于尔身尔家,一言一动,必怀义而去利,守正以辟邪,庶不忝③尔所生哉!甲寅八月廿八日,弟某拭泪谨书。


    ┃ 今译 ┃


    这是我去世的兄长十一年前,书写之后留在箱子里的。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午时,兄长病重,命人写此书简交付于我,以及记述平生事略的数页纸。他说:为我妥善地补写完成此文。问他家务之事有什么交待的,他说:不必多说了。呜呼!这如果不是明白于义利、邪正之辨,怎么能够做到如此呢?用这一标准来看世上名为士大夫的那些人,而有迷惑于祸福死生,迷信佛教乞求显灵,甘心于背叛圣人之教而不顾的,其中的智与愚、贤与不肖,相去不知有多少了?诸位吕家的子孙难道只是恪守、遵循,更应当推究、讲明其中的道理用到你自己的身上、家中,一言一动,必然要怀有公义而去除私利,坚守正道而驳斥邪理,如此方才不会辱没你的所生啊!甲寅八月二十八日,弟某拭泪谨书。


    ┃ 简注 ┃


    ① 先兄:吕留良的二兄吕茂良,字仲音,一作仲青,号墨公,亦号兰痴,晚号西樵。画家、诗人。


    ② 病革:病重,危急。


    ③ 不忝:不辱,不愧。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整理其二兄的遗书,总结其去世前所说的话,对于其总结平生功过是非的事略十分在意,对于诸如财物分配之类的家务事却毫不关心,也不要求死后延请佛道什么的,可见其遵循儒家义利、邪正之辨。于是吕留良要求子孙们将义利、邪正之辨推及自身自家,一言一动,不要愧对先人。一个家族,每代人都应当总结先人的言行、事迹,从而教育后人,亲近之人的榜样的力量,更甚于历史上的圣贤伟人。


    力行堂文约


    昔之子弟,患其驰骛①,为声气之习所坏;今之子弟,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日趋于恶劣污下而不自知,其失均也。今为此约,但会文字,不会酒食。一以戒征逐,二以节浮费,三以远社席之风。有观摩之益,无嚣竞②浮动之虞,亦兴起大雅之一助乎!


    ┃ 今译 ┃


    昔日的子弟,怕他们驰骛于文人集社,被士人追求名声之习气所败坏;今日的子弟,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日渐趋于品格恶劣卑污而不自知,这两种人的错误是相同的。今日作这个文会的约定,只是聚会于文字,不聚会于酒食。一是为了戒除频繁的宴请,二是为了节约不必要的花费,三是为了远离集社、讲席的风气。有了相互观摩的益处,没有喧哗奔竞、名利浮动的担忧,也是兴起风雅的一个助力呀!


    ┃ 简注 ┃


    ① 驰骛(wù):奔走、奔驰。


    ② 嚣竞:喧哗奔竞、追逐名利。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因为早年参加过文人集社,所以虽然在他家的力行堂中组织这个文会,但一再强调“但会文字,不会酒食”,观摩文字,培养风雅,又远离喧哗、名利等士人之间的不良习气。现在组织读书会、文会等活动,也应当力戒酒食,不只是节约费用,而是避免与学习无关的一切,这点当是组织者应当注意的。


    日期三、八,文限二作,从俗从同也。题必画一,乃有相观之善。每期大小题各二,以分长幼。近者凌晨传发,远者先日封寄可也。


    师长无权,则心志不精,专长务外之弊。故批点之任,各归其师,不可侵越。无师者归其家长,或其同学之友。师长以为佳,乃得见付入集。如不甚足观,无妨置藏不出,以待次期之长进。慎勿欲速好名,捉刀作伪,以误子弟也。


    ┃ 今译 ┃


    日期定在每旬的三、八两日,每次限作文章两篇,从俗从众。题目必须统一,这样才有相互观摩的便利。每一期大小题目各两个,用以区分年龄的长幼。住得比较近的凌晨时分传递发给题目,住得远的也可以提早一日封了寄去。


    师长如果没有权力,就不能专心于此事,就会有专门想着外面他务的弊病。所以批点文章的任务,各归各的老师,不可侵占、僭越。没有老师的就归于家长,或者与他一同学习的友人。师长们以为好的,方才得以交付出来收入集子。如果不太看得上的,不妨先收藏着不拿出来,以待下一次有所长进。谨慎对待,不要想着快速求个好名声,捉刀代笔拿了伪作,以致耽误子弟。


    ┃ 实践要点 ┃


    此次的文会,每旬两次,每月共计六次;每次作文两篇,每月共计十二篇。题目统一,以便相互比较文章高下。老师或家长亲自批点,认为优秀的方才拿出来收入集子,不理想的则可以等下次再拿出来。强调不可代笔,以免耽误子弟。这些措施,既提出了要求,又相对比较宽松,其做法也适合现代举办小型的作文聚会参考。


    文须当日构写、批看,次日午前汇付。若过四、九两日,虽有佳文,不复入集,以策骄惰。


    文既集,总钉传阅。以前后次序为甲乙,间着评语。如有绝顶佳文,仿“月泉”例,赠以笔墨小物。其三次无文入集者,亦薄罚焉。


    每斋传阅不得过三日,以次传遍,归还草堂。遗失阙损者罚之。


    ┃ 今译 ┃


    文章必须在当日构思写作、批改查看,次日中午之前汇集、交付。如果过了每旬的四、九两日,虽然有好的文章,也不再收入到集子之中,以此来鞭策骄傲、怠惰之人。


    文章既然收入集子,汇总装订以便传阅。以其中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优劣,中间写上评语。如果有绝顶的好文章,效仿月泉文社的旧例,赠送笔墨等小物件。若三次都没有文章收入集子,也要稍稍加以责罚。


    每个书斋传阅集子,不得超过三日,依次传遍之后,集子归还到草堂。遗失或者缺页、损坏的,责罚。


    ┃ 实践要点 ┃


    提升写作水平,最好的训练就是现场作文,故而强调当日构写、批看。一个文会之中,每次活动都将优秀文章挑选出来,以优劣等级排序编成集子,则有了成就感;再稍加奖惩,则于提升积极性、趣味性都有助益。最后集子还要保存起来,既可检验得失,又可存档备查。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发扬的。


    文必用格纸誊清。其字句之疵,师长即为抹改,亦不必别录,以考其真。每朔日①,分一月格纸,愿则来取,不敢拒,亦不敢强也。


    不遵信朱子②者勿与。


    对题抄套文字,最为无耻,较出必罚。


    写别字有罚。


    ┃ 今译 ┃


    文章必须用格子纸誊写清楚。其中字句的瑕疵,师长随即为之涂抹改正,也不必另外抄录,以便考证其中的真实情形。每个月的朔日,分给大家一个月用的格子纸,愿意参加文会活动的就来领取,不敢拒绝任何人,也不敢勉强任何人。


    不愿意遵信朱子的人不给。


    对着题目抄录套用现成文字的,最为无耻,校对出来之后必定责罚。写了别字的也有责罚。


    ┃ 简注 ┃


    ① 朔日:阴历的每月初一。


    ② 朱子:即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为吕留良《四书讲义》以及八股文(四书文)评点的依据,故主张学生遵从、信奉朱子,认真研读《四书章句集注》等朱子之书。不遵信朱子的士人,多半遵信王阳明,或佛、道,这些都是吕留良所反对的,故强调这一条。


    ┃ 实践要点 ┃


    以文章写作为主题的聚会,强调用格子纸誊清再上交师长,而师长则直接在稿子上批改,可以将原文与改文对比,体会为什么要如此改正,对于学习写作来说意义重大。在分发格子纸的时候,又强调愿意参与的来取,不愿意的也不勉强,学习总有艰辛的一面,成败还在自身。至于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上的宗主,则也是现在举办文化活动应当注意的,比如孔子、朱子,或者地方文化名人,通过画像、书籍等,让参与者知道活动的导向,也是极有必要的。没有宗主,则往往散乱无章。


    客坐私告


    某所最畏者有三:


    一曰贵人。夙遭多难,震官府之威,今梦见犹悸①。故虽平生交契,一登仕途,即不敢复近。非过为拣择也,心有恐惧,习久性成耳。对宦仆如伍伯也②,捧大字书帖即牌檄也③。登朱门,则惴惴焉,大庭福堂也。


    ┃ 今译 ┃


    我所最为畏惧的人有三种:


    第一是贵人。我早年遭遇了许多劫难,曾被官府的威风所震慑,如今梦见当年的事情还依旧心跳不已。所以虽然是平生交情深厚的,一旦登上仕途,就不敢再度亲近了。并非是过于挑剔朋友,而是心里留有恐惧,习惯太久而成为本性了。面对官员,如同面对催索的差役;捧着写着大字的名帖,也如同接到府县的文书。登大户人家之门,则惴惴不安,因为那里有大庭院、大福堂。


    ┃ 简注 ┃


    ① 悸:因为担心、害怕而心跳。


    ② 宦仆:官吏。伍伯:官府的差役。


    ③ 大字书帖:名帖,名片。牌檄:发到府县的文书。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早年与其侄儿吕宣忠参加抗清,失败后吕宣忠被杀,他也遭到追捕,故而说害怕官府。然而畏惧做官的人,则还是因为其遗民身份,不愿意与那些在清朝做官的人往来。同时,也是告诫后人,不轻易与高官、贵人往来,免生是非。


    二曰名士。向苦社门①之水火,今喜此风衰息矣。而变相傍出,尤不可方物②。如选家论时艺,幕宾谈经济,尊宿③说诗古文,讲师争理学,游客叙声气,方技④托知鉴介绍。彼皆有所求耳,接与不接,总获愆尤⑤。每晨起默祷,但愿此数公无一见及,即终日大幸也。


    ┃ 今译 ┃


    二是名士。我向来就苦于文人集社中不同门户之间的水火不容,现在这种风气衰落、平息了,我很欢喜。然而变相的文人活动也常有别出,更加不容易识别了。比如文章选家谈论八股时艺,官府幕宾谈论经邦济世,年老有名的高人讲说诗歌、古文,讲学之师争辩理学,从游之客述说士人风气,方技之士托知音之人介绍。他们都是有所求的,接待与不接待,总会获罪。每天早晨起来之后默默祈祷,但愿这几种名士一个也碰不到,也就是这一天里的大幸运了。


    ┃ 简注 ┃


    ① 社门:明末之时,江南地区多文人集社,常常会有不同的门户发生分歧。


    ② 方物:辨别、识别品类。


    ③ 尊宿:一般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也指受尊敬的人。


    ④ 方技:指掌握医卜、星相等各种技术的士人。


    ⑤ 愆尤:过失,罪过。


    ┃ 实践要点 ┃


    崇德的吕家,原本就是明末文人集社的组织者,如吕留良的兄长吕愿良、友人孙爽(子度)等曾组织过澄社、征书社,所以熟知其中门户之争。清初集社被禁止,变相的文人、名士的活动,如文章选家、官府幕宾等等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吕留良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是有所求才四处活动的,接待则会受他们蛊惑,不接待则会被他们说成傲慢,所以都会获罪。不要轻易与这些所谓的名士交往,其中的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就现代而言,有才干、有特长的人如果经常活跃于社交场所,则多半别有所求,故而要慎重对待。


    三曰僧。生平畏僧,甚于狼猰①,尤畏宗门②之僧。惟苦节文人托迹此中者,则心甚爱之。然迩年以来,颇见托迹者开堂说法,谄事大官,即就此中求富贵利达,方悟其托迹时原不为此,则可畏更过于僧矣。


    ┃ 今译 ┃


    三是僧人。我生平畏惧僧人,更甚于豺狼、猰貐,尤其怕禅宗僧人。唯独那些艰苦守节的士人,假托为僧人混迹在其中的,则心里十分喜爱他们。然而近年以来,常见那些托迹僧人的文人开堂说法,谄媚地侍奉大官,就是在其中谋求富贵利达,方才醒悟他们在托迹之时原本就不是因为另有苦衷而假托为僧人的,那么这种人的可怕,更是超过真正的僧人了。


    ┃ 简注 ┃


    ① 猰(yà):猰貐,传说中吃人的凶兽。


    ② 宗门:禅门、禅宗。


    ┃ 实践要点 ┃


    僧人,特别是禅宗的高僧,往往巴结达官贵人,以求富贵利达。然而在清初时也有所谓逃禅,是遗民逃避清廷征召的一种方式,并非真成了僧人,故吕留良表示欣赏。清朝政权稳固之后,部分不安分的逃禅士人也开始谄媚官员。此类由守节而变节,无品格无底线之人,在吕留良看来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这种人任何时代都不少见。


    又有九不能:


    一曰写字。本不善书,比①苦痔疡去血久,筋脉颤振,并失其故矣。


    二曰行医。灵兰②之书,向未之读也。因家人病久,医友盘桓,粗识数方。间与亲契论列,遂为谬许,传误远迩。今三年之中,兄丧女夭,冢妇③暴亡,身患藏毒,淋漓支缀,其能事可睹矣。且年未五十,须白齿堕,瘘疾④一发,卧起洗涤,非人不便。颓然一废物,岂能提囊行市耶?


    ┃ 今译 ┃


    又有九件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是写字。本来就不善于书法,近来又长久地苦于痔疮流出脓血之病,导致筋脉发生震颤,并且写字也失去了原来的能力。


    二是行医。医药类的书,向来未曾读过。因为家人生病久了,懂医药的朋友常在家中盘桓,粗略地识得几种药方。偶然与亲友谈论起来也有所契合,于是被人谬赞、称许,我懂医药的说法被误传到了远近一带。如今的三年之中,兄长病故、女儿早夭,主妇也得暴病而亡,我自己也身患隐蔽的毒气而流血淋漓,勉强支持延续性命而已,还能做什么事也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年纪还未满五十,胡须白了,牙齿掉了,流脓的毛病一旦发作,卧床、起身、洗涤等事,没有人照顾就觉得不便。真是一个颓然的废物了,怎么能提着医药之囊行走于街市呢?


    ┃ 简注 ┃


    ① 比:比来,近来。


    ② 灵兰:原指灵台和兰室,是传说中黄帝</a>藏书的地方,也特指医药类藏书。《黄帝内经·素问</a>》有《灵兰秘典论</a>》,药店有“灵兰秘授”之匾额。


    ③ 冢妇:主妇,嫡长子之妻。吕葆中之妻于康熙十四年去世。


    ④ 瘘(lòu)疾:因为生疮而长久不愈,流出脓水。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流传的书法手迹不多,然而也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其《卖艺文》中就提及卖字一事,常有人求字,故强调手颤之病。吕留良也是一个名中医,著有《东庄医案》等书。他的友人名医高旦中一度常住他家,两人经常探讨医学,后来也曾行医以补家用。晚年隐居之后,致力于研究、刊行程朱理学著作,便谢绝医药之事。多才多艺是好事,但也是坏事,故而到了一定年纪便要有所取舍。此文提及的写字、行医以及下文的酬应诗文、批评著作等,吕留良渐渐谢绝,方才成就为理学家,后人读此文应当懂得其中道理。


    三曰酬应诗文。少孤失业,又无师授,不知行文之法。每苦有情不能自达,况应酬无情之言乎?


    四曰批评朋友著作。性不善谀,而时尚所宗,未展卷帙,先须料简①谀词,又须揣合其意。如曰“惟公不好谀者乃佳”,其苦甚于夏畦②。


    ┃ 今译 ┃


    三是诗文的酬答、应对。我少年时候就成了孤儿,失了学业,又没有高明的老师传授,所以不知道行文的方法。每每苦于有情感而不能自如地表达,何况去应酬那些毫无情感的文字呢?


    四是批评朋友的著作。我本性不善于阿谀奉承,然而时尚却是推崇备至,还没有展开书卷书帙,必须先去选好阿谀之词,又必须揣摩合于人家的心意。如有人说“唯独您不喜好阿谀的方才更佳”,如实地批评著作,又会辛苦得如同夏天在田地里劳作的人。


    ┃ 简注 ┃


    ① 料简:即料拣,品评、选择。


    ② 夏畦(qí):夏天在田地里劳作的人。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 实践要点 ┃


    古代的士人之间,流行诗文唱和。这种应酬之作,往往没有什么思想情感,难有佳作,故而吕留良较为反感。著作的批评则更是碍于情面,说一通不痛不痒的阿谀之词,这种时尚现代也是一样的。所以为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还是应当尽量谢绝毫无内容的应酬之作,也谢绝批评之作。


    五曰借书。所宝惜者惟此,而友人借去,辄不肯见还。所谓“借者一痴,还者一痴”也,当永以为鉴。但欲依抄书社①例,各抄所有之书,相易则可。


    六曰荐牍②。凡人投契,各有谊分。标榜树私,乃门户中笼络之术。吾戆而固,安能为此?至医关人命,师长生徒,尤不敢妄举。况有言不信,亦无可举处。


    ┃ 今译 ┃


    五是借书。我所珍惜的唯有藏书,然而友人借去,总是不肯归还。这也就是所谓的“借者一痴,还者一痴”了,应当永远以此为鉴。但是我也想要依照“抄书社”的常例,各自抄写所拥有的书,相互交换也是可以的。


    六是推荐的文书。凡是人与人之间投缘的,各有各的友谊缘分。相互标榜树立私人的圈子,乃是门户中人相互笼络的策略。我性情戆直而顽固,怎么能够这么做呢?至于医术事关人命,老师教养学生,尤其不敢随意推举。何况说了也不见得可信,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推举之处了。


    ┃ 简注 ┃


    ① 抄书社:相互交换抄书的小社团,比如黄宗羲曾与许元溥</a>、刘城约为抄书社,专抄世所罕见之书以便流传。


    ② 荐牍:推荐人才的书信。


    ┃ 实践要点 ┃


    古人读书不容易,借书不还则总是藏书人的心病,吕留良也是如此。抄书的情况,一是穷人买不起书只能抄书,一是有些珍贵的书只能相互传抄。给他人写推荐信,在吕留良看来,如果投缘的人,不被推荐也会建立友谊,而四处推荐人才形成自己的圈子,则是他不愿意做的。借书的谨慎,推荐人才的谨慎,其实是任何时代都应当注意的。


    七曰宴会。病不能久坐,优剧①素所痛恶。觞政</a>争呶②,多致生衅③,皆其所不堪。


    八曰货财之会④。亲知嫌隙,大约因货财。而银会,事非一人,期非一日,吾见始终无言者鲜矣。况力实不胜,其能免乎?凡有告急,但谅己力所及,有则赠之,无则辞焉。若必以会相强,及居间借当之属,断然不能。


    九曰与讲会。吾身不能居仁由义⑤,何讲之有?


    ┃ 今译 ┃


    七是宴会。多病而不能久坐,请优伶演戏则是我向来痛恨厌恶的。行酒令而喧哗吵闹,多会导致争端,都是我无法忍受的。


    八是货财之会。亲友、知交之间产生嫌隙,大约因为货物、财产之事。至于银会,事情不是因为一个人,期限不是因为一天两天,我看到这种组织活动而始终没有什么闲话的很少。何况能力实在不能胜任,又怎么能够勉强呢?凡是有向我告急的,只要我自己能力所及,有的就赠送他们,没有的就推辞。如果必定要用货财之会来强迫,或在其中做一些借当之类的事情,那是万万不能的。


    九是参与讲会。我自身还不能做到“居仁由义”,又有什么学可讲呢?


    ┃ 简注 ┃


    ① 优剧:请优伶演戏。


    ② 觞政:宴会中行酒令。呶(náo):喧哗。


    ③ 衅(xìn):缝隙,感情上的裂痕。


    ④ 货财之会:古时江南一带借钱借物的民间组织,也就是下文说的银会,邀请亲友集资进行借贷活动。


    ⑤ 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语出《孟子·尽心上》。


    ┃ 实践要点 ┃


    参加宴会,特别是不熟悉的人之间的宴会,行酒令或是劝酒之类,都容易导致感情裂痕,所以还当适可而止。货财之会现代很少,然而亲友之间借钱借物依然很普遍,借了忘记还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最好是通过有关机构进行,以免产生误会,否则连朋友也没得做了。至于讲会,也就是“好为人师”,类似“开堂说法”,以求沽名钓誉,当然更是应当慎重了。


    凡此“三畏”“九不能”,友朋间有知其大半者,有知其一二者,有全不知者。但一不知而触焉,必因之得罪矣,故不敢不布。


    ┃ 今译 ┃


    所有这“三畏”“九不能”,朋友之间有知道其中大半的,有知道其中一两条的,有全都不知道的。但是只要有一条不知道而触犯到,必定会因此而被我得罪,所以不敢不予以公布。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一生朋友极多,即使晚年隐居乡村,寻访者依旧极多,所以将自己的几条原则,以此“私告”的形式在朋友圈中传布,则可以避免应酬、免除误会。人不能没有一点原则,在待人接物上有几条原则并以适当的方式传布于朋友之间,就可以避免误会,这一方法也值得学习。


    甲寅乡居偶书


    某迂戾无状,屡获罪于贤豪。循省愆尤①,两仪②充塞,而硁硁③之性,顽不可改,必将蹈国武之祸④。用是屏迹丘樊,不复溷厕里党⑤。所冀知交待以“移之远方,终身不齿”之例,爱我者譬某浪游未返,晤言虽渺,笔札可通;见恶者譬某已为异物⑥,不见其人,亦将置之不校。则恩怨可以胥忘,是非可以不论。江湖浩浩,放此余生,皆长者之赐也。城市义既不入,村中亦无礼数见宾,倘犹以往返驱使相责,有断不能奉命矣。谨拜陈白,伏冀慈谅。


    ┃ 今译 ┃


    我迂腐而乖戾,不像个样子,屡次得罪于贤者、豪杰。考察其中的罪过,阴阳之气充塞于体内,然而固执的脾气,愚顽得无法更改,必将招致类似春秋</a>国武子一样的败亡之祸。因此隐迹在乡野之间,不再混杂于乡党之中。希望知交们待我以“移之远方,终身不齿”之例,爱我的人,譬如我远游而未返,会晤对谈的机会虽然渺茫,却还有笔札可以通信;憎恶我的人,譬如我已经成为死去之人,不再见到这个人,也就将他置于不必计较之列。那么恩怨可以都忘了,是非可以不论了。江湖之大,浩浩荡荡,可以放逐我的余生,都是长者的恩赐。城市从道义来说既然不可再入,乡村之中从礼数上讲也没有会见宾客的必要,倘若仍旧用往返驱使来要求,那就万万不能奉命了。谨此拜谢告白,敬请诸位谅解!


    ┃ 简注 ┃


    ① 循省:省察、考察。愆(qiān)尤:罪过。


    ② 两仪:天地、父母、阴阳,此处指天地。


    ③ 硁(kēng)硁:形容浅陋固执。


    ④ 国武之祸:国武子,即春秋齐国上卿国佐。齐灵公八年夏,在柯陵之会上,国佐的发言直爽,褒贬无所忌讳。单襄公据此推断他不免于祸,后果因齐国内乱而被杀。


    ⑤ 丘樊:园圃,乡村,常指隐居之所。溷厕:混杂其间。


    ⑥ 异物:此处指死去的人。


    ┃ 实践要点 ┃


    这是吕留良晚年隐居乡村之时对亲友的告白,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当时的遗民不愿进入杂沓的城市,不愿有过多的交游活动,以免招致不测之祸,特别是像吕留良这样容易意气用事之人。交往过多,言说过多,则容易引发事端,所以致力于某一事业,则应当带有一种隐逸的心态,享受孤独,以求成就。


    癸亥初夏书风雨庵①


    到此庵中,屏绝礼数,病不见客,隘不留卧。经过游观,自来自去,送迎应对,一概求恕。久坐闲谈,尔我两误,可惜工夫,各有本务。知者无言,怒亦不顾。问我何为?木雕泥塑。何求老人②书。


    ┃ 今译 ┃


    到这个庵中之后,去除了种种礼数,多病故而不见外客,屋子狭隘故而不留外人睡卧。经过此地的人若来游玩观赏,则请自来自去,迎来送往的应对,一概恕难从命。如果久坐闲谈,你我两相耽误,可惜了工夫,因为各有各的本来事务。知道我的人,不会多说什么;若是要发怒,也顾及不了。问我为什么这个样子?请看看那些木雕泥塑。何求老人书。


    ┃ 简注 ┃


    ① 风雨庵:康熙十九年夏,为了逃避清廷的山林隐逸之征,吕留良剃发为僧,隐居于吴兴埭溪妙山,修筑了风雨庵。


    ② 何求老人:吕留良暮年为僧之后,自号何求老人。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先隐居于崇德县城东郊的南阳村东庄,后隐居于吴兴妙山的风雨庵,既是为了避免清廷的博学鸿词、山林隐逸等征召,也是为了避免纷杂的交际。他说的“久坐闲谈,尔我两误,可惜工夫,各有本务”等话,对于想要专心做事的人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关闭
最近阅读